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北大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第十三章
- 格式:doc
- 大小:0.38 KB
- 文档页数:1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第三章感觉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感觉•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剥夺实验•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其中视觉、听觉、嗅觉接受远距离的刺激,又叫距离感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因而又叫机体觉,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因而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如一定波长的光线。
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等。
三、感觉的编码•感觉编码(sensory encode)是指将刺激的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光幻视(phosphenes)•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Johannes Muller)最早研究了感觉编码问题,并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theory of specific nerve energy)。
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能,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
缪勒的学说有其合理的地方能不能说明感官分化的真正原因。
•当代两种有代表性的感觉编码理论:①特异化理论(specificity theory)认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②模式理论(pattern theory)或模块理论(module theory)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时采用了特异性编码和模式编码。
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
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
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sensorythreshold)和感受性(sensitivity)。
北师大陈宝国普通心理学笔记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探索人类思维、情感、动机、认知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本文将以北师大陈宝国老师的普通心理学笔记为基础,介绍一些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它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来揭示人类内心的奥秘。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心理学的目标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成长。
第二章:感知与知觉感知和知觉是指人类接收和理解外部环境的能力。
它们涉及到我们的五官和大脑的协同作用。
感知是指通过五官获得信息的过程,而知觉是指对这些感知信息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感知和知觉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现象。
第三章:学习和记忆学习是指通过获取知识和经验来改变行为的过程。
记忆是指将学习到的信息储存在脑中,并能够在需要时进行回忆和使用的能力。
本章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学习和记忆过程,并讨论一些提高学习和记忆效果的方法。
第四章:情感和情绪情感和情绪是人类内心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指的是对特定对象或事件的主观评价,而情绪是情感的一种更具体的表现形式。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了解情感和情绪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对人类行为和健康的影响。
第五章:人格与个体差异人格是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个体差异则是指不同人群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
了解人格和个体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的变化。
本章将介绍一些主流的人格理论和个体差异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和行为。
它探讨个体是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群体行为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了解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模式。
第七章:心理评估与测量心理评估和测量是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
它们帮助心理学家获取客观的数据,并对个体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诊断。
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1、心理产生的自然历程心理学家认为动物的演化只有到了能对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作出反应,才可以说有了心理活动,或者说标志着心理现象的产生。
2、动物心理发展历程(论述)1)、感觉阶段:是动物心理演化的最初水平2)、知觉阶段:这种知觉反映形式的出现与其神经系统的进化分不开。
3)、思维萌芽阶段:动物进化到灵长类,出现了思维的萌芽,心理水平达到动物界的最高峰。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思维。
3、言语机能联合区损伤后出现的相应疾病1)、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中枢)——表达性失语症。
2)、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这种失语症通常称之为接受性失语症。
3)、视觉性言语中枢——失读症4)、书写性言语中枢——运动性失写症。
4、定义1)、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回答。
2)、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5、马斯洛需要的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需要列成五个层级:依次为1)、生理的需要:是直接与生存、种族延续联系的需要,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的。
2)、安全的需要:包括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可预性等方面的需要。
3)、归宿与爱的需要:指人与人之间对交往,爱与被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这个需要包括两方面a、要求得到别人的承认,由此产生威望、认可、地位等情感。
b、得到自我尊重,产生自足、胜任和自信的情感。
5)、自我实现的需要:指完善自己,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观点(论述):a、从进化的角度看,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得越晚。
b、需要层次越高与生存的联系越小,它们的满足与生存需要没有直接关系,但高层次需要更能反映出人类的特征。
c、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满足时,个体才受到高一级需要的支配。
d、当所有的低层次需要都能得到持续不断的满足时,人才能受到自我实现需要的支配,他认为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的境界。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加强版第一编——绪论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心理学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心理与行为(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北京通博学校第四节治疗技术放松训练系统聪敏自我管理放松训练已成为行为疗法中最广泛使用旳技术之一,最常用旳是渐进式紧张-松弛放松法。
系统脱敏:重要用于治疗多种恐惊症状,例如胆怯某些动物、考试焦急、社交恐怖、广场恐怖和性交焦急等等。
它通过使来访者在放松状态下接触〔实际旳或想象旳〕恐惊对象来克服焦急,由于焦急状态与放松状态不能共存,目前设法在本来诱发焦急旳刺激情境与放松反应之间建立联络,就可以取代和抵消本来旳刺激──焦急联络,这就是系统脱敏旳原理。
这一技术包括三个环节:1学会肌肉放松,2构成焦急层级,3实行脱敏。
实行脱敏用两种方式:1想象脱敏和2现实脱敏自我管理独特长处:1它提高了来访者变化行为旳动机水平,2直接在生活旳自然情境变化行为,3对某些不适宜在治疗室里观测和处理旳行为可以进行矫正。
行为主义认为自我控制无效旳真正原因在于行为旳即时后效与延迟后效之间旳矛盾。
马丁和皮尔指出这一矛盾旳四种状况:1轻微旳及时强化与严重旳延迟惩罚相对立。
2轻微旳及时强化与更重旳延迟强化相对立,3及时惩罚与延迟强化相对立。
威廉斯和洛恩把自我管理技术提成五个操作环节:即选择目旳,监测靶行为,变化情境原因,获取有效旳成果和巩固收获。
其他行为训练厌恶疗法肯定性训练。
模仿操作性训练学习技术代币管制法厌恶疗法旳原理也是抗条件作用:肯定性训练又译自信训练。
操作性条件学习技术和代币管制法,三个子类:1塑造新行为旳措施:2增长行为发生率旳措施,3减少行为旳措施。
代币管制:是基于条件强化物这一概念而发展出来旳,一种本来无强化作用旳刺激物通过与真正旳强化物建立联络,这就获得了强化旳力量,这种刺激物就是条件强化物第五节行为治疗评价行为疗法碰到旳第一种责难是道德方面旳,批评者指责它对人进行操纵和控制,这损害了人旳基本权利。
对于某些障碍,行为疗法也许是最有效旳措施。
