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之军事工业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13
【历史知识点】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性质
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北洋机器局、兰州制造局、汉阳兵工厂等。
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属于封建性企业,民用工业带有官僚资本主义性质。
洋务派
后期创办的民用工业,投资大多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形式,产品主要作为商品投放市场,管理上采取劳动雇佣制所以其本质上属于带有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
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北洋机器局、兰州制造局、汉阳兵工厂。
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仿制造枪)、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仿制
造炮)、左宗棠福州船政局(仿制造军舰)。
(2)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跑运输,总部在上海)、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制
土布)和汉阳铁厂(仿制西方造铁)。
(3)筹划海防:建立北洋舰队(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
南洋舰队(负责江浙一带的海防事务,舰队基地在上海和南京)、福建舰队。
(4)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欣于
1861年1月奏请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
(5)派遣留学生出国:1872年陈兰彬、容闳率领第一批学生梁郭彦、詹天佑等30人启程赴美。
此后,清政府每年派遣30人,至1875年,120名留学生派完。
其中50多人进入了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深造。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举办洋务军事工业的目的(1)举办洋务,是从近代军用工业着手的。
洋务派举办军事工业,首先的、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2)同时,洋务派办军事工业也有加强海防、边防,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在内。
即“无事示威,有事御侮”。
洋务新政的兴办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领会)(简答)1.兴办近代企业。
(1)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最早兴办的是军用工业。
“四局”“一厂”。
其中江南制造总局(沪局)是第一个规模较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
(2)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开始举办民用企业。
(1)洋务派办民用企业有“求富”之意(“稍分洋商之利”)。
办民用企业的直接动因,是为了解决办军事工业所遇到的原料、交通、资金等不足。
(2)洋务民用企业的形式: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其中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
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
(1)开始使用洋枪洋炮,聘请外国军官为教练(2)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北洋水师。
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一是翻译学堂(如1862年创办北京同文馆等)。
二是工艺学堂,主要培养专门人才。
三是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等)。
派遣官费留学生赴英、法、德等国学习。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第一,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派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求强”、“求富”为目标,发展军事工业,发展若干民用企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
第二,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打破了旧式教育和科举制度的一统天下,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军事人才。
第三,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洋务派翻译了一批西学的书籍,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新知识、新学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举办洋务军事工业的目的(1)举办洋务,是从近代军用工业着手的。
洋务派举办军事工业,首先的、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2)同时,洋务派办军事工业也有加强海防、边防,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在内。
即“无事示威,有事御侮”。
洋务新政的兴办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领会)(简答)1.兴办近代企业。
(1)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最早兴办的是军用工业。
“四局”“一厂”。
其中江南制造总局(沪局)是第一个规模较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
(2)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开始举办民用企业。
(1)洋务派办民用企业有“求富”之意(“稍分洋商之利”)。
办民用企业的直接动因,是为了解决办军事工业所遇到的原料、交通、资金等不足。
(2)洋务民用企业的形式: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其中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
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
(1)开始使用洋枪洋炮,聘请外国军官为教练(2)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北洋水师。
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一是翻译学堂(如1862年创办北京同文馆等)。
二是工艺学堂,主要培养专门人才。
三是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等)。
派遣官费留学生赴英、法、德等国学习。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第一,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派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求强”、“求富”为目标,发展军事工业,发展若干民用企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
第二,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打破了旧式教育和科举制度的一统天下,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军事人才。
第三,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洋务派翻译了一批西学的书籍,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新知识、新学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八年级洋务运动知识点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是中国开始探索西方科技文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革,它带来的改变对于当今的中国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八年级洋务运动的知识点。
