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对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性
- 格式:doc
- 大小:4.49 MB
- 文档页数:6
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理解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是指人们拥有广泛的知识、丰富的情感和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以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
首先,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需要提供全面的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们个性、智力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拓宽思维和认知边界,从而丰富精神世界。
除了基础教育,终身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持续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其次,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和艺术活动。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独特传统和价值观。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戏剧演出、音乐会、美术展等,人们可以享受不同艺术形式带来的美感和情感的共鸣,丰富和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此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还需要提供丰富的娱乐和休闲活动。
人们的精神世界不仅需要知识和艺术的滋养,也需要娱乐和休闲的放松。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电影、音乐、游戏等多种娱乐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最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还需要提供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
人们的精神世界不仅仅是满足个人的欲望和需求,还应该有一种高尚的追求,如道德、公正、真理等。
通过鼓励和宣传这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们可以发展出更高的道德水平和精神追求,从而丰富个人和社会的精神世界。
总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人们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提供全面的教育、丰富多样的文化和艺术活动、多种娱乐和休闲方式以及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人们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的整体素质。
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引言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
社会进步是指社会的各个方面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指个体在物质、精神、社会等多个层面上的全面提升和发展。
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进步的意义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进步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在经济方面,社会进步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国民收入,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在科技方面,社会进步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和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其次,社会进步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随着社会进步,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人们的利益需求也日益多样化。
社会进步可以为人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最后,社会进步能够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社会进步为社会的文化创作、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在文化方面,社会进步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主体和动力。
只有人们的全面发展得到实现,社会才能够实现全面进步。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个体能够在物质、精神、社会等多个方面实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只有人们的全面发展得到实现,社会才能够实现充满活力和动力的发展。
最后,人的全面发展能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社会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和条件,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只有人们的全面发展得到实现,社会才能够实现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策略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提升文化素质1.加强文化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
我国应加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完善文化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2.推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京剧、昆曲、书法、国画等,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普及高雅艺术:推广交响乐、歌剧、芭蕾等高雅艺术,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繁荣文化创作1.鼓励原创作品: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原创作品的创作和生产,提高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培育文化人才: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意能力的文化人才,为文化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促进文化多样性:鼓励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发展。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1.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加大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提高其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
2.发展数字文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文化资源,如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让文化更加便捷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3.普及文化志愿者服务: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志愿者服务中来,传播文化、普及知识,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丰富文化活动1.举办文化活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应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文化节、艺术展览、讲座等,让公民在参与中感受文化、享受文化。
2.推广阅读: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让阅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3.扶持文化产业: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手段,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素质和文化吴雷【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人自由解放的最高境界,也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具有时代内涵,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滞后性,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瓶颈,提升人的素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s the dominant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Marx doctrine, is the highest realm of freedom and liberation of human, and is the nature of new socialism. The idea of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ime, and is unified with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ocial existence determines social consciousness, the hysteresis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Improving people’s quality is the key to realize ma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期刊名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4页(P74-77)【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文化【作者】吴雷【作者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义乌 32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4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人自由解放的最高境界。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
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共产党宣言》也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发展不仅是全面的,而且是自由的。
