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型出口企业增值税税负的三种计算公式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增值税企业税负率概念及计算公式
增值税企业税负率概念及计算公式
增值税企业税负率基本概念:
理论税负率:销售毛利*17%(13%...)除以销售收入。
实际税负率:实际上交税款除以销售收入。
增值税税负率是指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当期应纳增值税占当期应税销售收入、应税劳务及应税服务之和的比例。
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税负率就是征收率3%。
而对一般纳税人来说,由于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税负率就不是17%或13%等,而是远远低于该比例,具体计算如下:
税负率=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应税销售收入。
增值税税负率={〔年度销项税额合计+免抵退货物销售额*应税货物实用税率-(年度进项税额合计-年度进项税额转出合计+年初留抵税额-年末留抵税额)〕/〔年度应税货物或劳务销售额+免抵退货物销售额〕}x100%。
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销项税额-实际抵扣进项税额。
实际抵扣进项税额=期初留抵进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进项转出-出口退税-期末留抵进项税额。
提示:
对实行免抵退的生产企业而言,应纳增值税包括了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通常情况下,当期应纳增值税=应纳增值税明细账转出未交增值税累计数+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累计数。
小编寄语:会计学是一个细节致命的学科,以前总是觉得只要大概知道意思就可以了,但这样是很难达到学习要求的。
因为它是一门技术很强的课程,主要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方法。
诚然,困难不能否认,但只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加上勤奋,那样必然会赢来成功的曙光。
天道酬勤嘛!。
什么是增值税税负计算公式增值税是一种按照货物和劳务的增值额来征税的一种税收制度。
在增值税制度下,纳税人需要向国家纳税,而增值税税负则是指纳税人需要承担的增值税金额。
计算增值税税负的公式可以帮助纳税人了解自己需要缴纳的税额,从而更好地规划财务和税务策略。
本文将介绍增值税税负的计算公式及相关内容。
增值税税负计算公式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一般增值税纳税人,另一种是小规模纳税人。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情况下的增值税税负计算公式。
一般增值税纳税人的增值税税负计算公式如下:增值税税负 = 销售额×增值税率进项税额。
在这个公式中,销售额指的是纳税人的销售收入总额,增值税率是指适用于纳税人所在行业的增值税税率,进项税额则是指纳税人在购买原材料、设备等方面支付的增值税金额。
举个例子,假设某一家公司的销售额为100万元,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7%,而该公司在购买原材料、设备等方面支付的进项税额为50万元。
那么该公司的增值税税负可以通过上述公式进行计算,即:增值税税负 = 100万元× 17% 50万元 = 17万元。
这样,该公司就需要向国家缴纳17万元的增值税。
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来说,增值税税负的计算公式略有不同:增值税税负 = 销售额×征收率。
在这个公式中,销售额和征收率的定义与一般增值税纳税人相同,不同的是小规模纳税人一般不享有进项税额抵扣的权利,因此在计算增值税税负时只需考虑销售额和征收率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介绍的增值税税负计算公式仅为一般情况下的计算方法,实际情况可能会因纳税人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在实际操作中,纳税人还需考虑到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税务政策调整等因素,从而更准确地计算增值税税负。
此外,为了更好地理解增值税税负的计算公式,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概念和政策。
首先,增值税税率是指适用于不同行业的增值税税率,一般来说,不同行业的增值税税率可能会有所不同。
其次,进项税额是指纳税人在购买原材料、设备等方面支付的增值税金额,纳税人可以通过将进项税额抵扣出去,从而减少实际需要缴纳的增值税额。
增值税税负怎么计算出来的税负=应纳增值税额/不含税销售收入=(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含税销售收入/1.17)一般税务要求要高于3%,不然会去查你们的。
3%,是因为小规模纳税人都是这个税负了,一般纳税人不能更低吧。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
是拿所应交的增值税除以当月的销售收入。
比如说应交的增值税是2000元,当月的销售收入是1000元,那么税负就是百分之二,也就是通常说的两点。
税负也称为税收负担率。
是应交税费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
如果每个月都进项大于销项,那你要提交一份有关这种情况的说明。
说明你是因为材料或者产品的库存增加而引起的,这种情况时有发生,能够说明原因就行,但是前提条件是你的各项材料、电费等成本项目都很正常。
