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
- 格式:docx
- 大小:38.05 KB
- 文档页数:4
晋江市中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人员管理1.医护人员进出ICU,需更换工作衣、裤、鞋,戴工作帽,不戴手饰,外出时必须穿外出工作服,更换外出鞋。
2.医护人员患有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时应暂停在室内工作。
3.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4.严格洗手制度,特别强调洗手的清洗与消毒,在预防病人医院内感染尤其是同一病人多部位感染(同一病原体多部位感染)中的积极意义,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检查、治疗、病人与病人之间、部位与部位之间的护理前后,均要认真洗手。
二、环境管理l.ICU应保持整洁,定时通风换气,确保无尘、无虫蝇。
2.ICU布局合理,划区明确(治疗区、监护区、污处置区),有条件医院配置净化工作台,监护区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9.5m2。
3.监护区、治疗室应配备空气净化装置,每日进行动态消毒,每月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培养监测一次。
4.每日用消毒液擦拭门、窗、桌、椅、床等,用消毒液拖地二次。
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
三、消毒隔离制度及措施l.病人的安置应净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诊疗护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2.各种设备、仪器的表面,定时用清水擦拭,经常保持其清洁。
3.患者转出后,床单位的所在物品须更换和用消毒液擦拭,按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执行。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5.呼吸机输入及输出管道、氧气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的喷雾面罩管道和装药液的容器每个患者使用后,应用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送供应室清洗消毒。
6.加强病人各种留置导管的护理与观察,对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置入的皮肤穿刺部位,应每天用碘酒、酒精消毒,防止感染。
7.换药及治疗用过的器械和容器先用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再送高压蒸汽灭菌备用。
8.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对住院较久病人,应定期进行尿、痰、伤口分泌物及粪的细菌培养,当有感染流行时,应对ICU病人、接触者和环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便及时控制感染。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防治和控制指引(2023)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指引(2023)1. 概述本指引旨在为我国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提供一套全面、科学的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方案,以降低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本指引适用于所有ICU医护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
2. 感染预防和控制基本原则2.1 严格的手卫生-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使用免洗手消毒剂或按照六步洗手法进行洗手。
- 建议使用一次性手套,并在必要时进行手部消毒。
2.2 呼吸道的管理- 对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等设备进行规范的清洁、消毒和灭菌。
- 采取有效的吸痰、拍背等手段,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
2.3 导管相关感染预防- 遵守导管操作规程,确保导管插入、维护和拔除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 定期对导管进行清洁、消毒和更换。
2.4 环境和物品消毒- 保持ICU环境清洁,定期对病房、设备表面、床单位等进行消毒。
- 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2.5 患者和家属教育- 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
- 鼓励患者和家属积极参与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
3. 感染监测与评估- 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感染发生率、感染原因等进行分析。
- 对高风险患者进行重点关注,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措施。
4. 培训与教育- 定期对ICU医护人员进行感染预防和控制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 强化无菌观念,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5. 质量控制与改进- 建立感染预防和控制质量控制小组,负责监督、评估和改进感染预防工作。
- 定期对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效果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调整。
6. 法律法规与政策- 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关于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法律法规,确保感染预防工作的合规性。
- 及时关注政策动态,紧跟感染预防的最新发展趋势。
7. 总结本指引旨在为我国ICU提供一套科学、全面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方案,通过严格的手卫生、呼吸道管理、导管相关感染预防、环境和物品消毒、患者和家属教育等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建筑布局及管理要求:布局合理,明确划分治疗区、监护区、医护人员办公区等,保持清洁安静。
监护区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m2。
(一)层流净化管理:保持室内空气层流净化,温度应维持在22~25℃,湿度应维持在50%~60%。
层流净化系统开启30min 后使用,保洁工作须在净化系统运行中进行,不常使用的房间,使用前层流净化系统运行3小时后方可使用。
(二)普通ICU应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自然通风不良时应安装辅助通风设施或空气消毒机。
(三)每张病床面积≥15m2,床间距≥1m;单间病房使用面积≥18m2。
(四)洗手设施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流动水、非手接触式水龙头、洗手液、千手纸,每张病床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五)装饰必须遵循不产尘、不积灰、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的原则。
(六)每季度对空气、医务人员手及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进行监测。
二、人员管理(一)员工管理:1.根据床位设置配备足够数量的医生和护士。
2.医护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消毒隔离知识、常见医院感染预防预控等基本知识培训。