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人”在这两大阶段中是不同的;在第二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个人的全面发展、群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三个维度;在第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包含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两个维度;在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群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三个辩证统一的方面中,马克思更为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
(一)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自由”占据着核心的地位。
马克思认为,从人的本体论来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特征。
人的本质是自由的,马克思主义指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
“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必然性即是规律性,包括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以及人们自身发展的规律;自由是是指从自然力的奴役、社会关系的压迫和自身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人的自由发展主要有三层意义。
——自由的人一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
自由的人,也就是人驾驭了自然规律,获得了支配自然的主动权的人,不断超越自然界的束缚成为自由的人,并且不断提高驾驭自然的自由度。
二是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自由的人,通过改造社会,以民主制度代替专制制度,并且在广泛的社会领域确保人的基本权利的实现。
三是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社会必须保障个人的自由,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收稿日期】2023-08-18【作者简介】何艳丽(1999-),女,甘肃榆中人,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何艳丽(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摘 要】人的精神生活是决定人发展程度的关键因素,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更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动力。
新时代,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实现精神生活的富裕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本文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等三个层面探讨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生成及发展,并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导向作用、增强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保障、构筑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地等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实践路径。
【关 键 词】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逻辑理路;时代意义【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352(2023)06—0004—04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逻辑理路与路径探析“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生活是人自由发展本性的表达,是我们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
经过百余年坚持不懈的奋斗,人民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为精神生活的富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向物质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的方向共同前进。
一、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时代意义(一)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新时代,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在新发展阶段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只有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精神世界得到升华,每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这个伟大目标。
经过一百年的艰苦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了小康社会,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精神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富有,创造精神财富的意愿和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社会经济发展与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在这个时代,除了物质生活的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重要。
社会经济发展与精神文化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物质基础,为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更丰富的条件。
比如,创新科技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便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欣赏各种艺术形式。
同时,经济的繁荣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经济条件,使得他们有机会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去博物馆、剧院、音乐会等地,丰富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品味。
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促进了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和丰富性。
其次,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和提高也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水平和艺术创造力往往能够反映出其经济实力和繁荣程度。
例如,巴黎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并以文化艺术闻名的城市,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还成为各行各业的创新与创意中心。
由此可见,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另外,社会经济发展与精神文化生活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追求物质享受,关注自身利益,而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往往被忽视。
这种情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尤为突出。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一些商家和企业趋之若鹜地开展商业活动,不顾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追求。
这种商业化的文化和娱乐产品不仅无法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真正需求,还可能对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和侵蚀。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需要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保护和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鼓励优秀的艺术家和文化人才的创作,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舆论环境。
同时,人们也应该自觉培养良好的精神文化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只有这样,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化生活才能实现良性互动,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1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Jan.2024 收稿日期:2023-11-26 作者简介:朱佩伦(1993-),女,讲师,硕士㊂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㊂ 基金项目:2023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研究 以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例(23NDJC402YBM );浙江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研究阐释专项课题: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23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科研重点课题: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数字劳动批判研究(2023ZD08)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论析朱佩伦(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 要:在当下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㊂在理念上,要厘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逻辑㊂在实践上,要聚焦人的全面发展,以优质的精神生产供给满足精神生活的美好需求,以公正的精神产品分配维护精神生活的权益共享,以积极的精神交往传播凝聚精神生活的价值共识,以理性的精神消费观念促进精神生活的优化跃升,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统一㊂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图分类号:D25;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24)01-0092-04Analysis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Spiritual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All -round Human DevelopmentZHU Pei -lun(School of Marxism,Zhejiang Financial College,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times in which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has been built in an all-round way,common pros⁃perity in spiritual life is the proper meaning of the ultimat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Conceptually,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theory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spiritual life and all-round human development.In practice,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all-round human development,meet the beautiful needs of spiritual life with high-quality spiritual production and supply,main⁃tain the sharing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spiritual life with fair distribution of spiritual products,spread and condense the value consen⁃sus of spiritual life with positive spiritual exchanges.