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复习提纲修正版
- 格式:doc
- 大小:563.61 KB
- 文档页数:4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复习(word 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复习(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复习(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四章知识点复习第三章一、空气1、空气是维持人类生命的必须物质,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
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按体积分数计算,约为: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1%(二氧化碳0。
03%).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 2P2O5)二、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氧气无色无味,通常情况下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液态是淡蓝色液体,固态是蓝色雪花状的化学性质: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2、供给呼吸.3、氧气能够助燃.反应方程式实验现象硫在氧气中燃烧 S+O2 SO2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有刺激性气体生成带火星的木条放在氧气中 C+O 2 CO2 木条复燃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4P+5O2 2P2O5 产生大量白烟,生成白色粉末铝箔在氧气中燃烧 4Al+3O2 2Al2O3 剧烈燃烧,产生白色固体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 Fe3O4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铁生锈 4Fe+3O2 2Fe2O3(氧化铁:红棕色)缓慢氧化三、反应类型:(1)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可用C=A+B+……来表示(2)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可用A+B+……=C来表示(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
第1、2 节土壤的成分各种各样的土壤A. 土壤中的生命和非生命物质土壤生物: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土壤固体成分矿物质颗粒腐殖质:主要来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非生命物质液体:水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气体: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B. 从岩石到土壤1. 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1) 物理因素——风、流水、温度等2) 化学因素——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3) 生物因素2. 岩石变为土壤: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成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过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形成土壤C. 土壤的结构和类型1. 土壤的结构1) 土壤主要由矿物质、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以及多种生物组成,这些成分之间相互影响,使土壤形成一定的结构2) 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是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3) 土壤的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粗的叫砂粒,细的叫黏粒,介于两者之间的叫粉砂粒2. 土壤的类型1) 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2) 黏土类土壤: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3) 壤土类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D. 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1. 土壤的性状土壤名称性状砂土类土壤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
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
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壤土类土壤不太疏松、也不太黏。
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2. 壤土类土壤的矿物质颗粒、空气、水和有机质等组成比例合理,土壤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强,是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第3 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A. 植物的根系1. 植物根的分类1) 主根:由胚根直接生长形成的根,数量只有一条,向下生长2) 侧根:从主根上依次生出的根,与主根相比,又细又短,但数量众多3) 不定根:从植物的茎或叶上长出的根2. 植物根系的分类1) 直根系: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根系为直根系2) 须根系:没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根系为须根系B. 跟的吸水和失水1. 根尖的结构和功能根毛区:根毛区细胞是由伸长区细胞分化而来的,细胞壁薄,液泡较大,内涵丰富的细胞液,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伸长区:细胞逐渐停止分裂,但能较快生长,使根不断地伸长生长分生区: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细胞排列紧密,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外观呈黄色根冠:细胞壁薄,外层排列比较疏松,内部细胞小,排列紧密。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4章植物与土壤复习课目录 (1) (2) (8)【知识网络构建】【重难点突破1:土壤】1.土壤的成分(1)土壤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空气、水、腐殖质和矿物质颗粒。
