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土地的50%-80%仍为地主所有,另有10%-15%为富农所有。
从1950年开始至今,中国先后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土地制度改革,或者说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1950年代初1950年6月30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标志了新中国在土地所有制方面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力图通过土地改革,废除民国时期的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建立农民土地私有制,“使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地获得了7亿亩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缴纳的700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形成了自耕农所有制。
在这一时期,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而且对拥有的土地“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
(《土地改革法》第30条)新中国颁布的《土地改革法》真正赋予了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权利,但这个时期比较短。
第二时期:1950年代中-1970年代末1955年夏,随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的提出,为了避免小农经济方式和局限和生产技术落后。
新中国通过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运动,逐步使得个体农民私有的土地改造为人民公社所有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
从农业合作化运动到人民公社,这一系列的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农民对于土地的产权弱化,并使得土地所有权虚置,土地在运动当中逐步归集体所有,个体农民与土地不再存在法律上的产权关系,所以在这个时期,“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的流转方式已经不可能实施,农村土地也就没有实现流转的可能。
第三时期: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21世纪初1978年,凤阳小岗18户农民搞起了“大包干”,正式揭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从单纯集体所有向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两权分离模式转变。
在这一时期,农村土地的流转已经开始松动萌芽。
1983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印发农村经济政策的基于问题的通知》,全国农村开始普遍推行包干到户。
到1983年底,98%左右的基本核算单位都实行了包干到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7%左右,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土地改革法的意义土地改革法的意义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3.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4.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5.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6.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
三次之间的区别:第一次是民族主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全国一致反抗日本侵略。
第二次是阶级斗争时期,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实行有阶级区分的土地政策,联合贫下中农对抗资产阶级。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措施,所以保留了富农经济,减少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为经济恢复建设提供稳定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九五○年六月二十八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第二章土地的没收和征收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三条征收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
但对依靠上述土地收入以为维持费用的学校、孤儿院、养老院、医院等事业,应由当地人民政府另筹解决经费的妥善办法。
清真寺所有的土地,在当地回民同意下,得酌予保留。
第四条保护工商业,不得侵犯。
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
不得因没收封建的土地财产而侵犯工商业。
工商业家在农村中的土地和原由农民居住的房屋,应予征收。
但其在农村中的其他财产和合法经营,应加保护,不得侵犯。
第五条革命军人、烈士家属、工人、职员、自由职业者、小贩以及因从事其他职业或因缺乏劳动力而出租小量土地者,均不得以地主论。
其每人平均所有土地数量不超过当地每人平均土地数百分之二百者(例如当地每人平均土地为二亩,本户每人平均土地不超过四亩者),均保留不动。
超过此标准者,得征收其超过部分的土地。
如该项土地确系以其本人劳动所得购买者,或系鳏,寡、孤、独、残废人等依靠该项土地为生者,其每人平均所有土地数量,虽超过百分之二百,亦得酌情予以照顾。
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地,亦予保留不动。
但在某些特殊地区,经省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得征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或全部。
半地主式的富农出租大量土地,超过其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数量者,应征收其出租的土地。
富农租入的土地应与其出租土地相抵计算。
第七条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第八条本法规定所有应加没收和征收的土地,在当地解放以后,加以出卖、出典、赠送或其他方式转移分散者,一律无效,此项土地,应计入分配土地的数目之内。
第3课:土地改革【课标要求】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学习目标】1、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2、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培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自主学习】一、土地改革的原因: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二、土地改革的经过: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实行农民的。
到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制度,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成为的主人。
2、这使更加巩固。
3、大大解放了农村,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准备了条件。
【合作交流】1、土地改革当中为什么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2、土地改革完成后土地所有制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达标检测】1、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是在()A.《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宪法》2、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是在()A.1950年B.1951年C.1952年底D.1953年3、1950年国家决定在下列哪些地区实行土地改革()A.新解放区B.西藏自治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4、建国初的土地改革依据的法令是()A.《共同纲领》 B.中央人民政府公告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土地改革是要废除()A.农民土地所有制B.地主土地所有制 C.土地私有制 D.土地国有制材料分析:材料一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按照《 A 》的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新中国土改运动中是怎样斗地主的新中国土改运动中是怎样斗地主的在新中国的解放运动中,斗地主曾是我们土改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爱汇网店铺为你整理的新中国斗地主的历史知识,希望能帮到你。
