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说》
- 格式:pptx
- 大小:709.31 KB
- 文档页数:24
李贽《童心说》中的“真”与“假”童心说,既是李贽文学理论的思想核心,也是他文学批评观点的理论基石。
李贽在《童心说》中先是提出了“童心”就是“真心,赤子之心”,并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以真假的辩论将文章作了一个更加深入的阐释,表达自己的观点。
李贽在文章开头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李贽所说的童心,就是真心,并不只是指的就是一种真诚之心,而是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是由自己的内心本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真真切切的感受。
而这种感受并不是靠着博览群书和众多的所见所闻从而使自己的见解符合众人的一种审美感受和道德要求,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符合社会的一种舆论,在世人的眼里认为你是真,这才是所谓的真心。
在我看来这种童心,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的人的本性,而非是在道德的约束下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化。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完全是违背了人发展的一种自然规律,把人内心的一种想法给完全束缚住,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
人的各种反应都是生理和心理的一种反应和需求,在很多的时候都是应该得到满足的,而并不只是以一味的抑制。
朱熹是将伦理道德放得太高,胜过一切。
再说李贽的童心,要求流露出人的自然性情,不必因周围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本心。
在我看来李贽和朱熹是一种完全相悖的观点,要求自然流露,不依傍他人的理论见解,这又完完全全违背了社会道德发展的一种要求。
李贽所说的“童心者,心之初也。
”拥有一颗童心的人,不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性。
就连古代的圣人,尽管他们也是博览群书,但是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本心,不会因己所说的和所写的就是自己内心最初的体验,完完全全是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感。
如故因要符合众人的一种满足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内心想法,那这就是所谓的假人假事。
“夫既以闻见道为心,则所言者皆以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
”用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要求“发乎情,止乎礼”,在李贽看来,我们的这种行为方式是完完全全的一种虚假的行事作风。
李贺《童心说》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李贺写的《童心说》,嗯,真是有意思哩!里面说呀,童心是最最纯真、最最快乐的东西。
李贺哥哥说,孩子们心里没有坏心思,总是那么单纯,像小小的鸟儿一样飞来飞去,什么都不怕。
唉,我觉得他说得对呀!我就是这样的小孩子呢!
我记得有一天,我在花园里玩,看到一只小蝴蝶飞过,我就追着跑,“扑通扑通”地跑,觉得自己像蝴蝶一样轻飘飘的,好开心啊!可是大人们说,不能乱跑,要小心摔倒,可我就是觉得,开心就好呀。
读了李贺哥哥的《童心说》后,我觉得其实我们孩子的心里,最重要的就是那份无忧无虑的快乐。
嗯,我还想像故事里的小动物们一样,去森林里探险,跟小鸟、小狗一起玩,笑嘻嘻的。
李贺哥哥的话让我明白了,我们的童心就是最特别的礼物,不能让它被烦恼和坏事给破坏了哦!我以后要好好珍惜我的童心,做一个快乐的小孩子!
—— 1 —1 —。
童心说李贽读后感篇一童心说李贽读后感读了李贽的《童心说》,我这心里头啊,就跟那打翻了五味瓶似的,啥滋味都有。
李贽这家伙,可真是够大胆的!他说的那“童心”,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个异类的想法。
可我觉得呢,他说得还真有点儿道理。
咱想想啊,小时候,咱多单纯啊,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那才叫一个真实。
可长大了,这社会就像个大染缸,把咱都染得五颜六色的,都不知道自己原来啥色儿了。
是不是?就说我自己吧,小时候梦想当个超级英雄,拯救世界。
可现在呢?面对一堆堆的作业和考试,那英雄梦早就不知道被扔到哪个旮旯里去了。
这难道不是我们失去“童心”的表现吗?也许有人会说,长大了就得成熟,就得懂规矩。
可这成熟难道就得把我们内心的那份纯真给抹杀掉吗?我看未必!李贽说的“童心”,可能就是让我们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别忘了自己的初心,别丢了那份最宝贵的纯真。
可这说着容易做着难啊!我有时候也在想,要是一直能保持那份“童心”,那该多好。
可现实是残酷的,它总是不停地拉扯着我们,让我们离“童心”越来越远。
这到底是社会的错,还是我们自己的错呢?唉,反正读了这《童心说》,我是又纠结又感慨。
真希望自己能在这混沌的世界里,找回那么一点点儿“童心”。
你们说,能吗?篇二童心说李贽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李贽的《童心说》,这可真是让我感触颇深呐!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啥新鲜的?” 可越读越觉得,哇塞,李贽这老爷子,真有他的!他讲的“童心”,不就是咱们小时候那种啥都不怕,啥都敢想敢做的劲头吗?那时候,觉得自己能飞,能穿越时空,能和外星人做朋友。
可长大了呢?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去哪儿啦?我觉得吧,可能是这社会的条条框框太多啦,把咱们的“童心”给框住了。
比如说,大人总告诉我们要这样,不能那样,慢慢地,咱们就不敢想那些稀奇古怪的事儿了。
就像我,小时候梦想着成为画家,画出世界上最美的画。
可长大了,周围人都说画画没前途,要找个稳定的工作。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吗?我看未必!也许,这就是我们丢失“童心”的代价。
打造高效的幼教团队-《童心说》教案随着新时代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幼儿园建设逐渐成为教育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幼教工作团队是幼儿园运营的关键,其高效协调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童心说》教案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一、什么是《童心说》教案?《童心说》是一份名为“教育与儿童好玩”的幼儿教育论文,由日本学者吉田浩志等人发起。
