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截瘫患者的心理表现及其心理护理干预
- 格式:pdf
- 大小:249.63 KB
- 文档页数:1
创伤性截瘫患者心理问题及其康复干预措施摘要】本文通过对创伤性截瘫患者的心理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截瘫心理问题康复干预措施脊椎骨折常并发脊髓损伤后导致肢体截瘫,是脊椎外科中一种严重的创伤。
因创伤多来自突发意外事故(如车祸、高空坠落、运动损伤等),不仅使患者面临终身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
对创伤性截瘫患者不同心理应激变化采取科学的心理护理,使其建立积极而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其预后及其生存质量有重大意义。
1 临床资料2007年-2009年,我科收治创伤性截瘫患者34例,其中男32例,女2例,年龄20-70岁。
由颈椎损伤引起13例,胸、腰椎损伤引起者21例。
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易怒、消极悲观、依赖心理。
2 心理问题2.1恐惧心理患者遭受意外事故,具有突然性和意外性,缺乏心理适应过程。
当得知疾病会导致残疾或死亡时,往往难以接受,产生恐惧心理,表现为易怒、绝望、恐惧、不知所措,对立行为和不同程度的失眠。
2.2否认心里患者及家属充满者幻想,迫切要求尽快手术解除病痛,早日康复治愈出院。
2.3自卑心理患者因突然丧失自理能力,必须接受他人照顾,加上创伤后自我形象紊乱,自尊心受到伤害,会产生自卑感。
2.4依赖心理患者在患病时自然会受到亲人和周围人们的照顾,成为人们关心、帮助的对象。
由于角色突然转换,患者表现出明显的依赖行为,事事依赖别人,对身体功能的轻微变化异常敏感,以自我为中心,提出不合理要求增多。
3 心理康复干预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对护士的高度信任感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
要想取得患者的信任,就要同患者密切交往,缩短护患间的距离。
护士应关心、理解患者、以真诚的态度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
在进行各项操作时要做到准确无误、娴熟、成功率高,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疑虑,增加其安全感,积极的配合治疗护理。
3.2消除恐惧紧张的心理有效地宣泄是康复治疗不可缺少的措施。
分析截瘫患者的心理表现及其心理护理干预摘要】目的:分析截瘫患者的心理表现,并对其展开心理辅导,促进患者恢复身心健康。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62例截瘫患者,通过分析他们的心理表现,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促进患者身心恢复。
结果:经过调查发现,截瘫患者的不良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焦虑、恐惧、自卑的消极情绪;二是焦躁不安,冲动易怒。
三是孤独无助,有自杀倾向。
82例患者经过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后,截瘫患者的日常活动量评分以及抑郁状态评分均优于心理辅导前,心理干预前后差异明显(P<0.05)。
结论:针对截瘫患者要格外注重心理护理,最大限度地调整患者消极悲观的心理情绪,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健康、顽强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截瘫患者;心理表现;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3-0051-02截瘫一般是由于神经脊髓功能损伤导致双下肢神经运动功能、感觉以及自主功能障碍疾病,一般是由于脊柱骨折、肿瘤、椎管狭窄而压迫到脊髓而造成神经功能损伤[1]。
截瘫是一种严重的肢体残疾,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和社会生存压力,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2]。
因此探讨截瘫患者的心理特征,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于预防截瘫患者的心理危机具有重要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82例截瘫患者,其中男性46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27~66岁,平均年龄(36.2±7.2)岁。
致伤原因:高空坠落16例,车祸23例,重物砸伤23例。
1.2 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所选患者展开心理问题调查。
整理、分析并总结问卷调查资料,总结出截瘫患者主要呈现的心理特征,最后根据调查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日常活动量评分以及抑郁状态评分评估心理干预前后截瘫患者的心理状态,所使用的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 12.0,计数资料采用x2值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重截肢患者的心理护近年来在交通事业、建筑事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车祸、意外伤害以及工伤等外伤频频发生,对患者生命健康会产生较大影响。
在严重的外伤影响下,患者面临着截瘫的问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会带来较大伤害。
一些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甚至会出现自杀的倾向,加强截瘫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十分必要。
截瘫患者有哪些心理反应?1.入院后多数患者在得知自己需要截瘫后,会出现抵抗、绝望、难以接受现实等心理变化特征。
患者不肯配合手术治疗活动,且对周围的人群可能会充满敌意。
患者个人情绪暴躁、易怒,对社会、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也会增加了自责感。
2.术前截瘫患者多因为意外车祸或者机械损伤所造成,且多为青壮年人群。
在患者得知需要实施截瘫手术的情况下,会出现极度的恐慌、绝望感受,对前途充满担心,害怕面对各类问题,觉得自己会变成“残废”,担心被人嘲笑或者歧视,个人情绪比较低落,不愿意与他人交谈,甚至会出现自杀倾向。
3.术中患者对截瘫手术的相关知识掌握不足,则会出现紧张、担心心理状态,担心手术是否能够成功,担心术后的并发症、后遗症等,内心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下,对医护人员的言行、表情等过度关注,直接影响着手术中麻醉的效果。
