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源岩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315.68 KB
- 文档页数:5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烃源岩特征与评价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近年来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和油气行业的不断发展,烃源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陆上烃源岩区之一的东海陆架盆地,其烃源岩的研究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丽水凹陷作为东海陆架盆地的一部分,在其下伏的断陷区具有较为丰富的烃源岩资源,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考古价值和重要的地质科研价值。
因此,对丽水凹陷的烃源岩特征与评价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二、研究内容本次论文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1. 通过文献资料调查和实地调查,对丽水凹陷的地质背景、构造特征、岩性类型等基本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2. 利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丽水凹陷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丰度、成熟度等关键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以此评估丽水凹陷烃源岩的勘探潜力。
3. 基于以上两个部分的研究成果,对丽水凹陷烃源岩的资源量和开发前景进行初步的评价。
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拓展思路进行探讨和总结,为丽水凹陷烃源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文献资料调查和实地调查:主要对丽水凹陷地区的地质背景、构造特征、岩性类型等基本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
其中,文献调查主要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获取丽水凹陷地区的地质信息和开发现状;实地调查则是通过地质勘察和采样等方式,获取更为详细的地质资料。
2. 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主要是通过有机质类型、丰度、成熟度等关键指标,对丽水凹陷烃源岩的性质进行检测和分析。
其中,有机质类型主要是利用岩石学方法分析烃源岩中有机质类型;有机质丰度则是通过测定烃源岩中的总有机碳量,来评价烃源岩的有机质含量;成熟度则是通过测定烃源岩中的干酪根反射率和金索蒂参数等指标,来评估烃源岩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 烃源岩资源量与前景评价:主要是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天然气藏的地质特征和勘探成果,以及同类区域的开发情况等因素,评价丽水凹陷烃源岩的资源量和勘探前景。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烃源岩综合评价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5年10月25日前言通过对某坳陷背斜及西部斜坡进行钻探取样,得到的各探井S3顶面深度、泥岩厚度及各项地化指标数据(见表1-1)分析,所得各项结果如下:1、根据各探井数据及取样地化特征得到该坳陷S3暗色泥岩厚度、有机碳含量及镜质体反射率得到等值线分布平面图,再综合分析得到烃源岩综合评价图。
2、根据总烃/有机碳、“A”/有机碳、饱和烃、镜质体反射率、OEP及地温与深度关系,得到该坳陷S3烃源岩演化剖面图,据此将烃源岩演化分为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和高成熟阶段。
由各项结果可知,该地区有利烃源岩分布多集中在背斜的翼部且深度较深的坳陷部位,分布面积较广,有很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一、烃源岩的演化特征(一)烃源岩生油门限根据绘图烃源岩演化剖面图可以看出,总烃/有机碳、“A”/有机碳和饱和烃随深度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见附图1),在深度1400—1900m有较大值,氯仿沥青“A”在1200m处开始大量增加,代表此时的烃源岩开始大量生油。
三者都在1600m处达到最大值。
据各井位镜质体反射率和地温数据拟合镜质体反射率—深度曲线和地温—深度曲线,从曲线上得出Ro=0.5时生油门限为54ºC,对应的深度为1200m,意味着埋深达到1200m时该烃源岩达到成熟开始生烃。
而从OEP曲线也可以看出,生油门限以上,其随深度加深而骤降,生油门限以下下降较缓慢。
在生油门限处OEP约为1.7,当烃源岩达到成熟阶段其值几乎都集中在1.2以下且幅度变化范围小,即奇数碳占优势,代表岩石中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程度高,这也验证了前面所判断,此时烃源岩已经达到成熟。
