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杂交改良
- 格式:pdf
- 大小:2.34 MB
- 文档页数:60
猪育种措施简介猪育种是通过选择和繁殖优良的品种和个体,以改良猪的性状和品质的方法。
有效的猪育种措施可以帮助农民提高生猪的产量、肉质和免疫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猪育种措施。
选择合适的品种选择合适的猪品种是猪育种的基础。
不同品种的猪在生长速度、产量和肉质上存在差异。
常见的猪品种包括杜洛克、长白、大白、小花猪等。
对于肉用猪,通常选择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品种。
而对于母猪,需要选择生育能力强、产仔数高的品种。
优选优良个体在品种确定之后,需要从中选出优良的个体进行繁殖。
优良个体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生长速度快:选择生长速度快的个体,可以缩短生长周期,提高猪的出栏率。
2.体型适中:选择体型适中的个体,既能保证生猪的产量,又不会影响繁殖能力。
3.肌肉发达:选择肌肉发达的个体,可以提高肉质品质,增加肉质收入。
4.繁殖能力强:对于母猪,选择繁殖能力强的个体,可以提高产仔数,减少繁殖间隔时间,提高繁殖效益。
进行交配选择交配选择是猪育种的关键环节。
合理的交配选择可以增加基因的多样性,提高后代的遗传优势。
常见的交配选择方法包括:1.近交配:近交配是指同一品种的近亲个体之间进行交配。
通过近交配可以保持优良的遗传特性,并扩大优良基因频率。
2.杂交配:杂交配是指不同品种的个体之间进行交配。
通过杂交配可以获得两个品种的优点,提高生长速度和产量等性状。
3.人工授精:人工授精是指采用人工方法将精子注入母猪体内。
通过人工授精可以选择最优良的种猪进行交配,提高遗传水平。
饲养管理优良品种和个体的选择只是猪育种的第一步,科学的饲养管理同样重要。
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最大化猪的生长潜力,提高生产性能。
1.合理的饲料配方: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的需要,合理配置饲料配方。
保证猪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以促进生长发育。
2.干净的饮水:保持水源的清洁和新鲜,确保猪获得足够的水分,以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3.良好的环境条件:提供干燥、通风、温暖的环境条件,有助于猪舒适生长,并减少疾病的发生。
猪的繁殖与育种猪是人类重要的畜牧动物之一,其繁殖与育种对于保障肉类供应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猪的繁殖与育种是通过选配优良的种猪,控制繁殖过程和利用科学的育种方法来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品质。
猪的繁殖过程主要包括发情、交配、妊娠和分娩等阶段。
猪的发情周期约为21天,发情期一般持续2-3天。
在发情期间,母猪表现出明显的性行为特征,如频繁鸣叫、踢墙、蹭背等。
交配是繁殖的关键环节,一般采用人工授精或自然交配的方式。
在妊娠期,母猪需要特殊的饲养管理和营养供应,以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
妊娠期为114天左右,分娩前母猪会表现出不安、不食、不眠等症状,分娩过程一般持续2-3小时。
在猪的繁殖过程中,选配优良的种猪是关键。
种猪应具备良好的生长性能、繁殖力和抗病能力。
种猪的选配应根据猪场的实际需要,选择具备优良遗传性状的个体进行配种。
常用的选配指标包括体重、背膘厚度、乳头数、繁殖性能等。
通过选配优良的种猪,可以提高猪群的遗传水平,增加猪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除了选配优良的种猪,猪的繁殖与育种还需要采取科学的育种方法。
常用的育种方法包括家系育种、杂交育种和重组育种等。
家系育种是指通过选择同一家系内的个体进行繁殖,以保持和发展家系优良性状。
杂交育种是指通过配种不同品种或不同血统的个体,利用亲和性优势和杂种优势来提高猪的生产性能。
重组育种是指通过基因重组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改良猪的遗传性状,以提高猪的产能和品质。
在猪的繁殖与育种中,饲养管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
饲养环境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等条件应适宜,饲料的营养成分和喂养方式应科学合理。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防疫措施,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定期进行体检和疾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问题。
猪的繁殖与育种是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品质的重要手段。