这篇教育论文呼吁改变幼儿园教育的管束意识,重视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而《童心说》教案则是根据这一理念编写的幼儿教学工具,对于幼儿园团队的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童心说》案的价值1.培养教师的教育思想《童心说》教案不仅仅是一份教案,更是一种教育理念。
它的实践过程需要教师们通过讨论、研究等方式激发自己的教育思想,从而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和成长。
2.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幼儿园团队必须要有协作能力,每个人都要有明确的责任和任务,并且在工作中要精确、协调。
《童心说》教案的实践,需要教师们互相配合,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自己团队协作的能力。
3.增加教育质量《童心说》教案的实践,依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突出幼儿心理和心理发展,从而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探究性和表达性等关键能力。
这不仅对于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有好处,对于团队的教育质量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如何在团队中实施《童心说》教案1.教师的学习和培训要实施《童心说》教案,需要先让幼儿园的教师团队了解这一理念。
团队需要参加各种教师培训、工作坊,也可以进行教育研讨会等活动,共同学习如何实践和运用《童心说》教案。
2.教案和实践结合只有将教案与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团队的发展和成长。
实践中,教师们需要真正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问题,情感上与孩子建立密切联系,注重孩子自我发展和探究的能力,让孩子们在欢乐中学习,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让孩子在玩耍中发现自我。
3.注重孩子个体差异《童心说》教案中特别强调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在实际情境中,教师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对不同阶段的孩子进行相应的辅导和指导。
李挚《童心说》读后感《李挚〈童心说〉读后感》篇一《李挚〈童心说〉读后感》读完李挚的《童心说》,我就像在思想的海洋里经历了一场狂风巨浪,被各种思绪冲击得晕头转向,内心五味杂陈,有惊叹,有困惑,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共鸣。
这《童心说》里强调的“童心”,就像一颗被尘世污垢层层包裹的明珠,李挚试图把它擦拭干净,让其光芒重现。
他说童心就是真心,是最初的本心。
我就在想,这本心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怎么就渐渐没了呢?就像小时候我们看到一只蝴蝶,会满心欢喜地追着它跑,眼睛里闪烁着纯粹的快乐光芒,可长大后,我们更多的是匆匆赶路,对周围的美好视而不见。
是不是因为我们被太多的规矩、世俗的观念给束缚住了手脚,就像被无数根绳子捆绑着,动弹不得,那颗原本鲜活的童心也被勒得奄奄一息了呢?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对什么都充满好奇。
有一次在田野里,看到一只小田鼠从洞里探出头来,我兴奋得大叫,趴在地上目不转睛地观察它,心里琢磨着它的小窝是不是像童话里的城堡一样神奇。
那时候的我,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只凭着一颗好奇心去探索世界。
可现在呢,再看到类似的场景,可能只是匆匆瞥一眼,然后就继续忙自己的事儿了。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已经失去了童心呢?我觉得好像是,但又有点不甘心承认。
李挚批判那些失去童心后的假人假事,就像揭开了社会的一层遮羞布,让那些虚伪的东西无所遁形。
他说那些人说话做事都是言不由衷,就像戴着面具的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着别人写好的剧本,而不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就想,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还真不少见。
比如在一些社交场合,人们互相寒暄,说一些场面话,即使心里不认同,脸上还是堆满笑容。
这是不是一种无奈呢?毕竟社会是个大染缸,想要独善其身好像有点难。
但这样真的好吗?我们是不是应该像李挚倡导的那样,努力找回童心,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呢?可这又谈何容易,一旦摘下这面具,会不会被社会所不容呢?我心里直犯嘀咕。
从整体上来说,《童心说》像是一声呐喊,试图唤醒那些在尘世中迷失的灵魂。
《童心说》读后感(精选)童心的丧失,因为人启蒙时期耳闻目睹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后这些感性知识和后天得到的理性道理一经入住人心后,就慢慢丧失了。
知道了什么是好事,就千方百计的去做、去说;知道了什么是坏事,就挖空心思遮盖掩饰。
那是不是人人都这样呢?不是,李贽说古代的圣贤们就能在这方面做到得真理而不失其童心。
这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和想当然,你怎么知道他们就守住了童心,你又不是他,就好像船没动、帆没动、人心自己在动一样,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就是先圣两个字而已,并不是具体到哪一个人。
但这些并不重要,李贽想说的童心丧失,不是指这些,这个指月之指的寓意在前方,在我看来,他更是在讨论人欲望得到满足、有所归属的论题。
一个人的欲望是从时候开始的,其实生下来就有了,食欲也是欲望之一啊!谁小时候嘴贴到妈妈的***房上不是自动开始吮吸的,抛却这些衣、食、注行基本生存方面不说,当然也不需要说,这些也要说就没完没了了,而且是基本所需不能算。
的确人的欲望是后天来的,上海人有句话说:“不怕天火烧,就怕摔一跤。
”因为家里面本就没什么可烧的,全部的家当就在这身衣服上体现着呢!还有的说,别人买个房子并不生气,但是邻居家添置一件家具那就气炸了肺了。
我想李贽的要批评的欲望就是这些和这些的延伸,一种苍白的攀比、一种无能的虚伪以及这些所到来时已经造成的伤害和后期预计的伤害。
前段时间我看一了部H片,演的是100个美女舞厅狂欢的。
在里面,摄像能拍到的人欢呼雀跃不知该如何表现一番,而在背后的那些姑娘,她们的脸上有一种说不出的迷茫与彷徨,其实只是一种无形的伤害在背后刺痛着她们,而在摄像前的呢?这种刺痛是被欲望环绕着,暂时还不会感受,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她们都害怕导演的一声“咔”。
不光是因为害怕出名不了,而更害怕那声“咔”之后的“无限空旷”。
那些被欲望吞噬的人,活在别人的世界里面,或者是别人设计好的世界里面,没有自我,这些在李贽那里是叫做假。
“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
