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陶瓷文化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6
陶瓷产业是平川最为古老的传统产业,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共和镇黄茅沟发现的古先民陶窑遗迹推断,早在公元前3000 多年以前,区境内就开始烧制陶瓷。
区境属马家窑文化范畴。
2004 年在种田乡百丰村石沟发现的古墓葬,出土大量马家窑文化类型的石器、陶瓷等生产生活用具。
陶瓷中彩陶比例较高,纹饰复杂,残存碎片条纹分为横栏纹和竖条纹,陶片含有云母。
陶瓷中灰陶有罐、壶、甑等。
彩陶中有红陶盆、单耳夹砂罐、双耳夹砂罐、碗、杯等。
陶瓷以平底瓷为主,火候高,质地坚硬,瓷形规整,纹饰美观,达到手制陶工艺的高峰。
彩陶多为泥制陶,胎薄、表面多打磨光滑。
一般陶瓷多为夹砂陶,胎较厚、质粗,除素面纹饰外,主要有绳纹、附加堆纹、划纹、手指压印纹等情况。
西汉鹯州城遗存的大量排水陶瓷筒及陡城、牙沟水、黄湾、老庄汉墓出土随葬品中的陶制品,亦为本地瓷窑烧制。
特别是鹯州城排水陶筒接口吻合度好,可见古人极其重视陶瓷的实用性。
唐宋以后,陶瓷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北掌山下红土洼陶窑遗迹,至迟建于宋代,从遗存的碗碟看,工艺有较大进步。
红土洼的陶土存量大,有黑、白、红、黄、青等各种颜色,既有粗陶土,也有细陶土,发展陶瓷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明代以后,随着移民屯边政策的实施,区境人口大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陶瓷产业,初步形成了声闻西北的较大规模。
距红土洼以西 3 公里的地方,地面开阔,泉水旺盛,邻近宝积山煤矿,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及陶土资源,大批陶窑开始兴建,时称磁窑。
磁窑人世代以烧制陶瓷为生,往往从八九岁开始,就从事陶瓷生产。
清代以后,磁窑逐步形成以陶瓷为中心,兼营煤炭、白灰、石灰等日用品及建筑材料的综合集镇。
1952 年,靖远县人民政府派工作组到磁窑帮助成立互助组,1956年,成立“靖远磁窑陶瓷生产合作社”。
1958 年,磁窑陶瓷合作社改名为“靖远磁窑陶瓷厂”,实现了由集体企业转为地方国营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手工搅轮加工向机器加工的转变。
1962 年,试制出茶具、酒具、蓝边碗等细瓷产品。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历史介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概况平川区位于甘肃省中部。
总面积2106平方千米。
总人口20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平川区长征东路106号,邮编:730913。
代码:620403。
区号:0943。
行政区划平川区辖4个街道、3个镇、4个乡:宝积路街道、电力路街道、兴平路街道、红会路街道、王家山镇、水泉镇、共和镇、宝积乡、黄峤乡、种田乡、复兴乡。
历史沿革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5]66号)恢复白银市(地级)。
将靖远县的宝积镇和宝积、水泉、共和、种田、复兴等53个乡划归白银市,设立平川区。
2000年,平川区辖3个街道、1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8642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宝积路街道 47311 电力路街道 10416 红会路街道 22607 王家山镇 16187 水泉乡 11277 陡城乡 20429 宝积乡 12361 共和乡18478 黄峤乡 12165 种田乡 8054 复兴乡 7143 资源环境平川区行政区划图【气候环境】本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心地带,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东北有六盘山、东南有秦岭作屏平川区障,因而降雨量少,气候较干燥,纯属干旱少雨的大陆性季节气候。
年平均温度为8.2C,最高年均温度9.8C,冬夏温差较大。
平均年降水量250毫米,蒸发量为17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2691小时,无霜期平均为143天,最长达170天。
其总的特点是:光热资源丰富,气温日差较大,降雨量少,干旱多风。
【自然资源】平川区境内资源丰富,能源充裕。
境内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有金、铜、锰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有煤炭、陶土、花岗岩、石灰石、沸石、烧胀粘土、石英石、矿泉水等。
境内煤炭总储量达11.37亿吨。
陶土储量达20亿吨,是西北最大的陶瓷重镇。
屈吴山矿泉水是经国家地质部鉴定的优质天然矿泉水,现已开采利用。