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leap of spiritual life with rational concept of spiritual consumption,and finally realize the unity of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of humanspiritual life. Key words :Marxism;all-round human development;spiritual life;common prosperity 习近平指出,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 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㊂[2]133共同富裕是包含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的复合命题,尤其是在当下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更加应该重视并补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短板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域充分认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价值,持续实现人的精神向度的发展与提升,对于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㊂一㊁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之基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即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㊂”[3]189人的全面发展必然内涵着人的精神向度的发展与提升,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了理论基础㊂(一)人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人们的 需要即他们的本性”,[4]514 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㊁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㊂[3]31需要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源泉和动力,人类从事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某种自身的需要,而随着需要的不断满足又会刺激出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会反过来引起新的实践活动㊂正是在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循环演进中,推动了人自身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㊂同时,人的存在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人的需要也会受到一定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和制约㊂当前,人的需求范围更加广泛㊁需求质量日益提高㊁利益诉求层次更加丰富多元㊂而随着我国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的全面发展将不仅仅停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而是全方面发展需求的满足㊂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基本前提是满足包括经济㊁政治㊁文化㊁社会㊁生态文明等多个维度的美好生活的需求㊂只有当人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比单纯的物质丰富㊁生活富足层次更高㊁维度更广,并呈现出一个多向度㊁全面㊁立体的状态时,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最终实现㊂(二)人的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科学文化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知识㊁科学技能㊁科学精神㊁科学道德等㊂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人的生存能力和劳动能力,由于科学技术的赋能,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道路上所向披靡㊂但是,科学技术也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科学技术赋能人类的同时也使人成为了科学技术的 附庸”,人类陷入了一种新的困境: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的发展的片面化㊂人的发展被深深打上了科学技术的烙印,人在利用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被科学技术所 座架”㊂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就曾指出,现代科学技术使得发达工业社会陷入单向度的极权主义社会,而生活在其中的人成为了 单向度的人”㊂为了避免人成为 单向度的人”,避免社会陷入 单向度的社会”,需要不断提升人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人们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㊂通过不断提升人的科学素养,提高人的科学技能,加强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方面的修养,实现人的内在发展,从而最终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㊂(三)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内涵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内容是世界观㊁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包括个人品德㊁社会公德㊁职业道德㊁家庭美德等,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内涵㊂首先,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也是精神的存在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人类存在的必要条件,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必然需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㊂但是,人的精神境界不会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自动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不会随着精神文明的发展而自动提高㊂相反,马克思就曾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以资本为主要代表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却导致了工人阶级的异化,甚至资本家阶级作为资本的人格化,也走向了异化㊂人与物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扭曲和颠倒,人被物质财富所支配,而不是人支配物质财富㊂其次,思想道德素质决定了人的价值立场㊁存在意义和发展方向,何以为人,人生何为,成为何人,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㊂人的科学文化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也要以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基础,只有建立在思想道德素质基础之上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若片面强调科学文化素养而忽略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那么人的发展就可能会走向片面乃至畸形的发展㊂人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必然需要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养向更高层次迈进㊂(四)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解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人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㊁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㊁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解放奠定了前提和基础㊂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历史过程㊂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人的自由个性是不同的㊂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对于物的依赖导致人的个性被压制,人与人的关系为物质所束缚,人成为异化的人㊁片面发展的人㊂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超脱于物的束缚,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㊂在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 自由人的联合体”的伟大构想中,马克思认为, 自由人的联合体”将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局限,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只有在 自由人的联合体”中, 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㊂[3]571因为在 