[编辑本段]税负率的计算方法税负率=应交增值税/销售收入税负即税收负担。
实际交纳的税款占销售收入净额的百分比。
税负可以单指增值税税负、所得税税负、营业税税负等。
也可以把所有本年度上交的所有税款加总计算一个总体税负。
税负率是指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当期应纳增值税占当期应税销售收入的比例。
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税负率就是征收率:3%,而对一般纳税人来说,由于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税负率就不是17%或13%,而是远远低于该比例,具体计算:税负率=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应税销售收入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销项税额—实际抵扣进项税额实际抵扣进项税额=期初留抵进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进项转出—出口退税—期末留抵进项税额税负就是税收负担率,是纳税人对应期间的应纳增值税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但如果是出口企业或免税企业,主要把出口收入和免税收入按1/ 2应税税率算出销项税加入计算就纳增值税,如果有进料加工的话,还要考虑这部份的税金,具体公式如下:增值税税负率=[销项税-免\退税收入—适用税率—(进项税—进项税转出—期初留抵期末留抵以及海关核销免税进口料件组成的计税价格×17%)]/(计征增值税的销售额-免抵退销售额),以上公式是通用的,如果是业务简单的公司,上式中没有涉及的就是0税负了。
《增值税的理论税负和实际计算公式》国家税务总局会定期计算公布行业增值税税负率指标,该指标按照行业具体计算,同时兼顾生产和流通环节,所计算出来的数据为行业平均数据,这是具体纳税人税负率比较的依据和基础。
各地税务主管机关会根据上述的计算公式,定期计算所管辖范围内具体纳税人的税负率,并用行业平均税负率进行比较。
(一)税负率的计算过程增值税税负评价首先需要计算税负率,我们来认识一下税负计算的公式及其演化,借以了解税负率的计算过程:1.基本公式:增值税税负率=当期实际入库增值税税款/当期应纳增值税收入*100%=毛利率*17*100%2.公式演化:基本公式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但企业实际情况较为复杂,基本公式还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入一些影响增值税税款入库的因素,如杂项扣除、上期留抵、进项税转出等。
因此税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应进行下列转化:本期实际纳税=销项-进项=本期销项—本期进项-上期留抵+进项转出=本期销售收入*17%-本期存货增加*17%-杂项抵扣-上期留抵+进项转出=本期销售收入*17%-[销售成本—(期初有票库存-期末有票库存)]*17%-杂项抵扣-上期留抵+进项转出=本期销售毛利*17%+(期初有票库存-期末有票库存)*17%-杂项抵扣-上期留抵+进项转出其中:销售成本=本期有票存货增加+期初有票库存-期末有票库存本期有票存货增加=销售成本—(期初有票库存-期末有票库存)杂项抵扣主要指固定资产抵扣、运费抵扣,低值易耗品抵扣,劳保用品抵扣等计入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的抵扣事项。
当企业的增值税应税收入项目存在不同的增值税适用税率时,应分别计算不同税率收入的理论增值税,并将不同税率收入的理论增值税汇总得出一个总的理论增值税,并以此来确定总体的增值税理论税负。
(二)、增值税的实际税负脱离理论税负上下变动的原因增值税的理论税负与企业实际申报表体现的增值税实际税负之间通常有很大的出入,这主要是增值税的应纳税额及实际税负与其期初留抵进项、本期进项到位程度及进项税额转出,本期销项多少有关,增值税理论税负可根据上述公式计算,是一个固定值,而实际税负脱离理论税负上下变动通常有如下的原因:1、当企业期初留抵进项与期初存货余额所应包含的进项税额不比对时,会对本期增值税的税负产生影响,如期初留抵进项税额大于期初存货应包含的进项税额,则会降低本期增值税实际税负率,因为其留抵进项有一部分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存货存在,该部分进项税额不产生相应的销项税额,必然占用其他存货销售的销项税额;如期初留抵进项税额小于期初存货应包含的进项税额,如期初存货在本期实现销售,则会提升本期增值税实际税负率,因为期初存货中有一部分没有进项税额,而又因其实现销售而产生销项税额;2、上期有较大暂估入库商品,已在上期销售,而进项发票在本期收到并抵扣,则该会计事项会降低本期增值税实际税负率,因为本期该部分进项参与抵扣,但却由于不存在与之对应的存货存在,从而不产生相应的销项税额;3、当本期已销商品,由于未及时取得进项发票而在会计上做暂估入库处理,由于该商品已产生销项税额,因为进项发票未到没有进项税额抵扣发生,故会提升本期增值税实际税负率;4、当本期采购之存货未完全实现销售,但其进项已全额抵扣,从帐面上的体现是存货库存越来越大,进项与销项不配比,如进货60吨,销货40吨,其中进货20吨的进项会抵减销货40吨所产生的毛利的销项,会产生零税负或低税负,此时也会降低增值税实际税负率;5、本期销售数额大于与销售数额对应的采购数额,则会提升本期增值税实际税负率,比如进货60吨,但销货80吨,其中多销货之20吨货物会提升增值税实际税负率。
