大雪
- 格式:doc
- 大小:146.00 KB
- 文档页数:3
大雪节气的特点大雪节气是指每年农历11月22日或23日的那一天,代表着冬季的正式开始。
它标志着寒冷的天气和大雪的到来。
在这个节气中,天气更加严寒,冷空气开始南下,雪花纷纷而至。
下面是大雪节气的特点。
1. 寒冷天气:大雪节气是冬季的开端,天气开始变得寒冷。
气温急剧下降,往往会出现凛冽的寒风和冰冷的天气。
人们需要加强保暖,穿厚实的衣物来防寒。
2. 大雪纷飞:正如其名,大雪节气期间雪花纷飞。
雪量较大,天空中经常飘起绵绵的雪花。
大雪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装,营造出冬季特有的景象。
3. 气候干燥:大雪节气中,空气湿度较低,气候比较干燥。
同时,由于温度下降,大雪节气往往伴随着相对较少的降水,降水量明显减少。
4. 农事活动:大雪节气是农事活动的关键时期。
农民们要做好冬季的农事准备工作,如修整农具、收获剩余的农作物等。
此外,大雪节气也是进行农业生产计划的重要节点。
5. 过冬准备:由于大雪节气的临近,人们需要加强过冬准备工作。
房屋防寒、取暖设备的准备、冬季衣物的更换等都是大雪节气的重要事项。
人们需要确保温暖和安全度过寒冷的冬季。
6. 冰雪活动:大雪节气正好是开展冰雪活动的适宜时节。
在大雪节气中,人们可以进行滑雪、打雪仗、堆雪人等冰雪娱乐活动,增加冬季生活的乐趣。
7. 饮食保健:在大雪节气中,人们需要注意饮食保健。
由于天气寒冷,人们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温热的食品,如姜汤、羊肉等,以保暖身体,并增强免疫力。
总之,大雪节气是冬季的开始,气温骤降,雪花飞舞,天气干燥。
人们需要做好过冬准备,同时可以享受冰雪活动,注意饮食保健。
大雪节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变化,也为冬季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大雪是什么意思以及含义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也是农历冬季的第三个节气。
它通常出现在公历每年的12月7日左右,当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时,大雪节气就开始了。
大雪是指此时气温下降,降雪量增加,雪花开始落地,天地一片白茫茫的场景,给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环境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大雪节气标志着冬季进一步加深,气温逐渐下降,天空中的湿气凝结成雪花,雪花飘落到地面上。
大雪是中国农历节气中雪量最大的一个节气,也是雪花形成最为集中的时候。
此时寒气逼人,雪花纷飞,人们踏雪行走,感受到冬天的严寒。
大雪有许多文化和社会含义。
首先,大雪对农业有重要意义。
大雪时节,天气寒冷,雪量大。
农民们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保护农作物和畜牧业,确保它们能够安全地越冬。
此时也是农民们休耕放假的季节,他们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进行冬季休养,为来年的丰收做准备。
其次,大雪也是人们欢度冬季的时刻。
大雪时节,许多地方都会下雪,给城市和乡村增添了一片银装素裹的美景。
人们可以在这个季节里,结合雪地运动,如滑雪、雪地足球等,体验到独特的冬季乐趣。
同时,大雪也是人们聚会、团圆的时刻,家庭成员可以相聚一堂,共进晚餐,享受温馨的家庭氛围。
另外,大雪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大雪的降临为土地提供了水分,补充了农田和自然界的水资源。
雪花的消融会逐渐渗透到土壤中,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分和养分。
同时,大雪也会改善大气质量,净化空气,为人们提供一个清新的环境。
总的来说,大雪是农历冬季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寒冷的冬天正式来临。
它给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环境带来了不同的影响,无论是农民们为了保护作物,还是人们为了享受冬季的乐趣,大雪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含义。
通过大雪,人们也能够更好地领略到自然界的美丽和力量。
大雪的释义
大雪
基础释义:
1、节气名。
在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
中国黄河流域常在这时开始出现积雪。
2、强度较大的降雪。
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5毫米,或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小于500米。
详细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十二月六日、七日或八日。
《汉书·律历志上》:“星纪,初斗十二度,大雪。
”南朝梁崔灵恩《三礼义宗》:“十一月,大雪为节者,形於小雪为大雪。
时雪转甚,故以大雪名节。
”清曹寅《赴淮舟行杂诗》之十二:“客程过大雪,家信只空函。
”指降雪量大的雪。
《左传·隐公九年》:“平地尺为大雪。
”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之三:“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大雪"这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标准。
以下是几种可能的解释:
1. 天气现象:在中国气象学的标准中,大雪是指降雪量较大,积雪厚度较厚的天气现象。
通常情况下,大雪的标准是24小时内降雪量达到10毫米(0.4英寸)以上,或者积雪厚度达到5厘米(2英寸)以上。
大雪可能会导致交通受阻、农业受损等问题。
2. 农事活动: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大雪"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标志着冬季的深入。