(二)烃源岩演化阶段参照镜质体反射率曲线根据有机质成熟度将烃源岩演化分为三个阶段:未成熟阶段:深度<1200m,温度<54ºC,Ro<0.5;成熟阶段:深度1200m—2140m,温度54ºC--85ºC,0.5<Ro<1.2;高成熟阶段:深度>2140m,温度>85 ºC,Ro>1.2。
训练一、烃源岩有效性评价目的:1、利用测井资料预测有机碳含量,认识烃源岩的非均质性;了解优质烃源岩空间分布特点;2、根据上覆地层和烃源岩现今成熟度,重塑烃源岩的生烃历史,认识有效烃源岩的时效性;3、学会使用相关软件(Excell、卡奔、Coredraw)要求:1、提交有机碳测井预测结果数据表和纵向(柱状)分布图,累计优质烃源岩(TOC>2%)厚度。
2、建立该井区的“Ro-H”关系,并据此编制该井烃源岩层顶底界面的成熟度(Ro)演化历史曲线,确定油气开始大量形成的时期(分别以Ro=0.5%和1.2%为门限。
)3、提交文字报告(包括步骤过程的描述和结论)具体步骤:一、ΔlogR法预测TOC1. 选择基线自然电位测井曲线不变,改变声波时差测井曲线左右值使得两条曲线达到最大程度的重合。
然后读出Rmax=100Ω·m,Rmin=1Ω·m,△tmax=650US/M,△tmin=200US/M(分别为选择好基线后测井曲线表头的左右值)图1 砂三段基线重合图2. 计算△logR根据测井所得的声波时差与深侧向值带入下面公式计算(其中R max=100Ω·m,R min=1Ω·m,△t max=650US/M,△t min=200US/M)ΔlogR=logR+log(R max/R min)/(Δt max-Δt min)·(Δt-Δt max)-logR min 根据excel的公式计算得出沙三上层的△logR数值。
然后从沙三段所有计算出的△logR值中筛选出给定深度点的△logR值(运用excel高级筛选功能进行筛选)。
3. 计算拟合系数由于TOC与ΔlogR具有线性关系,故根据实验室测定的TOC与对应点计算的ΔlogR数据进行线性拟合,求得拟合系数。
运用excel 根据给定深度点的△logR值与测定的TOC数据作图,然后对图像进行线性拟合。
拟合出来的图如下图所示:图2 ΔlogR与TOC拟合图拟合公式为TOC =0.516×ΔlogR+2.3554. 根据推导出的拟合公式计算沙三段所有烃源岩TOC将沙三段所有计算△logR代入公式3中拟合公式,运用excel表格计算TOC。
天山两侧侏罗系烃源岩的构造热演化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烃源岩是油气勘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热演化过程对油气生成、储存和运移均有重要影响。
天山地区侏罗系是一个具有广泛勘探前景的区域,因此研究天山两侧侏罗系烃源岩的构造热演化,对于深入了解该区域油气成藏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天山两侧侏罗系烃源岩的热演化历史进行分析,探讨烃源岩的成熟度、天然气生成潜力、油气运移路径及成藏条件,为油气勘探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
1. 采集天山两侧侏罗系的烃源岩样品,并对其进行岩相学和生物地层学研究,确定烃源岩类型和时代。
2. 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对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丰度、成熟度、天然气生气能力等进行研究,建立烃源岩分类图、成熟度图和气源岩潜力图。
3. 创建1D热演化模型,采用Petroleum Experts公司的热演化软件(Petromod)进行热演化历史模拟,分析烃源岩的热演化过程,确定其天然气和油的生成潜力。
4. 利用地震数据,分析油气运移路径及成藏条件,结合岩石学和构造学研究结果,探讨油气成藏机理。
四、研究意义
通过对天山两侧侏罗系烃源岩的构造热演化进行研究,能够深入了解天山地区的油气成藏规律,为该区域的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烃源岩地球化学烃源岩(hydrocarbonsourcerock)是一种多组分古生物残体碳氢化合物的特殊类型,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碳、氢、氧、硫和氮,它是形成油气藏的重要元素。
烃源岩地球化学是研究烃源岩物质成因、结构及水热性质的重要课题。
烃源岩的成因是复杂多变的,它们源于已知的碳、水、氧、氮和硫等主要元素,这些元素可能来自固体地球的改造过程,也可能来自外部的来源。
烃源岩的成因和古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地球化学研究可以有助于研究古环境的演变以及古生物的生存状态。
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通过对其碳、氢、氧、氮和硫含量的测定来研究。
利用地球化学技术,可以更好地识别含有烃源岩的岩性组合,进而预测油气藏的潜力。
例如,在陆上油气勘探中,通过识别有机质含量高的烃源岩,可以有效地预测和定位潜在的油气藏。
地球化学的研究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对油气藏的演化、储集模式及古生物活动的演变历史进行推断。
使用地球化学技术,可以确定不同烃源岩类型之间的组分分布,并分析烃源岩的演化模式,以及油气藏的发育模式。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可以使用地球化学技术来识别和估算储层性质。
