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南县虎形围(全方位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189作者简介:肖飞华(1984— ),女,汉族,江西赣州人。
主要研究方向:客家文化、文物博物。
赣南是客家的聚集地之一,也是客家文化形成、发展形态集中体现的区域。
在赣南,许多客家文化充分地展示出客家情怀的凝聚力,客家人将客家情怀充分融入生产生活、民俗风情等各个方面,客家情怀所展示出的凝聚力对强化客家民系及族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客家人聚集而居的围屋文化围屋是客家人最典型、最成熟、最具特质的民居建筑。
客家先民由于苦受战乱之扰,辗转南下,在中原这片广袤土地中寻找到一块四周环山、不受外人侵扰的乐土,便定居下来,多以血缘为纽带家族形式聚族而居。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原士族名门,出现过累世聚居的大家庭居住情况,三代、四代、五代甚至六代聚集而居族谱中皆有记载。
他们早期苦受战乱,且又因为初到之时,赣南山川险峻、交通闭塞,原住民皆是生产生活较为落后的土著族群,如《太平寰宇记》中皆有对赣南当时山区的记载:“大山穷谷之间有山都人,不知其源绪所出。
发长五寸而不能结,裸身,见人便走避之,种类甚稀少,旷时一见,然自有男女焉”[1]。
因此,客家人在此定居极为不易,为了争夺仅有的生存空间以及生活必需的土地这种生产资源,躲避防御当地土著原住民的攻击袭扰,在客家传统建筑上直观地体现出极强的防御性和生产生活功能性。
许多赣南现有客家建筑是聚落族群结构,而且沿袭魏晋时期军事性极强的坞、堡、寨等建筑形态。
赣南围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也是目前赣南保留下来的最多客家建筑的代表建筑。
围屋的主要特点是聚族而居,四面围合封闭,外墙中设有炮楼、枪眼等防御设施,围内设有水井、粮柴库、水池等防围困的设施和设备。
围屋居民,因其外墙既是每间房屋的外墙,又充当整座围屋的围墙,又因部分围屋的大门门额上题有诸如西昌围、庆衍围。
龙光围等铭文,故名,而当地人统称为“围”、“围子”或“水围”。
[2]它保留有中原围土造屋的建筑技术,而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良,即用灭有焙烧过的砂质黏土和米制沙土按照一定比例另外加入石灰、红糖水、糯米浆搅拌浇筑而成。
关西新围关西新围(往东南方向大约20km),建造于清嘉庆年间,已有180多年的历史。
始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历时29年。
因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是迄今国内外发现保存最为完好、赣南现存500多座客家围屋中面积规模最大的一座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处围屋。
2000年7月,被江西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与燕翼围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江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历史记载关西新围,是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
徐名钧在兄弟中排行第四,故又称老四。
徐老四曾经营木材生意发了大财,后又开药铺、当铺,资产越滚越大,成为一方富豪。
因为子女增多,原居家围屋日显拥挤,于是耗资百万,费时十多年建造了这幢围屋,因未正式命名,与老围“西昌围”相对映,俗称为“新围”。
关于关西新围,有下面这样一个故事。
历史传说清朝嘉庆十二年春,龙南关西人徐名钧带十几个排工将一批木材扎成排放运到了南昌码头。
“有人掉进水里了!”突然不远处有人大声喊道。
徐名钧闻声举目四顾,看见离自己木排数十米处有一少年在水中挣扎呼救,但因水深浪大竟无一个下水相救。
他心想:古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见死不救非君子所为。
便急忙叫几个水性好的排工下水救人,自己操起排上的长篙相助。
很快便将落水少年救上排上来了。
由于排上无合适的衣服换,徐名钧问知少年家住不远,便上岸雇了辆马车送他回家。
到了少年家,徐名钧方知救的是巡抚大人的公子。
巡抚见徐名钧救了自己的儿子,感激不已,立即下令摆酒席相谢,并频频敬酒以示谢意。
酒过二巡,巡抚问及徐名钧经营木材的情况。
“承蒙巡抚大人如此关心,徐某感激不尽。
不敢有瞒大人,这放运木排本大利薄,再加上数百里赣江上关卡多,赋税重,辛苦一年也赚不到多少银两。
”徐名钧受宠若惊,恭恭敬敬地回答。