大雪节气期间,农民会根据气候条件和农时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如冬灌、施冬肥等。
3. 文学和诗歌:在文学和诗歌中,"大雪"往往指的是大量的雪,或者是形容雪的厚度和范围。
它可能用于营造特定的氛围或情感,如孤独、寂静、纯净或壮丽。
4. 日常用语:在日常交流中,"大雪"可能仅仅是指下了很多雪,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而是根据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判断。
大雪天气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大雪天气是指天空中降雪量较大、降雪范围广泛、降雪时间持续较长的气象现象。
在大雪天气下,雪花密集纷飞,地面积雪逐渐增厚,对人类的生活和交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大雪天气的特点以及其形成原因。
一、大雪天气的特点大雪天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降雪量较大:大雪天气通常降雪量较大,雪花密集,持续时间较长。
这是与小雪、中雪以及暴雪等其他降雪天气类型不同之处。
2. 范围广泛:大雪天气常常呈现出整个地区甚至国家范围内的降雪情况。
大面积的降雪使得大片土地覆盖上雪花,给人们带来了冰雪世界的美景。
3. 形成积雪:由于大雪天气降雪量较大,雪花积聚而成的雪层逐渐增厚,最终形成积雪。
积雪不仅会对交通、农业、城市生活等方面产生影响,也给人们带来了滑雪、堆雪人等冬季独特的娱乐活动。
二、大雪天气形成的原因大雪天气的形成通常伴随着特定的气象条件和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因:1. 天气系统移动路径:大雪天气往往出现在暖湿气流和寒冷气流相遇交汇的地区。
通常情况下,位于冷暖空气交汇带的地区,容易形成大雪天气。
2. 湿度条件:大雪天气形成需要有足够的湿度条件。
当暖湿空气在移动过程中遇到冷空气,空气中的湿气被迫冷却凝结成雪花,从而形成大雪。
3. 气温低:低温是大雪天气的必要条件之一。
只有当气温低于0摄氏度时,水汽才能在空中凝结成为雪花。
因此,大雪往往出现在寒冷的冬季。
4. 上升气流:大雪天气的形成也与上升气流有关。
当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相撞时,暖湿气流被迫上升,形成上升气流。
上升气流使得空气更易凝结,降雪量也会增大。
5. 地形因素:地形对大雪天气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山脉、高原等地势较高的地方容易形成局地大雪。
这是因为山脉等地形会阻挡气流的通行,导致气流上升,从而使得降雪增加。
总结:大雪天气作为一种常见的气象现象,具有降雪量大、范围广、积雪明显等特点。
其形成原因包括天气系统移动路径、湿度条件、气温低、上升气流以及地形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形容大雪的优美句子
1. 大雪纷飞,银装素裹,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染成了白色。
2. 大雪如羽毛般飘落,轻柔而又美丽,让人不禁想起了童话中的仙境。
3. 大雪纷飞,风雪交加,仿佛天地间的一切都被这场雪所覆盖。
4. 大雪如梦境般美丽,让人不禁想起了那些美丽的童话故事。
5. 大雪纷飞,雪花飘落,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染成了白色,让人感到一种神秘而又美丽的气息。
6. 大雪如绸缎般柔软,轻轻地覆盖在大地上,让人感到一种温暖而又舒适的感觉。
7. 大雪纷飞,雪花飘落,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染成了白色,让人感到一种神秘而又美丽的气息。
8. 大雪如梦境般美丽,让人不禁想起了那些美丽的童话故事。
9. 大雪纷飞,银装素裹,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染成了白色,让人感到一种神秘而又美丽的气息。
10. 大雪如羽毛般飘落,轻柔而又美丽,让人不禁想起了童话中的仙境。
大雪是什么意思“大雪”,单从这两个字来看,或许会让人觉得只是形容雪下得很大。
但在二十四节气中,“大雪”这个节气有着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含义。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
此时,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节气时更大,范围也更广。
但需要注意的是,大雪节气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下大雪,只是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更有利于形成较大规模的降雪。
从气候角度来看,大雪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
在北方,常常能看到漫天飞雪、银装素裹的景象。
而在南方,尽管下雪的情况相对较少,但气温也明显下降,湿冷的感觉愈发明显。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大雪节气具有重要的意义。
厚厚的积雪就像给大地盖上了一层温暖的棉被,能够保持土壤的温度,防止农作物受到严寒的侵袭。
积雪融化时,还能为土壤提供充足的水分,有利于来年春天农作物的生长。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就是这个道理。
在人们的生活中,大雪也带来了一些独特的变化。
首先是衣食住行方面。
大家纷纷穿上了厚厚的棉衣、羽绒服来抵御寒冷。
饮食上,倾向于选择一些温热滋补的食物,比如羊肉、牛肉等,以增加身体的热量。
居住方面,北方的暖气供应更加充足,南方的人们也会使用各种取暖设备。
出行上,由于道路可能会因为积雪而变得湿滑,交通出行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大雪节气还有一些有趣的民俗。
比如在东北地区,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
