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儿童开展心理学理论流派简介及环境论与成熟论一、要紧流派简介〔一〕成熟势力说的心理开展观成熟学说是强调基因顺序规定着儿童生理和心理开展的理论。
成熟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科大夫阿诺德·格塞尔〔Arnold Gesell〕。
1.要紧观点〔1〕阻碍心理开展的因素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开展的因素有二:成熟和学习。
他认为成熟与内环境有关,而学习那么与外环境有关。
儿童心理开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形式在环境阻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
那个顺序与成熟〔内环境〕关系较多,而与外环境关系较少,外环境只是给开展提供以适当的时机而已。
格塞尔认为,成熟是推动儿童开展的要紧动力,关于儿童的开展来说,学习并不是不重要,当个体还没有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学习的效果是专门有限的。
格塞尔的经典实验“双生子爬楼梯〞,确实是这一观点专门有力的佐证。
双生子实验研究1929年,格塞尔对一对双生子进行实验研究,他首先对双生子A和双生子B 进行行为基线的观看,认为他们开展水平相当。
在双生子出生第48周时,对A 进行爬楼梯训练,而对B那么不予相应训练。
训练持续了6周,期间双生子A 比B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
到了第53周,当B到达能够学习爬楼梯的成熟水平常,对他开始集中训练,觉察只要少量训练,B就到达了A的熟练水平。
进一步的观看觉察,在55周时,A和B的能力没有差异。
因此,格塞尔断定,儿童的学习与开展取决于生理的成熟。
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显著作用。
〔2〕开展的原那么格塞尔认为,儿童生理和心理开展遵循以下原那么。
开展方向的原那么。
要紧包括:由上至下,如新生儿的头部开展比脚部开展早;由中心向边缘,如手臂的活动由肩关节向肘关节再向腕关节最后到指关节开展;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开展,如手指抓握动作由不能太晚的一把抓到提腕的指尖对拿。
相互交错的原那么。
人体的结构和动作是相互对称的,对称的两边需要均衡开展。
在开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有一个方面占优势,过一阶段又会有另一方面占优势。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重要考点归纳】一,婴幼儿发展的含义,过程,影响因素★★含义: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心理有规律量变的过程,生理质变特点:方向性和顺序性影响因素:外部客观因素遗传连续性和阶段性环境和教育不平衡性主体内部因素个别差异性二,儿童发展理论流派,观点,代表人物★华生——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刺激与反应(S—R)“冷处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观察学习“双生子爬梯实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瑞士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前苏联心理学家感知运动,前运算,最近发展区具体运算,形式运算精神分析流派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埃里克森美国心理学家三,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发展趋势★年龄阶段特征0到3岁0到1个月身心高速发展1到6个月认生6到1 2个月抬头,翻身,坐,爬,站,走依恋关系1到3岁2岁形成言语和思维3到6岁3到4岁小班情绪,模仿,直觉4到5岁中班游戏,具体形象思维,规则5到6岁大班好学好问,抽象逻辑思维,心理发展趋势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被动到主动零乱到成体系四,身体发育,动作发育,基本规律和特点★★★身体的发育体重与身高动作的发展头尾原则大肌肉动作肌肉的发展远近原则精细动作骨骼的发展五,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感觉视觉知觉形状注意无意记忆形象记忆艾宾浩斯听觉大小有意情绪记忆遗忘曲线触觉方位运动记忆“先快后慢”痛觉时间逻辑记忆观察力想象无意、有意思维直觉行动言语口语不完整句(1到2岁)再造,创造具体形象完整句(2岁以后)想象,现实抽象逻辑书面语言六,情绪,情感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情绪特点易冲动情绪情感的特点社会化基本情绪哭高级情感道德感不稳定丰富和深刻化笑美感外露性自我调节化恐惧理智感七,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个性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气质胆汁质神经系统强度个性倾向性多血质(巴甫洛夫)平衡性个性心理特征粘液质灵活性自我意识抑郁质性格活泼好动影响性格因素遗传自我意识3岁掌握“我”喜欢交往家庭自我认识好奇好问幼儿园教育自我评价模仿性强社会环境自我体验易冲动,自制力差社会实践活动自我控制社会性发展人际关系依恋无差别(出生到3个月)亲子关系民主型性别行为有差别(3到6个月)专制型亲社会行为特殊的情感联结(6个月到2岁)放任型攻击性行为八,个体差异形成的原因★★原因客观因素遗传因素主观因素需要自我意识孕期状况兴趣爱好心理状态生理成熟能力性格环境和教育因素九,观察,谈话,作品分析,实验等基本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观察时间长期定期观察内容全面重点实验法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问卷法结构式/封闭式非结构式/开放式综合性十,身体发育,心理发展,容易出现的问题或障碍★常见问题发育迟缓体格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法运动系统脱敏法语言肯定性训练肥胖症睡眠障碍夜惊梦魇艾里斯理性情绪辅导遗尿症ABC理论多动症高峰发病年龄为8到10岁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情绪障碍焦虑沮丧恐惧行为问题任性自损第一节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及理论流派一、幼儿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流派(一)成熟学说(内因决定论)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一)从简单到复杂
1.从不齐全到齐全
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和特性,在初生的时候并不是完全齐备无缺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逐渐齐全的。
2,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比如:最初孩子的情感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之别,后来,逐渐分化为喜爱、高兴、快乐和痛苦
