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地质害防治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888.50 KB
- 文档页数:31
目录文字部分、工程概述建筑物情况简介勘察目的和任务要求勘察依据的标准勘察方法和工作量勘探点放线与测量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土层分布及岩性特点、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波速试验水、土腐蚀性分析试验室内土工试验、地下水与防洪地下水地下水埋藏条件地下水腐蚀性分析防洪、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场地工程地质评价对场地土层分布特点的评价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评价地基基础方案桩基施工注意事项管桩与沉管灌注桩比较基坑稳定性评价、场地稳定性评价、结论及建议图表部分一、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张二、桩基分区图张三、工程地质剖面图张四、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分层统计表张五、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张六、固结试验成果图张附件: 剪切波波速测试报告份水、土腐蚀性报告份工程概述受常州市纳鑫置业有限公司的委托,由我公司为其拟建的常州城北国家及地方粮食储备库迁、扩建工程进行岩土工程勘察。
拟建场地位常州市新北区德胜河西侧,黄河路以北,原常州市汤庄砖瓦厂地块内,原厂房和居民房已拆除。
由国家粮食储备局无锡科学研究设计院设计。
建筑物情况简介拟建的常州城北国家及地方粮食储备库迁、扩建工程有多个子项目组成,均一层,建筑面积万左右。
平房仓储粮万吨。
设计提供的储备库项目一览表:表勘察目的和任务要求本次勘察阶段为详细勘察,根据规范及设计要求,主要勘察目的任务是:查明拟建场地土层分布、均匀性、岩性特点,提供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查明拟建场地不良地质作用并进行评价;对深度范围内的饱和粉土和饱和砂土进行液化判别,对场地类别进行划分;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情况并评价水土的腐蚀性;提出安全、经济、可行的地基基础方案建议;对基坑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对支护提出建议方案;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
勘察依据的标准本次勘察根据拟建建筑物规模、性质和设计要求,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土工试验方法标准》和《常州市建设工程地质勘察专业统一技术规定》(试行)以及设计对勘察技术要求的规定开展工作。
横山桥镇清明山阳光山城别墅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制单位:编制人:时间:二O 一一年十月横山桥镇清明山阳光山城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单位资质证书(附图):个人培训结业证书(附图):目录前言 (7)一评估任务由来 (7)二评估工作依据 (8)三评估工作目的与任务 (9)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10)一工程概况 (10)二以往工作程度 (10)三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11)四评估范围和级别的确定 (11)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13)一气象及水文条件 (13)二地形地貌 (14)三地层岩性 (14)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14)五工程地质条件 (16)六水文地质条件 (17)七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9)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20)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20)二地质形成机理 (24)三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24)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9)一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29)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30)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与防治措施 (33)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33)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35)三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40)四防治措施 (41)结论与建议 (43)一结论 (43)二建议 (44)附件: (45)1.委托书 (45)2.照片 (47)3.附图 (48)横山桥镇清明山阳光山城边坡地质灾害分布图(比例尺1:1000)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比例尺1:1000)前言一评估任务由来横山桥镇位于江苏省常州市东北郊,东经120°07,北纬31°48’。
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的江南水乡,是常武地区的重镇名镇。
横山桥镇有15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
全镇辖地37.21平方公里。
横山桥镇户籍人口3.5万人,外来人口1.5万人,总劳动力18009人,镇区人口3.1万人。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3年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4.17•【字号】常政发〔2023〕23号•【施行日期】2023.04.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3年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常政发〔2023〕23号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现将《2023年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市人民政府2023年4月17日2023年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依据《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常州的实施意见》、《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大专项行动方案》以及省下达的《常州市2023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书》等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年度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如下:一、工作目标2023年,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更多具有常州特色的“绿色示范”,全市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全市PM2.5浓度不超过3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不低于80.0%,臭氧污染得到初步遏制;地表水国考、省考、市考断面优Ⅲ比例分别达80%、92.2%和92.4%,国考、省考断面优Ⅱ比例分别达35%和47.1%,市考以上断面消除劣V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高质量实现太湖治理“两保两提”目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重点工程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化学需氧量、氨氮累计减排量5207吨、4856吨、3993吨、225吨。
生态质量指数持续提升,林木覆盖率达26.8%,湿地保护率达31.8%。
