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专升本:自考大学语文复习重点:婴宁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相关评论一笑生神善绘者绘其神,不善绘者绘其形。
高明的作家塑造人物,往往能够抓住人物最具特征的一点加以刻画,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高超的艺术效果。
《聊斋》中之《婴宁》即为其中典范。
小说主要表现的是婴宁的憨痴可爱。
而这一性格的传达,作家主要就通过人物的一个典型的行为而达到的。
这个典型的行为就是“笑”。
王子服初见婴宁,婴宁“笑容可掬”,又“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二见婴宁,婴宁“含笑拈花而入”;等到鬼姨向王子服引见婴宁,婴宁则更笑得突出:“闻户外隐有笑声”,“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女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笑声始纵”;然后又在小园,“见生来,狂笑欲堕”,“女笑之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然后便是与王子服同归王家之后,更是笑得惊世骇俗:“但闻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母入室,女犹浓笑不顾”,“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至日,使华装行新妇礼,女笑极不能俯仰”。
纵观全篇,作家描绘婴宁,别笔不多,惟一“笑”。
这一“笑”贯穿全篇。
而也就是这浓墨绘就的一“笑”,却使人物形神兼备,可说是一笑生神。
更者,也正是这一“笑”,仿佛一把尖刀,直插入了封建道德的心脏,使那些卫道士们瞠目结舌,口不能言。
婴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笑得最美的女子。
作者评价尽管封建社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但是婴宁以一介弱女仍然获得了胜利,这当然是由于蒲松龄热爱她的原故。
蒲松龄为什么偏爱她,赋予她最长的篇幅?是由于她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
婴宁对丈夫的哽咽陈词实际上是哈姆雷特式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
前人久已指出一部《聊斋》可以概括为“惩恶扬善”四个字,然而《聊斋》中惩恶更是为了扬善。
一部《聊斋》中的善最主要的正是“孝”。
孝是贯串于《聊斋》始终的,是至高无上的。
婴宁身为狐仙之女,却生受父母的遗弃,长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层农民的凄苦无靠生涯。
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农民同情心的表现。
《大学语文》小说单元复习要点1、《婴宁》学习要点(1)本文选自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属于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2)本文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孤女形象。
她个性的表层是爱笑:无时无地的笑, 千姿百态的笑;内里是痴憨:不解人情,不谙世事。
整篇小说儿成婴宁笑声的组曲、憨性的乐歌。
无疑,这个性是未经世俗污染的自然天性的自由流淌,其中寄托着作者的真情赞美和向往。
(3)在小说中婴宁的性格最终发生了很大转化,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 再到“笑须有时”。
显然,这转化意味着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对社会礼法的顺应; 虽然这是不得C的,但却是社会人生的必然:孤女要走出荒山深谷,投身人际社会,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就必须经由这样一番洗礼。
如果说这里有一种“隐于笑”的悲剧情味,那就是因为它象征着人类永远也无法解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困境。
小说的主题思想就在于牛•动反映了这种人类困境。
(4)本小说结构线索,一条是明线,即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一条是暗线,即鬼母养孤女、教孤女、嫁孤女的过程。
两条线索,巧合,交叉,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是暗线,明线是暗线发展成果的展现,二者巧妙融合,从而十分鲜明地彰显岀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
(5)鬼母形象具有整体建构和主题深化的双重价值。
小说的表层叙事,是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但内心实情,却是鬼母养孤女、教孤女、嫁孤女的过程。
表面上的重重偶然与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为完成托养义务所作的有意安排;而鬼母无所不能,则是她导演这一幕幕喜剧的真正机杼。
特别是她对婴宁的一再教诲,督导婴宁从“笑辄不缀”到“笑须有时”,从“少教训”到成为“全人”,更是加速了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从而也就十分鲜明地彰显出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
这就是《婴宁》整体构思的奥妙所在。
(6)小说的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刻画,达到了妙合无痕的境地。