(二),从具体到抽象
(三),从被动到主动
1.无意向有意发展
无意心理活动,是指直接受外来影响支配的心理活动。
有意心理活动,指由自己的意识(目的,动机等)控制的心理活动。
儿童的注意,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最初都是无意的,以后向着有意或随意的心理活动发展。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的制约或局限。
比如,几个月大的孩子,其其快乐和不安,主要取决于生理上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是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形成整体,有了
系统性,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了个人特有的个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涉及到许多理论和观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主要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通过从环境中吸收刺激并产生反应来实现的。
该理论强调了外部环境对儿童学习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正反馈和惩罚,儿童学会了一种行为模式,以适应他们周围的环境。
2.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周围世界的互动和适应来构建他们的认知结构。
在儿童生命早期的阶段,他们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探索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发展出符号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由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他强调了环境和社会交往对学前儿童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区间性发展”的概念,即一个人在个体层面上依赖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和引导。
4.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了儿童内在动机和自主性的重要性。
根据该理论,儿童在实现满足和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感到自主、有能力和有关联感。
这可以通过提供支持、提供选择和培养积极自我概念的方式实现。
5.社会情感发展理论:社会情感发展理论关注儿童在社会互动和情感关系中的发展。
詹姆斯·鲁比特提出了情感发展的五个阶段,包括自主、皮肤到皮肤接触、控制、认同和恋爱。
这一理论强调了儿童和成人之间情感连接的重要性,以及正面亲密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6.性别角色理论:性别角色理论认为,儿童在社会中充当的性别角色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的。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儿童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行为的影响。
通过社会化和性别角色模型的塑造,儿童学会了符合其所在社会性别角色的行为和期望。
7.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由布隆弗伯格提出,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包含个体、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多个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流派模板模板课件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发展心理情况的学科,对于父母、教师、幼儿园工作者以及其他与儿童相关的人员来说,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很重要。
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有哪些呢?一、行为主义理论:以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强化,认为儿童的一切行为来源于环境刺激的反应,强调塑造和训练。
二、认知发展理论:由皮亚杰提出,认为儿童不是简单地被环境所塑造,而有一套自己的认知经验,通过自己的经验积累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认知结构,儿童能够重构自己的思想模式,从而发展出更复杂的认知和信仰。
此理论对幼儿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调让幼儿在游戏和自由探索中自我发现和创新。
三、社会学习理论:由珂文提出,认为儿童的行为模式是自己和他人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可以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形成学习取向,这个学习取向在不断合群中自然成长。
并且社会学习理论特别强调社交方面的要素,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接受、支持和帮助。
四、情感/人格发展理论:由佛洛伊德提出,认为儿童在情感、社交和性格形成方面有重要作用,提出了早期心理拓扑图、父母情结和心理防御机制等概念,这些都是儿童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此理论旨在鼓励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独立性和个性化的发展。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育者不应该过于专注于单一的理论流派,而应该根据幼儿个体情况,综合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案,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在实践中,理论和实践应该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满足幼儿的需求,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和谐、更快乐的成长环境。
最后,提醒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做好幼儿关怀和监护,在幼儿生活中给予足够的爱和关注,培养幼儿自信心和独立性,让他们在成长跨度中走得更坚定、更自豪。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共页课件 (一)学前儿童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理解其心理发展需要遵循心理学的不同理论流派。
