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政治《11体味文化》学案 必修3.
- 格式:pdf
- 大小:698.12 KB
- 文档页数:4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体味文化精品教案【教学内容】《体味文化》是新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学生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经历收集、整理信息,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去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思想】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观察各种各样的文化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要,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的内涵及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探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展示并感受各种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综合比较的能力、实践参与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对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并制成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文化概念的资料。
【教学方法与工具】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景设疑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我们无时不在文化中。
体味文化『课前预习』一、文化“万花筒”1.从时间上看:文化现象_______;从空间上看:文化现象_______。
2.文化特色。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_______;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_______而言的人类全部_______及其_______。
其中,既包括_______、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_______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_______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_______特有的现象。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是_______的产物。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_______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______、接受_______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_______,精神产品离不开_______。
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______、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_______、文学和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的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_______,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_______,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_______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_______和国家的历史中。
『课堂合作探究』『探究一』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这说明了什么?提示:不同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探究二』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这句话在一定意义上违背了文化的什么特点?提示: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探究三』马克思说:“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毛泽东认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角度看,这些观点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文化生活学案1-1 体味文化一.学习目标了解文化表现方式的多样性,明确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作用,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
二.知识导学三.随堂检测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⑦⑧答案:C解析: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把握这一点,对各种现象进行分类就不难了。
2、2008年,西藏为了丰富和活跃少儿文化生活,将在出版前三集《雪域少儿歌曲选》的基础上,出版第四集《雪域少儿歌曲选》。
这里的少儿歌曲①是一文化现象②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③就是文化④有利于儿童文化素养的形成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形式等。
少儿歌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有利于儿童文化素养的形成;但是不能等同于文化,故选C项。
3.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
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第三,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4.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党和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这是因为( )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影响②文化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③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高中政治《体味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如校园、社区、网络等,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含义;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文化的力量;【基础梳理】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文化的内涵:它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及其产品。
(2)文化的内容: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的部分。
(3)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
(4)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们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
○2个人的文化素养是出来的: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接受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人们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活动和:文化通过物质载体,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2、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力量)(1)文化实质:是一种;(2)文化作用:①文化作为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它能够在人们的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的历史中;其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社会的发展。
③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的。
【归纳小结】请将本课知识点用框架的方式表示出来:【课时训练】一、选择题:1.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从学校有校园文化,社区有社区文化,到打开电脑,可以领略网络文化,这说明 - ( )①文化现象无时不有②文化现象无处不在③文化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④所有社会现象都是文化现象。
高中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教案2篇Lesson plan for senior high school politics compulsory course 3 "taste culture"编订:JinTai College高中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教案2篇前言: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
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
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高中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教案2、篇章2:高中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教案篇章1:高中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教案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2、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阅读课本思考本课主要内容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本课作为开篇内容,主要是要告诉大家什么呢?带着这一思考,请大家先快速阅读本课内容。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进行新课(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体味文化)文化“万花筒”((从现象))(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师:请同学们思考:你能举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什么是文化活动吗?平时你参加过哪些文化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
1. 1. 1体味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一、学习目标1、识记文化的概念2、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3、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二、学习过程(一)文化“万花筒”一描述文化现象探究活动一:(1)你通常采川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二)文化是什么——文化概念的界定探究活动二:1、文化是什么?2、归纳文化的特点。
三、反思总结四、当堂检测1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从学校有校园文化,社区有社区文化,到打开电脑,可以领略网络文化........... 这说明()①文化现象无时不有②文化现象无处不在③文化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④所有社会现象都是文化现象。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2.广东老人爱“饮早茶”,东北老人爱“扭秧歌”,北京老人爱“侃大山”。
这说明()A.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B.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C.文化现象无时不在D.老年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第1页共4页3.蒙古族黑车白帐,逐水草而居;献哈达是藏族最庄重的待客礼仪;回族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苗族服饰反映出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壮族刚劲豪放的舞蹈体现了其民族性格。
这表现出文化()A. 一种精神力量B.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生活C •人类特有的现象D.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
回答4、6题。
4.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A.太阳和月亮B.长江和黄河C.泰山和黄山D.长城和故宫5. “文化” 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我们学习“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指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B.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成果C.人类全部精神生活及其产品D.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享用6.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体味文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如校园、社区、网络等,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意识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内涵的理解;文化的力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演示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媒体及用具】幻灯片及基本教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同学们校园文化活动的图片提问:“同学们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但思考过什么是“文化”吗?”学生回答“没有”,引出课题。
二、找文化——感受文化的斑斓学生展示事先收集有关文化现象资料图片。
三个小组的代表分别展示:文化无处不在、不同区域的文化、从古到今的文化。
学生展示后,老师带领学生形成理念。
(一)文化“万花筒”1.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时空2.不同区域各有特色——特色3.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形式三、析文化——感知文化的内涵过渡:刚才展示的是文化现象,同学们能否透过现象上升到事物的本质,根据图片概括文化的具体形式?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1.文化的形式(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过渡: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文化的外延,那文化的内涵又是怎样的呢?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讨论的非常激烈,假如你也参与其中,请评价三位同学的观点。
课件出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师再出示《潍坊一中校友风采录》这本书,对知识加深理解,因为本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
引导学生针对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谈解决办法,最后升华到国家层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形成意念:2.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体味文化学习目标1、识记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文化万花筒文化形式文化现象文化特色文化是什么⑴文化的内涵①含义:②内容:既包括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⑵文化的特点①从文化的产生看:②从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看:③从文化的载体看:点评拓展我们所讲的文化,是指文化文化的形式⑴等都属于文化⑵人们进行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种,能够。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而且表现在。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点评拓展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
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⑦⑧2.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时指出,许振超创造的“振超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这主要是因为A “振超精神”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B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C 精神力量比物质力量更重要D 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材料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植根于几千年延续发展的中华文化。
正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凝结成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2019-2020年高中政治文化生活1.1.1《体味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了解文化的基本内涵。
2、了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3、了解文化的形式与人们的文化活动。
4、了解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课前预习】1、尝试完成学案中的填空及相关思考题2、把你的疑问写下来【学习过程】情境导入:“中国舞龙”、“西班牙斗牛”,东西方文化各有差异,你有什么感受?1. 文化“万花筒”(1)文化形式:(2)文化现象:(3)文化特色:2. 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含义①文化的内涵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③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④物质活动与精神文化的关系(2)正确理解文化的含义:①广义的“文化②狭义的“文化”③我们所讲的“文化”3.文化的力量(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的形式①②(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①②【注意】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课后反思】你的心得,你的困惑【课堂练习】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
回答1-3题。
1.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A.太阳和月亮 B.长江和黄河 C.泰山和黄山 D.长城和故宫2.“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我们学习“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指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成果C.人类全部精神生活及其产品 D.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享用3.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之所以需要文化生活,是因为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③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④文化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4.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下列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①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②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③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④文化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019-2020年高中政治文化生活1.2.1《感受文化影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2、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课前预习】1、尝试完成学案中的填空及相关思考题2、把你的疑问写下来【学习过程】情境导入:阅读书本P13,思考,你从这两幅画面中发现了哪些文化上的区别?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事例吗?面对我们祖先创造的精美文化产品,人们的感慨,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体味文化》是新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学生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思想】: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那么,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2〕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做成课件。
〔2〕、学生准备: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文化,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
我们在日常用语中会说:你真有文化或是你这人咋这没有文化呢?在这里,我们把知识等同于文化,文化就是知识,有知识就是有文化。
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我看到有的同学摇头〕那究竟什么是文化,让我们在生活中细细体味,来真切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