人们会在这个时候腌制各种肉类,以备过年时享用。
有的地方还会举行赏雪、滑冰等活动,增添冬日的乐趣。
在养生方面,大雪时节要特别注意保暖。
尤其是头部、脚部和颈部,这些部位容易受寒,需要重点防护。
适当的运动也不能少,但要避免在寒冷的清晨或夜晚进行剧烈运动。
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大雪不仅仅是一个节气的名称,更是一种气候的象征,一种生活的节奏,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提醒我们顺应时节,调整生活的方式和节奏。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大雪所蕴含的意义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大雪是什么意思大雪节气有什么特点大雪是农历二十二或二十三日的节气,一般出现在公历12月7日或8日左右,表示大雪即将到来。
大雪节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天气寒冷:大雪节气是进入冬季的重要节点,是寒冷天气的开始。
气温明显下降,大雪前后的天气最冷,尤其在北方地区,有时候会出现降雪的情况。
此时人们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备,避免感冒和冻伤。
2.降雪频繁:大雪节气的主要特点就是降雪频繁。
在北方地区,大雪节气之后就进入了雪季,雪花纷飞,地面被厚厚的雪覆盖。
这对农业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大雪会给农作物生长带来困难,也给交通运输带来一定的不便。
3.水分凝结:大雪节气的特点之一是湿气凝结。
在大雪节气之前,空气中的水蒸汽会随着气温的下降凝结成云层,如果天气再冷下来,云中的水分就会凝结成雪花。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冬天是一个干燥的季节,因为空气中的水分都凝结在了雪花上。
4.雪景美丽:大雪节气的另一个特点是景色美丽。
大雪节气时,大雪纷飞,白茫茫一片,给人们带来了一片美丽的雪景。
这也是冬季旅游的好时机,很多人会选择去雪地旅游,感受冬天的风情。
5.睡眠质量提高:大雪节气的特点之一是天黑得早,早上也是天亮得晚。
气温较低,人们更容易进入沉睡状态,睡眠质量有所提高。
所以大雪节气也是人们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睡眠的好时机。
大雪节气的特点是多方面的。
人们在这个时期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同时要合理安排生活作息,保持充足睡眠;雪季交通运输要注意安全,防止道路结冰,尽量避免外出;在农业方面,要采取一些措施,保护农作物,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
大雪节气既有寒冷的特点,也有美丽的雪景,人们要善于应用这个时期的特点,保持身心健康,享受白雪皑皑的冬季风景。
二十四节气大雪介绍【大雪】大雪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它标志着冬季进入了尾声,寒冷的气温逐渐达到极点。
大雪期间,整个大地逐渐被寒意所覆盖,寒冷的北风呼啸而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挑战。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大雪节气的特点和相关文化。
一、大雪的时间大雪是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度时,即为大雪节气的开始。
二、大雪的气候特征大雪时节,北方地区的气温逐渐降低,几乎整个中国都进入了寒冷的冬季。
此时,寒冷的北风吹拂大地,使得气温更加寒冷。
尤其在气温下降到极点的时候,容易出现大规模的降雪天气。
由于大雪节气的降雪量较为稳定,所以这个时期的降雪对于农业、供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雪的农业意义大雪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具有一定的意义。
大雪期间的降雪为土壤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为来年的春耕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北方地区,农民会在大雪节气前收割晚稻,同时做好秸秆的处理工作,以为来年的春耕做好准备。
四、大雪的饮食习惯大雪节气的美食非常丰富,这也是人们在节气转折之际寻找温暖和美味的表现。
大雪时节,人们常喜欢喝热乎乎的饮品,如姜汤、糖水等,能够温暖身体、抵御寒冷。
同时,也适合食用一些热腾腾的食物,如火锅、炖菜等。
这些食物能够增加人们的身体热量,帮助人们抵御严寒。
五、大雪的民俗活动大雪节气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各地都会举办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
比如在北方,人们喜欢在大雪时节吃馄饨,这也成了一种习俗;南方地区的一些地方还有晒冬腌的活动,通过晒制的冬腌,可以在冬季享受到夏季的味道。
大雪节气的到来,标志着严寒的北风正式降临,冬季进入了最寒冷的阶段。
人们要注意采取措施保暖,合理安排饮食,增加体力活动,提高身体免疫力;同时,大雪节气也是农业生产备耕的关键时期,农民要做好土地管理和冬季作物的收割工作。
通过了解和利用大雪节气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这个寒冷的季节,享受寒冬带来的美好。
大雪是什么意思以及含义大雪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
随着季节的变化,大雪标志着寒冷天气的到来,也预示着冬季的正式开始。
大雪含有丰富的文化和寓意,不仅仅是气候上的变化,更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对生活的体验。
首先,大雪意味着气温的骤降,天气变得异常寒冷。
随着北方地区的冬天来临,气温逐渐下降,大雪的到来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的开始。
