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
- 格式:ppt
- 大小:376.50 KB
- 文档页数:22
论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适宜的温度是作物生存及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方面温度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分布界限和产量;另一方面,温度也影响着作物的发育速度,从而影响作物生育期的长短与各发育期的长短与各发育期出现的早晚。
此外,温度还影响着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
一、植物在环境中生长的要求。
(一)三基点温度。
植物的三基点温度植物生长发育都有三个温度基本点,即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生物学上限温度〔最高温度〕,这三者合称为三基点温度。
在最适温度下,植物的生命活动最强,生长发育速度最快;在最高和最低温度下,植物停止发育,但仍能维持生命。
如果温度继续升高或降低,就会对植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在植物温度三基点之外,还可以确定使植物受害或致死的最高与最低温度指标,即最高致死温度和最低致死温度,合成为五基点温度。
不同的植物对三基点的温度要求不同,同一植物不同生命阶段的三基点温度也不相同,生长发育的不同生理过程的三基点温度也不相同。
对大多数植物来说,维持生命温度一般在-10~50℃,生长温度在5~40℃,发育温度在10~35℃。
在最适温度下植物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在生长发育的最低和最高温度下植物停止生长发育。
但仍能维持生命;如果温度继续上升或降低,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到达生命最低或最高温度时,植物开始死亡。
在三基点温度之外,还可以确定最高与最低致死温度,统称为5个基本温度指标。
不同作物或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发育期,三基点温度是不相同的。
三基点温度是最基本的温度指标,用途很广。
在确定温度的有效性、作物的种植季节和分布区域,计算作物生产潜力等方面都必须考虑三基点。
〔二〕受害、致死温度植物遇低温导致的受害或致死,称为冷害或冻害。
在0℃以上的低温危害称冷害或寒害,在0℃以下的危害则为冻害。
植物因温度过高而造成的危害称热害。
二、周期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据研究,植物的生长和产品品质,在有一定昼夜变温的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要好。
气候与土壤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摘要:植物的健康生长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气候与土壤条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本文从以上两个方面论述了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从而改善植物生长条件,这对于提高植物产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温湿度光合作用土壤酸碱性物理条件化学元素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有很多,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可以人为的调节某些条件来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使其达到最佳的生长状态,这将有利于植物增产增收。
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认为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气候条件与土壤条件。
因此本文主要从气候与土壤两个大的方面研究其影响植物生长的具体过程。
1、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作为影响植物生长的一个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温度、湿度、光照度等。
1.1、温度温度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并不是单纯的,而是通过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过程以及植物的蒸腾作用等过程综合的影响植物的生长。
气温以及土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植物吸收水肥的过程,进而影响有机物的合成、输运等代谢过程。
另外,温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参与新陈代谢酶的活性:温度过低时,酶的活性降低,代谢过程减缓,抑制植物的生长;温度过高时,代谢过程中额外消耗的有机物增多,同样不利于植物的茁壮成长。
通常情况下,植物根、冠、叶的温度是不同的,而植物生长对根温非常敏感[1],因此研究根温对植物的生长显得尤为重要。
根温可以通过影响植物叶片的水分,生长区的温度和弹性模量来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2]。
根温的变化会影响气孔的阻力、叶绿素的含量以及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最终影响植物的生长。
根温所产生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这可能是根温影响植物的生长又一重要原因。
1.2、湿度空气湿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有一重要因素,适当的保持植物生长的空气湿度有利于植物旺盛生长。
在空气湿度较小时,土壤的水分适宜,植物蒸腾作用旺盛,便处于旺盛的生长间断。
过饱和的空气湿度会抑制植物的生长,这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湿度,来保持植物的成长。
植物生长环境植物生长环境是指植物所处的自然或人工环境,包括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光照强度、水分供应等因素。
这些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植物生长环境的关键因素展开讨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一、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植物生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植物对气候条件有不同的要求。
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植物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是15℃-30℃。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能源,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但一般都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正常生长。
此外,湿度、风速等气候因素也会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
二、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对植物生长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是植物生存的重要载体,它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氧气和养分。
