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看国美利益冲突
- 格式:pdf
- 大小:843.23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国美的黄光裕和陈晓的利益之争看公司的治理问题黄光裕和陈晓之争可以泛化为公司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之争,也给现在家族企业如何控制公司提供的样板教程。
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很多事情我们不是说对错,而是说因果。
黄光裕是大股东,但是不是绝对控股,陈晓不是股东很少股份,但是代表了资本方,成为企业的代言人。
黄现在发难主要是因为,看到自己长期判决无望翻本,他最担心的是再这段时间内,如果国美不再受他控制,等他出来是肯定是物是人非,随着股权稀释,各种资本运作,最终国美不再是他的国美,他慢慢可能沦陷为二股东、三股东,最终失去决策权,他出来时可能没有人记得他是谁了,因此乘这段时间,自己还是大股东,还有一定的能力,必须赌一把,不赌可能最终什么都没有了,赌可能还有一线希望。
这是无奈之举,也是不得以之举,如果从一个企业创始人角度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从他的公开信中可以发现,自己对国美的担忧,也回顾了自己创业的历史,企业创始人基本上对自己公司是有感情的,看看老柳在联想危难之时,还能挺身而出,就能看出,他说联想就像他的孩子,不能抛弃也不能放弃,只有这种感情存在以及对自己的自信,才能有这样的决定,他不考虑万一成功,自己声誉可能一落千丈,走下神坛,这就是一种勇气、一种坚持、一种信念,值得佩服。
那么黄对国美相信也有这种感情的,因此在被捕初期,愿意撇清自己和国美的关系,牺牲自己保全企业,从这种心理特征来说,就是这种感情的延伸,如果没有黄的允许,陈晓当时的威望还不足以做出那样的决定,毕竟当时黄的影响力还是无所不在的。
而最终到现在这种对簿公堂的情况,他是黄始料不及的。
人都会变的,我想这是一个不变的真理。
而陈晓,受命于危难之时,奋力拼搏,保住了企业,他自己肯定付出了很多,自己能力也得到投资方的肯定,而自己的努力如果因为黄的这种行为而化为泡影,我想谁也不乐意,因此他也需要捍卫自己的利益,因此就举起了公司大义,投资者大义,来保障自己的权利。
你说谁有错,谁都没有,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捍卫自己的权利,这种冲突在黄资本化之初就埋下了。
从国美控制权之争分析国美的公司治理班级:会计1104班姓名:肖沛奇学号:201142070428国美电器控股有限公司基本情况:国美电器是中国的一家连锁型家电销售企业,2009年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家电零售连锁企业。
国美电器控股有限公司2004年6月在香港联交所成功借壳“京华自动”上市,公司注册地为百慕大。
香港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受英国公司法律体系影响,根据联交所《企业管治常规守则》的要求,国美的公司治理结构采用英美模式的单层委员制,即由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不设监事会,由其管理公司财产、选聘经营管理层、负责公司的各种日常经营的重大决策并对股东大会负责。
国美股权之争始末:2006年7月,国美收购陈晓的“永乐”。
家电业的“老大”和“老三”的结合让陈晓和黄光裕走到一起。
陈晓担任“新国美”总裁。
黄光裕曾公开说,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总裁人选。
2008年底-2009年初,黄光裕因经济犯罪被调查,陈晓被推至前台,才开始有了实权。
但由于黄光裕案的不明朗,陈晓本人及国美管理团队,依然保持着对黄光裕的敬畏。
不过黄光裕被羁押之后,多次给国美管理层发出指令,通过强调其个人在国美的地位,要求国美采取有利其个人和减轻其罪责判罚的措施。
但方案未被采纳。
2009年6月,陈晓成功引入贝恩资本,救了国美却伤害了黄光裕。
一位知情人士说,即便当时二人有矛盾,也没有公开化。
引入贝恩,是黄光裕与陈晓二人决裂的直接诱因。
2009年7月,包括陈晓在内的105位国美管理层获得总计3.83亿股的股票期权。
黄光裕得知后对董事会很不满,并要求取消激励机制,但未被采纳。
2010年5月,在国美股东大会上,黄光裕连续五项否决票,否决为人贝恩投资董事总经理竺稼等三人为非执行董事的议案,遭到董事会否决。
矛盾至此公开化。
2010年8月4日,黄光裕一封要求召开股东大会罢免陈晓等职位的函件,正式拉开过没控制权之争的大幕。
