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成分研究

化学成分研究

化学成分研究
化学成分研究

收稿日期:2004-02-26作者简介:李丹(1979-),女(蒙古族),辽宁沈阳人,在读硕士;吴立军(1945-),男(汉族),黑龙江省肇东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Tel :(024)23843711-3330,E -mail :Wulijun -111@ho tmail .co m 。

文章编号:1006-2858(2004)05-0346-03

苦参的化学成分

李 丹,左海军,高慧媛,吴立军

(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辽宁沈阳 110016)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苦参(Sophora f lavescens A it )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的手段,利

用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对苦参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分析、鉴定。结果从苦参根中分离得到2个紫檀素类化合物、一个异黄酮类化合物、一个酚酸类化合物和β-谷甾醇。确定其结构,分别为高丽槐素(maackiain ,Ⅰ)、三叶豆紫檀苷-6′-单乙酸酯(trifolirhizin 6′-mono acetate ,Ⅱ)、芒柄花黄素(for -mono netin ,Ⅲ)、2,4-二羟基苯甲酸(2,4-dihydroxy benzoic acid ,Ⅳ)、β-谷甾醇(β-sitosterol ,Ⅴ)。结论三叶豆紫檀苷-6′-单乙酰酯(trifolirhizin 6′-mono acetate )为首次从苦参中分离得到。关键词:苦参;三叶豆紫檀苷-6′-单乙酰酯;波谱分析中图分类号:R 284.1 文献标识码:A

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 .)为豆科槐属

植物,是我国传统中药,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杀虫等功效。近年来国内外较为重视苦参的研究[1]

。其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其次还含有二烷基色原酮、醌类和三萜皂苷[2]。其中生物碱成分主要有苦参碱、槐根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等。药理实验证明苦参碱有利尿作用;氧化苦参碱对3种实验性肝损伤模型都有一定保护作用[3]

,并且和槐定碱对心脏有明显的正性肌力作用,和苦参碱又有明显的抗肿瘤、抗心律失常、抗衰老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苦参总黄酮也有抗心律失常[3]的作用。苦参酮和苦参啶为cAM P 磷酸二酯酶的抑制剂[2]。总之,苦参类生物碱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作者主要对苦参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谱学分析(1

H -NM R 、13

C -NM R 、

HM QC 、HM BC 、1

H -1H COSY 、DEPT )确定了其结构,其中化合物Ⅱ为首次从苦参中分离得到。

1 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药品:苦参干燥根,购于沈阳中街同仁堂药房,由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教研室孙启时教授鉴定。

试剂:色谱用试剂均为色谱纯,均购于山东禹王实业有限公司;柱色谱用硅胶(200~300目),

薄层色谱用硅胶(10~40μm ),均为青岛海洋化

工有限公司生产。1.2 仪器

恒温水浴锅:DK —98—1型,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GCMS —QP5050A 气质联用仪,日本岛津生产;Agilent 1100series ion trap mass spectrometer (SL )[1100型离子阱质谱仪(S L ),美国Agilent 公司];Bruker IFS —55型红外光谱测定仪;Bruker —ARX —300型核磁共振仪(TMS 为内标);Yanaco M P —S3熔点测定仪(温度未校正)。

2 提取方法

将苦参根(3kg )水煎煮3次,分别为4、2、1h 。再用80%(φ)乙醇沉淀至醇的体积比为60%(φ),回收乙醇至无醇味,水浴蒸干至浓浸膏约586g 。取其中约453g ,用蒸馏水加热使溶解,分别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其中氯仿萃取部分通过硅胶柱进行分离,并以氯仿-甲醇混合溶剂梯度洗脱,反复进行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化合物Ⅰ[5~8号合并,15mg ,氯仿-甲醇(V ∶V =100∶2)]、Ⅲ[13~21号合并,10mg ,氯仿-甲醇(V ∶V =100∶2)]。又将苦参根(5kg )用95%(φ)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h ,用上述方法萃取,将其中乙酸乙酯萃取部分通过硅胶柱进行分离,以氯仿-甲醇

第21卷第5期2004年9月

沈 阳 药 科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 niversity

V ol .21 No .5

Sep .2004p .346

DOI :10.14066/j .cn ki .cn21-1349/r .2004.05.007

混合溶剂进行梯度洗脱,部分流份合并继续以氯仿-甲醇梯度洗脱,分离得到化合物Ⅱ(46~58号合并,9mg,100∶5~100∶6)、Ⅴ[40mg,氯仿-甲醇(V∶V=100∶1)]。部分流份合并又以氯仿-丙酮梯度洗脱,分离得到化合物Ⅳ[32~38号合并, 40mg,氯仿-丙酮(V∶V=30∶1)]。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无色针状结晶(甲醇),FeCl3显色反应呈阳性,紫外灯(254nm)下为紫红色暗斑, mp180~181℃[4]。其部分1H-NM R(DMSO-d6,300MHz)数据为δ:在低场区,9.64(1H,s, C3-OH)、7.24(1H,d,J=8.3H z,C1-H)、6.46 (1H,brd,J=8.3H z,C2-H)、6.97(1H,s,C7-H)、

6.52(1H,s,C10-H)、5.51(1H,d,J=6.4H z,C11a-

H)、5.91、5.95(2H,d,J=10.8Hz,-O-CH2-O-);在高场区,3.55~3.62(1H,m,C6-H X)、4.23(1H,d,J=7.2Hz,C6-H Y)、3.55~3.62 (1H,m,C6a-H)。13C-NM R数据见表1。根据1H-NM R和13C-NM R信号推测该化合物为已知化合物,即高丽槐素[5,6],并与文献报道的碳谱数据对照基本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高丽槐素。其结构见图1。

Table1 The13C-NMR data of compo undⅠandⅡ

N o

δC

CompoundⅠCompoundⅡ

Ag lycone

 C-1132.1131.9 C-2109.7110.4 C-3158.8158.2 C-4102.9104.1 C-4a156.4156.2 C-665.865.9 C-6a~40~40 C-6b118.5118.3 C-7105.4105.4 C-8141.1141.2 C-9147.5147.6 C-1093.393.4 C-10a153.8153.7 C-11a78.077.7 C-11b111.5114.3 -O-CH2-O-101.1101.1 Suger

 1′99.9

 6′63.4

 C=O170.3

 CH320.6

 

