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天文学期末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60.00 KB
- 文档页数:5
天文学基础摘要: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
它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同为六大基础学科。
天文学家观测从行星、恒星、星系等各种天体来的辐射,小到星际的分子,大到整个宇宙。
天文学家测量它们的位置,计算它们的轨道,研究它们的诞生,演化和死亡,探讨它们的能源机制。
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天文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学科分支,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天文学正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
我们期待着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科学事业和人们的社会生活造福。
关键字:天文学,研究对象,研究理论,天文学四大发现,矮行星,中子星,黑洞通过听天文学基础的课使我对天文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自然科学,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
人类生在天地之间,从很早的年代就在探索宇宙的奥秘,因此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
它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同为六大基础学科。
天文学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从太阳系发展到整个宇宙。
现在天文学按研究方法分类已形成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三大分支学科。
按观测手段分类已形成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几个分支学科。
“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分支研究的都是地球上的现象,只有天文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我们头顶上可望而不可及的灿烂的星空联系在一起。
天文学家观测从行星、恒星、星系等各种天体来的辐射,小到星际的分子,大到整个宇宙。
天文学家测量它们的位置,计算它们的轨道,研究它们的诞生,演化和死亡,探讨它们的能源机制。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对恒星和行星十分感兴趣。
古代的天文学家仅仅依靠肉眼观察天空,1608年,人们发明了望远镜,此后,天文学家就能够更清楚的观察恒星和行星了。
恒星光经过色散系统(光栅或棱镜)分解后形成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带。
恒星光谱的形态决定于恒星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运动状态。
光谱中包含着关于恒星的各种特征的最丰富的信息,到现在为止,关于恒星的本质的知识,几乎都是从恒星光谱的研究中得到的。
绝大多数恒星光谱与太阳光谱很相似,都是在连续光谱上面有许多暗黑的谱线的吸收光谱,说明恒星是被较冷的恒星大气包围的炽热的气体球。
恒星间谱线数目和分布差异较大,其中大部分是地球上已存在的化学元素的谱线。
通过恒星光谱的研究,可以测定恒星的化学组成,恒星大气的温度、压力和恒星运动的视向速度等。
恒星光谱可分为几种不同类型,其中按哈佛系统,根据绝对温度把恒星分成O、B、A、F、G、K、M及附加的R、N、S等类型,其中每型又分为10个次型。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已经对50万颗恒星进行了光谱研究。
并对恒星光谱根据它们中谱线出现情况进行了分类。
结果发现它们与颜色也有关系,即蓝色的“O”型、蓝白色的“B”型、白色的“A”型、黄白色的“F”型、黄色的“G”型、橙色的“K”型、红色的“M”型等主要类型。
实际上这是一个恒星表面温度序列,从数万度的O型到2-3千度的M型。
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龙和美国天文学家罗素,根据恒星光谱型和光度的关系,建起著名的“光谱-光度图”,也称“赫-罗”图。
大部分恒星分布在从图的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上,叫主星序,都是矮星。
其它还有超巨星、亮巨星、巨星、亚巨星、亚矮星和白矮星等类型,而这一不同类型表示了它们有不同的光度。
赫--罗图是研究恒星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不仅显示了各类恒星的特点,同时也反映恒星的演化过程。
在恒星的光谱分类中,O、B、A型称为“早型星”;F和G型称“中间光谱型”;K和M型称为“晚型星”。
20世纪90年代末期,天文学家越过M型把恒星光谱分类扩展到温度更低的情况,先提出了新的L型,继而又提出了比L型温度更低的光谱分类T型。
通过恒星的颜色可以确定恒星表面的温度。
天文期末总结和体验我是一名天文爱好者,对于宇宙的奥秘和宇宙中的星星们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心。
在这个学期里,我修习了天文学这门课程,并通过实际观测和实验的方式来加深对宇宙的理解。
在本次总结中,我将分享我在天文学习中的体验和收获。
首先,我要说我对日月星辰的观察与追求从小就开始了。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常常晚上躺在床上仰望满天的星星,想象着它们的形状和距离。
这进一步引发了我对天文学的兴趣,于是我发现了大约在八年级左右当地的天文爱好者协会,他们每个月都会组织一次的天文观测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我见识到了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天文现象,比如流星雨、日食、月食等。
这让我更加想要深入了解宇宙中的奥秘。
在大学的天文学学习中,我首先了解了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天体力学、星系形成、恒星和行星等。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我开始了对宇宙的整体认识。
随后,我参与了一些实验,比如用望远镜观察星星、测量恒星的亮度和距离等。
这些实验不仅让我更加了解天文观测的原理和技术,还加深了我对宇宙的理解。
在观测中,我最难忘的是对恒星的观测。