2.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1)土壤的颗粒按直径大小可分为砂粒、粉砂粒和黏粒三类。
(2)根据三类土壤颗粒所占的比例不同,土壤也有相应的三种类型:砂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
(3)三类土壤的性状:通气性、渗水性、保水性、保肥性等各不相同,其中壤土类土壤因为其颗粒大小适中,故其通气性、渗水性、保水性、保肥性都较好,最适合植物生长。
3.土壤污染与保护(1)从全球的范围上讲,土地资源(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我国更紧缺。
目前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污染和过度开发。
造成土壤污染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和性质;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会对土壤造成生物污染。
(2)保护土壤资源的主要做法是严控污染源、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植树造林等。
【例1】(2019·成都模拟)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不仅比例构成不合理,而且分布不均。
读“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表”,回答下列各题。
(1)我国水土资源的分布特点是( )A.南方地多水少B.南方地多水多C.北方地多水少D.北方地少水多(2)有专家预言,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资源问题。
下列做法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缺水问题,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①增加地下水开采量②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③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农田④改变灌溉方式,推广喷灌、滴灌技术⑤污水处理,达标排放⑥推广节水器具A.②④⑤⑥B.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答案】(1)C(2)A【解析】我国水土资源分布很不均匀,其中耕地资源北方多于南方,而水资源南方明显多于北方。
第4章植物与土壤第1节土壤的成分第1课时土壤中的生命与非生命物质1.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土壤生物是指__生活在土壤中的各类生物__,包括__动物__、__植物__、__细菌__、__真菌__等。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1)土壤中的空气土壤中的空气基本上来自于大气,但也有一部分气体是由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的,所以土壤中空气的成分和大气成分不完全相同。
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__根呼吸__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2)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水分主要来自降雨、降雪和灌溉;此外,若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也可上升补充土壤水分;地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也可转变成土壤水分。
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3)土壤中的有机物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__排泄物__和死亡的生物体。
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的__腐殖质__。
有机物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2课时土壤中的无机盐以及土壤的形成1.土壤浸出液在培养皿中经过加热蒸发后,发现蒸发皿内有残留物,这证明土壤中有__无机盐__。
2.构成土壤的物质有__固体__、__液体__和__气体__三类。
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__矿物质颗粒__和__腐殖质__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__95%__左右。
3.岩石在长期的__风吹雨打__、__冷热交替__和__生物__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4.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主要有__风__、__流水__、__温度__。
5.土壤的形成过程是十分__缓慢__的。
形成1cm厚的表土,一般情况下大约需要__100~400__年,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大约需要__1000__年。
第2节各种各样的土壤1.土壤的结构和类型(1)土壤主要是由__矿物质__、__腐殖质__、__水__和__空气__等物质以及多种生物组成的。
第四章基本内容复习1.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土壤由水、空气、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
2.土壤生物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
3.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死亡的生物体和动物体的排泄物。
4.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气体和液体三类。
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有机物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5. 大小不等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是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6.土壤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一般分为砂粒、黏粒和粉砂粒。