3.保洁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消毒隔离知识等基本知识培训。
上岗后每年接受医院感染培训。
4.疑有或患有皮疹、腹泻、流感、患皮肤化脓性疾病等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患者。
5.非本室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监护室。
6.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应穿清洁的工作服,所有人员入室前洗手或手消毒。
近距离接触患者时(1m内)根据需要穿隔离衣、戴口罩和帽子等。
(二)患者管理1.经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感染患者应与其他患者分开安置,并有醒目的隔离标识。
2.经空气传播的感染患者应收治在单间负压病室。
3.经飞沫传播的感染患者应收治在单间病房。
4.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或定植患者应尽量收治在单间病室:条件受限时,宜收治在相对独立的区域,病床间距≥1. 1m,并拉上病床的围帘:也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2023年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指南医院感染对患者的健康和医疗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
特别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严重性均较高。
为此,本指南提供了一套全面的策略和措施,旨在帮助医院和专业人员预防和控制ICU中的医院感染。
1. 人员培训和教育所有ICU工作人员应接受关于医院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包括手卫生、无菌操作、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以及感染控制措施等。
2. 手卫生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所有ICU工作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都应使用肥皂和水或含酒精的手消毒剂彻底洗手。
3. 消毒和灭菌ICU内的设备和物品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和灭菌。
特别是呼吸机、导管和其他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物品,应严格执行消毒和灭菌程序。
4. 个人防护装备ICU工作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根据患者的感染状况和操作的性质,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5. 患者隔离对于确诊或疑似感染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同时,应严格执行探视制度,限制人员流动。
6. 抗生素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病原体的敏感性,合理使用抗生素。
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和滥用,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7. 监测和评估ICU应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系统,定期评估感染的发生率和病原体的分布,以及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感染控制策略。
8. 患者和家属的教育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医院感染预防的信息和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和参与感染控制措施的实施。
以上指南旨在为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一套全面的策略和行动指南,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医疗质量。
所有ICU工作人员都应严格执行本指南,并积极参与感染控制工作,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医疗环境。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2023)
引言
本指南旨在为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医务人员提供关于感染预防和控制的指导。
严格遵循本指南的建议可减少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为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护理和治疗环境。
1.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定义与分类
-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 常见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分类
2. 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
- 手卫生和消毒
-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 定期清洁和消毒环境
- 感染控制委员会的建立
3. 感染风险评估与监测
- 加强患者感染风险评估
- 定期监测感染发生率和耐药性情况
4. 具体感染预防措施
- 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管理
-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与管理
- 尿路感染的预防与管理
- 血流感染的预防与管理
5. 输液和药物使用安全
- 静脉导管的选择和管理
- 输注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存储
6. 培训与教育
- 医务人员培训与教育计划
- 患者及家属教育计划
7. 感染事件管理
- 感染事件的报告与分析
- 分类和管理感染事件
8. 质量改进与审计
- 建立质量改进机制
- 定期开展感染控制审计
结论
本指南总结了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防控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本指南的要求,并定期评估和改进感染防控措施,以提高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 有关医院感染防控的相关指南和研究成果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短暂概述,并不详尽,具体实践应根据相关指南和研究成果的建议进行。
*。
2023年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防止和控制指南一、引言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是医院中风险最高的感染发生区域。
为了降低ICU中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本指南针对ICU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所有从事ICU工作的医护人员。
二、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1. 患者因素: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基础疾病、年龄、性别等都会影响感染的发生。
2. 环境因素:ICU的空气质量、设备设施的清洁度、医疗操作的严格程度等都与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
3. 医疗操作因素: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医疗设备的消毒、无菌操作的执行等都是影响感染发生的关键因素。