Fig.1 The structure of compo undⅠ

化合物Ⅱ,无色针状结晶(甲醇),M olish反应阳性,mp223~225℃。正ESI-MS除给出其511 [M+Na]峰外,还观测到413、305、229、185的碎片峰。在1H-NM R(DMSO-d6,300M Hz)中,低场区给出了5个质子信号,其中δ7.37(1H,d,J =8.5Hz,C1-H),δ6.68(1H,dd,J=2.3、8.5Hz,C2-H)和δ6.54(1H,d,J=2.3Hz,C4-H)组成明显的ABX偶合系统。说明该化合物含有1,3,4三取代的苯环;另外2个质子δ6.98(1H, s)和δ6.55(1H,s)可能为1、2、4、5四取代苯环上的质子信号。δ4.90(1H,d,J=7.26Hz)为葡萄糖的端基质子信号,其偶合常数提示该葡萄糖为β构型。高场区δ1.98(3H,s)为甲基的质子信号。在13C-NM R(DMSO-d6,75MH z)谱中可以见到23个碳信号,但结合HMQC谱,可以推断出在溶剂峰中还存在一个碳信号,所以该化合物应有24个碳。其中δ170.3为羰基信号,δ20.6可能为连有羰基的甲基信号。δ158.2~104.1之间有11个芳香碳信号,而在δ60~80之间有7个连氧碳信号,结合HMQC谱知δ99.9为葡萄糖的端基碳信号。除了葡萄糖端基碳外的5个碳信号和一个乙酰基外还有16个碳信号,与亚甲二氧基紫檀素,即高丽槐素的母核相符。δ63.4的碳信号可能是葡萄糖6位被乙酰化后向低场移2~3个化学位移单位所致。在HM QC和HM BC 谱中,又进一步确定δ1.98的质子是δ20.6碳上的质子。且此碳和δ170.3的羰基碳分别与葡萄糖6位的质子有远程相关,再次证明葡萄糖6位被乙酰化。再结合DEPT谱和1H-1H COS Y谱,对碳、氢信号进一步归属,并与文献报道的三叶豆紫檀苷-6′-单乙酸酯(trifolirhizin6′-monoacetate)的1H-NMR数据[7]相对照,鉴定出该化合物的结构(见图2)。其13C-NMR数据列于表1中。

化合物Ⅲ,无色针状结晶(甲醇),mp262~264℃[2,4]。盐酸-镁粉反应现象不明显。FeCl3显色反应呈阳性,示有酚羟基。在1H-NM R (DMSO-d6,300MHz)中,质子δ7.96(1H,d,J= 8.6Hz)、6.93(1H,dd,J=8.6Hz and2.2Hz)和

347

第5期李 丹等:苦参的化学成分

 Fig .2 The structure of compound Ⅱ

6.86(1

H ,d ,J =2.2Hz )构成明显的ABX 偶合系统。δ3.78(3H ,s )为甲氧基质子信号,另外,分

析δ7.50(2H ,d ,J =8.7Hz )和δ6.98(2H ,d ,J =8.7Hz )可能是1,4取代苯环构成的AA ′BB ′偶合系统。根据异黄酮类化合物的H -2是作为一个单峰出现在比一般芳香质子较低的磁场区(δ7.60~7.80),且当用DMSO -d 6作溶剂时,该信号移到δ8.50~8.70处,故推断该化合物在δ8.32(1H ,s )的质子信号可能是异黄酮类化合物的2位质子信号,又根据2′,6′位质子向高场移动(即由δ7.70~7.90移至δ7.20~7.50)进一步证明该化合物为异黄酮类化合物。再结合

13

C -

NM R 谱数据推测该化合物的结构见图3,与文献

对照为芒柄花黄素[4]。 

Fig .3 The structure of compound Ⅲ

化合物Ⅳ,白色针状结晶(丙酮),mp 230~

231℃,溴甲酚绿显色为阳性,示结构中存在羧基,FeCl 3显色为阳性,示结构中存在酚羟基。由GC -MS 测得分子碎片为154、136、121、108、95、80、44初步可以推测出该化合物可能是2,4-二羟基苯甲酸。再结合1H -NM R 、13C -NM R 、HMQC 谱进一步解析和2,4-二羟基苯甲酸对照品薄层

对照鉴定出该化合物为2,4-二羟基苯甲酸。化

合物Ⅴ,无色针状结晶(氯仿),m p 130~132℃,经与β-谷甾醇共薄层对照鉴定为β-谷甾醇。参考文献:

[1]赵玉英,王分阝,雷黎明,等.苦参黄酮类成分的研究[J ].植物学报,1993,35(4):304-306.[2]赵玉英,张如意.苦参化学成分研究概况[J ].天然产

物研究与开发,1991,3(3):93-102.[3]宋立人.中华本草:第11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34-643.[4]苗抗丽,张建中,董颖,等.苦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的研究进展[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1,13(2):69-73.[5]高东英,张如意.云南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 ].中草药,1994,25(10):507-508,513.[6]W u Li Jun ,Toshio M iyase ,Akira U eno ,et al .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 of Sophora flavesens A I TO N .Ⅱ[J ].Chem Pharm Bull ,1985,33(8):3231-3236.[7]M anki Komatsu ,Ichiro Yokoe ,Yoshiaki Shirataki ,et al .Trifolirhizin 6′-monoacetate ,a new glycoside from the roots

of s ophora subpro strata .Phy tochemistry ,1976,15:1089-1090.

Study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Sophora flavescens Ait .

LI Dan ,ZUO Hai -jun ,GAO Hui -yuan ,WU Li -jun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16,China )

A 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Sophora flavescens Ait .Methods Five compouds w ere isolated by the silica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identified by the physico -chemical characters and many kinds of spectroscopic analy ses .Results Tw o pterocarpin compounds ,an isoflavone ,a phenolic acid and β-sitosterol w ere isolated from the dry root of Sophora flavesc ens .They are separately maackiain ,tri -folirhizin 6′-monoacetate ,formononetin ,2,4-dihydro xy benzoic acid and β-sitosterol .Conclusion In these five compounds ,trifolirhizin 6′-monoacetate is separated from Sophora genus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 :Sophora f lavescens Ait .;trifolirhizin 6′-monoacetate ;spectroscopic analy sis

348 沈 阳 药 科 大 学 学 报第21卷

人参化学成分及研究进展

天然产物化学 论文(设计)题目:人参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业:化学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2013年11 月22 日

