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2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27.00 KB
- 文档页数:4
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教学设计: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够复述盘古开天地的传说故事。
2.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文化内涵。
3.能够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表现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二、教学内容1.盘古开天地的传说故事2.盘古开天地的文化内涵3.盘古开天地的绘画和手工表现形式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盘古开天地的传说故事及其文化内涵2.难点:理解盘古开天地的文化内涵,能够用绘画和手工表现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四、教学准备1.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绘画和手工材料3.纸板、笔、颜料等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盘古开天地的传说故事,让学生从情境中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2.学习盘古开天地的传说故事(15分钟)老师给学生播放有关盘古开天地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盘古开天地的传说故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讨论盘古开天地的文化内涵(15分钟)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盘古开天地的文化内涵,包括大气、勤劳、毅力等。
4.绘画和手工表现形式(25分钟)老师让学生自由选择绘画或手工表现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引导学生使用绘画和手工表现出盘古开天地的场景和形象。
5.展示作品,分享心得(10分钟)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他们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这堂课通过传统的盘古开天地的传说故事,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神话文化,同时通过绘画和手工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此外,通过讨论盘古开天地的文化内涵,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整个教学过程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参与中愉快地学习了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同时也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盘古开天地》是一篇描绘中国神话传说的课文,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本课时主要围绕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以及盘古的伟大精神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以及文章结构等方面的学习。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情节,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2. 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生动形象和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盘古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包括天空、大地的形成以及万物的诞生。
2. 深入分析盘古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伟大精神。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价值观。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和相关图片。
2. 学生准备课文教材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盘古开天辟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故事情节:教师通过PPT展示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3. 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盘古的人物形象,探讨其伟大精神。
4. 语言表达: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5. 文章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价值观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板书设计:1. 故事情节:盘古开天辟地2. 人物形象:盘古的伟大精神3. 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和想象力4. 文章结构:总分总结构作业设计:1. 复述故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2. 人物分析:学生分析盘古的人物形象,并写一篇短文。
3. 价值观思考:学生从故事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价值观,写一篇日记或心得体会。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PPT展示和引导性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2《盘古开天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文本解读】本文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神话故事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二想象神奇,条理清晰: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
课文上方的插图以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盘古“混沌中沉睡”“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身万物”的过程,能帮助学生把握故事主要内容,概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感受人物形象。
形象鲜明:故事中的盘古形象鲜明,在奇妙的故事情节推动中,盘古顶天立地、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创造精神跃然纸上,再配上简洁形象的插图,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
想象神奇:本文想象奇妙,画面感强,如盘古开天辟地的场面,撑开天地的镜头、化身万物的画面等,都给人无限想象,画面感极强,将神话的神奇表现得淋漓尽致,适合学生讲故事。
【学情分析】1.通过三年级以及四年级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以及复述能力,这些是进行本课有关学习训练的有利条件。
2.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习过神话《羿射九日》,对神话这种文学体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是本课初步认识神话体裁的基础。
但时隔较长,要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唤醒,以利学习。
【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随文认识“劈、浊”等7个生字,会写“翻、劈”等13个生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通过边做动作、边想象画面地朗读,初步感受神话想象的神奇和盘古的形象。
3.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借助插图和作业本习题把握故事主要内容,简要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第二课时:1.边读边想象,感受盘古化身万物的神奇。
2.模仿课文,借助句式,展开想象续写“盘古的什么变成了什么3.对比中外神话故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通过边做动作、边想象画面地朗读,初步感受神话想象的神奇和盘古的形象。
12《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含意图教材分析:《盘古开天地》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四单元是神话故事单元,学习主题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课文讲述了巨人盘古用神力开辟天地,以身躯化为万物的故事。
盘古阳刚、伟岸、神圣,拥有伟大的开创精神和彻底的牺牲精神,是神话中的华夏文化始祖。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接触神话,内心感到新鲜、有趣。
《盘古开天地》以具体而生动地叙述,极富想象力的故事,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学生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没有细细体味文中的语言,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练就“善于发现"的眼睛,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继续感受故事的神奇。
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自己心中盘古的形象特点。
3.借助课文插图和关键词句等,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教学重点: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
2.借助课文插图和关键词句等,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交流对盘古的感受。
教学难点:体会盘古的形象特点,感受盘古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所学,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预设:起因(第1自然段)概括为天地浑沌一片。
经过(第2-5自然段)概括为劈开天地、顶天立地、化身万物。
结果(第6自然段)概括为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2.继续学习《盘古开天地》,感受神话的神奇和人物形象。
二、品读课文,感受神奇1.学习第二自然段(1)出示自学提示一请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划出来。
(2)学生交流讨论。
(3)学生展示预设①: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
这句话感受到想象的神奇。
②: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
12《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盘古开天地》是一篇描绘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神话故事。
本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是第三单元“神话”主题下的第二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学习课文第二课时,即盘古开天辟地后,用自己的身体创造了世间万物。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学习课文,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盘古开天辟地后,用自己的身体创造了世间万物的过程。