三、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3.1 手卫生1. 所有医护人员在进入和离开ICU时必须进行手卫生。
2.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患者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必须立即进行手卫生。
3. 手卫生的方法应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指南。
3.2 医疗设备的消毒和灭菌1. 所有进入ICU的医疗设备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灭菌。
2. 医疗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应定期进行消毒和灭菌。
3. 消毒和灭菌的方法应遵循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的相关规定。
3.3 无菌操作1. 所有医疗操作必须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
2. 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前,必须进行手卫生,并穿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等。
3. 医疗操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污染患者和医疗设备。
3.4 环境的清洁和消毒1. ICU的环境应保持清洁,并定期进行消毒。
2. ICU中的床铺、家具、地面等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3. ICU中的空气应定期进行消毒,可采用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等方式。
四、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报告1. 所有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感染情况,并及时报告感染事件。
2. 医院应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对感染事件进行登记、分析和反馈。
3. 医院应定期对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五、培训和教育1. 所有医护人员应接受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培训和教育。
2023年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避免与管理指南1. 概述本指南旨在为我国重症监护病房(ICU)提供一份全面、详尽的医院感染避免与管理策略,以降低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所有ICU医护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
2. 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原本身体健康的器官或组织发生的感染。
医院感染包括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3. 医院感染风险因素3.1 患者因素- 基础疾病- 免疫力低下- 长期使用抗生素- 侵入性操作3.2 医疗因素- 医护人员的手卫生- 医疗器械消毒- 环境清洁与消毒- 医疗废物处理4.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策略4.1 手卫生-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必须进行洗手- 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手消毒剂- 遵循正确的洗手步骤4.2 器械与物品消毒- 严格遵循医疗器械消毒规范- 选择有效的消毒剂- 监测消毒效果4.3 环境清洁与消毒- 定期清洁与消毒病房环境- 使用有效的消毒剂- 通风换气4.4 医疗废物处理- 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标准- 安全运输与处置- 防止交叉感染5. ICU医院感染管理5.1 组织管理- 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制定医院感染防控制度与流程- 定期培训与考核5.2 监测与评估- 建立医院感染监测系统- 分析感染发生原因与趋势- 调整预防与控制策略5.3 质量改进- 开展感染预防与控制质量改进项目- 鼓励创新与分享经验- 提高感染防控水平6. 总结本指南为ICU医院感染预防与管理提供了详细、实用的策略。
通过加强手卫生、器械消毒、环境清洁、医疗废物处理等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医护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应认真执行本指南,不断提高感染防控水平。
请注意,本指南仅供参考,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医疗机构或相关部门。
2023年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避免与管
理指南
简介
本指南旨在提供2023年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避免与管理策略。
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中最易发生感染的地方之一,因此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对于保护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预防感染的基本原则
1. 严格遵守手卫生规程:医护人员应经常洗手,并在与患者接触前后进行手消毒。
2.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应佩戴口罩、手套、帽子和隔离衣等个人防护装备。
3. 环境清洁与消毒:对ICU内的设备、床位和表面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以减少病原体传播的风险。
4. 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感染管理策略
1. 感染监测与报告:建立有效的感染监测机制,并及时报告感
染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 感染控制委员会:成立感染控制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实施
感染控制政策和计划。
3. 隔离措施:根据感染类型和传播途径,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包括单人隔离、空气隔离和接触隔离等。
4. 教育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其对
感染控制措施的认识和遵守程度。
结论
通过遵循本指南提供的感染避免与管理策略,2023年重症监护病房可以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健康。
同时,医
护人员应时刻关注最新的感染控制指南,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
调整和改进。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防治和控制指引(2023)概述本文档旨在为重症监护病房(ICU)提供2023年的医院感染防治和控制指引。
该指引旨在帮助医院制定简单而有效的策略,以降低感染风险并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目标- 降低ICU内感染的发生率和传播风险- 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操作规范- 加强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 优化ICU的环境和设施,以减少感染传播的可能性指引内容1. 感染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手卫生,包括正确的手洗和使用洗手液或消毒剂。