目录 摘要 ..................................................................................................................................... I 第一章前言 (2) 第二章人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2.1人参皂苷 (2) 2.1.1人参皂苷的分类 (3) 2.1.2人参皂苷的药理作用 (6) 2.2脂溶性性成分 (8) 2.2.1脂溶性成分的抗菌作用 (8) 2.2.2脂溶性成分的抗肿瘤作用 (9) 2.3多糖类物质 (9) 2.3.1人参多糖类物质的调节免疫作用 (9) 2.3.2人参多糖类物质的降血糖作用 (10) 2.3.2人参多糖类物质的抗肿瘤作用 (10) 第三章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人参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 现代研究证明,人参可增进食欲、强心、抗疲劳、抗衰老、抗肿瘤,治贫血、神经衰弱等症。本文对人参化学成分及人参的药理研究的新进展给予综述并对人参的研究作简要展望 关键词:人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第一章前言 中药人参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的干燥根,是一种名贵药材,同样为一种比较常见的药物。经中医临床验证表明人参的主要功效包括有补脾益肺、大补元气、生津安神益智等。临床上人参能够对诸多疾病均能够产生良好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对人体滋补强壮作用更加的明显。并且它的化学成分相对较为复杂,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药理作用相对独特,由于现代分离以及分析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参的化学成分的研究也获得了进一步的进展。目前人们对其药理活性广泛关注,本文针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展开论述,从而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第二章人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人参的现代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期间对人参的研究大多采用粗制剂或总皂贰成分,固然是由于人参有效成分的含量低和纯化困难,还由于对人参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多样性认识不足。至今,已阐明的人参化学成分包括皂苷、糖类、蛋白质、多肤、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脂溶性成分和其它成分【1】。其中,皂苷被公认为是人参的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 2.1人参皂苷 皂苷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因具有较大的表面活性,在水中震荡或加热时可以产生胶状溶液和泡沫,因而得名皂苷。人参皂苷为人参属植物中主要活性成分,是由皂苷元和糖相连构成的糖苷类化合物,人参中人参皂苷的含量约占人参干重的4%左右。人参皂苷为白色无定形粉末或无色针状结晶,味微甘苦,具有较强的吸湿性。极性大的人参皂苷易溶于水、甲醇、乙醇,可溶于正丁醇、醋酸和

山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

山楂,也称红果,蔷薇科山楂属植物,是起源于我国的特产果树,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山楂性酸、甘、味温,归脾、胃、肝经,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为药食同源植物,具有消食化积、活血化瘀的功效。主产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者,习称“北山楂”,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湖北等者地,习称“南山楂”。 山楂片含多种维生素、山楂酸、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等,还含有黄酮类、内酯、糖类、 蛋白质、脂肪和钙、磷、铁等矿物质,所含的解脂酶能促进脂肪类食物的消化,促进胃液分泌和 增加胃内酶素等功能。中医认为,山楂具有消积化滞、收敛止痢、活血化淤等功效,主治饮食积滞、胸膈脾满、疝气血淤闭经等症。山楂中含有三萜类及黄酮类等药物成分,具有显著的扩张血管及降压作用,有增强心肌、抗心律不齐、调节血脂及胆固醇含量的功能。适应范围:一般人皆可食用。儿童、老年人、消化不良尤其适合食用;伤风感冒、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儿童软骨缺钙症、儿童缺铁性贫血者可多食山楂片。 黄酮类物质 山楂的主要成分是黄酮类物质,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药理作用。目前,从山楂中分离 得到60余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主要苷元为:芹菜素( Apigenin )、山奈酚类(Kaempferol )、木 犀草素(Luteolin )、牡荆素(Vitexin )、槲皮素类(Quercetin )及二氢黄酮类(Bi- hydroflav ono ids 、等。 有机酸类 草酸(Oxalic acid 、、苹果酸(Malic acid 、、枸橼酸(citricacid) 、柠檬酸(Citric acid ) 及其甲酯、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 、等。 三萜类化合物 三萜类物质有强心、增加冠脉血流、改善血流循环等重要作用。包含有山楂酸(Masli nic acid . I)、科罗索酸(Corosolic acid , II)、齐墩果酸(oleanlic acid , in)、熊果酸(ursolic acid , 1V) 山楂中原花青素 原花青素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能力,且对DNA损伤有保护作用。

虎杖中游离羟基蒽醌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虎杖中游离羟基蒽醌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虎杖为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cus pidatum siedet Zucc)的根及根茎。别名阴阳莲,花斑竹。味苦、性微寒。能清热解毒、祛风利湿、利尿通淋、祛痰、止咳、通经等。主要用于湿热黄疸、风湿痹痛、淋浊带下、经闭、烫伤。 虎杖中含有较多的羟基蒽醌类成分及二苯乙烯类成分。其中主要有大黄素、大黄、大黄素-6-甲醚、大黄素3-D-葡萄糖苷及β-谷甾醇、鞣质等。虎杖得主要药理作用有抗菌、抗病毒及镇咳平喘、常用来治疗急性炎症、烧烫伤、肝炎、气管炎等。 一、虎杖中主要成分的结构与性质 1.大黄素(Emodin):橙黄色长针晶(丙酮中结晶为橙色,甲醇中结晶为黄色),mp256-257℃。几不溶于水,对于下列溶剂的溶介度分别为:四氯化碳0.01%,氯仿 0.0718%,二硫化碳0.009%,乙醚0.14%,苯0.0415。易溶于乙醇,可溶于氨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水溶液。 OH HO OH CH3 O O 2.大黄酚(Chrysophanol):金黄色六角型片状结晶(丙酮中结晶)或针状结晶(乙醇中结晶)。mp 196℃,能升华。易溶于乙醚、氯仿、苯、冰乙酸、乙醇, 稍溶于甲醇,难溶于石油醚,不溶于水、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水溶液。可溶氢氧化钠水溶液及热碳酸钠水溶液。

OH OH CH 3 O O 3.大黄素6-甲醚,(Emodinmonomethl ether ):金黄色针晶,mp207℃,能升华。可溶于氢氧化钠水溶液,溶解度与大黄酚相似。 OH OH CH 3O CH O O 3 4.大黄素6-甲醚6-D-葡萄糖苷(Anthraglycosibe A ):黄色针晶(稀甲醇中结晶)mp230-232℃。 O CH 3O OH O O CH 3glu 5.大黄素3-D-葡萄糖苷(Anthraglycoside B ):浅黄色针晶(稀乙醇中结晶含1分子水mp190-191℃。 O HO CH glu O O OH 3 6.白藜芦醇(Resveratrol ):无色针状结晶,mp256-257℃,216℃升华,易溶于乙醚、氯仿、甲醇、乙醇、丙酮等。