根据它们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为壤土类土壤、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三类,其中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壤土类土7.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提供充分的水分、空气和无机盐。
8.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有明显主根和侧根之分叫做直根系,例如大豆。
没有明显主根和侧根之分叫做须根系,例如小麦。
9.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除了与植物的种类有关以外,还与土壤结构、肥力、通气状况10.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最主要部位是根尖,它的表皮细胞突起叫根毛。
11.根尖分为根毛区、伸长区、分生区和根冠四部分。
其中根毛区是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根能不断长长,主要依靠伸长区和分生区两个部位。
12.植物吸水和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液浓度和土壤溶液浓度,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当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
13.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其中含氮(N)、磷(P)、钾(K)元素的无机盐最重要。
氮——叶——植株矮小、叶色发黄磷——花、果实——植株暗绿带红钾——根茎——植株矮小,叶片上带褐斑14.水中出现水华现象,引起富营养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元素。
即氮磷含量大增使水中大量藻类繁殖(富营养化:水华、赤潮),水生动物因缺氧而死去茎的类型:直立茎:蒲公英、桃、向日葵、棉、松、柏、杨,柳、柏、甘蔗攀缘茎:黄瓜,葡萄,南瓜、丝瓜、豌豆、爬山虎、苦瓜葫芦匍匐茎:番薯、狗牙根、草莓、鸭跖草、竹叶梅缠绕茎:牵牛花、菜豆块状茎:马铃薯、芋头块状根:番薯16.双子叶植物的茎由树皮、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髓组成。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基本内容复习第四章基本内容复习1.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土壤由水、空气、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
2.土壤生物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
3.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死亡的生物体和动物体的排泄物。
4.形成土壤的物质存有液态、气体和液体三类。
土壤液态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有机物共同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到液态部分的95%左右。
5.大小不等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是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6.土壤矿物质颗粒存有细存有细,通常分成砂粒、黏粒和粉砂粒。
根据它们比例相同,可以将土壤分成壤土类土壤、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三类,其中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就是壤土类土壤,原因就是壤土类土壤的保肥、保水、透气、透水性能够最出色。
土壤的保水、丘间、通气、沥青能力主要与土壤的结构有关。
7.植物生长须要土壤提供更多充份的水分、空气和无机盐。
8.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有明显主根和侧根之分叫做直根系,例如大豆。
没有明显主根和侧根之分叫做须根系,例如小麦。
9.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的原产除了与植物的种类有关以外,还与土壤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有关。
一般地说,地下水位越高,则根系的平均值长度长。
植物的根存有稀释(水和无机盐)和紧固的功能10.植物变硬的主要器官就是根,最主要部位就是食道,它的表皮细胞凸起叫做根毛。
11.根尖分为根毛区、伸长区、分生区和根冠四部分。
其中根毛区是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根能不断长长,主要依靠伸长区和分生区两个部位。
12.植物变硬和脱水主要依赖于细胞液浓度和土壤溶液浓度,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变硬;当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脱水。
13.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其中含氮(n)、磷(p)、钾(k)元素的无机盐最重要。
氮――叶――植株矮小、叶色发黄磷――花、果实――植株暗绿带红钾――根茎――植株矮小,叶片上带褐斑14.水中发生水华现象,引发富营养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水中所含大量的氮、磷元素。
乂保水,保肥,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气和有机质。
壤土类土壤 黏土类土壤 砂土类土壤第四章《植物与土壤》1. 土壤生物有哪些?把生活在土壤中_、和 等称为土壤生物 2.土壤中非生命物质有哪些? a (四个实验请看书)(把泥土放入水中,水中有气泡,说明土壤中有空气;把泥土放入试管中加热后,发现试管 壁上有水珠出现说明土壤中含有水.;用燃烧法来验证土壤中存在有机物,土壤变黑,有焦 味,土壤质量减少(因为有机物易燃烧);用溶解、过滤、结晶法来判断土壤中有无机盐。
(因为有一部分无机盐易溶于水) 3.土壤中有机物来源于哪儿?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 和 0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成, 储存在土壤中。
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通过养分。
4.土壤如何形成? 土壤的组成成分?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及其复杂的过程。
即存在岩石 风化过程和有机物在岩石颗粒中的积累过程。
岩石的风化作用指在_、_、—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岩石碎裂的过程。
土壤的组成:十•壤是由空气、丞、腐殖质和矿物质颗粒组成的。