常州市政府关于印发《常州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05.09•【字号】常政发〔2017〕56号•【施行日期】2017.05.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壤环境保护正文常州市政府关于印发《常州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常政发〔2017〕56号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现将《常州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常州市人民政府2017年5月9日常州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土壤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土壤环境保护是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常州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市土壤污染状况底数不清、历史遗留污染地块隐患重重、治理修复与再开发利用不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管理体系有待完善,土壤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短板。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及《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苏政发〔2016〕169号),切实加强我市土壤污染防治,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两减六治三提升”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立足我市实际,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摸清土壤污染底数为基础,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严防新增土壤污染,逐步减少存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努力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
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颁发《常州市市区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颁发《常州市市区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通知(常政发〔2009〕96号)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现将《常州市市区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颁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九年八月四日常州市市区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控制扬尘污染,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市区范围内扬尘污染的防治管理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扬尘污染,是指在建设工程(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公路、航道、港口建设工程等)施工、房屋拆除、物料运输与堆放、道路保洁、养护绿化等活动中以及因泥地裸露产生粉尘颗粒物对周边环境和大气造成的污染。
本办法所称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是指煤炭、包装水泥、黄砂、灰土、建筑垃圾等易产生粉尘颗粒物的物料。
第四条市区范围内的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按照“条线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落实相关责任。
环保主管部门对扬尘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和房屋拆除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
城管部门负责道路扬尘污染防治、建筑垃圾运输产生的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
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公路、港口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
水利主管部门负责水利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
各区人民政府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所属行政区域内各类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引言:自然条件是影响地区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
常州,作为中国江苏省的一座城市,其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和自然灾害等方面。
深入了解这些条件,对于合理利用资源、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以及应对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全面解析常州的这些自然条件,以提供准确的数据和深入的观察。
一、地理位置常州市位于江苏省的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东临太湖,西依茅山,北靠长江。
常州市总面积约4374平方公里,其中包括6个市辖区和1个县级市。
常州市地理位置优越,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水陆交通发达。
二、气候条件常州市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约15℃,年降水量约1100毫米。
夏季常有梅雨季节,冬季受寒潮影响较重。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需注意预防干旱和洪涝灾害。
三、自然资源常州市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石膏等。
农业资源以水稻、小麦、棉花为主,也是中国的丝绸之乡。
林业资源有竹林、杉木等,但近年来森林覆盖率有所下降。
常州生态环境优良,拥有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旅游胜地。
四、生态保护常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和政策。
加强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推进治污减排,改善空气质量。
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倡导低碳发展理念。
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提高生物多样性。
五、自然灾害常州市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两大类。
气象灾害包括暴雨、台风、干旱等;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气象灾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而地质灾害的发生则与地形、地质构造等因素有关。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全省200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地质资料管理【发文字号】苏政办发[2005]61号【发布部门】江苏省政府【发布日期】2005.06.12【实施日期】2005.06.12【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P10【失效依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全省200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6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省国土资源厅制定的《全省200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五年六月十二日为切实做好2005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制定2005年度全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2004年主要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一)滑坡、崩塌。
2004年全省共发生滑坡、崩塌灾害14起,规模均为小型。
滑坡、崩塌灾害集中在6月下旬的主汛期,均发生在镇江、南京、连云港、徐州的低山丘陵地区,其中镇江8起、南京2起、连云港2起、徐州1起。
因2004年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远低于2003年,所以山体滑坡、崩塌灾害较2003年减少138起。