增值税的理论税负的计算增值税实际税负指的是一般纳税人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缴纳的增值税与同期实现的增值税计税收入的百分比;增值税理论税负是一般纳税人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按特定方式计算的理论增值税与同期实现的增值税计税收入的百分比,其中理论增值税是指在未考虑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和期间费用进项税额的前题下,根据产品的毛利总额或毛利率、计税销售收入结合产品的成本结构计算出来的同期应纳增值税额,其计算公式为:增值税的理论税负=理论增值税/增值税计税收入×100%A、对于工业企业,理论增值税有如下计算公式:理论增值税=(不含税收入-可抵扣成本)×适用税率=[不含税收入-(不含税材料成本+不含税可抵扣制造费用)]×适用税率=(产品毛利+对应产品生产人工成本+不可抵扣制造费用)×适用税率B、对于商业业企业,理论增值税有如下计算公式:理论增值税=(不含税收入-商品销售成本)×适用税率=商品销售毛利×适用税率公式中的增值税计税收入,仅包括增值税应税收入,不包括出口收入等增值税免税收入,因为出口收入等增值税免税收入不存在增值税税负的问题,如企业同时存在出口收入等增值税免税收入,则在计算增值税理论税负时,计税收入不含增值税免税收入,同时应剔除与增值税免税收入相对应的毛利及成本项目;增值税的理论税负的计算中应注意的事项当企业的增值税应税收入项目存在不同的增值税适用税率时,应分别计算不同税率收入的理论增值税,并将不同税率收入的理论增值税汇总得出一个总的理论增值税,并以此来确定总体的增值税理论税负;理论增值税税负作为一种税负考核指标,在计算时未考虑固定资产和期间费用进项税额,这是因为固定资产进项虽然对投入当期的税负影响较大,但毕竞是一次性的影响,在作为税负考核时剔除其进项税额对税负的影响,可使其与同期没有固定资产进项税的企业的增值税税负相比具有可比性;而期间费用进项因其在整个进项税额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故在计算本指标时,为了简化算式,节约管理成本,可忽略不计,但对于一些经营大宗商品的企业,如钢材、矿石、水泥、煤炭经销企业,由于其运杂费占期间费用的比重较大,故在对这类企业进行增值税税负考核时,要考虑运费进项对税负的影响。
增值税税负率的计算公式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税务筹划中,增值税税负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它能够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增值税的纳税负担情况,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税务状况,进行合理的税务规划和决策。
那么,什么是增值税税负率?它的计算公式又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增值税税负率的基本概念。
增值税税负率是指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当期应纳增值税占当期应税销售收入的比例。
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过程中,实际缴纳的增值税与销售收入的比值。
增值税税负率的计算公式有多种,常见的有以下两种:第一种:增值税税负率=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 ÷当期应税销售收入 × 100%这里的“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是指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在当期应当缴纳的增值税金额。
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销项税额”是企业在当期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按照销售额和适用税率计算得出的税额。
计算公式为:当期销项税额=销售额 ×适用税率“销售额”通常是指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
如果取得的是含税销售额,需要先将其换算为不含税销售额,公式为:不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 ÷(1 +适用税率)“当期进项税额”则是企业在当期购进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等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
需要注意的是,进项税额必须是符合税法规定可以抵扣的税额。
第二种:增值税税负率=(本期累计应纳税额本期累计减免税额本期累计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 × 100%这种计算方法相对复杂一些,但在某些情况下更能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税负情况。
为了更好地理解增值税税负率的计算,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具体说明。
假设某企业在一个月内,销售商品取得不含税销售额 100 万元,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 13%,则当期销项税额为 100×13% = 13 万元。
在当期购进原材料等支付的进项税额为 8 万元。
增值税税负率的计算方法增值税税负率是反映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负担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税务机关在日常管理和纳税评估时的一个主要评价指标。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日常稽查办法>>中的计算方法:实际税负率=应纳税额÷应税销售额。
有免抵退的出口货物销售企业,实际税负率=(应纳税额+免抵退税额)÷(内销收入+外销收入)虚拟税负率={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转出-免抵退税办法出口货物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期未有票存货-期初有票存货)X17%]+(免抵退出口货物销售额-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金额)×17% }÷内外销销售总额计算公式的相关说明:一、关于存货1、暂估入库的存货未取得专用发票,无对应的进项税额,计算期未有票存货和期初有票存货时均应予以剔除。