博落回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博落回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摘要】博洛回(Macleaya cordata(Willd.) R. B)为罂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叶、果均含多种生物碱,对治疗多种炎症有效,所含生物碱也可抑制肿瘤细胞。我国博落回野生资源丰富,利用博落回开发新的产品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综述了博洛回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关键词】博落回;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al constituents of Macleaya cordata [Abstract] Macleayacordata(Willd as the Papaveraceae perennial herbrhizome,leaf,fruitcontains many kinds of alkaloids,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inflammatory, alkaloid can inhibit tumor cell. Our Macleaya rich wildlife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Macleaya develop new products will have broad market prospects. Review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bolo belongs to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plants [Key words] Macleayordata;Research Progress;chemical composition 博落回属植物概述植物型抗菌产品因其无污染和无残留等独特的药物功能,逐渐成为潜力较大的抗生素替代品之一。博落回为罂粟科博落回属植物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W illd.)R.B)的果实,具有清热解毒和杀虫止痒之功效,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阴道炎、肺炎、皮肤病和肝炎等,并具抗肿作用。 1 主要化学成分 1.1 化学成分分布 通过对博落回的研究发现其主要要用成分存在于根及及全草中,其中:根含有血根碱(arine),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原阿片碱(protopine),α-

玄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玄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2008 【摘要】就近年来国内外玄参研究相关文献,对玄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行了综述。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环烯醚萜类、苯丙素苷类;具有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和镇痛、抗炎、抑菌、增强免疫等药理作用。 【关键词】玄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Abstract:The sums summed up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s of Radix Scrophulariae referring to the internal and overseas pertinent literatures published in recent years.The majority of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are iridoid glycosides and phenylpropanoid glycosides,which have effects on cardiovascular system,analgesia,antiinflammatory,bacteriostasis,immunoenhancement and so on.The paper is written in order to offer some information for its further study and exploitation afterwards. Key words:Radix Scrophulariae;chemical constituents;pharmacological effects 《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玄参(Radix Scrophulariae)为玄参科植物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的干燥根,别名元参、黑参、浙玄参、乌元参等。玄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有凉血滋阴,泻火解毒的作用;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为了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玄参,本文就其化学成分、质量标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1 化学成分 玄参主要含环烯醚萜类、苯丙素苷类,尚含植物甾醇,有机酸类,黄酮类,三萜皂苷,挥发油,糖类,生物碱及微量的单萜和二萜成分等。 1.1 环烯醚萜类 玄参的环烯醚萜成分分成4类:九碳骨架的环戊烷型、7,8-环戊烯型和7,8-环氧环戊烷型和变异环烯醚萜。八碳骨架、十碳骨架环烯醚萜苷以及裂环烯醚萜苷、双环烯醚萜苷在玄参属都未发现。环戊烷型:母核结构为A,主要为哈巴苷的衍生物,5,6位可有β-OH,8位β-OH可进一步与乙酰基、肉桂酰基,对羟基肉桂酰基成酯。7,8-环戊烯型:母核结构为B,取代情况变化较大,规律不强。7,8-环氧环戊烷型:母核结构为C,其骨架特征是在7,8位形成环氧结构,取代位置较为固定。变异环烯醚萜:母核结构为D。 1.2 苯丙素苷类 从玄参中分离得到11个苯丙素苷类化合物:斩龙剑苷A(即6-O-反式肉桂酰基-1-O-α-D-果糖基-β-D-葡萄糖,sibirioside A,XS-4)、赛斯坦苷F(即4-O-咖啡酰基-3-O-α-L-鼠李糖基-D-葡萄糖,cistanoside F,XS-5)、安格洛苷C(angoroside C,XS-8)、赛斯坦苷D(cistanoside D,XS-9)、毛蕊花糖苷(acteoside,XS-10)、去咖啡酰毛蕊花糖苷(decaffeoylacteoside,XS-11)、3-O-乙酰基-2-O-阿魏酰基-α-L-鼠李糖(ningposide A,XS-12)、4-O-乙酰基-2-O-阿魏酰基-α-L-鼠李糖(ningposide B,XS-13)、3-O-乙酰基-2-O-对羟基肉桂酰基-α-L-鼠李糖(ningposide C,XS-14)、4-O-(对甲氧基肉桂酰基)-α-L-鼠李糖和3-O-乙酰基-2-0-对甲氧基肉桂酰基-a-L-鼠李糖(ningposide D)。其中XS-4,XS-5,XS-9,XS-10,XS-11为浙玄参中首次分得。 1.3甾醇类 玄参含有甾醇及其苷类如β-谷甾醇、胡萝卜甙等。 1.4 其它化合物 玄参还含有有机酸类肉桂酸、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阿魏酸、对甲氧基肉桂酸、琥珀酸;5-羟甲基糖醛;二萜类柳杉醇;三萜类熊果酸及天冬酰胺、果糖、蔗糖、葡萄糖、三萜皂苷、黄酮苷元、生物碱及挥发油等。 2 药理活性研究 2.1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扩张冠状动脉作用:龚维桂等[2]发现玄参醇浸膏水溶液能显著增加离体兔心冠脉流量,同时对心率、心收缩力有轻度抑制;玄参能明显增加小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并对小鼠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冠脉收缩有明显对抗作用。(2)降血压作用:药理学研究表明玄参水浸液、醇提液和煎剂均有降血压作用。玄参醇提液静脉注射可使麻醉猫的血压随即下降,血压平均下降40.5%;煎剂对肾性高血压犬的降压作用更明显。降压作用初步分析玄参无对抗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对阻断颈动脉血流所致的升压反射无明显影响,降压机理可