2004年发生的地质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事件,但灾害点均发生在重要道路两侧以及居民区,导致交通受阻,居民房屋受损。
(二)地面塌陷。
2004年全省共发生各类地面塌陷灾害7起,比2003年增加4起,其中岩溶地面塌陷2起,采矿地面塌陷5起,分布在徐州市、南京市和苏州市。
塌陷共造成2间民房倒塌,55户222间民房不同程度的受损,7户村民20人搬迁撤离。
(三)地面沉降和地裂缝。
2004年度江苏省地面沉降灾害主要发生在苏锡常地区和沿海地区。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速率有所减缓,但由于地面沉降的滞后作用,沉降仍在继续发展中。
根据2004年监测资料,苏锡常地区累计沉降量大于200毫米的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
常州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2012~2020)文本、图纸组织单位:常州市规划局常州市城乡建设局常州市地震局编制单位:常州市规划设计院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2013年3月常州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2012~2020)前言现代城市是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化工业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保障地震时城市的安全和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是我国抗震防灾工作的重点。
减轻城市地震灾害,抓好单体抗震加固和抗震设防,用以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能力固然是必要的,但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全面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能力。
要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抗震能力,除了大力促进地震科学进步外,其重要的对策便是编制并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常州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水网平原,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东望东海,与上海、南京、杭州皆等距相邻,扼江南地理要冲,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
北纬31°09′-32°04′、东经119°08′-120°12′。
常州市共辖5个区(武进区、天宁区、钟楼区、新北区、戚墅堰区),2个县级市(金坛市、溧阳市),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武进西太湖经济开发区、钟楼经济开发区、天宁经济开发区、戚墅堰经济开发区、金坛经济开发区、溧阳昆仑经济开发区) ,全市域总用地面积438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00万,其中市区内有37个镇,25个街道,常住人口330万,市区用地面积1862平方公里;其中太湖水域面积约33平方公里,湖岸线长约7公里。
常州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城市景色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具有六千多年历史,二千五百多年文字记载史的江南名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常州市委、市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广大市民历来对城市抗震防灾工作十分重视和关心,并为此做出了积极努力。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应急资源调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9.01•【字号】常政办发[2010]136号•【施行日期】2010.09.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应急资源调查工作的通知(常政办发〔2010〕136号)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有关部门: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我市突发事件应急资源的布局与存量情况,促进资源整合和共享,不断提升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决定在全市开展突发事件应急资源普查。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资源调查目的做好应急资源调查工作,全面掌握全市各行各业各类应急资源情况,是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本次资源调查是对应急资源基本情况的一次专项调查,目的在于理清应急资源体系,推进应急资源储备库建设,实现应急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提升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能力。
各辖市(区)政府、市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应急资源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部门和人员,确保应急资源底数清楚、状况良好、调度及时、保障有力。
二、资源调查责任划分各辖市(区)应急资源调查由辖市(区)政府办公室牵头,应急办具体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资源调查核实、汇总上报和动态管理工作。
市各有关部门按照部门职责,负责本部门、本行业内应急资源的调查核实、汇总上报、动态管理。
各辖市(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市有关单位于每年7月底前将上一年度7月1日至本年度6月30日的应急资源更新数据上报,应急资源(包括应急组织体系、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实物储备、应急技术资源、应急重点目标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各单位应及时向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动态报告。
各企事业单位要积极配合开展应急资源调查核实工作,提供全面准确的人、财、物信息,并切实落实主管部门有关动态管理工作的安排部署。
目录一、工程概况 (2)二、工程地质情况 (2)1、龙跃路站工程地质 (2)2、大学城南站工程地质 (4)3、敞口段~龙跃路站明挖区间工程地质 (6)4、不良地质分析 (7)三、水文地质情况 (12)1、自然气候 (12)2、水文特征 (13)四、工程、水文地质风险清单 (15)1、地面不均匀沉降 (15)2、地裂缝 (15)3、流砂、管涌 (15)4、承压水 (15)五、工程水文地质风险应对方案 (15)1、地面沉降风险及应对方案 (16)2、地裂缝风险及应对方案 (16)3、流砂、管涌风险及应对方案 (18)4、承压水风险及应对方案 (19)一、工程概况本标段为1号线一期工程02标,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沿凤栖路南北向布置,标段范围包含2站2区间,由南向北分别是: 敞开段~龙跃路站区间→龙跃路站→龙跃路站~大学城南站区间→大学城南站。
见下图所示。
本标段地理位置图二、工程地质情况1、龙跃路站工程地质龙跃路站基坑坑底位于⑥3粘土中,开挖深度内自上而下依次为:①杂填土、③1粘土、④1 粉质粘土夹粉土、⑤1粉土、⑥2粉质粘土;基底以下依次为:⑥龙~大区间龙跃路站大学城南站敞开段~龙跃路站区三线盾构段敞开段~龙跃路站区 明挖段3粘土、⑥4 粉质粘土、⑧1粉质粘土夹粉土、⑧2粉砂夹粉土、⑨2粉质粘土,围护墙墙趾位于⑨2粉质粘土。
车站范围内主要地层特性见下表,地质剖面见下图。
龙跃路站主要地层特性表粘土、⑥4粉质粘土;基底以下依次为:⑥4粉质粘土、⑦1粉质粘土、⑧1粉质粘土夹粉土、⑨1粉砂夹粉土、⑨2粉质粘土,围护墙墙趾位于⑨2粉质粘土。
车站范围内主要地层特性见下表,地质剖面见下图。
大学城南站主要地层特性表地连墙墙趾位于⑥3粘土及⑧2粉砂夹粉土,区间工程主要地层岩性见下表。
敞开段~龙跃站区间主要地层岩性表4、不良地质分析⑪、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是常州市域平原区主要的不良地质作用,主要是长期强烈开采地下水所引起的,发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发展于1976年~1994年间,之后处于延续发展阶段,之后处于延续发展阶段,2006年以来地面沉降速率明显减缓,2008年以来已趋于稳定。
常州市城市防洪规划修编综述作者:朱颖贾玲玲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7年第34期摘要:该文介绍了江苏省常州市的防洪现状,分析了常州市防洪存在的问题,结合常州市现状地理条件及实际情况,对常州市防洪规划的原则及重点进行阐述,提出常州市防洪规划的工程措施。