-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以减少感染风险。
- 定期培训医务人员,提高其对感染预防和控制的认识和能力。
2. 设施和环境控制- 维护ICU的清洁和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
- 提供足够的通风和空气循环,以减少空气传播的可能性。
- 确保医疗设备和器械的正确清洁和消毒。
3. 感染监测与报告- 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系统,追踪感染发生率和类型。
- 及时报告感染病例,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调查和控制。
- 分析感染数据,识别潜在的感染风险和传播路径,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
4. 教育和培训- 为医务人员提供感染控制的培训和教育,包括手卫生、个人防护和设施控制等方面。
- 定期进行演练和模拟,以提高医务人员在感染事件中的应对能力。
- 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提高其对感染防控措施的理解和配合度。
结论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防治和控制指引(2023)旨在协助医院制定简单而有效的策略,降低感染风险并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通过严格执行感染预防措施、加强设施和环境控制、建立有效的感染监测与报告系统以及提供培训和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减少重症监护病房内感染的发生率,并提高整体医疗质量。
2023年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指南1. 引言本指南旨在提供2023年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指南。
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内高风险的感染传播区域,因此采取适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2. 预防与控制策略2.1 手卫生- 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包括洗手和使用合适的手消毒剂。
- 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手卫生,如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污染物前后、手可见脏或被污染后等。
2.2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包括戴口罩、手套、防护服等。
- 根据感染风险和操作需要正确选择和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2.3 感染控制措施- 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包括正确分类、储存、处置医疗废物。
-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操作污染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 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对设备、表面和环境进行定期消毒和清洁。
2.4 预防抗生素耐药性- 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遵循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
- 加强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及时调整抗生素使用方案。
- 鼓励医务人员和患者合作,共同预防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
2.5 感染监测与报告- 建立有效的感染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病例。
- 对感染病例进行追踪和分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6 教育与培训- 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控制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意识和能力。
-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感染控制的相关信息和指导。
3. 结论本指南提供了2023年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指南,包括手卫生、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感染控制措施、预防抗生素耐药性、感染监测与报告以及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策略。
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提高患者的安全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可根据需要添加参考文献列表)。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管理规范(2023)本文档旨在制定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管理的规范,以确保患者在重症监护环境中得到安全有效的护理。
1. 定义1.1 重症监护病房(ICU):一种提供高度监测和治疗的特殊医疗环境,用于重症患者的护理。
1.2 医院感染:指在医院环境中发生的患者感染,与住院治疗相关。
2. 感染预防措施2.1 严格遵守手卫生要求:- 执行洗手消毒制度,包括按要求使用合适的洗手液和消毒剂。
- 鼓励医护人员、患者及访客遵循正确的洗手程序。
2.2 确保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医疗设备、器械和其他表面应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遵循正确的操作程序。
- 确保监护设备和呼吸机等设备按照规定进行良好的维护和清洁。
2.3 采取传染病预防措施:- 对有传染病病史或症状的患者,进行隔离和相应的预防措施。
- 对患者和医护人员进行疫苗接种,以预防可预防的传染病。
2.4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的相应指南和政策。
- 定期监测抗生素耐药性,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 感染管理措施3.1 建立感染监测系统:- 设立感染监测小组,负责监测和报告重症监护病房内的感染情况。
- 制定感染监测指标,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
3.2 加强培训和教育:- 为医护人员提供感染预防和控制的培训,包括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 持续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和考核。
3.3 建立感染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 对发生的感染事件进行及时的报告和分析,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 提供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的匿名报告渠道,鼓励医护人员积极报告。
4. 质量评估与改进4.1 进行定期质量评估:- 对重症监护病房的感染预防与管理措施进行定期评估,包括感染发生率、手卫生合规率等指标。
4.2 实施改进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提高感染预防与管理的质量和有效性。
- 定期组织感染控制委员会会议,讨论和审议改进计划的执行情况。
以上规范是为了确保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管理的高质量和安全性,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并持续改进相关政策和操作指南。
