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第六章-多项式回归-响应面
- 格式:ppt
- 大小:283.50 KB
- 文档页数:47
干部公共服务动机、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基于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的探索林亚清 蓝浦城【摘要】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广大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干部队伍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
论文整合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组织行为学两大学科视角,以公共服务动机、胜任力、工作绩效和“绩效=行动意愿×行动能力”为切入点,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概念内涵和内在逻辑进行了解读,提出“多维工作绩效=公共服务动机×胜任力”。
进一步地,根据公共服务动机与胜任力的高低组合将干部划分为四种类型,以F省2180名公务员为样本,实证研究表明:第一,“想干又能干”的干部常规型、适应型和主动型绩效最高,“不能干又不想干”的干部这三类工作绩效最低。
第二,“想干但不能干”和“能干但不想干”的干部工作绩效介于上述两类干部之间,且前者比后者的常规型绩效更低、主动型绩效更高;但二者的适应型绩效无显著差异。
第三,常规型绩效在公共服务动机与胜任力高低组合影响适应型绩效和主动型绩效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研究为深入解读“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深刻内涵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经验证据,也为完善干部选拔培养的制度设计、推进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公共服务动机 胜任力 工作绩效 干部队伍建设【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486(2023)02-0084-21·48·林亚清,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人才战略研究所研究员;蓝浦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
感谢匿名评审专家、编委会专家和编辑部对论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公务员变革行为形成机制与推进路径研究”(21FZZB014),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干部担当作为视域下的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研究”(FJ2020JDZ005)。
响应面公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是一种统计建模和优化方法,广泛应用于实验设计和过程优化。
响应面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描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对实验过程的优化和控制。
响应面法的核心是响应面模型,该模型通常是一个多元二次方程,用来预测响应变量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数值。
响应面法最早由Box和Wilson于1951年提出,被广泛用于工程、化学、生物和其他领域中的实验设计和过程优化。
响应面法的应用可以提高实验设计的效率,减少试验次数,降低试验成本,加快研发进程,同时还可以实现对实验过程的优化和控制。
响应面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中心复合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或Box-Behnken设计(BBD)等设计方法,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响应面模型,并通过对该模型的分析和优化,实现对响应变量的最佳预测和控制。
响应面模型通常包括线性项、二次项和交互项,通过对模型的拟合和检验,确定主要因素和交互作用对响应变量的影响程度,从而为实验设计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响应面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建立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响应面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拟合和优化,寻找最优的实验条件,实现对响应变量的最佳预测和控制。
响应面法还可以同时考虑多个因素和交互作用对响应变量的影响,提高模型的解释性和预测能力,实现对复杂系统的优化和控制。
响应面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特性、化学反应、生物制造等各个领域。
响应面法在新材料开发、工艺优化、产品设计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为实验设计和过程优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方法。
响应面法是一种建立响应变量与实验条件之间关系的统计建模与优化方法,广泛应用于实验设计和过程优化领域。
通过建立响应面模型,可以对响应变量进行最佳预测和控制,提高实验设计的效率和准确性,加快科研进程,为工程、化学、生物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