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治糖尿病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2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25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的中药疗法。
方法将45名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普通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对照组给予内科普通治疗,治疗六个月后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8%,对照组有效率6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健脾益肾;破血化瘀;txb2、6-keto-pgf1а、abi 糖尿病足定义是与局部神经异常和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后期将是不可逆性病理改变,是造成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兹就2009.10——2012.09期间来我院就诊的糖尿病足患者治疗情况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诊断标准糖尿病足的诊断均按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标准,参照wanger分级标准进行分级,患有糖尿病病史,0级:有发生足溃疡的危险因素,目前无溃疡;1级:皮肤局部有浅表溃疡,临床上无感染;2级:溃疡深达肌腱、骨骼、韧带及关节,无脓肿或骨感染;3级:溃疡伴深部脓肿和骨髓炎;4级:局限性坏疽;5级:足大部或全部坏疽。
1.2剔除标准患有严重心脏病,心功能3级者,低蛋白血症,低于白蛋白低于25g/l者,肌酐大于177μmol/l者,严重脑血管病,治疗不配合者。
糖尿病酮症,糖尿病高渗昏迷1.3病例情况选取于保定恒兴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2009.10——2012.09门诊及住院病人45例,按照知情同意原则,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80岁者3例。
糖尿病病程10年者10例。
临床分级0级0例,ⅰ级8例,ⅱ级6例,ⅲ级4例,ⅳ级3例,ⅴ级4例。
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
年龄80岁者4例。
糖尿病病程10年者8例。
临床分级0级0例,ⅰ级6例,ⅱ级5例,ⅲ级4例,ⅳ级2例,ⅴ级3例。
全部病例性别、年龄、病程、临床分级均具有可比性。
2方法2.1治疗方法两组均用胰岛素强化降糖,使空腹血糖控制于5-7mmol/l,餐后2小时控制于7-11.1mmol/l,明显的感染者,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静脉滴注,2.0-3.0g/(2次·d);左氧氟沙星静滴,0.2g/(2次·d)。
浅谈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作者:杜文弟李学锋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7期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为其基本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
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使体内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发生紊乱。
中医糖尿病,强调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症。
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一般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方面则明显优于西医,故中医治疗糖尿病尤其适合于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即二型糖尿病);或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
但对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即一型糖尿病)中药降糖可能不适合,因为该类患者自身不能或只可产生少量胰岛素,需完全依赖外源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而威胁生命[1]。
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
消渴病因肺、胃、肾三脏燥热阴虚,水谷输布失常所致的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尿频量多、或尿浊而有甜味,形体逐渐消瘦为主要特征[2]。
1饮食控制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出不少防治糖尿病的药膳验方。
如用猪胰子一只,低温干燥,研成粉状,每次服九克,每日两次。
及三豆饮,用绿豆一百克、黑豆五十克、赤小豆五十克,煎汤服用。
或苦瓜炒肉,鲜苦瓜一百克、瘦猪肉五十克,武火炒后食用等。
2适当运动《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
《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3]。
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一点和医学的认识完全一致。
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及强度,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
“以不疲劳为度”,“不能强所不能”。
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极拳、滑冰、游泳、老年迪斯科等。
运动强度过大或时间太长会引起劳累,会使病情加重。
尤其是严重缺乏胰岛素的患者及合并冠心病、肾病者,应该限制活动量。
但运动强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疗作用。
特别值得推荐打太极拳,它具有轻松、、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中医药【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137-01糖尿病是从病因病机、中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外治几个方面综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指出中医药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有显著疗效。
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自由基毒素、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而且它的合并疾病和并发症有很多,其中高血压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患者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很高,研究表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危险性为糖尿病而血压正常者的2倍。