做好城市防洪专项规划的滚动修编与完善工作,对支撑和保障新一轮常州市城市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防洪规划规划原则规划重点工程措施常州市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2(a)-0000-001 概述常州,简称“常”,别称“龙城”,是江苏省13个省辖市之一,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市区位于太湖流域湖西区和武澄锡虞区交界。
受特殊的地理位置、水文气象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常州市是一座洪涝灾害频发的城市,被国家列为54个重要防洪城市之一。
2013年8月,国务院以国办函〔2013〕86号文批复同意修订后的《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常州中心城区范围由480km²扩大到700km²,批复明确:要“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重视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加强重点防灾设施和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包括消防、人防、防洪、防震和防地质灾害等在内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做好城市防洪专项规划的滚动修编与完善工作,对支撑和保障新一轮常州市城市发展意义重大。
2 常州市防洪现状常州市区位于太湖流域湖西区和武澄锡虞区的交界处,南北受太湖洪水和长江洪水威胁,西部承泄湖西区上游山区和高亢平原来水,因此常州市防洪与长江堤防整治和太湖流域湖西区、武澄锡区域治理密切相关。
常州市历年来积极推进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前期工作,根据长江河势稳定要求,实施了德胜河口应急加固和录安洲抛石等长江应急护岸工程建设。
目前正在实施的常州市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设计标准100年一遇,防洪设计水位8.16m,堤防等级为2级,穿堤建筑物等级2级,对17.187km主江堤按防洪标准复核防洪高程,并加高防浪墙、加宽断面覆土、封闭防洪线、翻修堤顶道路、完善堤脚排水设施等。
江苏省2018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为切实做好2018年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6-2020年)》和《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18〕2号)等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2017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2017年,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险(灾)情37起,其中灾情4起,险情33起,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以及地面塌陷,等级以小型为主,主要分布在南京、镇江、徐州、连云港等地,发生时间集中在6月中旬至9月下旬,短时局部强降雨和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为主要诱发因素,造成部分公共设施、居民楼房受损,经济损失1300余万元,由于防范措施落实到位,未造成人员死亡。
全年成功预警预报地质灾害险(灾)情7起,有效应急避险72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700余万元。
二、2018年地质灾害趋势分析和防治重点(一)趋势分析。
根据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特征、人类工程活动的扰动影响、全球气候背景下的降水趋势三个因素进行叠加分析,预计今年全省地质灾害总体趋势接近常年,数量较2017年略有增加,类型以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为主,南京、镇江、徐州、连云港以及环太湖等地的低山丘陵区为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频发的高危地区,发生时间集中在5月上旬至9月下旬汛期以及非汛期强降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期间。
我省经济发达,地质灾害隐患多分布在城镇人口密集区,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二)重点防范期和区域。
5月上旬至9月下旬汛期以及非汛期强降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期间是地质灾害易发期和重点防范期,连续降雨5天以上或日降雨量超过30毫米、过程降雨量大于50毫米的时段以及雨后120小时内,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时段; 58个重点防治县(市、区),特别是44个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县(市、区)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经汛前排查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详见附表)以及交通干道沿线、在建工程周边、工矿企业厂区、旅游景区(点)等易于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部位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地段。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常州市国土资源局武进分局二〇一八年二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规划背景与形势 (4)第一节区域概况 (4)第二节土地利用基本情况 (5)第三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7)第四节“十三五”土地整治形势与要求 (10)第三章规划原则与目标 (12)第一节规划原则 (12)第二节规划依据 (13)第二节土地整治目标 (17)第四章土地整治任务安排 (21)第一节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21)第二节大力开展农用地整理 (22)第三节全面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 (23)第四节积极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26)第五节加快实施土地复垦 (27)第六节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 (28)第七节探索土地生态整治 (29)第五章土地整治项目安排 (32)第一节农用地整理项目 (32)第二节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项目 (33)第三节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 (34)第四节土地复垦项目 (35)第五节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项目 (36)第六节农村土地精细化综合整治项目 (37)第六章投资分析和效益评价 (39)第一节资金平衡 (39)第二节资金筹措 (39)第三节规划效益评价 (40)第七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2)第一节行政保障措施 (42)第二节经济保障措施 (43)第三节技术保障措施 (45)第八章附则 (47)附表 (48)附图 (4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引导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约紧凑,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依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63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5〕68号)、《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市、县级“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16〕39号)、《常州市武进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常州市武进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编制《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第13期2020年5月No.13May ,2020常州市时序InSAR 地表沉降监测与危险性评价杨少敏1,范雪婷2,刘波2,李红慧3(1.常州市基础地理勘测中心,江苏常州213001;2.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江苏南京210013;3.江苏煤炭地质局,江苏常州213000)摘要:文章采用MCTSB-InSAR 技术监测常州市2007—2018年地面沉降状况,获取年平均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量结果,揭示研究区内地面沉降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通过与该地区水准测量数据进行精度评定,进一步验证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依据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价指标,利用综合指数法叠加计算,建立和完善地面沉降危险性综合评价方法,获取地面沉降危险性分区结果,有助于城市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及预警预报。