土壤的质地包括砂壤土、壤土和黏土等,每种土壤质地的特点不同,所提供的水分和养分也会有差异。
不同的植物对土壤质地有着不同的适应性,一些植物对砂壤土适应性较好,而另一些植物则对壤土或黏土更为适应。
三、光照强度光照强度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光照强度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效率和生长速度。
一般来说,光照强度越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果越好,生长也会更加健壮。
而光照强度过弱则会导致植物生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因此,在栽培植物时,合理调节光照强度非常重要,可以通过调整灯具的高度和使用人工照明等手段来实现。
四、水分供应水分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重要物质之一。
植物通过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来维持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水分供应不足会导致植物发生脱水现象,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和养分的吸收。
另一方面,水分供应过多也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容易引发病害并导致根部缺氧。
因此,合理控制植物的灌溉量和灌溉频率,保持适度的水分供应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总结:植物生长环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光照强度和水分供应是植物生长环境的关键因素。
园林百科知识问答--温度与园林植物的关系1、问:温度对园林植物有什么影响?答:温度影响着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植物的影响巨大,主要体现在:在适宜的温度下,促进植物生长、发育,低于某一温度,停止生长发育,高于某一温度,减缓生长。
不论是土壤温度还是大气温度,都直接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
2、问:高温和低温对植物都有哪些危害?答:高温条件下,对植物产生日灼,加大蒸发量,容易出现缺水导致植物萎蔫或死亡,还会导致病害发生。
高温下浅层根系处于休眠状态。
低温会导致冻害、霜害,减缓生长或停止生长发育,导致植物进入休眠。
低温一般发生在秋冬季和早春。
3、问:土壤温度高低对植物的影响?答:一般根系生长在低温下,比如早春和晚秋,是一年中根系生长的两个高峰期,随着气温升高,根系吸收速度加快,输送养分水分的能力加强,当夏季高温,土壤温度升至一定温度,加速根系成熟老化,降低表层土壤根系吸收。
4、问:根据温度对植物的影响,一般在什么季节移植树木较好?答:一般以春季、秋季为主,冬季次之,夏季不建议。
早春利于根系生长、萌发,根系恢复快,利于后期生长,秋季也是如此。
夏季高温,蒸发量大,根系恢复慢,容易烂根,树木成活较低。
5、问:根据温度对植物的影响,夏季为什么不能中午浇水?答:夏季高温,表层土温较高,浇水会导致土温骤降,根系吸收降低,供应的水分减少,蒸发量一直较大,就会导致缺水,出现萎蔫、死亡等情况。
所以夏季中午不要浇水是有道理的。
6、问:夏季高温草坪如何浇水?答:早上浇水。
避开中午傍晚浇水,原因就是温度高时浇水不利于根系吸收,导致缺水。
另外就是傍晚晚上不浇水,是为了减少病害发生,高温高湿是病害发生的条件,所以要控制在此期间浇水,降低病害发生几率。
7、问:低温冻害,为什么有的植物没事,有的就出问题了呢?答:主要是因为不同植物的自身抗冻能力不同,还有就是是否做防寒保温措施都有关系。
在低温冻害下,耐寒植物一般没事,新栽植物或不耐冻植物,比如大叶女贞、香樟等,就会出现冻害。
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调控措施植物的生长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光照、温度、水分、土壤质地和营养元素等。
这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理代谢、生长发育、免疫防御等生命过程。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并采取适当的调控措施,可以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生态平衡。
本文将探讨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调控措施。
1. 光照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能源,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过强或过弱的光照都会对植物造成损害。
光合作用产生的光合产物为植物提供能量,同时也调节植物体内的激素合成和活性,影响植物的生长方向和叶片形态。
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作物的需光量,合理选择种植地点,控制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使用遮阳网等配套措施,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
2. 温度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不同植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不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高温会导致植物体内水分蒸发量增加,影响光合作用进行和养分吸收,进而影响生长;低温会导致植物体内代谢过程减慢,养分吸收能力下降,进而影响生长。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合理选用适应温度的植物品种、调整种植季节、设置覆盖物等方法来调控温度,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3. 水分水分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资源。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输送至叶片进行光合作用。
因此,水分的不足或过剩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水分不足会导致植物缺水,影响光合作用进行和养分吸收;水分过剩则会造成根系缺氧,引起根腐病等病害。
采取适当的灌溉策略,确保土壤水分的合理利用和保持,是调控水分的重要措施之一。
4.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根系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
土壤质地的理化性质直接决定了土壤的保水性、透气性和肥力。
粘性土壤难以渗水和透气,容易造成根系缺氧;砂质土壤保水能力差,容易导致水分不足。
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选择适宜的土壤质地,并通过土壤改良、施肥等措施改善土壤质地,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习题一一、名词解释1.土壤热容量2.土壤导热率3.最高受害、致死温度4.积温5.逆温6.植物的感温性二、填空1.温度日、年变化的特征常用和来描述。
是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的时刻。
2.土壤容积热容量是指单位的土壤,温度每升高1℃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释放的,单位。
