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教学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182.50 KB
- 文档页数: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要求学生人士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2、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的重点难点:1、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2、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
教学方式方法:启发式讲授教学手段:讲授,黑板教学过程:联系实际讲授、启发、板书教学内容: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该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二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重要意义;三是注意学习方法。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国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
其中聪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主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主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主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教材的结构分上中下三编。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主要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
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人染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但是,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已经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了。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现在)。
这个时期,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
高中历史教案《了解中国近代史》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史实。
2. 掌握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现象。
3. 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趋势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时间线和地图,帮助学生建立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框架。
2. 利用多媒体和实物资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
3. 采用小组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历史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与晚清时期- 英国对中国鸦片贸易的侵略。
- 林则徐虎门销烟。
-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 太平天国运动。
- 晚清社会的变革与挑战。
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 维新变法运动。
- 辛亥革命。
- 中华民国的成立。
- 袁世凯篡权与护国运动。
3. 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 抗日战争的爆发。
- 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社会。
- 国共内战。
- 解放战争的胜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4. 改革开放与现代中国-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 现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
- 现代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教学策略1. 引导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中国近代史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 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写作练通过写作,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写作练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研究效果。
五、教学资源- 教材《中国近代史》- 多媒体课件- 历史文献和图片- 视频资料六、教学时间- 共计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七、教学延伸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开展历史主题的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史。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明确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
2. 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的重大历史事件,理解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1.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
2. 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2. 探究近代中国历史事件的深层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中国近代史有哪些了解?二、新课讲授1.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 教师通过时间轴的形式,展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历史节点,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甲午战争:讲解甲午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强调甲午战争使中国民族危机加剧。
- 戊戌变法: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影响,说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一次尝试。
- 辛亥革命:讲解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强调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有哪些?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分享观点。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关注近代中国历史事件的深层原因,激发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探究兴趣。
五、作业布置1. 查阅资料,了解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撰写一篇简短的报告。
2.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近代中国如何走出困境,实现民族复兴?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和重大历史事件,使学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近现代史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近现代史的知识,对于认识当代社会,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提高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下面,本文将就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意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
一、教学内容1.课程安排初中历史课程中,中国近现代史通常安排在初三下学期,学生年龄处于13-15岁之间。
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教师需要把较复杂和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形式。
需要注意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状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事件。
2.教学内容近现代史的内容包括了大陆时期的影响,近代的兴邦运动、戊巳民变,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七七事变、新中国的建立,以及当前的复兴进程等一系列中国历史的事件。
同时,还需要了解外国势力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例如,八国联军侵华运动、抗日战争以及对外开放和改革开放等等。
3.知识体系近现代史的知识体系是一种层次鲜明、联系密切的知识结构,需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按照某种逻辑组成一张图谱。
在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各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当时的历史潮流和主要事件机构。
例如,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是中国现代史的关键事件,学生可以借此机会思考中国的发展之路以及当时社会的问题。
了解中国的对外关系也是必要的,例如华丽的琼美协定、《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
二、教学方法1.概念式教学由于中国近现代史涉及的大量知识点,学生需要明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分层和联系,例如,必须先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大陆以及中国的近代史;再到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再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和挑战等等。
通过让学生通过网络上查询学习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筛选出其中的核心概念,用图表形式呈现出来。
2.分层传授通过分层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教案绪论(4学时)一、中国近代社会的断限和社会属性:1、断限:1840――1949年(1)上限:介绍史学争鸣国外学者的观点: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提到宋代、明清之际、1644年清军入关或康熙时期。
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1839年说”、“1840年说”、“1861年说”、“1905年说”等。
(2)下限:传统与习惯说法1919年,高校教材与教学采用。
学界主流是1949年说,胡绳、刘大年、荣孟源等持这种观点。
此观点的提出较早,如荣孟源在1956年写的“关于近代史分期问题”一文,就明确表示中国近代史的断限从1840年起到1949年9月止的意见;1956、7教育部审定的《中国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学大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的前言《说明》中就认为“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上,都应把这个时代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1913年开始使用的中学历史教材也按此观点编撰。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应该说得到了基本公认。
但是从高校教学习惯上,一般还是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把这段历史划开,前半段作为“中国近代史”。
后半段归入“中国现代史”。
也就是说,只把旧民主主义阶级归入“中国近代史”,而把新民主义革命阶段归入中国现代史。