婴宁的牛父是人, 生母是狐,长期由鬼母教养,一直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乱山幽谷之中,正是这样的特定的环境,才养成了她纯真、痴憨而又略带狡黠的天性。
《婴宁》赏析摘要:从作者到作者的作品及思想引出重点——《婴宁》,剖析《婴宁》女主人公婴宁的笑是天真烂漫的,以及婴宁笑的背景因素是与世俗隔绝、不受世俗污染,还有写出几位名家对《婴宁》的剖析语。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婴宁、笑蒲松龄(1640-17150,字留先,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
出身于半农半商家庭,后家道陷于贫困。
他屡次失意于科场,只得以做幕宾、塾师为生。
他生活在明清正当易代的乱世,黑暗的社会现实与坎坷的个人遭遇,造成了他“孤愤”、“狂痴”的人生态度,表现在他的创作《聊斋志异》中。
其诗、文、俗曲等作品今汇编成《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近500篇,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唐传奇和《史记》传记文学的传统,把花妖狐媚人格化,幽冥世界现实化,曲折地批判社会,表达理想,是中国古代短篇文言小说的顶峰之作。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被压在社会的底层。
生活的重担,礼教的束缚,使千千万万的女子犹如巨石之下的小草,枯黄柔弱,失去了生命的色泽。
但在一个“乱山合沓,空翠爽肌”的小山村里,却生活着这样一位少女:她爱花又爱笑,天真无邪,像山花一样烂漫,山泉一样纯净,丝毫没有受到封建礼教、世俗人情的摧残和污染。
这位少女就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婴宁》篇中塑造的理想形象——婴宁。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最为优秀的篇章之一,对这篇小说进行重点剖析,可以使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聊斋志异》的思想和艺术。
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文言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顶璀璨桂冠上的明珠。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一篇精金美玉式的作品。
作者蒲松龄对他笔下这位性格鲜明的女性倾注了无比炙热的情感,“异史氏曰”以“我之婴宁”称之,即可见一斑。
(来自《名作欣赏》2011年第29期作者:郭慧)《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显得很突出。
像清风拂过山野,像泉水叮咚跃过小溪,婴宁的美纯洁如玉,真实如璞,又像自然中被晶莹露珠滋润得青翠欲滴“笑”。
婴宁讲义第一节课:背景介绍一、蒲松龄与《聊斋志异》1、从蒲松龄的画像说起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年)九月,寓居济南的江南画家朱湘鳞受蒲松龄第四子蒲筠嘱请,到蒲家庄面对74岁的蒲松龄绘制了一副画像,画像为工笔彩色绢本,高258厘米,阔69厘米,。
虽历经240多年,但保存完整,是非常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
此画像一直保存在蒲世后人手中,1954年,捐献给蒲松龄故居管理委员会,1961年,由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揭裱修补。
画像:蒲松龄穿着清代生员衣顶,左手拈须,端庄椅座。
上方有其亲笔题跋二则:“尔貌则寝,尔躯则修。
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亦孔之羞。
康熙癸巳自题。
”又题:“癸巳九月,筠嘱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像,作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
松龄又志。
”用投影仪请同学仔细观看蒲松龄画像,阅读蒲松龄自题的两段文字,并思考几个问题:※蒲松龄74岁时的画像所表现的神态,能透露蒲松龄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是略显拘谨严肃,还是倜傥风流,还是……※为什么蒲松龄自题:“作世俗装,实非本意”,那么蒲松龄的本意是什么呢?为什么恐怕后世人笑话他,我们就是蒲松龄“百世后”的人,我们“怪笑”他了吗?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剑臣,号柳泉,蒙古族。
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
蒲松龄自幼聪慧,跟学识渊博的父亲读书学习。
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夺得第一名,取中秀才。
主考官是清初有名的文学家施闰章,他赞赏蒲松龄的文章,夸他“首艺如空中闻香,百年如有神,……观书如月,运笔如风”。
但是蒲松龄追求功名前程,却没能如愿,屡次参加乡试,均没考中。
且看蒲松龄应试的记录:顺治十七年(1660年)蒲松龄21岁。
应乡试未中。
康熙二年(1663年)蒲松龄24岁。
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一年(1672年)蒲松龄32岁。
秋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四年(1675年)蒲松龄35岁。
应乡试未中。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蒲松龄48岁。
《大学语文》自考试题及答案「重点」(一)认真研读教材中的课文共52篇课文,议论文10篇,记叙文17篇,诗词18篇,小说7篇,四局部内容所选的课文篇目,一篇一篇地阅读掌握,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考生一定要加强对教材所选取的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过去《大学语文》中,考核考生对课文的内容是否记忆的较多。