第十章以人为中心疗法(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旳发展过程第一阶段以罗杰斯1942年出版旳《征询和心理治疗》一书为标志。
1. 学习的含义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其含义是:1、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2、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2. 学习的分类1、加涅的学习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提出了累积学习的模式,一般称为学习的层次理论。
他把学习分为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多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
加涅认为通过学习可以得到五种结果是: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
他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又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3. 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强调复杂行为是建立条件联系上的复合行为。
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联结理论又可称为“刺激-反应”理论。
其代表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桑代克、斯金纳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作用:(1)【无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导致的不需要学习的自然的生理反应。
(2)【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中性刺激或无关刺激)导致的反应,是一种习得反应。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重合或相继出现。
条件刺激通过这一方式与无条件反应建立暂时联系,从而形成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有:习得、消退、泛化与分化、二级条件作用。
2、操作性条件作用:有机体为了获得某种结果而主动地作出某种行为,这种行为是有机体主动发出的,而不是由于刺激被动引起的。
它强调事物的感觉刺激本身没有 它不仅决定于事物本身, 而且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 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者通过不断的尝试, 发现 并保留正确的尝试, 摒弃错误的尝试, 从而完成学习过程。
《心理学》学习重中之重章节(仅供参考)第一章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第二章第二节注意的种类;第三章第二节基本的视觉现象;第三节基本的听觉现象; 第四节知觉的特性第五节社会知觉;第四章第三节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第四节学习的策略与方法第五章思维的过程和种类概念的心理学定义推理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想像和创造思维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创造性思维训练;第六章智商与智力差异第二节智力的理论;第七章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情绪情感的定义情绪情感的区别第八章认知方式差异第九章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第三节第十章《心理学》复习资料2008年4月10日注:加粗为一级概念普通为二级概念*为三级概念括弧中的时间是考过年份(并不是说二级三级概念不主要,这个只是按照重量级划分,心理学考的还是很细的)1、心理学(2002.4)(2004.4):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方法3、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测验法: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5、实验法(2002.10)(2003.10):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6、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7、意识(2002.4)(2004.1)(2004.4)(2006.4)(2007.4):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8、注意(2002.10)(2003.10):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9、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10、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笔记第五章意识和注意1.意识的三个方面?觉知:意识是观察者与现象之间关系的一种属性。
感觉觉知指对大多数刺激的了解,通常与某个感觉通道相联系。
概括化觉知指对那些与任何感觉通道都不相连的内部状态的了解。
元认知觉知指对个人的认知活动如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的觉察。
高级的心理官能:意识是对个体身心系统起综合管理和调控作用。
能动性,对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保持一定的功效起调节和控制作用。
注意,推理,自我控制。
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层次和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2.无意识现象及行为现象:人在催眠状态下能回忆儿时经历,醒后却全不然不觉。
梦是无意识存在的有力证据。
.日常生活中的失言、笔误等。
灵感直觉等创造活动中的心理现象。
许多身心疾病以无意识的内心冲突为基础。
行为:人的一些本能和自动化行为,不受意识控制,如危险状态下的身体局部或全部发抖,大小便失禁等。
3.睡眠的四阶段第一阶段:睡眠开始脑电波开始变化,频率渐缓,振幅减小,浅睡状态,持续10分钟左右。
第二阶段:正式睡眠脑电波出现不规律频率和振幅忽大忽小,持续二十分钟,很难被叫醒。
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出现Δ波,持续四十分钟左右。
第四阶段:大多数脑电波呈现为Δ波,个体进入深度睡眠。
三、四阶段为慢波睡眠前四阶段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Δ波消失,脑电波与清醒是相似。
P142 图5-44.什么是注意,注意的两个特性注意是和意识联系紧密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性:指向性在每一瞬间,人的心理活动或遗失总是悬着了某个对象,而忽略其他对象。
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是,就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从而抑制与此不相关的对象。
5.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选择重要信息,排除无关刺激。
维持功能:外界信息进入信息系统加工以后,每种信息单元必须经过注意才能转换成一种持久的形式得到保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第13章~附录)【圣才出品】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第13章学习13.1复习笔记本章重点1.什么是学习?2.学习理论有哪些派别?3.技能是如何形成的?4.什么是技能的迁移?一、学习的一般概念1.学习的含义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这一概念有三个含义。
(1)首先,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学习是有机体获得新的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例如,小学生学习四则运算之后就可以解答复杂的算术题。
(2)其次,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无论是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是行为潜能的变化,只有行为改变的持续时间较长,才可以称为学习。
例如,由于疲劳或疾病引起的行为的改变是短暂的,就不是学习。
(3)最后,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例如,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在阳光下的产生的明适应就不是学习。
2.学习的分类(1)加涅的学习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提出了累积学习的模式,一般称为学习的层次理论。
他将学习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八类: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多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2)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接受学习:讲授者将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学习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习中不要求学生主动去发现什么,而只要求他们把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以后并能在恰当的时候把知识提取出来或加以运用。
发现学习:讲授者不直接把学习内容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
换句话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发现,然后再将发现的内容加以内化,成为学习者自身的知识。
②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意义学习: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
也就是说,要在用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