2010年8月,黄光裕独资拥有的Shinning Crown向国美电器发函要求召开股东大会并撤销陈晓等人的职务。
国美纷争案例分析报告背景资料:黄光裕十六七岁开始创业,1987年创立第一家国美电器店,正式走上家电零售行业。
紧接着他创办了鹏润投资有限公司,进行资本运作。
2004年,黄光裕用市值只有2亿元的上市公司鹏润集团,通过发行可换股票据,收购当时国美94家门店资产65%的股权,实现国美的借壳上市, 2006年7月,国美收购了永乐电器。
永乐创始人兼任董事长陈晓被国美电器的董事会任命为总裁。
2007年12月14日,国美宣布通过第三方机构收购大中电器。
他成为国内最大的家电企业的掌舵人。
随着2008年黄光裕因操纵股价罪锒铛入狱,陈晓临危受命出任国美总裁兼任董事会代理主席。
2009年1月,黄光裕正式辞职,陈晓正式出任国美电器董事会主席,兼任总裁。
2008年,国美的现金流出现了严重问题。
陈晓最终与贝恩资本达成协议。
贝恩同意认购国美发行的18亿港元可转股债券,并获得了国美董事会3个非执行董事席位。
国美还向老股东进行了配股,两项共筹得32亿港元,初步化解了现金流危机。
至此国美旧部对陈晓印象大为改观,但是黄光裕以及部分市场人士对陈晓的行为却并不买账。
引入了贝恩资本后,7月份陈晓又用股权激励笼络国美旧部。
2009年7月7日,国美电器通过高管奖励计划,部分董事及上百名高级雇员可认购国美电器发行的亿股新股,行权价格为港元。
其中陈晓2200万股。
黄光裕则坚决反对此项计划,因为自己完全被排除在外。
2010年5月11日,在国美电器的股东大会上,按照协议贝恩投资3人应该进入国美董事会,这无疑将改变董事会投票权的分布。
因此黄光裕坚决反对,利用自己的大股东地位否决了该议案。
而根据协议,如果贝恩投资失去董事席位,国美电器将违约并须赔偿人民币24亿元。
黄光裕宁愿公司赔偿24亿元来达到他个人目的,这让公司管理层彻底失望。
黄光裕通过其全资控制的公司要求国美董事会撤销多位高管职位,其中包括董事会主席陈晓及执行董事孙一丁,提名黄光裕胞妹黄燕虹及中关村副董事长邹晓春出任国美电器执行董事,除了取消董事会增发授权得以通过外,其他议案支持率均低于反对率约3个百分点。
引言国美电器,中国最大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在2010年上演了一场争夺企业控制权的商业大战,对手一方是身陷囹圄的控股股东黄光裕,另一方是当时深得管理层信任的总裁陈晓。
国美的危机起始于2008年11月,也就是创始人黄光裕因涉嫌“操纵市场”被中国司法机关逮捕,一时间公司声誉下降、群龙无首,此时陈晓临危受托掌舵国美,极力去除黄的不利影响,以求平稳过渡保持资金链顺畅。
然而,对于职业经理人陈晓的高管股权激励方案、引入贝恩资本及贝恩资本3名代表入驻董事会等一系列“救火”行为,狱中的黄光裕表示极大不满,“陈黄之争”于2010年9月28日召开的特别股东大会达到白热状态,黄光裕提出撤销2010年5月11日召开的股东周年大会上通过的配发、发行及买卖公司股份之一般授权、罢免陈晓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之职务、裁撤孙一丁执行董事、委任邹晓春和黄燕虹为执行董事共5项提议,陈晓提出重选贝恩3名代表为国美非执行董事三项提议。
结果陈晓的3项提议全部通过,黄光裕除第1项提议通过外,其他全被否决,“9·28之战“陈晓暂胜。
①然而就在公众关注陈晓将带领国美走向何方之时,国美控制权之争又现新局,国美内部再一次的人事变动宣告了这场争夺大战的最后结局。
2011年3月9日,国美电器宣布任命张大中为公司非执行董事及董事局主席,陈晓以家庭理由辞去董事局主席以及授权代表等职务,陈晓的离开,使得国美控制权之争终于尘埃落定。
尝试走职业经理人道路的国美终究回归了家族企业式的控制模式,国美这次控制权之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上市家族企业不同的道路选择,也为我们研究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公司治理问题提供了范例。
①参见国美电器公告:国美电器二零一零年九月二十八日举行之股东特别大会投票结果一、国美——内涵丰富的家族企业国美电器,在百慕大注册、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离岸公司,创始人为黄光裕。
1987年,在北京一个不足100平米的家电商店,国美诞生了。
黄光裕凭着开拓进取的个人领袖主义气质和积极敏锐的商业头脑,团结亲友、领导旧部,实施了连锁经营、店铺扩张等策略,使得国美在2004年借壳港交上市,向公众公司迈进。
9.28国美控制权之争的博弈分析一、背景身陷牢狱的国美电器大股东黄光裕与陈晓为代表的国美董事会之间的分歧,由2010年8月初开始升级,双方争论多月。
而9月28日,国美特别股东大会,两个多月沸沸扬扬的黄陈之争,终于迎来了最后的决战,结果看似出乎意料但却在情理之中:陈晓胜出,继续掌控国美电器;黄光裕一方提出的5项决议中,有4项被否决。