对烃源岩中高分子质含量的测量,可以有效地评估油气藏的渗透性及粘稠度,从而可以估算储层的渗透性和油气的稳定性。
另外,地球化学技术还可用于研究烃源岩油气资源的发育及其产出时间。
烃源岩研究中使用的具体技术包括:碳、氢、氧和氮的含量分析;烃源岩的富集和析出分析;低分子碳氢化合物和烃源岩有机成分的同位素比值分析;含油烃有机质分析;烃源岩热史分析等。
总之,烃源岩地球化学是烃源岩物质成因、结构及水热性质的重要研究课题,利用地球化学技术,可以研究烃源岩油气资源的发育、潜力、古环境演变及古生物活动的演变历史,以及储层性质的估算等。
烃源岩地球化学的研究,将为更好地开发油气资源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烃源岩地化特征评价烃源岩地化特征评价摘要:烃源岩对应的英文为Source rock,从本意上讲,它应该既包括能生油的油源岩,也包括能生气的气源岩,但过去多将它译为生油岩。
其中的重要原因可能在于国内早期的油气勘探主要瞄准着对油的勘探。
因此,油气地球化学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油而不是气。
这可能是早期的有关专著和教材也多冠以“石油”而不是“油气”的原因所在。
相应地,生油岩这一术语在地化文献中得到了相当广泛的沿用。
随着我国对天然气重视程度的逐步、大幅提高,有关天然气的勘探和地球化学研究也越来越多,很多时候,需要区分油、气源岩。
因此,本文中以烃源岩替代早期的生油岩来涵盖油源岩和气源岩。
关键词:机质的丰度;有机质的类型;有机质的成熟度。
前言烃源岩是控制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确定有效烃源岩是含油气系统的基础。
烃源岩评价涉及许多方面,虽然在不同勘探阶段以及不同的沉积盆地,评价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主要包括两大方面:(l)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评价,如有机质的丰度、有机质的类型、有机质的成熟度;(2)烃源岩的生烃能力评价,如生烃强度、生烃量、排烃强度等。
本人主要介绍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评价方面:1.有机质的丰度有机质丰度是指单位质量岩石中有机质的数量。
在其它条件相近的前提下,岩石中有机质的含量(丰度)越高,其生烃能力越高。
目前,衡量岩石中有机质的丰度所用的指标主要有总有机碳(TOC)、氯仿沥青“A”、总烃和生烃势(或生烃潜量Pg,Pg=S1+S2)。
1.1有机质丰度指标1.1.1总有机碳(TOC,%)有机碳是指岩石中存在于有机质中的碳。
它不包括碳酸盐岩、石墨中的无机碳。
通常用占岩石重量的%来表示。
从原理上讲,岩石中有机质的量还应该包括H、O、N、S等所有存在于有机质中的元素的总量。
但要实测各种有机元素的含量之后求和,并不是一件轻松、经济的工作。
考虑到C元素一般占有机质的绝大部分,且含量相对稳定,故常用有机碳的含量来反映有机质的丰度。
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评价及天然气成因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目前,随着全球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石油和天然气成为了人类最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
然而,传统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已经逐渐枯竭,为了满足能源需求,人们开始关注非传统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采,其中包括页岩气、煤层气等。
在这些不同类型的油气资源中,烃源岩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杭锦旗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基地之一。
研究该地区的烃源岩评价及天然气成因分析,对于探明杭锦旗地区油气资源的储量和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对该地区的烃源岩特征和天然气成因的深入了解,也有利于促进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对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进行评价,并进行天然气成因分析。
为达到这个目标,本研究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杭锦旗地区的地质背景和地质构造进行分析,深入了解该地区的沉积环境和古生物群落。
(2)对杭锦旗地区烃源岩的类型、特征、分布进行评价,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3)通过对杭锦旗地区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发育程度、有机质成分和孔隙结构等特征分析,探讨其天然气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
(4)结合上述分析结果,对杭锦旗地区天然气的成因和分布进行深入探讨。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岩心观察、岩石薄片制备与观察、有机质地球化学分析、生物标志物分析、地球化学物性测试等。