通过选配优良的种猪、科学的育种方法和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猪的遗传水平和生产效益,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和肉类供应的保障。
畜牧业中的繁殖技术与遗传改良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育和繁殖优良的品种,可以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和耐病力,从而增加畜禽产量和质量。
繁殖技术和遗传改良在畜牧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畜牧业中常用的繁殖技术和遗传改良方法,并探讨它们在畜牧业发展中的价值和应用。
一、繁殖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1. 自然交配自然交配是最简单、最基本的繁殖方式,通过雄性动物直接与雌性动物交配,实现生殖过程。
这种方式广泛应用于家禽和家畜的繁殖中,如鸡、鸭、猪、牛等。
2. 人工授精人工授精是将雄性动物的精液收集后,通过人工方式将其注入到雌性动物的生殖道内,实现受精过程。
与自然交配相比,人工授精可以控制配种时间和配种对象,提高种畜的遗传质量。
尤其在种猪、种牛、种马等高级品种的繁殖中,人工授精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3. 利用人工控制生殖周期的技术通过控制雌性动物的生殖周期和排卵时间,可以实现一年多次的繁殖,提高种畜的繁殖效益。
这种技术常用于羊、猪等畜禽的繁殖中,能够增加出生率和产仔数,提高种畜的产值。
二、遗传改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1. 基因选择与育种基因选择与育种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方法,对种畜禽进行基因评价和选择,以提高其遗传性状和品质。
通过对种畜禽进行基因分析和评价,筛选出优良的表型和遗传特性,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育种和繁殖。
这种方法可以加快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
2.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利用不同品种或群体之间的遗传优势来进行人工杂交繁殖,提高后代的适应性和生产性能。
通过与优良品种进行杂交,可以获得更好的生产性能和适应性。
例如,通过杂交产生的杂种鸡常常比纯种鸡更耐病、更快速生长和更高产蛋。
3.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特定物种的基因组中,以改变其遗传构成和性状表现。
在畜牧业中,基因工程被广泛应用于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生长激素基因导入猪的基因组中,可以提高猪的生长速度和瘦肉率。
猪的遗传改良与生产性能提升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食品需求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猪,作为人类重要的家畜之一,在肉类供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猪的遗传改良成为提高生产性能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猪的遗传改良与生产性能提升的相关内容。
一、遗传改良的意义猪的遗传改良对于提高生产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选择性育种和基因改造等手段,可以使猪的生长速度、繁殖力和抗病性等方面得到显著的提高。
遗传改良可以在短期内改善猪的品种特性,使其更适应现代化的养殖环境,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肉类产品的需求。
二、选择性育种的原理与方法选择性育种是通过选择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个体进行繁殖,以达到改良种群的目的。
在猪的选择性育种中,一般会选择具有生长迅速、肉质优良和抗病能力强的个体进行繁殖。
通过连续选择,逐渐改良种群的性状,使猪的生产性能得到提高。
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选择性育种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例如,利用DNA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可以更精确地鉴定猪的遗传特性,从而更好地进行选择性育种。
此外,基因克隆和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的应用,也为选择性育种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三、基因改造技术的应用基因改造是一种通过人为介入,对猪的基因进行修改的技术。
通过插入、修饰或删除猪的某些基因,可以使其具有更好的生产性能。
基因改造技术可以使猪的生长速度更快、饲料转化效率更高,甚至可以增加猪的抗病能力和耐热性。
然而,基因改造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风险。