明代-李贽《童心说》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童心说明代-李贽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
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
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
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
文学创作要保持一颗纯真之心——浅析李贽的《童心说》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而死。
《童心说》是他著名的一篇散文,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
关于《童心说》,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拙见。
一、童心即真心——反对假道学我们知道,《童心说》是李贽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在《童心说》的开头,他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认为,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
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
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而所谓“假道学”则是指满口仁义道德,而言行不一的人。
这种人与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相违背,他认为写文章要遵循真实性,根基于现实生活,不能“失却真心”。
他的文学理论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家——巴金。
“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这是“人民作家”巴金的心灵感言。
其实“说真话”既简单又复杂,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巨人精神,在当下求真意识淡薄的氛围下,更彰显出“说真话”的价值和意义,巴金正是以“说真话”而被大家所赞赏的。
他在《随想录》里提出说真话的倡议,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也是我们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
然而具体到文学上,落在文本上,则又产生另一种效果和困惑。
这里面有说与不说的难堪,真假之辨的尴尬,还有话语的矛盾与陷阱。
李贽童心说的故事
《童心说》是李贽的一篇著名文章。
其主旨是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以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
李贽认为,只有童子才保持了人心纯真的本来面目,童子之心是未受外在污染的纯真之心。
而本真自我在接受了闻见的道理以后便丧失了。
人的道理闻见,主要是从读书识义理而来,因此读书识义理便是造成童心丧失的主要原因。
其实,李贽所谓的读书识义理便会丧失童心,并非叫人闭目塞听,不读书,不与外界接触,他主要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
因此,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回赤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伪的世风。
《童心说》及译文龙洞山农(李贽的别号)给《西厢记》写序时,在末段说道:“聪明智慧的人,可千万别讥刺我‘还保留着一颗童心’,这就可以了。
”所谓童心,指的是真心。
如果认为童心是不可以保留的,也就否定了真心。
童心是绝对不掺假的纯正的心;这是人生初始阶段的本性之心。
如果丢掉了童心,就是失掉了真心;失掉了真心,就失掉了真正的人;做人而不真诚,就会丢掉人所有真诚的本性。
童子是人的最初阶段;童心是人的最初本性。
人心本性怎么可以失掉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许多人的童心很快就失去了呢?恐怕正值人的童年时,通过耳目得到了视听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就会取代童心的位置。
当人长大后,有很多道理从视听信息的积累中逐步形成,这些道理又会取代童心的位置。
这样长期发展下来,随着成年人的各式仁义道德和各种信息量日益增多,所谓见识也就日益增多。
于是又增加了追逐美名的**,而追逐美名的**必然取代童心;同时成人又懂得不好的名声是可卑的,于是便想方设法来掩饰自己的丑行,童心又必然丧失很多;这些道理见识,大都是从多读书多明白仁义道德而得来的。
古代的圣人哪一个不读书呢?即使不读书,童心依然存在;即便多读书,也是为了巩固童心让他万勿失掉罢了。
绝不像后来的学者们,反而因为多读书多懂得仁义道德竟然蒙蔽了原本的童心。
学者们既然因为多读书多懂仁义道德而遮蔽了童心,圣人又何必要多多地著书立说流传后世,用来蒙蔽学者们呢?童心被蒙蔽之后,在这样的基础上来与人交谈,语言不会真实;表现在政治管理上,管理就会失掉根本原则;表现在著书立说上,文章词语就不能诚信通达。
如果不凭借心灵深处美轮美奂的道德修养,如果不依靠人格中光辉灿烂的诚信品行的锤炼锻铸;想要求得一句道德真知,那也是根本办不到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因为至信真诚的童心丢掉以后,只剩下虚伪的仁义道德和道听途说的见识来迷惑心灵了。
既然只剩下虚伪的仁义道德和道听途说的见识来迷惑心灵,那么所谈论的必定都是道听途说的事情和理论,而不是发自童心的真诚话语。
李贽的“童心”说明代文艺上的新思潮是在嘉靖、万历时期思想文化界反理学、反传统的浪潮中壮大起来的。
以“异端之尤”名世的李贽,是晚明杰出的思想家、重要的文学评论家,也是这股体现了人性觉醒、思想解放浪潮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在接受阳明心学的基础上,发展为对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的批评。
后被统治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状下狱迫害至死。
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著作约30余种。
(1)童心说:李贽反对一切虚伪、矫饰,重视具有真实性的人情世俗的现实文学,并把这种文学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予以肯定,这个高度就是“童心”。
童心说是李贽文艺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天下之至美的文章应出自于童心。
“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
他明确指出: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他所谓童心即是真心,是不受闻见道理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