4.术后在截瘫后,患者可能会因为担心手术治疗的效果,生活自理的能力等,出现颓废、抑郁的心理状态。
为个人的家庭生活、婚姻生活而担心,人生追求受到挫折,出现焦躁、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
截瘫患者认为自己变成了“残废”,毫无人生价值可言,还需要接受他人的照顾,担心失去亲朋好友,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难以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自信心匮乏。
5.出院后在出院后因为角色的转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受到了限制,亲人的关心、护理人员的照顾等,会使得患者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担心亲人的远离,害怕孤独,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
截肢患者的心理护理方式有哪些?1.入院后的心理护理针对于截瘫患者而言,需要在明确其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发挥心理干预的价值。
外伤性截瘫患者不同时期心理特征及心理干预对策【摘要】目的:本研究试图探讨外伤性截瘫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情况以及心理干预对策的内容,从而总结出更为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案,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不断提高治疗质量。
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间的45例外伤性截瘫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其中15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另外30例患者接受心理干预(观察组)。
比较分析了两组外伤性截瘫患者的SDS抑郁评分和SAS焦虑评分。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均较低,这些差距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对外伤性截瘫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是有效的,可以显著减轻他们的抑郁和焦虑症状。
这为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治疗质量。
【关键词】外伤性截瘫;心理特征;心理干预;对策外伤性截瘫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常常导致患者面临身体功能丧失和生活环境改变等挑战。
在康复过程中,外伤性截瘫患者面临着许多心理困境,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心理特征及心理干预对策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外伤性截瘫患者的心理需求并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手段,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1]。
许多学者和临床实践者已经开始关注外伤性截瘫患者的心理特征以及其对康复过程的影响。
这些研究发现,外伤性截瘫患者在不同的康复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
针对外伤性截瘫患者的心理困境,心理干预对策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心理干预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应对心理困境,并促进他们的心理康复。
针对不同的康复阶段,心理干预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可以注重提供心理支持和与患者建立稳定的治疗关系,帮助他们应对长期困境并调整生活态度。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外伤性截瘫患者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并探讨对应的心理干预对策。
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的样本为2020年6月~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外伤性截瘫患者45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外伤性截瘫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国内统计发现,近年来外伤性截瘫患者数量有上升趋势,致伤原因中,机动车车祸造成约占60%,摔伤、运动损伤等其他原因造成约占40%。
外伤性截瘫病人多为中、青年,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患者情绪极不稳定,病人的心理状态对治疗效果影响甚大。
医护人员在治疗和护理病人的过程中,要用自己的言语、表情、行为去影响或改变病人的感受和认识,减轻病人的痛苦,帮助他们建立最佳的心理状态,以利治疗和康复。
临床资料本组外伤性截瘫患者16例,年龄21~52岁,男11例,女5例;颈椎骨折截瘫者6例,腰、胸椎骨折致截瘫者10例。
心理特点:①恐惧、焦虑:外伤性截瘫常常是突发的,病人毫无思想准备,往往被突如其来的事故所惊呆,不知所措,担心自己会变成残废、生活不能自理,加上周围人的惊慌,入院后周围环境的陌生,肉体上又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使患者倍感恐惧和焦虑。
②渴望、要求:患者迫不及待地想了解病情的预后,迫切地向医生提出自己的要求,希望医生用一切办法治好自己的病,对各种治疗方案都抱有极大的希望。
③抑郁、愤怒: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症状不见好转,亲人焦虑的目光和疲惫的神情、经济收入的减少、医疗费用的增加、连累亲人等,使患者十分痛苦,感到自己很不幸运,很恼火,考虑到以后的生活,对家庭、社会造成的负担,回忆以前走过的路,因此,整日忧心忡忡,处在矛盾的心态中,病人变得不通情达理,经常迁怒于家属,甚至医护人员。
④悲观、厌世:病人感到自己的康复没有希望,一切美好的愿望无法实现,事业和理想将成为泡影,逐渐变得消沉和绝望,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拒绝继续接受治疗护理。