通过望远镜,我可以看到远在几千光年外的恒星,这让我感到宇宙的辽阔和神秘。
而采用测光技术测量恒星的亮度和距离,让我更加深入理解恒星的特性和演化过程。
通过观测和实验证明,恒星的亮度和距离是直接相关的,这也揭示了我们测量宇宙距离的方法和原理。
此外,我还学习了宇宙中的其他珍奇现象,比如黑洞、脉冲星和星系等。
在了解黑洞的时候,我被它的巨大质量和强大引力所震撼。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之一,我们对它的了解还很有限,但我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将能够揭开黑洞的秘密。
脉冲星是一种以超快速度自转的恒星,会产生规律的脉冲信号。
这种信号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星体运动和宇宙脉冲现象提供了重要依据。
除了课堂学习,我还参加了天文学社团的活动,与其他同学一起观测星星和参与科普宣讲。
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并且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来普及天文学知识。
学习“天文学”的收获和体会当我写下这样的结课论文题目时,一时不知道怎样下笔,因为在我的概念里,论文都是既有摘要又有参考文献的学术论文,而“天文学”作为我的选修课,我对它的了解仅仅限于一个学期的五六次课程,要说更深入的研究学术是非常力不从心的,所以还是在这里,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在百度百科上搜素天文学,它会给出这样的定义,它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
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
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
这样看来,老师讲解《天文学》这门课是以最基本天文学内容,包括我们头顶的星空,外延至银河系中的星座,甚至更为广阔的宇宙的结构和起源等,从行星层次,恒星层次,星系层次,宇宙的不同研究对象概述了天文学中重大而基本的内容,简单阐述了天文学与人类的主要关系。
令我影响深刻的是李老师课堂上由理论联系实际讲述的人生哲理,例如六组慧能偈语,给人以启迪。
对于宇宙太空,我一直都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表面的认为地球以外的天空就是宇宙太空,只知道它浩瀚无垠,并且是我们所不能估量的。
直到这门课后,真正见识到了宇宙和人类进程的伟大,感觉上有点不可思异,不得不对自然界的神奇产生叹佩之气,也对科学家们佩服不已。
他们用尽毕生所学揭开了宇宙的神秘面纱。
课堂上播放的纪录片《 The Known Universe》没有中文字幕,只是看到视频还没有对已知的宇宙进行了解,课后查阅了一下,已知的宇宙缩小从喜马拉雅山脉穿过大气层和漆黑的空间大爆炸的余辉。
该短片视角从喜马拉雅开始拉远,穿过数百亿光年,直到大爆炸的遗迹,宇宙的尽头.....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人类的渺小,不要为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生气,不要为过程中一次失败而耿耿于怀,要珍惜现有的一切,知足常乐。
时间在流逝,人类在进步,人们对宇宙太空的认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宇宙的不凡。
天文学论文范文范文天文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
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根据生活的需要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编制历法,因此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古代的天文学家因为没有可以凭借的工具,只能靠肉眼观察天空。
我国自古以农耕为主,春种秋收,季节最为重要。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用来观测星象最重要的工具是浑仪。
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现今存世最早的浑仪是明代正统七年(1442)制成的,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公元二世纪时,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这一学说统治了西方对宇宙的认识长达1000多年。
十六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新的宇宙体系的理论,日心说,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
到了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某某某制造折射望远镜,成为最早使用望远镜研究太空的人之一、人类第一次通过望远镜观察到了太阳黑子、月球和其他一些行星表面的状况。
在同时代,牛顿创立牛顿力学,使天文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天体力学。
天体力学诞生使天文学从单纯描述天体的几何关系造成天体运动的原因的新阶段,在天文学的发展历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19世纪中叶天体摄影和分光技术的发明,使天文学家可以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天体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运动状态和演化规律,从而更加深入到问题本质,从而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天体物理学。
这又是天文学的一次重大飞跃。
20世纪50年代,射电望远镜开始应用。
到了20世纪60年代,取得了称为“天文学四大发现”的成就: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类星体和星际有机分子。
而与此同时,人类也突破了地球束缚,可到天空中观测天体,通过发射的航天探测器来了解一些太空信息。
除可见光外,天体的紫外线、红外线、无线电波、X射线、γ射线等都能观测到了。
关于天文学概论的论文3000字篇一:《天文学概论》期末论文恒星《天文学概论》期末作业之想一想对恒星的认识姓名:舒必成学号:202113020213学院:法学院专业:法学本学期我选修了天文学概论这门课程,通过一学期学习,我收获天文学了很多有关物理学方面的知识,也许是因为星空更为重要谜样就很神秘,充满魅力,指引着我选择专业课程了天文学选修课。
在课堂上,与浩瀚的宇宙的一次次碰撞,一次次惊叹,一次次感慨;与古今思想体系的一点点接触,一点点欣喜,一点点感悟;使我的选修课有感叹,有乐趣,有收获,没有遗憾。
