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
- 格式:ppt
- 大小:908.50 KB
- 文档页数:17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林雄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我国人民也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涌现出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各种科技发明。
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代自然科学并非发源于我国,而是原先远落后于我们的欧洲。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这个问题,国际科学史界都把它称为“李约瑟难题”。
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近代,剧降为只占0.4%,两者反差太大了,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首先,十六七世纪前,中国的技术水平都领先于欧洲,主要是由于中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等)不同。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大陆,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
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十分适合发展农业,而且中国是一个大国,疆域辽阔,古代的农业、经济、建筑等各方面都很发达。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劳动人民也不乏创造力。
在悠久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匠人,诞生了许多造福百姓的创造与发明,如妇孺皆知的“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很多技术都是在实际生活中由实践而来,并应用到实际中,如各种实用的生产工具,又如发达的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
相反,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群岛,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是一群小国,是商业文明。
他们的生活不如古代中国富庶与繁华,文明的起步比中国要晚很多,在早期技术水平远落后于中国。
那么,为什么十七世纪后中国又被西方远远甩在后面?从中国的角度看,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为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两方面的原因。
社会制度方面,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那个时期,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沿袭着许多古时的机制,尤其是科举制度严重限制了科技的发展。
在历史上,中国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统一的大国。
大国人口多、面积大,统治难度也大,统治者为了统治这么大的国家,就得想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说控制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便是一个例子。
为了控制人民的思想,统治者就创造了科举制度!在封建制度下,人们只把习文、科举视为正途,把当官作为光宗耀祖的事,文人大家往往受到世人的尊重,而其他的,如经商、技艺等都不受重视与正视。
为何近代科学没在中国产生为何近代科学没在中国产生当西方近代科学革命发生之日,也正是中西科学开始接触之时。
随着天主教耶稣会士16世纪末开始来华,西方科学和技术开始传入中国。
然而在17世纪以后的200多年中,并未引发中国走上如同欧洲近代科学那样的发展道路。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应归于中西方科学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的封建体制以及清朝统治者缺乏远见。
西方传教士并没有向中国人系统地介绍先进的科学知识,尤其是那些对神学观念提出严重挑战的科学思想和理念,如哥白尼天文学说和牛顿力学,因为他们的目标在于传教,而不是传播科学。
令人遗憾的是,在西方人向我们展示了近代文明和科技之后,并没有引起中国人从皇帝到臣民的特别兴趣,更谈不上对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的深刻认识与传播。
清代以来,到我国传教的西方人成百上千,但同一时期到欧洲游历的国人却屈指可数。
雄才大略的康熙也不过是把科学知识作为其"崇儒重道"国策的附庸,在解决历法计算等问题之后就再也不思进取了;以十全老人自诩的乾隆,更是将西方新奇物器视为其玩赏享乐之物,根本没有从中感受到西方生产技术进步的巨大意义。
当西方的科技突飞猛进地时候,停留在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状态的中国统治者竟浑然不知。
19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首先是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西方传教士在传教之余开始对中国人进行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
他们当中的少数人与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合作,把一批近代科学著作译成中文,从而开启了近代科学在中国传播的先路。
其次,少数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员开始认识到中国正处于一个翻天覆地的变革时代。
为救危局,19世纪60年代初,朝野一部分洋务派主动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展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实际上是一次技术救国的试验,是中国自主地引进并发展科技的大胆尝试。
洋务派建立了近代工矿企业,兴办了外语、水师、船舰、兵工、铁路、电报、测绘等新式学校,向欧美派遣了少量的留学生,翻译出版了西方科技著作。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1960年,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一文中指出:“为什么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的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有惊人的发现,而在17世纪初期伽利略时代之后,近代科学在中国却没有发展,或者,可以说,完全没有发展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顾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诞生具备了什么条件,而中国恰恰不具备那些条件。
