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颗粒剂
- 格式:ppt
- 大小:471.50 KB
- 文档页数:41
第七章煎膏剂颗粒剂第一节前膏剂一,概述;1定义;是指药材用于煎煮,去渣取液浓缩后,加炼密或糖制或的稠厚状半流制剂。
因其药性滋润,故又名膏滋。
2特点;浓度高,味甜可口,服用方便,易于贮存。
3适用范围;小孩,老人,慢性病患者或体质虚弱者,4注意事项;受热易变质,挥发的中药不宜制成煎膏剂,二制备煎膏剂的生产工艺流程是;原辅料处理→煎煮→浓缩引清膏→加糖(密)以膏→分装㈠原辅料处理1,原料处理药材不同,加工的方法不同;①根茎类药材,加工成片;全草类药材,加工168成段,并且接处方规定进行炮制。
②若是新鲜的果类,则宜洗净后压取果汁备用,③若为无组织结构的胶类药,则将处方中的其他药煎煮浓缩到一定程度时加入胶类药溶解。
综上所述,对原药材进行处理的目的;无非就是尽可能卫生并且尽可能多的提妈出药材中的有效成分,2,辅料的处理;包括蜂密的处理法和糖的处理两种情况①蜂密的处理法,在选择蜂蜜时,就特别注意选用元素蜂蜜,普通蜂蜜元素,但有因密源植物的关系而致蜂蜜有毒,例由乌头,曼陀罗,雪上一样蒿等有毒植物的花计所酿这密,稀而色深,味苦麻而涩有毒切忌入药,无毒的蜂蜜是乳白色或淡黄色桐黄色桐厚糖浆状液体或凝脂状半流体,有香气味浅甜而不酸,不涩,不麻,清而无杂质,炼制方法如下;169将密置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密,水总量不能超过锅容积的1/3,以防加热沸腾后泡沫上升,溢出锅外,)加热至沸腾用40-60目筛滤过,除出浮沫及死蜂等杂质再入锅继续加热熬炼并不断捞去浮沫。
其炼制程度,应根据目的的不同而控制其加热时间、温度炼蜜颜色、水分等熬成嫩蜜、中蜜、老蜜三种。
①嫩蜜:系指蜂蜜加热至105-115℃而得的制品。
嫩蜜含水量在18%-20%,色泽无明显变化,稍有粘性。
适用于粘性较强的药物制丸。
②中蜜(又称炼蜜):系指蜂蜜加热至116-118℃满锅内出现均匀淡黄色细气泡的制品。
炼蜜的含水量为10-13%用于捻之有粘性,能拉出白丝,但拉长即断。
《药剂学》考试大纲I、考试性质该考试所包含的内容将大致稳定,试题形式多种,具有对学生把握课程的较强识别、区分能力。
Ⅱ、课程内容第一章药物剂型与药物制剂1. 掌握药剂学的概念、药剂学常用术语、药物剂型的作用和重要性、药用辅料的概念。
2. 熟悉药物剂型的分类、药用辅料的功能。
3. 了解药用辅料的分类第二章药物制剂的质量管理1. 掌握药物制剂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的机构与职能、药物制剂生产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2. 熟悉质量保证的概念、内容;质量控制的概念、内容;质量检验的主要内容;质量风险管理的概念、程序。
3. 了解质量管理的概念、原则、药品质量管理的目标;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发展历程、中心指导思想、基本内容。
第三章液体制剂1. 掌握高分子溶液剂的概念、特点与稳定性;混悬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与稳定剂及质量评价;乳剂的概念、特点与分类、乳剂的不稳定现象等。
2. 熟悉低分子溶液型液体制剂的概念、分类及用途;乳剂的制备、混悬剂的制备等。
3. 了解溶胶剂的概念与稳定性等。
第四章无菌制剂1. 掌握注射剂和滴眼剂的概念、特点与质量要求;注射剂的溶剂与附加剂;输液剂的生产工艺流程剂对生产环境的要求等。
2. 熟悉热原的定义、污染途径、去除方法和检查方法;制药用水的分类及用途;过滤器的分类及特点;等渗的概念及计算。
3. 了解注射剂生产中常见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注射用无菌粉末的特点和分类。
第五章浸出制剂1. 掌握常用浸出制剂的概念及制备方法。
2. 熟悉常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的操作要点。
3. 了解浸出液的浓酸和干燥方法以及浸出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第六章散剂1. 掌握粉碎、筛分、混合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散剂的概念、特点与分类;散剂的制备方法。
2. 熟悉散剂的质量检查与贮存。
3. 了解粉碎、筛分、混合的常用设备的特点与应用等。
第七章颗粒剂1. 掌握颗粒剂的概念、特点和分类;湿法制粒的工艺流程和常用设备。
2. 熟悉颗粒剂的质量要求和质量检查方法。
颗粒剂:颗粒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燥颗粒状制剂。
颗粒剂既可吞服,⼜混悬或溶解在⽔中服⽤。
根据其在⽔中的溶解情况,颗粒剂⼜分为:
可溶性颗粒剂
混悬性颗粒剂
泡腾性颗粒剂:辅料中含有⽆⽔发泡药物如枸橼酸、酒⽯酸和碳酸氢钠等,⽔冲后产⽣⼤量CO2⽓体,趁 发泡时服下,有矫味和提⾼药物疗效作⽤。
颗粒剂的制备:颗粒的制法有三种:湿法制粒、⼲法制粒、喷雾制粒。
以湿法制粒为例,颗粒剂的制备操作过程如下:
包⾐,是为了使颗粒剂达到短矫味、矫臭、稳定、长效或肠溶的⽬的,可对其进⾏包⾐,⼀般常⽤薄膜包⾐。
芳⾹剂可溶于有机溶剂中,均匀喷⼊⼲颗粒中并密闭⼀定时间,以免挥发损失。
颗粒剂的质量检查:颗粒剂的质量检查,除主药含量测定外,《中国药典》还规定有粒度、⼲燥失重、溶化性及装量差异等检查:
1)外观
2)粒度:不能通过1号筛和能通过4号筛的颗粒和粉末总和不得超过8.0%.
3)⼲燥失重
4)溶化性
5)装量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