重症医学科(ICU)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重症医学科(ICU)的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重症医学科(ICU)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重症医学科(ICU)的医院感染管理应遵循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原则,实行全面管理、重点控制、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重症医学科(ICU)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应由科室负责人负责,成立感染管理小组,指定专人负责日常感染管理工作。
二、组织管理第五条重症医学科(ICU)应设立感染管理小组,由科室负责人、护士长、医生、护士等组成,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感染管理小组应定期召开会议,分析本科室医院感染情况,制定感染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感染管理小组应定期对本科室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感染控制意识和能力。
第八条重症医学科(ICU)应加强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工作。
三、感染预防与控制第九条重症医学科(ICU)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加强手卫生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和操作规范性。
第十条重症医学科(ICU)应加强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消毒、灭菌管理,确保其安全、有效。
第十一条重症医学科(ICU)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细菌耐药监测,防止细菌耐药的扩散和蔓延。
第十二条重症医学科(ICU)应加强患者的风险评估,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感染预防措施。
第十三条重症医学科(ICU)应加强病房环境的管理,保持空气清新,各类物表每日清洁消毒,确保环境卫生。
第十四条重症医学科(ICU)应加强患者探视的管理,制定合理的探视制度,减少感染风险。
四、感染事件报告与处理第十五条重症医学科(ICU)发生医院感染事件时,应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调查和处理。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重症监护病房(ICU)是一个高风险的环境,易于发生医院感染。
为了保障病患的安全和提高医院感染的管理水平,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该管理制度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定和操作。
1.命名和责任:制度的首要任务是明确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管理团队的命名和职责,其中包括感染科医生、护士、环境卫生科和临床部的代表。
感染管理团队应定期开会,讨论病房感染问题,制定和更新管理制度。
2.医院感染监测:设立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建立感染统计报告制度,定期汇总和分析重症监护病房内的感染病例。
同时,监测感染病例的病原学和药敏学信息,制定适当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3.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定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案,包括标准预防措施和特殊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措施包括手卫生、使用无菌器械和个人防护装备、医疗废物处理等。
特殊预防措施包括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选择适当的预防性抗生素,通过质控措施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等。
4.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重点培训重症监护病房医务人员关于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
培训内容包括感染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卫生的正确操作等。
5.医疗设备和环境管理:制定医疗设备的消毒和清洁规范,确保设备的洁净和无菌。
设立环境监测系统,定期检测重症监护病房内的细菌总数、空气微生物和工作台面的清洁状况,以及水和食品的安全性。
6.病患感染控制:及时发现和管理重症监护病房内患者的可能感染风险,加强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患感染在重症监护病房内的传播。
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隔离病患,控制感染源。
7.感染管理与报告:建立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管理档案,包括感染源追踪与调查表、感染事件报告表、感染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记录等。
及时上报感染事件和疫情,做好感染防控排查工作。
8.质量评估和改进:定期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
开展医院感染的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水平。
重症监护(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设施管理1.重症监护病房(ICU)设一般监护病房, 隔离监护病房, 治疗室, 办公室等辅助用房, 医务人员通道与患者通道分开设置。
监护病房空气消毒使用有人环境下紫外线循环风消毒机。
设定自动每日定时消毒, 根据需要手动增加消毒次数。
手卫生设施达标, 非触摸式水龙头, 洗手液及擦手纸巾符合要求, 每床位挂手消毒液。
二、环境、物品管理1.监护病房每日开窗通风2-3次, 每次20-30分钟, 每日对地面、物品表面须采用湿式清洁2-3次, 若被污染时, 及时清除并消毒。
出现医院感染爆发或疑似爆发, 应增加环境清洁、消毒频次, 每月对监护病房大清洁一次, 进行物表、地面及空气消毒。
2.定期对窗帘、隔帘、空气滤网、消毒机过滤网拆开清洗, 保持洁净。
3.各室拖把有标识, 专区专用, 用后清洗、悬挂, 拖鞋每日浸泡消毒, 清洗、晾干备用。
4.限制从外面带入的物品, 必要时, 做适当的清洁及消毒处理。
5.诊疗用品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存放符合要求。
呼吸机管路及附件、简易呼吸器、氧气湿化瓶、内芯交供应室处理。
6.负压吸引器管道及储液瓶, 每日更换, 清洁, 消毒处理。
7.氧气湿化液及呼吸机湿化液使用无菌水, 每日更换。
消毒剂配制浓度达标, 在有效期内使用三、患者及探视管理1.患者进入病房应进行卫生处理, 更衣, 用物应一人一用一清洗、消毒或灭菌, 污染时及时更换。
2.入住病房患者必须检测抗—HIV、抗—HCV、HbsAg, 阳性者住隔离间,急诊入院也应住隔离间。
3.多重耐药菌、泛耐药菌患者住隔离监护室, 实施分组护理, 执行隔离各项措施。
患者出院或转出后, 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限制家属探视, 探视时, 家属按要求更衣、更鞋, 戴口罩及帽子, 进行卫生洗手, 有上呼吸道及皮肤感染家属禁止探视。
家属探视时间最长不超过20分钟。
四、医务人员管理1.医务人员进入监护病房应更换专用清洁工作服, 更换清洁拖鞋, 戴圆帽,操作时, 戴口罩。
2023年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防控指南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防控的指南。