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中,有四个重要的流派: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社会文化发展以及生物探究。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理论研究方法,使得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影响。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孩子的行为是通过对外界环境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是被塑造的。
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行为主义强调观察和实验的数据。
学前儿童的行为是可塑的,因为他们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所接受的奖励或惩罚形成的。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强调的是与行为主义不同的思考过程,以及孩子内在概念和思考方式的发展。
主要由保罗·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认知水平会不断提高。
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方面,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孩子的理解和获取的知识都来自经验和理解过程,而不是被塑造。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和学习是社会和文化方面共同影响的结果,而非可以在独立的个体中形成。
社会性是学习和理解的关键,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较大。
家庭、学校和朋友等社会和文化活动可促进思维过程的完善。
四、生物学理论生物学理论主要关注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和身体结构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中,生物学理论贯穿始终。
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身体运动,生长和发育都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密切相关。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是一个庞大的领域,涉及到众多的方向和研究方法。
四种理论流派都强调心理发展是多个方面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研究,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方法选择合适的理论流派。
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理解每个理论流派的假设和发现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成长。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下形成的,通过刺激和反应的相互作用来学习和发展。
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特·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形成习得行为,他们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反馈和惩罚来塑造和改变。
2.认知发展理论:以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将注意力放在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发展上。
他认为儿童在不同的阶段会经历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如感知运动期、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他揭示了儿童的认知发展的规律。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化文化理论将社会和文化因素视为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近发展区”和“远发展区”的概念,认为儿童通过与成年人和同龄人的合作和引导,可以在自己的认知能力上取得更大的发展。
4.心理动力学理论: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内心欲望和冲突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经历着冲突的不同阶段,如口唇期、肛门期和阴蒂期。
通过解决这些冲突,儿童可以达到心理平衡和成熟。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各有侧重,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这些理论通过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为教育和家庭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在实践中,综合运用这些理论,能更好地了解和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模块一学前儿童发展第一章儿童发展概述(90分)第一节儿童发展理论概述(69分)一、儿童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一)成熟势力说代表人物:盖赛尔/格赛尔(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强调儿童心理的发展取决千个体生理,尤其是神经系统的成熟。
实验:“双生子爬梯实验”(二)行为主义学说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1.华生的观点: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培养成2.斯金纳的观点: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操作和强化物之间的联结,强化可提高反应的概率。
3.班杜拉�波波玩偶实验班杜拉的观点记忆口诀:班参观技校(1)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自己参与其中)和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
(2)认为观察/替代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形式,包括注意(看见了)、保持(记住了)、再现(想起来)和动机(会这么做)四个子过程。
(3)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内部强化)。
直接强化:指外界对学习者本人直接进行的强化。
替代强化:观察别人(榜样)好的行为后果,于是产生了同样行为的倾向。
自我强化:自己根据自己的行为进行判断,由此奖励或处罚自己。
(4)在学校中存在着大量的观察学习。
(三)精神分析学说1弗洛伊德的观点(1)人格结构理论:本我:快乐原则(怎么快乐怎么来)、自我:现实原则(考虑情况)、超我:完美原则(圣人)(2)性欲阶段理论:分为口唇期C0-1岁)、肛门期(l-2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6-12岁)及生殖期(宵春期一成年期)。
