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寻根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181.00 KB
- 文档页数:23
探寻“寻根文学”的发展之路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掀起一股“寻根文学”的热潮,寻根作家从民间、地域文化等传统文化中来寻“根”,力图在现代意识的水平上关照中国民族文化部入现代化所遭受的价值危机。
并探讨了寻根文学对当代小说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但是,他们的寻“根”之路过于局限,使得这条道路越走越狭隘,最终寻“根”的热潮迅速归于冷淡。
关键词:寻根文学传统文化民间、地域文化复古局限在文革刚刚结束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作家们在创作中多是以干预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为目的的,甚至一些作家投身于当时的政治运动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学开始走向衰落了,一些所谓的“作家”只从理论入手,形成了一种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等空洞俗套的怪现象。
在当时在时代背景下,当时的中国文坛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文学渐渐失却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导向地位,真正的纯文学被理论文学与政治文学所挤压,其文学内涵与人文素养方面的影响力已大为减少,许多作家开始思索中国文学的真正出路,许多年青作家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而不是盲目的跟随批判的大方向,开创了从细微处寻找文学出路的局面。
于是在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浅论寻根小说所寻的“根”寻根文学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它产生于国内不断高涨的“文化热”和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拉美魔幻主义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化思潮的出现也是新时期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寻根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寻根”思潮中出现的一种创作现象。
尽管它在新时期文学发展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由于其内涵的模糊和不确定性,迄今尚无一致的说法。
简单的说,“寻根小说”是指旨在对中华民族和民族文化底蕴进行重新认识和反思的小说。
然而,寻根作为一种思潮,它在有着共同的趋向于追求的同时,由于对“根”的理解的不同,寻根小说在具体创作实践中从审美表现形态和主题意向上呈现出的复杂的多样性。
那么寻根小说所寻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所寻的“根”又是什么?同样从审美表现形态和主题意向上来说,寻根小说主要分为历史文化寻根小说、宗教文化寻根小说、自然文化寻根小说和地域文化寻根小说。
而从这四方面来说,寻根小说所寻之“根”各有各的不同。
中西文化冲突造成了历史文化寻根小说的寻根意识,由于“五四”和“文革”导致了民族文化的断裂,从而影响了文学走向世界的步法。
因此,他们所寻之根首先是传统的文化哲学观,主要反映在对传统文学文化的追寻上,而他们认为寻根小说首先要做的是将当代文学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自觉的“续接”起来。
历史文化寻根小说反映的大多是现代人的生活,但它主要表现的是传统文化在当代人生活中所激起的悠远的回响和民族精神深处的震荡,意在指出无论有着多么沉重的历史重负,传统文化精神依然在我们生活中并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生活流程。
寻根文学、文化保守主义与山野精神摘要:寻根文学与文化保守主义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思维方式上,它们都主张向传统复归,认同民间文化;致思途径上,都采取“向后看”的视角,礼赞农业文明的闲适和平和,批判现代文明的喧嚣和躁动。
正因为此,我们在寻根文学中不仅能看到自然山水的影姿,也能感受到作家回归大地、融入山野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寻根文学;文化保守主义;山野精神一寻根文学与文化保守主义新时期之初,文学密切关注社会,参与思想解放,较之“现实”来说,“传统”还处于一种边缘的状态。
“反传统”和“现代化”互为表里,共同将启蒙这个“五四”以来一直未能完成的话题推到了文学思潮的中心地带。
人们大多以一种向前看的眼光憧憬着未来,想象着现代化带来的舒适与便利。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作家在对现代化表示由衷赞赏的同时也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毫无疑问,对于一个前现代化国家来说,现代化既具体又实在,但面对现代化已经显露出来的理性膨胀和人性危机,又对此产生一种警惕、排斥心态。
正是在这样一种矛盾的语境下,韩少功、阿城、李杭育等人举起“寻根文学”大旗,批判技术理性,缅怀农业文明宁静、平和的生活方式,试图在乡土、山野中寻找一种精神安慰。
当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急需现代化的国家,寻根作家更多的是理性上主张现代化,情感上依恋传统,不与现代化正面冲突,而是以一种审美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情感,寄托他们的理想。
寻根作家的复杂心态可以从罗兰·巴特那里得到说明。
生活在高度现代化、工业化的巴黎,呼吸着后现代气息的罗兰·巴特说,他很向往这样一种写作氛围———“在远离城市的村庄,在听不到城市一切喧嚣的地方,在昏暗的油灯下,让神思在心灵与宇宙之间自由地穿梭”。
其实,从韩少功、阿城、郑义等人把传统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来开掘并希图从中寻求一种价值支撑之时起,寻根文学就与国内正在兴起的文化保守主义不期而遇,并迅速达成默契。
文化保守主义主张向“传统”复归,在过去与当下的比较中礼赞过去牧歌式的理想生活。
寻根文学定义: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编辑本段兴起背景:寻根文学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社会背景。
1.文化热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主要看法:•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因此,中国在经济起飞之际应该如何把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接受场,来检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以求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在当时人文知识分子中逐渐引起了关注,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多元的考察。