2、生产成本(在产品)、产成品中的工资、折旧等项目也不含进项税额,也不属于有票存货。
如果无法准确确定生产成本(在产品)、产成品中有票存货的金额,可按适当比例计算。
3、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虽然没有取得抵扣票据,但因公式中已确认了虚拟进项税额,有库存时,应当做有票存货。
二、关于进项税额1、根据免抵税额的计算方法,进项转出中的“免抵退税办法出口货物不得抵扣进项税额”最终只影响退税额,不影响免抵额,因此不从进项税额中减除。
2、在已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地区,在计算虚拟税负率时进项税额也应剔除外购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因为虚拟税负率只允许扣除与已实现销售的货物相对应的进项税额,进项税额包含外购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降低了虚拟税负率的可比性。
三、关于多档税率由于我国增值税实行多档税率制,免抵退办法出口货物有17%、13%两档征税率,外购项目也有17%、13%、10%等多档税率。
当纳税人的免抵退办法出口货物或外购项目有多档税率时,应将虚拟税负率的计算公式改为:虚拟税负率={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转出-免抵退税办法出口货物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期未有票存货-期初有票存货)X适用税率]+∑(免抵退出口货物销售额-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金额)×适用税率}÷内外销销售总额例:某企业库存甲乙两种材料,甲材料税率为17%,期初库存100万元,期未库存200万元。
税负率的计算公式举例税负率是指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当期应纳增值税占当期应税销售收入的比例。
它是税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企业和税务部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咱们先来说说税负率的计算公式。
税负率一般分为增值税税负率和所得税税负率。
增值税税负率=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应税销售收入×100%。
比如说,某企业在一个月内,销售商品的收入是 100 万元,销项税额是13 万元。
购进原材料等支付的进项税额是10 万元。
那么,当期应纳增值税 = 销项税额 - 进项税额 = 13 - 10 = 3 万元。
增值税税负率 = 3÷100×100% = 3% 。
所得税税负率 = 当期应纳所得税额÷当期应纳税销售额×100% 。
假设一家企业一年的应纳税所得额是 20 万元,全年的销售收入是 200 万元,那所得税税负率就是 20÷200×100% = 10% 。
我之前在一家企业做财务咨询的时候,就碰到过税负率的问题。
这家企业的老板对税负率不太了解,总觉得每个月交的税太多了。
我就给他详细解释了税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我把他们公司的销售数据和采购数据一项一项列出来,当着他的面算给他看。
他一开始还半信半疑的,等我算完了,把结果跟他解释清楚,他才恍然大悟。
其实,税负率并不是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
税负率过低,可能会引起税务部门的关注,怀疑企业有偷税漏税的行为;税负率过高,又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所以,企业要合理控制税负率,既要遵守税收法规,又要考虑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战略。
在实际的税务工作中,税负率的计算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税务部门会通过对企业税负率的监控,来发现可能存在的税收问题。
比如说,如果一个行业的平均税负率是 5% ,而某家企业的税负率长期低于 2% ,税务部门就可能会对这家企业进行检查,看看是不是有少报收入或者多抵扣进项税额的情况。
生产型出口企业增值税税负的三种计算公式第一篇:生产型出口企业增值税税负的三种计算公式生产型出口企业增值税税负的三种计算公式:1.免抵退税出口企业增值税税负率=(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应税销售额+当期免抵退税销售额)*100%2.免抵退税出口企业增值税税负率={[年度销项税额+年度免抵退销售额*征收率-(年度进项税额+年初留抵税额-年末留抵税额)]/[年度应税货物及劳务销售额(不包括免税货物及劳务销售额)+免抵退销售额]}*100% 注意:以上公式中的进项税额均为: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出口货物进项转出,起初期末留抵均为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上的留抵数-下期(下年度)申报表当月免抵退货物应退税额。