2. 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感悟神话故事所传达的价值观。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
2. 揭示课题,板书《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盘古用自己的身体创造了哪些事物?2.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讨论:盘古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身体创造世间万物?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交流讨论1. 学生交流:从盘古身上学到了什么?2. 教师引导学生从奉献、勇敢、智慧等方面进行思考,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神话故事中的价值观。
六、板书设计《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一、盘古开天辟地二、用自己的身体创造世间万物1. 创造日月星辰2. 创造山川草木3. 创造鸟兽鱼虫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复述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
2. 拓展作业:查阅其他神话故事,了解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话。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12《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教学分析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全文分四部分,分别是混沌一片、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身万物。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神奇的想象力。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巩固借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参照文章插图和关键词,讲述盘古开天地过程的方法。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神话的神奇和盘古的形象。
教学重点:感受神话的神奇教学难点:感悟盘古高大的形象教学过程:阅读素养展示大单元情境创设:我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小哪吒给大家带来了一则好消息,我们一起来看看(四年级神话传讲人的讲故事擂台赛)。
任务一:复习巩固,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听了小哪吒的号召,我看到大家都跃跃欲试。
但是讲好神话也是有方法的,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到的方法,我们可以借助插图与关键词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串联起来,谁来试着说一说?选手: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混沌一片,盘古在其中沉睡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他从沉睡中醒来,用斧子开天辟地,天地分开后,为防止天地再次合在一起,他撑在天地之间顶天立地。
过了很多个一万八千年之后,他精疲力尽,累得倒下了,化身万物。
师:他的故事讲得顺畅流利,老师的脑海里仿佛已经浮现出了盘古开天地的画面。
任务二:小组合作话神奇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来感受故事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请选手们:(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神奇的地方。
(2)和小组选手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再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为什么神奇?感受到盘古是怎样的人?......)提示:可借助句式:我在这个部分中找到神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我从这句话中的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
12《盘古开天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劈、浊"等8个生字,会写“翻、劈”等14个字。
2.正确读写“黑乎乎、翻身"等12个词语,积累“隆隆的雷声”“滋润万物的雨露"等短语。
3.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体会盘古的坚持、勇敢、献身等精神。
4.能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用上表示时间的词语,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1.通过阅读激发想象,体验神话故事的奇妙之处,深刻理解盘古的坚持、勇敢和牺牲精神。
2.结合故事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运用时间表达词汇,完整叙述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交流1.提问:同学们,你们肯定听过许多神话故事,可以分享一下吗?2.预设:(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如果有同学提到女娲补天,请简要叙述这个故事,为接下来的内容做准备)(女娲补天简述:相传远古时代,天塌地陷,世界陷入巨大灾难。
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五色石补好天空,斩神鳌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通阴阳除逆气,万灵始得以安居。
)3.总结:大家了解的神话故事真是丰富多彩!在古代,人们无法用科学解释自然现象,因此便用丰富的想象力编织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比如刚才提到的女娲补天,天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洞,女娲用五彩石石浆封补,天空的裂缝便被修补好了;再比如女娲造人的故事,我们现在能用泥巴造出活生生的人吗?(不能)但在神话中却可以实现。
这正是神话故事的魅力所在:充满神奇。
4.提问:这是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出示: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
5.过渡: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单元目标,让我们开始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一篇神话故事。
二、直接导入1.在黑板上写下课题。
(盘古开天地)2.大家一起朗读课题。
3.神话故事最引人入胜的特点就是其神奇性(在黑板上标注:神奇)。
部编版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序关于《部编版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在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该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您带来全面、深刻的认识。
一、主题介绍在教育教学领域,教学设计一直是备受重视的环节。
而《部编版盘古开天地》是一套备受认可的教材,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更是突显了其在教学设计领域的独特价值和影响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该主题展开探讨,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二、教学设计分析1. 教学内容《部编版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包括......2.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设计,学生应能够......3. 教学方法针对该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师采用了......4. 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了......5.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采用了......三、教学设计的特色和亮点1.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资源,通过影音、图像等多媒体形式,生动地呈现了......2. 情境式教学教学设计注重营造情境,通过情境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使他们更加......3. 个性化学习教学设计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4. 融合创新教育理念教学设计融合了创新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部编版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我深信它所展示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对于教育教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的传达和实践。
它需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需要不断地尝试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五、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对《部编版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2.盘古开天地》【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2课。
本文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演化万物的神话传说。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感受盘古的英勇和伟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对神话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神话故事的特点;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学会通过关键词句来把握文章主题和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盘古的英勇和伟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神话故事的特点;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难点:理解盘古开天辟地、演化万物的过程;学会通过关键词句来把握文章主题和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巩固生字词。
3.PPT:展示课文内容、图片等,辅助教学。
4.相关神话故事资料:用于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盘古的英勇和伟大。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盘古开天地》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能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把这个神话复述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难点
能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把这个神话复述给别人听。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体会了神话故事中的神奇想象,交流了对盘古这个神话人物的认识,相信大家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让我们抓住关键的词句,一起来练习复述故事吧!