大雪时节,寒风刺骨,天空中飘落的雪花如同蒙上了一层银白的面纱,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寒意。
人们开始穿上厚重的衣物,采取各种措施来应对严寒的气候。
其次,大雪寓意着丰收的希望和对农民的意义。
中国是农业大国,对农业的依赖程度非常高。
大雪时节,农民们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秋收工作,开始进行冬季的农事活动。
大雪时期的降雪对农作物的成长和土地的保护都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农田的肥力和水分的供给,为来年的春耕做好准备。
因此,大雪象征着丰收的希望和对农民们的期盼。
与此同时,大雪还具有民俗和文化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雪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气,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大雪时节,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比如吃“大雪饺子”、喝“大雪酒”、祭灶等。
这些活动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此外,大雪还与人们的情感和心情息息相关。
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宁静和寂静的感觉。
大雪覆盖大地,白雪皑皑,景色美丽而宜人。
这种美景往往会引发人们对家园的思考和思念,让人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
同时,寒冷的冬天还有助于减少外界的干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反思和内省。
综上所述,大雪不仅仅是一种天气现象,更代表着严冬的来临和对新一年丰收的期待。
大雪不仅仅具有自然的意义,更有着丰富的文化和民俗内涵。
它不仅提醒人们要做好寒冷天气的应对准备,也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园的思考。
无论是从自然界还是人的生活角度来看,大雪都带有非凡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大雪
作者:徐廷华《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04日 16版)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
”意味着下雪的次数增多,雪量增大,天气更加寒冷。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这首《夜雪》,道出了大雪的特征。
雪是晶莹的天使,雪是冬天的象征。
朔风紧起,阴霾的天空下,起先是细小的雪籽籽,继而转为细屑般的雪绒,最后才飘起了鹅毛大雪,纷纷扬扬,飘飘洒洒,柔软无声,浪漫多姿。
古人喜雪,雪下,则触景生情,即兴赋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酌寒江雪”,柳宗元的《江雪》绝句脍炙人
口。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张打油的《雪诗》构思高明,咏雪不用“雪”,看似粗俗却幽默风趣。
没有对生活的丰富观察,是绝写不出来的。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岑参笔下的雪,写尽漫天大雪的动态,其景令人陶醉。
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极雪的静态之美。
也有借雪景,寄托情怀的。
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雪中别友,雪纷纷,情深深。
在下雪的日子,每个人的心态感受是不一样的。
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大雪飞舞的午后,路上有四个行人躲在一座古庙前避雪。
雪越下越大,好像没有终止的样子。
四人觉得老站在这里寂寞无聊,其中一个商人模样的便附庸风雅地建议大家来联句,博得同意后,这位肚里本没有多少墨水的商人抢先开口道:“大雪纷纷坠地,”另一个是秀才,醉心功名,专爱歌功颂德、逢迎拍马,便赶紧接上:“都是皇家瑞气,”第三个是地主,过惯了剥削生活,衣食无忧,便摇头晃脑地接了第三句:“再落三年何妨?”第四个是樵夫,每天要上山砍柴,碰到这种天气,正在发愁,听到地主要老天爷再落三年,破口骂道:“放你娘的臭屁!”短短的四句诗,反映了每个人不同的思想情感。
大雪节气,老南京有句俗语,叫作“小雪腌菜,大雪腌肉”。
于是乎一到这个节气,家家户户便忙着腌制“咸货”。
将大盐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锅炒熟,等炒过的花椒盐凉透后,开始涂抹在鱼、肉和光禽内外,反复揉搓,直到肉色由鲜转暗,表面有液体渗出时,再放进缸内,用石头压住,放在阴凉背光处。
半月后取出,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以迎接新年。
临窗凭眺漫天飞舞的雪花,猛然想到,那大雪飞舞的环境也能锻炼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
晋代孙康,幼年好学,家贫无油,常于冬夜映雪读书。
后人用“映雪读书”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读。
北宋学者杨时在风雪天求见程颐,见他闭目养神,便立于门外,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积雪已一尺多深。
这就是“程门立雪”典故的来历。
这两则轶事虽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了,但于今天大力提倡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也还是一个好的范例,其精神值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