结果一出,媒体上的相关评论亦纷沓而至,评论者们大多将票决中机构投资者基本上一边倒地支持现有董事会,视为投资的理性战胜伦理的感性。
国美控制权之争说到底犹如一场博弈游戏。
游戏的参与者是:大股东、董事长陈晓、管理层以及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中小股东,游戏规则则是:在符合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治理规则的前提下,各方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
规则是无法修改的,决定博弈结果的就只能是参与者的策略。
我们该如何理性地看待国美控制权之争的博弈结果呢?由于国美事件饱受关注,且游戏的主要参与者都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来收集和分析与最终投票相关的事件发展的动态信息。
因此,我们可以将之视为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
下面我们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理论来分析9.28国美控制权之争,并运用逆向归纳法求得了博弈的子博弈精炼Nash均衡。
二、假设条件1)假设一博弈论研究者常常会援引“海盗分金”的问题,来阐释完全信息中的动态博弈如何达到均衡。
然而,不同于“海盗分金”或是“囚徒困境”,由于国美之争中游戏参与者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这加大了博弈的复杂性。
黄光裕,国美大股东,持有国美32.47%的股权,加上透过不同渠道在二级市场大幅增持国美股票的欧阳雪初以及郑建明,持股占比分别为0.6%、2.69%,占比为35.7%;再加上部分小股东的支持,那么黄光裕一方的支持者将达到40%左右。
陈晓,国美董事长,已明确的支持票为贝恩资本9.98%、国美现任管理层2%、陈晓及其女儿为1.247%和0.42%、永乐旧部50名员工 3.45%等,占比大约为16.73%。
目录一、前言 (2)二、国美控制权之争背景归集 (3)三、国美股权结构及未来变动分析 (7)四、近五年国美电器的业绩变化状况分析 (11)五、黄光裕VS陈晓 (15)六、融资手段与控制权 (19)七、谁来控制国美重要吗? (21)八、黄光裕与小股东的利益冲突 (22)九、狱中黄光裕的权利 (25)十、管理层股权激励 (26)十一、挺黄派VS挺陈派 (30)十二、国美事件对中国电器零售业格局影响分析 (32)一、前言国美股权争夺战,这场由创始人、职业经理人、战略投资者三方引发的利益博弈,已经成为中国商企的一个经典案例。
作为旁观者,一系列关于企业管理的问题,渐渐地引起人们的思考:创始人一定要当老大?引入战略投资有多危险?股权激励作为控制权争夺手段的特殊地位体现在哪里?第一大股东与小股东是否在同一战线?……本文我们将从国美控制权争夺战的背景资料出发,通过分析国美电器股权结构和业绩状况,讨论黄光裕、陈晓和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并通过此事件分析股权激励在公司控制权之争中的作用,最后通过公司治理理论分析国美事件对中国家电零售业格局的影响。
二、国美控制权之争背景国美电器控制权的争夺战是近来最吸引公众眼球的事件之一,在这场企业内部动乱中,以陈晓为首的职业经理人,与大股东黄光裕家族已势同水火。
下面,我们从这纷乱喧嚣的争夺战中,将该控制权之争的背景材料做一归集。
第一,事件开端——黄光裕否决贝恩董事,董事会强行委任。
①2008年底,黄光裕因涉嫌经济犯罪被羁押,2009年1月18日,黄光裕正式辞职,陈晓出任董事局主席。
②2009年6月22日,国美电器与贝恩签订合作协议,贝恩认购国美电器发行的2016年到期的可转换债券人民币15.9亿元,以约2.33亿美元(相当于约18.04亿港元)结算,贝恩资本将成为国美第二大股东。
③2010年5月11日,在国美电器借助贝恩资本正在走出危机恢复正增长的情况下,拥有31.6%股权的国美电器大股东黄光裕在年度股东大会上突然发难,向贝恩投资提出的三位非执行董事(竺稼、王励弘、雷彦)投出了反对票。
从公司治理角度看“国美争夺战”案例回顾:2008年11月由于黄光裕涉嫌经济刑事案件接受调查而无法履行其职责,董事会决定由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陈晓兼任董事会代理主席。
2009年1月16日,黄光裕正式辞去董事会职务。
1月18日,陈晓正式被委任为董事会主席,全面接掌国美公司。
陈晓执掌国美后,按照自己的经营思想和战略重新打造国美。
首先将原来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向精细化改变,开始一场以提高单店效率为核心的战略转型。