二、复述故事
1.提示复述的线索,鼓励学生复述时加入自己的想象。
点拨:提示学生先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把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进行复述;也可以边想象画面边复述;还可以按照上节课的板书进行复述;或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
方法进行复述。
2.学生在小组内自由练习复述。
3.指名说,集体评议。
三、课后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再复述给别人听,然后听取别人的建议,提高自己的复述能力。
教学板书
盘古开天地
⎩⎪⎨⎪⎧盘古醒后盘古倒下后 教学反思
教学中每一个设计,每一个句子呈现,每一个提问都要有针对性,围绕目标做到一步步落实,而不是走马观花。
在教学盘古顶天立地中,我让学生体悟角色,感受了盘古的辛苦,深化了情感的体验,但是在这个环节中,落实却不够,学生读得不够,说得不够,悟得不够,在今后的课文教学中,我会让学生读够、悟够,充分落实到位。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2课《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盘古开天地》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讲述的是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故事。
本节课主要学习课文第二课时,包括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以及他对世界的贡献。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理解课文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教学难点:1. 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和细节,需要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并加以记忆。
2. 对古代神话故事的理解和欣赏,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盘古开天地》教材。
2. 投影仪或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板书设计。
3. 学生笔记本和文具,用于记录重点和做笔记。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
3.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 活动展示: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展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
6. 总结归纳: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重点内容。
板书设计:1. 课文《盘古开天地》2. 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用图示或关键词展示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
3. 盘古的贡献:列举盘古对世界的贡献,如创造山川、河流、天空等。
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短文,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不少于200字。
2. 创作一幅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图画,要求有创意和想象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活动展示,让学生对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活动展示中,学生展现了创造力和想象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古代神话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12 盘古开天辟地》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盘古开天辟地》是一篇神话故事,选自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本文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神话传说。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盘古的勇敢和伟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对于神话故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盘古的勇敢和伟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盘古的勇敢和伟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神话世界。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音乐、动画等素材,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
2.课文:准备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神话世界,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哪些神话故事呢?”让学生自由发言,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文本,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
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盘古为什么要开天辟地?他是如何做到的?”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四年级上册12《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年级四年级学科语文课题盘古开天地课时第二课时教材分析《盘古开天地》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通过描述了中国古代关于宇宙起源的一个传说,通过介绍故事中,盘古用斧头劈开混沌,使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沉为地,经过漫长岁月,天地形成,万物诞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他们认识和尊重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想象力。
这个故事不仅富含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蕴含着中国古代人民对于世界起源的哲学思考和文化传承,适合四年级学生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自己心目中的盘古是什么样的2、能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神奇的地方,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3、通过朗读、小组讨论等活动,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认识和尊重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想象力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自己心目中的盘古是什么样的;能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神奇的地方,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难点:通过朗读、小组讨论等活动,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认识和尊重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想象力教法学法教法:演示法、启发式、探究法等。
学法:游戏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材料、朗读评价表、黑板/白板、粉笔/马克笔等。
教学大步骤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学习任务一:吸引兴趣】1、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关于世界是怎么来的故事呢?生:有生:盘古开天辟地师:不错,在中国古代,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神话故事叫做《盘古开天地》,讲述了一个巨人盘古如何创造了我们的世界2、引出课题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这位巨人是如何创造我们的世界的二、整体感知【学习任务二:把握整体结构】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2、集体朗读·全班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老师适时纠正发音。
12《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
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神话故事的由来。
2.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内容神奇、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
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的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内容神奇、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孩子们听说你们最近都在读神话故事,你都读了哪些神话故事呢?我相信你一定对这些神话故事非常熟悉,瞧,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这些神话故事真可谓是家喻户晓呀!那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故事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在科学尚未萌牙的远古时代,关于世界是如何起源的?人类是怎样产生的?神和英雄是怎样生活的?这些问题都引发了古人的思考。