儿童将来的发展是正常或变态,立生血有决定意义。
2埃里克森的观点: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
(人格发展渐成说/人格发展八Jlfr段理论)阶段冲突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幼儿早期(1-3岁)自主对羞愧(自主:独立性)幼儿期(3-6岁)主动对内疚(主动:积极主动)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记忆技巧:先有自主,才能主动(四)认知发展学说(皮亚杰)l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的实质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流派第一节成熟势力说【案例分析】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48 周起每天作10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 6 周。
到第52 周,他能熟练地爬上 5 级楼梯。
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 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
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这个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分析要点: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的出现或发展。
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观点辨析】你认为以下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1.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说明遗传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都上中班了,老师应该教他多识字,多做数学题。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说>一、华生的环境决定论1.理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环境教育的机械作用的结果。
2.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J·B·Watson)在他的著作《行为主义》中有一段著名的论点——“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的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无论他的天资、爱好、脾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
”(1)他认为儿童是被动的个体,其成长决定于所处的环境。
儿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教育者负有很大的责任。
(2)否认遗传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训练而习得的,给儿童以什么样的训练,就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什么样的人。
(换言之,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环境中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人类的行为来自学习,而学习的决定因素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因此人的行为也可以控制。
)3.儿童的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中学习而得的吗两个实验:实验1:华生等以一个11个月大的小男孩为被试,看能否通过条件作用让他对小白鼠产生恐惧。
实验之初,小孩对小白鼠并不害怕,但经过条件作用后,小孩发生了很大变化。
实验过程如下:在小白鼠出现在小孩面前的同时,在小孩的背后用力击打一个物体发出巨响,引起孩子的惊吓反应。
反复几次后,当只有小白鼠出现时,小孩也表现出害怕、逃避的反应。
几日后,小孩对所有带毛的物体如狗、皮毛大衣等都感到害怕。
实验2:以一名叫皮特的三岁小男孩进行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他的惧怕反应。
P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但对一切长毛动物感到害怕。
华生等为消除其恐惧采用了如下程序:首先,实验者先让P观看其他小朋友与小白兔玩耍。
然后在皮特吃饭时,将关在笼子里的兔子放在距离皮特较远且不会对他产生威胁的地方;第二天,将兔子拿到较近的距离,直到皮特感到一丝不安;接下来的每一天,兔子都被移近一点儿,但在实验者的关照下,并不会给皮特带来太多的麻烦。
终于,皮特可以做到一边吃东西一边与兔子一起玩。
用同样的方法,心理学家消除了皮特对其他物体的恐惧。
(华生的研究在实践上一个主要的应用是发展了一套对恐惧进行去条件作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当代来说即是一种行为矫正或称之为系统脱敏法。
)两个实验证明:儿童的行为既在环境中习得,也可以在环境中改变,环境决定着儿童的行为。
所以,华生的行为主义学生又被称为环境决定论。
二、斯金纳的操作主义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
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
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
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1)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2)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 (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Simulation。
;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型名称来自英文Reaction。
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
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
在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表性。
斯金纳很重视R型条件反射,因为这种反射可以塑造新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2.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斯金纳箱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