同时由于财务压力,2009年6月陈晓引进了贝恩资本,并根据投资协议委任竺稼、雷彦、王励弘为非执行董事。
2009年7月国美通过高管股权激励计划,覆盖了公司10名高级管理人员,但是没有黄光裕。
以上三项举措是陈晓与黄光裕之间分歧的直接诱因。
黄光裕认为,贝恩资本的引入有可能稀释自己的控制权,而股权激励则是为了收买老臣、笼络人心。
于是否决了在2010年5月11日香港股东周年大会上的5项议案,包括委任贝恩资本亚洲董事总经理竺稼等3人为执行董事和授权董事会拟定董事酬金的议案等。
但根据协议,若贝恩投资在国美董事会中失去董事席位,将造成公司违约并须作出高达人民币24亿元的赔偿。
至此,陈晓与黄光裕之间的矛盾公开化。
当晚,国美董事会召开紧急会议一致同意委任贝恩的3人加入国美电器董事会。
根据国美章程,董事会有权不经过股东同意任命非执行董事。
面对黄光裕家族的压力,国美董事会决定增发20%的股权以稀释黄的股份,削弱其对国美电器的控制权。
正是这一点触怒了黄光裕。
从8月起,一系列角逐和争取股东支持的做法拉开帷幕。
直到9月28日,股东大会决定陈晓留任,管理层暂时取得了胜利,黄光裕收回董事局增发权,保留大股东地位。
而到了11月10日晚,国美创始股东与董事会达成谅解备忘录,并同意委任邹晓春为执行董事,黄燕虹为非执行董事,寻求特别股东大会批准。
2011年1月12日,此前传闻将离职的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陈晓、总裁王俊洲,以及刚刚加入国美电器董事会并出任副总裁的邹晓春都到场,意在宣告2010年的内战结束。
王鹏73 朱磊75 任晶68 裴世奇刘彬彬邵剑南91国美之争感想国美之争是财务管理学的一个典型案例。
其中最主要的是控制权问题。
控制权争夺的核心无非就是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理智会战胜感情,从利益角度出发,各方自然为自我利益最大化而战。
控制权的重要性在于利益索取权,在市场经济中利益的实现方式通常通过契约来实现,但现实世界里完全契约是不存在的,因而剩余控制权的争夺尤其重要,因为剩余控制权是获得超额利润的源泉,这种控制权公众股东是没有机会能拿到的,只有大股东和董事会层面才有机会。
这也是黄、陈争夺的焦点之所在。
控制权的实现方式就是通过决策来决定资源的分配和利益的实现行的。
所以,经理层所得到的特定控制权就是决策管理权。
而董事会所具有的就是剩余控制权就是决策控制权,股东的利益、管理层的利益都需要董事会的决策来实现,所以不难看出,董事会始终是控制权争夺的核心。
控制权除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法定权利机构可以依法授予外,还来自资源的控制权因此,重要核心资产(如商标、渠道)和管理层也是权力的源泉。
首先分析一下黄光裕1、权利源:一是作为大股东拥有的表决权。
二是300家未上市的门店。
三是国美电器的商标权在黄家手里2、利益实现方式:一是通过控制董事会实现战略企图,获取长期投资收益并实现个人价值;二是控制董事会,通过关联或特殊交易安排获取超额收益;三是通过出售股权获得短期资本利得;四是搭便车,仅作为财务投资者获取财务收益。
3、成本:丧失控制权,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失落感及不能获取超额收益。
贝恩资本是彻底的财务投资者,不具备战略经营能力,他的目的就是赤裸裸的财务收益,他的手段就是用一切手段实现自我财富的最大化,而陈晓和黄光裕必竟除了财务收益外还都是有理想的、有抱负的,希望成就个人价值的。
1、权利源:第二股东,实际掌控董事会,或者说已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董事会及管理层;国际资本巨鳄,可以筹集大量的低成本资金。
2、利益实现方式:出售股权,同时获取对方违约成本获取违约收益;3、成本:32.36亿港币获得10.81%的股权,现在市值约36.32亿,收益约12%,同期市场收益率17%,其投资人要求的收益率和基金存续期不祥。
东方企业文化·公司与产业 2012年10月22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看国美利益冲突贺华龙(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08)摘 要:本文主要是围绕备受瞩目的国美“控制权之争”事件,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探讨国美事件所面临的各种利益冲突.分析国美大股东(黄光裕)与中小股东,管理层同公司的大股东、中小股东之间,投资机构同股东、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公司同政府、消费者、供应商、员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群体之间的四个方面的利益冲突。