人们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和道德性问题产生了关注和担忧。
在进行基因改造时,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和严格监管,确保其不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四、猪的遗传改良案例在猪的遗传改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
例如,肉猪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选择肉猪品种和优良猪种的杂交,获得了生长速度更快、肉质更好的猪种。
此外,对猪的抗病能力和耐热性进行改良,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中国猪种外传和对世界猪种改良的影响张法瑞,柴福珍(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史研究室,北京 100193)(上接2013年第7期131页)波中猪(Poland-China)又名波兰中国猪,原产于美国俄亥俄州,是美国的一个重要猪种。
现今有2种毛色,一种为黑白花斑色,一种为全黑色,四蹄、鼻与尾为白色。
在波中猪育成前,当地的猪种来源不一,当时随着欧洲各地大批移民不断流入,于是将各自不同的欧洲猪种带了进来,猪群种类杂乱。
1816年,一位名叫华莱士(John Wallace)的人由英国引进美国3头母猪,1头公猪,都是饲养在英国本地的中国猪后裔。
他用这些猪种同当地猪种杂交,结果很好,杂交所得的后代称为华仑本地猪。
后来又引进3头爱尔兰猪用于改良。
在复杂的杂交改良过程中,曾经从波兰移民农夫手中买进1头公猪。
最终育成新型标准品种,1845年正式命名为波中猪。
[6] 由中国猪种直接参与育成的世界著名猪种不少,而由中国猪种间接参与育成的现今著名品种,更是不胜枚举。
现在世界分布极广的兰德瑞斯猪(长白猪),在育成时也含有广东猪种的血液。
丹麦1887年以前将土种猪与英国输入的中约克夏、巴克夏杂交,以培育脂肪丰富的猪而销往德国。
1887年11月德国停止了进口。
丹麦不得不从英国引进含有中国猪血液的大型约克夏猪与本地白猪进行杂交改良,把脂肪型猪改良为腌肉型猪,出口英国。
对兰德瑞斯猪的不断选育,培育出了世界上著名的腌肉型品种——丹麦长白猪。
目前世界上养猪发达的国家均有饲养,各国又竞相利用丹麦长白猪育成了自己的白猪,如瑞典长白猪、荷兰长白猪、英国长白猪、德国长白猪等。
苏联大白猪(苏白猪)是俄国于19世纪后半叶引入英国大约克夏猪历经长期的风土驯化选育而成,被列入前苏联国家品种。
苏白猪后又与本地猪杂交选育,育成了乌克兰草原白猪、西伯利亚地方猪、布列托夫猪、米克洛夫猪。
加拿大拉康伯猪是该国拉康伯地区的一个农场于1942年引进巴克夏和含有中国猪血液的切斯特白猪杂交,再与长白猪进行三元杂交选育而成的肉用型新品种。
211野猪在家猪品种改良中的应用作用分析蒙林基(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新圩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广西钦州 535412)摘 要:猪产品是我国肉类食品中销量最大的产品之一,在我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量。
用家养母猪与雄性野猪进行杂交,能够培育出产仔数多、抗病性强、瘦肉率高、耐粗饲的新品种,同时提高了家猪的产仔数和家猪的瘦肉率,改善猪肉的营养口感,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口味需求同时也能增加养殖户效益。
本文介绍了野猪的习性特点和野猪与家猪杂交技术,简述了野猪在家猪品种改良中的作用。
关键词:家猪品种;野猪;基因改良;技术1 家猪品种与野猪1.1 家猪特点猪产品是我国肉类食品中销量最大的产品之一,深受我国人民喜爱,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成熟和生鲜保鲜技术的发展,我国在猪类肉食品上的需求量还有很大市场,广大消费群体对于猪肉市场消费需求几乎涵盖我国各个年龄群体。
我国饲养的传统家猪的品种主要是通过杂交产生的,杂交的家猪通过人工培育筛选配种,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基因和可遗传种群得以延续。
在家猪的培育方式中,采用人工授精拓宽和改变了家猪基因的范围,让家猪的基因发生改变,人工和自然对优秀的基因进行筛选,选择相对符合市场养殖的基因进行传承。
在自然条件下,正常中的家猪在生长在人工养殖的环境中,生长于自然环境稳定的室内,成活率较高,没有天敌和竞争,但是家猪的抗病能力较差,一旦发生严重的流行性疾病,容易大面积传染,造成大规模的死伤,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收益。
长期杂交和圈养导致家猪产生了较大变化,诸如体貌特征、行为习性明显出现不同,养殖户片面追求快速生长和利润,导致猪肉风味单一,猪肉品质、口感也明显降低。
对家猪的品种培育和改良通常选择是提纯选育重要的优秀的积极性状进行遗传,达到家猪的品种改良培育的目的,提升养殖人员的经济效益。
1.2 野猪特点野猪通体型健硕,皮毛粗硬,四肢细长,毛色呈灰暗褐色,具有食性杂、凶猛难训、适应性强等特点[1]。
野猪由于部分习性未被驯化,和家猪相比难以饲养,不适合大规模饲养生产,对生存环境有一定要求,养殖成本相对较高。