关键词:地表沉降;MCTSB-InSAR ;精度评定;综合指数;危险性评价中图分类号:TM932文献标志码:A 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科研课题项目;项目名称:深度学习技术在地表覆盖变化监测中的应用方法研究;项目编号:JSCHKYKT2020001。
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SCHKY201803。
作者简介:杨少敏(1980—),男,湖北天门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测量工程,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
引言长江三角洲苏锡常地区因地下水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降属于一种缓慢地质灾害现象,可能会对当地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及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加剧城市洪涝灾害,威胁生命安全。
常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的核心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已出现较为明显沉降现象,八十年代沉降主要集中位于城区范围[1],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其范围也逐渐外扩偏移,出现了大面积不均匀沉降中心,因此地面沉降监测得到政府和相关研究者持续广泛的关注。
如于军等[2]采用Envisat 卫星ASAR 数据对常州地区2003—2008年的地面沉降进行监测;刘波等[3]基于SBAS 技术对武进地区2007—2011年地面进行沉降监测;董少春等[4]采用Sentinel-1A 影像对常州地区2015—2018年地表沉降进行监测。
国土资源部关于公布第三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12.31•【文号】•【施行日期】2011.12.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国土资源部关于公布第三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的通报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国土资源系统积极努力,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全力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同时,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措施,继续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建设,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
通过开展“十有县”建设,有效提升了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为激励先进、树立典型、推动工作,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46号)精神,部决定公布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等471个县(区、市)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见附件)。
希望各“十有县”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和成绩。
同时,希望其他地区以他们为榜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扎扎实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国土资源部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附件:第三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共471个)河北省(15个):石家庄市元氏县、保定市曲阳县、满城县,秦皇岛市卢龙县、山海关区,唐山市丰润区、古冶区、开平区,张家口市怀安县、万全县、涿鹿县、蔚县、产业聚集区,承德市双桥区、双滦区山西省(4个):大同市左云县、灵丘县,晋城市高平市、陵川县辽宁省(8个):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葫芦岛市绥中县,锦州市凌海县、黑山县、北镇市、义县,抚顺市新宾县,沈阳市康平县吉林省(13个):德惠县、农安县、榆树县、永吉县、舒兰市、延吉市、安图县、龙井市、珲春市、和龙市、图们市、抚松县、长白县江苏省(14个):南京市下关区、鼓楼区、六合区、玄武区、雨花台区、高淳县、溧水县,镇江市丹阳市,常州市新北区,苏州市高新区、太仓市、常熟市、张家港市,淮安市盱眙县浙江省(20个):临安市、建德市、余姚市、宁海县、温州市鹿城区、温州市龙湾区、永嘉县、平阳县、洞头县、诸暨市、嵊州市、兰溪市、东阳市、义乌市、衢州市衢江区、衢州市柯城区、仙居县、丽水市莲都区、遂昌县、云和县安徽省(7个):祁门县、石台县、贵池区、怀宁县、太湖县、繁昌县、裕安区福建省(25个):福州市长乐市、连江县、罗源县、晋安区,厦门市思明区、湖里区,宁德市福安市、霞浦县、古田县,莆田县仙游县、荔城区、秀屿区,漳州市诏安县、漳浦县、云霄县、龙海市,三明市泰宁县、建宁县、明溪县、宁化县、梅列区、三元区,南平市政和县、松溪县、光泽县江西省(27个):上饶市新洲区、横峰县、弋阳县、鄱阳县、万年县,抚州市东乡县、南城县、金溪县、崇仁县、临川区,九江市湖口县、永修县、德安县、都昌县、庐山区,吉安市泰和县、井冈山市、永丰县、万安县,赣州市章贡区、宁都县、寻乌县,宜春市樟树市、万载县、靖安县,萍乡市莲花县,南昌市安义县山东省(14个):烟台市芝罘区、莱山区、福山区、牟平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蓬莱市,龙口市,莱州市,招远市,栖霞市,莱阳市,长岛县,莱芜市钢城区,淄博市临淄区河南省(19个):郑州市荥阳县、上街区,洛阳市伊川县、嵩县、宜阳县,三门峡市陕县、渑池县,信阳市光山县、固始县,平顶山市鲁山县、郏县,驻马店市遂平县、确山县,许昌市长葛市,焦作市修武县,南阳市淅川县、内乡县、桐柏县、南召县湖北省(23个):武汉市蔡甸区、江夏区,咸宁市嘉鱼县,孝感市大悟县、安陆市、孝昌县、云梦县,鄂州市鄂城区,黄冈市麻城市、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黄梅县、红安县、团风县、黄州市,宜昌市当阳市,襄阳市宜城市,荆门市钟祥市、京山县,随州市随县、广水市,十堰市武当山特区湖南省(40个):长沙市岳麓区、长沙县、望城县,衡阳市南岳区、衡南县,株洲市炎陵区、攸县,湘潭市韶山市,邵阳市洞口县、邵阳县、城步县,岳阳市湘阴县,常德市澧县、临澧县,张家界永定区,益阳赫山区,郴州北湖区、宜章县、安仁县、嘉禾县、临武县、桂东县、桂阳县,永州零陵区、祁阳县、蓝山县、江永县,怀化洪江区、洪江市、会同县、中方县、新晃县、通道县、靖州县,娄底娄星区,湘西州古丈县、龙山县、凤凰县、泸溪县、保靖县广东省(36个):广州市荔湾区、白云区、从化市,佛山市三水区,韶关市始兴县、南雄市,河源市龙川县、紫金县,梅州市五华县、蕉岭县,惠州市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汕尾市陆丰市,江门市新会区、恩平市,阳江市阳春市、阳东县,茂名市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电白县,肇庆市高要市、德庆县、封开县、广宁县,清远市阳山县、英德市、连州市,揭阳市普宁市、揭西县、惠来县,云浮市云城区、罗定市、云安县,顺德区广西壮族自治区(18个):柳州市城中区、鱼峰区、柳南区、柳北区,田阳县,那坡县,凌云县,西林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乐业县,靖西县,百色市右江区、陆川县,兴安县,临桂县,阳朔县,大化瑶族自治县,南丹县海南省(9个):琼海市、万宁市、三亚市、儋州市、东方市、定安县、澄迈县、屯昌县、乐东县重庆市(20个):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合川区、双桥区、铜梁县、荣昌县、璧山县、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