最后总结,从“国美事件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受到的启发。
关键词:国美事件 利益相关者 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10—0022—02 1 前言距离国美大股东黄光裕与董事会主席陈晓对国美管理控制权争夺大战落下帷幕已有两年多的时间,当时戏剧性的结果是作为创始人的黄光裕并没有获得最终的胜利,而陈晓作为国美的职业经理人获得了股东大会52%的投票险胜,尽管现在陈晓也黯然从国美辞退,但这场股权争夺大战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国美控制权之争,宛如一部生动的商业大片,大股东、管理层、投资机构等各种利益集团都相互博弈着,但这个博弈的过程是在遵循香港的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大框架下展开的资本博弈,每一个投票的股东都毫不犹豫地认定,哪种方案最有利于自己的利益,就是最正义的。
国美集团曾作为家族式的企业,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发展,必然会向公众化的企业形式发展,这个转型的过程中必然面对着普遍存在的风险,即各个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权衡和保护,公司控制权的争夺等。
2 文献回顾关于利益相关者定义将近30种,但到目前为止,对于利益相关者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学者对于其定义也争执不休,利益相关者理论鼻祖弗里曼下了一个经典的广义定义:“一个组织里的利益相关者是可以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其实现影响的群体或个人。
”在弗里曼看来,利益相关者群体是在公司中存在利益或者具有索取权的群体,包括供应商、雇员、客户、股东、管理者以及当地社区等在内。
长期以来,公司一直都奉行“股东价值最大化”,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其提出了挑战,关键是对股东在公司的地位予以“弱化”,管理者对公司主体的全部而不是个别成员负有信托责任。
尽管对于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不固定,但是其概念的争论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将形形色色的各派观点整合为一个同一的理论。
1993年,以克拉克森为代表的学者在社会表现与伦理中心会议上首次促使利益相关者理论从概念框架到理论框架转变。
传统的概念框架主要是弗里曼、卡罗尔、米切尔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广义和狭义的定义,以及以唐纳森和普雷斯顿为主要代表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归纳为三大类:(1)描述主义,重点强调公司的管理者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怎样打交道,公司的管理者是否已经考虑到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2)工具主义,是否弄清楚相关利益者管理对公司的业绩的影响。
(3)规范主义,如何来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及理由。
对于唐纳森和普雷斯顿的分类方法与内容,以琼斯和威克斯为主要代表提出了一体化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即将描述主义和工具主义归入到“以社会科学为基础的理论描述”,将规范主义归入到“以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科学当中”。
利益相关者理论经过内部自身的一体化理论建设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对于国美这次“控制权”之争,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和思路。
3 国美控制权之争中凸显出的各种利益冲突任何一家公司,都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某些利益冲突不足以影响公司的未来发展,公司可以凭借其发展和成长过程中处理以及减少这些利益冲突,而某些利益冲突则足以给公司带来致命的打击,继而影响到公司的发展和成长。
