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版【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8.6《巴西》全章节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94.00 KB
- 文档页数:1
湘教版七下地理8.6巴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8.6巴西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了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的知识。
本节课通过讲解巴西的基本情况,使学生了解巴西这个南美洲最大的国家,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南美洲有一定了解。
但学生对巴西的认识相对较为有限,对本节课的内容兴趣浓厚。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地图、图片等材料,直观地了解巴西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材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基本知识。
2.难点:巴西的自然地理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巴西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巴西的经济发展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地理特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讨论法:分组讨论巴西的文化特色,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巴西的地图、图片等教学素材。
2.准备与巴西相关的视频资料。
3.准备学生讨论的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巴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巴西这个国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对巴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读图析图,分析巴西的自然地理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
4.巩固(5分钟)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确保学生对巴西的基本知识掌握牢固。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六节巴西学案巴西学习目标1.认识巴西的地点、面积、自然地理环境,典型地形特点及主要的地形单元。
2.认识亚马孙河的水文特点,认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时必定要坚持可连续发展的看法。
3.认识巴西主要矿产资源和工农业的散布,认识巴西经济构造的变化,知道巴西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的原由。
4.认识巴西地广人稀、人口散布极不平均的特点,认识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的主要城市职能。
学习要点巴西的地点和自然环境;人种组成特点。
学习难点巴西拉丁文化的形成过程及鲜亮的文化特点。
自主学习(1)地点:①纬度地点:大多数位于和之间,带面积广大。
②海陆地点:东临洋,陆上邻国众多。
(2)地形:以和为主,地势南高北低。
南部的是世界上边积最大的高原。
(3)河流:世界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河。
(4)天气种类:北部平原属于天气,中南部高原以天气为主。
合作研究达成课本 P98活动。
讲堂检测1.巴西的地形相对照较单调,主要的地形种类是()A.山地和高原B.高原和平原C.丘陵和盆地D.山地和丘陵2.致使巴西的热带雨林面积不停减小的原由,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①优良木材被受雇于外国企业的伐木者砍伐②破坏丛林,发展采矿业,开拓大型农场③烧荒种地④天气闷热,致使丛林失火⑤山洪暴发,雨林被大批冲毁A.①②④ B .①②③ C.③④⑤D.②③⑤3.由巴西和巴拉圭合资修筑水电站是()A.阿斯旺电站B.铁门电站 C.伊泰普电站D.葛洲坝电站4.巴西产量居世界首位的热带经济作物主要有( )A.咖啡、甘蔗、柑橘B.咖啡、蔗糖、香蕉C.玉米、棉花、马铃薯D.咖啡豆、蔗糖、可可5.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散布在()A.西北地域B.东南部沿海地域C.南部地域D.热带雨林地域讲堂检测参照答案1.B2.B3.C4.D5.B1。
巴西
教师:巴西不仅是一个热带面积广大的国家,而且还是世界上人口超过
了。
学生提问:怎么卞卡的一家中就有多个不同的人种?
、巴西的发展历史;
学生探究:小组自选主题,充分利用资料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发展历史组:玛雅文明—殖民统治—奴隶贸易—以混血种人为主。
农业组:农作物(咖啡、甘蔗、柑橘)—农产品(咖啡、蔗糖、橘汁):巴西利用本
学
教师:多媒体动画出示“热带雨林地氏的迁移农业”
教师:至此,我们的“巴西之旅”就全部结束了。
希望同学们将自己旅行的所见所闻整理出来,出一期。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八章第六节巴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八章第六节《巴西》介绍了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和城市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巴西的全面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帮助学生认识巴西的基本情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南美洲有一定的认识。
但巴西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多元文化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和城市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学会分析巴西的基本情况,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巴西这个发展中国家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和城市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地图、图片等资料中分析巴西的基本情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巴西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巴西各个方面的思考题和讨论题。
3.准备好巴西的相关数据和案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巴西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引导学生关注巴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和城市等方面的内容。
在介绍过程中,注意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地图,分析巴西的基本情况。
第八章走近国家第六节巴西【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2、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的影响。
3、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4、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5、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二)过程和方法1、教学方法:读图析图、讨论比较、归纳总结。
2、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意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
【学习重难点】1、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2、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3、巴西工业和农业的基本特点。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足球运动,谈论足球明星,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质疑自探。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以下探究目标:(1)南美洲面积最大国家是哪个国家。
(2)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和主要气候特征。
(3)巴西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农业的特点。
(4)巴西的人口分布及主要城市。
3、自探提示:结合目标,快速跳读,勾画要点,标注疑惑。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学生交流探讨,互助学习。
(1)在图8-51中找到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亚马孙河、伊泰普水电站、巴西利亚和里约热内卢。
(2)填表对比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的气候。
(3(4)结合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为什么亚马孙河的水量特别丰富。