四川省(22个):成都市新津县、龙泉驿区、青白江区、双流县,自贡市富顺县,泸州市合江县,德阳市广汉市,绵阳市北川县、梓潼县,遂宁市船山区、安居区、蓬溪县、射洪县、大英县,甘孜州康定县、丹巴县,阿坝州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黑水县贵州省(14个):贵阳市清镇市、小河区、白云区、花溪区,遵义市汇川区,安顺市关岭县,黔东南州凯里市、镇远县、剑河县、三穗县、黎平县、榕江县,黔西南州册亨县、望谟县云南省(47个):昆明市安宁市、石林县、富民县、晋宁县、嵩明县,昭通市鲁甸县、永善县、绥江县,曲靖市富源县,玉溪市澄江县、江川县、通海县、峨山县、元江县,保山市隆阳区、施甸县,楚雄州楚雄市、牟定县、武定县、禄丰县,红河州蒙自市、建水县、石屏县、泸西县、弥勒县、屏边县,文山州砚山县、广南县,普洱市宁洱县,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大理州大理市、鹤庆县、祥云县、洱源县、云龙县、弥渡县,德宏州瑞丽市、梁河县,丽江市古城区、宁蒗县,怒江州兰坪县、泸水县,临沧市凤庆县、永德县、镇康县西藏自治区(5个):日喀则地区亚东县,林芝地区察隅县、波密县,昌都地区芒康县,山南地区洛扎县陕西省(17个):西安市周至县、高陵县,渭南市华阴市、潼关县,宝鸡市陇县、凤县,咸阳市泾阳县、永寿县,汉中市勉县,铜川市宜君县,商洛市丹凤县、山阳县、柞水县,榆林市清涧县、子洲县,延安市宝塔区、宜川县甘肃省(29个):兰州市红古区、安宁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瓜州县,玉门市,武威市凉州区,景泰县,岷县,天水市麦积区,秦安县,和政县,积石山县,成县,两当县,徽县,西和县,礼县,康县,宕昌县,卓尼县,庆阳市西峰区,华池县,平凉市崆峒区青海省(14个):大通县、湟中县、互助县、化隆县、乐都县、同仁县、德令哈市、贵德县、同德县、门源县、祁连县、玉树县、杂多县、玛多县宁夏回族自治区(2个):吴忠市红寺堡区、盐池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9个):伊宁县、伊宁市、昭苏县、库尔勒市、和静县、且末县、轮台县、若羌县、乌恰县。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发展目标 (4)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第一节城镇体系 (8)第二节空间管制与协调 (11)第三节交通网络布局 (14)第四节产业发展规划 (15)第五节风景旅游规划 (16)第六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18)第七节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19)第四章城市性质与空间结构 (23)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规模 (23)第二节市区用地布局结构 (24)第三节市区四区划定 (25)第四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职能 (26)第五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布局 (29)第一节居住用地 (30)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 (30)第三节工业用地 (35)第四节仓储用地 (36)第五节城市设计引导 (37)第六节地下空间布局规划 (41)第七节旧区更新 (42)第六章综合交通规划 (43)第一节对外交通 (44)第二节市域交通 (50)第三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 (50)第四节公共交通 (54)第五节城市停车设施 (57)第六节城市交通发展对策 (58)第七章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60)第一节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60)第二节城市水系规划 (65)第三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67)第八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71)第一节保护目标与体系 (71)第二节历史城区 (72)第三节古镇古村落 (74)第四节历史文化街区 (74)第五节文物古迹 (76)第六节非物质文化遗产 (77)第九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78)第一节城市供水 (79)第二节污水处理 (81)第三节雨水排放 (85)第四节燃气 (86)第五节供电 (87)第六节供热 (89)第七节邮政 (91)第八节电信 (92)第九节广播电视 (94)第十节信息化建设 (95)第十一节环境卫生设施 (96)第十章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99)第一节防洪除涝 (99)第二节消防 (102)第三节人防 (104)第四节抗震防灾 (105)第五节地质灾害防治 (107)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109)第一节目标与重点 (109)第二节城市规模与建设用地布局 (111)第三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111)第四节交通发展 (114)第五节历史文化保护和风景旅游 (117)第六节绿化工程和生态环境保护 (118)第七节城市基础设施 (120)第八节防灾工程建设 (121)第十二章规划实施建议 (122)第十三章附则 (125)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背景《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自江苏省人民政府1996年苏政复(1996)147号文批准实施以来,对指导常州城乡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54GRACEFUL BEARING 风 采区域治理江苏常州地质遗迹自然区划与保护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 吴小斌,蔡锡南,陈斌,姚图,严琦峰一、引言常州位于长三角经济区腹地,经济发达,地处长江下游,地貌类型多样化、地质遗迹较为丰富。
2019年常州完成原常州市国土资源局“常州市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筛选梳理了区内重要的地质遗迹点,开展地质遗迹评价、自然区划和保护区划保护建议,为地方政府对地质遗迹管理和决策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二、常州地质遗迹概述依据2019年常州市地质遗迹调查成果,区内共筛选确定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地质遗迹点50处,分属3大类、9类、19亚类(其中基础地质大类16处,占32%;地貌景观大类33处,占66%;地质灾害大类1处),其时空分布规律与区内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作用、风化剥蚀的规律相呼应。
调查工作不仅限于地质遗迹本身,对地质遗迹形成的主要成因、地质遗迹的载体、以及表现形式等相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地形地貌等方面进行认真探讨。
对重要地质遗迹点相关的经济社会、人文历史等方面也进行了调研。
从6.8亿年前的震旦纪,直至现代,就地质遗迹不同时空的形成、演化及分布进行了探讨。
对区内地质遗迹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评出世界级地质遗迹点1处、国家级10处(见表1)、省级16处、市级23处。
相对来说,本区以地貌景观占主要,其中又以水体地貌较为突出。
三、地质遗迹自然区划(一)自然区划地质构造是地质遗迹形成的根本原因,地形地貌是地质遗迹的外在表现,岩石是地质遗迹的载体。
按照地质遗迹出露所在的区域构造单元、地貌单元,地层区、古地形环境等多种因素,结合遗迹分布的地域聚集性、成因相关性等条件进行自然区划,将常州地质遗迹自然区划分为1个地质遗迹区,2个地质遗迹分区和6个地质遗迹小区,进而提出了地质遗迹保护建议。
【作者简介】吴小斌,生于1987年,硕士研究生,中级工程师(地质矿产),研究方向为沉积盆地与成藏动力学。
常州市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条为加强全市地质资料管理,充分发挥地质资料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保护地质资料汇交人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土资源部《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以及《江苏省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内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