一、洋务运动的起因洋务运动的起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科技落后,需要学习和吸收先进的西方技术;二是在新政府的推动下,中国开始注重发展国民经济,洋务运动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
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1. 在军事方面,中国开始建造现代化的海军,引进和改良武器。
2. 在工业方面,中国开始引进和推广西方的制造技术,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
3. 在文化方面,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哲学和艺术等。
三、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在不同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严复、吴舜泰等。
四、洋务运动的影响洋务运动对于中国的影响深远,它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军事、工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2. 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洋务运动奠定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基础。
3. 打开了中国的思想视野:中国学习和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和经验,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
4. 引导了中国思考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问题:在洋务运动的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意识得到了重要的审视和思考。
五、洋务运动的启示最后,从洋务运动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科技和文化的重要性,注重发展和学习,为实现中国梦创造更好的条件。
其次,我们应该尊重传统文化,但也不能忽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最后,我们应该学会迎接变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升企业和自己的竞争力。
总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它标志着中国返璞归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发展(读《中国近代史》后产生的个人观点)因为我来自天津,所以对李鸿章在天津设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机器制造局(主要为军械)的历史很感兴趣,因此写写关于那时期军事的事情。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我认为,洋务运动起于军事自强目的,也结束于军事指挥和其他方面上的失败。
1.起因太平天国运动给清政府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虽然太平军的军事能力并不是有点,虽然他们组织训练方面很平常,军器不及官军,但由于那时官军暮气很重,军饷低,无纪律,无操练,猜忌深,所以“简直腐化不成军”(《中国近代史》P47)。
1860年曾国藩、李鸿章因目睹外国列强“船坚炮利”,发出“唯独火器不能及”的感慨,所以先后上书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
奕也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我想,这些是洋务运动的起源,也应该是近代军事发展的起源。
2.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建设对军事近代化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1.器物方面中学历史课上都学过,李鸿章办轮船招商局,铁甲兵船,建立北洋海军。
我觉得这些很可贵,中国古老的军事战略是“重陆轻海”,洋务运动使战略方针逐步改变。
直到现在,我们国家都没有航空母舰,可见这种古老的战略影响有多深!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已经能够动员组织一支装备近代化的海军——北洋水师而不是旧式水师同日本侵略者作战了。
它粉碎日本“聚歼清舰于黄海中”的狂妄计划,还坚持了近一个月的威海保卫战。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虽然很多人批评洋务运动不彻底,但军事装备近代化是军事近代化的物质条件,因此,洋务运动为中国军事初步奠定了物质基础。
2.思想方面在洋务运动期间,西方的军事理论与著作被翻译与介绍到中国,西方军事著作的翻译,传播了西方国家近代的军事思想。
3.人才方面在天津建北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洋务派创办了我国第一批新型学校,大力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开创了近代军事教育事业的先河,培养了为国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严复、邓世昌、刘步蟾等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
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
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
的自救运动。
其领导阶级为地主阶级洋务派,内容包括自强(军事)、求富(经济)。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近代
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目标,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并筹划建设了三
支海军。
主要内容有:
1. 军事工业
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 民用工业
为了“求富”,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主张,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3. 思想、教育、文化方面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举办新式学堂、选送留学生、翻译西方
书籍并培养翻译人才。
通过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动摇了封建的正统思想,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
洋务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同时,它也为中国近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然而,
洋务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如官僚主义、腐败、管理不善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洋务运动的成效和发展。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创办军事企业:以“求强”为主,重点是“练兵制器”。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这是洋务运动开办的第一个军事企业。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
(2)筹建新式海军:19世纪70年代起,开始整顿海防,经过十年努力,初步建成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三支海军,后又建立了北洋舰队。
(3)兴办民用企业:70年代以后,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在资金、原料、能源、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同时也为了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主张,着手兴办厂矿‘铁路、航运、电报等民用工业,推动洋务运动由练兵制器转入民用制造。
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1877年,李鸿章在滦州筹办开平矿务局,这是近代中国最早使用机器采掘的大型煤矿。
这些民用企业,除了少数为官商合办外,大多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即由官府控制管理大权,吸收商人投资参股。
与军事工业相比,洋务派所创办的民用工业具有更多的资本主义色彩。