形形色色在老师的引导和种种疑问的追寻下,我对恒星的演化过程进行了一番探究,恒星就像一个长寿的人——再机缘巧合下诞生,倔壮成长后,历练漫长的黄金阶段,接着是膨胀的失婚,最后慢慢的衰老。
所以下面我会从恒星的四个阶段谈谈我对恒星的认识。
一、快速成长的科袋恒星最初诞生宇宙飞船于太空中的外太空尘埃,科学家形象地称之为“星云”或者“星际云”,其主要成分由氧组成,密度极小,但体积和准确度巨大。
密度足够大的星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不断收缩、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1 000万度时其内部发生热核聚变反应,核聚变成小的结果是把四个氢原子核聚变结合成一个氦原子核,并释放出大量的核工业,形成辐射压,当压力增高到足以和无可自身收缩的引力抗衡时,一颗恒星诞生了。
恒星形成的初始阶段几乎完全被密集的星云气体和灰尘所掩盖。
通常,正在产生恒星的星源会通过在四周光亮的气体云上产生阴影而楼前被观测到,这被称为包克球。
质量非常小的原恒星不能达到足够开始氢的核融合反应,它们会正式成为棕矮星。
产品质量更高的原恒星,核心的温度可以达到1,000万K,可以开始质子-质子链反应将氢先融合成氘,再融合成氦。
在质量如上所述太阳效率质量的恒星,碳氮氧循环在能量的产生上所贡献了可观的数量。
新诞生的有各种不同的大小和颜色。
光谱类型的范围从高热的蓝色到低温的型态红色,质量则从最低的0.085太阳可靠性到数十倍于太阳可靠性。
天文学概论——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是个生命繁衍的星球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给了我们无与伦比的宝贵生命。
进化论告诉了我们,生物的进化是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从单细胞到多细胞逐步进化而来的。
产生生命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具备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有机物到大分子结构有机物、从大分子结构有机物到生命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条件。
产生生命以后还要有着生命可以生存的环境。
而在九大行星之中,只有地球才符合条件:(1) 地球的行星位置非常优越地球距离太阳不远也不近,八大行星中,按离太阳远近的顺序排行,地球是老三,距太阳大约有 150000000 公里,得到的太阳辐射照度适中,地表平均温度高于水的冰点,而低于水的沸点,从而保证水以液态形式存在,使生命体的产生成为可能。
加上有大气层保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低,有较弱的温室效应,所以地球上年平均温度为15℃左右,最适宜生命繁衍。
地球的质量不大也不小,它的直径为 12756 公里,只比金星大了一百多公里。
科学家认为,地球质量假如再大一点,其引力就会增大,氢、氦、甲烷等原始大气就会被它紧紧吸住。
造成地球缺氧而遏制生命进化。
但假如地球质量再小一点,引力也就变小,地球就不可能保持一个相对稠密的大气层,也无法集结足够的水,生命的诞生和演化也无法实现。
(2)地球的物理状况非常优越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部分。
地壳厚约30km,地幔2840km,地核厚约3500km。
每一部分又可细分。
地核可分为外部液态地核和内部固态地核,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壳则可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
地球是一个活跃的行星。
根据板块构造说,地壳由几大板块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炽热的地幔上缓慢移动。
它的运动方式基本有两种:扩张和缩小。
扩张运动表现为两个板块相互远离,地下岩浆涌出形成新的地壳;缩小运动表现为两个板块相互碰撞,一个板块钻到另一板块的下面,在地幔的高温中逐渐消融。
在板块交界处常常存在许多巨大的断层,地震频繁,火山众多。
天文学作业10130316吴文迪问题:1.流星雨是如何形成的?2.太阳系是如何诞生和演化的?3.太阳要经历哪些演化阶段?它最终归宿如何?4.为什么冥王星被开除出九大行星?新行星的定义是什么?解答:1.形成流星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
彗星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
当彗星逐渐靠近太阳时冰气化,使尘埃颗粒像喷泉之水一样,被喷出母体而进入彗星轨道。
但大颗粒仍保留在母彗星的周围形成尘埃彗头;小颗粒被太阳的辐射压力吹散,形成彗尾。
剩余物质继续留在彗星轨道附近。
然而即使是小的喷发速度,也会引起微粒公转周期的很大不同。
因此,在下次彗星回归时,小颗粒将滞后母体,而大颗粒将超前与母体。
当地球穿过尘埃尾轨道时,我们就有机会看到流星雨。
2.约在六七十亿年前,宇宙中有一团质量巨大的、密度均匀的原始星云,太阳系从这个原始星云诞生而成。
这是个星际气体尘埃云,也就是弥漫物质云,这个原始星云延伸范围极大,是我们现在太阳系疆界的一千多倍。
这团气体的成分由75%氢和25%的氮和少量的重元素组成,气体中的粒子处于无秩序运动状态,各行其是成为混沌局面。
随着星云不断地收缩,内部产生了涡流和缓慢的自传。
原始星云不断地收缩,内部产生了涡流和缓慢的自转。
估计原始星云的角度很大,在它的继续收缩中,由于维持角动量不变,则自传速度快,混沌的星云在赤道附近自转达到一定速度时,开始成为扁平,内薄外厚的连续星云盘中心部分密度最大,最后演化为太阳,原始星云的外围形成许多尘埃粒子。
星云盘形成以后,气体受压缩,使其内部产生巨大的热量。
同时,内部压强也增大,靠近中央平面的热气则向上浮起产生气泡,当他们升到表面变冷,然后再下沉又形成了对流。
星云内部对流特别激烈而使星云内的物质充分得到混合,成为化学组成相当均一的星云物质。
在星云的物质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土物质”,主要由铁、硅氧化物构成;二类是由碳、氮、氧等及其氢化物的组成“冰物质”;三类是由分子氢和氦构成的“气物质”。
学科分类号(二级)天文学简史期末论文题目天文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指导教师易庭丰老师院、系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姓名查建勋学号104130101天文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摘要: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科学,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见解,与不同的应用。
关键词:天文学,发展,应用。
人类生在天地之间,从很早的年代就在探索宇宙的奥秘,因此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