自由人的联合体”中,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终结,人将拥有对全部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不再有人对人的奴役㊁压迫,取而代之的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每个人都为其他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每个人的自由个性都得到充分解放,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㊂”[5]53这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要求是自我解放,是超越物质基础之上人的自由个性的彻底解放㊂二、人的全面发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关联实现共同富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准备和重要铺垫,其须在精神层面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统一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关系着人的全面发展能否实现㊂(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基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主要表现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兴趣偏好㊁价值取向㊁行为方式等,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关联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实现㊂就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而言,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㊁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㊁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㊁自由个性的充分解放等㊂首先,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㊂物质要素的积累是保障人民生活需求的根本,但美好生活的发展愿景进一步要求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提升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低层次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必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只有人的各方面美好生活需要都得到满足,才有可能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最终实现㊂其次,提升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为人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内生动力㊂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人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权来寻求㊁选择和创造精神资源,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㊂提升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能够39 第1期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论析增强人们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上的主体能力和内生动力㊂最后,充分解放人的自由个性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㊂个人精神层面的充分解放能够激发出精神思维的活力,思想解放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动力,也是促进个人发展与解放的准备㊂自由个性的充分解放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相辅相成㊁互相促进的㊂由此可见,通过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解放,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建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进而使人能在社会中自由地发展自己,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㊂(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彰显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㊂一方面,如果没有人的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那么人的发展就不能称之为全面发展,这样的人也不能称之为全面发展的人㊂首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某个人㊁某个团体或者某个阶层的共同富裕,而是所有人精神生活层面的共同富裕,这是其全面性的体现㊂其次,需在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 富裕”的要求,这是其丰富性的体现㊂总的来说,就是指每个人的精神需求都能得到充分满足,每个人的各个层面的精神生活都能得到高质量高层次发展的 精神富裕”的生活状态㊂这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两者之间具有价值上的内在统一性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上的继承和实践上的落实,并且在更为宽广的时空领域上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价值追求㊂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必须获得充分发展,社会才会不断地向更高阶段发展,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才有可能实现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始终是围绕着 人”来展开的,指向的是发展的人,人是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㊂所以,不论是人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㊁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还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解放,其核心都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最终指向的都是成为一个精神生活 富裕”的人㊂(三)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向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发展的基础和前提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包含全体人的全面发展和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两大方面㊂这两个方面,既有差异性,又有同一性㊂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两者之间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不完全相同,并且两者在关系上有时呈现对立性㊂同一性主要表现在两者的内容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㊂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全体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全体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㊂首先,是全体人的全面发展㊂纵观整个人类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整个社会实现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协调发展㊁共同富裕㊂其次,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要求每个人在不断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将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高级目标㊂因此,要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创造社会历史主体的人必须要获得发展,也只有不断地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历史才会向更高水平㊁更高阶段发展㊂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追求的终极目标㊂三、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向我国进入新时代,发展进入新阶段,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入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㊂如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课题㊂(一)聚焦人的全面发展,以优质的精神生产供给满足精神生活的美好需求精神文化资源生产供给的内容与质量将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全面繁荣㊂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资源对于丰富提升人民精神生活具有重要价值㊂加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资源的生产供给,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提升精神文化资源供给的优质性㊂习近平指出,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㊂”[2]238通过高质量发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供给体系质量,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资源㊂二是提高精神文化资源供给的丰富性㊂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丰富的㊁广泛的㊁不断提升的,不同地域㊁不同阶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需要的具体要求也不同㊂一方面,要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文化成分,为我所用,助我发展㊂另一方面,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㊁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中蕴含的优质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实现优质精神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㊂三是加强精神文化资源供给的公平性㊂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直面区域㊁城乡㊁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些都是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必须跨越的 