3.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增值税税负率=(内销销项+免抵退销售额*征收率-进项税额)/(免抵退销售额+内销销售额)*100%第二篇:出口生产型免抵退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如何计算出口生产型免抵退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如何计算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增值税税负率=(内销销项+免抵退销售额×征税率-进项税额)/(免抵退销售额+内销销售额)*100% 假设某公司总销售收入为100万元,外销收入95万元,内销收入5万元,进项税金15万元,征税率17%,退税率13%,计算如下:销项税金=50000*17%=8500元进项税金转出=950000*(17%-13%)=38000元应交税金=8500-(150000-38000)=-103500元税负=[8500+950000*17%-(150000-38000)]/1000000*100%=5.8% 如此题,该公司未缴纳增值税,实际税负为0,但由于是外销产品实行免抵退税政策所致,又有征、退税率差,所以理论税负为5.8%。
第三篇:增值税税负实际计算公式1增值税的实际计算公式增值税的理论税负的计算增值税实际税负指的是一般纳税人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缴纳的增值税与同期实现的增值税计税收入的百分比;增值税理论税负是一般纳税人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按特定方式计算的理论增值税与同期实现的增值税计税收入的百分比,其中理论增值税是指在未考虑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和期间费用进项税额的前题下,根据产品的毛利总额或毛利率、计税销售收入结合产品的成本结构计算出来的同期应纳增值税额,其计算公式为:增值税的理论税负=理论增值税/增值税计税收入×100%A、对于工业企业,理论增值税有如下计算公式:理论增值税=(不含税收入-可抵扣成本)×适用税率=[不含税收入-(不含税材料成本+不含税可抵扣制造费用)]×适用税率=(产品毛利+对应产品生产人工成本+不可抵扣制造费用)×适用税率B、对于商业业企业,理论增值税有如下计算公式:理论增值税=(不含税收入-商品销售成本)×适用税率=商品销售毛利×适用税率公式中的增值税计税收入,仅包括增值税应税收入,不包括出口收入等增值税免税收入,因为出口收入等增值税免税收入不存在增值税税负的问题,如企业同时存在出口收入等增值税免税收入,则在计算增值税理论税负时,计税收入不含增值税免税收入,同时应剔除与增值税免税收入相对应的毛利及成本项目;增值税的理论税负的计算中应注意的事项当企业的增值税应税收入项目存在不同的增值税适用税率时,应分别计算不同税率收入的理论增值税,并将不同税率收入的理论增值税汇总得出一个总的理论增值税,并以此来确定总体的增值税理论税负;理论增值税税负作为一种税负考核指标,在计算时未考虑固定资产和期间费用进项税额,这是因为固定资产进项虽然对投入当期的税负影响较大,但毕竞是一次性的影响,在作为税负考核时剔除其进项税额对税负的影响,可使其与同期没有固定资产进项税的企业的增值税税负相比具有可比性;而期间费用进项因其在整个进项税额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故在计算本指标时,为了简化算式,节约管理成本,可忽略不计,但对于一些经营大宗商品的企业,如钢材、矿石、水泥、煤炭经销企业,由于其运杂费占期间费用的比重较大,故在对这类企业进行增值税税负考核时,要考虑运费进项对税负的影响。
增值税税负计算公式注:本文所介绍的增值税税负计算公式适用于中国大陆地区的增值税计算。
根据实际情况,税务机关有权调整和变更税法及税务规定,请读者在使用该计算公式时务必与税务机关核实。
引言增值税是一种按照商品增值额计税的一种税收形式,广泛应用于世界各个国家。
在中国大陆地区,增值税是一种主要的税种,涉及到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税务申报工作。
了解和掌握增值税税负计算公式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增值税税负计算公式及其相关要点。
增值税税率根据中国大陆地区的税法规定,增值税税率分为两档:一般纳税人税率和小规模纳税人税率。
一般纳税人税率分为17%和11%两个档次,适用于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税率为3%,适用于年销售额在国家规定的限额以下的纳税人。
增值税纳税人分类根据税法规定,纳税人按照纳税资质和年销售额来区分,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一般纳税人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年销售额超过国家规定限额的企业纳为一般纳税人。
小规模纳税人是指年销售额在国家规定限额以下的企业纳为小规模纳税人。
增值税税负计算公式增值税税负计算公式根据不同的纳税人类型和税率档次有所不同。
下面分别介绍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税负计算公式。
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负计算公式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负计算公式为:销项税额 - 进项税额 = 应纳税额。
其中,销项税额是指企业通过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所产生的销售额乘以适用税率的税额;进项税额是指企业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支付的价款中所发生的增值税额。
例如,某一企业在某一纳税期间的销售额为100万元,适用税率为17%,进项税额为70万元。
那么该企业的增值税税负计算如下:销项税额 = 100万元× 17% = 17万元进项税额 = 70万元应纳税额 = 17万元 - 70万元 = -53万元当结果是正数时,表示该企业需向税务部门缴纳相应的增值税;当结果是负数时,表示该企业可以抵扣或退还相应的税额。