(4)培养洋务人才:(a)京师同文馆:1862年,在奕訢的主持下,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聘请外国人为教习,教授英、法等国文字,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言馆。
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先后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20多所新式学堂。
(b)幼童出国留学: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
福州船政学堂也先后派遣三批留学生赴英、法等国学习海军,其中不少人学成归国后成了北洋水师的骨干。
洋务运动资料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
1864年,清军攻陷南京后,该厂由安庆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机械制造局。
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
经过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
该厂技术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外国,除制造枪炮弹药外,也制造机器和修造轮船。
到1894年生产各种车床、刨床245台,其他机器310具。
1868年造成第一艘轮船,至1885年先后制造大小轮船10余艘。
汉阳铁厂:1889年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在汉阳筹办炼铁厂,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座。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
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
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
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轮船招商局: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轮船招商局,并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建立了分局。
是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公司,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它成立时买轮船3艘,于1874年与太古公司等公司一起与实力最强历史最悠久的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进行竞争,迫使它出现亏蚀现象,处境艰难,股票下跌,100两面额的旗昌股票到1876年仅值56两,到1877年收买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拥有轮船30多艘,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
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为官督商办。
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
1912年改为商办,更名商办招商局轮船公司,后又改称商办招商轮船有限公司。
1932年国民党政府收归国营,更名国营招商局,归属交通部。
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香港,后移重庆。
战后迁回上海。
1947年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
1948年成立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
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共分为两大阶段,前期即60—7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主要是兴办军事工业,后期即70—90年代,认为“自强”必先“求富”,主要开始兴办民用工业。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主要有:①安庆内军械所(1861)1861年,曾国藩开办,这是洋务派举办的第一个军工企业,聚集了当时中国第一流的科学家如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人,但这一企业规模较小,主要仍采用手工生产,主要仿照西法制造枪炮炸弹,还生产了中国历史上第一艘蒸汽轮——“黄鹄号”。
②江南制造总局(1865)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兴办。
这是洋务派举办的最大的兵工厂,主要生产后瞠炮,新式大炮,弹药、水雷,并建造船只,生产机器,该厂技术力量雄厚,工人人数达到2000多人,主要骋请外人作技师,它还附设有机械学校、翻译馆等。
③金陵制造局(1865)1865年,李鸿章署两江总督,将他1863年在苏州成立的洋炮局迁至南京成立该局,由英国人马格里负责实际局务,主要生产枪炮弹药,该厂生产的枪炮弹药,主要供淮军使用,所制大炮质量低劣,炮身在施放时往往炸裂,后改为中国人自己督办。
④福州船政局(1866)1866年,左宗棠在马尾创办,骋法人日意格和德克碑担任正副监督,左调任陕甘总督后,由沈葆桢“总理船政”,主要制造军舰。
1883年制造的“开济号”巡洋舰,马力达2400匹,排水量2200吨,是当时洋务派举办的最大的造船厂。
它也附设有学堂,并派留学生到西方去学习海军及造船技术。
⑤天津机器局(1867)1867年,北洋大臣崇厚在天津创办,分东、西二局。
1870年,李鸿章接办后,对之进行了整顿扩充,规模仅次于江南制造局。
除制造枪炮弹药外,还生产机器、电线、军用桥船等,附设有电报学堂、水雷学堂、水师学堂等,生产武器主要也是供淮军使用。
⑥湖北枪炮厂(1893)1893年,张之洞在汉阳开办,该厂机器设备最为先进,分设炮厂、枪厂、炮架、炮弹、枪弹五个分厂,雇佣工人1200人,是洋务派后期创办的规模最大的军工厂。
浅析洋务运动中近代军事工业及其影响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外侮内忧的双重危机,为了增强国防实力,清政府推行了洋务运动。
近代军事工业成为洋务运动的核心,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现代军队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现代军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导入西方军事技术和制度。
洋务运动期间,许多西洋专家来到中国,向中国军事科技和制度方面作出巨大贡献。
例如英国船舶工程师查理斯·戴德利就曾在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担任机械讲师,积极传授了一系列与船舶有关的制作工艺和先进技术。
2. 建设军事工厂。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从西方进口了大量武器和各种军需物资。
为了摆脱对外国武器的依赖,清政府开始建设自己的军事工厂,制造各种武器和军需物资。
其中最有名的工厂是南洋机器制造局和江南造船厂,这两家工厂在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 推广军工教育。
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引进了许多西方专家,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制度,还推动了中国军工教育的发展。
许多中国人开始赴西方留学,学习其军工技术和工业制造技巧,为中国的近代军工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近代军事工业对中国的影响1. 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为中国注入了新的工业动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近代军事工业是现代工业和现代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2. 提升了中国的军事实力。
洋务运动中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为中国军队提供了足够的武器装备,从而增强了中国军队的实力。
南洋机器制造局和江南造船厂制造的武器装备,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3. 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对外贸易。
洋务运动中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军需物资基本上不再依赖于外国进口,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对外贸易。
中国开始出口自己的武器装备,走上了自主经济发展的道路。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中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