拦路虎”㊂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要体现效率优先㊁兼顾公平的原则㊂既要做大 精神蛋糕”,也要分好 精神蛋糕”㊂ 做大”要靠高质量发展,提升精神文化资源的优质性和丰富性,而 分好”则需要靠制度性安排,兼顾精神文化资源供给的公平性㊂尤其注重优化配置区域之间㊁城乡之间的精神文化资源,提高欠发达地区和乡村的精神文化资源供给的内容与质量,让全体人民都能够拥有更加公平的机会共享社会精神文化资源,提高全体人民精神生活质量㊂(二)聚焦人的全面发展,以公正的精神产品分配维护精神生活的权益共享根据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的构想,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将会实现阶级㊁国家㊁货币的消亡,真正实现按需分配㊁社会共享,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㊂聚焦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建立健全公平的精神产品分配机制,实现好㊁发展好㊁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精神权益,让全体人民成为整个社会精神财富的共享者㊂建立健全公平的精神产品分配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构建系统协调的文化分配体系,发挥多元主体包括政府㊁市场和社会的合力,共同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㊂首先,初次分配要发挥好市场对文化精神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㊂健全文化49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市场体系,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调动社会各阶层文化创作的积极性,使人才㊁资本㊁信息㊁技术这些精神文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让一切创造文化财富的源泉充分涌现㊂其次,发挥好政府在再分配中的主导作用㊂发挥好政府在制定颁布文化政策㊁统筹优化分配精神文化资源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有效保障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精神文化资源的权利㊂同时,再分配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有利于提高文化市场的公平性,促进文化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保障人民精神文化权益㊁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㊂最后,第三次分配要发挥好企业㊁社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的有益补充作用㊂合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之中,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服务工作,补齐短板和弥补空白,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更高水平上保障人民的精神文化权益㊂(三)聚焦人的全面发展,以积极的精神交往传播凝聚精神生活的价值共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交往的主体,精神交往的过程是人自我提升与完善的过程,而价值共识是人与人在共同交往中逐渐积累形成的㊂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基础需要凝聚人类精神生活的价值共识㊂首先,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㊂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从一定程度上是在协调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间的不平衡,凝聚更广泛的价值认同,达成以人的全面发展㊁人民群众的利益发展构筑新发展理念的趋同共识㊂其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引领作用㊂我国正处在全面转型期,物质财富飞速发展,而精神生活领域的发展则相对滞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冲突碰撞时有发生,人们的精神领域出现了信仰危机㊁理想破灭㊁精神贫乏等问题㊂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引领作用,纠正各种错误认知,凝聚好人们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共识㊂最后,弘扬中国精神㊂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㊁强国之魂,以中国精神促进国家认同㊁凝聚社会共识,有利于发挥中国精神对各种社会思潮引领作用㊂(四)聚焦人的全面发展,以理性的精神消费观念促进精神生活的优化跃升不同于物质消费只能维持有限的时间,精神消费的效用是持久的㊁超越的㊁升华的㊂通过精神消费,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增强,避免了人成为 单向度的人”㊂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促进精神生活的优化跃升所需要形成理性的精神消费观念,具有三个特质:一是要具有意识形态性㊂文化本身就具有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人在进行精神消费的过程中也在消费其所代表的文化含义㊂这就要求人们在进行精神消费时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坚持主流价值观,抵制错误意识形态的渗透,建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㊂二是要具有发展提升性㊂积极的精神消费有利于提升人的精神需要,加强人的精神交往,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发展㊂而消极的精神消费则会让人丧失内在主体性,造成人的需求异化,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的不断发展,可以由低层次的精神消费向高层次的精神消费过渡,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达到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的精神消费方式㊂注重增加发展型精神消费的比重,远离低俗的㊁低级的精神消费,抵制消费主义㊁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㊂三是要具有和谐可持续性㊂所谓和谐可持续,就是人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公平自由地进行均衡㊁合理㊁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消费㊂和谐可持续的精神消费需要将精神消费真正作为其满足自身精神需要的手段,切实发挥自觉能动性和自主创造性,在人与自身㊁人与社会㊁人与自然中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实现完全的自觉㊁自主㊁自愿的精神消费,促使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和谐有序,最终指向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㊂综上所述,在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厘清人的全面发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关联,聚焦人的全面发展,以优质的精神生产供给满足精神生活的美好需求㊁以公正的精神产品分配维护精神生活的权益共享㊁以积极的精神交往传播凝聚精神生活的价值共识㊁以理性的精神消费观念促进精神生活的优化跃升,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统一㊂ 参考文献:[1]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 ].求是,2021(20).[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责任编辑 马 蓉)59 第1期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论析。
文化生活的总结文化生活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参与的各种艺术、文化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审美水平,同时也能够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美好。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总结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1. 文化生活的重要性文化生活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文化生活能够提供精神享受,丰富人们的生活。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参加音乐会、观看电影等活动,人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增强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其次,文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活动不仅能提高个人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开拓个人的视野,拓宽知识面。
参与文化生活可以学习到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此外,文化生活也是社交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与文化活动,人们可以结识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社交圈子。
文化活动也常常是人们相互交流和交流想法的场所,从而增进人际关系和促进社会和谐。
2. 文化生活对个人的影响文化生活对个人的影响不容小觑。
首先,文化活动可以提高个人的审美能力。
通过接触不同的艺术作品,个人能够培养良好的审美品味,进一步提高对美的敏感度。
这有助于个人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享受。
其次,文化生活有助于个人的情感表达和情绪释放。
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人们可以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和情绪,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有助于个人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寻找到情感的宣泄和放松之道。
此外,文化生活还能够培养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文化活动中,人们可以结识到不同背景的朋友,增加社交经验。
这有助于培养个人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提升人际关系的质量。
3. 文化生活对社会的影响文化生活对社会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文化活动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保留着它们的独特性和独特魅力。
同时,也有利于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了解,增进社会的多元和谐。
其次,文化生活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执政的鲜明特点和重要优势,要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我们党所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中的“人”,是指“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恩格斯指出:“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