而国美这次“控制权之争”的爆发就凸显出了国美存在着一些难以调和的利益冲突。
首先大股东(黄光裕为代表)同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黄光裕这次入狱,犯了经济方面的罪,这些行为都有触及到中小股东的利益,甚至给中小股东的利益带来了损害。
johnson 总结了控制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是总体的掏空:控制股东简单通过教练股那一转移公司的资本,各种歧视小股东的财务交易,如恶意增加公司的资本,使得中小股东无力购买而使股权稀释。
其次是扶持,控制股东将自己的私有财产拿来同中小股东分享,满足管理当局要求,暂时应付困境,度过难关再做打算。
黄光裕就是凭借自己在国美的绝对控股权,成立了不少的空壳公司,将国美的资本注入到这些空壳公司里,或者是转移至海外,来满足个人的资本运筹的资金需要,这无疑是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
9月28号的股东大会上的投票结果显示,黄光裕的失败中小股东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小股东对大股东投下不信任票,并非基于“恩仇”考量,而只是利益考量。
其次,管理层同公司的大股东、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陈晓在国美主要有两重身份,一是他作为国美电器董事会主席的身份,其二是他作为持有国美电其1%的股份的小股东身份。
所以导致了他同时与国美该公司的以“黄”为代表的大股东发生了利益冲突,同时也同中小股东存在着利益冲突。
对于这次“控制权之争”中陈晓的所作所为,我们难以判断其行为的合理、合法性,也很难肯定他是完全出于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而“去黄”行为,其中陈晓与贝恩投资机构的合作,争取投资机构的支持,对管理层实行期权激励,这些都是表现出倾向“个人利益”的考虑。
国美控制权之争暴露了中国家族企业转型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风险,即职业经理人和外部战略投资者结盟,与创业家族争夺控制权。
再次,投资机构同股东、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国美电器目前有180个投资机构股东,持股合计占44.84%,前50个机构持有超过40%的股权,这次控制权之争中陈晓胜出,国美投资机构贝恩无疑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
贝恩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
传统观点认为:投资机构者偏好股份的收益,一旦遇到不利的情况,便实行“华尔街准则”,即用脚投票,不参与公司的治理。
所以机构投资者与股东、管理层次均存在着利益的冲突,而他会选择对自己利益保护最有利的一方。
在国美中,贝恩就是这样,当时即表态在将来,不见得会一直对陈晓予以支持,支持是要视陈晓为主的管理团队领导国美的情况而定。
最后,公司同政府、消费者、供应商、员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政府在国美这场控制权的战争中等多的保持的是一种中立的态度,政府是以行政的手段来保护中国公司在合乎法律和规章制度进行。
政府关东方企业文化·公司与产业 2012年10月23注的是国美这场内战会给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给消费者带来怎样的影响。
作为国美店的消费者,国美未来的发展能够影响到消费者的相关利益,消费者更多关注的是未来的国美能否一如既往的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供应商,我们知道国美作为电器销售行业,他有着众多的供应商,对供应商的选择,会影响到国美能否提供及时、高质的、物美价廉的产品。
供应商与国美的关系息息相关,若处理不当势必会影响到国美的业绩和发展,黄光裕在掌控国美的时候,黄光裕是一个让他们“爱恨交加”的人。
国美电器对每一位供货商来说,意味着的是极具诱惑力的巨大销售量,但他砍价时的“残酷”又让人难以忍受。
我们知道员工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所在,国美的动荡势必会给它的员工带来影响,国美事件的应该考虑大多数员工的利益,而不能只是基于自己的利益出发解决问题,人心所向,只有员工将国美是为自己的“大家庭”,才能够全心全意的为国美做出应有的贡献,才能将国美推向更高、更好的平台。