欧洲文艺复兴和古希腊文化思想的传播第一,近代自然科学是冲破神学的束缚才得以诞生的。
基督教的宗主罗马教会曾经极力阻碍科学的发展,并且迫害过杰出的科学家和哲学家。
自然科学得以首先在欧洲建立和发展,不是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是受到古希腊光辉文化的影响,是欧洲文艺复兴冲破基督教一统文化的影响。
古希腊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是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创建的源泉。
第二,自然科学建立和壮大的过程,也就是神学领域缩小的过程。
神学是人类仍然处于愚昧时代的产物,尤其是在宗教统治的国家,神学几乎成了思想文化的全部。
自然科学的创建,恰恰是从神学领域中开辟出一片新鲜土地,自然科学壮大的过程,也就是神学领域缩小的过程。
哥白尼学说好似从神学中破茧而出,到了牛顿动力学理论完全不需要上帝了,留给上帝的只不过是第一推动的作用。
这个第一推动的问题本身,已经不是动力学的范畴,而是要由宇宙学来回答。
第三,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建,是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的。
在古代,自然科学没有独立的存在,而是属于哲学的一部分,或称之为自然哲学。
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建,是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的,它虽然与哲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已经建立了自然科学自己的体系和自己的方法。
以伽利略和牛顿为代表,出现了专业的科学家,他们具有哲学思想,但是人们不再把他们看作是哲学家,而是看作科学家。
从此以后,科学家的人数越来越多,专业科学家的队伍日益壮大。
我们中国人往往有一种模糊的观念,认为资本主义发展于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也发展于欧洲,就简单地把自然科学的诞生也归功于资本主义。
为什么自然科学体系没有在(近代)中国产生为什么自然科学体系没有在(近代)中国产生(草稿框架)关键字:1、地理气候环境,地中海,希腊,交换,商业,硬币,运输,海洋2、文字,腓尼基字母、听觉,汉字,视觉,识字,语言语法,独立语系,思维模式,逻辑,科学,民主3、文字载体,纸张,印刷术,传播4、宗教,战争,社会制度,法律,教育,视觉环境改善,绪言:中国经济技术曾经在很长时间处世界领先地位,可是在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却没有在中国产生,到了近现代却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在讨论“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体系没有在中国产生”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讨论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产生,欧洲科学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产生的科学思想。
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眼界大开,欧美及日本等国家高度发达的经济令中国震惊和赞叹不已,也令中国人自惭形秽。
由于过去的教育中总是夸耀中国有悠久辉煌的历史,令中国人自豪,这种优越的历史感让中国人(包括我)背上了历史包袱,有着很敏感的民族自尊,令人总在思考、找原因-为什么近现代中国会落后?1991年去德国之前,在讨论中国经济落后的原因时,听到和看到一些引起很多人共鸣却颇有争议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说法,当时本人也觉得地理环境论很有道理。
本人曾对语言很感兴趣,在大学期间除了学英语外,还学过些日语,学了点法语,触及点俄语,去德国之前又学了些德语。
由于一直坚持学英语,常接触外国游客和学者,也常听说,很多外国人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难的。
到了德国后,开始在弗莱堡歌德学院学德语,有机会接触世界很多很多国家的人,谈到语言问题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难学的。
的确,中国的汉字比起拼音字母是难识难记多了,因为与发音无关,即使学会说汉语,对初期识汉字也无太大助益,不象拼音文字那样与发音相关,会说有助拼音文字拼写和记忆。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缘故林雄我国拥有悠长的历史,我国人民也曾制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涌现出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各类科技发明。
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代自然科学并非发源于我国,而是原先远掉队于咱们的欧洲。
近代科学什么缘故没有在中国诞生?那个问题,国际科学史界都把它称为“李约瑟难题”。
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活着界重大科技功效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近代,剧降为只占%,二者反差太大了,这是因什么缘故缘故呢?第一,十六七世纪前,中国的技术水平都领先于欧洲,主若是由于中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等)不同。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大陆,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
如此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十分适合进展农业,而且中国是一个大国,疆域辽阔,古代的农业、经济、建筑等各方面都很发达。
中国历史悠长,人口众多,劳动人民也不乏制造力。
在悠长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匠人,诞生了许多造福百姓的制造与发明,如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很多技术都是在实际生活中由实践而来,并应用到实际中,如各类有效的生产工具,又如发达的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
相反,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群岛,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是一群小国,是商业文明。
他们的生活不如古代中国富庶与繁华,文明的起步比中国要晚很多,在初期技术水平远掉队于中国。