第三条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协助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内的地质资料监督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㈠承担本行政区内小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察资料的汇交、保管、提供利用工作;㈡承担本行政区内可供开采的、矿产储量规模为小型的并只能用作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和其他零星分散的矿产资源勘察开发形成的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提供利用工作;㈢受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做好上述两种情况以外的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工作,及时做好资料转交工作;㈣按有关规定管理好本行政区内的地质档案资料并提供社会利用。
第四条常州市地质资料馆为全市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依法接收、保存、管理汇交的地质资料,为全社会提供地质资料服务,履行下列职责:㈠受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负责接收、验收汇交地质资料的具体工作并向省地质资料馆转交应向国家、省汇交的地质资料;㈡建立健全馆藏地质资料保管、利用制度,按规定整理、保管地质资料;㈢建立和维护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系统;㈣开展地质资料综合研究,依法为社会提供地质资料服务;㈤承担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交办的有关事宜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在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六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内,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和承担由国家出资的地质工作项目的地质勘查单位,是地质资料的汇交人。
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常州市国土资源局二○一二年二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3)第三章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和目标 (10)第四章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 (13)第五章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实施安排 (22)第六章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25)第七章附则 (27)附件:1.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附图2.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附表3.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编制说明第一章总则一、目的《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是为了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和《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 28号)等文件精神,合理保护开发地质环境资源,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轻和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规划》所称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面沉降、地裂缝、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和特殊类岩土灾害。
二、依据(一)《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 20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 28号);(二)《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4号公告)、《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江苏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三)《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十二五”期间常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常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四)相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五)历年来常州市地质灾害调查、勘查及治理成果。
三、适用范围本规划的适用范围包括常州市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新北区、武进区、溧阳市、金坛市,总面积约4385km2。
四、规划期限和基准年本规划以2010年为规划基期,规划期2011-2020年,规划近期2011-2015年,规划远期2016-2020年。
第二章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一、地质灾害现状常州市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主要有地面沉降、地裂缝、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和特殊类岩土灾害。
(一)地面沉降常州市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具分布广、灾情重的特点,以戚墅堰~横林一带最为严重(见附图1)。
常州市地面沉降始发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发展于1976~1994年间,之后延续发展,至2003年,已形成了区域性地面沉降漏斗,沉降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1300mm,累计沉降量大于200mm的地区面积830.75km2、大于1000mm的地区面积102.33km2。
“十一五”期间,因全面实行地下水禁采,地面沉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010年地面沉降速率除礼河~牛塘~庙桥~戴溪一带在10~30mm/a外,其余地区均在10mm/a以下,沉降态势明显趋缓。
(二)地裂缝常州市地裂缝主要是由于集中超量开采地下水和岩溶塌陷引起,主要发生于1989~2002年间,共6处(见表1、附图1),分布在武进区和戚墅堰区,其中以戚墅堰~横林一带最为集中。
“十一五”期间,全市未出现新的地裂缝,已发生的地裂缝中,除孟瑶头~大坟头地裂缝在缓慢发展外,其余5处地裂缝活动均已趋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三)崩塌、滑坡常州市崩塌、滑坡灾害大多是由于不合理的切坡活动引发的,具备突发性强、危害较大的特点。
据调查,全市崩塌、滑坡灾害点共39处(见附图2、附表1),主要分布在武进区、金坛市及溧阳市的低山丘陵;其中武进区16处、金坛市5处、溧阳市18处。
(四)地面塌陷常州市地面塌陷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两类。
岩溶地面塌陷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开采岩溶地下水引起的。
1995年11月,横林镇红联村北部发生一处岩溶地面塌陷,影响范围约0.2km2。
据调查,全市共有3处隐伏岩溶分布区,存在发生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分别位于戚墅堰东部~横林、郑陆~焦溪及芙蓉南部,总面积约50.72km2(见附图2)。
采空地面塌陷是地下采矿活动引发的。
据调查,已发生2处采空地面塌陷,分别位于金坛市儒林镇和溧阳市社渚镇周城,另外,在金坛盐矿及溧阳上黄煤矿等地由于长期的地下采矿活动,分布着面积较大的采空区,存在采空地面塌陷隐患。
(五)特殊类岩土灾害常州市特殊类岩土灾害包括软土、砂土和膨胀土灾害。
常州市软土以淤泥质粉质粘土为主,主要分布在邹区~罗溪~春江以西、戚墅堰以东、滆湖~前黄及金坛市直溪~指前一带(见附图3),总面积约1112.17km2。
软土承载力低、压缩性高,在外荷载作用下,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对建设工程会造成较大的破坏。
常州市砂土以全新统粉土、粉砂、细砂等为主,主要分布在新北区西北部沿江一带及金坛市直溪~指前一带,面积约585.00km2。
全新统砂土的特点是沉积时代新,沉积速度快,压密程度低,连接性差,在地震和动荷载强烈作用下,砂土易产生液化,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引发涌水、流砂及基坑壁坍塌等工程地质问题,影响到工程建设的安全。
常州市膨胀土以第四系下蜀组粘土、膨润土和凹凸棒石粘土三类为主,广泛分布在金坛、溧市西部的山前岗地区,总面积约570.00km2。