且目前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西医治疗主要是在控制血糖的同时控制血压,但大多数降压药具有毒副作用,长期使用降糖药、降压药,其毒副作用容易加重病情。
而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但可以降低毒副作用,且可以提高疗效,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
现就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近况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糖尿病属于中医文献中的“消渴”范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属于中医“消渴、眩晕、头痛”范畴,其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口干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头痛、眩晕、失眠多梦、心烦易怒。
本病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先天禀赋不足、情志失调、劳欲过度、饮食失节、外感邪毒等都可导致消渴,病机主要为燥热偏盛,阴津亏损,主要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发病与肝、脾、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情志失调五志化火可内生郁热,导致肝火伤阴而引发肝阳上亢;饮食失节过嗜肥甘厚味,内生湿热痰火,胃肠结热可伤阴耗气;年老肾阴不足、劳倦耗气伤阴,水不涵木,可致阴虚阳亢,久病或者年老容易出现阴阳俱虚,更可出现虚阳外越,出现血压升高。
糖尿病足中医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107-01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由于血管、神经病变引起血液循环不足而导致、缺血、溃疡、坏死的一种足部病变,是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因此护理工作在该病的症状减轻实现早日康复势必重要。
1 辩证施治1956 年,oakley 首先提出了糖尿病足,1972 年,它的形成原因曾被catterall 定义为“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和因缺血失去活力,合并感染的足”[1]。
此后,学术界未能突破这一经典的学说。
1999 年who对糖尿病足的定义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
”[2]经过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奚九一经过大量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足坏疽中非缺血性肌腱变性坏死症发生率最高,达到85%以上,于1987年提出了“糖尿病特发肌腱变性坏疽”的概念[3]。
“糖尿病特发肌腱变性坏疽”(简称奚氏筋疽)的主要临床特点:局部有肌腱变性水肿、液化、穿透性坏死、感染;全身有“三高”(血糖、白细胞、血沉)与“三低”(白蛋白、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基本特征。
筋疽的中医病机:久消气阴两耗,筋腱失养;高糖生湿,湿滞筋痹;郁而化热,筋腐成疽。
治疗原则:首先以清热解毒和祛湿中药内服,再外用祛腐生肌中药膏,达到清除坏死肌腱等方法,在保留患肢中起到重要作用。
筋疽恢复期及其它类型糖尿病足也可同时采用扶阳法。
2 护理措施2.1 病室环境护理:《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故在治疗期间,良好的护理环境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必要条件,所以病室环境应安静、舒适、通风。
室温18-20℃、湿度50-50%的环境下生活为宜。
2.2 精神护理:《外科启玄·明疮疡当分三因论》云:“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惊恐悲,有一伤之脏腑不和,营气不从,逆于肉里,则为痈肿”。
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
方法 46例糖尿病前期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23例。
在1级预防基础上。
治疗组:中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除湿化痰的葛根地黄黄连汤为主随症加减,西药以二甲双胍,辛伐他汀等治疗6个月为一疗程。
结果治疗组23例短期全部恢复正常,连续观察5年时累计3例发病占13%。
对照组连续观察5年后累计16例发病占69%发病。
结论治疗组明显推迟糖尿病的发病。
其远期疗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结合推迟糖尿病发病预防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16-01[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diabetes effec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methods 46 cases ofpre-diabete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treatment group 23 cases. in a 1 grade prevention based on, treatment group: chinese toyiqi,huoxuetongluo,dehumidification pueraria phlegm yellow soup to the main subtraction with the disease.western medicine with metformin,simvastatin treatment for 6 months for such a course. results all 23 patients returned to normalshort-term, continuous observation of 5 years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3 cases of 13%. continuous observation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5 years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16 cases and 69% incidence.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elayed the onset of diabetes. its long-term efficacy,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needs further stud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keywords] pre-diabetes; integrative medicine; delayed onset of diabetes;prevent complications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病例来自1992年-1998年门诊病例。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通过长期的药物、饮食和运动等方面的管理来控制血糖水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人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在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不畅和脏腑功能失调,从而达到控制血糖水平的目的。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结合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患者的辨证施治,可以达到调节人体内环境、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本原则。
