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 第十三章 医疗纠纷
- 格式:ppt
- 大小:97.50 KB
- 文档页数:25
第十五章医疗纠纷
一、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概念
患者或其家属因医疗上的问题,与医疗部门或医务人员发生纠纷,称为医疗纠纷。
有些医疗纠纷涉及的问题与医疗无关或无医疗过失,但大多数医疗纠纷与医疗有关,医务人员或医疗单位存在医疗过失,有些过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后果。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医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医疗事故具有如下特征:①主体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②针对医疗活动;③行为的违法性与主观过错;④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⑤过失行为和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按我国有关规定,医疗事故按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后果,分为四级十二等,其中一级乙等至三级戊等对应伤残等级一至十级。
二、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处理途径
(一)行政途径
(二)司法途径
(三)仲裁途径
(四)其他途径
三、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鉴定
(一)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主体审查
(二)案情调查
(三)临床检查
(四)病理解剖
(五)实验室检验
(六)作出鉴定结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701号国务院令,公布《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自2018年10月1日起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01号??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已经2018年6月20日国务院第1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10月1日起实施。
2018年7月31日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全文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因诊疗活动引发的争议。
第三条?国家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范诊疗活动,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预防、减少医疗纠纷。
在诊疗活动中,医患双方应当互相尊重,维护自身权益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条?处理医疗纠纷,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实事求是,依法处理。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工作的领导、协调,将其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立部门分工协作机制,督促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第六条?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医疗机构做好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引导医患双方依法解决医疗纠纷。
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
公安机关依法维护医疗机构治安秩序,查处、打击侵害患者和医务人员合法权益以及扰乱医疗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
财政、民政、保险监督管理等部门和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国家建立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发挥保险机制在医疗纠纷处理中的第三方赔付和医疗风险社会化分担的作用,鼓励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鼓励患者参加医疗意外保险。
第八条?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常识的宣传,引导公众理性对待医疗风险;报道医疗纠纷,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恪守职业道德,做到真实、客观、公正。
第二章?医疗纠纷预防第九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以患者为中心,加强人文关怀,严格遵守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相关规范、常规,恪守职业道德。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01号《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已经2018年6月20日国务院第1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
总理李克强2018年7月31日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因诊疗活动引发的争议。
第三条国家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范诊疗活动,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预防、减少医疗纠纷。
在诊疗活动中,医患双方应当互相尊重,维护自身权益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条处理医疗纠纷,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实事求是,依法处理。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工作的领导、协调,将其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立部门分工协作机制,督促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第六条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医疗机构做好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引导医患双方依法解决医疗纠纷。
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
公安机关依法维护医疗机构治安秩序,查处、打击侵害患者和医务人员合法权益以及扰乱医疗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
财政、民政、保险监督管理等部门和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国家建立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发挥保险机制在医疗纠纷处理中的第三方赔付和医疗风险社会化分担的作用,鼓励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鼓励患者参加医疗意外保险。
第八条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常识的宣传,引导公众理性对待医疗风险;报道医疗纠纷,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恪守职业道德,做到真实、客观、公正。
第二章医疗纠纷预防第九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以患者为中心,加强人文关怀,严格遵守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相关规范、常规,恪守职业道德。
医疗机构应当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相关规范、常规的培训,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01号《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已经2018年6月20日国务院第1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总理李克强2018年7月31日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因诊疗活动引发的争议。
第三条国家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范诊疗活动,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预防、减少医疗纠纷。
在诊疗活动中,医患双方应当互相尊重,维护自身权益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条处理医疗纠纷,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实事求是,依法处理。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工作的领导、协调,将其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立部门分工协作机制,督促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第六条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医疗机构做好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引导医患双方依法解决医疗纠纷。