这与80年代初的启蒙话语不同,启蒙主义者所强调的反传统和反封建,正好可以被用来批判文革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主义。
但是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命题时就不能不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
•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
到了1985年前后,文化领域兴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热。
2.作家•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当他们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
“寻根文学”与“文化寻根”新论□李运抟 从文化角度审视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显然是文化意识最为觉醒、文化色彩最为浓郁的一个文学时代。
而回顾新时期文学显示的文化景观,“寻根文学”则又是其间一个最具文化意味的文学现象。
所谓“寻根文学”,事实上就是“寻文化之根”的文学。
然而关于“寻根文学”的认识与评价,今天看来却有不少需要重新认识的地方。
我认为,应当将它放在迄今为止的新时期整体文化背景和新时期文学的文化运作中来理解与评价。
也就是应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历史背景中来重新审察这一重要的文学景观。
一、“寻根文学”及其时间跨度重新认识“寻根文学”,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研究对象的确认。
这种确认包括两层相互关联的意思:一是所谓“寻根文学”究竟指什么样的文学。
这是对创作共性特征的确认。
二是它旗号下的作品构成情况。
这是对创作范围的总体划归。
解答什么是“寻根文学”,自然要从称谓的产生说起。
按通常说法,“寻根文学”旗帜的公开亮相,是以韩少功发表在1985年4月号《作家》上的《文学的“根”》为标志。
在这篇后来被公认为是“寻根文学”的宣言以及另篇文章《关于文学“寻根”的对话》①中,韩少功主要表达了三个互为联系的观点:一是“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二是文学的“寻根”,只是“寻找我们民族的思维优势和审美优势”。
三是面对有“深厚精神”的“民族的自我”,“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这种自我”。
简言之就是,理当植根于本土传统文化的中国文学也应该使这种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和新的光彩。
如果说“寻根文学”正是由于韩的宣言而获得称号,那么围绕它的有关文化观念的解释中,韩少功的说法则只是一家之言。
不过由此已可大体确认“寻根文学”的所指。
联系“寻根文学”常指的80年代中期前后那批文化色彩比较浓厚、文化意味比较强烈的小说来看,所谓“寻根文学”,无非是指重在开掘、表现和反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
寻根文学内在缺陷摘要:“寻根”文学的倡导者们及其实践者们由于自身对文化断裂带的认识偏差,对传统文化中他们要寻觅的“根”定位不准,再加上其在吸收时又不能消化和自笛才情的缺之,更重要的是其对自身价值定位的模糊和既急于超越,又无法超越的浮躁造成了他们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的越位和混乱。
而寻根的结果,不是维系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优秀创通文化之根,而恰恰是已经腐烂的文化之根。
寻根是个矛盾的文化现象,一面在寻找文化之根,另一方面又在拆解文化之根。
关键词:寻根文学发源局限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前期的寻根小说并不是在明确的口号指导下创作。
而是继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之后悄然兴起。
从国际影响上看,美国受长篇小说《根》的影响,出现了寻根热,特别是一些外国作家把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强烈的现代感相融合,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中国作家提供了学习的方向。
如前苏联的一些民主作家(如艾特玛托夫,阿斯塔菲耶夫)对异族民风的描写,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等)对印第安古老文化的描述和川端康成极具东方韵味的小说,都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影响了中国作家的创作灵感。
1正如陈思和在《当代文学中的文化寻根意识》一文中指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关于印第安文化的阐扬,对中国年轻作家是有启发的,那些作家都不是西方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家,而是‘土著’,但在表现他们所生活于期间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民族审美方式时,又分明渗透了现实意识的精神,这无疑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作家提供了现成的经验。
寻根文学名词解释寻根文学是一种文艺活动,它以实地考察和调查为主要方式,具有历史、地理、民族和语言等元素,目的是探求文化根源,对文化由深入到广,从古老历史到现代社会发展的变迁全面加深认识和了解。
它以采集历史、民俗及地方文献资料为本,通过个人的徒步旅行,以及实地调查调研、民族语言文化与当地景观地理环境的探讨、宗教礼仪的体验等的方式,最终实现文化认知与传承、文学创作与追溯的目的。
寻根文学的活动形式也很多,从时间的长短上来说,可以分为短期旅行和长期考察。
寻根文学能有效地推动社会发展,使文化遗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其有效地赋予了地方文化新的生命和活力,成为文化传统演变过程中重要的纽带。
同时,寻根文学也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手段,可以用来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差异性研究以及文化地理格局现象,对于深入了解地域文化现象、地域文化转型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寻根文学的方式,可以帮助文化艺术创作者更好地接受文化知识,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化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才能,让其让其创作的文化作品更具有文化性。
寻根文学活动的进行,可以更好地促进公众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国家文化的传播和思维深入,让文化知识传播变得更有意义,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凝聚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文化艺术传播效率和文化艺术创作质量。