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中药与天然药物 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陈丽花1,李志军1,王定勇2 (1.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十字会医院药学部,广东广州510530;2.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目的研究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抗乙肝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三方法采用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分离马鞭草有效部位中的化学成分;用IR二ESI?MS二1H?NMR二13C?NMR 等波谱技术鉴定结构三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二槲皮素(2)二杨梅素(3)二熊果酸(4)二马鞭草苷(5)和杨梅苷(6)三 结论首次报道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化合物3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三关键词:马鞭草;杨梅素;抗乙肝作用 中图分类号:R 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783(2009)03-0242-03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the anti?HBV active fraction of Verbena officinalis CHEN Li?Hua 1,LI Zhi?jun 1,WANG Ding?yong 2(1.Department of Pharmacy ,Red Cross Hospital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District ,Guangzhou 510530,China ;2.College of Pharmacy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 , Guangzhou ,Gunagdong 510006,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the anti?HBV active fraction of Verbena officinalis.Methods The constituents were separated and purified by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IR,MS,1H?NMR and 13 C?NMR.Results Six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effective fraction of Verbena officinalis :kaempferol (1),quercetin (2),myricetin (3),ursolic acid (4),verbenalin (5)and myricetrin (6).Conclusions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the anti?HBV active fraction of Verbena officinalis were first https://www.doczj.com/doc/2317479566.html,pounds 3and 6were obtained from this plant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 :Verbena officinalis ;chemical constituents;myricetin;anti?hepatitis B virus 收稿日期:2009-03-02;修回日期:2009-05-19 基金项目:广州市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计划课题(2008A81) 作者简介:陈丽花(1962-),女,广东广州人,主管药师;通讯 作者:王定勇(1967-),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Tel:020?39352140,Email:wdingyong@https://www.doczj.com/doc/2317479566.html,三 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为马鞭草科(Verben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始载于‘名医别录“, 民间以其全草或带根全草入药三马鞭草作为传统中药,具有清热解毒二消肿利尿二活血通经等功效,广泛 用于治疗伤风感冒二水肿二痢疾二黄疸等证[1]三现代研究表明,马鞭草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和HBsAg,并能抗乙肝纤维化[2-3]三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技术[4],作者筛选到马鞭草抗乙肝活性的有效部位三为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本文对该有效部位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二槲皮素(2)二杨梅素(3)二熊果酸(4)二马鞭草苷(5)和杨梅苷(6),其中化合物3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三 1 仪器与材料 熔点用XRC?1显微熔点仪(四川大学科仪厂制 2 42广东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 Jun.2009,25(3)

虎杖的功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虎杖的功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虎杖含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其主要有效成分白攀芦醇苷,具有扩血管、抗血栓艟休克、降血脂厦抗氧化等作用;另外,虎杖还具有抗茵、抗病毒和保肝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和各种病毒感染等疾病. 美键词虎杖;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虎杖为蓼科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虎杖的干燥根和茎。别名:花斑竹、酸筒杆、酸桶笋、酸汤梗、川筋龙、斑庄、斑杖根、大叶蛇总管、黄地榆。性状:本品多为圆柱形短段或不规则厚片,长1~7cm,直径0.5~2-5cm。外皮棕褐色,有纵皱纹及须根痕,切面皮部较薄,木部宽广,棕黄色,射线放射状,皮部与木部较易分离。根茎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状。质坚硬。气微,味微苦、涩。性味与归经: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其主要成分为:游离蒽醌和葸醌苷、黄素、大黄索甲醚、犬黄酚、总苷A、慈苷B、芪类化合物(白黎芦醇苷、糖苷类氪基酸、微量元素)等。具有祛风利湿、祛痰止咳清热解毒、活血化癀等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疮痈肿毒、关节痹痛、经闭经痛、水火烫伤、跌打损伤等。近年来,根据化学成分,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广,现综述如下。 1 种质资源 虎杖喜温暖湿润生长环境,耐寒,不怕涝,对土壤要求不严,常生于山沟、河旁、溪边、林下阴湿处。主要分布于陕西、、、、、、四川等省[1]. RAPD[2]、ISSR[3]和SRAP[4]扩增结果表明,22个引物中l7个引物扩增产物具多态性。。22个引物共得到98条扩增DNA片段,平均每个引物可获得4.45个DNA片段,其中90.8%的片段具有多态性。每个多态性引物能扩增出3—8个DNA段,平均可扩增出5.24个多态性片段,表明虎杖种质资源多态性水平较高(90.8%)。说明虎杖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确实存在较大遗传差异。 2 栽培技术 2. 1繁殖育苗 在5~6月份虎杖开花前,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母株,提前1 d浇足水,以确保植体内水分充足。翌日,剪取地上部粗壮主枝,去除叶片、叶柄、侧枝及顶部细弱枝条;将枝条在分枝处剪开,保留5~10节,作为繁殖用种条。 将准备好的种条,整齐横放,排列成行,行距10cm,覆沙5~8 cm,浇足水,并注意保持土壤表层湿润,直至萌芽齐全方可少浇水或不浇水。种条埋人沙中7~10 d后,自茎节处萌生新芽,萌芽率约60~70%;15 d左右自节处生根,生根率达98%以上。 2. 2 移栽定植 2. 2.1选地、整地 选择阳光充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的地块,施人腐熟的饼肥后深翻一次(25- 35cm),清除草根及杂物,耙细、整平。 2. 2.2移栽与定植 种条埋人25 d左右,长出嫩芽、生根数量较多后,可挖出种条,并从芽点处剪断,每小节即一株小苗。按株行距30 cm×60 cm定植,每穴1~2株,芽点向上斜放,培上细土,浇足定根水。移栽苗的成活率可达98%以上。 2. 3栽后管理 虎杖幼苗定植后,注意保持土壤湿润,促进根系生长。幼苗期要结合除草,松土。当植株长高后,可转为粗放管理。

鸭 趾 草

鸭趾草 【异名】(宣汉县俗称:竹叶菜,因叶似竹叶,并可作菜吃而故名) 鸡舌草、鼻斫草、碧竹子(《本草拾遗》),碧竹草(《本草图经》),青耳环花、碧蟾蜍、竹叶草(《竹谱详录》),耳环草(《世医得效方》),地地藕(《滇南本草》),蓝姑草、淡竹叶菜(《活幼全书》),竹鸡草(《濒湖集简方》),竹叶菜、淡竹叶、碧蝉花(《纲目》),水竹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露草、帽子花(《植物学大辞典》),三筴子菜(《东北药植志》),竹叶兰(《贵阳民间药草》),竹鸡苋(《江西中药》),竹根菜(《四川中药志》),三角菜、牛耳朵草、鸭食草,水浮草、鸭子菜、菱角伞(《辽宁经济植物志》),碧蝉蛇(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竹管草、竹节草、鸭脚草、竹剪草(《江西草药》),兰花草、野靛青、靛青花草、萤火虫草、鸭脚青、挂兰青、鸦雀草、兰紫草、哥哥啼草、竹叶活血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竹叶水草、水竹叶草、竹叶青菜、鸭脚板草(《上海常用中草药》),竹夹菜、翠蝴蝶、鹅儿菜(《广西中草药》),鸡冠菜、蓝花姑娘(《江苏药材志》),鸭仔草(《福建中草药》)。【来源】 为鸭跖草种植物鸭跖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 鸭跖草一年生草本。 科名:鸭跖草科 茎圆柱形,肉质,长30~60厘米,下部茎匍匐状,节常生根,节间较长,表面呈绿色或暗紫色,具纵细纹。 叶互生,带肉质;卵状披针形,长4~8厘米,宽至2厘米,先端短尖,全缘,基部狭圆成膜质鞘,总状花序,花3、4朵,深蓝色,着生于二叉状花序柄上的苞片内;苞片心状卵形,长约2厘米,摺叠状,端