一、错误观念的抛弃与真理的追求(1)地心说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驱动人们进行太阳系外行星及其生命搜寻的原动力。
新的天文观测和发现必将继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整个人类的宇宙观,不断加深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一直以来,人类都把我们伟大的地球母亲认为是宇宙的中心,当哥白尼通过三十年的天象观测,才渐渐地对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托勒玫地心说产生了怀疑。
哥白尼在他的《天体运行论》中详细讨论太阳、地球、月亮和各个行星的运动,认为太阳是不动的,是宇宙的中心,而地球只是一个围绕太阳转动的普通行星,为了追求真理,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
1609年,伽利略首次将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并发现一些可以支持日心说的新的天文现象,日心说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些天文现象主要是木卫体系的发现直接说明了地球不是唯一中心,金星盈亏的发现暴露了托勒玫地心说体系的错误。
然而,由于支持哥白尼日心说的数据与支持托勒玫体系的数据都不能与第谷的观测相吻合,因此日心说当时仍不具有优势。
直至开普勒以椭圆轨道取代圆形轨道修正了日心说之后,日心说在与地心说的长期斗争中才取得了真正的胜利。
人类终于认识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哥白尼撼动人类意识之深,自古无一种创见、无一种发明,可与之相比。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揭开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序幕。
然而,太阳真的位于宇宙中心吗?这是人们一直非常关心的问题。
大学天文学论文仰望星空大学选修天文学论文[精选]大学选修天文学论文[范文]大学选修天文学论文大全就在网天文选修课的收获——宇宙中的哲理宇宙是我目前脑海里最庞大的浪漫,又是永恒的未知。
对天空星辰的向往,似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很多人在孩提时代,幻想着飞翔;在小学课堂上讲述想当航天员的梦想。
我也不例外,从小喜欢看星星,更是在小学毕业时候央求老妈给买了个天文望远镜。
于是到了大学,选修课看到了天文学,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天文学,在通过短短几周的学习中,更是有了别样的收获。
第一次上课,关上教室的灯光,看到如此璀璨的星空,仿佛徜徉在宇宙中。
这种上课方式让我第一次在大学听课从头听到结束。
让我更清楚的了解一年四季各个时间段天空的主角都是什么星座。
在叹息牛郎、织女星那现实与传说的差距之余,更是在思考康德的墓志铭:“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可惜这大学天文学论文仰望星空[精选]大学天文学论文仰望星空[范文]大学天文学论文仰望星空大全就在网。
大学天文学论文。
仰望星空。
系别:自动化35 姓名:蔡启阳学号:2130504105 联系方式:1839286035。
摘要:天文学、哲学和数学是从人类文明真正诞生起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三门学科,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就是从仰望星空开始。
数千年来,对天文学的持续探索促进者我们的科技不断发展;反过来,一代代更新的科技产品又在提升我们探索无尽星空的能力。
从光学折射望远镜到射电望远镜,从最早的宇宙岛之争都现在对脉冲星的研究,我们一步步走来,相信也会走的更远。
关键字:观测、星空、望远镜。
正文:仰望星空。
人类对天文学的探索,是永恒不变的追求,因而天文学也是贯穿人类文明始终的科学。
从远古到至今指导人类生活的历法、在航海时代只因探险者辨明方向的罗盘、和星辰变化密切相关的宗教活动、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与证明,乃至我们每天时刻关注的测时、守时、授时工作都是天文学直接或间接的产物,都与天文学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天文学的不断进步就没有如今的人类文明。
天文学论文天文学论文(精选15篇)论文是各专业学员都必须完成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免修。
要求每位学员在学校指定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的写作,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天文学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天文学论文篇1摘要:天文学是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天文学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宇宙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及天文知识,对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大学、中学都普遍开设了天文学课程。
现在,我们学校也同样开设了天文学选修课,这为我们这些从小就对天文产生好奇、现在对天文依然抱有兴趣的人开了一扇圆梦的窗口。
现在社会中,多数青年男女都热衷于星座分析和配对等,根据星座来推断一个人的性格,甚至根据一个人的星座来判定这个人是不是适合做自己的另一半。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有科学依据,我觉得根据星座来断定一个人太过武断。
在天文学的课堂上,关于星座老师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解析,它命名的由来和它们所处的位置,老师有他独特的讲课方式,内容丰富而不乏味,几个小小的亮点组成图形复杂的星组,人类的想法真是丰富到了极致。
星座的说法来自西方,其命名是和西方神话有一定联系的。
九大行星,课堂上老师逐个做了解释,所谓太阳系“九大行星”是历史上流行的一种的说法,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并命名为小行星134340号,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
所以现在太阳系只有八颗行星。
老师讲课的重点是宇宙大爆炸。
“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