巡抚听了手捻长须沉吟不语,半晌方徐徐开口说:“恩公冒死救犬子之命,如同再造。
编号:江西赣南客家围屋的导游词甲方:乙方:签订日期:年月日X X公司赣南围屋,全称赣南客家围屋,属于客家民居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龙南镇)、定南县(历市镇)、全南县(城厢镇)、信丰县(嘉定镇)、安远县(欣山镇)、寻乌县(长宁镇)6县境内。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江西赣南客家围屋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江西赣南客家围屋的导游词(一)赣南围屋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
据万幼楠考察研究: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
其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
其大门门额多有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等题名。
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
大的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而最大的龙南栗园围竟达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
从平面上可分”口”和”国”字形成两大类。
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
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
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围屋有龙南关西的新围、杨村的燕翼围、桃江的龙光围、安远镇岗的东生围、定南鹅公的田心围等。
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名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
围屋外墙厚1米(燕翼围墙厚1.45米),高三四层,四角构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样的碉堡。
为消灭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悬挑单体小碉堡。
围屋顶层设置排排枪眼炮孔。
门墙特别加厚,门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实的板门还包钉铁皮。
板门后多有设闸门,闸门后还设重便门。
门顶还设漏以防火攻。
除少数大围外,一般只设一孔围门。
围屋顶屋多为战备用,并取墙内侧2/3墙体作环形夹墙走廊贯通一气,方便占时人员机动。
围屋内掘有水井,多辟有粮草贮藏间,有的还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红糖、蛋清拌和粉刷墙壁,久困缺粮,可剥下充饥。
赣南围屋绝大多数是方形,四角(少数在对称两角)都构筑强固的碉楼。
外墙为坚实的封闭体,遍布枪炮眼口。
外形森严冷峻,固若金汤。
中国传统建筑-客家围屋2019-10-15摘要:住在围屋⾥的⼈,都称⾃⼰是“客家⼈” ,过着⼀种聚族⽽居的⽣活。
这种⽣活⽅式有别于中国其它地区汉族的传统⽣活⽅式。
⼀个⼤围屋⾥常常住着⼏百甚⾄上千⼈,他们同姓、同宗,有的还是同⼀祖先的直系缘后代。
围屋功能齐全,保存完好,溶⽣活、娱乐、防御于⼀体,古朴雄奇,散发着浓郁的客家风情⽓息,科学家称之为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迹。
⼀、客家围屋的起源。
⼤约 1600 年前,为避战乱,客家先民⼀步三回头,淌着热泪,恋恋不舍离开了中原故⼟,开始了艰难⽽遥远的南迁之路。
晋末的战乱让世代⽣活在中原的⼈们南逃避祸,以期保全家族的⾹⽕延续;唐代的“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持续的战⽕离乱,让久居中原的⼈们已经没有了安⼟可依,南迁成为许多⼈不再选择的选择,“靖康之难”后的北宋覆灭,朝廷偏安江本南,中原再次陷⼊灾难与恐慌,南迁⼜成为众多中原⼈的⽆奈。
在漫长的岁⽉中,遭遇了多少次⼤动荡,经历过多少次⼤迁徙,在中国汉民族的谱系中,从此多了⼀个优秀的民系——客家;在向来蛮荒的南⽅⼭地,从此多了⼀批勤劳的拓荒者——客家⼈。
他们在把⾜迹踏遍南⽅⼭地的同时,也把中原先进的⽂化和先进的⽣产⼒,传播到了南⽅的⼭⼭⽔⽔,形成了独特的客家⽂化,他们聚族⽽居,繁衍⽣息不断。
建在千⾥赣江源头的赣州城,城墙下,左边章江,右边贡江,两江合流就成赣江。