糖尿病患者常常出现阴不足、阳有余的情况,因此中医治疗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平衡。
通过使用一些具有养阴、益肾、温阳、利湿等功效的中药,可以有效地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除了中药治疗外,针灸也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针灸可以刺激人体的穴位,促进气血流通,调节内分泌系统,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一些具体的针灸治疗案例表明,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血脂代谢和临床症状。
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面,现代医学主要采用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等方法。
然而,这些药物治疗方法往往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局限性。
相比之下,中药治疗糖尿病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的优势,可以显著降低血糖水平,同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关键在于饮食、运动和监测血糖。
在饮食方面,糖尿病患者应该控制摄入的热量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同时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品的摄入。
在运动方面,患者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以促进身体的代谢和健康。
在监测血糖方面,患者应该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患者的辨证施治,可以达到调节人体内环境、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评价目的探讨分析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观察组给予中医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在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中医治疗;糖尿病;临床应用效果糖尿病是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死亡率排在继癌症、艾滋病、心血管疾病之后,位居第4位。
本文旨在探讨分析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
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0.0±9.5)岁。
病程5个月~6年,平均病程(2.5±1.5)年。
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
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51.0±9.2)岁。
病程6个月~5年,平均病程(2.8±1.6)年。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中医治疗(采用临床辩证分型来辨证论治),具体如下。
①气阴两伤型患者。
给予滋阴,清热,益气进行治疗。
中药组方为:生石膏和山药各30 g、天花粉15 g、黄芪15 g、菟丝子10 g、白茯苓10 g、知母10 g、生地5 g、麦冬5 g、玄参5 g。
②血燥阴伤型患者,给予滋阴、祛火、生津治疗。
中药组方:黄芪30 g、山药30 g、天花粉15 g、党参12 g、绿豆衣15 g、五味子10 g、麦冬10 g、沙蒺藜10 g、熟地15 g、生地15 g[1]。
③阴虚阳亢型患者,给予养阴生津治疗。
中药组方:生地50 g、地骨皮30 g、麦冬20 g、玉竹15 g、山药15 g、枸杞子15 g、天花分15 g、生甘草10 g、乌梅肉10 g、缩砂仁5 g。
浙江临床医学202丨年5月第23卷第5期• 751••中医论坛•中医“治未病”理论防治糖尿病探讨郭欣艳黄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糖尿 病人群逐年上升,研究显示,至2018年,中国成人2型糖尿 病患病率已升至12.8% "I。
糖尿病是一种以持续高血糖为表 现的代谢性疾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其演变经历郁热虚 损,基本病机不离阴虚燥热〜。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 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治未病”理论及中医药特色疗法在糖尿 病不同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1“治未病”理论指导糖尿病防治1.1注重养慎,未病先防“消渴病”病因涉及先天禀赋不 足,后天外感邪气、食饮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最终导致机体阴虚燥热。
糖尿病家族史、肥胖或超重、运动量 缺乏等属于高危因素[3]。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其知道 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未病先防应注重摄生养 慎,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避免过食膏粱厚味而致聚痰生湿;七情合宜、调摄精神,谨防情志过极而损耗阴液。
劳逸有度,以摄神形;调养五脏,以和为先;坚持锻炼,增强体魄,防止外邪内侵伤正。
从而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1.2既病早治,防其传变医家叶天士所云“务必先安未 受邪之地”,意指不同疾病有不同的发生发展规律及传变方 式,内伤杂病的主要传变方式是循五行生克规律传变及经络 传变。
故要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就需正确推断疾病的传变 规律,保护未病脏腑使其不受侵袭,以此切断疾病传变途径,使其向愈。
“消渴”晚期常合并胸痹病、中风病、水肿病、雀肓病、耳聋病、疮毒病、痈疽病等。
既病防变即需采取相应 治疗方法,如可以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通络之 品ul,并辅以针刺、艾灸、熏蒸、足浴等中医特色疗法,尽早干预糖尿病本病,延缓或防止变病的发生。