那么,什么缘故十七世纪后中国又被西方远远甩在后面?从中国的角度看,我以为要紧能够分为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两方面的缘故。
社会制度方面,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蓬勃进展的那个时期,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沿袭着许多古时的机制,尤其是科举制度严峻限制了科技的进展。
在历史上,中国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统一的大国。
大国人口多、面积大,统治难度也大,统治者为了统治这么大的国家,就得想一些特殊的方式,比如说操纵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即是一个例子。
为了操纵人民的思想,统治者就制造了科举制度!在封建制度下,人们只把习文、科举视为正途,把当官作为光宗耀祖的事,文人大伙儿往往受到世人的尊重,而其他的,如做生意、技艺等都不受重视与正视。
文章编号:1005-0523(2001)01-0094-03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体制原因洪英俊(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摘要:理论界大多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维特点论述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与这些观点不同,我的观点是强调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认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特殊性造成的.文章论述了中国高度集权封建体制的二重效应,高度集权体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高度集权体制与人才的关系,从而揭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体制原因.关 键 词:中国封建体制;近代科学;关系中图分类号:B 2 文献标识码:A0 引 言 对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理论界大多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维特点造成的.杨振宁认为是中国早期哲学的经验性和思辩性阻碍了实验科学在中国的产生,认为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想把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因此,他们不愿去做具体的事情[1].近来发表的文章对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有中国和谐思想缺陷论[2],宋元以后程朱理学影响论[3],等等. 这些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意识的反作用毕竟是第二性的,只在意识领域找原因,显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者认为,要找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不能不考察中国封建体制的特点.1 高度集权封建体制的二重效应 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的社会形态.自战国以来,地主剥削佃农的生产关系取代了封建领主役使农奴的生产关系,垂直控制的郡、县行政管理制度开始取代领主分封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封建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体制的基本模式,郡、县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这种体制对整个国家具有很强的控制力. 而“在欧洲一切国家中,封建生产的特点是土地分给尽可能多的臣属”(马克思语),土地层层封受,每个封建主在他的领域内,都是一个最高的统治者,握有行政司法大权.封主对其封臣下面的臣属没有直接的支配权,所谓“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我的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封建主把他的土地划成庄园经营.这种贵族庄园经济造成的是王权微弱、封建割据、小国林立. 与西欧的分封制相比,中国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制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把全国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创造出比欧洲中世纪高得多的文明.始建于战国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华阳国志》),万里长城令西方惊叹.这种体制的优越性使中国直到宋元时期的长达两千年左右的时间里,科学技术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同时,也正是这种优越性使近代科学没能在中国产生.因为,近代科学技术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这种制度创新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市场是技术创新的动力并引导着创新.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封建体制有很强的控制力,有较强的调节能力.在中国,是先有“城”,后设“市”,“城”是统治阶级的军事堡垒和政治中心,“市’在“城”内形成.在西欧,封建社会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罗马时期的城市衰落,西欧早期封建社会没有城市,自然经济的性质十分突出,后来,“市”在封建政治中心的农庄之外的路口、寺院附近形成.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中心的“城”与工商业的“市”结合在一起,较之 收稿日期:2000-09-12 作者简介:洪英俊(1946大学教授.第18卷第1期2001年3月华 东 交 通 大 学 学 报Jo urnal of East China Jiaot ong U niver sity Vo l.18 N o.1 M ar. 2001西欧封建统治的政治中心封建领主的庄园与工商业经济中心“市”分立的状况更有“优越性”,它化敌为友,使封建经济容纳了它的对立面工商业经济,也使工商业经济处于封建制度的牢固控制之下.这一方面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余地,显示了它比西欧封建制度的优越.另一方面,又使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宋元明清长期地被限制在萌芽状态,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始终建立不起来. 