增值税税负率的计算公式税负率是指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当期应纳增值税占当期应税销售收入的比例.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税负率就是征收率:商业4%,工业6%,而对一般纳税人来说,由于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税负率就不是17%或13%,而是远远低于该比例,具体计算:税负率=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应税销售收入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销项税额-实际抵扣进项税额实际抵扣进项税额=期初留抵进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进项转出-出口退税—期末留抵进项税额注:1 对实行”免抵退"的生产企业而言,应纳增值税包括了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2 通常情况下,当期应纳增值税=应纳增值税明细账"转出未交增值税"累计数+”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累计数如何评价企业增值税税负率的合理性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行纳税评估,税负率是重要的评价指标,税务机关和纳税人都需要分析企业的税负率是否合理。
实行金税工程以后,税务机关获取行业平均数据比较容易,但如何把握不同企业之间的个体差异难度比较大。
分析企业税负率的合理性必须从企业的经营特征入手,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由于生产经营方式不同,税负率会有比较大的差异。
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分析企业的价值链制造企业的价值链通过包括了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制造、销售、运输、售后服务、行政人力资源等部分.对于一个独立的企业,往往内部囊括了以上价值链的全部,各个部分产生的增加值在同一家公司汇集,企业税负比较高.对于集团公司,内部价值链各个部分可能是分开的,因此,每家企业的增值税税负比较低。
我们看一个例子:如果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最终销售价为1000元,产品可抵扣的成本是600元。
现在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种是生产和销售在同一家公司,一种是生产和销售分立。
如果选择方式一:交纳增值税(1000-600)×17%=68元,税负为6。
8%如果选择方式二:假设销售给销售公司850元,交纳增值税(850—600)×17%=42.5,对应的税负为5%。
增值税税负率的计算公式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税务筹划中,增值税税负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它能够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增值税的缴纳情况,帮助企业评估自身的税务负担,以及与同行业企业进行比较。
那么,什么是增值税税负率?它又是如何计算的呢?增值税税负率,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缴纳的增值税税额占同期销售收入的比例。
通过计算增值税税负率,企业可以了解自身的增值税纳税情况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潜在的税务风险,以及是否有优化税务筹划的空间。
增值税税负率的计算公式有多种,具体的选择取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计算目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计算公式:1、增值税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 ÷本期应税销售收入 × 100%在这个公式中,“本期应纳税额”是指企业在本期实际缴纳的增值税税额,包括本期销项税额减去本期进项税额,再减去上期留抵税额等。
“本期应税销售收入”则是指企业在本期内销售货物、提供应税劳务和应税服务等取得的不含增值税的收入。
例如,某企业在一个月内,销售货物取得收入100 万元(不含税),销项税额为 13 万元,本期购进原材料等取得进项税额 8 万元,上期留抵税额为 1 万元。
那么,本期应纳税额= 13 8 1 = 4 万元,增值税税负率= 4 ÷ 100 × 100% = 4%。
2、增值税税负率=(销项税额进项税额)÷不含税销售收入 ×100%这个公式与第一个公式类似,但更侧重于从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的角度来计算税负率。
假设某企业某月的销项税额为 20 万元,进项税额为 15 万元,当月的不含税销售收入为 150 万元。
则增值税税负率=(20 15)÷ 150 ×100% = 333%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进项税额时,要确保取得的进项发票是合法合规的,并且符合增值税抵扣的相关规定。
否则,可能会导致进项税额无法抵扣,从而增加企业的增值税税负。
3、增值税税负率=实缴增值税税额 ÷同期营业收入 × 100%这里的“实缴增值税税额”是指企业实际缴纳到税务机关的增值税金额,“同期营业收入”是包括增值税的总收入。
各行业税负率汇总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各行业税负率汇总一、企业税负率计算通常我们说的税负率是指增值税:理论税负率:销售毛利*17%除以销售收入实际税负率:实际上交税款除以销售收入税负率是指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当期应纳增值税占当期应税销售收入的比例。
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税负率就是征收率3%。