畜牧业中的品种改良和遗传改良技术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有限性,如何提高畜牧业的效益和生产力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品种改良和遗传改良技术作为影响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将在本文中进行探讨。
一、品种改良技术1.1 选种选种是基于动物个体的性状特点,通过选择具备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以提高后代的性状表现。
在这个过程中,畜牧业者需要在动物繁殖过程中注意选择达到理想性状的个体作为亲本,从而获得具有更好性状特点的下一代离繁个体。
这种选择可以基于产量、生长速度、肉质、皮毛或其他任何畜牧产品的质量。
1.2 杂交杂交是指通过将不同种群或亚种的个体进行交配,获得具有优异性状的混合品种。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通过基因的重新组合,可以获得优良性状的动物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以奶牛为例,将具有高产奶的品种与耐高温、耐寒或其他适应特定环境的品种杂交,可以获得适应力更强、产量更高的新品种。
1.3 人工授精人工授精是指通过人工方式将雄性动物的精液取出,然后将其注入雌性动物的生殖道内,以实现人工受精。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繁殖动物的品种改良中。
通过人工授精,可以选择更为优异的雄性动物作为精液提供者,从而提高以其为亲本的后代的表现。
二、遗传改良技术2.1 选择育种选择育种是在畜牧动物繁殖过程中,根据它们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特点,选择具有理想性状的个体进行育种。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选择愈合符合理想性状的亲本,来获得表现更优异的后代。
2.2 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是指通过CRISPR/Cas9等技术手段,直接对动物基因组进行修改和修饰,实现对特定性状的改良。
这种技术具有高效、准确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动物基因进行编辑,进而影响其性状表现。
2.3 基因克隆基因克隆是指将某个具有优良性状的动物个体的基因完整地复制并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通过基因克隆技术,畜牧业者可以获得具有统一性状的动物品种,提高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
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猪肉进口国,山东省更是我国养猪大省。
我国人口基数高,对于猪肉有着非常大的需求。
因此,必须要进行种猪品种改良,加速种猪品种改良进程,提高养殖效率和经济。
本文主要从种猪的品种改良及改进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供养猪业人员参考。
猪业;种猪;繁殖性能;品种改良;改进措施种猪品种改良及改进措施孙仁修(山东省畜牧总站(山东省种畜禽质量测定站)济南250100)猪肉是我国目前肉食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品种与品质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需要培育出多种类型优质优良的品种,满足我国人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传统猪品种由于杂交产生,在遗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作为新品种得以延续,但生产性能仍然可以不断的提高。
种猪是决定猪品种的重要因素,必须要不断地进行品种改良,提高整个猪群的质量,利于畜牧生产化。
在进行改良时应该充分地根据不同地区种猪生物学特性,选择合理的适宜的改良方案。
想要进行猪品种改良技术,提高猪产品的质量,与此同时,猪品种改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学习先进的科学品种改良技术,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1品种改良不当对种猪造成的影响目前种猪改良仍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
首先我国规模化养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仍然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散户养殖观念比较落后,采取的仍是传统养殖模式,主要以散户散养占据很大的比例。
这类饲养有着规模小,标准程度低,防疫不到位等问题,不断降低着种猪的品种特性。