”马克思指出:“人是由思想和行动构成的,不见诸行动的思想,只不过是人的影子;不受思想指导和推崇的行动,只不过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躯体。
”由此而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必须重视思想文化的作用。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要求“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美好生活需要是物质文化需要与精神文化需要的有机统一美好生活需要具有现实性。
马克思认为,在现实中,人既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更是一种“类存在物”。
一方面,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他的肉体存活和生命的延续必须要有相当的物质需要来维系;另一方面,人作为一种类存在物,他的生命意识和生活智慧必须要有相当的精神需要来提升。
这两个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相反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交织在一起的。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美好生活需要具有社会性。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社会关系多种多样,按照生成机制可以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其中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郑自立3主题阅读加强人文经济学研究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13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灵魂”,对人的生活需要有较强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就好像由于共富的文化理念一直为大多数人所尊崇,这也使得共同富裕一直是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主题。
马克思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观。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探讨,分析其内涵和实践意义,并探讨如何在社会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
它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充分发展,即既要有物质财富的保障,也要有精神文化的丰富。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下,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每个个体追求幸福的重要前提。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在物质层面,人们需要基本的生活保障,如食物、住房、医疗等。
同时,人们还需要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和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精神层面,人们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同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幸福感。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一些重要条件。
首先,社会的经济基础必须具备一定的发展水平,能够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物质需求。
其次,社会制度必须保证人们的平等权利和机会,不能有任何形式的剥削和压迫。
再次,社会必须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环境,为人们的精神成长提供保障。
最后,社会应该保障人们的自由和民主权利,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它追求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着力解决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主张人们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平等参与和公平分配。
再次,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行动指南,鼓励人们在社会变革中自觉地争取自己的权益,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任何形式的剥削和奴役,为人们争取自由和尊重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索在实践中,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推动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保障人们的基本权益。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摘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要求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充分发展。
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包括科学技术进步、教育培训、社会制度优化等。
全面发展理论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引导人们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发展理论也具有启示作用,提醒人们要重视整体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以及顺应时代潮流,做好自身发展。
整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并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理论内容、全面发展、内涵、要求、实现途径、现实意义、个人、社会、启示、引导作用、时代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
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根本要求和价值所在,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和具体路径。
全面发展理论要求人在思想、文化、道德、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实现,实现个体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和现实意义之一。
全面发展理论可以为当代社会和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产主义的目标服务。
全面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1.2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指人应当在物质、精神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全面、全方位的发展,实现个体的整体性发展,即身心灵的完全发展。
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现代社会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的空虚和贫乏。
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缺乏关注,这给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因此,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精神文化生活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
当人们抛弃了精神文化生活,只关注物质上的需求,会很快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对于社会和世界的了解会变得相对不全面。
而通过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可以更好地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思想,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
其次,精神文化生活可以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社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支持,更需要人文上的支持。
人文素养是指个体对于人文、社会、自然等等的思想、艺术、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通过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可以不断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并且会更容易理解世界的变化、了解各种事件的背后原因。
再次,精神文化生活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当我们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后,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和交流吸取这些知识,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
这样的过程除了能够增加我们的自信心和个人发展能力之外,更能够激励我们不断对自己进行改进和提高。
最后,精神文化生活还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人生是短暂而珍贵的,我们需要努力让每一个时刻都变得有意义。
而无论是美好的诗歌、优美的音乐、感人的电影还是深奥的哲学都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启迪我们的思想,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总的来说,精神文化生活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论是在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我们都需要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精神生活。
让我们不断去追求那些能够让我们受益的文化和思想,从而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完整和有意义。
发展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人类社会的漫长进程中,发展一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从原始社会的茹毛饮血到现代社会的高度文明,从农业文明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工业文明的机器轰鸣、科技创新,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
而这一进程中,发展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也日益凸显。
发展首先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当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人们能够享受到更多的物质财富。