宇宙并非永恒存在而是从虚无创生的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天文学课程论文天文学课程论文3000字导语: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天文学就有重要的地位。
现在天文学是一门独立的大学学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天文学课程论文3000字。
欢迎大家阅读。
宇宙中有第二个地球吗?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地球能产生生命?太阳的运动对地球有什么影响?玛雅人为什么会消失?天文学中的十万个为什么总能勾起人们的求知欲望!天文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和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天文学的研究内容和许多概念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在望远镜发明以前,天文观测采用的是目视方法,直接观测天体在天空的视位置和视运动,另外也粗略的估计星星的亮度和颜色。
17世纪以后相继有了望远镜、分光镜和光度计,不仅提高了天体位置观测的准确度,而且扩大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到了20世纪,由于大口径望远镜的问世,使得人类探测宇宙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不少模型、学说由观测得到证实,新天体、新发现大量涌现。
20世纪30年代以后,人们越来越广泛的使用无线电方法研究天体和宇宙间的辐射,从而诞生了射电天文学。
20世纪50年代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人类把观测范围由地面扩展到地外空间,天文学家可以自由地探测天体的各种辐射。
现代,天文空间探测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人类不仅把望远镜送上天,而且借助太空飞行器踏上月球,或把仪器送到其他行星上进行直接观测或实验。
我一直都觉得天文学是一门很神秘的学科,尤其在观看课堂的视频后,真是不得不感叹天文学的魅力,以及现在科学的强大。
对于天文学,我最感兴趣的是以下几个方面:一、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Big Bang)是一种学说,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想。
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
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
比利时牧师、物理学家乔治·勒梅特首先提出了关于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但他本人将其称作“原生原子的假说”。
天文学领域论文月球是独一无二的卫星在科幻片《遗落战境》中,出现了外星人击毁月球的情节,导致了地球上出现地震、火山喷发以及怪异的天气人类城市的遗迹被黑色沙丘掩映,各种奇特的地质构造俨然超自然的场景。
以此来毁灭地球。
早在6500万年前,一颗数英里宽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就造成了恐龙的灭绝。
外星人选择击毁月球来毁灭地球似乎有些夸张,但是月球对地球而言有着何种程度的重要性呢,月球不仅仅在于它的美观,我想先从月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最独特的卫星说起。
1. 作为卫星,月球太大了。
太阳系若干行星拥有卫星,这是自然现象,但是我们的月球却有一个“不自然”的大小,也就是说做为一个卫星,它的体积和母亲行星相比实在是太大了。
我们来看看下列数据:地球直径12756公里,卫星月球直径3467公里,是地球的百分之二十七。
火星直径6787公里,有两个卫星,大的一个直径23公里,是火星的百分之0.34。
木星直径142800 公里,有十三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5000公里,是木星的百分之三点五。
土星直径120000公里,有二十三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4500公里,是土星的百分之三点七五。
看一看,其他行星的卫星,直径都没有超过母星的百分之五,但是我们的月球却大到百分之二十七,这样比较之后,是不是发现月球实在“大的不自然”了。
这个告诉我们,月球的确不寻常。
月球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四分之一,顿时疑惑,这么大的半径之比,那月球和地球应该组成的是双星系统,然后百度了一下资料,果然,地月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质心转动,而不是月球单纯的围着地球转,只是这个质心在地球表面以下,所以地球看起来更像是在左右晃动。
正是因为月球这么庞大,.让他足够稳定地球的潮汐,稳定地球的轴心倾斜角度,这个最为重要,要是轴心倾斜角度不稳定那么气候就会极端无规则的变化。
2. 日全食的时候,月球的视直径与太阳相当,赐予了我们欣赏日全食的机会。
肉眼观测月球和太阳的直径差不多,致使早期天文爱好者更方便的接触太阳,观察太阳的日冕层。
2023年天文学与宇宙探索期末结课论文摘要:本论文旨在分析2023年天文学与宇宙探索的重要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将讨论人类在理解宇宙起源、行星探测、太阳系探索和星际旅行等领域取得的突破。
本文还将展望未来的天文学和宇宙探索的发展前景。
引言:天文学和宇宙探索是人类对宇宙的无尽好奇心驱使下的产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这个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本论文将回顾2023年天文学和宇宙探索方面的重要成就,并展望未来的探索可能性。
一、宇宙起源的理解2023年,天文学家们在对宇宙起源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
通过对引力波的观察和分析,科学家成功地探测到了宇宙大爆炸的证据,进一步揭示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这一发现使得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宇宙的起源和宇宙学原理。
二、行星探测的进展在2023年,行星探测任务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人类对火星的探测。
通过火星车和探测器的成功着陆,科学家们获得了有关火星地质、气候和可能存在的生命迹象的大量数据。
这为未来有人类登陆火星奠定了基础,并推动了更加深入的行星探测计划。
三、太阳系探索的突破除了对火星的探测外,2023年也见证了对太阳系其他天体的划时代发现。