1.《秋水》(节选)中说“仲尼语之以为博”,语中“仲尼”指的是A.伯夷B.孟子C.孔子D.老子[答案]C[解析]这是考核一名大学生最根本的人文常识的试题。
没有丝毫难度。
2.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提及他自己在德国的生活经历,用以说明的论题是A.抱定宗旨B.端正学风C.砥砺德行D.亲爱师友[答案]D[解析]这是典型的考核是否阅读教材的试题。
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共阐发“三事”:抱定宗旨;砥砺德行;亲爱师长;阅读课文掌握阐发三事详细论述的内容。
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置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亲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3.以下著作中,作者为韩愈的是A.《壮悔堂文集》B.《昌黎先生集》C.《震川先生集》D.《樊川集》[答案]B[解析]课文中作者介绍的内容也是需要认真阅读掌握的知识内容。
尤其是作家的主要代表作更需要掌握。
《壮悔堂文集》:侯方域;《震川先生集》:归有光;《樊川集》:杜牧;韩愈自称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4.《先妣事略》一文中,“不忧米盐,乃劳苦假设不谋夕”的人物是A.外祖B.周孺人C.大姊D.老妪[答案]B[解析]这是典型考核考生是否阅读课文的试题。
先妣是周孺人;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假设不谋夕。
5.杜甫《秋兴八首》的创作地点是A.夔州B.长安C.巩县D.成都[答案]A[解析]掌握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作的这首诗,掌握时代背景。
6.《长恨歌》中“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的主角是A.杨贵妃B.董双成C.梨园弟子D.临邛道士[答案]D[解析]典型考核考生是否阅读课文的极简单的试题。
大学语文婴宁原文及翻译《婴宁》是清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收录于《聊斋志异》卷二,约康熙十八年(1679)初步成书。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大学语文婴宁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王子服,莒之罗店人,早孤,绝慧,十四入泮。
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
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方至村外,舅家仆来招吴去。
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游。
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女过去数武,顾婢子笑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
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
母忧之,醮禳益剧,肌革锐减。
医师诊视,投剂发表,忽忽若迷。
母抚问所由,默然不答。
适吴生来,嘱秘诘之。
吴至榻前,生见之泪下,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生具吐其实,且求谋画。
吴笑曰:“君意亦痴!此愿有何难遂?当代访之。
徒步于野,必非世家,如其未字,事固谐矣,不然,拚以重赂,计必允遂。
但得痊瘳,成事在我。
”生闻之不觉解颐。
吴出告母,物色女子居里。
而探访既穷,并无踪迹。
母大忧,无所为计。
然自吴去后,颜顿开,食亦略进。
数日吴复来,生问所谋。
吴绐之曰:“已得之矣。
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之女,即君姨妹,今尚待聘。
虽内戚有婚姻之嫌,实告之无不谐者。
”生喜溢眉宇,问:“居何里?”吴诡曰:“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
”生又嘱再四,吴锐身自任而去。
生由是饮食渐加,日就平复。
探视枕底,花虽枯,未便雕落,凝思把玩,如见其人。
怪吴不至,折柬招之,吴支托不肯赴招。
生恚怒,悒悒不欢。
母虑其复病,急为议姻,略与商榷,辄摇首不愿,惟日盼吴。
吴迄无耗,益怨恨之。
转思三十里非遥,何必仰息他人?怀梅袖中,负气自往,而家人不知也。
伶仃独步,无可问程,但望南山行去。
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
作品鉴赏主题婴宁是蒲松龄着意渲染的宁馨儿。
仿佛笑神似地,以欢乐的笑对待惨淡的人世,以咤咤叱叱应付世俗的纷纭。
这不仅是对于美的颂歌,也当然地是对于“子夜荧荧”浓黑悲凉社会的否定。
婴宁一方面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一方面出嫁于人间,依从文士,既畏狱讼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轻施颦笑,严惩意淫。
她是无法跳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既有所突破又无法脱离的真正的美人。
她独居幽谷,披萝带荔,仍然拂不去社会中尔虞我诈的尘埃,不得不罩上“笑”的面纱,这可见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无孔不入,多么强大。
婴宁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孝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