在西欧领主制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封建制度,市场经济与自然经济,形成尖锐对立和冲突,终于发生了“城市公社革命”、“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制度创新,为近代科技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固然,西欧的封建社会也经历过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阶段.但那是在封建社会晚期,是在商业资产阶级已有相当发展的时候.西欧的中央集权国家与统一的国内市场同时形成,政治上的集中与经济上的集中并行发展.国王在反对贵族的封建割据的斗争中,需要依靠商业资本的发展.商业资本家也需要在经商活动中得到政府的保护,中央集权国家的君主与商业资本家为各自的利益结成联盟,使欧洲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制成为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一个阶段.而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出现在封建社会的早期,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是建立在小农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中央集权的强应变力、能动性与调节能力成为控制市场经济的力量.这样,在中国,近代科技的产生和发展就缺乏市场这一强大的动力.2 高度集权体制与中国传统文化 扬振宁认为中国自然哲学的经验性和思辨性阻碍了实验科学在中国产生.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也经历了自然哲学阶段,也具有经验性和思辨性,到伽利略用系统的实验方法研究自然界以后,西方近代科学才逐渐从作为思辨知识的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而成为实证知识.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4]. 在中国,尽管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推动着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着,可是在高度集权体制下,一方面财富的再分配比财富的再创造更具有吸引力.只有升官,才能发财,财富才有保障,所以封建统治阶级不重视技术创新.知识分子也缺乏将技术上升为理论的兴趣与动力.指南针发明出来在中国用来看风水,火药发明出来用来放鞭炮. 另一方面,科学的诞生、发展及其形态固然受哲学影响.而哲学思维特点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凡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华”(马克思语),高度集权决定了哲学思维方法注重整体、注重关系.要维持中央集权,不仅在政治上要反对地方割据势力,防止受封者演变为世袭领主、贵族,成为分裂割据势力.如西汉的削藩、夺贵族爵位、迁豪强到京师,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等.而且要求思想上的统一.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元朝后加上理学.儒学思想和中国古代哲学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注重探索人际关系的和谐,给自然界以伦理化的解释.讲的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追求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程朱理学讲的是“存天理、灭人欲”. 这样,与西方科学强调实体不同,中国的自然观以“关系”为基础.用普里高津的话来说,是以关于物理世界更为有组织的观点为基础,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着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发性、协调和协和[5].这使中国的自然科学朝着研究客体的过程和关系的方向发展. 这在医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西汉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论述人体器官的生理病理时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素问・灵兰秘典论》) 这里可以看出二点: 1)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具有很强的整体观念.中医所说的“脏腑”不是对各具体脏器进行实验分析研究所概括出来的概念,而是运用科学抽象,突出其功能,舍弃其它特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高度抽象化的理想客体,有它的科学性,能成功地解释人体生理病理,指导临床医疗实践.就是到现在,也表现了其较强的生命力.普里高津指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科学传统,就其注重整体性、有机性,具有自发的、自组织的世界观而言,与耗散结构理论等现代科学理论更为接近.近十年物理学和数学的研究,如托姆的突变理论、重整化群、分支点理论等,都更符合中国95第1期 洪英俊等: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体制原因 的哲学思想[5]. 2)这种注重整体性的特点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状况决定的.中国大一统的封建社会形态影响中国古代哲学,从而影响中国自然科学的形态.中国封建社会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系统的超稳定性(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的主体形态是高度集权的大一统),决定中国哲学思想长期停留在自然哲学阶段,使中国自然科学未能建立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因为实验科学强调实体、强调个性分析,这与强调整体、强调过程是矛盾的,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状况是不协调的. 由此可见,近代实验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表层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维特点的作用,而深层原因是中国封建社会体制的特点造成的. 中国封建社会体制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影响还表现在高度集权的大一统体制对人才的导向作用上.3 高度集权体制与人才 杨振宁认为,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想把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因此,他们不愿去做具体的事情[1].这只是在主观上找原因.马克思说:“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6]. 