这些成分是相互影响的,并 使土壤形成了一定的结构0构成土壤的物质的状态有-、、和三类。
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 的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5. 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土壤主要是矿物质颗粒构成的,矿物质颗粒的和 是影响土壤结构的最重要的因素。
6.矿物质颗粒的种类? 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粗的叫拉,细的叫做孕,介于两者之间的叫桓。
砂粒空隙大,通气、透水性能,但保水性能。
黏粒空隙小,通气、透水性能,但保水性能。
7.土壤分类及质地特点?土壤的分类:根据土壤中—砂粒、粉砂粒、黏粒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为类据壤、类 土壤、类十•壤砂土类土壤通气性能最砂十•类土壤透水性能最, 土壤通气性能最差。
土壤保水性能最强,土壤是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这种土壤固体部分(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占土壤 总体积的%,其中有机质占固体部分的1%-5%;水和空气各占 %。
八年级下科学第四章植物与土壤复习提纲
班级 姓名
一、土壤的成分
1、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1)土壤中的水分:加热土壤,出现水珠
(2)测定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两个相同的烧杯内分别放入体积相同的
正方体铁块和土壤,慢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正好把它们浸没为止,
注水量的差值即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
(3)土壤中的有机物:称取一定量干燥土壤,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放石
棉网上),现象: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燃烧过后,再称量土壤,
发现质量变少。
土壤中的无机盐:过滤土壤浸出液,再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可见
很细的结晶物
注:①(1)图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爆裂
②有机物能燃烧,但不能溶于水;无机盐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
3、
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土壤的组成 固体 矿物质颗粒(无机盐):占固体体积的95%
土壤非生物 腐殖质(有机物)
液体:水
气体:空气
4、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积累两个部分。
岩石的风化:指岩石在风、流水、、温度等物理因素和化学物质的
溶蚀作用和各种生物的作用下,不断碎裂的过程。
总结: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
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二、各种各样的土壤 5、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有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矿物质颗粒的 多少和排列方式
6、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分类:砂粒(最粗)、粉砂粒、黏粒(最细)
7、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的能力主要与土壤中矿物质颗粒大小有关
8、
三、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
9、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
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菠菜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系) 土壤分类 土壤性状 砂土类土壤 通气、透水性最好;保水保肥性差; 黏土类土壤 保水、保肥性最好;通气透水性差; 壤土类土壤 黏性适中,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最适于耕种
(1)图 (3)图 (2)图 (4)图
须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如:水稻、蒜、葱等单子叶植物的根系)
10、根具有固定和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功能。
①植物的根十分发达,生长范围比枝叶大,把植物牢牢固 定在地上;②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根吸收进入植物体的。
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受土壤的结构、肥力、水份和通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12、植物根吸收水份的主要部位是根尖。
在农业生产中,移植作物幼苗要带土移植的原因:①以免损伤根尖;②是植株移栽前仍能吸收土 壤中的营养物质
根 冠:位于根尖顶端的帽状结构。
细胞壁薄,外层细胞排列输送,内部细胞小、 排列紧密。
保护作用,有利于根在土壤中不断生长
分生区:位于根冠内侧,长约1-3毫米。
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排列紧
13、根的结构 密。
分裂能力强,大部分成为伸长区细胞,进而形成根的各部分结构 (自下而上) 伸长区:逐渐停止分裂,但能较快生长,使根不断地伸长生长
根毛区:由伸长区细胞进一步分化而来,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扩大了根的 吸收面积)。
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注: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是根,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区。
14、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原理): 一般情况下,当植物根毛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高于土壤 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时,细胞吸水;反之,细胞失水
15、植物放入清水中,吸水;放入盐水中,失水,出现萎蔫现象(失水造成的)。
因此,施肥过多使土 壤中溶液浓度过高,容易造成“烧苗”