渐尖,全缘,基部浑圆,绿色;花被6,2列,绿白色,小形,萼片状,内列3片中的前1片白色,卵状披针形,基部有爪,后2片深蓝色,成花瓣状,卵圆形,基部亦具爪;雄蕊6,后3枚退化,前3枚发育;蜂蕊1,柱头头状。 蒴果椭圆形,压扁状,成熟时裂开。 种子呈三棱状半圆形,暗褐色,有皱纹而具窝点,长2~3毫米。 花期夏季。 生于路旁、田边、河岸、宅旁、山坡及林缘阴湿处。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西藏地区使用的鸭跖草,为同属植物大苞鸭跖草的全草。 【采集】 6~7月采收,晒干。 【化学成分】 花瓣含鸭跖黄酮甙,系一种黄色的色素。 鸭跖草变种Commelina communis var.hortensis的花瓣含鸭跖蓝素-一种含镁的蓝色的花色甙,可能系由四个分子的p-香豆酰飞燕草甙围绕一个镁原子所组成。 飞燕草甙是飞燕草素-3,5-二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 同属植物茎叶的水浸剂或煎剂能兴奋子宫、收缩血管,并能缩短凝血时间。 【炮制】 拣去杂质,洗净,切断,晒干。 【性味】 甘,寒。 ①《本草拾遗》:苦,大寒,无毒。

蛇莓化学成分的研究

Studie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Duchesnea indica (Andr.) Focke ZHANG Lan-Tian1*,DUAN Hong-Quan2, LU Xin-Hua1, ZHENG Zhi-Hui1, ZHANG Hua1, HE Jian-Gong1 (1.North China Pharmaceutical Group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Hebei ,Shijiazhuang 050015,China; 2. Basic Medical Research Center,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Tianjin 30007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Duchesnea indica (Andr.) Focke. Methods: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by repeated column chromatography (silica gel, Toyopearl HW-40C and preparative HPLC). The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al data analysis. Results:ten compouds were isolated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as follow:2α-3α-dihydroxyurs-12,18-en-27-oic acid(1),2α-3α-dihydroxyurs-12,19-en-27-oic acid(2), Corosolic acid(3), Ursolic acid(4), Pomolic acid acetate(5), Pomolic acid(6), Euscaphic acid)(7), Doianoterpene D(8), 4-hydroxy-trans-cinnacic acid(9), 3-hydroxy-4-methoxy-trans-cinnacic acid(10).Conclusion: compound 1,2,5,6,8~10 were first isolated from Duchesnea indica (Andr.) Focke. [Key words]Duchesnea indica (Andr.) Focke; triterpene 蛇莓化学成分的研究 张兰天1*,段宏泉2,路新华1,郑智慧1,张华1,贺建功1 (1.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15;2. 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中 心药学院,天津300070) [通信作者] *张兰天,Tel:(0311)85992995,E-mail:zlt_m@https://www.doczj.com/doc/2317479566.html, 作者简介:张兰天,(1977- ),女,河北沧州人,博士,从事天然药物的研究。

虎杖中蒽醌类成分的提

虎杖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原理及产物得率的因素 演讲者:张世雄

+虎杖为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及根茎。 +中药化学成分 + +虎杖 +根和根茎含游离蒽醌及蒽配甙,主要为大黄素(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1‐3],大黄酚(chrysopha-nol)[1,2],蒽甙(anthraglycside)A即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甙(Physcion‐8-O‐β‐D‐glucoside)[4],蒽甙(anthraglycoside)B即大黄素8-O‐β‐D‐葡萄糖甙(emodin-8-O‐β‐D‐glucoside)[3,4],迷人醇(fallacinol),6‐羟基芦荟大黄素(citreorsein),大黄素‐8‐甲醚(questin),6‐羟基芦荟大黄素‐8‐甲醚 (questinol)[5]等。还含芪类化合物:白藜芦醇(resveratrol)即是3,4’,5‐三羟基芪(3,4’,5-tri- +hydroxystilbene),虎杖甙(Polydatin)即白藜芦醇3‐O‐β‐D‐葡萄糖甙(rerveratrol‐3‐O‐β‐D‐glucoside)[3,6],又含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右旋儿茶精(catechin),2,5-二甲基‐7‐羟基色酮(2,5-dimethyl‐7‐ hydroxychromone),7‐羟基‐4‐甲氧基‐5‐甲基香豆精(7‐hydroxyl‐4‐methoxy‐5‐methyl coumarin),2‐甲氧基‐6‐乙酰基‐7‐甲基胡桃配(2-methoxy-6-acetyl-7- methyljuglone),决明蒽酮‐8‐葡萄糖甙(torachrysone-8-O‐D-glucoside)[5],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ol glucoside)[3]以及葡萄糖(glucose),鼠李糖 (rhamnose)[1],多糖[7],氨基酸12.99%和铜、铁、锰、锌、钾及钾盐[8]等。

钩藤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钩藤 药材名称: 钩藤 拼音名称: GOUTENG 别名: 钩藤、吊藤、钩藤钩子、钓钩藤、钓藤勾、莺爪风、嫩钩钩、金钩藤、挂钩藤、钩丁、倒挂金钩、钩耳、双钩藤、鹰爪风、倒挂刺。 科属: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钩藤、大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或无柄果钩藤的干燥带钩茎枝。 产地: 钩藤主产广西、江西、湖南、浙江、福建等省。以广西产量大。 性味: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肝、心包经。 功效: 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中成药: 共有164种中成药使用钩藤:更年安七星茶颈康片虎杖伤痛酊枫荷除痹酊清肠通便胶囊安神养血口服液八味地黄宁心口服液参茯益气安神合剂脉舒平袋泡茶等。 应用:

1、用于肝风内动,惊痛抽搐。钩藤甘而微寒,入肝,有和缓的息风止痉作用,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常用药,亦多用于小儿。如用治小儿惊风壮热神昏、牙关紧闭、手足抽搐等症,常与天麻、全蝎等同用,即钩藤饮;用治温热 病热极生风,痉挛抽搐,多与羚羊角、白芍药、菊花等配伍,如羚角钩藤汤; 用治诸痫啼叫,痉挛抽搐,可与天竺黄、蝉蜕、黄连等同用,如钩藤饮子。 2、用于头痛,眩晕。本品既清肝热,又平肝阳,故可用治肝火上攻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属肝火者,常与夏枯草、栀子、黄芩等配伍;属肝阳者,常 与天麻、石决明、菊花等配伍。近年有用20%钩藤煎剂,治疗高血压病,其有 温和的降压作用,除三期高血压病人外,多数患者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随着血压的下降,病人头痛、头晕、失眠、心慌、气促等自觉症状亦相应减轻 或消失。 此外,本品与蝉蜕,薄荷同用,可治疗小儿夜啼,有凉肝止惊之效。 配伍效用: 1、钩藤配伍白芍:钩藤味甘性凉,平肝、清热息风,偏治肝旺之标;白芍味酸性寒,柔肝养阴、平肝,有养肝体而敛肝气、平肝阳,令肝气不妄动之功, 善补肝虚之本。二者合用,标本兼顾,共奏柔肝养阴、平肝息风之功效,用于 治疗肝阴不足、虚阳上亢之头痛眩晕、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 2、钩藤配伍牡蛎、阿胶、生地:钩藤、牡蛎平肝息风;阿胶、生地养血滋阴,以养阴息风。四药伍用,共奏滋阴养血、柔肝息风之功效,用于治疗阴血不足、虚风内动之筋脉拘急、手足瘛瘲等症。 3、钩藤配伍全蝎:钩藤清热平肝、息风止痉,功擅平肝;全蝎息风止痉、通络止痛,长于息风。二者伍用,共奏平肝息风、通络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肝 风内动之四肢抽搐;肝阳上亢之顽固性头痛、三叉神经痛以及中风之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疼痛等。 4、钩藤配伍天麻:钩藤味甘性凉,入肝、心经,清热平肝、熄风定惊,擅治肝热风动之证;天麻甘平柔润,入肝经,养液平肝、息风潜阳,为治风之圣药,多用于虚风内动、风痰上扰所致诸证。二药合用,共奏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 功效,用于治疗肝经有热、风痰上扰,或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耳 聋耳鸣、视物模糊、手足震颤、烦躁失眠;中风之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以及小 儿惊风之抽搐、烦躁等。 5、钩藤配伍朱砂、蝉蜕:钩藤清热平肝、息风止痉;朱砂安神定惊;蝉蜕祛风解痉。三者合用,有清热疏风、安神定惊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邪、郁而 化热、引动肝风所致之壮热惊悸、眼目上视、手足抽搐、喜怒无常等症。 用法用量:

虎杖论文药理作用论文:虎杖的功效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虎杖论文药理作用论文:虎杖的功效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 虎杖为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 的干燥根茎及根。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具怯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之功。用于关节痹痛,湿热黄疸,闭经,跌扑损伤,痈肿疮毒,咳嗽痰多等症。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虎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 虎杖;功效;药理作用 1 改善微循环、抗休克作用刘杰等[1]应用膜片钳技术的细胞贴附式观察虎杖苷对大鼠肠系膜细动脉平滑肌细胞atp敏感钾通道(katp)的影响,发现虎杖苷具有激活katp通道的作用,可能通过使细动脉平滑肌超极化而扩张细动脉,从而改善休克动物微循环。虎杖苷对蛋白激酶c的影响呈现出双向调节特征,可能是虎杖苷改善微循环和抗休克的作用机制之一。 2 强心作用金春华等[2]发现虎杖苷可通过增加心肌 游离钙浓度而增强心肌收缩性,其作用可能与钙、钠通道开放有关。李笑宏等[3]研究发现静脉注射虎杖后,能使缺氧猪的肺动脉收缩压显著下降,而动脉收缩压无变化,说明虎杖可降低缺氧引起的肺动脉高压,而且对肺循环和体循环有一定的选择性。 3 降血脂作用陈晓莉等[4]研究发现虎杖片降脂疗效 与辛伐他汀相近,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高胆固醇血症,且无明

显毒副作用。 4 抑制血小板释放作用王怀亮等[5]研究发现虎杖水 提液中含有能抑制血小板释放功能的成分,能改善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功能亢进的状态。刘连璞[6]等发现虎杖苷不仅对血小板的变形反应和释放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存在着量效关系。 5 保肝作用虎杖煎剂能显著降低四氯化碳诱导的肝损伤小鼠的血清alt 、ast值,增强sod活力,降低mda含量。高毅等[7]研究表明,常温下肝门阻断术引起肝功能损害的原因与氧自由基的产生及损伤作用有关,而虎杖具有抗氧化和肝功能保护作用。 6 抗菌、抗病毒作用樊小容等[8]研究表明,虎杖对绿脓杆菌、复氏痢疾杆菌和雷极一普罗维登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克柔念珠菌、b群链球菌、大肠杆菌、摩根菌、表皮葡萄球菌无抗菌作用。王卫华等[9]发现虎杖对柯萨奇病毒b3有一定的直接杀灭作用,但不能阻断其吸附敏感细胞,认为虎杖是通过直接杀灭病毒和抑制病毒生物合成2个环节发挥其抗病毒作用的。蒋岩等[10]研究发现虎杖水提液可以部分抑制lp-bm5病毒导致的c57bl/6鼠的脾大、免疫抑制和病毒血症。 7 抗炎、抗氧化作用小鼠耳部涂抹或口服虎杖鞣质可显著抑制巴豆油诱发的耳廓肿胀。鲜虎杖热敷、外洗治疗关

大孔吸附树脂对竹叶兰中总黄酮的分离纯化

大孔吸附树脂对竹叶兰中总黄酮的分离纯化 摘要: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竹叶兰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液浓度 2.50 g/L,上样速率3.0 BV/h,洗脱剂80%乙醇,洗脱速率3.0 BV/h,洗脱剂用量4.0 BV,按此工艺条件纯化后的竹叶兰总黄酮纯度达81.58%?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对竹叶兰总黄酮有较好的吸附和解吸效果? 关键词:大孔吸附树脂;总黄酮;分离纯化;竹叶兰 Study on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otal Flavones from p Abstract: The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otal flavones from Arundina graminifolia by AB-8 macroporous adsorption resin was investigated. The optimum colum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 the concentration and current velocity of the original solution was 2.50 g/L and 3.0 BV/h respectively; the eluant was 80% ethanol; the eluting velocity was 3.0 BV/h, and the consumption of eluant was 4BV respectively. The purity of total flavones reached up to 81.58%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p Key words: macroporous adsorption resins; total flavones;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Arundina graminifolia 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为兰科竹叶兰属植物,又名黄竹参[1],傣药名为纹尚海[2],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一种重要的傣族解药,其药用部位主要为根茎,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散瘀止痛?消炎?利尿等作用[3-5]?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有5 000多种植物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6]?对植物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纯化以获得高纯度黄酮具有重要意义[7]? 大孔树脂分离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继离子交换树脂后的分离新技术之一?大孔吸附树脂的孔径与比表面积都比较大,在树脂内部具有三维空间立体孔结构,由于具有物理化学稳定性高?比表面积大?吸附容量大?选择性好?吸附速度快?解吸条件温和?再生处理方便?使用周期长等诸多优点[8],广泛应用于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富集和中药复方制剂去除杂质等方面[9]? 近年来报道了许多大孔树脂在黄酮?皂甙等天然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方面的研究[10,11]?通过对大孔吸附树脂法纯化竹叶兰中总黄酮工艺进行探讨,以期得到高纯度竹叶兰总黄酮,为竹叶兰总黄酮类产品的开发和研究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山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