同时,还将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地质、地球化学和数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四、预期的成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预期能够详细描述杭锦旗地区的地质特征和烃源岩分布情况,进一步确定天然气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提供天然气勘探和开发的重要依据。
此外,研究结果还可以为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进一步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松辽盆地青一段烃源岩生排烃模型与排烃量计算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松辽盆地是中国北方最丰富的油气资源基地之一。
其中,青山口地区的青山口组为该盆地下第三系烃源岩主力之一。
烃源岩生排烃研究是揭示石油形成和聚集、找油划区的基础工作。
因此,对青山口组烃源岩生排烃模型和排烃量计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青山口组烃源岩有机质特征、地处环境、成岩史等方面的研究,建立青山口组烃源岩生排烃模型,并进一步计算该区域烃源岩的排烃量。
三、研究内容1.有机质特征分析:通过岩石样品的有机质类型、含量、成熟度等特征,分析青山口组烃源岩的生烃潜力。
2.地处环境分析:通过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历史,分析青山口组烃源岩的热演化历史、沉积环境等。
3.成岩作用分析:通过对烃源岩成岩作用和演化历史的研究,分析并建立青山口组烃源岩的生排烃模型。
4.排烃量计算:基于生排烃模型,将青山口组烃源岩在地质历史上的生产性热历史,结合岩石学、沉积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知识,计算出烃源岩的排烃量。
四、研究意义1.能够为青山口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可靠的地质科学支撑和技术保障,为制定油气勘探方针和开发计划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2.深刻揭示松辽盆地下第三系烃源岩形成的过程和机理,拓展了有关烃源岩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3.在中国北方烃源岩研究领域获得了创新成果,丰富了国家油气资源储量和产能,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进展情况目前,本研究已经完成了有机质特征分析和地处环境分析两个方面的研究,初步确认了青山口组烃源岩的类型、含量和成熟度,以及沉积环境和构造演化历史等。
下一步将进行成岩作用分析,并建立青山口组烃源岩的生排烃模型,最终计算出烃源岩的排烃量。
写一篇阿拉善右旗杭乌拉地区下二叠统埋汗哈达组烃源岩特征
的报告,600字
阿拉善右旗杭乌拉地区的二叠统埋汗哈达组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油气藏之一,它能够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
其中的埋汗哈达组烃源岩特征非常显著,主要由上部碳酸盐岩和中部砂岩组成。
上部碳酸盐岩以玄武岩为主,含有少量辉绿岩、安山岩等,形成了类海洋遗迹,其厚度由千米级到数百米,有些尤其厚,出露于地表。
浊积岩以砂岩和泥岩为主,含有沉积物,其厚度为50~70米,属于深层沉积环境,表层主要为灰色的黏土或细砂。
此外,阿拉善右旗杭乌拉地区的烃源岩还含有大量的碳、氦、铅、钴等重金属,表明烃源岩具有良好的油气藏潜力,是实际生产的重要烃源岩。
阿拉善右旗杭乌拉地区的二叠统埋汗哈达组烃源岩具有特殊的地质环境,具有很强的收容性和储集性,使其具有富含烃的良好储集性。
已经被证明,埋汗哈达组烃源岩的烃源岩具有良好的储层特征,即大量的油气赋存于碳酸盐岩的沉积物体系中。
埋汗哈达组烃源岩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保渗性,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这意味着油气赋存在其中,在抽油时很容易抽出来。
综上所述,阿拉善右旗杭乌拉地区的二叠统埋汗哈达组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特征,主要由上部碳酸盐岩和中部砂岩组成,具有良好的储层特征,即大量的油气赋存于其中,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保渗性,可以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烃源岩综合评价报告】烃源岩综合评价作业二
烃源岩综合评价作业二
作业一烃源岩综合评价
1、根据所给某钻井地层剖面(图1),确定烃源岩的层位(段);答:烃源岩位于须一段、须三段和须五段,烃源岩的划分见下面剖面图。
()2、统计各层段烃源岩的厚度;
3、根据所给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表1),确定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
有机质丰度:有机碳的含量较高,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