李贽的“童心”,正是指人的本性,人的自然之性。
“童心”之美,亦即人性之美,自然本性之美。
以“童心”为“天下之至文”之源,也就是强调作家必须写出摆脱假道学桎梏的人性之美,方为最美之佳作。
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价值标准。
只要有童心,“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李贽以“童心”作为创作和评论文艺作品的审美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给予《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
“童心说”不仅是批判反动道学和文学教条主义的思想武器,同时也是主张革新创造的理论依据,作为正统文学的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在反对华而不实的“台阁体”所造成的点缀升平、阿谀逢迎的恶劣风气上,起过历史的进步作用。
但他们的文学方向是根本错误的。
一切以古人为标准,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所谓“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导致了做诗文都得规步秦汉盛唐的不良风尚。
读《童心说》篇名:童心说原文摘录: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理而反障之也。
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评析:李贽是明代中晚期整个汉民族的良知,他第一个扪心自问:读书立言是为何?人类的本性究竟如何?事实上,中国哲学至当时已有了二千余年的历史,正统思想的体制早已确立,儒学所产生的宋代理学已经覆盖了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
他本应知道在这个谎言之世如此的思考只能给他带来名声的败坏、舆论的指责和最可怕的杀身之祸。
但李贽的思考毕竟是意义非凡的,首先而来的是他对人性的认识。
当时的士人恐怕三岁时就能将“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挂在嘴边,而他首先就肯定了人欲的存在。
在欲念与邪恶之间显然不至于划上等号,但人显然也不是生而性静的动物。
那么可不可以说被传承了二十个世纪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都是伪装的呢?他惊奇地发现,这些历代之士的书著中都是些千篇一律的主干思想,风格压抑(如同现今的试场的作文一样)。
假使持有同样人生态度的人真有那么多,为何在他们之间还存在尔虞我诈而不愿互诉心声?如此证明,这些人只是在极力掩饰自己的本性,以寻求一种毫无意义的共性。
这种共性于是成了不成文的法律,为主流社会甚至是中下层社会所共同恪守——这是什么?就是人们为自己戴上的枷锁啊!童心(即人性最初始的共通之处)被湮没在滚滚红尘之中,真诚不复存在,因为我们离它已经越来越远,以至不能看到它本来的面目了。
李贽在文中提到的“古之圣人”,显然包括儒道的正宗,孔、孟应在此之列。
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形象已经被象征化,他们所代表的乃是一种维护人格的精神。
也许李贽怀疑过《论文》是否是仲尼门生的杜撰,因为他编《诗》是肯定欲念的,而在自己的言论中却极力掩饰。
更可笑的是,这部作品远比前一部更加受到传诵——童心如何被言明?也许它依旧存在于人类的基因,但读书却使人类建立了功利性的生存目标,物欲也随之水涨船高。
打造趣味教学-《童心说》教案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教师需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学有所获。
有时候我们发现自己的教学效果并不如预期,很多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课堂内容。
这时,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找到改进的方法,以满足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以便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向大家介绍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即利用一种名为《童心说》的教学资源来打造趣味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
下面我们将详细讲解这个教学资源的使用过程和应用场景。
一、《童心说》教学资源《童心说》一种针对儿童教育的知识传播平台,它含有很多有趣的短视频和教学资源。
这些视频主要涉及儿童心理学、科学实验、文化故事等领域,其整体风格及语言表达方式都很生动有趣。
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
二、如何利用《童心说》来打造趣味教学?(1)通过播放视频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课堂内容视频播放是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
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选择相关的《童心说》视频来播放,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直观的认识课堂内容。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视频中的图像效果和对象特征来引导学生思考课堂内容及相关的知识点。
(2)结合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选择相关的实验视频和资料,在完成实验时同时进行观看,以加强学习效果,为学生提供各种视觉和听觉的感受。
(3)教材阅读与视频讨论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将教材阅读与相关的《童心说》视频相结合,启动学生的主动思考。
例如,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为学生发一份教案,将教材中的某一个知识点与《童心说》中的相关视频讨论结合在一起。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增加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和印象效果。
三、应用场景《童心说》教学资源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教学场景,包括:(1) 介绍各类学科的知识点内容,例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领域的教学。
浅析李贽《童心说》一文推理论证艺术的巧妙运用《童心说》一文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
他强调抒真情,说真话,矛头直指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其说教非“万世之至论”。