可是,那时候人类的知识水平很有限,没有办法解答这些问题,经过奇思妙想,他们创编了一个个神话故事。
这些故事凝结了他们对世界美好的想象,这就是中国神话故事的由来。
这节课我们就要开启神话单元的学习,咱们来看看单元的开头: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
在这个单元里我要学三个中国神话故事,一个希腊神近话故事。
我们仔细细察三个中国神话故事的名字就可以发现,中国神话故事的名字就能高度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今大我们要学习的是神话单元的首篇文章盘古开天地,读了故事的题目我们就知道,这个故事讲的就是盘古开天地这一件事。
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呢?盘古用什么开天地?故事最后结果怎么样?搞清楚了这三个问题,你也就知道了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了。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2《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盘古开天地》是一则富有神话色彩的民间故事,讲述了盘古这位伟大的神祇开天辟地的壮举。
故事中,盘古用神斧辟开混沌,划分了阴阳,创造了天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形成的独特想象和智慧。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故事的深入学习,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通过故事学习相关的汉字和词汇。
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并复述《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2. 培养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 学习并掌握故事中出现的新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4. 通过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故事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如“混沌”、“阴阳”等。
2. 引导学生从神话故事中提炼出对现实世界的启示和思考。
3. 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和书写新字词。
教具学具准备1. 故事《盘古开天地》的插图或动画片段。
2. 新字词卡片。
3. 朗读故事所需的背景音乐。
4. 学生练习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插图或播放动画片段,引起学生对《盘古开天地》故事的兴趣。
2. 朗读与讨论: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故事,并针对故事内容进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
3. 新字词学习:通过卡片展示新字词,让学生跟读并解释字词的意思。
4. 故事复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5. 创造性思考:引导学生讨论盘古开天地的意义,以及故事对现实世界的启示。
6. 书写练习:让学生练习书写新学的字词,加强记忆。
7.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板书设计1. 故事标题《盘古开天地》。
2. 故事主要角色:盘古。
3. 故事的关键情节:辟开混沌、划分阴阳、创造天地。
4. 新学的字词列表。
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复述《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并讨论故事的寓意。
2. 书写作业:完成新字词的书写练习。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盘古开天地》第2课时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交流对盘古的感受。
(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质疑激趣1.(出示第1课时学习过的词语、短语,学生齐读复习。
)上节课学习了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还记得故事讲了哪三个部分吗?明确:起因、经过、结果。
(板书)2.宇宙混沌一片,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他是怎样开天地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读这个奇妙的故事,认识盘古这个伟大的人物。
二、聚焦过程,想象体验,品读感悟(一)梳理过程,聚焦行为与变化盘古的行为世界的变化劈天和地分开(开天辟地)1.盘古这一劈,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是——天和地开始分开。
劈之后,盘古还有哪些行为?又给世界带来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第3~5自然段,读完后和同桌讨论,合作完成表格。
预设:(1)盘古的行为——撑;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是——天和地终于成形了。
(2)盘古的行为——变(化);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是——盘古的身体变成了世界万物。
2.师引导学生明晰盘古开天地的后两个阶段,并尝试用成语概括段意。
(二)聚焦“撑”1.盘古为了天地成形,怎样“撑”?读读书,画出相关语句,想一想当时的画面。
(1)明确:头顶天,脚踏地。
(师引导学生想象:怎样顶?怎样踏?)(2)明确: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师引导学生想象:天地会有哪些变化?盘古在天地变化时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2.盘古就这样,撑了多久?明确: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又不知过了多少年。
3.一万八千年中,盘古是怎样的感受?又不知过了多少年,漫长的岁月中,盘古怎么想?精疲力竭的盘古,累得倒下的盘古,他又在想些什么呢?(师引导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坚韧和伟大。
)4.小结:这顶天立地的盘古啊,你想对他说什么?(三)聚焦“变”1.盘古的身体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女生齐读课文,师生合作梳理变化。
最新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盘古开天地》第2课时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借助插图和课文内容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
3.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过渡: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的课文的大意,弄清了盘古开天地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这个神奇的故事中,去感受那奇特、大胆的想象吧!板块二品读课文,感受“神奇”1.读第2~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盘古的神勇无比和神奇无限表达清楚具体的。
句段1: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
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1)指名朗读,注意“劈”的读音。
(2)提问: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提示:这段话是把盘古的行为和宇宙的变化结合起来写的,写出了故事的神奇和盘古的神勇。
(3)引导学生抓住“轻”与“重”、“清”与“浊”、“上升”与“下降”这三对反义词,理解天与地的变化情况。
(4)抓住“缓缓”与“慢慢”这一对近义词,体会天与地变化的时间之久、过程之慢。
句段2: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
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1)指名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抓住“随着”“每天”“一丈”“跟着”等词语,结合具体语境和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感受盘古形象的神奇。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2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
【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体会盘古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2.了解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盘古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盘古开天地》的主要内容。
谁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讲故事的时候,可以适当加上自己的想象哟!
学生讲故事,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进行评价。
老师也及时给出鼓励性的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讲故事,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为接下来的环节做准备。
二、研读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
自读提示:读完课文,盘古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