心理护理热情接待病人,稳定病人的情绪:病人遭受突如其来的心理及肉體上的创伤,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病人的心理状态。
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做到态度和蔼、庄重大方,热情向病人介绍介绍周围的环境和同病室的病友,帮助其尽快适应新的角色,各种治疗操作应向病人解释清楚。
解除疑虑:大多数病人对今后的生活及工作顾虑重重,怀疑自己能否正常工作与生活,对此,应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创伤性高位截瘫病人的心理分析和护理摘要】高位截瘫病人心理变化大,心理负担重,病人处于重度焦虑状态,因此心理康复是增强截瘫病人战胜伤残的关键。
通过对颈、胸椎骨折脱位并发高位截瘫患者11 例病人的临床护理,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分析,制定具体措施,进行心理治疗。
11例截瘫病人的心理障碍较入院时明显减轻。
【关键词】创伤高位截瘫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7-0193-01颈、胸椎外伤合并高位脊髓损伤伴截瘫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性损伤,绝大多数是因为突然急性外伤,如各种事故、车祸、摔伤等严重脊髓损伤而导致。
伤情严重而复杂,往往给患者造成致命的身心创伤甚至终生残疾,使患者丧失全部或部分生活自理能力,还会继发其他并发症。
高位截瘫后随之而来的情绪变化和形形色色的异常心理反应。
因此心理康复是增强高位截瘫病人战胜伤残的关键。
对近两年来我科收治颈、胸椎骨折脱位并发高位截瘫患者11 例病人进行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11例患者中,男8例,女3例;年龄19~50岁。
骨折脱位发生在环椎2例,枢椎4例,C31例,C4~63例,C71例,均并发高位截瘫。
2 心理分析与心理护理病人经过系统的临床治疗及手术恢复了脊柱的稳定性,对自己截瘫的现实从否认到逐渐承认,其心理适应一般都要经过痛苦期、达观期、悲观期或奋发期。
因此针对高位截瘫病人的心理变化,进行心理康复治疗和护理。
2.1 痛苦期、恐惧期的护理,截瘫初期,患者对病情了解很少,突然丧失诸方面的功能,被迫卧床,自理能力急速下降,此时便产生恐惧的心理,急切要求恢复正常的生存能力;病人精神上受到刺激,心理失去平衡,产生恐惧、焦虑,表现为激情,痛哭,不思茶饭,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对此,首先要倾听患者的诉说,对患者表现的恐惧、害怕,给予理解;对病人行为(危险与破坏性行为除外)要理解迁让。
护士应能理解病人因瘫痪的突然性、严重性及潜在的持久性而带来的心理负荷,此期过多的安慰鼓励,过亲的体贴关怀,会反遭病人拒绝与反感,只会加重其痛苦而不会立即减轻。
外伤性截瘫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目的通过对脊髓损伤截瘫病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使患者重建健康的心理状态,最大程度地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方法用真挚的语言、丰富的情感等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去护理每一位患者。
结果使患者认识到不良心理状态有碍于机体的康复,使其自觉消除心理上的障碍,配合治疗与护理,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标签:外伤性截瘫患者;心理状态;护理对策心理护理指对心身病症过程中的心理反应采取的保护措施,它能充分调动患者的能动作用,具有重要的医疗预防价值[1]。
尤其是对截瘫病人的心理护理,对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其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针对2001~2005年收治的18例外伤性截瘫患者不同的心理应激变化采取科学的心理护理[2],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18例,男性15例,女性3例,年龄30~78岁。
其截瘫程度不等,由颈椎损伤引起者8例,胸、腰椎引起者10例。
按Frankl 分级:A级8例,B 级4例,C级5例。
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消极悲观等心理。
2患者的心理状态18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5~50天,未出现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褥疮等并发症,肌力均达到一级以上的改善。
(1)紧张、恐惧心理:脊髓损伤病人多因事故如车祸、高空中坠落、运动损伤等原因,病人无精神上的准备,肉体承受较大的痛苦,面临致残和死亡的可能,由于求生愿望的驱使患者不免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
担心病情、恐惧手术、惧怕痛苦,害怕从此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变成一个废人,使患者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表现出紧张恐惧的心理。
(2)焦虑、急躁心理:经过手术等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并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很快能站起来,大小便又不能自理。
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急躁的心理。
这主要源于患者对手术、医务人员的期望值过高,急求康复的心理。
(3)抑郁、敏感心理:由于病情恢复较慢,加上经济上的负担,担心残疾后亲人会远离自己,害怕受到他人的冷落和鄙视,患者会产生敏感多疑、抑郁心理。
分析截瘫患者的心理表现及其心理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5-09-29T10:57:26.483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2月第3期供稿作者:谢逍
[导读] 绵阳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截瘫一般是由于神经脊髓功能损伤导致双下肢神经运动功能、感觉以及自主功能障碍疾病。
谢逍
(绵阳市中心医院康复科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分析截瘫患者的心理表现,并对其展开心理辅导,促进患者恢复身心健康。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62例截瘫患者,通过分析他们的心理表现,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促进患者身心恢复。