充足的食物、舒适的居住环境、便捷的交通、先进的医疗设施等等,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使人们不再仅仅为了生存而奔波,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
比如,过去人们可能为了温饱问题而终日劳作,如今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人们不仅能够吃饱,还能吃得好,有了更多的选择。
同时,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在生活、娱乐、工作等方面的各种需求。
教育的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发展的过程中,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和优化,教育机会更加公平。
从基础教育的普及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系统的教育,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培养了人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人们能够开阔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一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面对问题时往往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科技的进步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便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
同时,科技创新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比如,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和艺术作品;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欣赏音乐、阅读书籍、观看电影。
发展还促进了社会环境的优化和社会制度的完善。
2019-2020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活动背景背景一: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不仅给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背景二: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
对实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进人小康社会后群众的文化消费进入旺盛期。
据有关部门估算,到xx年,我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将达到6000亿元。
现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盯上我国巨大的文化市场,急于抢滩登陆。
如果不抓紧发展和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提高总体实力,很难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和竞争,就会给国外文化产品进人我国留下巨大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文化单位的产业意识明显增强,涌现出一批面向市场、创新发展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团。
各个文化产业门类蓬勃发展,对促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增强文化单位活力,对繁荣和规范文化市场、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对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开辟税源、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研究生一队王建雄(121045)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说:一方面,每个人既能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的合乎社会各方面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每个人又能获得与个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条件。
此外,在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全社会一切人的全面发展。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初步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他提出劳动应该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化的劳动”,这是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原因。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劳动及其成果发展到较高程度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被消灭的情况下才能被消除其异化的性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奠定了考察个人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明确地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就个人自身来考察个人,个人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成为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
分工造成了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片面畸形发展,使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
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这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44 年)和《资本论》(1867 年)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更加成熟。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揭示了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发展状态,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程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流通过程的分析,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同时,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发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尺度——自由时间。
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走向21世纪的历史制高点上,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促进任命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这是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领会。
一要正确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必须正确了解和全面认识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部分。
马克思是从凝结着人的自然力、意识性和社会规定性的“社会实践”出发,全面揭示了人的本质。
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谓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社会,构成社会关系总和的基础则是劳动。
所以,人的本质就是由社会生产物质条件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个人的社会关系,人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存在。
人的本质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定内涵:“人的各种潜能素质的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的丰富完整,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显示等。
”那就是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
马克思将人的全面发展,首先看作是人的体力和智慧相结合的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正是体力和智力的分离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出现,而社会分工则直接造成了劳动者的片面发展,只有消灭旧式分工,劳动者将体力与劳力结合于自身,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不同类型的劳动要求,从而使人们能够把不同的社会职能,作为彼此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只有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的自身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具体地,从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人的个性方面来说明人的全面发展:一是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首先就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二者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只有在对象性的劳动中,人才能发挥其全部才能和力量。
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从微观个体到宏观人类都获得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充分发挥人的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并使潜在能力不断向现实能力转化。
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努力培育人的体力和智力、体能和智能。
只有这样,才能说人类真正实现了全面发展。
二是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劳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劳动总是社会劳动。
因此,作为现实的人的本质,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规定,并且必然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从襁褓时期到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内容愈益丰富并且将会更加丰富。
另一方面,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必须合理建构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并在这种社会关系中充分而协调地发展自己的全部特性。