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处在怎样的社会关系中呢? 要维持大一统的王国,需要有大批官员.如何产生大批符合需要的官员,在隋唐年间,终于出现了科举制.科举制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是比西欧领主制科学而民主的人事制度.在西欧中世纪,一个人的地位看出身,封建贵族爵位世代相传.而在中国,一方面是人们的社会地位、生活待遇、生活方式由其政治上的等级决定;另一方面,科举制度为贫寒之士提供了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与希望.科举制吸引了大量人才到中央政权周围,为维系大一统的封建政权提供了人材条件.唐太宗观看科举考场,得意地说:“天下英才入吾彀中矣!”宋仁宗写下《劝学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栗,书中自有车马簇”.这里所谓的书,是指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在这种社会中,一个人如果想在社会中取得一定的地位,唯一的道路是读儒家经典,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队伍.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科举入仕才是正途”.而技术创新、科学研究等,被视为雕虫小技,属于下品.这种导向使大批人才浪费,使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脱离社会经济生活实践,而致力于仕途,空谈政论,不注重自然科学研究.这样一来,使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在中国产生就缺乏主体条件.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受哲学思想、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归根结底,科学、哲学和传统文化,它们都由社会存在决定,其中社会体制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寻找合适的体制,进行制度创新,对推动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1] 高策.杨振宁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J].科学技术哲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8,(6):2~5.[2] 毛建儒.论和谐思想与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1):13~18.[3] 赵显明.试析“李约瑟之谜”产生的原因[J].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1):3~8[4]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 普里高津.从存在到演化(中译本序)[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6]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96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2001年。
近代科学技术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当代中国如何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一、近代科学技术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近代科学技术在欧洲产生,此后出现了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局面,当时中国的科学仍停留在传统的范围内,没有产生近代的科学技术。
中国是古代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然而,近现代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转移到了西方国家,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方,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它是由以下这几个条件融会在一起所形成的。
1、经济方面。
重农主义对重商主义的压制。
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体系的主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资本主义萌芽基本上被扼杀在摇篮中;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以农为本的思想使中国商业发展的根基不足;中国既缺乏商业兴盛与科学萌芽的有效机制,也缺乏其兴起的思想土壤。
2、政治方面。
绝对皇权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生产遭到破坏;绝对的权力首先造成了人格奴性与精神的束缚,其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思想界的封闭和科学精神的匮乏。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近代科学不仅未在中国产生,也未能在欧洲之外的任地区产生的深层原因。
每一种权力都谋求一种稳定的制度对其进行保障,在权力的协约中,规范性的法律产生,而其中特别是民法的产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对资本主义商业有了最基本的保护。
而资本义的发展是近代科学产生的真正强大动力。
3、思想文化。
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教育落后,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以科举选拔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封建官吏为主要目标,很少涉及生产和科4、对外关系。
封建社会末期,统治者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导致中5、中国式思维。
近代科学有两大基础,一是完善的形式逻辑,二是实证主义。
简单地说:科学=逻辑+实证。
遗憾的是,中国尽管有着领先世界的文明,但在这两个方面却是极度的匮乏。
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传统文化把取象比类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中国在文明上一度领先的原因。
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第一,社会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中国古代没有普遍设立科学技术方面独立的学院和研究机构,科学知识不能积累和系统化,并且上升为理论并广泛传播。