寻根文学是一种交流、沟通、表达和传播的文化活动,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思想探究力,具有追溯认知文化的基本性质,能够发现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坚持符合文化传统精神的历史陈述和传播,以及把握历史经验的普适性和多样性,以此来指导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
寻根文学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也为教育和国家文化认同提供了重要支柱,它赋予国民一种自信和力量,帮助国民重新发现历史文脉,重塑新的文化认同,把握当代人文思想流变的理论脉络。
另外,寻根文学也是文化变革的重要推手之一,它支持文化艺术的发展,推动文化发展的新样态,拓展民族文化的视野,它能够为思想创新和文化创作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全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融合,构建一个强大的文化地域,培养一代又一代双文化人才,使国家文化更加灿烂。
寻根文学的作品积极与消极寻根文学是一种追寻历史与文化根源的文学流派,它通过作品的叙述和描写,呈现出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内容。
积极的一面是寻根文学作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而消极的一面则是寻根文学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历史遗留的阴影。
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寻根文学的作品进行探讨。
积极的一面,寻根文学作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这些作品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传统习俗等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文化。
例如《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通过对贵族家庭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人性的复杂性。
读者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然而,寻根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内容。
这些作品揭示了社会问题和历史遗留的阴影,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再现,带给读者一种警示和反思。
例如《家》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却透露出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
通过这样的作品,人们可以看到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不公,从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促进社会进步与改革。
寻根文学作品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正是因为它们能够全面地反映社会和历史的真实情况,所以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表达,更是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总结。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社会历史,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然而,寻根文学的作品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一方面,一些作品过于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忽略了现实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另一方面,一些作品过于强调了社会问题和历史遗留的阴影,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因此,寻根文学的作品在积极与消极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传承优秀传统,又要关注社会进步与改革。
总的来说,寻根文学的作品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寻根先锋新写实文学流派的共通性在80年代中期的文学场域中,纷涌出现了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等一系列文学流派,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挖掘重新认识自我,认识民族,重新建造新的民族文化观;先锋文学是为了达到形式革新的目的;新写实小说则是试图消解政治话语,以生存话语取而代之,拒绝形而上的乌托邦遐想,以形而下日常经验的平面化、欲望化叙事为价值归属。
在那个文学热情高涨的80年代,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文学传媒、文学机构与批评界为了制造和引导文学潮流,发挥集团作战的优势,把它们归结为不同的流派,但是我们发现,各种文学潮流虽然归宿不同,作品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它们在内在追求上却有着微妙的共通性。
总体来说,它们在现代性的潜在诉求和生命状态的秘密审视两个方面有着一定共通性,值得说明的一点是,这里的共通性并不是完全一致或是合一的,共通是指它们在主题,形式以及文化选择等等各方面的相似追求。
“寻根文学”的基本理念是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呼唤、寻找“现代意识”,再由此“走向世界”。
从它的理念可以看出,社会的“现代化”需要借助“文化”之力,通过“文化”的“现代化”,确立民族的“现代”意识。
从寻根派作家的题材选择来看,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以现代性城市外的乡村作为表现对象,表面上看,这种题材的选择似乎与现代性存在着剧烈的冲突,但是,当我们透过其作品分析其内在精神时,就会发现,寻根派作家的这种选择,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建构。
例如,王安忆、阿城等作家努力探寻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存在形态。
李杭育、郑义则表现出对现代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反思。
寻根文学作为80年代文学“现代性”诉求的发端,在突然兴起了几年后,由于自身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完善,使其无法胜任“现代性”这一言说机制的要求,所以过早的被淘汰出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先锋小说紧接后尘迎来了登场的机遇。
它的使命就是在寻根文学的基础上,开辟真正脱离意识形态话语控制的“纯文学空间”,并提供与旧的文学图式彻底告别的能满足时代对于文学现代性想像的全新的“现代化文学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