1.3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瘥后防复意指,一为原病再发,二为复患它病。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糖尿病论文范文大全篇一:糖尿病论文前言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无论在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呈上(:糖尿病论文范文大全)升趋势,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继心脑血管病、癌症之后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
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根治,一切治疗方法都是对症治疗。
因此一旦患病,往往伴随终身。
继发于糖尿病基础上的各种并发症是影响糖尿病人健康乃至生命的主要问题。
在各种疾病当中,糖尿病是最需要患者有耐心和毅力的一种疾病。
它需要患者长期不懈地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坚持自我调理饮食和生活起居,才能达到控制病情,减少或延缓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据报道,全球现有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中国至少有4500万人之多。
由于病因的复杂性,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变得十分困难。
除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外,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对糖尿病防治也有重要影响。
因此,真正关注自身健康,讲究科学营养,改变不和理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注意劳逸结合,才能更好的防控病情。
本文从糖尿病定义、典型症状、分类、饮食原则、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饮食原则运动?1、糖尿病的定义:是由于体内缺乏或是胰岛素在靶细胞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而引起的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性病症。
?2、典型症状:临床上所说的“三多一少”指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
?3、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
除幼年型病人外,一般起病徐缓,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发病早期病情轻或无明显症状,但发展下去往往有并发症,而并发症致死致残率极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3.1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低血糖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
?3.2慢性病法症:糖尿病性眼部病变、肾病病变、神经病变、皮肤病变、心血管系统合并症、糖尿病足感染等。
?4、糖尿病分类?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糖尿病(Dm)的临床分类:?(1)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约占病人总数的5%—10%。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文献总结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总结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蛋白尿、高血压、水肿等,如不进行控制则会发展为严重的肾功能衰竭[1]。
西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文就近3年来有关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的文献作一综述。
1病因病机中国古代医书中并无明确的糖尿病肾病的病名,历代医家对糖尿病肾病进行长期研究和总结后,认为糖尿病肾病属于“消渴”、“水肿”、“溺毒”、“消瘅”、“尿浊”、“关格”等范畴。
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各医家各有其看法。
黎晶晶等[2]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因为气阴两虚,兼有瘀血、水湿、痰浊诸邪阻伤肾络,正虚邪实,脏腑皆虚,“痰、瘀、毒”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是脏腑内虚,导致血瘀痰浊,并贯穿于糖尿病肾病的始终。
扈丽萍[3]总结刘文峰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认为肾是病位所在,糖尿病肾病的病因是是糖尿病久病致虚、久病致瘀、久病生痰、久病入络、久病及肾。
正虚邪实,虚实相兼,交互为患,损伤肾络,耗伤肾气,肾之气化、固摄功能失常,导致肾关开阖失度,引发糖尿病肾病。
杨芳等[4]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机指为标瘀血阻络,根源是脾肾亏虚,肾虚和血瘀关系密切,肾虚导致血瘀,同时瘀血又会加重肾虚。
牛丽娜等[5]根据李建民教授的“肾络瘀痹”理论,认为消渴病病程过长引发肾络损伤,肾脏虚损,肾用失职,气化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血行迟滞而成瘀,导致致肾络痹阻不通,引发糖尿病肾病。
于晓辉等[6]从浊毒学说论述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认为脾肾是糖尿病肾病病变的关键脏腑,脾虚丧失运化水湿的机能,肾失封藏,精微泄露,导致尿检出现蛋白尿;脾虚丧失运化水湿的机能,肾虚丧失化气行水的机能,同时久病瘀血阻络,引发水肿。
浅谈糖尿病足从中医“痰”理论辨治【摘要】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疾病进展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情长且复杂。
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复杂,多以本虚为主,虚与实相互夹杂共同致病,与脾气亏虚、气血亏败致痰有关。
在治疗糖尿病足上中医多从祛痰开始,故文章首先论述中医对糖尿病足及“痰”的认识,再论以“痰”为辨治本病的理论依据,最后从痰湿、痰热、痰瘀上辨治该病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糖尿病足;痰湿;痰热;痰瘀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的患病率各国报告不一致,约占住院糖尿病患者6%~20%,国内研究显示以足趾、足背、足底、足踝为好发部位[1]。
现代医学认为,DF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久病导致足部神经病变,致使下肢保护功能减退,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使动脉灌注不足引发微循环障碍而发生足部感染、溃疡疾病状态,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下肢怕冷、肢端发凉、肌肉消瘦、肢端溃疡坏疽为其主要症状表现。
当前对于本病的治疗有治愈病程长、治疗效果不佳或不愈等问题。