科学知识如天文知识只为统治者服务,而诸多发明只是父子相传,不能形成社会共有的科学知识。
社会不重视科技,认为是雕虫小技,不屑于学习。
不仅科学知识不能普及,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也不能蔚然成风。
何况,古代中国的许多发明创造只是技术成果,而不等于古代的中国社会具备了科学的环境,即具备主动调节和实现科学发明的健全机制与文化环境。
一般地说,在古代中国作出某种技术创造只需专门科研人员对理论性知识的收集、分析与沉思,只需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并且一种技术发明均由发明者个体即可完成,它是发明者将自己的经验与其相关的个体经验进行组合而成的结果。
而欧洲却因新型学校的出现而形成了主要表现为数学化、逻辑化、理论化的环境。
这种环境对科学的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上述中国所特有的环境。
另一方面,中国自古就没有产生像西方的科学的环境,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进一步阻碍中国产生科学环境的机制。
所以中国没有产生像欧氏几何学一样的严密的数学逻辑体系;阿基米德浮力定律一样规范数学化的自然定律;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一样严格实证推理的物理体系,等等,而近代科学传统就产生于这种环境。
中国文化中心论视中国为世界的中心,中国文化为世界最高水准,没有迅速吸收外来先进科技和文化的要求。
中国人一直都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不需要想国外所谓的蛮夷学习,甚至郑和下西洋也只是宣扬明朝皇帝的恩德。
到了被列强的尖船利炮打怕了之后,又崇洋媚外,能够把国外得东西引进来,认为外国得东西就比国内的好,自己也就没有必要花精力去自己制造。
第二,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规定,表现为整体性的倾向。
整体性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特点之一。
中国传统哲学倾向于把客观世界规定为一个无限的、发展的、和谐的有机整体,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特定结构及其连接方式和整体功能。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论述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一、文化信仰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儒家著名学者王阳明观竹子七天,连一点科学思维的萌芽也没有出现,儒家哲人把技艺和知识落脚点放到人生伦理上,他们认为,"将物致知当求诸心,不当求诸物。
"于是,缺乏超越的思想,终极的追寻。
英国基督徒牛顿观察苹果落地,他的思考进路不像王阳明那样回到人事,而是归到神事,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样落到地上,不落到天上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获得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基督徒发现万有引力属必然事件,因为基督徒认识到天,地是上帝创造的,人类只能崇拜上帝,而不能崇拜被造之物的天地,天和地都是物质的。
儒家却错误地认为万物乃天地所生,所以儒家学看到苹果落地也习焉不察。
更不会思考为什么苹果不落天上?,因此也就想不到地心引力。
所以,文化信仰的正确与否在科学发现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近代科学不仅仅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也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交互作用的结果。
这就是说,没有西方文明,近代科学不可能诞生;没有东方文明,近代科学也不可能诞生。
但这种融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实现,却是由两种因素决定的:一种是必然因素,另一种是偶然因素。
西方近代科学兼具了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因此近代科学就诞生在西方。
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整体社会的评价机制。
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那个时期,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当时,中国的人才选拔不以这方面的知识为标准。
这样的机制,必然导致人们缺乏对近代自然科学追求的动力。
第二,追求真理的方式过于完美。
受中国古代文化的熏陶,国人所追求的科学真理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理论,他们想得到一种普遍适用的东西。
他们总想通过整体把握来得出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而忽视了对于具体事物的深入研究。
最终,没有得出向牛顿三定律这样公式化的真理。
这就失去了接近真理的机会。
第三,没有享受到工业革命带来的益处。
众所周知,西方工业革命,为近代科学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器材,提供了可靠的实验环境。
中国受封建制度压迫,文化思想不能得到解放. 近代科学之所以能在欧洲产生,其根本原因也是由于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首先在欧洲兴起的结果。
对此马克思曾做过充分的论述。
同样,近代科学技术之所以不能在中国产生,不能单纯地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内部原因去寻找。
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和资本主义何以在中国始终得不到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不从社会整体,即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制度:腐朽落寞的封建制服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政策:闭关锁国文化:科举制八股取士造成文人死读自然科学的产生有两个重要条件:1、要认为自然是可以被认识的,认识自然是神圣的工作,而且相信科学实验的手段。
2、科学家们可以互相进行学术交流,学术研究的成果被记录下来并被公众所了解,从而使后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出更大的成就。
中国古代没有这两的条件,主要是因为: 1、儒学的压制。
自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科学在中国就受到极大的抑制。
儒家认为只有修身治国平天下才是绝对真理,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应成为所有人的努力方向和主业,其它的都是不务正业。