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从而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
然而,就本文的论证结构而言,也是独具匠心,富有特点的。
文章的四个段落论证思路清晰,结构联系紧密,是一篇巧妙运用推理论证艺术的经典案例。
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来一同赏析这一精美的论证艺术。
文章的第一部分,开门见山,文段使用了一连串的判断句式,以判断推理的论证方法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具体推理思路为:大前提:“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佳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小前提:“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结论:所以,要做真人,就必须具有童心。
文章的第二部分,以归纳推理的论证方法,从时间的渐进所导致的结果来论述分析了“多读书识义理”反而使人们丧失童心的原因。
揭示了封建道学的“闻见道理”正是泯灭人们童心的罪魁祸首。
文章的第三部分,采用演绎推理的论证方法进一步论证“童心既障,则其人必假;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
”进一步提出了“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的观点。
文章的第四部分,作者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经典,揭示其为“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绝不是什么“万世之至论”,抹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神性光辉。
从文章的段落结构可以看出,四个部分既具有相对独立的观点和内容,又彼此之间存在内在的紧密联系。
文章的第一部分通过判断推理的论证方法揭示了真人和童心的内在必然联系,要成为真人必须具备童心。
第二部分则阐述了人们丧失童心,成为假人的主要原因。
第三部分则详述了童心丧失,成为假人后所产生的后果,从而得出“天下之至文”不能流程于世的根节所在是“失却真心”,自然生成“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的主旨论点,而这句话成为了文学批评衡量文学作品的一项重要标尺。
李赞《童心说》原文及译文赏析童心说李赞(明)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皆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①,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非内合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
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
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②。
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③,文何必先秦。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
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平?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
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明矣。
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注释]①见:通“现”。
创新教学法-《童心说》教案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完善。
对于教师而言,能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应对不同的教学场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近年来,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童心说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童心说教学法的特点、应用实践以及对教育的意义。
一、童心说教学法的特点童心说教学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主体性童心说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生成自己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他们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通过自己发现知识的过程来产生固化的知识。
这样一来,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2、强调情感体验童心说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学习内容融为一体。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让他们掌握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让知识变得更为深刻和生动。
3、聚焦于跨学科学习童心说教学法在教学中将多个学科融为一体,注重跨学科学习的目标。
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让学生不仅在知识的广度上得到了提升,还能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童心说教学法的应用实践童心说教学法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童心说教学法已经在很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1、示范案例以四川成都市青羊中学为例,初中物理童心说教学法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基于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探讨世界之谜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引入有趣的童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动机,让学生在参与竞猜、讨论和探究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实践意义童心说教学法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发散性思考、创造力和批判性思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