通过对小行星和彗星的研究,科学家们获得了关于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的重要线索。
同时,对木星和土星的深入观测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巨大气体行星的内部结构和大气环境。
四、星际旅行的展望在现代天文学中,星际旅行一直是一个引人瞩目的议题。
虽然目前的技术限制了人类的星际探索,但科学家们对于未来的星际旅行充满了希望。
2023年,一些创新性的研究项目和理论成果,如光帆航行和虫洞理论等,为实现人类星际旅行提供了潜在途径。
结论:回顾2023年的天文学与宇宙探索,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在理解宇宙起源、行星探测、太阳系探索和星际旅行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然而,这只是我们伟大探索的开始。
未来的天文学和宇宙探索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天⽂论⽂天⽂论⽂ 从⼩学、初中、⾼中到⼤学乃⾄⼯作,⼤家都写过论⽂,肯定对各类论⽂都很熟悉吧,通过论⽂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篇优秀的论⽂呢?下⾯是⼩编整理的天⽂论⽂,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摘要: 长城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边防⼯程,在两千多年长城的修建过程中,天⽂科技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
在本⽂的论述中,笔者从长城修建的天⽂学背景出发,将秦、明时期的长城形体分别与北⽃七星和银河进⾏⽐对,揭⽰了⼀系列长城在设计过程中可能蕴含的天⽂特征,这些特征充分反映出中国传统宇宙现在建筑⼯程⽅⾯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 长城;天⽂学;星宿;银河 中国长城是⼈类⽂明史上最伟⼤的建筑⼯程之⼀,⾃春秋战国⾄明清时期在中国北⽅疆域发挥着重要的战略防御功能。
历史上对长城有两次⼤规模的修筑时期,⼀是秦统⼀后连各国长城为⼀体所形成的秦长城;⼀是明朝在原长城基础上重新规划后修筑的如今之格局的明万⾥长城。
历代长城⼯程之浩繁,⽓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
长城的防御作⽤是⽏庸置疑的,但从战略发展⾓度看,长城位于崇⼭峻岭及不⽑之地,仅仅出于防御的需要来修建这样的庞然⼤物的理由似乎过于单⼀。
翻开历史志书就会发现,中国历代城池、建筑在动⼟开⼯前⽆不仰观天⽂、考察星象后进⾏全⽅位的规划布局,使城市、建筑与天体之间形成某种特殊关联。
长城是历代耗费巨资建造的重⼤的建筑⼯程,它在建造之前是否考察天象并按照天体特征进⾏规划与布局呢?长城还有其他的天⽂特征么?⽂章将做如下探讨。
⼀、长城修建的天⽂学背景 中国⼈对天象的观察由来已久,⼈们在天⽂观测中了解了星⾠起落、⽇⽉阴晴圆缺的奥秘,揭⽰了宇宙的⼀般运⾏规律,建⽴了指导⽇常⽣活的天⽂历法。
我国古代有世界上最丰富、最系统的天⽂观测记录。
五帝之⼀的黄帝依靠对天象的观察确定了阴阳、五⾏、⼗⽅和⼗⼆宫完整的天⽂体系,并在公元前2637年确定了中国历法的开端,这些天⽂成就奠定了他崛起中原号令天下的基础。
天文学论文篇一:天文学论文分数日期______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学课程专题读书论文(体会)(封面)课程名称____天文学基础________专题读书论文(体会)____太阳的奥秘________导师杨雪娟姓名________学号班级名称__学院名称__商学院_______提交日期:2022年11月20日湘潭大学教务处制太阳之谜怀抱着好奇心,我选择了本学期的天文基础选修课,希望能通过学习让自己的常识丰富起来,通过学习我也收获了很多。
天文学是人类运用所掌握的最新的物理学、化学、数学等知识以及最尖端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宇宙中的恒星、行星、星系以及其它像黑洞等天文现象进行专业研究的一门科学。
它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集人类智慧之大成的综合系统。
天文学往往引起人们神秘莫测的感觉,他研究的大都是遥不可及的东西,不能用尺量,不能用称约,更不能改变它的条件。
只能远远的看着,有关他的知识全靠人们依据观测推理取得。
我们每天都能看见太阳,但是有多少人了解它呢?下面让我来揭示太阳的奥秘。
p太阳的定义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系质量的99.87%都集中在太阳。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运行(公转)。
在浩瀚的宇宙中,太阳只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恒星。
在广阔的星空中,太阳的亮度、大小和物质密度都处于中等水平。
仅仅因为它离地球很近,它看起来就像天空中最大最亮的物体。
其他太阳系外恒星离我们很远。
即使是最近的恒星也比太阳远27万倍。
它看起来像一个闪光点。
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太阳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是氢,剩下的几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铁和其他的重元素质量少于2%。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每年7月离太阳最远(称为远日点),1月最近(称为近日点),平均距离是1亿4960万公里(天文学上称这个距离为1天文单位)。
以平均距离算,光从太阳到地球大约需要经过8分19秒。
天文学论文2000字我的天文选修课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记我的天文选修课数周之前,我们的天文选修课开课了,第一次课,老师的话很风趣,让我原本以为的枯燥无味的天文学的印象全无。
温总理说:“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
”从这句话我认识到了,我们要学的天文学不仅仅是纯粹的天文知识,而是要放眼世界,瞩目未来。
无论是一个人也好,还是一个民族,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中,而世界是无限广大,又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我们要适应这个世界,要生活得更好,就时时刻刻都要明白所身处的坐标和位置,要有不屈服又不侵凌于人的忧患之心面对各种生机与危机,要抓住机遇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我从此对我的天文学有了更深的了解,我的天文选修课也从此开始。
仰望星空,我们看到的是数以万计的繁星,虽然不能得到什么,但这是我们认识宇宙的开始。
