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第1讲绪论.2014.12
- 格式:ppt
- 大小:354.00 KB
- 文档页数:27
大学生心理健康绪论教案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和评估方法1.2 教学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和评估方法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和评估方法,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1.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中的参与程度和反应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交流能力第二章: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挑战2.1 教学目标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理解大学生在学业、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和发展目标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策略和方法2.2 教学内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大学生在学业、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和发展目标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策略和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案例分析法:分析大学生心理发展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大学生在学业、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和发展目标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2.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中的参与程度和反应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交流能力第三章: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3.1 教学目标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心理调适的策略和应用3.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心理调适的策略和应用讲授法:介绍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心理调适的策略和应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3.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中的参与程度和反应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交流能力第四章:心理健康问题与干预4.1 教学目标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方法和策略4.2 教学内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方法和策略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案例分析法:分析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中的参与程度和反应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交流能力第五章:心理健康促进与维护5.1 教学目标了解心理健康促进与维护的重要性理解心理健康促进与维护的方法和策略掌握心理健康促进与维护的实际操作技巧5.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促进与维护的重要性心理健康促进与维护的方法和策略心理健康促进与维护的实际操作技巧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心理健康促进与维护的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心理健康促进与维护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心理健康促进与维护的方法和策略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心理健康促进与维护的实际操作技巧,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5.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中的参与程度和反应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交流能力第六章:心理障碍与心理咨询了解心理障碍的基本类型和特点理解心理咨询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心理咨询的流程和技巧6.2 教学内容心理障碍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心理咨询的定义和作用心理咨询的流程和技巧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心理障碍的基本类型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心理障碍和心理咨询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心理咨询的定义和作用角色扮演法: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心理咨询流程,让学生实际操作和体验6.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中的参与程度和反应角色扮演评估: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包括沟通技巧和理解能力第七章:压力管理与情绪调适7.1 教学目标了解压力的定义和影响理解情绪调适的重要性掌握压力管理和情绪调适的策略7.2 教学内容压力的定义和影响情绪调适的重要性压力管理和情绪调适的策略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压力的定义和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压力管理和情绪调适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情绪调适的重要性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压力管理和情绪调适的策略,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7.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中的参与程度和反应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交流能力第八章: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8.1 教学目标了解人际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理解沟通技巧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8.2 教学内容人际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沟通技巧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人际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角色扮演法: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沟通技巧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8.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授法和角色扮演法中的参与程度和反应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交流能力第九章:职业规划与生涯发展9.1 教学目标了解职业规划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理解生涯发展的策略和方法掌握职业规划的步骤和技巧9.2 教学内容职业规划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生涯发展的策略和方法职业规划的步骤和技巧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职业规划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职业规划和生涯发展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生涯发展的策略和方法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职业规划的步骤和技巧,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9.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中的参与程度和反应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交流能力第十章:心理素质与全面发展10.1 教学目标了解心理素质的定义和重要性理解全面发展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提高心理素质的策略和方法10.2 教学内容心理素质的定义和重要性全面发展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提高心理素质的策略和方法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心理素质的定义和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全面发展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提高心理素质的策略和方法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心理素质的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10.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中的参与程度和反应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交流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补充说明:在这一环节中,应强调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涉及到个体如何适应环境,如何有效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及如何保持情绪的稳定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教研室翟成蹊******************前言2012/9/282关于课程•课程简介•课程意义关于成绩•课程要求•考核方法关于教师•自我介绍 •猜猜看课程简介 2012/9/28 3 •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认识与识别心理问题 •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与情绪•学会处理大学生活中各方面的问题教材2012/9/28 4彩蛋 2012/9/28 5 课程要求2012/9/28 6•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积极配合课下实践 •广泛、深入的阅读考核方法2012/9/28 7•出席课程 10% •课堂参与 20% •课程实践 20% •随堂测验 40% •课程论文 10%第一讲 绪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幸福不是得到你想要的一切,而是享受你所拥有的一切。
课程概要2012/9/28 9 健康和心理健康定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特点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修炼1 2 3 4 5 什么是健康?2012/9/28 10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定义 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心智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动态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2012/9/28 11 世界卫生组织(WHO )1998什么是心理健康2012/9/28 12•身体、智力、情绪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 •有幸福感•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2012/9/28 13 大学生 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标准 12012/9/28 14智力正常•浓厚的学习兴趣 •求知欲望心理健康标准 2 2012/9/28 15 情绪健康•心情愉快 •善于控制情绪 •情绪与环境适应心理健康标准 32012/9/28 16意志健全•合理应对挫折 •自制力强心理健康标准 4 2012/9/2817人格完善统一•人格构成要素平衡发展 •人格与个人需要、目标 行为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大学生心理健康讲义两篇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义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健康概念1.键康的初始概念个体自诞生伊始,便祈求健康。
然而,对什么是健康,健康的概念应包括哪些内涵,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见解。
人类对健康概念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而不断丰富的。
在生产力低下的时期,人类只关注如何适应和征服自然,维护自身的生存。
其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关心身体健康,防病、治病的医学科学应运而生。
数百年来,生物医学的巨大成就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种成就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局限于过分关注躯体的生物学变化,而忽视了人的心理活动及社会存在对健康的影响。
20世纪初,《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健康下的定义为:“没有疾病和营养不良以及虚弱状态。
”甚至我国《辞海》(1989年版)中,也将健康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
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验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
”可以看出这种解释是一种生物医学的模式。
2.健康新概念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社会文化的迅猛变革,使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普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频繁的应激,快速的生活节奏,前所未有的巨大心理压力使人不堪重负,这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中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进而逐步确立了心身统一的健康观,从更全面的角度诠释健康概念。
由此,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应运而生。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成立宪章中指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这是对健康较为全面、科学、完整、系统的定义。
这种对健康的理解意味着,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分析,不仅看他/她有没有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还要看他/她有没有主观不适感,有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案第一章绪论人的心理能力是非常丰富的,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珍贵的财富。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都受到一定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尽管有时候我们察觉不到。
说一个人发脾气、闹情绪,这就是一种心理活动;说一个人洋洋得意、意气风发,这就是一种心理状态;说一个人品行不好、思想消极,这其实就是在做心理学研究了。
心理学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懂得运用心理学管理自己,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才会有所成就,才会更有意义。
一、心理与心理健康标准(一)什么是心理学?“Psychology”,源于古希腊语,“灵魂之科学”。
1.早在19世纪前,心理学还属于哲学范畴,而到了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3.消除对心理学的误解:心理学家知道人们在想什么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你说说我现在正在想什么?周围人得知你是学心理学专业的时候,常会好奇地这样问。
以为研究心理学的人和算命先生差不多,应该能够透视眼前人的内心活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心理学研究者通常是根据人的情绪表现和外在的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
也许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外在特征或测验结果来推测你的内部心理特征,但除非具有超感知能力,否则再资深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会一眼就看穿你的内心世界。
(二)健康与健康的标准1.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
2.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的十条标准:①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②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⑤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⑦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牙龈颜色正常;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⑩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