三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
所谓个性是指个人独特的主体性,其中包括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体力和智力,等等。
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在劳动中体现并在社会关系中实现的。
因此,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劳动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的不同方面,三者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渐进,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不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是理论上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出强调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全面发展,这是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虽然社会全面发展已经包含了人的发展的内容,但还没有明确具体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要坚持不懈地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
社会主义实践说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阶段也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凸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时代呼唤。
1、“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凸现出来的。
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人民对基本生存资料的需求增长趋于稳定,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日益凸现出来。
人民的生活消费进入了以提高自身素质为主的新阶段。
现在,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为48.6%,比1980年下降8.1%;农村居民为56.3%,比1978年降低11.4%。
而用于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消费,今年来明显加快。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已从真理的神圣殿堂上走下来,走进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
2、“人的全面发展”是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下凸现出来的。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不懈的追求,是中国21世纪的主旋律。
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
人是社会主义的主要动力源泉。
因此,凸现人的发展、人的现代化,正是体现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3、“人的全面发展”是在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的历史条件下凸现出来的。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向全国人民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声音。
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到底是由人来实现的。
过去人们常说,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瓶颈”。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些正在逐步解决。
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新的“瓶颈”——人的素质本身。
从长远看,这是影响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瓶颈”。
因此,江泽民同志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三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情况下提出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重要实践。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它为彻底削面阶级和剥削制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其中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但一切进步归根结底都应落实在人的进步上。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不懈地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这种本质要求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
社会主义通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来调动人们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通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只有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人们最终才能实现全面发展。
首先,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阐述了未来社会奋斗的根本目标,是抓住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理论。
它的着重点就在于如何改变现实当中人的存在状态和人的自身提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它不仅关心人的物质生活状态、政治生活状态,而且关心人的精神生活状态;不仅关心人的现实状态,而且关心人的潜在状态。
如果人的存在状态全面优化,就要求在这种状态下人必须是高素质的和全面发展的,只有真正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意味着社会实现了真正的进步。
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追求的正是这样的一个崇高的目标。
社会主义的社会状况与资本主义的社会状况相比,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在各方面的充分或最大限度的发展,是指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善,由贫穷到富裕,由潜在到现实的发展,这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根本做不到的。
而且大量事实告诉人们,资本主义进入当代资本主义阶段,追求利润和剩余价值的结果,导致人离开全面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远。
如今,资本主义社会不仅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片面记畸形发展,而且资本家自家的精神世界也严重扭曲和颓废。
其次,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由代表绝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不同在于,它虽然也致力于发展经济,但发展经济不是自己的最终目的,而是当作使人得以更好发展即全面发展的手段和条件。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包括了人的现代化建设。
所谓人的现代化建设,实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如果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生产的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人们追求的目的,人的全面发展要服从经济生产。
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生产的目的,经济发展要服务于人的发展。
一切工作都要积极促进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最终目标的实现。
经济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的解决,能够为这些问题解决创造物质条件,但不能代替这些问题的解决。
社会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
人们在个性、需要和才能发展方面提出的种种问题,是单纯用经济手段所远不能解决的。
我们有优越的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现代化建设,能够做到使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他领域的发展相协调,通过人的全面发展开带动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通过长期的努力,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
四站在21世纪的历史方位上,确认、把握人的全面发展重要地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建设。
具体说来,起码包括以下内容:1、思想道德素质建设。
首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实现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经阶段。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共产主义理想都是他们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当前,特别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进行切实有效的“三个代表”的思想教育,真正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第二,加强纪律建设。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纪律和自由的关系。
自由是制定和执行纪律的条件,纪律是自由的保证。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既享受广泛的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义的纪律约束自己,以保证自由的广泛实现。
其次,要强化“依法制国”理念,坚持经常、持久、生动地进行遵纪守法地宣传教育,以提高全国公民遵守法纪的自觉性,坚持用社会主义纪律约束自己,反对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和各种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并敢于同各种违反党纪国法的现象作斗争,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三,鉴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在道德建设上,一定要按照江泽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
(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伟大长征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用,充分发挥精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