有机质类型:都为Ⅲ型干酪根。
有机质成熟度:根据表中Ro数据,有机质都处于成熟阶段。
4、根据已有资料,计算各层段烃源岩的生烃强度;
答:须五段的生烃强度为0.12;须三段的生烃强度一样,为0.12;须一段的生烃强度相对前面两段岩层较弱,为0.08。
详细见上表。
5、烃源岩综合评价。
答:须家河组的生油岩层都为腐殖型干酪根,可能是来源于三角洲平原沼泽;须五段和须三段的生油层的厚度较大,烃的转化率也较高,生烃强度相对须一段较大。
须一段的厚度较小,但是其产烃率相对较。
东北漠河烃源崖分子地球化学特征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东北漠河地区处于中国主要石油气田的勘探开发边缘,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石油气藏探明储量基地之一。
该区域天然气蕴藏量丰富,石油资源也十分丰富。
因此,对于东北漠河地区烃源岩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地区油气形成、运移和富集的规律,为寻找更多的油气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深入研究东北漠河地区烃源岩的特征,主要包括烃源岩的沉积环境、烃源岩的组成特征、烃源岩的生烃能力等内容。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将采用分子地球化学方法,对烃源岩中烃类分子进行分析,包括原油、蜡质、脂质等。
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气相色谱-荧光检测法(GC-FID)等。
三、预期研究结果
本文研究预期将揭示东北漠河地区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和沉积史,烃源岩的组成特征和生烃能力,进一步探讨区域内油气资源的形成、运移和富集规律。
通过该研究结果,可以为东北漠河地区石油气藏探测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四、研究难点和思路
由于东北漠河地区烃源岩的岩性复杂、沉积史长等特征,研究难点较大。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加强现场实地勘查和采样,采用综合研究方法,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分子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地球物理等多学科手段,全面探究东北漠河地区烃源岩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烃源岩排烃模式范文烃源岩是指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的有机质富集较高的岩石,其分布广泛,包括海相烃源岩、湖相烃源岩、陆相烃源岩等。
在烃源岩的形成过程中,通过排烃模式来描述烃源岩的有机质生成和烃类生成的过程和特点,从而为石油、天然气资源评价和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排烃模式是指烃源岩中有机质的生烃和烃类的生成排泄过程。
根据烃源岩中有机质的埋藏深度、温度条件、有机质类型等因素的不同,排烃模式可以分为早期排烃和晚期排烃两个阶段。
早期排烃是指烃源岩在埋藏过程中,当温度逐渐升高时,有机质中的烃类会从烃源岩中逸出。
这个过程通常发生在烃源岩温度较低的条件下,温度一般在80℃以下。
在这个过程中,烃源岩中的烃类会通过孔隙和裂缝、介质中的扩散和渗透等方式排入上覆地层。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浅埋条件下,如几百米以下的深度。
早期排烃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初级成藏机制之一晚期排烃是指烃源岩在更高温度、更深埋条件下发生的有机质排烃过程。
晚期排烃主要发生在烃源岩温度高于80℃的条件下,通常需要至少300℃的温度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烃源岩中的烃类会通过热解、裂解的方式从有机质中释放出来,并通过孔隙、裂缝等逸出路径进入上覆地层。
晚期排烃是石油和天然气在较深埋条件下形成的重要机制,也是形成大型油气田的关键因素。
烃源岩排烃模式的研究对于石油、天然气资源的评价和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研究烃源岩中的早期排烃,可以了解石油和天然气从烃源岩中向上运移的规律,有助于确定勘探区域和找准勘探目标。
其次,晚期排烃的研究可以揭示石油和天然气在深部地层形成的机制和过程,为深层勘探提供了指导意见。
此外,研究烃源岩排烃模式还可以帮助识别原油和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和运移途径,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和迁移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烃源岩排烃模式的研究是石油、天然气资源评价和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早期排烃和晚期排烃的过程和特点,可以揭示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和迁移规律,为勘探找准目标和深部勘探提供了指导意见。