我们也持后种观点,因为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成立才告结束,其中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个明显的断限,前后的革命领导者不同,前是资产阶级领导,称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是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总之,这110年社会性质相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相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任务相同(反帝反封建,解放战争时期增加提出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因此,把这段历史作为一个时期的两个阶段比较合理。
不过,你们的教材以及课时安排(大学基本上)仍是采用传统观点。
2、社会属性:“近代”的含义:严格说来,中国近代史的“近代”这个词,并不是社会发展史上指称某一确定历史时期的科学概念,它仅仅是一时间概念。
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授课时间: 12周教学目标:1. 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和重要历史事件。
2. 掌握中国近代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主要阶级的变化。
3. 分析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历史现象及其原因。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内容:第一周:绪论1. 中国近代史的界定与分期2.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现状与意义3. 课程教学大纲与学习方法第二周: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端1.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原因2. 鸦片战争的过程与结果3.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第三周: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1.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2. 洋务运动的背景与内容3.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第四周: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1. 戊戌变法的背景与过程2. 辛亥革命的原因与经过3.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五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1. 五四运动的背景与起因2. 五四运动的过程与成果3.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意义第六周:国民大革命与国共合作1. 国民大革命的背景与目标2. 国共合作的建立与破裂3. 国民大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七周: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1. 抗日战争的背景与过程2. 国共内战的原因与结果3. 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历史意义第八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与过程2.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与内政第九周:社会主义改造与“大跃进”1. 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与内容2. “大跃进”的起因与后果3. 社会主义改造与“大跃进”的历史评价第十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 改革开放的背景与内容2. 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挑战3.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第十一周:中国近代史的综合分析与评价1.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特征2.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3. 中国近代史的经验与教训第十二周:课程总结与复习1. 课程内容回顾2. 考试复习指导3. 学生提问与答疑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脉络。
中国近现代史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一、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3. 认识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英国的殖民扩张、中国的封闭政策。
2. 鸦片战争的过程: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爆发、南京条约的签订。
3.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人民生活的困苦。
4. 晚清社会变革的原因:内忧外患、民族危机。
5. 晚清社会变革的表现: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6. 晚清社会变革的影响:中国的进一步半殖民地化、民众觉醒。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晚清社会变革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2.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晚清社会变革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教材。
2. 参考资料: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的相关论文、书籍。
3. 教学工具:投影仪、PPT。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的背景。
2. 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详细讲解英国的殖民扩张、中国的封闭政策,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 讲解晚清社会变革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分析内忧外患、民族危机的原因,讲解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表现,以及这些变革对中国的影响。
4.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5. 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相关作业。
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发布者:德育绪论教学目的:从中国近代史的断限与分期、基本线索介绍以及意义等方面的讲授,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性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学术界目前讨论的热点问题、研究动态等等,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中国近代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一、中国近代史的内涵和断限这涉及到中国历史的断限和分期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的断限和分期,同世界的断限和分期不同。
在每个历史发展的转折阶段,总是晚一步。
(一)世界历史的断限和分期世界古代――远古~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近代――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世界现代――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当代――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前(二)中国历史的断限和分期1. 史学界多数学者观点:古代――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 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现代―― 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2. 近几年史学界的争论:[1] 1630年~1919年即以明清之际作为起点,以五四运动为终点这种观点是史学界的少数,主要以已故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尚钺为代表其理论依据是划分历史时期,应该以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为根本。
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变化了,上层建筑也随之变化,从而带动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根据这一理论,尚钺老先生认为,我国早在明清之际,资本主义就已经萌芽,江南一些城镇已经有了早期手工作坊,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清朝后期又进一步发展,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会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是外国资本主义的武装入侵,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打破了中国古老封建王朝的尊严,使中国的发展方向出现了曲折,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
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如果仅仅从经济角度来看,就是要打破中国自然经济状况而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与中国已经萌芽和发展的商品经济的方向是共同的。
《中国近代史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起因与过程:英国对中国鸦片贸易的需求,林则徐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爆发,南京条约的签订。
2. 晚清社会变革: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及其影响。
2. 组织学生讨论晚清社会变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究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
教学评价:1. 测试学生对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晚清社会变革的理解。
第二章:民国时期的民主与动荡教学目标:1. 理解民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2. 掌握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1. 民国时期的建立:中华民国的成立,北洋政府的统治。
2. 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
3. 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民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特点。
2. 组织学生讨论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3.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究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与社会变迁之间的联系。
教学评价:1. 测试学生对民国时期相关知识的掌握。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民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特点的理解。
第三章:抗日战争与民族解放教学目标:1. 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2. 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抗日战争的爆发: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南京大屠杀。
2. 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3. 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的结束,日本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