而中医认为“百病皆由痰作祟”,痰既是病理产物,也是病理因素,在中医治疗DF上也多从“祛痰”开始,故从痰湿、痰热、痰瘀上辩证论治该病,希望为治疗DF提供临床辨证诊治思路的可能,以提高糖尿病足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1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DF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肢端溃疡坏疽,在中医学中并无此病名的记载,根据临床表现主要把其归属于“脱痈”“脱疽”“脱骨疽”等范畴,而中医学对“脱痈”“脱疽”“脱骨疽”的认识源远流长,首次记载见于《刘涓子鬼遗方》。
《外科正宗》中记载DF的病因:外因是寒邪、湿邪,内因是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劳逸失度等[2]。
总之,DF的发病多有内因与外因。
在内因的作用下:脾主四肢肌肉,而消渴脱疽是足部的冷痹溃烂,这就是外腐,实际上就是肌肉、筋骨的腐败。
而肌肉、筋骨之所以腐败,不仅是气血阳气亏虚而失其源,也是脾胃虚弱而失化,痰湿、痰热、痰瘀浸淫的结果。
中医治疗糖尿病(消渴病)慢性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摘要】糖尿病又称消渴病,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源自于使人体的血糖长期居高不下而导致各类并发症,从而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同时糖尿病也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失衡疾病。
调查数据表明,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经过我国现代医学一段时间的发展,医学工作者充分利用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方面进行了多次临床试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使糖尿病治疗获得了较大进步,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对于中医治疗糖尿病(消渴病)慢性并发症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医药;糖尿病;临床研究糖尿病(消渴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其对人类机体的主要危害是长期的高血糖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同时这些并发症也是导致糖尿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超过4000万。
通过中药对糖尿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在我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
本文对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方药、单方食疗、针灸体疗、合并症的治疗及统一中医诊疗标准等七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述评。
1病因病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多达4000万,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源自于并发症导致的致残或致死,而并发症又是由于糖尿病使患者血糖长期居高不下导致的。
我国中医学上对糖尿病的研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古代医学就有记载:上焦肺燥阴虚,津液失于输布,则胃失濡润,肾乏滋助;中焦胃热炽盛,灼伤津液,则上灼肺津,下耗肾阴;下焦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肺胃,致使肺燥、胃热、肾虚三焦同病。
所以,现代医学结合古代对糖尿病医学研究的基础上,一致认为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是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阴虚燥热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具体而言,糖尿病的发病是和人体的先天体质、后天的饮食失衡、外感邪毒、房劳过度、情志不遂等原因密切相关的。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病机初期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临床表现一般以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疲乏为主;第二个阶段的病机多为气阴两虚,络脉瘀阻,在临床上出现典型的三多症状,口干、乏力、气短、舌胖质暗为主要特征,大多数患者出现视物模糊、肢体麻痛、眩晕心悸、胸闷胸痛、水肿尿浊、中风偏瘫等合并症;末期病机为阴损气耗阳伤,终致阴阳失调,痰瘀互阻导致了患者脏腑经脉严重受损而出现肾衰水肿、胸痹、坏疽、中风昏迷等严重的合并症。
探究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糖尿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各种器官,其中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存期。
传统中医药对于糖尿病肾病具有独特的临床效果,在探究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结合临床实践和研究文献,对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探讨。
一、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是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导致的肾脏功能损伤所致。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肾主水代谢、气血调畅、脏腑调和等。
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肾病的发病与脾肾阳虚、气滞血瘀、痰浊阻滞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关键是通过中药治疗调理脏腑功能,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以达到改善肾脏功能,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方法多样,包括中药内服、针灸、中药外敷等多种疗法。
中药内服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要方法,常用的药物有山药、苦瓜、桑叶、葛根等。
这些药物可以降血糖、保护肾脏功能、改善微循环等,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激活腧穴,起到调理脏腑、改善肾脏功能的作用。
中药外敷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如中药熏洗、中药贴敷等,可以直接作用于患部,起到温通络脉、消肿止痛的作用。
1. 病情缓解: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后,病情得到了缓解,肾功能指标得到了改善。
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阴性转阳性、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出现下降趋势等。
这表明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延缓病情进展。