3.热容量大,则土温变化;热容量小,则土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4.土壤各组分中容积热容量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5.土壤导热率指土层厚度 cm,两端温度相差℃时,单位内通过单位土壤断面的热量。
6.土壤导温率越,则土温变化越迅速;反之,土温变化慢。
7.在正常条件下,一日内土壤表面最高温度出现在时左右,最低温度出现在。
8.土壤温度的年变化主要取决于的年变化、土壤的自然覆盖、土壤、地形、天气等。
9.三基点温度指植物生长的、、。
10.在范围内,植物生命活动最强,生长发育最快。
三、选择题1.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为:A. 沙土>壤土>黏土B. 壤土>沙土>黏土C. 黏土>沙土>壤土D. 黏土>壤土>沙土2.冬季从海洋上来的气团流到冷却的大陆上,或秋季空气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时,容易产生。
A.辐射逆温B.平流逆温C. 湍流逆温D. 下沉逆温3.逆温现象在农业生产上应用不正确的是。
A.清晨熏烟防霜冻B.清晨喷农药C.寒冷季节将农副产品晾晒在地面上D.果树嫁接部位高4.球内有一玻璃针,深入毛细管,使球部和毛细管之间形成一窄道,这支温度表是。
A. 最低温度表高B. 最高温度表C. 地面温度表D. 曲管温度表5.水稻的感温性最强的是。
A. 中稻B. 早稻C. 晚稻6.播种最低温度常以温度为标准。
A.空气 B.水体 C.10cm土壤 D.土表温度7. 主要有增温、稳温和提墒。
A.耕翻松土B.镇压C.垄作D.灌溉8. 作用主要有增大受光面积,提高土温,排除渍水,土松通气。
A.耕翻松土B.镇压C.垄作D.灌溉9.气温的日较差土壤温度的日较差,并且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气温日较差逐渐,位相也在不断落后。
水分与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水分与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两个重要因素。
植物对水分和温度的要求较高,不同的植物对这两个因素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下面将详细介绍水分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首先,水分是植物生长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对大多数植物而言,水分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构成物,也是营养物质和激素的运输介质。
水分参与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植物合成有机物质的重要原料。
同时,水分还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使植物能够保持恒温。
如果植物缺水,会导致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严重影响其生长和发育。
然而,水分过剩也会对植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当土壤过于湿润时,根系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会导致植物根系的缺氧和坏死。
此外,过量的水分还容易导致土壤的盐分浓度升高,影响植物的离子吸收和正常代谢。
其次,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植物对温度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低温和高温都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低温会导致植物的生理活动减缓。
当温度低于植物的耐寒极限时,植物的休眠状态会被打破,导致植物的幼苗或嫩叶冻害。
此外,低温会限制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植物无法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光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高温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方面。
当温度过高时,会引起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导致植物过度脱水。
同时,高温还会破坏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和酶的结构,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
高温还会引发植物细胞的 DNA 损伤,影响植物细胞的正常分裂和生长。
总的来说,水分和温度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植物对水分和温度的需求因植物的种类而异,不同的植物对水分和温度的耐受范围也不同。
因此,在种植不同植物时,需要根据其对水分和温度的要求进行合理调节,以保证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和发育。
在高温和低温等极端天气条件下,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增加灌溉量或提供防寒措施,可以减轻水分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负面影响。
继续上文的内容,水分和温度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是相互关联的。
首先,水分与环境温度的相互作用对植物生长有重要影响。
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温度土壤冷热的程度叫土壤温度,简称地温。
一般为地面温度和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的统称。
土壤温度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土壤的形成,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地面热量平衡地面温度变化主要是由地面热量收支不平衡所引起的。
地面热量的收入与支出之差,称为地面热量平衡。
其为正值时,即热量收入大于支出时,土壤就会增热升温;其为负值时,土壤会冷却降温。
地面热量的收入与支出之差(Qs)是由四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
①以辐射方式进行的热量交换,即地面辐射平衡(R);②地表面层与下层土壤间的热量交换(B);③地表面层与近地面气层间的热量交换(P);④通过水分的凝结和蒸发进行的热量交换(LE)。
白天,地表面层吸收的太阳辐射超过地表面层有效辐射,地面辐射平衡(R)为正值。
地表面层温度高于贴近气层和下层土壤的温度,产生以温度高的一方向温度低的一方的热量传递。
地面将热量传给空气(P)及下层土壤(B)。
土壤水分蒸发也要耗去部分潜热(LE)。
夜间,地面辐射平衡(R)为负值,地面失去热量,地表面层温度低于邻近气层和下层土壤的温度,P和B项热量输送方向恰好与白天相反。
同时水汽的凝结也放出潜能(LE)给地表面层(如下图)。
在上图中,箭头指向地面的是收入项,示意地面得到热量,Qs为正值;箭头由地面指向空气或下层土壤是支出项,示意地面失去热量,Qs为负值。
即相对地面而言,白天R为正,P、B、LE项为负,夜间R为负,P、B、LE项为正。
因此,地表层热量收支情况可用下列方程表示:Qs=R—P—B—LE式中,Qs为正值时,表层土壤得到热量,温度升高,于是下层土壤和近地面空气也随之增热升温;当Qs为负值时,表示表层土壤失去热量而降温,于是下层土壤和近地面空气也随之冷却降温。
地表面层热量差额Qs的绝对值越大,则地表面层升温或降温也越明显。
当Qs等于零时,地面热量收支相等,地面温度保持不变。
二、土壤热特性1.土壤热容量土壤热容量是反映土壤容热能力大小的物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