(5)列举关于巴西的南美洲之最。
2、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
3、收集共性问题,以备点拨。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点拨: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关系,引导学生明白热带雨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巩固练习(1)巴西大部分位于(温度带),东临洋,首都是。
(2)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3)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
(4)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的是。
教案:巴西【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97-P102。
主要包含“亚马孙平原和亚马孙河”、“发展迅速的经济”、“人口与城市”等内容。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在地图上识别出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及主要的地形单元。
1.2.掌握亚马孙平原和亚马孙河的基本特征,包括其面积、位置及其对巴西经济的影响。
1.3.理解巴西迅速发展的经济状况,包括工农业发展情况。
1.4.学习巴西的人口分布特点,尤其是城市化水平和主要城市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读图、指图、填图、析图等过程,分析、归纳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
2.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巴西的地形、气候和河流分布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特别是关注热带雨林的保护与开发问题。
3.2.认识到巴西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巴西的自然环境特征,特别是亚马孙平原和亚马孙河的地理特点。
1.2.巴西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全球的影响。
1.3.巴西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2.1.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
2.2.理解巴西迅速发展的经济背景及其对环境的双重影响。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巴西地形图、气候图、亚马孙河及周边地区的图片。
●地图册:用于学生练习识别巴西的地理位置及其主要地形单元。
●相关视频资料:展示亚马孙雨林的现状以及巴西城市化进程中的实例。
四、教学环节设计(一)导入新课1.新课导入1.1.使用世界杯主题曲《We Are The Champions》作为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出巴西足球王国的话题。
1.2.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有“足球王国”之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个国家——巴西。
(二)讲授新知1.亚马孙平原与亚马孙河1.1.介绍亚马孙平原●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横跨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面积约56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在巴西境内。
巴西(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在湘教版地理教材中,巴西这节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亚马孙平原与亚马孙河、发展迅速的经济和人口与城市。
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区域地理部分《认识国家》中的下列标准:在地图上指出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等。
教材中活动的安排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通过角色模拟讨论有关地理问题。
例如扮演政府官员、热带丛林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讨论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基于《地理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突出了巴西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亚马孙河流域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转变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
知道巴西的首都和主要城市的名称。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巴西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巴西的种族构成和人口分布特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巴西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说出巴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备课时广泛查阅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室及设备、实物投影仪、挂图等;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渠道收集主题有关的资料信息,并进行处理;创设并组织适合学生的活动,如编制手抄报、通过相互交流、答辩,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对亚马孙河流域开发与保护的了解,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关注世界的生态问题;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树立保护全球环境的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学会倾听与尊重。
三、教学重点:巴西的自然环境、四、教学难点:热带雨林危机。
五、教学准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课时学习计划或自学提纲,收集巴西的图片、资料,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2024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6《巴西》(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巴西》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六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和城市等方面的知识。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南美洲地理知识的拓展,通过对巴西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巴西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南美洲的基本地理知识,对南美洲的国家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巴西作为一个大国,其地理特征和经济状况较为复杂,需要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巴西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和城市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和城市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巴西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等情况。
2.案例分析法:通过选取巴西的典型城市和地区,分析其人口和经济发展特点。
3.讨论法:学生就巴西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地图:巴西地图、南美洲地图等。
2.教学图片:巴西的自然风光、城市风貌等图片。
3.教学案例:关于巴西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案例材料。
4.教学视频:关于巴西的地理特征和城市发展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南美洲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南美洲国家知识,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南美洲最大的国家是哪个吗?”由此引出本节内容——巴西。
2.呈现(10分钟)利用巴西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巴西的地理位置,了解巴西与南美洲其他国家的关系。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六节巴西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的城市。
(2)根据地形和气候,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