而对一般纳税人来说,由于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税负率就不是17%或13%,而是远远低于该比例,具体计算:税负率=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应税销售收入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销项税额-实际抵扣进项税额实际抵扣进项税额=期初留抵进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进项转出-出口退税-期末留抵进项税额注1:对实行"免抵退"的生产企业而言?应纳增值税包括了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注2:通常情况下?当期应纳增值税=应纳增值税明细账"转出未交增值税"累计数+"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累计数.一般税负率过低是一种税负异常的表现,没有列明的行业可以掌握在不低于1%(商业1.5%左右),有列明的行业的税负率可以参考下表:二、企业增值税行业预警税负率行业预警税负率农副食品加工 3.50食品饮料 4.50纺织品(化纤) 2.25纺织服装、皮革羽毛(绒)及制品 2.91造纸及纸制品业5.00建材产品 4.98化工产品 3.35医药制造业 8.50卷烟加工12.50塑料制品业 3.5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50金属制品业 2.20机械交通运输设备 3.70电子通信设备 2.65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3.50电气机械及器材3.70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4.95商业批发 0.90商业零售 2.50其他3.5三、企业所得税行业预警税负率行业预警税负率专用设备制造业 2.00%专业技术服务业2.50%专业机械制造业 2.00%造纸及纸制品业 1.00%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印刷 1.00%饮料制造业2.00%医药制造业 2.50%畜牧业 1.20%通用设备制造业 2.0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0% 塑料制品业 3.00%食品制造业 1.00%商务服务业 2.50%其他制造业--管业3.00%其他制造业 1.50%其他建筑业 1.50%其他服务业 4.00%其他采矿业1.00%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00%批发业 1.00%农副食品加工业1.00%农、林、牧、渔服务业 1.10%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1.00%居民服务业 1.20%金属制品业--轴瓦 6.00%金属制品业--弹簧 3.00%金属制品业2.00%建筑材料制造业--水泥 2建筑材料制造业 3.00%建筑安装业 1.50%家具制造业1.50%计算机服务业 2.0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00%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珍珠4.00%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50%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1.5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0%纺织业--袜业 1.00%纺织业 1.00%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00%房地产业4.0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00%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50%道路运输业 2.00%。
企业(含出口企业)增值税税负率的计算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增值税税负率算:税务系统出的一个关于税收负担率的计算公式:税收负担率=[(内销收入+外销收入)*适用税率-(上期留抵+本期进项-期末留抵-进项转出)]/全部销售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增值税税负率算:税务系统出的一个关于税收负担率的计算公式:税收负担率=[(内销收入+外销收入)*适用税率-(上期留抵+本期进项-期末留抵-进项转出)]/全部销售收入*100%注:进项转出中不包括外销收入乘退税率差而转出的部分或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增值税税负率税负率计算:第一种计算方法是:(免抵额+应纳税额)/全年销售收入。
第二种方法是:(全年销售收入*17%-进项税额+期初进项留抵-期末进项留抵)/全年销售收入。
此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是一致的。