赣江是南中国惟⼀南北⾛向的长江⽀流,客家祖先就从这通道涌进赣南⼭区,然后深⼊福建、⼴东。
赣南围屋客历史最鲜活的载体,更是客家研究最⽣动的物证。
围屋⼏乎就是客家的象征。
客家⼈可以不住围屋,但住在围屋⾥的,⼀定是客家⼈。
“客家”原是当地⼟著居民对客居的外来户的称呼。
“客”与“主”的⾝份原本就是相对的。
外来⼈住得久了,慢慢变成⽼客。
最后,终于反客为主。
接着,⼜来了新客。
后来的⼈,在先来⼈的眼⾥,⾃然被看作“客”。
⽆论是“⽼客” “新客”,相处时间长了,先是别⼈称他们为“客家”,渐渐地,他们便⾃称“客家”,以区别当地的⼟著⼈群。
52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浅谈江西省定南县虎山锰矿区域成矿条件吴玉彬,方 涛(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四大队,江西 赣州 341000)摘 要:虎山锰矿位于江西省定南县岭北镇,属热液—淋滤型锰矿床。
锰矿产于硅化构造破碎带中,是含锰物质在地表水、地下水运动中被溶解、携带至适合部位积聚沉淀而成,矿体呈脉状、透镜状;矿石主要由次生氧化锰、氢氧化锰矿物组成,具胶状结构,角砾状、松散土状构造。
矿床规模为小型,工业类型为低磷、低铁酸性锰矿床。
关键词:锰矿;热液;硅化破碎带;成矿条件中图分类号:P6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1)06-0052-2收稿日期:2021-03作者简介:吴玉彬,男,生于1992年,汉族,江西于都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矿产勘查。
锰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矿产资源,尤其是富锰矿和优质锰矿资源,已经被国家列入到紧缺的矿种。
我国锰矿资源分布不平衡,22个省市均查明有锰矿,贵州锰矿资源储量居亚洲第一。
自然界很多矿物中都含有锰元素,但真正有价值的只有一小部分可以作为锰矿加以开采利用,主要为软锰矿,其次硬锰矿、沼锰矿,其他如水锰矿。
本文研究的虎山锰矿主要为硬锰矿,通过分析其地质特征、成矿条件等,总结成矿成因和控矿因素,为今后其他地区进行锰矿产的勘探和开采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1 区域地质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夏板块加里东期东南造山带,即南岭东段隆起带北部,东起武夷西麓,西至罗霄—诸广山,南达九连山,是经燕山期近东西向岩浆岩叠加构造后的隆起带。
雩山隆起位于吉泰、赣州盆地东侧,总体呈北北东向展布,褶皱基底为青白口系上部-寒武系地层,北段震旦系广泛出露,南段寒武系出霹较广,沉积盖层在南部有少量分布。
该区南部龙南、全南、定南地区发育侏罗纪—早白垩世火山盆地、晚白垩世红层断陷盆地,主要分布于南径盆地、东坑—临江盆地、白面石盆地和菖蒲盆地,均为中小型规模。
定南“虎形”围与方其道刘和珍的那些事一、热血青年南昌许终身1894年2月19日出生于方屋排村虎形围里的方其道,4岁读唐诗,13岁随舅父到信丰读书,后入江西陆军小学堂,再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毕业后转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在校期间,因偷看进步报纸引发学潮被开除,后进入江西法政专门学校求学。
毕业后,在南昌《大江报》当记者,并以笔名瘦痴发表文章、针砭时弊。
1921年,方其道任《中庸报》经理时住在南昌毛家园47号刘和珍家,并与其结识。
1904年11月15日生于南昌的刘和珍,因家道中落,从小养成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优良品质。
1918年秋天,刘和珍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时值五四运动前夕,受革命思潮影响,她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向同学宣传民族独立和妇女解放思想。
五四运动爆发后,刘和珍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抵制日货,并与进步同学一起同南昌学生联合会联系,带头成立女师学生自治会,在江西首倡女子剪发,公开向封建势力宣战,被学校勒令退学,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当时,刘和珍常在《中庸报》发表文章,给方其道搜集材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时政。