有效烃源岩的识别与控制因素
摘要:有效烃源岩的研究是油气勘探中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然而目前烃源岩识别及其生烃潜力估算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正确对盆地或凹陷的有效烃源岩进行识别,本文从有效烃源岩的定义出发,介绍了有效烃源岩的识别方法,阐述了它的发育环境和保存条件,探讨了有效烃源岩在油气藏形成和保存方面的重要意义,阐述了研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有效烃源岩;识别标志;控制因素
1、有效烃源岩的定义
烃源岩是油气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石油勘探过程中首先必须研究的问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石油地质学家在烃源岩基础上进一步识别出了有效烃源岩。
有效烃源岩是指既有油气生成又有油气排除的岩石,它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着盆地内油气藏的分布[1]。
必须强调的是,它们生成和排出的烃类应足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藏[2],否则有效烃源岩的定义将难以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可见,有效烃源岩的评价标准必须与勘探实践相结合。
2、有效烃源岩的识别
如何判断一个地区的烃源岩是否为有效烃源岩,或者如何让从大范围的烃源岩中识别出有效烃源岩,通过多年的研究地质学家总结了一些具体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是地质手段和数值模拟,具体研究时是这两种手段的结合。
有效烃源岩的识别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3]:2.1、烃源岩发育的规模
烃源岩发育规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面上的烃源岩展布情况,一是剖面上烃源岩厚度。
这两方面受当时沉积期水体发育的控制。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包括断陷和拗陷两类。
断陷以渤海湾盆地为主,拗陷以松辽盆地为主。
渤海湾盆地在断陷时期,湖盆大多为不对称箕状。
陡坡一侧水体深,沉积厚度达,是有效烃源岩发育部位;缓坡区域水体相对浅,烃源岩一般发育规模小。
松辽盆地是典型大型拗陷盆地,湖盆面积大,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一致。
在沉积期内烃源岩大规模发育,面积广,厚度大,构成了大庆油田巨大的物质基础。
总的来说,水体的发育影响着烃源岩的发育规模。
2.2烃源岩的排烃能力
在确定了有效烃源岩的规模后,还必须考虑它的排烃能力。
一个地区的烃源岩规模大,
但如果排烃能力小的话,肯定不是有效烃源岩[4]。
目前在烃源岩评价过程中,有效排烃能力是必须考虑的。
王捷,陈发景提出,如果一个地区烃源岩层渗透率小,排烃动力不足油气,不能完全排出源岩,只有与储层接触的一定距离内的生油层中的烃类才能排驱出来。
2.3有机地球化学参数
2.3.1有机质的丰度:岩石中有机质的数量直接决定着烃类的生成量,因此,精确测定岩石中的有机质数量是评价烃源岩的关键。
主要指标包括有机碳含量、氯仿沥青“A”、总烃和生烃潜量4项。
有机碳是岩石中的可溶有机质和不溶于干酪根的碳含量,分布受岩性和岩相带控制。
在陆相湖盆中,一般认为有机碳含量>0.5就可以是有效烃源岩;氯仿沥青“A”是岩石中的可溶有机质,由饱和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组成。
在陆相盆地中,一般认为氯仿沥青“A”>0.15就可以是有效烃源岩;总烃(HC)是氯仿沥青“A”中饱和烃和芳香烃之和;生烃潜量是指运移后剩余的自由可溶烃以及胶质、沥青质和干酪根在热降解过程中的热降解烃总和。
有效烃源岩的生烃潜量应该>5kg/t。
2.3.2有机质的类型和成熟度
虽然国内外目前用来进行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划分的方法很多,但都是通过分析岩石中可溶有机质的组成和不溶有机质(干酪根)的结构和组成来实现的,常见的分析方法及其特点如下:
(1)用Rock Eval热讲解分析方法直接测定出岩石中的吸附烃、干酪根热解烃和二氧化碳等含氧挥发组分的含量以及相应的温度,并根据有机碳含量算出其氢指数和氧指数,从而确定其有机质类型,该方法快速、简单、成本较低,但准确率比较低。
(2)用元素分析测定干酪根的元素组成,计算出干酪根的H/C原子比和O/C原子比,将相应的数据投在标准的范-克罗维纶坐标图上,即可确定其有机质的类型,该方法的准确率较高,但对高成熟生活岩有机质类型的确定比较困难。
(3)用有机岩石学方法在显微镜下直观地鉴定源岩中有机质的显微组成特征,划分源岩类型。
(4)根据岩石中可溶有机质的组成特征来划分有机质类型。
(5)根据特征的具有成因标志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来确定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
上述方法都是近几十年以来精确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技术发展起来以后才逐渐建立起来的。