山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 山楂,也称红果,蔷薇科山楂属植物,是起源 于我国的特产果树,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山楂 性酸、甘、味温, 归脾、胃、肝经,全国各地均有 栽培,为药食同源植物,具有消食化积、活血化瘀 的功效。主产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者,习称 “北山楂”,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湖北等者 地,习称“南山楂”。 山楂片含多种维生素、山楂酸、酒石酸、柠檬 酸、苹果酸等,还含有黄酮类、内酯、糖类、蛋白 质、脂肪和钙、磷、铁等矿物质,所含的解脂酶能促进脂肪类食物的消化,促进胃液分泌和增加 胃内酶素等功能。中医认为,山楂具有消积化滞、收敛止痢、活血化淤等功效,主治饮食积滞、 胸膈脾满、疝气血淤闭经等症。山楂中含有三萜类及黄酮类等药物成分,具有显著的扩张血管及降压作用,有增强心肌、抗心律不齐、调节血脂及胆固醇含量的功能。适应范围:一般人皆可食用。儿童、老年人、消化不良尤其适合食用;伤风感冒、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儿童软骨缺钙症、儿童缺铁性贫血者可多食山楂片。 1、山楂主要化学成分 1.1 黄酮类物质 山楂的主要成分是黄酮类物质,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药理作用。目前,从山楂中分离得到60余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主要苷元为:芹菜素(Apigenin)、山奈酚类(Kaempferol)、木 犀草素(Luteolin)、牡荆素(Vitexin)、槲皮素类(Quercetin)及二氢黄酮类(Bi- hydroflavonoids)等。 1.2 有机酸类 草酸(Oxal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枸橼酸(citricacid)、柠檬酸(Citric acid)及其甲酯、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等。 1.3 三萜类化合物 三萜类物质有强心、增加冠脉血流、改善血流循环等重要作用。包含有山楂酸(Maslinic acid.I)、科罗索酸(Corosolic acid,II)、齐墩果酸(oleanlic acid,Ⅲ)、熊果酸(ursolic acid, 1V) 1.4 山楂中原花青素 原花青素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能力,且对DNA损伤有保护作用。 1.5 其他活性成分 含多种微量元素(K、Ca、P、Mg、Fe、A1等)、氨基酸、维生素B族类、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 卜素、尼克酸等成分。

蛇莓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蛇莓 药材名称: 蛇莓 拼音名称: SHEMEI 别名: 鸡冠果、野杨梅、蛇藨、地莓、蚕莓、三点红、龙吐珠、狮子尾、疔疮药、 蛇蛋果、地锦、三匹风、蛇泡草、三皮风、三爪龙、一点红、老蛇泡、蛇蓉草、三脚虎、蛇波藤、蛇八瓣、龙衔珠、小草莓、地杨梅、蛇不见、金蝉草、三叶藨、老蛇刺占、老蛇蔂、龙球草、蛇葡萄、蛇果藤、蛇枕头。 科属: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蛇莓的全草。 产地: 辽宁、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浙江、江西、福建、 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山东、陕西等地。 性味: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肺、肝、大肠经。 功效: 清热解毒,散结。 中成药: 共有7种中成药使用蛇莓:抗癌平丸宫瘤宁胶囊紫龙金片欣力康颗粒欣力康胶 囊养正消积胶囊宫瘤宁颗粒宫瘤宁片欣力康胶囊 应用:

用于痈肿疔疮,瘰历结核,癌肿,蛇虫咬伤,水火烫伤等证。本品清热解毒,并能散结,用于痈肿疔毒、瘰疬痰核,可配蒲公英、地丁草、野菊花、夏枯草 等药同用;用于癌肿,可配合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等药同用;用于水火烫伤,可配虎杖根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9~15G。外用适量。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有食子酸、咖啡酸甲酯、原儿茶酸、赤勺素、短叶苏木酚羧酸、蛇苷甙A、蛇莓甙B、短叶苏木酚、没食子酸、乌苏酸、委陵菜酸、 野蔷薇甙、蓝化楹酸、坡模醇酸、山奈甙以及富马酸、富马酸甲酯、胡萝卜甙、B一谷甾醇、甲氧脱氢胆固醇等成分。 2、药理作用:蛇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蛇莓醇提物,对小 鼠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包括减弱自主活动,增强阈下催眠剂量 戊巴比妥钠作用和对抗最大电休克惊厥。蛇莓水煎液具有温和的抗诱变、抗氧 化作用。此外,体内和体外研究均表明,蛇莓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其所含 成分短叶苏木酚羧酸对人肺癌(PCI4)和胃癌(MKN45)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而没食子酸、咖啡酸甲酯、原儿茶酸和赤勺素则作用缓和。 临床应用: 1、治小儿口疮:蛇泡草(研末)、枯矾末,混合,先用盐水加枯矾洗患处,再 撒上药粉。(选自《贵阳民间药草》) 2、治疟疾,黄疸:鲜蛇莓叶捣烂,用蚕豆大一团敷桡骨动脉处,布条包扎。(选自《江西民间草药》) 3、治癌肿、疔疮:蛇莓15~50克,煎服。(选自《上海常用中草药》) 4、治小面积烧伤:鲜蛇莓捣烂外敷。如创面有脓,加鲜犁头草;无脓,加冰片少许。(选自《江西草药》) 5、治眼结膜炎,角膜炎:蛇莓鲜根三至五株,洗净捣烂,置净杯内,加入菜油一至二茶匙,每日蒸一次,点眼用,一天三至四次,每次二至三滴,每剂可 用五至七天。(选自《浙江中草药抗菌消炎经验交流会资料选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