2. 减少并发症: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长期高血糖状态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
观察发现,接受中医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3.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概况【关键词】糖尿病;辨证;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356-01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作为四种慢性疾病之一的糖尿病,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
据统计,现在全世界约有4亿糖尿病患者,我国的糖尿病患者约8000万。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并发症较多,因此成为致死率仅次于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第!号杀手。
笔者仅就糖尿病中医理论研究及治疗近况进行综述。
理论研究概况《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指出了五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的重要因素。
《素问·奇病论篇》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说出了消渴与饮食的必然联系。
《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篇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圣济总录·消渴门》也指出“消渴者……久不治,则经络壅涩,留于肌肉,变为痈疽。
”提出了糖尿病日久与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的必然联系。
现代中医认为糖尿病病因为素体阴虚、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形体肥胖、化学毒物、外感六淫或外伤染毒、劳欲过度、损伤阴精,其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肾阴亏虚为本、肺胃燥热为标,表现为肺燥、胃热、肾虚证候。
李渊何言糖尿病贯穿其全过程的基本病机应是“五脏皆柔弱”。
五脏六腑“偏倾”、“不坚”失常,进而导致其病变,“脆”而“柔弱”失衡,则发消渴病。
痰饮、瘀血是人体水液及血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和病理产物,现代医学认为,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是血管反应,从传统的中医理论看,低度的血管炎症必然导致痰饮停聚,瘀血内停,认为低度炎症是&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主要发病因素。
梁晓春认为肾虚血瘀是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病机,临床应补肾填精营养脑髓以治本,活血化瘀改善血供以治标。
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全球人口的健康。
传统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近年来也得到了更多科学验证和临床实践。
这篇文章将探讨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和相关的科学研究进展。
一、传统中医药理论对于糖尿病的解释1. 中医药将糖尿病归为“消渴”、“消渴已几”等范畴,并通过经络调理、脏腑平衡等方法来恢复身体内部平衡。
2. 中医药理论认为,肾主水津,胰脏主生化功能。
当肾阳虚或胰脏功能紊乱时,会导致体内水湿不排或生化失常等情况,从而引起体内湿毒和体内湿腻。
二、中医药治法及相应配伍原则1. 温补肾阳法:通过温阳补益的中药调理,以改善肾脏功能的衰退情况。
2. 清热化湿法:通过清热解毒和化湿排脂的中药组合,帮助排除体内湿毒和降低血液中脂肪含量。
3. 和胃理气法:通过草药配伍,既能提高胃口、消化吸收,又能改善患者的气虚状态。
三、实验研究证实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1. 中医药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并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
2. 中医药有助于减轻并发症风险:一些实验表明,中医药可以降低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神经损伤和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的风险。
3. 中医药对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四、现代科学对中医药治疗机制的解析1. 调节胰岛素抵抗:多项研究发现,一些中草药具有降低细胞内脂肪含量、改善胰岛素信号通路等作用机制。
2. 抗氧化和减少炎症反应:中医药中许多成分被发现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从而减轻了机体对高血糖引起的损伤。
3. 激活AMPK通路:部分中草药被发现能够通过激活AMPK(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通路来调节血脂代谢等,从而改善糖尿病状态。
五、临床实践1. 中西医结合治疗: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表明,将传统中医药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并大幅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文献总结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总结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蛋白尿、高血压、水肿等,如不进行控制则会发展为严重的肾功能衰竭[1]。
西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文就近3年来有关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的文献作一综述。
1病因病机中国古代医书中并无明确的糖尿病肾病的病名,历代医家对糖尿病肾病进行长期研究和总结后,认为糖尿病肾病属于“消渴”、“水肿”、“溺毒”、“消瘅”、“尿浊”、“关格”等范畴。
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各医家各有其看法。
黎晶晶等[2]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因为气阴两虚,兼有瘀血、水湿、痰浊诸邪阻伤肾络,正虚邪实,脏腑皆虚,“痰、瘀、毒”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是脏腑内虚,导致血瘀痰浊,并贯穿于糖尿病肾病的始终。
扈丽萍[3]总结刘文峰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认为肾是病位所在,糖尿病肾病的病因是是糖尿病久病致虚、久病致瘀、久病生痰、久病入络、久病及肾。
正虚邪实,虚实相兼,交互为患,损伤肾络,耗伤肾气,肾之气化、固摄功能失常,导致肾关开阖失度,引发糖尿病肾病。
杨芳等[4]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机指为标瘀血阻络,根源是脾肾亏虚,肾虚和血瘀关系密切,肾虚导致血瘀,同时瘀血又会加重肾虚。