16、水分进入根部的途径:根据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差异,逐渐进入跟内部(根部内层细胞溶液比外 层细胞溶液浓度高) 土壤 根毛皮层细胞 另一个根毛皮层细胞
根木质部的导管 上升到其他结构 17、植物的生长除了要从土壤中吸收水份外,还需要
吸收无机盐,特别需要较多的含有氮、磷、钾
三种元素的无机盐。
18、不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起不同作用:①氮、镁:
合成叶绿体的原料;②氮、硫:合成蛋白质的原料;③钾:使茎秆粗壮,促进淀粉的合成和运输; ④磷: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开花
→→→→
19、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的缺乏症状:①缺氮的症状:植株矮小,叶片发黄;②缺磷的症状:植株暗
绿带红;③缺钾的症状:植株矮小,叶片上带许多褐斑
20、植物和土壤的关系:(1)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和无机盐;(2)植物可以帮助土壤积累有机物,
使土壤更为肥沃。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常提倡“秸杆还田”,以提高农田的肥力。
注:植物无法直接吸收有机物。
但是动植物尸体、排泄物等有机物会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变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后,然后才能被植物吸收
21、长期施用化学肥料的危害:使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
四、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22、茎的分类
(1)按生长方式不同分:
①直立茎:最常见,直立向上生长如:果树
②缠绕茎:茎本身缠绕他物上升,如:牵牛
③匍匐茎:较软,不能直立生长,只能在地面匍匐生长如:草莓、甘薯
④攀缘茎:借助他物,常借助茎,叶的变态结构(如卷须)而上升如:丝瓜
(2)按组成成分分:草质茎(单子叶植物,一般为绿色,较细),木质茎(双子叶植物,较粗)注:无论茎呈现什么特点,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是对光合作用这种营养方式的一种适应,即从环境中最大可能地获取其生长所需的阳光
23、茎的功能:①输送作用;②支持作用
表皮:细胞排列紧密,间隙小,起保护作用
树皮筛管:长筒形活细胞,向下运输有机物
韧皮部:韧皮纤维:机械组织,支撑作用
24、茎的结构形成层:分生组织,只有2-3层细胞,筒状,较小,能不断进行细胞分裂,
(从外向内)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
木质部:导管:长筒形死细胞链接形成,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木纤维:机械组织,增加茎的强度,支撑作用
髓:茎最中央,储藏营养物质
注:(1)木质茎(双子叶植物)有形成层,因此茎能不断加粗;草质茎(单子叶植物)没有形成层,它们的茎不会加粗生长,如:水稻、小麦、毛竹等
25、年轮:木质部生长,由于气候等条件的不同,尤其是温带地区,在气温、降水、光照等外界气候
因素呈现周期性变化影响下,前一年的秋材和后一年的春材,有比较明显的分界线,每年生成一轮,(只在木质部中,不包括树皮、韧皮部、形成层等环状结构),其中较光亮且宽的线条生长于春季,较暗且窄的线条多生长于秋季。
26、年轮的作用:①根据木质部中年轮书可推算树的年龄;②推断植物生长的不同时期气候状况;③
识别方向:环境越好,光线越充足,植物生长越快,年轮越疏松,故,年龄较稀疏的地方为南方,较狭窄密集的地方为北方
27、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
注:①刀片切成斜面:增大面积,有利于物
质运输;②横切面现象:木质部被染色;
③纵截面现象:越向上,染色越浅
(说明水分和无机盐运输是自下而上)
28、筛管:位于韧皮部(树皮),运输有机物,自上而下运输
注:树皮环切后,伤口的上部出现膨大的瘤状物(有机物不能向下
运输,在伤口的上方积存,导致上方细胞分裂和生长都加快)
五、植物的叶和蒸腾作用
29、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特征与植物生长的环境密切相关。
如:潮湿、阴暗环境下,叶片一般较大且叶表面无角质层,
增大换气面积;干旱环境中,植物叶片较小且退化成刺状
或小鳞片状,叶表面覆盖有蜡质和不易透水的角质层
叶柄表皮细胞:无色透明,有利于光线的透过和保护作用分上下30、叶的结构表皮保卫细胞:半月形,两个形成气孔表皮
叶片叶肉: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主要场所
叶脉:内有导管和筛管,输送水分和养料
31、蒸腾作用: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
(主要是叶片)以气体状态散失到
大气中的过程。
事实上,根吸收的
99%的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发出去,
极少部分用于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
32、蒸腾作用的意义:①在高温时降低
叶片的温度;②是根吸水的动力
③有利于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
植物体内的运输
33、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大气温度、湿度和气体流速(温度越高,湿度越低,气流越大,蒸腾作用
越强)
34、蒸腾作用的水分是由上下表皮中的气孔散发出来的,且下表皮的气孔比上表皮多。
注:蓝色的氯化钴试纸遇水变红色,水越多,颜色越深
35、气孔: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是水分和气体(氧气、二氧化碳)交换的门户
水份充足→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蒸腾作用增强
水份缺少→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蒸腾作用减弱
36、气孔的开闭可调节蒸腾作用的快慢,使植物体内始终保持着适量的水分
37、水从植物吸收到蒸腾散失的途径:
土壤→根毛→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柄中导管→气孔→叶外
六、保护土壤
38、目前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是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39、化学污染: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
生物污染: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对土壤产生污染
40、土壤资源的流失: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
41、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黄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