该类土具备胀缩性、裂隙性、结构性及超固结性等特性,工程地质性能不稳定、强度变化大,开挖坡体遇雨易产生边坡失稳的问题。
二、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规划期内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取决于影响地质灾害变化的自然条件变化、气候变化趋势、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和方式的变化等。
在规划期内,全市地质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可能性极小,气候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变化将是今后地质灾害发展趋势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和政府对地质环境管理力度的加强,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将会有所减缓,而人为引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及特殊类岩土灾害将有增多、加重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规划期内,地下水禁采仍将继续,由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将会进一步减缓。
2、已发现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隐患点,在一定的触发条件下可能成灾。
3、随着人类工程建设活动的加剧,人为因素引发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将有增加的趋势。
4、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地下空间的开发力度也在加强,所引发的特殊类岩土灾害也将有所增多。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近年来,在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建立了市、区(市)、镇(街道)三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建立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成立了市、区(市)两级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落实了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队伍及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了汛期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制度、防灾预案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及汛期值班制度;推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与地质灾害防治法规相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行政规章性文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依法管理、按章办事的管理程序,使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依法管理、有序展开的新阶段。
(二)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取得重要进展2003~2007年,先后完成了常州市区、金坛市和溧阳市的地质灾害调查,2008年开展了全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2010年完成了武进区废弃露采矿山及地裂缝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另外近年来还开展了大量的地裂缝勘查工作,通过上述工作基本查明了全市地质灾害类型、规模与分布规律,掌握了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评价了地质灾害点的稳定性与危害性;另外,对新出现的地质灾害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能及时地组织应急调查,采取避险和应急排险等防范措施,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地质灾害搬迁与治理成绩显著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按照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对横林孟瑶头、红联小学、戚墅堰沈家塘等一批危害严重的地裂缝灾害点进行了搬迁,对环太湖风景区、茅山风景名胜区等地区地质灾害点进行综合整治,不仅彻底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而且极大改善了景观及生态环境,取得良好的社会及生态效益。
(四)地面沉降控制效果明显“十一五”以来,全市严格执行地下水禁采令,取得明显的控沉效果,沉降中心区范围不断缩小,最大沉降速率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40~50mm/a降至2010年的10~30mm/a,大部分地区沉降速率降至5mm/a左右。
(五)群测群防网络初步建立建立了适合实际的区(市)、镇(街道)、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每一级均配备专门管理人员,逐个群测群防点落实了监测、预防责任人,编制了防灾预案,并全部发放了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避险卡,对负责群测群防工作的镇(街道)、村级责任人员进行了较系统的培训。
(六)地面沉降、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日趋完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常州市就已着手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而后又相继建立起地面沉降监测网。
目前全市共有地下水监测井91眼、基岩深标1座、分层标1座、GPS测量点39个、水准测量点39个;上述监测网的建成及监测工作的展开在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防治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七)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工作初见成效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开展地质灾害的科普宣传活动,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人员及危险区的群众,开展识灾、防灾、避灾等技能的培训。
通过广泛宣传,增强了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全社会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四、地质灾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一)地质灾害监测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工程建设原因,部分地面沉降监测设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遭破坏的监测设施有待维护、更新,同时城市重点规划区及重要工程沿线的监测点有待加密;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灾害监测方法简单、手段落后,监测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金坛盐矿的地面形变监测工作也有待全面展开。
(二)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但是,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的防治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一定资金用于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的治理,但仍有一些隐患点的治理工作因缺乏资金不能及时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进程。
(三)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尽管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已取得明显进展,但仍存在地质灾害防治和行政管理难度较大的问题,部分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尚未完全走上正轨,需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