因此农村种猪改良工作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其次,在引种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种猪主要通过从其他省份或国外进行引种,引种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常导致种猪将新的疫病带入到养殖场中,对养殖场造成巨大的危害,严重降低了猪场的经济效益。
最后,种猪在品种改良过程中,新技术推广通常主要有人工授精等。
在人工授精过程中,精液的生产不标准常常导致污染现象发生,输精人员操作不规范,导致配种率低下,难以提高。
输精使用设备也比较落后,无法达到规模化、标准化的使用水平。
猪品种改良的技术1 主要品种及选择我国主要的地方品种有东北民猪、八眉猪、太湖猪、宁乡猪、内江猪、金华猪、香猪等。
这些品种的普遍优点是产仔多、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好,但瘦肉率低、生长速度慢。
我国主要的培育品种有哈白猪、北京黑猪、新淮猪、湖北白猪、三江白猪等。
考虑猪场的饲养条件,主要包括饲料条件、设备条件、猪舍条件和气候条件等。
饲料粗放、设备简单、开放式猪舍适宜饲养本地品种或经本地品种改良的猪种。
2 杂交方式杂交一般指遗传上的不同品种、品系或群间的相互交配。
杂交的目的一是为了育成新品种;二是利用杂交优势。
杂交优势表现在对环境的适应性增强、生活力增强、生长速度加快、繁殖率和泌乳率都优于亲本。
采用合理的杂交组合,可以大大提高养猪效益。
父本要选择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胴体品质好的品种或品系作父本。
为了保证种公猪的种用价值,应强调对性欲、精液品质、性成熟、适应性等方面的选择。
母本要选择本地区数量多、繁殖力高的品种或品系作母本。
二元杂交是利用两个不同品种的公、母猪进行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猪,全部用来育肥。
这就是目前养猪生产推广的母猪本地化、公猪良种化、肥猪杂交一代化,是应用最广泛、最简单的一种杂交方式。
如用烟台黑母猪与长白公猪进行杂交所产生的长烟一代杂种猪,全部用来育肥,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日增重752g,瘦肉率52.2%,经烟台黑猪纯种繁殖的后代日增重多105g,精料重比下降0.58,瘦肉率提高3.46%。
三元杂交是用甲品种母猪与乙品种公猪杂交的一代杂种猪群选育的母猪,再和丙品种公猪进行交配所产生的后代,全部育肥。
这种杂交方式由于母本是二元杂种,能充分利用母本杂种优势。
另外,三元杂交比二元杂交能更好地利用遗传互补性。
例如,用长烟一代杂种母猪再和杜洛克公猪杂交所产生的后代称杜长烟杂种猪,通过饲养试验资料证明,杜长烟杂种商品猪,日增重717g,料重比2.44∶1,瘦肉率达60.23%。
比长烟杂种一代猪,料重比下降0.11,提高瘦肉率8%。
猪的三元杂交配种技术所谓猪的三元杂交是指利用两个品种进行一次杂交,然后选用F1代杂种母猪与第3个品种公猪进行第2次杂交,最后将三元杂种作为商品猪。
三元杂交,因为其更大限度地利用了遗传互补性,而且又利用了杂种母猪在繁殖性能上的杂种优势,所以三元杂交模式在国内外商品猪生产中被广泛采用。
一、后备公猪的品种选择。
在进行三元杂交时,第一父本应选择繁殖性能和产肉性能都比较优异的品种,如长白、大约克夏等;终端父本应选择产肉性能优异而繁殖性能较低的品种。
如杜洛克、汉普夏等。
二、后备公猪个体的选择。
后备公猪应具备以下条件:(1)外型良好,体质强健。
后备公猪肩胸部结合较好,腹部大小适中,背腰宽平,肢蹄稳健,整个体型结实紧凑。
经系谱审查确认其祖先或同胞无遗传疾患。
外貌具有品种的典型特征。
(2)生长发育速度快,胴体性状优良。
可以依据后备公猪自身成绩和用于肥育测定的同胞的成绩进行选择。
(3)生殖机能健全。
要检查公猪睾丸的发育程度,要求发育良好,大小相同,整齐对称,摸起来感到结实但不坚硬,切忌隐睾、单睾、疝气和包皮积尿膨大等疾病。
三、后备母猪的选择。
后备母猪应具备以下条件:(1)生长速度快。
要选择自身和同胞生长发育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的个体。
限饲前既要参考本身成绩,也要参考同胞成绩,限饲后主要参考用于肥育的同胞成绩。
(2)繁殖性能高。
后备母猪要选择产仔数多、哺育率高、断乳体重大的高产母猪的后代。
外生殖器官发育正常,发情周期有规律,而且发情症状明显。
(3)体型外貌特征典型。
毛色、头型、耳型具有相应的典型特征。
要有足够的乳头数,并且排列整齐。
四、种公猪来源的选择。
在实际生产中,养母猪户多数只饲养单个品种种公猪,解决公猪品种少的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采用人工授精技术。
猪杂交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猪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动物之一,为了提高猪的育种效率和生产性能,猪的杂交育种一直备受关注。
猪的杂交育种,是指不同品种、不同系的猪进行交配,通过杂交优势的发挥,获得生产性能更好的后代猪。
猪杂交育种是现代猪育种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提高猪的生产性能、促进猪肉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猪杂交的优势。
1. 杂交优势显著,猪的杂交育种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品种、不同系的猪的优势,获得杂种后代的生产性能明显优于纯种猪。