结果:经过调查发现,截瘫患者的不良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焦虑、恐惧、自卑的消极情绪;二是焦躁不安,冲动易怒。
三是孤独无助,有自杀倾向。
82例患者经过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后,截瘫患者的日常活动量评分以及抑郁状态评分均优于心理辅导前,心理干预前后差异明显(P<0.05)。
结论:针对截瘫患者要格外注重心理护理,最大限度地调整患者消极悲观的心理情绪,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健康、顽强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截瘫患者;心理表现;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3-0051-02
截瘫一般是由于神经脊髓功能损伤导致双下肢神经运动功能、感觉以及自主功能障碍疾病,一般是由于脊柱骨折、肿瘤、椎管狭窄而压迫到脊髓而造成神经功能损伤[1]。
截瘫是一种严重的肢体残疾,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和社会生存压力,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2]。
因此探讨截瘫患者的心理特征,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于预防截瘫患者的心理危机具有重要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82例截瘫患者,其中男性46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27~66岁,平均年龄(36.2±7.2)岁。
致伤原因:高空坠落16例,车祸23例,重物砸伤23例。
1.2 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所选患者展开心理问题调查。
整理、分析并总结问卷调查资料,总结出截瘫患者主要呈现的心理特征,最后根据调查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日常活动量评分以及抑郁状态评分评估心理干预前后截瘫患者的心理状态,所使用的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 12.0,计数资料采用x2值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82例患者经过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后,截瘫患者的日常活动量评分以及抑郁状态评分均优于心理辅导前,心理干预前后差异明显(P<0.05)。
表1 心理干预前后截瘫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比(x-±s)
心理干预日常活动量评分抑郁状态评分
心理干预前 44.6±2.3 0.72±0.03
心理干预后 58.9±2.5 0.42±0.04
P值 <0.05 <0.05
3.讨论
3.1 截瘫患者的心理特征
截瘫患者的不良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焦虑、恐惧、自卑的消极情绪;截瘫患者由于肢体上的残缺,从此成为一级大小便失禁、卧床不起的瘫痪之人,他们往往患病后由于自身家庭地位的转变、社会角色的转换等,这些心理问题会让患者在治疗期间产生焦虑、恐惧、愤怒、孤独等消极心理情绪[3]。
截瘫患者担心自己今后生活自理问题,进而表现出孤言少语、悲观郁闷、丧失信心等[4]。
二是焦躁不安,冲动易怒。
截瘫患者除了要担心自己的病情变化和生活自理问题外,还要忍受家人为自己的医药费东奔西跑,这种环境下,患者常常会焦躁不安、冲动易怒,不如意时常常恶言相向,无法积极配合治疗。
三是孤独无助,有自杀倾向。
截瘫患者由于肢体功能受限,除了与亲人、朋友接触外,和外面的世界几乎隔断,他们害怕别人冷落、鄙视、远离自己,进而产生孤独无助感,加之生活自理问题和家庭经济困难,患者会背负强大的精神压力,从而产生自杀心理。
3.2 截瘫患者的心理护理
一是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护人员要注重对截瘫患者的情感关怀,要与患者建立亲密的医患关系,用亲切、和缓的语调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语言交流时态度要真诚恳切,对待患者的提问要耐心细致地回答[5]。
要善于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从病人的角度感受他们的身体疼痛和护理需求,让患者在疾病治疗期间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从而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是心理安慰与支持。
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增加对截瘫患者的支持和理解,倾听患者的心声,尽量聊一些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让患者保持心态的平衡,保持心情的愉悦;并提倡家长积极参与,营造和谐的治疗环境,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参与家庭决策和社会活动,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心态,帮助患者减轻自身的心理负担,突出患者自身的家庭价值。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2例患者经过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后,截瘫患者的日常活动量评分以及抑郁状态评分均优于心理辅导前,心理干预前后差异明显。
综上所述,针对截瘫患者要格外注重心理护理,最大限度地调整患者消极悲观的心理情绪,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健康、顽强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 于海霞,秦静,冷珊珊.创伤性截瘫患者的心理需求调查及护理干预[J].中国疗养医学,2011,03:224-225.
[2] 梁彩金,王笑英,刘韵.心理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并截瘫患者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9:93-94.
[3] 谢晴.截瘫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05:110-111.
[5] 李凡丽.外伤性截瘫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07:346-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