牛丽娜等[5]根据李建民教授的“肾络瘀痹”理论,认为消渴病病程过长引发肾络损伤,肾脏虚损,肾用失职,气化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血行迟滞而成瘀,导致致肾络痹阻不通,引发糖尿病肾病。
于晓辉等[6]从浊毒学说论述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认为脾肾是糖尿病肾病病变的关键脏腑,脾虚丧失运化水湿的机能,肾失封藏,精微泄露,导致尿检出现蛋白尿;脾虚丧失运化水湿的机能,肾虚丧失化气行水的机能,同时久病瘀血阻络,引发水肿。
中医理论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摘要】目的运用“运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中医理论,充分发挥整体辩证优势,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使患者认识和了解关于该病的中医科学理论及相关知识,更好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减少并发症,进一步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中医理论糖尿病健康教育糖尿病是一组糖耐量减少、血糖升高,尿糖阳性为特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代谢性疾病,是一种是由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生物作用障碍导致的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
其心、脑、肾、眼、神经及周围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
其临床多见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多尿,形瘦为主症,也有无明显三多症状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因多由素体阴虚,复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致肺燥、胃热、肾虚而成,其病机主要是,燥热偏盛,阴津亏耗,若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致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若失治误治,护理不当,常可并发雀目、耳聋、疮疡、痈疽、泄泻、水肿、中风等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全世界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5种疾病之一。
1未病先防,预防糖尿病发生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是非常复杂的,除先天遗传因素外,70%是后天因素的影响。
因此要治在未病之先,即在尚未发生糖尿病的时候就做好防范措施,将血糖调节在正常阶段。
健康宣教如下:1.1饮食有节糖尿病患者饮食宜清淡,以少食多餐,不可过量为原则,大饥大饱、饮食偏嗜均能形成疾病。
宜进食低糖、高维生素类食物,主食宜少,应以粗纤维食物(如玉米、小米、大麦、燕麦、黄豆、荞麦面等)为主,注意适当滋补,加用瘦肉、蛋类、鱼类、植物油等;多食用含淀粉低的新鲜蔬菜水果(如萝卜、菠菜、白菜、芹菜、冬瓜、黄瓜、杏等),少食土豆以及含淀粉较多的食物;要多吃含铬丰富的食物(如全谷物、香菇、大豆制品);忌食芳香、辛辣、助火的食物,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禁止吸烟和饮酒。
做到“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1.2调理情志“宜节忧思以养气,慎喜怒以全真”,“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糖尿病是一种与情感应激相关的躯体疾病,其发生、发展及转归与情感应激反应有密切关系。
糖尿病患者在平时要力戒不良情感应激反应,忌大悲、大喜,更不能恼怒发脾气,要通过调养心神,舒畅情志等方法、保持心理平衡,从而保证身体健康。
有意识地控制、驾御、调节自己的心神。
护理人员应多关心体贴患者,经常与其谈心,了解其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为其排忧解难,使患者感到有所依靠,使其心情平静,善待一切,树立起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对性情急躁者,可以指导他们通过下棋、赏花、等怡情养性,听一些激扬、豪迈的音乐以调动情绪,防止悲忧和惊恐等,保持心情愉悦,以利于血糖稳定。
对性情忧郁、情绪不稳定者,教育他们多与亲朋好友及同事交谈沟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坦然对待不顺心之事,调节不稳定情绪,这样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
1.3 生活起居“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只有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才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起居应顺应自然,戒烟限酒。
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如选择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健身方法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并运用针灸、推拿、拔罐、药膳等传统疗法以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达到保健和防病作用。
日常生活工作中应早睡早起,起居有常,节制房事,规律生活,劳逸结合,避免熬夜,注意休息,中医认为糖尿病多为虚损性疾病,病人体质下降,疾病乘虚而入。
因此,如不能遵循科学的生活规律,轻则会引起人体正气虚弱,重则可引发诸多疾病。
1.4 动静结合生命在于运动,古往今来对运动保健康的重要性论述很多。
运动可以增强肌肉、韧带、骨骼关节的协调性,增强心脏收缩力,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力等等,但是,亦有人认为,“生命在于静止”、“养生在于静”、“静养存精者长寿”等等说法。
“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
”自然界的和谐离不开平衡,动和静应该处于平衡状态。
人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动静交替,日出则起,夜临则眠;久坐思立,久立思坐,久动思静,久静思动。
保持健康必须做到有张有弛、动静结合、阴阳平衡。
2既病防变,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如果不能及时治愈,其主要危害就在于它的并发症。
早期诊治,根据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的动态变化,把握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规律,以防止或阻断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对已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及早治疗,有效治疗,防止糖尿病加重,预防并发症发生;严格地控制好血糖,防止器官和组织损害加重,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糖尿病的残废率和死亡率。