1921年10月,方其道联合刘和珍、孙师毅等30多人在南昌发起组织觉悟社,创办《时代之花》周刊,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新风尚,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积极鼓动和组织青年参加爱国运动。
刘和珍是觉悟社总务股干事兼《时代之花》主编,每一期《时代之花》她都负责写一篇稿子。
后来,刘和珍又在就读的江西女子师范学校创办了《江西女子师范周刊》,并担任主编,宣传妇女解放与爱国思想。
共同的爱好和志向,将两颗心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同年,两人由相识相恋到正式订婚,并许下诺言,待刘和珍读完大学后正式结婚同居。
二、聚散离合资助学业1921年冬天,刘和珍与方其道订婚仅10天,因方其道常撰文嘲讽江西军阀,《中庸报》被查封,方其道被通缉。
他来不及与刘和珍告别,只留下一张字条,匆匆离开了南昌,投入江西陆军小学堂同班同学所在的粤军部队,此后,他辗转奔走于上海、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出入于枪林弹雨之中。
走进赣南围屋作者:目童来源:《老友》2013年第02期在赣南的青山绿水间,最醒目又最具沧桑感的人文景观,应该是那些位于赣南边陲被称作“围屋”的客家民居。
赣南围屋,点缀于青山绿水间,散落于古老的赣南村落,有的婉约,有的雄浑,以其厚重的历史感与独具魅力的文化品位,引来历代文人墨客的驻足惊叹。
2012年111月17日,赣南围屋成功跻身《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之列。
赣南围屋,全称赣南客家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主要分布在江西省赣州市的龙南县(龙南镇)、定南县(历市镇)、全南县(城厢镇)、信丰县(嘉定镇)、安远县(欣山镇)、寻乌县(长宁镇)6县境内。
赣南围屋的面积有大有小:小的五六十平方米,只有3开间,名叫“猫柜”;大的万余甚至几万平方米,如最大的龙南栗园围占地面积高达45,288平方米。
赣南围屋,从平面上看可分为“口”字形和“国”字形两大类: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呈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结构形式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
赣南围屋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
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
一般都是两三层,也有多至四层者,为悬挑外廊结构。
较大的围屋内部还建有祖厅。
更大的则是多层的套围。
围屋外墙多是由河石、麻石、青石、青砖构筑的坚固墙体,厚度甚至有达两米者。
围屋的门墙特别加厚,门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实的板门还包钉铁皮。
板门后多设闸门,闸门后还设重便门,门顶还设漏以防火攻。
除少数大围外,一般只设一孔围门。
围屋顶屋多为战备用,并取墙内侧2/3墙体作环形夹墙,走廊连通,方便战时人员机动。
同屋内掘有水井,多辟有粮草贮藏问,有的还用蕨粉或用糯米粉、红糖、蛋清拌和粉刷墙壁,战时久困缺粮时,可剥下充饥。
赣南围屋绝大多数是方形,四角(少数在对称两角)都构筑强固的碉楼,外墙为坚实的封闭体,遍布枪炮眼口,外形森严冷峻,给人同若金汤的感觉。
精彩看点★龙南关西新围关西新围位于龙南县关西镇新围村,是赣南至今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围屋。
定南县虎形围
一、围屋里的一朵奇葩
客家围屋,作为客家先民的居住地,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赣南众多的客家围屋中,虎形围是唯一采用肖形构思的围屋。
“虎形围屋”位于定南县历市镇车步村方屋排,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围屋外呈方形,前宽40米,纵深33米,面积1320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背靠虎形龙脉青山,整个围屋的建筑造形也为昂首坐视的虎形,大门亦被塑造成虎头形状,因此得名“虎形围”。
虎形围如一座虎虎生威的坐山虎,整体围屋为虎身,后立面的中位碉楼肖形为虎爪,大门为虎头形状(据说虎头可以辟邪),门是虎口,左右两圆窗是虎眼,门额是虎鼻,灰塑门罩为虎耳,这一个个的文化元素将威猛的肖形虎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围内结构合理严密,通风干爽自然,采光科学讲究,四季冬暖夏凉,是集客家先人智慧、勇敢、审美理念、艺术观点于一体的建筑杰作。