针对重症患者的特殊需求和高风险环境,我们制定了以下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传播。
感染预防措施1. 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包括定期洗手、正确使用洗手液或消毒剂,并在适当时机使用手套。
2. 实施有效的环境清洁和消毒措施,特别是对高接触表面和设备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3. 提供充足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等,并确保医务人员正确佩戴和使用。
4. 严格控制访客数量和时间,限制非必要人员进入病房,并对访客进行健康筛查。
5. 加强空气传播病原体的防控,确保良好的通风系统,并定期检查和维护空气过滤设备。
6.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其对感染防控措施的认识和执行能力。
感染监测与控制1. 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系统,包括对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进行感染监测和报告。
2. 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感染事件,包括隔离感染源、追踪接触者、进行感染源溯源等。
3. 加强药物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定期评估和更新治疗指南。
4. 加强感染预警和信息共享,与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传递感染疫情信息。
教育和宣传1. 开展定期的感染防控培训,包括医务人员、患者和家属等,提高其对感染防控的认识和意识。
2. 制作和分发宣传资料,包括海报、手册等,向患者和家属普及感染防控知识。
3. 利用多种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包括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提高公众对感染防控的关注度。
总结重症监护病房是感染传播的高风险区域,有效的感染防控措施对于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控制访客数量、加强空气传播病原体的防控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传播。
此外,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与控制系统,加强教育和宣传,也是重要的举措。
我们需要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2023年重症监护病房的感染防控挑战。
---以上为2023年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防控指南的简要内容,旨在提供预防和控制感染传播的指导。
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意见征求稿)一、工作人员管理1. 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活洁。
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 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漪病人,应戴N95 口罩。
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 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
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应穿鞋套或更换不裸露脚背的ICU内专用鞋。
4. 工作帽:一般性接触病人时,不必戴帽子。
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须戴帽子。
5. 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活洁手套。
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活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
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 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
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活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
建议洒精擦手液(ABHR消蠹法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
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洗手。
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活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手卫生。
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的ICU, 建议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 人员数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
医师和护士人数与ICU床位数之比必须为0.8~1 : 1 和2.5~3 : 1 以上。
8. 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 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0. 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蠹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二、病人管理1. 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2. 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
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3. 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
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4. 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员。
5. 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应安置于正压病房。
6. 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
7.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局30 o8. 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
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三、访客管理1.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2. 若被探视者为隔离病人,建议穿访客专用的活洁隔离衣。
访客着鞋较脏,或ICU 室外尘埃明显时,建议穿鞋套或更换ICU内专用鞋。
3. 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议戴一次性口罩。
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应避免探视。
4. 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洒精擦手液消蠹双手;5. 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6. 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探视。