婴宁对丈夫的哽咽陈词实际上是哈姆雷特式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
婴宁身为狐仙之女,却生受父母的遗弃,长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层农民的凄苦无靠生涯。
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农民同情心的表现。
正是这一点孝情,成为婴宁一切言行的指南。
应指出,婴宁生于幽谷,实是农民的儿女,她的报恩孝道不是封建士大夫所提倡的“忠孝不能两全”忠高于孝的孝道,而是农民的“养儿防老”理想的孝道。
农民身处穷僻尤其重视劳力,婴宁想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当时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理想的体现,也正是对当时农村中迫于生计溺弃女婴的批判。
表层的喜剧色彩和内在的悲剧情味,使这篇短篇小说跨在了喜剧与悲剧的边缘,成为女性命运和人类困境的一个绝妙的象征。
小说写婴宁由无时不笑到“虽故逗亦不复笑”性格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作者的一种饱经世事挫磨产生的谨慎处世和超然于世俗的态度。
在作者看来,世事难测,人葆其天真,却不可以一任其天真,女性尤应如此。
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与现实可能的折衷,是他人情练达之见。
蒲氏对婴宁的笑这种赞美态度在潜意识上也许带有男子赏玩女性的嫌疑,但其根本还是对人之个性生而自由的肯定。
而世事纷扰,人生多忌多艰,女子的处境则尤为难堪,即以“笑”而言,充其量只能“有时而笑”。
婴宁文学常识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短篇小说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一生刻苦好学,在科举场中却不得志,满腹才学,屡试不第,到了71岁,才援例为贡生。
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于是把满腔愤气和一生心血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当中。
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婴宁》的故事梗概。
《婴宁》主要内容:莒县秀才王子服,上元节出游时,遇一位笑容可掬、美丽至极的女子婴宁,相思得病。
表兄怕他由痴而亡,哄说该女子家住三十里外的山中,王生欣然寻找。
果然找到婴宁一家,养母鬼妈妈说王子服与婴宁还是表亲,答应让婴宁随王生探亲。
原来婴宁为其父与狐所生,活泼开朗,聪慧美丽,经常笑声不断,邻居妇女都愿与她为友。
王生与婴宁完婚后,种花嘻笑,甚至变成朽木捉弄对她不怀好意的男子。
又为婴宁死去的母亲和鬼妈妈迁坟合葬答谢养育之恩。
年后生一子,与婴宁一样爱笑。
婴宁敢说敢笑天真烂漫,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形象,跃然纸上,一扫封建闺阁女子形象。
开端:上元邂逅(1—4遇美女王子服相思成疾。
元宵灯会时节,王子服出游,偶遇一笑容可掬的女子婴宁,一见倾心。
婴宁却“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王子服捡到婴宁丢落的梅花,难忘其笑貌,相思成疾。
表兄吴生诳说女子是他的表妹,在西南三十里的山中,王子服则“颜顿开”,“喜溢眉宇”。
发展:山中恋情(5—9寻婴宁王子服巧遇姨亲。
王子服相思难耐,独自入山寻找,果然找到婴宁一家,见婴宁“含笑拈花而入”,王即停留不回。
养母鬼妈妈说王子服与婴宁还是表亲,答应让王见婴宁。
王子服重会婴宁,婴宁“隐笑”、“嗤笑”、“忍笑”、“复笑”、“大笑”、“狂笑”不止,全然不知礼数,憨纯无比。
甚至当王子服向她讲述男女之爱要同寝时,她竟以“不惯与生人睡”回答,并将此事告诉鬼母。
高潮、结局:喜结秦晋(10—14娶美女婴宁改变性格。
《婴宁》教案一、引言1.1文学背景1.1.1《婴宁》是清代作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短篇小说。
1.1.2蒲松龄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
1.1.3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和道德观念。
1.2教学意义1.2.1通过学习《婴宁》,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1.2.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1.2.3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道德的多样性。
1.3教学方法1.3.1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
1.3.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1.3.3结合文本分析和社会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二、知识点讲解2.1文言文基础知识2.1.1解释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和句式。
2.1.2分析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
2.1.3讲解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2.2作品主题与人物分析2.2.1分析《婴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2.2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
2.2.3讨论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性冲突。
2.3文学表现手法2.3.1分析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和叙事技巧。