2. 提高生产效益,通过猪的杂交育种,可以显著提高猪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和肉质品质,从而提高养猪的生产效益。
3. 促进猪肉产业发展,猪的杂交育种可以提高猪的生产性能,促进猪肉产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猪肉品质需求的不断提高。
三、猪杂交实施方案。
1. 选择合适的亲本,猪的杂交育种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亲本,即不同品种、不同系的猪作为亲本,确保亲本的遗传背景优良。
2. 制定科学的育种方案,在进行猪的杂交育种时,要制定科学的育种方案,包括选配亲本、交配比例、交配时间等,确保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得到有效提高。
3. 加强管理和技术支持,在猪的杂交育种过程中,要加强对猪的管理和技术支持,确保猪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工作得到有效的保障。
4. 完善监测和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猪杂交育种监测和评价体系,对杂交后代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肉质品质等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价,为猪的杂交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四、猪杂交实施方案的意义。
1. 促进猪肉产业的发展,猪的杂交育种可以提高猪的生产性能,促进猪肉产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猪肉品质需求的不断提高。
2. 提高养猪效益,通过猪的杂交育种,可以提高猪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和肉质品质,从而提高养猪的生产效益。
3. 推动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猪的杂交育种是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
五、总结。
猪的杂交育种是提高猪的生产性能、促进猪肉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实施方案,可以充分发挥猪的杂交优势,提高猪的生产性能,促进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
110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7年34卷第12期遗传改良GENETIC IMPROVEMENT北京顺鑫农业小店种猪分公司协办用“二品多元改良轮回杂交”生产父母代母猪的构想喻传洲1,胡 旭2,杨华威3(1.华中农业大学,武汉 430070;2.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育种部,南阳 473000;3.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育种部,武汉 432200)1 为什么父母代母猪要用杂种在瘦肉型猪的生产中,当前流行的诸如杜洛克、长白、大白等都是很优秀的瘦肉型品种,为什么不用它们直接纯繁生产商品肥猪而要通过杂交配套生产商品肥猪呢?其目的就是要利用杂种优势效应。
杂种优势是纯繁永远无法表现的额外效应。
在养猪生产中,我们应该珍惜和利用好杂种优势这份额外效应。
何谓杂种优势?杂种优势就是两种遗传基础不同的植物或动物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所表现出的多种性状,比如抗逆性、繁殖性能、生长速度等均优于杂交双亲的现象。
杂交产生优势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然而,对于杂种优势的机理研究,虽然学派很多,包括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和上位性效应假说等,但至今没有一种假说能解释所有的杂种优势现象。
作者认为,仅仅从DNA 基因的作用很难全面揭示杂种优势的机理。
杂种优势不仅与基因本身的变异、而且还与基因表达方式有关,因此,表观遗传变异和杂种基因型相互作用的一种新机制也可能是杂种优势形成的潜在原因[1]。
实际上,杂种优势的形成是遗传、表观遗传和基因调控网络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生物体内的复杂变化,未来应建立一个系统的模型和研究平台对杂种优势进行研究[2]。
尽管目前从理论上尚不能完全对杂种优势现象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但在杂种优势的实际应用中还是有些规律可以遵循:1)杂种优势大小与杂种自身的杂合程度有关。
换言之,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杂合度越高,杂种优势就越大。
2)杂交的亲本越纯,杂种优势越明显。
实际上,这也是对第一条结论的证明,因为杂交亲本越纯,杂交后代的杂合程度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