税负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进行纳税评估使用的首要指标,也是最基本的指标,税负计算的是否准确将对整个评估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计算年度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负主要涉及两个指标,一个是本期应纳税额,另一个是本期应税主营业务收入,根据《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主营业务收入)×100%.在实际工作中,“本期应税主营业务收入”资料很容易找到,但是在一个年度内一般纳税人究竟应该缴纳多少增值税不是企业一个账户能够直接或者全面地反映出来的,得靠手工重新计算才能得到,因此,最近出现了至少三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是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明细账的全年销项税额累计数减去全年进项税额累计数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款计算全年的增值税税负;第二种方法是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全年各月的贷方余额累计数为应纳税款计算全年的增值税税负;第三种方法是以“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的贷方发生额合计数为应纳税款计算全年的增值税税负。
显然这三种方法都是不正确的。
存在的问题是:1、第一种确定方法只有在年初1月份没有期初留抵税款、各月均有应纳税款、且“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其它专栏没有发生额的情况下计算结果才会是正确的。
税收负担率的计算公式税务系统给出的一个关于税收负担率的计算公式:税收负担率=[(内销收入+外销收入)*适用税率-(上期留抵+本期进项-期末留抵-进项转出)]/全部销售收入*100%注:进项转出中不包括外销收入乘征退税率差而转出的部分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增值税税负率计算:(内销销项+免抵退销售额×征税率-进项税额)/(免抵退销售额+内销销售额)出口退税企业的税负率计算:目前对于出口型生产企业税负率的计算方法分二种情况:1、期初进项留抵数中有以前年度出口但末申报退税的进项留抵在内,且数额较大,主要形成原因是由于新批的出口企业受一定条件限制,前十三个月不能申报出口退税,其金额放在留抵进项中体现。
且到年末仍有留抵,其留抵数的计算应为上年末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期末留抵数-下年度1月份增值税纳税申报上的本期免抵退货物应退税额>0,此时期初留抵直接影响到下年度的税负率,此时当年实际税负率的计算方法:(全年销售收入(内外销之和)*17%-当年进项)/全年销售收入。
2、对于不受上项因素影响的企业:税负率的计算公式有二种:第一种计算方法是:(免抵额+应纳税额)/全年销售收入。
第二种方法是:(全年销售收入*17%-进项税额+期初进项留抵-期末进项留抵)/全年销售收入。
此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是一致的。
或:税负={【年度销项税额合计+免抵退货物销售额×17%-(年度进项税额合计- 年度进项税额转出合计+年初留抵税额-年末留抵税额)】÷【年度应税货物及劳务销售额(不包括免税货物及劳务销售额)+免抵退货物销售额】}×100%这是针对“出口企业有实行免抵退办法的,也可以说总结为:应交税金/销售额以上计算中的进项税额均为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出口货物进项转出,期初期末留抵均为增值税纳税申报上的留抵数-下期申报表当月免抵退货物应退税额。
增值税税负率计算公式:增值税税负率={[年度销项税额合计+免抵退货物销售额*应税货物实用税率-(年度进项税额合计-年度进项税额转出合计+年初留抵税额-年末留抵税额)]/[年度应税货物或劳务销售额+免抵退货物销售额]}*100%出口企业税负一、免抵退税出口企业增值税税负率=(当期免抵税额+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应税销售额+ 当期免抵退税销售额)×1OO%。
出口企业增值税税负率计算公式
税务系统给出的一个关于税收负担率的计算公式:
税收负担率=[(内销收入+外销收入)*适用税率-(上期留抵+本期进项-期末留抵-进项转出)]/全部销售收入*100%
注:进项转出中不包括外销收入乘征退税率差而转出的部分
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增值税税负率计算:
(内销销项+免抵退销售额x征税率-进项税额)/(免抵退销售额+内销销售额)
出口退税企业的税负率计算:
目前对于出口型生产企业税负率的计算方法分二种情况:
1、期初进项留抵数中有以前年度出口但末申报退税的进项留抵在内,且数额较大,主要形成原因是由于新批的出口企业受一定条件限制,前十三个月不能申报出口退税,其金额放在留抵进项中体现。
且到年末仍有留抵,其留抵数的计算应为上年末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期末留抵数-下年度1月份增值税纳税申报上的本期免抵退货物应退税额>0,此时期初留抵直接影响到下年度的税负率,此时当年实际税负率的计算方法:(全年销售收入(内外销之和)*17%-当年进项)/全年销售收入。
生产型出口企业增值税税负的三种计算公式:
1.免抵退税出口企业增值税税负率=(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应税销售额+当期免抵退税销售额)*100%
2.免抵退税出口企业增值税税负率={[年度销项税额+年度免抵退销售额*征收率-(年度进项税额+年初留抵税额-年末留抵税额)]/[年度应税货物及劳务销售额(不包括免税货物及劳务销售额)+免抵退销售额]}*100%
注意:以上公式中的进项税额均为: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出口货物进项转出,起初期末留抵均为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上的留抵数-下期(下年度)申报表当月免抵退货物应退税额。
3.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增值税税负率=(内销销项+免抵退销售额*征收率-进项税额)/(免抵退销售额+内销销售额)*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