人类虽然认识了地球,可是没有认识宇宙之时,以为自己是地球上的霸者,宇宙的中心。
人类开始狂妄自大,疯狂的改造世界,互相征服满足自己的私欲。
突然有一天,有人发现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人们惶恐了??当人类真正的脱离重力场,就如惠更斯所言“加入升上地球之巅,从高处往下观察,我们就不会对地球上称之为伟大的东西赞不绝口,也就会藐视大多数凡夫俗子所津津乐道的区区小事”,仰望天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认识了宇宙,我们才认识到了自己在宇宙的位置,便不会那样自大、狂妄。
也更深刻的认识了生命,人类的文化、科技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人类才能发展。
神奇的星座学与星相学,从一开始,它们似乎便被赋予了神秘而又特殊的色彩。
古今中外,多少人都以为自己的命运、前途竟然与数亿千米外的星座息息相关。
即使现在,也有多少年轻人热衷于星座学。
当我们进入模拟星空的界面,瑰丽的星座固然漂亮,一个个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神话,可是这些遥远的星座跟我们的有什么关系呢?看来,我们把星座占卜上的备注当成我们命运的指南针是荒谬的。
论文题目:探索神秘瑰丽的宇宙世界姓名:周若男学号:5403212047专业班级:ACCA121宇宙的观测和假说——探索神秘瑰丽的宇宙世界摘要:宇宙世界神秘莫测,从粒子、宇宙物质、地球、月球、太阳、九大行星到太阳系、银河系、黑洞和宇宙大爆炸,科学家们仿佛一层又一层的揭开了宇宙神秘的面纱,却在欣喜的以为可以了解一个完整的宇宙后,却又发现这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宇宙广袤无垠,我们现在所知道有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并且通过近半世纪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大约14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关键词:宇宙起源大爆炸太阳九大行星黑洞宇宙世界神秘莫测,从粒子、宇宙物质、地球、月球、太阳、九大行星到太阳系、银河系、黑洞和宇宙大爆炸,科学家们仿佛一层又一层的揭开了宇宙神秘的面纱,却在欣喜的以为可以了解一个完整的宇宙后,却又发现这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尽管人们在宇宙面前显得无比渺小,却无法阻止宇宙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不断探索它,认识它。
而我所写的这篇论文就是介绍一些我所了解的关于宇宙的假说。
一、关于宇宙起源的假说(宇宙大爆炸的假说)关于宇宙如何起源的,科学家们众说纷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
大体来说,主流假说有以下几种:“盖天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宇宙结构学说。
这一学说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因此这一学说又被称为“天圆地方说”;“浑天说”——认为天和地的关系就像鸡蛋中蛋白和蛋黄的关系一样,地被天包在当中。
浑天说中天的形状,不像盖天说所说的那样是半球形的,而是一个南北短、东西长的椭圆球。
大地也是一个球,这个球浮在水上,回旋漂荡;后来又有人认为地球是浮于气上的。
不管怎么说,浑天说包含着朴素的“地动说”的萌芽;“大爆炸说”——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
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
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发。
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
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而其中,大爆炸假说是当今时代比较容易令人信服的假说。
宇宙大爆炸理论虽然在20世纪40年代才提出,但20年代以来就有了萌芽。
20年代时,若干天文学者均观测到,许多河外星系的光谱线与地球上同种元素的谱线相比,都有波长变化,即红移现象。
到了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总结出星系谱线红移星与星系同地球之间的距离成正比的规律,而他所描绘的正是一幅宇宙膨胀的图像。
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
40年代美籍俄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正式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热大爆炸宇宙学模型,宇宙开始于高温、高密度的原始物质,最初的温度超过几十亿度,随着温度的继续下降,宇宙开始膨胀。
60年代,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他们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后来他们证实宇宙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时留下的遗迹,从而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0世纪科学的智慧和毅力在霍金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他对于宇宙起源后10 ~ 43秒以来的宇宙演化图景作了清晰的阐释。
至此,大爆炸宇宙模型成为最有说服力的宇宙图景理论。
总的来说,大爆炸宇宙模型基于两个假设:第一是爱因斯坦提出的,能正确描述宇宙物质的引力作用的广义相对论;第二是所谓宇宙学原理,即宇宙中的观测者所看到的事物既同观测的方向无关也同所处的位置无关。
并且有以下几点证据:(a)红位移;(b)哈勃定律;(c)氢与氦的丰存;(d)微量元素的丰存度;(e)3K的宇宙背景辐射。
虽然有这些证据证明宇宙大爆炸假说的成立,但仍然有一部分人反对这个假说,并且提出一些新的假说,认为如果把中国古代的宇宙学说和西方现代的宇宙观测与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应该能够产生一个更为科学的宇宙观。
在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下,大爆炸理论可能被推翻,也可能被证实,而宇宙的起源这一未解之谜就交给时间来解决,相信终有一天,人类可以真正了解宇宙的来源。
宇宙的来源已成为历史,而历史必定有迹可循。