2.3.2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3.3讲解作品中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内容3.1文本阅读与理解3.1.1阅读原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1.2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3.1.3讨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3.2作品背景与文化解读3.2.1了解《婴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3.2.2分析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3.2.3探讨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性探讨。
3.3文学批评与解读3.3.1分析不同文学批评视角下的《婴宁》解读。
3.3.2讨论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文学价值。
3.3.3探讨作品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目标4.1知识目标4.1.1学生能够理解《婴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4.1.2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和阅读技巧。
自考本科《大学语文》文言文辅导:婴宁《婴宁》是清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作品借助婴宁这一天真烂漫、以笑著称的少女形象的刻画,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窒息女子天性的愤懑。
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自考本科《大学语文》文言文辅导:婴宁,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一、作家作品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
明清时代人,性格“孤愤”“狂痴”。
《聊斋志异》近500篇,继承六朝志怪小说,唐传奇,《史记》传纪文学的传统,是中国古代短篇文言小说的顶峰。
二、中心思想《婴宁》主要内容:莒县秀才王子服,上元节出游时,遇一位笑容可掬、美丽至极的女子婴宁,相思而病。
表兄怕他由痴而亡,哄篇说该女子家住三十里外的山中,王生欣然寻找。
果然找到婴宁一家,养母鬼妈妈说王子服与婴宁还是表亲,答应让婴宁随王生探亲。
原来婴宁为其父与狐所生,活泼开朗,聪慧美丽,经常笑声不断,邻居妇女都愿与她为友。
王生与婴宁完婚后,种花嘻笑,甚至变成朽木捉弄对她不怀好意的男子。
又为婴宁死去的母亲和鬼妈妈迁坟合葬答谢养育之恩。
一年后生一子,与婴宁一样爱笑。
婴宁敢说敢笑天真烂漫,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形象,跃然纸上,一扫封建闺阁女子形象。
本文通过与婴宁初见,相思,寻找,重见,成婚,结局六个环节表现中心思想,刻画了人物鲜明的性格。
小说明写狐仙,是写人间,反映了人类永远需要协调,并为之付出代价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冲突。
这就是本篇小说体现出来的社会人生意义。
三、课文翻译王子服,莒县罗店人。
幼年丧父,他非常聪明,十四岁考取秀才,入泮宫读书。
母亲最钟爱他,平常不让他到郊野游玩。
聘定萧氏为妻,还没嫁过来就死去,所以王子服求偶未成。
恰逢正月十五上元节,舅舅的儿子吴生,邀王子服同去游玩。
刚刚到村外,舅舅家有仆人来,把吴生叫走了。
王生见游女多得像天上的云彩,于是乘着兴致一个人到处游玩。
有个女郎带着婢女,手拿一枝梅花,容貌绝美,笑容可掬。
蒲松龄《婴宁》教学要点解析1、作家作品简介蒲松龄,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
《聊斋志异》,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2、作品分析《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最为优秀的篇章之一。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许多可爱的狐女形象,最美的要数婴宁。
他称这女孩儿是“我婴宁”,口吻之亲密真像是称呼自己的女儿。
文章内容层次分析第一部分从开篇到“怏怏遂返”,初见婴宁;第二部分从“至家”到“惟日盼吴”,思念婴宁;第三部分从“伶仃独步”到“犹依稀倚门北望也”,重见婴宁;第四部分从“抵家”到“然竟日未尝有戚容”,婚后婴宁;第五部分从“一夕”到“亦大有母风云”,婴宁来历与结局;第六部分即最末一段,作者议论。
结构解析开端:上元邂逅(1--4),遇美女,王子服相思成疾。
发展:山中恋情(5--9),寻婴宁,王子服巧遇姨亲。
高潮、结局:喜结连理(10--14),娶美女,婴宁性格改变。
作者评论:(15),强调“孜孜憨笑”不染尘埃。
小说的几条线索鬼母:养婴宁——教婴宁——嫁婴宁王子服:遇婴宁——想婴宁——寻婴宁——重见婴宁——带回婴宁——娶婴宁婴宁:笑容可掬——笑辄不辍——矢复不笑——对生零涕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特点自然环境:第一:清幽的山中、修雅的茅舍(外部)第二:别致的庭院、洁泽的居室(内部)第三:绚烂的花朵、优美的后园(后园)作用:一、为主人公婴宁提供了一个自由自在、美好清雅的生活世界。
二、更好的衬托出婴宁纯真自然的性格。
三、反衬出现实世界的黑暗,体现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
3、人物分析婴宁的形象(1)爱花,突出其形象美鲜花配美人,美丽清新(2)爱笑,突出其心灵美爽朗率真,天真烂漫,纯真可爱.不受礼法约束。
婴宁最大的特点是“笑”,用笑声塑性格。