4 结论虽然黄陈之战暂且告一段落已久,现在的国美也逐渐步入了正轨,但是黄、陈之间的“控制权之争”给国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事实证明在这场战争中,无论是黄光裕还是陈晓,他们可能都不是赢家。
黄光裕已经为他当时的制度设计的缺陷付出了惨痛代价,即便他以大股东的身份重新夺回控制权,他也需要重塑国美在投资者和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这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而陈晓继续掌控了国美没多久就黯然辞职。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一直以来唯一一致的声音是“希望国美这个母体公司不要因为黄陈之间控制权的战争而遭受损害甚至毁灭”。
不管是对黄光裕还是职业经理人陈晓而言,大家的目的应该是怎样将企业的资产做得更大,让企业的利润变得更好,让企业的股价更高,大家一定是在做生意,不要斗气,而是要共同创造财富,获得一个双赢的结局。
总而言之,黄光裕与陈晓之间的这场争斗,会是中国企业史上迄今为止最为惊心动魄的企业控制权之争。
而围绕这场争斗所引发的激烈而广泛的社会争论也堪称史无前例。
如何进行公司治理,如何将公司从家族企业平稳的过渡到公众企业?职业经理人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职业操守准则?如何处理好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的关系?如何平衡大股东和管理层、董事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和关系?如何平衡“股东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处理公司所面临的各种利益冲突?这些理论和概念,在这场争论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普及,给人们头脑带来了一次强力激荡。
在中国企业的进化史上必然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一个经典的案例。
这可以说是国美控制权之争无意中带给中国企业界的一个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洪涛 《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和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 [2] 杨松 《股东间的利益冲突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3] 南方人物周刊《黄光裕 一个中国梦的破灭》 [4] Freeman ,1984,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Pitman Publishing Inc [5] Freeman ,1999, Stakeholder Influence Strateg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6] Jones ,Wicks , Convergent Stakeholder Theory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上接25页)由表(1)得到的贵州旅游景气指数来看,总的来说与贵州旅游的发展形势基本吻合。
虽然一些突发事件对旅游造成一定影响,但总体没有受到极大地冲击,终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
图(3)到图(5)分别是贵州旅游先行指标、一致指标、滞后指标景气指数。
从图(3)来看,先行指标景气指数从2000年到2010年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在2004年到2005年出现较大幅度增长,由于先行指标大多选取贵州居民的支出和收入以及政府相关收入,这样的结果也与贵州整体经济发展趋势吻合。
从ACI-100数据来看,从2001年到2005年增速较快、增幅较大,从2005年后增速趋于平稳。
也说明了贵州经济发展逐步趋于成熟稳步,也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较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