(3)根据地图和资料联系巴西的自然条件讨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态度,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亚马孙平原和亚马孙河流。
【教学难点】巴西的自然条件与热带雨林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展示图片:狂欢节、桑巴舞、足球王国提问:看到这些图片,你会想到哪个国家?(学生回答)明确:这些图片描述的是巴西风情。
过渡: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这个热情奔放的国家,首先来学习它的自然概况。
二、新课学习(一)亚马孙平原与亚马孙河(1)国土面积巴西国土面积851.5万千米2,约占南美大陆总面积的一半,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在世界上,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居世界第五位。
(2)地理位置活动:1.巴西最北、最南的纬度大约是多少?在地球的“五带”中,巴西主要位于哪一带?(学生读图回答)明确:巴西最北纬度大约是4°N,最南纬度大约是32°S;在地球“五带”中主要位于热带。
纬度位置:赤道穿过巴西北部,南回归线穿过巴西南部,大部分位于热带,巴西是世界上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
海陆位置:巴西位于南美洲的东部和中部,东临大西洋,北面和西面与多个国家相邻。
半球位置:赤道穿过巴西北部,因此巴西地跨南北两个半球;从东西半球看,巴西位于西半球。
活动:2.找出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亚马孙河、伊泰普水电站、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马瑙斯。
(学生读图找图,培养读图能力)(3)地形提问:巴西以什么地形为主?地势有何特点?(学生读图回答)明确:巴西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6《巴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6《巴西》是一节关于巴西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人口、城市、经济发展以及巴西人民生活的课程。
本节课通过介绍巴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学生了解巴西的基本国情,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和巴西人民的生活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南美洲的其他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巴西的认识相对较浅,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掌握巴西的地理特征和巴西人民的生活。
此外,学生对于巴西的足球、热带雨林等特色知识具有较高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和巴西人民的生活等方面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的认识,增进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和巴西人民的生活等方面知识。
2.教学难点:巴西的地形、气候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巴西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巴西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巴西的亚马孙雨林为例,分析巴西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3.讨论法:分组讨论巴西的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等相关资料。
2.巴西地图、图片等教学素材。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巴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巴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和巴西人民的生活等方面知识。
湘教版七下地理8.6巴西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8.6巴西教学设计1,主要介绍了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等内容。
本节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巴西的基本国情,掌握巴西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培养学生对巴西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南美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巴西作为一个较大的国家,其丰富的地理、文化和经济特点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
同时,学生对于巴西的足球、热带雨林等特色内容较为感兴趣,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等内容,掌握巴西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巴西的认识和理解,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等特点。
2.难点:巴西的热带雨林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巴西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思维。
4.案例分析法:以巴西的热带雨林保护为例,探讨可持续发展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七下地理8.6巴西教学设计1。
2.课件: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等内容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4.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巴西的地理位置和特色景观,如亚马逊热带雨林、伊瓜苏瀑布等,引导学生关注巴西的自然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巴西的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等内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巴西的基本国情。
精品地理资料·精校版
第六节巴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3、根据地图和资料联系巴西自然条件讨论该国如何开发
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资料,让学生讨论、比较
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
重点:亚马孙平原和亚马孙河流
难点:巴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巴西的位置
导入新课:出示七年级上册的“面积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请学生运用地图回答:a各个国家分别位于那个大洲?b南美洲人口和面积居第一位的是哪个国家?从而导入新课。
播放亚马孙河的录象材料。
1、亚马孙河
在图8-51上找到亚马孙河,并找到他的源地、入海。
将亚马孙河的流量、长度流域面积与其他三条大河比较,得出结论: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小结: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居世界第二位。
2、亚马孙平原和热带雨林气候区
在8-51图上找到亚马孙平原并观察他的范围,说明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
并看图说出他的范围,在组内交流。
小结:亚马孙平原西起安第撕山麓,东到大西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
读8-51图分析亚马孙平原的纬度位置,思考:该地的气候类型是什么气候?此中气候条件下的植被是什么?
小结:亚马孙平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这里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
讨论: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有哪些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阅读材料“地球之肺”
说明: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过渡:巴西的地形除了平原,还有什么类型的地形?
3、巴西高原
①引导学生观察8-51上的巴西高原的范围,并与亚马孙平原比较。
②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巴西高原的气候特点
③小结巴西高原的地形构成:约1/3的亚马孙平原和2/3的巴西高原构成了巴西
小结: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的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构成的巴西,它的面积和人口均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
课堂活动:
(1)、世界上面积大于巴西的国家有那些?
(2)、填表比较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的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