婴宁“笑”表层意义:无时无地地笑,千姿百态的笑;深层意义:表现了主人公痴憨,不解人情,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
自然天性是婴宁的主要性格特征。
在婴宁身上寄托了作者对人间真情的赞颂与向往。
世说新语三则文学常识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一本按内容分类的笔记小说集。
重点字词穷绮丽以饰舆服。
穷,极,尽。
崇视讫。
讫,完毕。
又以为疾已之宝。
疾,通嫉,嫉妒。
重点翻译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石崇与王恺比赛谁富有,双方都极力用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辆和衣服。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走了一夜才到,到戴安道门前却不上前敲门就返回了。
简答题《王子猷居山阴。
表现了魏晋名士怎样的生活态度?潇洒风流,任意而为,完全摆脱生命的羁绊。
婴宁文学常识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短篇小说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一生刻苦好学,在科举场中却不得志,满腹才学,屡试不第,到了71岁,才援例为贡生。
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于是把满腔愤气和一生心血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当中。
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婴宁》的故事梗概。
《婴宁》主要内容:莒县秀才王子服,上元节出游时,遇一位笑容可掬、美丽至极的女子婴宁,相思得病。
表兄怕他由痴而亡,哄说该女子家住三十里外的山中,王生欣然寻找。
果然找到婴宁一家,养母鬼妈妈说王子服与婴宁还是表亲,答应让婴宁随王生探亲。
原来婴宁为其父与狐所生,活泼开朗,聪慧美丽,经常笑声不断,邻居妇女都愿与她为友。
王生与婴宁完婚后,种花嘻笑,甚至变成朽木捉弄对她不怀好意的男子。
又为婴宁死去的母亲和鬼妈妈迁坟合葬答谢养育之恩。
年后生一子,与婴宁一样爱笑。
婴宁敢说敢笑天真烂漫,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形象,跃然纸上,一扫封建闺阁女子形象。
开端:上元邂逅(1—4)遇美女王子服相思成疾。
元宵灯会时节,王子服出游,偶遇一笑容可掬的女子婴宁,一见倾心。
婴宁却“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王子服捡到婴宁丢落的梅花,难忘其笑貌,相思成疾。
表兄吴生诳说女子是他的表妹,在西南三十里的山中,王子服则“颜顿开”,“喜溢眉宇”。
大学语文《婴宁》说课大学语文《婴宁》说课稿语文教室研王振一、说大纲《婴宁》这篇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大学语文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形象的塑造。
而大学语文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而尤其注重审美性与人文性的课程。
小说的教学通过人物形象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提高文化品味,这些对于人文素质的养成来说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对学生都有影响。
第三单元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在现代社会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学会审美,才能从容面对人生的荣辱苦乐,走向人生的澄明之境。
知识目标:正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掌握文章从多侧面,选取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运用人物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提高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能力,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学会表达美,创造美,能为自己设计一个形象标志,并分别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进行说明二、说学情1、我院五个系部都有15个专业开设《大学语文》,我们的学生基本上是第五批录取的高职生,还有部分五年制的学生,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应用能力较弱,有不少学生写不了500字作文,错别字连篇。
主要体现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差,写文章常出现错别字、文章前后不通顺、表意不清等现象。
2、这门课安排在第1-2学期开设,学生刚入学,学生的原有基础是高中语文(或中职语文)。
3、即使是外语个别学生高考成绩不到10分。
既有500分的学生,也有200分的学生。
4、学生对爱情故事具有较高的兴趣。
三、说目标1、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在现代社会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学会审美,才能从容面对人生的荣辱苦乐,走向人生的澄明之境。
2、知识目标:正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掌握文章从多侧面,选取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运用人物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相关知识。