不仅如此,象法家之类的,只要是威胁到儒家独尊地位的任何学说,都是被儒生所切齿痛恨的。
儒生认为皇帝受命于天,因此在皇帝德行好时,“天降祥瑞”,否则“天降祸端”。
认为“天”是有内在规律的,那是公然向其理论基础宣战。
因此他们从根本上反对技术发明,技术发明被称为“奇技淫巧”,认为其从根本上是反自然的,不可重用的,否则必然“天怒人怨”。
认为凭借利器而成功是可耻的,“在人心而不在气力”。
即使是一些科学家如沈括等也是首先作为一个官员而被记载的,在科学上的成就被认为是个人娱乐爱好。
如果张衡没有当过河间相,那么也不会有地动仪的存在。
而且后人对其原理不感兴趣,只是觉得新奇好玩而已。
2、工匠地位的低下。
工匠在中国古代是地位低贱的职业,研究道德的儒家自认为是最高尚的学说,工匠不过是他们的奴才罢了。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
据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明代以前,世界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和重大的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7%以上,其他各国占42%左右。
然而到19世纪,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只占0.4% ,近代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转移到了欧洲,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了。
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中国的文明比西方更有效地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以满足人类的需要,这种领先却没有在中国导致“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
实际上,促成近代科学在西欧产生可近代科学在中国落后的因素是众多的。
首先,从经济因素考虑。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但农业技术发展却十分缓慢。
中国农业到清代中期仍处于维生水平,虽然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整个市场仍是一种从粮食、布盐为主的小生产者之间交换的市场模式。
从全国范围来讲,手工业和商业均没有成为社会经济变革的主力。
既然是以维生为主,则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也就没有那么强烈。
没有像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组织那样为改进生产技术,使用机器和广泛利用风力、水利等迫切要求解决与之有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从而促进近代科学在欧洲产生。
其次,政治因素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发展仍居主导地位。
而且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清实行“摊丁入亩”收取地丁银,后又提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样将农民束缚在了土地上,自由劳动力少,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不可能出现以雇佣为前提的大规模生产,因而不会出现近代科学。
中国既缺乏商业兴盛与科学萌芽的有效机制,也缺乏其兴起的思想土壤。
从总体上说来,中国人的思想是受儒家重农的实用主义精神影响最大,自春秋后,士农工商的等级排序就决定了中国社会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认为农业才是真正的生产,而商人只消耗的,损人利己的寄生虫。
这种以农为本的思想使中国商业发展的根基不足。
在欧洲,却存在着相反的情况。
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政府、民间都极其重视商业经济。
中国有这么多发明而近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的原因摘要: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人民也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比如四大发明,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各门近代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医药等等都并非发源于我国,而是原先远比我们落后的西方各国。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呢?为什么中世纪以后西方科技遥遥领先呢?这些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关键词:发明、自然科学、诞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四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发展史的国家,其文化积累之丰富,是世界文明史上少有的。
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远超西方,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呢?是我们退步了吗?事实上中国科技一点没有退步,只是在缓慢地前进;而西方在经历了几乎没有任何科技上的建树的黑暗中世纪后,就迎来了文艺复兴,发生了科学大革命。
那么,为什么这种科学的大振兴或大革命不在中国发生,而是在西方发生呢?一、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1、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束缚和阻碍了近代科技的发展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都要采用愚民政策,其中尤以笼络和控制知识分子作为国家治国要务。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被奉为经典,儒经也被各级官私学校作为主要的教科书。
中国封建主义的奴化教育排斥了科学技术的内容,使知识界唯以科名为尚,对于科学技术则不屑闻问。
科技人才培养不出来,中国社会中便缺乏科技知识分子的队伍;而广大从事实际生产和技术工作的工匠有几乎是文盲,他们的实践知识得不到记录、传播和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科技是很难得到发展的。
中国封建统治者一方面用愚民政策和科举制度来排斥科学技术内容,另一方面又对重要的科学项目实行垄断。
除了能够为统治者带来利益的科学技术,其他都处于被禁锢被歧视的地位。
在封建时期的中国,科学技术被诋毁的例子有很多。
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
明朝贵族郑恭王厚烷之子朱载堉(1536-约1614)是明代著名的乐律理论家和声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