7. 在ICU入口处,建议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
四、建筑布局和相关设施的管理1. 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2. 每个ICU管理单元,至少配置2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
设正压病室和负压病室各1个。
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8到12张床位为宜。
尽量多设为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3. ICU每病床使用面积不得少于9.5M2,建议15〜18M,床间距应在1米以上;单人房间的每床使用面积建议为18〜25M。
4. 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
医疗区域包括单人房间,必须设置洗手池。
采用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等非手接触式水龙开关,并配备擦手纸和手套。
每张病床旁须放置手部消蠹装置(洒精擦手液)1套。
5. 不主张在入口处设置风淋。
五、医疗操作流程管理1. 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洒精擦手。
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
建议2%洗必泰消蠹穿刺点皮肤。
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建议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达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
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2. 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
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不主张使用含消蠹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
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保持尿道口活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活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活洁以后还需消蠹。
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3.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
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活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
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4. 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导致的污染机会。
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1次,更换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协助及时报告发生的问题。
5. 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活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中进行。
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六、物品管理1. 呼吸机及附届物品:500mg/L含氯消蠹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75%酉精擦拭,每天1次。
耐高热的物品如金届接头、湿化罐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不耐高热的物品如一些种类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首选洗净消蠹装置进行洗净、80C〜 93 C消蠹、烘十自动完成,活洁十燥封闭保存备用。
亦可选择2%X二醛、氧化电位水、0.1 %过氧乙酸或500mg/L含氯消蠹剂浸泡消蠹,无菌水冲洗晾十密闭保存备用。
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蠹。
2. 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蠹擦拭,建议用75%洒精消蠹。
对于感染或携带MRSAE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蠹。
3. 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蠹剂擦拭。
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定期用75% 洒精擦拭消蠹。
当这些物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蠹剂擦拭消蠹。
为避免含氯消蠹剂对物品的腐蚀,消蠹一定的时间(通常15min)后, 应使用活水擦抹。
4. 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
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5.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消蠹,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蠹,方法:1000mg/L 含氯消蠹剂浸泡30min。
七、环境管理1. 空气:开窗通风、机械通风是保持ICU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
洁净ICU,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12次。
普通ICU,建议开窗换气每日2〜 3次,每次20〜30min。
室外尘埃密度较高的ICU,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
动态空气消蠹器,可作为替代方法,但要正确估算仪器的数量和安放位置,并进行效果评价。
不建议紫外线照射或消蠹剂喷洒消蠹空气。
负压隔离病室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6次。
2. 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活洁,更不允许出现霉斑。
通常用活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蠹剂擦拭消蠹。
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活洗消蠹,晾十分类放置。
3. 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间、走道、污物问、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活水或活洁剂湿式拖擦。
对于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的ICU,必须采用消蠹剂消蠹地面,每日至少一次,推荐的消蠹剂包括0.2%过氧乙酸和1000mg/L含氯消蠹剂,但后者刺激味较大。
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所污染, 可用1000mg/L含氯消蠹剂擦拭。
不同房间使用的活洁工具,应分开放置,每天至少消蠹1次,可用巴斯德消蠹法(常用65Cl0min)或消蠹剂浸泡消蠹。
4. 禁止在室内摆放十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 不宜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不宜在ICU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蠹剂,不宜在门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