自考考点——婴宁蒲松龄一、故事梗概《婴宁》的故事梗概大体是这样的:狐女婴宁与王子服真诚相爱,并结成美满婚姻的故事。
有一个书生王子服,一次在郊外游玩时,遇见一位美貌女郎,向他抛下一朵梅花,回去后他为情所痴,终日昏昏沉沉。
他的表兄吴生来看他,知道事情后,答应他出去找那位女郎,但始终没有找到。
为了不让王子服伤心,于是吴生便哄骗他说女郎是王子服的姨表妹。
一次,王子服私自去了郊外寻找他的梦中情人,竟还真找到了,把她接回了家,成了亲,在家很讨老夫人欢心。
天生爱笑,但婚后由于惩罚邻居好色zhi徒,王家被告上衙门,而失去笑声。
最终生了一男孩,过着幸福的生活。
二、小说中心思想:塑造了一个天性爱笑的狐女婴宁形象。
她纯真、痴憨而略带狡黠,在未经世俗污染时,其自然天性自由流淌,寄托作者的真情赞美和向往,但狐女走出深山幽谷,投身人际社会,她不得不失落自然天性,顺应社会礼法,这反映了人类永远也无法解脱的困境: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欲社会性相矛盾,批判封建礼教对妇女健康天性的压抑和窒息。
三、小说中的人物,及彼此关系:婴宁、王子服、鬼母秦氏、婴宁的狐狸精母亲、吴生、婢女小荣,姓吴,嫁给秦姓男人,也是王子服母亲的姐姐,吴生称他们为姑姑,婴宁为秦姓男人和狐狸精所生。
婴宁是王子服大姨家的女儿,但不是秦氏所生,只是秦氏所养。
四、小说的几条线索1、鬼母:养婴宁、教婴宁、嫁婴宁(鬼母乃小说情节的枢机,是故事发展的总导演,此线索是内在线索)2、王子服:遇婴宁、寻婴宁、娶婴宁(外在线索)3、婴宁:笑容可掬笑辄不辍矢复不笑对生零涕4、理清故事发展脉络:见婴宁想婴宁找婴宁重会婴宁带回婴宁与婴宁成婚悲葬鬼母。
五、小说结构1、王子服偶遇美女(婴宁)相思成病2、王子服寻美女巧遇姨亲3、王子服娶美女、婴宁性格转变4、作者点评婴宁隐于笑者(看似喜剧,实者悲剧。
婴宁并不是真的憨傻或对人情世故一窍不通,否则就不会有狡黠的墙下悲剧,也不会因凄恋鬼母反笑为哭,只是平时依着自然天性,她笑对世情、隐藏不露而已)整篇小说的建构特点:鬼母形象具有整体构建和主题深化的双重价值。
自考专升本:自考大学语文复习重点:婴宁
学习要点
(选择)(1)本文选自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属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选择、简答、简析)(2)本文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狐女形象。
她个性的表层是爱笑;无时无地的笑,千姿百媚的笑;内里是痴憨:不解人情,不谙世事。
整篇小说几成婴宁笑声的组曲、憨性的乐歌。
无疑,这个性是未经世俗污染的自然天性的自由流淌,其中寄托着作者的真情赞美和向往。
(选择、简答、简析)(3)在小说中婴宁性格最终发生了很大变转化。
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
显然,这转化意味着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对社会礼法的顺应;虽然这是不得已的,但却是社会人生的必然。
狐女要走出荒山深谷,投身人际社会,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
就必须经由这样一番洗礼。
如果说这里有一种“隐于笑”的悲剧情味,那就是因为它象征着人类也无法解散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困境。
小说的主题思想就在于生动反映了这种人类的困境。
(选择、简答)(4)本小说结构线索,一条是明线,即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一条是暗线,即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
两条线索、巧合、交叉,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是暗线。
明线是暗线发展成果的展现,二者巧妙融合,从而十分鲜明地彰显出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
(选择、简答)(5)鬼母形象具有整套体建构和主题深化的双重价值。
小说的表层叙事,是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但内里实情,却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
表面上的重重偶然与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为完成托养义务所作的有意安排。
而鬼母无所不能,则是她导演这一幕幕喜剧的真正机抒。
特别是她对婴宁的一再教诲,督导婴宁从“笑辄不辍”到“笑须有时”,从“少教训”到成为“全人”,更是加速了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从而也就十分鲜明地彰显出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
这就是《婴宁》整体构思的奥妙所在。
(选择、简答)(6)小说的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刻画,达到妙合无痕的境地。
婴宁的生父是人,生母是狐,长期由鬼母教养,一直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乱山幽谷之中,正是这样的特定的环境,才养成了她纯真、痴憨而略带狡黠的天性。
遇到了王子服,嫁到王子服家,进入了人类社会环境,不得不由自然人逐步转化为社会人。
人类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婴宁不得不改掉爱笑的天性,变得稳重、复杂起来,但其善良的天性仍然保持着,这是合情合理的。
(选择、简答)(7)婴宁爱花,持梅花游玩初见王子服,执杏花与王子服复见,住地处处有花,嫁到王家仍爱花成癖,购花种花满园,争奇斗妍的百花始终陪衬在她周围,这有类比、象征之意,类比、象征婴宁美貌、善良的天性,更是对她音容笑貌、独特个性的有力烘托。
花与笑的交相辉映,是这篇小说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