新中国土改运动中是怎样斗地主的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同年冬起,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规定了没收、征收和分配土地的原则和办法。
可以说,土地问题是解决中国近代以来政治问题的一大关键。
在解放前后,通过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在获得农民拥护的同时,还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兵源和粮食供应。
在土改中,“斗地主”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一、划成分在决定对一个地区开展土地改革后,当地党委首先会派遣“土改工作队”进入各村,每支工作队大概3至5人左右,其工作任务就是主持该村的土改运动。
工作队进入村庄后,就拥有了“钦差大臣”的身份,若发现村支书和村长渎职或有其他不法行为,有权随时将其罢免,重新进行选举。
通过这种方式,工作队很快建立起在农民心目中的权威。
接下来,工作队需要取得农民的信任。
通过走访,工作队争取进行准确摸底,搞清楚村里的大致情况,比如哪些可能被划为地主、哪些是富农、哪些又是贫雇农。
但一开始工作队的走访并不顺利,很多农民出于对地主的惧怕,不敢对工作组说出实情。
工作队就通过深入农民生活调查了解,得到了农民的信任。
然后,通过划成分的方式,将农民与地主在“阶级”上分离开来。
二、斗地主工作队确定斗争对象后,需要引导贫农们起来斗争。
不过,因为有的地方村庄的土地占有情况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度不均,甚至有的地方双方关系还较为“和谐”。
要让他们大胆斗争,必须要找一个突破口,即有人带头斗地主。
在农民们看来,群体总是安全的。
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清单全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1.土地改革的原因(l)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②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土地改革的文件:③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⑥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土地改革的经过:⑦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⑧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⑨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到⑩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⑪封建土地制度,⑫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⑬土地,成为土地的⑭主人(3)这使⑮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⑯生产力,⑰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⑱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基础闯关全练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的地区是()A.中原地区B.山东解放区C.东北地区D.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2.对下图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 1952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基本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C.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公有制D.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3.右图是建国初期张贴的一幅宣传画,根据它宣传的内容,可以判定它出现的时间应该是()A. 1950年B. 1952年C. 1959年D. 1961年4. 1952年的一天,农民张大爷看着自己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喜泪涟涟。
请问,这一情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选项直接相关()A.进行了土地改革B.粉碎了“四人帮”C.实行了改革开放D.镇压了反革命5. 1952 年全国的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9%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9.3%,最主要的原因是()A.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B.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C.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D.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C.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D.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7.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运动取得的成果不包括()A.消灭了地主阶级B.巩固了人民政权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废除了土地私有制8.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农村实行的是()A.地主土地所有制B.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C.农民的土地所有制D.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二、非选择题9.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中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与全面社会
改革后有感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这部法律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历史经验,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
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奠定基础。
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新中国成立之前,各解放区就分期分批组织了土地改革。
为保证土地改革法的正确实施,从中央到地方都抽调大批干部组织土改工作队,其中吸收了相当一批新解放城市的青年和学生,经过集中培训,认真学习土改法令,掌握各项政策和工作方法,分期分批下到农村开展土地改革。
从1950年冬季开始,一场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有领导、有步骤、分阶段地展开了。
土改后,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到1952年底,全国除一部分民族地区及台湾地区外,广大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全国有3亿多无的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农民在内)无偿地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
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要向地主缴纳约3000万吨粮食的苛重地租。
土地改革的完成,消灭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从根本上铲除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一个历史性胜利。
第3课土地改革【学习目标】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时间和主要内容;3、掌握和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基础知识导读】:1、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_______严重防碍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发展。
2、____________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年冬,全国分批实行_______________,没收_____________的土地,分给__________________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3、到_____________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农民真正获得理解放。