据资料记载,围屋的主人方氏由明洪武年间从信丰县迁入,后繁衍千余人,为一方旺族。
明朝末年,置地于周围的虎形山下。
到了清乾隆初期,请来当地著名风水先生赖布衣第十三世孙赖名山设计,图纸设计好后,因技术过于复杂,一直无人能建,直到乾隆后期才建成现在这样的围屋。
史料介绍:虎形围比龙南关西围早建20多年,而龙南关西围的始建者徐氏原是虎形围始建者方氏的管家,虎形围建成后,他受到启发,回到龙南做生意成了财主以后建成了如今的关西围。
二、独特的文化魅力
虎形围后靠虎形山,面朝天际轮廓秀美的笔架山,近有小溪缠绕,远有良田百亩。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围屋的朝向只能依就后龙山布局,但如此一来,围屋中轴线朝向的远山景观并不十分完美。
为此,围屋的设计师在建造大门时将大门的轴线与外墙的垂线错开偏东5度左右,使得大门的轴线正对笔架山的主峰,再加上“日灿庭辉”的门楣予以点缀,形成完美的景观效果。
也许是肖像虎形过于雄威,有重武轻文之嫌,围屋的主人在若干年之后,又加建了一座院门,将院门朝向东方,一则取门楣上自铭的“常临光耀”之意,二则使院门的轴线朝向了远方视野中的最高峰,期望人文昌盛。
虎形围的设计,完全是肖形于百兽之王的老虎,犹如是一只出山猛虎。
猛虎发威时“一扑(爪)、二咬(口)、三扫(尾)”的勇猛神态,被一个个的建筑文化元素昭示得淋漓尽致。
虎形围的建筑文化意象,对内,则寓意着围屋的主人虎虎有生气,无往而不胜;对外,则彰显出赫赫虎威,神圣不可侵犯。
这在
赣南的客家建筑文化中,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个案。
据有的专家考证,这种虎形围,在江西省内实属罕见,具有宝贵的文物价值。
三、围屋里的爱情故事
虎形围后人方其道与鲁迅笔下刘和珍凄美的爱情故事在围屋内外传诵。
1893年出生于虎形围的方其道,4岁开始由祖父教读四书唐诗,13岁随舅父在信丰读书,后进入南昌陆军小学,与熊式辉等同班,继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与白崇禧、刘峙等同班,因闹学潮被开除返乡,后入江西法政专门学校法律科求学。
一生从事的职业有教师、记者、报社经理等。
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担任河南省政府秘书长、重庆卫戍司令部军法处少将处长等职。
1921年,方其道任《中庸报》经理时住在南昌毛家园47号刘和珍家,与当时就读于江西女子师范学校的刘和珍结识,后订下婚约。
1923年夏,刘和珍受方其道资助到北京就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方其道也于1925年到北京女师任教务员。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指使军警向在北京政府门前请愿的群众开枪扫射,打死47人,重伤150余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三·一八”惨案。
鲁迅先生写下《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纪念刘和珍等殉难烈士。
方其道悲痛欲绝,连夜写下悼词:“生未同衾,死难同穴,疆场共有约,六载订婚成一梦;内除国贼,外抗强权,劳燕惜分飞,白宫溅血泣黄泉。
”刘和珍牺牲后,方其道仍认刘母为岳母,侍奉在侧,与刘家一直往来。
重情重义的方其道与刘和珍演绎的纯真而坚贞的爱情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四、围屋挡不住的虎威
随着时代的变迁,虎形围的后人陆续搬出围屋,曾经作为方家人地位和财富象征的虎形围,静静地站立在乡村中,遭受风吹雨淋,孤独而寂寞。
为了让虎形围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近年来,定南县加大了对围屋的开发和保护。
该县财政专门拿出400万元专款对围屋进行修缮,该县文广局和旅游局牵头组成了“虎形围开发和保护小组”,一边搜集和整理虎形围的历史资料,一边打造和开发虎形围旅游项目。
经过精心的保护和开发,如今,修缮一新的虎形围恢复了它的生气,虎虎生威。
虎形围独特的建筑文化艺术、风水文化理念以及历史人文故事成为研究客家文化形成发展的活化石,引来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参观以及建筑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考察,每年接待游客在5万人次以上。
中央电视台、新华网、香港《文汇报》等数十家境内外媒体对虎形围进行了报道。
虎形围,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人见识它的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