二、太阳及太阳系九大行星宇宙广袤无垠,我们现在所知道有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并且通过近半世纪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大约14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但我们最熟悉的仍然是我们生活的地球,感受到的太阳、月球及被披上梦幻色彩的九大行星。
太阳是在大约45.7亿年前在一个坍缩的氢分子云内形成。
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
太阳形成的时间以两种方法测量:太阳目前在主序带上的年龄,使用恒星演化和太初核合成的电脑模型确认,大约就是45.7亿年。
太阳在其主序的演化阶段已经到了中年期,在这个阶段的核聚变是在核心将氢聚变成氦。
太阳没有足够的质量爆发成为超新星,替代的是,在约50亿年后它将进入红巨星的阶段,氦核心为抵抗引力而收缩,同时变热;紧挨核心的氢包层因温度上升而加速聚变,结果产生的热量持续增加,传导到外层,使其向外膨胀。
从外部看,太阳将如新星般突然增亮5~10个星等(相比于此前的“红巨星”阶段),接着体积大幅度缩小,变得比原先的红巨星暗淡得多(但仍将比现在的太阳亮),直到核心的碳逐步累积,再次进入核心收缩、外层膨胀阶段,这就是渐近巨星分支阶段。
太阳只是宇宙中一颗十分普通的恒星,但它却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系中,包含我们的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一些矮行星、彗星和其它无数的太阳系小天体,都在太阳的强大引力作用下环绕太阳运行。
太阳系的疆域庞大,仅以冥王星为例,其运行轨道距离太阳就将近40个天文单位,也就是60亿千米之遥远,而实际上太阳系的范围还要数十倍于此。
其中我们最为熟知的是八大行星。
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并命名为小行星134340号,从太阳系大行星行列中被除名,所以太阳系由原来的九大行星变为八颗大行星。
现在的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排列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水星(Mercury)是距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体积最小的一颗行星,也是“八大行星”中唯一一颗没有卫星的行星。
水星表面昼夜温度差巨大,白昼地表温度可高达摄氏四百二十七度;而到晚上又骤降至摄氏零下一百七十三度。
金星(Venus),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阳和月亮外最亮的星,犹如一颗耀眼的钻石。
金星是距太阳的第二颗行星,它与地球在体积、质量、密度和重量上非常相似,可以算作是地球的姊妹星。
地球(Earth)是“八大行星”中的第五大行星,也是目前在太阳系甚至全宇宙唯一一颗有生命迹象的行星,地球的地质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外地核和内地核,地壳的厚度不同,海洋处较薄,大洲下较厚。
地球有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层。
在这个大气层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余下的1%是其他成份。
火星(Mars)在史前时代就已经为人类所知,现在由于它被认为是太阳系中人类最好的住所(除地球外),所以它受到科幻小说家们的喜爱。
在过去,火星表面存在过干净的水,甚至可能有过大湖和海洋。
但是这些东西看来只存在很短的时间,而且据估计距今也有大约四十亿年了。
火星上有明显的四季变化,这是它与地球最主要的相似之处。
但除此之外,火星与地球相差就很大了。
火星表面是一个荒凉的世界,空气中二氧化碳占了95%。
木星(Jupiter)是距离太阳的第五颗行星,也是最大的一颗,体积为太阳系中其它所有行星体积总和的两倍(地球的318倍)。
木星是一个巨大的气态行星。
木星的中央是一个由硅酸盐岩石和铁组成的核,核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10倍。
土星(Saturn)是太阳系中的第二大行星,体积仅次于木星之后,土星是最疏松的一颗行星,它的比重(0.7)比水的还要小。
它与邻居木星十分相像,表面也是液态氢和氦的海洋,上方同样覆盖着厚厚的云层。
土星上狂风肆虐,沿东西方向的风速可超过每小时1600公里。
土星上空的云层就是这些狂风造成的,云层中含有大量的结晶氨。
天王星(Uranus)是太阳系中离太阳第七远的行星,从直径来看,是太阳系中第三大行星。
天王星基本上是由岩石和各种各样的冰组成的,它仅含有83% 的氢、15% 的氦、2% 的甲烷与少量的乙炔和其他碳氢化合物组成。
海王星(Neptune)组成成份与天王星的很相似:各种各样的“冰”和含有15%的氢和少量氦的岩石,和土星、木星一样,海王星内部有热源--它辐射出的能量是它吸收的太阳能的两倍多。
海王星的内部(约占整个星球的三分之二)由熔岩、水、液氨和甲烷的混合物组成。
外面的一层(约占整个星球的三分之一)是由氢、氦、水和甲烷组成的气体的混合物。
甲烷赋予了海王星蓝色的外观。
海王星是一颗具有几个大暗斑的动态行星。
三、黑洞的演化过程及分类在我看来,可以说整个宇宙最为神秘的便是黑洞,最为深不可测难以理解的也是黑洞。
现下流行的时空穿越便是基于黑洞相关的理论,姑娘们所幻想的在古代与阿哥皇子来一段虐恋情深,或者男生们架空穿越成为一个大英雄,都离不开黑洞相关的理论。
奈何黑洞太过神秘,它的理论太过深奥,我便只能大致介绍一下了,更深奥的东西就要自己去看相关著作了。
黑洞(Black hole)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超高密度天体,由于类似热力学上它是完全不反射光线的黑体,故名为黑洞。
于1969年由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阿提·惠勒命名。
黑洞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
黑洞的质量极其巨大,而体积却十分微小,它产生的引力场极为强劲,以至于任何物质和辐射在进入到黑洞的一个事件视界(临界点)内,便再无力逃脱,甚至目前已知的传播速度最快的光(电磁波)也逃逸不出。
黑洞无法直接观测,但可以借由间接方式得知其存在与质量,并且观测到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
借由物体被吸入之前的因高热而放出紫外线和X射线的“边缘讯息”,可以获取黑洞存在的讯息。
推测出黑洞的存在也可借由间接观测恒星或星际云气团绕行轨迹取得位置以及质量。
黑洞就是中心的一个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高、体积无限小的奇点和周围一部分空空如也的天区,这个天区范围之内不可见。
依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一颗垂死恒星崩溃,它将聚集成一点,这里将成为黑洞,吞噬邻近宇宙区域的所有光线和任何物质。
黑洞的产生过程可以简单理解:通常恒星的最初只含氢元素,恒星内部的氢原子时刻相互碰撞,发生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