4、土地改革意义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有两千多年的______ 制度,_______ 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②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_______ 准备了条件。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第3课土地改革问题生成单(一课时)班级:姓名:一、教师预设问题1、在土地改革中,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为什么要保存富农经济?二、我的生成问题:第3课土地改革问题训练单(一课时)姓名: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防碍中国社会的发展B、农民要求实行土地改革C、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困难D、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2、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时间是()A、1949年B、1950年C、1951年 D 、1959年3、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重点地区是()A、新解放区B、老解放区C、少数民族地区 D、边远地区4、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A、归农民所有B、归乡镇所有C、归集体所有D、归国家所有1、5、右图,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己。
一、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 (1950—1952)(1)开始: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核心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仍然是土地私有制)(3)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4)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 (1953—1957年)(1)原因:土改以后,我国农业仍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形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农业合作化(集体化)的道路。
(集体土地公有制)(3)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结果: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5)意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1978年)(1)原因: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2)形式: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的全体社员共同所有、共同经营的农村经济管理格局。
(3)表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吃“大锅饭”等。
(4)核心:“一大二公”(扩大公有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实行平均主义,刮“共产风”),实行土地公有制。
(5)评价: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严重脱离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使农村生产停滞不前。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至今)(1)开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2)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即在公有制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农民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50.06.28•【文号】•【施行日期】1950.06.28•【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对1978年底以前颁布的法律进行清理情况和意见报告的决定(发布日期:1987年11月24日,实施日期:1987年11月24日)宣布失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土地的没收和征收第三章土地的分配第四章特殊土地问题的处理第五章土地改革的执行机关和执行方法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第二章土地的没收和征收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三条征收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
但对依靠上述土地收入以为维持费用的学校、孤儿院、养老院、医院等事业,应由当地人民政府另筹解决经费的妥善办法。
清真寺所有的土地,在当地回民同意下,得酌予保留。
第四条保护工商业,不得侵犯。
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
不得因没收封建的土地财产而侵犯工商业。
工商业家在农村中的土地和原由农民居住的房屋,应予征收。
但其在农村中的其他财产和合法经营,应加保护,不得侵犯。
第五条革命军人、烈士家属、工人、职员、自由职业者、小贩以及因从事其他职业或因缺乏劳动力而出租小量土地者,均不得以地主论。
其每人平均所有土地数量不超过当地每人平均土地数百分之二百者(例如当地每人平均土地为二亩,本户每人平均土地不超过四亩者),均保留不动。
超过此标准者,得征收其超过部分的土地。
如该项土地确系以其本人劳动所得购买者,或系鳏、寡、孤、独、残疾人等依靠该项土地为生者,其每人平均所有土地数量虽超过百分之二百,亦得酌情予以照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法规类别】土地综合规定
【失效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对1978年底以前颁布的法律进行清理情况和意见报告的决定
【发布部门】中央人民政府(已变更)
【发布日期】1950.06.28
【实施日期】1950.06.28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土地的没收和征收
第三章土地的分配
第四章特殊土地问题的处理
第五章土地改革的执行机关和执行方法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第二章土地的没收和征收
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三条征收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
但对依靠上述土地收入以为维持费用的学校、孤儿院、养老院、医院等事业,应由当地人民政府另筹解决经费的妥善办法。
清真寺所有的土地,在当地回民同意下,得酌予保留。
第四条保护工商业,不得侵犯。
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
不得因没收封建的土地财产而侵犯工商业。
工商业家在农村中的土地和原由农民居住的房屋,应予征收。
但其在农村中的其他财产和合法经营,应加保护,不得侵犯。
第五条革命军人、烈士家属、工人、职员、自由职业者、小贩以及因从事其他职业或因缺乏劳动力而出租小量土地者,均不得以地主论。
其每人平均所有土地数量不超过当地每人平均土地数百分之二百者(例如当地每人平均土地为二亩,本户每人平均土地不超过四亩者),均保留不动。
超过此标准者,得征收其超过部分的土地。
如该项土地确系以其本人劳动所得购买者,或系鳏、寡、孤、独、残疾人等依靠该项土地为生者,其每人平均所有土地数量虽超过百分之二百,亦得酌情予以照顾。
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但在某些特殊地区,经省以上人民政
府的批准,得征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或全部。
半地主式的富农出租大量土地,超过其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数量者,应征收其出租的土地。
富农租入的土地应与其出租的土地相抵计算。
第七条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第八条本法规定所有应加没收和征收的土地,在当地解放以后,如以出卖、出典、赠送或其他方式转移分散者,一律无效。
此项土地,应计入分配土地的数目之内。
但农民如因买地典地而蒙受较大损失时,应设法给以适当补偿。
第九条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及其他农村社会阶级成分的合法定义,另定之。
第三章土地的分配
第十条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第十一条分配土地,以乡或等于乡的行政村为单位,在原耕基础上,按土地数量、质量及其位置远近,用抽补调整方法按人口统一分配之。
但区或县农民协会得在各乡或等于乡的各行政村之间,作某些必要的调剂。
在地广人稀的地区,为便于耕种,亦得以乡以下的较小单位分配土地。
乡与乡之间的交错土地,原属和乡农民耕种者,即划归该乡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