但上述各种方法在确定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时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而今年来由于油气勘探工作日趋复杂化,用某一单一的方法来确定有机质的类型已不大可能,因
此,通常是将上述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来确定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
另外在确定烃源岩的有机质时,干酪根的X光衍射、红外光谱特征及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等都可以作为定型的辅导手段[5](表1)。
表1 常用干酪根类型与指标间的对应关系
烃源岩中有机质的成熟度研究是研究现代烃源岩研究的三大要素之一,尽管近几年来未熟油理论和低熟油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对传统的“石油深成说”提出了挑战。
但许多研究表明,在影响烃类生成的诸因素中,有机质的成熟作用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从近几年来国外勘探成功率的统计结果来看,在有机质成熟带找油的成功率可达25%—50%,在不成熟带则为2.5%-5%,而在过成熟带找到的主要是气。
2.3.3岩石生物标志化合物
湖盆发育的不同阶段,由于有机质来源、保存条件和水体的变化,造成烃源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也存在着变化,因此,可以借助这些标志,反映有效烃源岩的存在。
2.3.4实验方法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烃源岩的生烃和排烃过程做了很多模拟实验,也取得了一些结果。
王新等采用高压模拟方法尝试模拟烃源岩初始运移量[4],张守春等人尝试利用单一地质地质因素模拟烃源岩生烃和排烃过程,美国Lewan用加水模拟实验方法试图确定生烃率和排烃率[5]。
金强2001年设计了一种专门模拟装置,对同一岩性不同有机质含量的烃源岩生烃和排烃进行了模拟[6]。
但是模拟实验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陆相湖盆烃源岩发育的不均质性,烃源岩数量不能弥补质量的缺陷(有机质丰度),以及模拟实验不精确。
因此,在模拟过程中必须把地质观测和数值模拟结合起来[7]。
3、有效烃源岩形成的控制因素
研究已经证明,有效烃源岩的形成,和许多因素相关,如原始生产率、古水深、异地有机质供应、沉积速率、底水的含氧量等。
沉积有机质只有在缺氧条件下才能保存下来,高水位体系域的深湖相最有利于有效烃源岩的发育[8]。
3.1古构造和气候
古构造和气候变化是控制湖相烃源岩沉积的2个主要因素。
构造运动和断裂活动控制着盆地古地理面貌,决定着盆地蓄水空间的形成与消亡。
而气候的变化控制着降水量、蒸发水量,从而控制着河水的注入及沉积物的供应,并进一步影响着湖盆面的变化[9]。
3.2高生物产率和缺氧环境
高生物产率和缺氧环境是形成有效烃源岩和优质烃源岩的必要条件[10]。
优质烃源岩的形成与湖盆咸化作用或超盐度环境有关。
咸化湖泊分层结构的稳定性导致缺氧水体与表层高生物产率水体在垂向上出现叠置区,形成有利于有机质沉积和保存的最佳环境,从而导致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如东非裂谷带中的基伍湖渗水部位沉积物TOC值可达17.5%,而且藻类占有机质的75%左右)。
3.3事件性因素
水下火山湓溢—喷流活动是断陷盆地主力生油岩形成的有利因素,岩浆、火山活动的高温无机气液对有机质成烃具有加氢催化等作用。
藻类勃发可产生极高的生产力,有利于优质烃源岩的形成,现代海洋中藻类勃发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3.4沉积相
在湖盆演化的不同时期,随着湖盆类型的不同,其沉积物和烃源岩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而在湖盆演化的同一时期,在湖盆的不同位置,由于湖盆古地形、水深、物源供应等地不同,也会造成烃源岩发育的差异性。
借助于沉积相研究,可逐一分析湖盆演化不同阶段烃源岩的平面展布情况。
3.5水体发育和有利岩相带控制有效烃源岩展布范围
水体发育情况对有效烃源岩存在至关重要。
在层序格架中,高水位体系域最有利于有效烃源岩的形成。
但是同一高位体系域,不同沉积相带上的有效烃源岩分布式不同的,它还受到物源供给,水体深浅等沉积环境的差异控制。
一般来说有效烃源岩都是高水域体系域的深湖相沉积物,但是在高水位浅湖环境下形成的却只能是一般烃源岩甚至无效烃源岩。
高水位之后的缓慢湖退过程中往往也能发育厚度较大,分布稳定的有效烃源岩。
一般低水位体系域水体比较动荡,即使是半深湖—深湖环境,砂岩含量也可能较高,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不会存在有效烃源岩[11],。
4、结论
(1)有效烃源岩的识别是一项综合多学科的系统研究,必须结合各地区的实际地质情况。
(2)古构造和气候、高生物产率和缺氧环境、沉积相等因素对有效烃源岩的形成发育起着控制作用。
(3)虽然有效烃源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目前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原型盆地和残留盆地有效烃源岩判定时的下限值不同;湖相盆地和碳酸盐烃源岩下限值不同;初次生烃和二次生烃的有效烃源岩差异等,所以我们对烃源岩的研究将要从更微观的方面入手,认识烃源岩的微观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