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
公安机关依法维护医疗机构治安秩序,查处、打击侵害患者和医务人员合法权益以及扰乱医疗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
财政、民政、保险监督管理等部门和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的有关工作.第七条国家建立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发挥保险机制在医疗纠纷处理中的第三方赔付和医疗风险社会化分担的作用,鼓励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鼓励患者参加医疗意外保险。
第八条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常识的宣传,引导公众理性对待医疗风险;报道医疗纠纷,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恪守职业道德,做到真实、客观、公正.第二章医疗纠纷预防第九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以患者为中心,加强人文关怀,严格遵守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相关规范、常规,恪守职业道德。
医疗机构应当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相关规范、常规的培训,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医疗纠纷中尸体解剖的问题尸体解剖是指由专门的机构对死亡患者的尸体进行解剖以查明死亡原因的过程。
有大样本统计资料显示:尸体解剖对死因的查出率在98.6%以上,尸体解剖是查明死因的有效方法。
医疗纠纷导致患者死亡的案件中,很大一部分死亡不明或不甚明确,这种情况下医疗机构对患者的死亡原因分析是猜测性的,有时按死因可能性的大小列出数个死因。
死亡不明确的案例,往往对医疗机构的责任难于认定,因此,进行尸体解剖查明死亡,在医疗纠纷导致患者死亡的案件中是非常必要的。
但鉴于我因民众的认识和习俗,患者一方往往不太愿意在亲属进行尸体解剖,这对查明死因及医学科学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在医疗纠纷患者死亡的案件中,医方认为要进行尸体解剖时,往往要做很多的说服工作。
尸体解剖按解剖主体的不同分为病理解剖和法医学解剖,前者是由医疗机构进行,因此其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
后者是由独立的第三方――鉴定机构进行,因此尸体法医学解剖更为客观公正,也是医疗纠纷案件中查明患者死因最常用的方法。
尸体解剖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一般为死亡后48小时内,有冰冻条件的应在7天内进行,如果超过以上时间,则对认定患者的死亡原因不利或不准确,因此,如需进行尸体解剖查明死因应当在以上时间内进行。
因患者死亡发生医疗纠纷的,医患双方如对患者死因有争议或死因不明确,医疗机构一方负有告知患者一方进行尸体解剖查明死因的义务。
如医方没有告知,错过了尸体解剖规定的时间或已进行处理(火化等),医方将承担不利后果。
根据规定,尸体解剖的决定权在患者一方,如医方提出尸体解剖,患者一方不同意的,患者一方承担不利后果。
目前尚无相关司法解释明文规定,但部分省市高级法院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
如:《北京司法指导意见》第16条规定:“患者就医死亡后,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对死因有异议,医疗机构未要求患者一主进行尸检,导致无法查明死因,并致使无法认定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或医疗机构有无过错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医疗纠纷案例的法医病理学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医疗纠纷案例的法医病理学特点及尸检对于解决医疗纠纷的重要性。
方法:对2008年1月-2014年1月接收的35例涉及医疗纠纷的尸检案例进行死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正确率、死亡原因、死亡地点、死亡时间、尸检时间、医疗过失和纠纷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35例死者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
纠纷科室主要为外科、内科、产科和儿科等。
35例死者中,猝死者23例,所占比例为65.7%,其中有13例因心血管系统疾病致死,所占比例为37.1%。
因疾病死亡者为32例,比例为91.4%;中毒者1例,麻醉意外1例,机械性损伤1例,分别为管理过失、责任过失和技术过失。
35例患者死因明确,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总符合率为80.0%。
结论:大多死亡案例是由于自身疾病引起的,通过尸检可以避免医疗纠纷,但是医院需加强自身建设和提高对尸检的认识。
【关键词】医疗纠纷;法医病理学;尸检随着知识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水平的要求有所增加,医疗纠纷案件呈逐年增涨趋势[1]。
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在疾病诊治中及诊治后所产生不同的意见而引起的矛盾纠纷。
很大一部分患者家属认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突发死亡是由医生失误和医院管理不善引起的,因而与医院产生纠纷,并要求做出赔偿。
为做到合理、公平和公正的分析患者死亡原因,本研究通过对我们所涉及到的医疗纠纷案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2008年1月-2014年1月接收的35例涉及医疗纠纷的尸检案例进行分析。
纳入标准:患者死亡所致的医疗纠纷。
排除标准:单纯进行死亡原因鉴定的医疗纠纷。
档案治疗包括法医病理学委托鉴定申请书、法医病理学尸检记录、死者病例、死者临床检验报告单和法医病理学尸体检验鉴定书等。
1.2方法:对死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正确率、死亡原因、死亡地点、死亡时间、尸检时间、医疗过失和纠纷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
1.3过失评判标准[2,3]:①责任过失:医疗单位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存在失职行为,或存在对患者不负责任行为;②技术过失:医疗单位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疗设备问题,及专业知识水平和经验有限所导致的过失;③管理过失:医疗行为未按照医疗单位的规章制度进行,或医疗单位的规章制度存在不合理性或局限性。
2023-11-05•医疗纠纷概述•医疗纠纷的预防•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医疗纠纷的证据收集与保全•医疗纠纷的法律责任与赔偿目•医疗纠纷的心理干预与应对•医疗纠纷的案例分析录01医疗纠纷概述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在医疗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和纠纷。
医疗纠纷定义常见的医疗纠纷类型包括医疗事故、医疗过错、医疗意外等。
医疗纠纷类型定义与类型医患双方沟通不充分,信息不对称,导致误解和矛盾。
医患沟通不畅医疗服务质量问题患者权益受侵犯医疗设备、技术、流程等方面存在缺陷,导致医疗效果不满意。
患者认为自己的知情权、选择权、隐私权等权益受到侵犯。
03医疗纠纷的成因0201医患双方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解决纠纷。
协商解决通过第三方调解,促成医患双方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调解解决通过仲裁机构仲裁,作出裁决,解决纠纷。
仲裁解决通过法院诉讼程序,作出判决,解决纠纷。
诉讼解决医疗纠纷的处理方式02医疗纠纷的预防提高医疗质量总结词优化诊疗流程、加强医技水平、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
详细描述通过优化诊疗流程,提高医疗效率,减少因流程不顺畅导致的医患矛盾。
加强医技水平,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减少因医疗技术问题导致的纠纷。
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让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
加强医患沟通总结词增强沟通意识、提高沟通能力、建立信任关系。
详细描述增强医护人员的沟通意识,认识到良好的沟通对于诊疗和患者满意度的重要性。
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减少因沟通障碍导致的误解。
建立信任关系,让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减少因不信任导致的纠纷。
完善医疗制度、加强监管力度、保障患者权益。
详细描述完善医疗制度,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使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得到更好的保障。
加强监管力度,对医护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其遵守规定、对患者负责。
保障患者权益,通过制度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减少因权益受损导致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