2.1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
如果饮食合理则不病或病轻,反之则多病病重。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之气血、津液、精血均来源于脾胃的化生。
食物种类选择得当,又具有相应的食疗性能,加之搭配合理,就能符合人体健康的需要,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
另外注意劳逸结合,慎防劳心、劳力和房事太过,注意休息,如散步、太极拳、按摩脚心、做保健操或户外活动或采用疏通后背膀胱经,按摩肝经、脾经、心包经等一些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排除毒素、降低血糖、减少胰岛素抵抗。
2.2良好的遵医行为中医有“齐毒药攻其中,针艾治其外”的方针。
有病早医,这也是“治未病”的重要思想之一。
但药物都是有毒性的,应中病即止。
中医认为,“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之谓,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
在采用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糖等药物,以达到满意地控制血糖,自觉症状消失。
避免血糖忽高忽低、擅自停药、或暴饮暴食增加药量或换药。
如血糖控制不理想,需要增加药量或更换药物时,须遵从医嘱。
2.3血糖的自我监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致残率极高,而且每日的衣食住行都会影响血糖水平,所以让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能在任何情况下正确自我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是引起糖尿病症状和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控制这些代谢紊乱,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日益增高,糖尿病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目前仍无法根治,只能是控制。
对糖尿病良好的控制不仅需要患者本人不断增加防治知识和经验,而且也需要其家属、工作单位领导、同事等社会成员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患者必须长期、严格地遵守饮食控制与医疗保健,自我监测控制血糖、自我调节饮食及药物治疗,及时就诊,预防和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居家最好备有血糖监测仪,掌握自行监测血糖的方法及频率,以便了解血糖变化规律,或经常到医院监测血糖。
如发生低血糖时进食,若经过自救不能缓解者,应立即就医。
2.4定期健康体检无论是易患人群还是健康人群应注意根据自身的体质、年龄、生活、工作等状况,定期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以便早期发现易患因素、及时调理偏颇体质,采取干预措施。
3愈后防复,防止糖尿病病情复发在糖尿病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保证并发症不再发展和加重,保证不再出现新的并发症。
中医认为“病后防复”要立足于扶助正气,强身健体,注意体质调养,改善体质偏颇。
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元气恢复,病不复发的目的。
3.1饮食调养饮食疗法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糖尿病患者要忌食,饮食要有规律,要定时、定量有节制。
祖国医学认为,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可导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耗津,发为消渴。
因此教育患者控制饮食是十分必要的。
3.2 日常起居调养3.2.1充足睡眠,避免劳累睡眠是一种保护性抑制,是人体恢复健康、养精蓄锐的重要方式,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保证每日有充足的睡眠,按时作息,有规律地安排每日的生活起居。
3.2.2足浴、预防感染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在病程中晚期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足部疼痛、皮肤溃疡甚至肢端坏疽等病变,一旦并发糖尿病足患者非常痛苦,也很难治愈。
因此,糖尿病患者每晚临睡前坚持用热温水泡脚,医学上称足浴疗法,能使足部温度升高,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减少酸性代谢产物在足部的积累,加速血液循环,消除疲劳,对四肢末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良性温和的刺激,对防治糖尿病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常以盐水漱口,注意外阴清洁,以防止感染及并发症发生。
3.3 适当运动糖尿病患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
平日宜多在户外新鲜空气中休息或做轻微的体力活动,根据体力情况,可练简化或全式太极拳,每天一次,体力较好的患者,还可参加徒步旅行或划船等活动。
3.4用药指导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终生用药。
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
当患者病情稳定,血糖、尿糖及其并发症得到较好控制后可予以出院回家休养。
指导患者及家属测血糖、尿糖、注射胰岛素,教会患者掌握服药及使用胰岛素的注意事项,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告诉患者坚持按时服药,随身携带甜食和急救卡,如有头晕、汗出、心慌、饥饿、脉搏增快等低血糖反应时,口服一杯糖水或果汁,若15min内尚未恢复或上述症状加重,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3 体会在糖尿病防治过程中,针对糖尿病发生、发展特点,我们利用中医理论,深入浅出、条理分明的进行糖尿病护理健康宣教,对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糖尿病的残废率和死亡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使患者对糖尿病的防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普遍认为比单纯西医观点进行宣教效果更好。
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血糖的基础和前提,通过通过饮食、起居、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维持“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的健康状态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疾病预防,使患者自觉改变诱发疾病的不良行为,消除危险因素,以便有效防止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疾病一旦发生,应积极采取防变措施,控制疾病及逆转疾病对心、脑、肾、眼、神经及周围血管的损害,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监控及自我管理的能力,达到防止或延缓疾病恶化及复发,促使机体康复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