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斯金纳把动物的学习行为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他认为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
有机体必须先作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
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
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
在教学方面教师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3.强化理论~斯金纳在对学习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理论,十分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而强化物就是增加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
斯金纳把强化分成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种。
积极强化是获得强化物以加强某个反应,如鸽子啄键可得到食物。
消极强化是去掉可厌的刺激物,是由于刺激的退出而加强了那个行为。
如鸽子用啄键来去除电击伤害。
教学中的积极强化是教师的赞许等,消极强化是教师的皱眉等。
这两种强化都增加了反应再发生的可能性。
斯金纳认为不能把消极强化与惩罚混为一谈。
他通过系统的实验观察得出了一条重要结论:惩罚就是企图呈现消极强化物或排除积极强化物去刺激某个反应,仅是一种治标的方法,它对被惩罚者和惩罚者都是不利的。
他的实验证明,惩罚只能暂时降低反应率,而不能减少消退过程中反应的总次数。
在他的实验中,当白鼠已牢固建立按杠杆得到食物的条件反射后,在它再按杠杆时给予电刺激,这时反应率会迅速下降。
如果以后杠杆不带电了,按压率又会直线上升。
斯金纳对惩罚的科学研究,对改变当时美国和欧洲盛行的体罚教育起了一定作用。
斯金纳用强化列联这一术语表示反应与强化之间的关系。
强化列联由三个变量组成:辨别刺激──行为或反应──强化刺激。
刺激辨别发生在被强化的反应之前,它使某种行为得到建立并在当时得到强化,学到的行为得到强化就是刺激辨别的过程。
在一个列联中,在一个操作—反应过程发生后就出现一个强化刺激,这个操作再发生的强度就会增加。
斯金纳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就是精确地分析强化效果并设计特定的强化列联。
第三节认知发展学说一、皮亚杰,瑞士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
二、认知发展学说的主要观点:(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原因实质——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中儿童心理不断产生量变和质变。
儿童心理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一种动态的平衡过程,两种主要的形式就是同化和顺应,而着对立统一存在),使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智慧或智力是适应环境的手段。
(泛化的适应论)(二)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结构(四个基本概念)1.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概括性,可迁移)。
它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
;2.同化(以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为基础去吸收新经验的过程,图式产生量变)。
指个体将外界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但是有些信息与现存的认知结构不十分吻合,这时个体就要改变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即是顺应。
3.顺应(改变原有图式建立新图式,接纳新事物,图式产生质变)。
4.平衡(同化和顺应两种活动的平衡,是认知发展的动力因素)。
平衡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够轻松地同化环境中的新经验时,就会感到平衡,否则就会感到失衡。
心理状态的失衡驱使个体采取行动调整或改变现有的认知结构,以达到新的平衡。
总结: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在平衡—失衡—新的平衡中,实现了认知的发展。
(三)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表格PPT)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婴儿只能注意他自己的感觉、因为身体产生的各种新奇感受而惊奇。
他们就像一个小科学家一样,通过叫喊、倾听、敲打、尝试所有新鲜事物,来探索这个世界。
2.前运算阶段(2~6、7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在这个阶段,儿童可以接受图像、文字和简单概念,但是他们不能进行变化,不能对它们进行操作。
就好像他们拥有了思维的工具,但是还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工具。
比方说,在算数里,他们还不知道2x3和3x2是一样的。
该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泛灵论(2)自我中心(3)不能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4)思维的不可逆性(5)缺乏守恒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在这个阶段,儿童掌握了造作符号、物体的能力,不过这些对象必须是具体的——对他们来说,抽象的概念和操作还是个难题.小学生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
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对于具体的事物或情境能够按照逻辑法则进行推理。
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守恒是指物体某方面的特征(如重量或体积),不因其另一方面的特征(如形状)改变而改变。
皮亚杰设计了一系列守恒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液体守恒实验。
当着儿童的面向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杯A和B中注入相同高度的水,并问儿童两个杯子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由实验者或儿童将A杯的水倒入另一个较矮且粗的杯子C中,问儿童,A杯和C杯中的水是否一样多。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能达到守恒,他们有集中化倾向,即考虑问题只将注意集中在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顾此失彼,造成对问题的错误的解释。
如儿童会认为A杯中的水多,因为它高。
另一种表现是接近守恒但尚未成功,儿童注意到不同的维度,但不能同时考虑,在心理上感到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