宝积乡红沙浪地热水资源丰富。
耕地面积26.32万亩,宜林地71.5万亩,宜牧地131.9万亩。
成都平原商周时期尖底盏研究成都平原商周时期尖底盏研究引言:成都平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也是成都平原历史上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不少珍贵的文物被发现,其中尖底盏是其中的重要一种。
本文将对成都平原商周时期尖底盏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其产生背景、制作工艺、功能、意义等方面的信息。
一、尖底盏的产生背景尖底盏作为商周时期的陶器,其产生背景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形态进入了农耕经济和井田制的阶段,社会逐渐形成了贵族阶层和劳动人民之间的阶级分化。
尖底盏的出现与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饮食风俗等有着密切关系。
二、尖底盏的制作工艺尖底盏的制作工艺是研究其技术水平和艺术特色的重要途径。
据考古发现,尖底盏多采用胎粘法制作。
首先,制作前要准备好陶料,将陶料和水混合搅拌成泥状,然后将泥坯制成器物的形状,加工光滑。
接下来,在器物表面施釉,通常采用石英釉和赤铁釉,使其具有光亮的外表。
最后,将其放入窑中烧制,完成。
三、尖底盏的功能尖底盏在商周时期具备多种功能。
首先,它是一种日常生活用具,常用于饮食中。
商周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文化逐渐繁荣,尖底盏作为一种容器,起到了盛放食物和饮品的作用。
其次,尖底盏也是贵族阶层的象征物品,被用于祭祀和宴会等重要场合,以显示贵族的身份地位。
四、尖底盏的意义尖底盏作为商周时期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它不仅是古人生活方式的见证,也是商周时期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水平的重要体现。
通过对尖底盏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商周时期成都平原的社会文化特征和发展历程,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宝贵的参考。
结论:成都平原商周时期的尖底盏是一种重要的陶器类型,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尖底盏的研究,可以揭示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探讨其制作工艺和功能等方面的信息,为研究商周时期的成都平原提供重要的资料。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陶瓷小镇发展浅析特色小镇的概念源于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域。
是新型城市化发展和传统农村复兴的重要结合点,,也是开辟农村文化旅游新路、推动传统城乡经济高效开发的重要平台,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里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渠道,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推进传统农村复兴的新抓手。
从2014年第一次提出"特色小镇"概念以后2018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柤关文件,标志着特色小镇建设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这个大背景下,平川区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制陶瓷资源丰富。
平川陶器制作有四千年的历史。
通过历代工匠艺人的创造与革新,材质越来越细致结实,品种也越来越多样美观。
并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产生了自己的地方色彩。
产品主要销售本地市场和西北五省地区,并制瓷基础上平川区充分挖掘制瓷历史。
以传统文化工业资源为主体,建设成瓷器开发制作、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身的瓷器小镇,进一步促进瓷器产业和文化产业结合开发,创造出"陶瓷+旅游"的特色开发道路。
如今,平川瓷器镇有大批的瓷器工艺品,创出的"陇瓷"跻身"国家名瓷"队列,瓷器镇也已成为网红的旅游打卡地。
平川陶瓷小镇可以说是西北特色小镇的典范之一,本文旨在浅析平川陶瓷小镇的成功因素基础上,并为其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发展现状平川陶瓷可分为观赏和日用两大类。
平川陶瓷小镇所产的陶瓷可以分为日用和观赏两大类陈设陶瓷主要有瓷板画、瓷屏风、瓷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优质点缀。
陈设陶瓷向高端产品发展。
日用陶瓷则包括瓷碗、瓷杯、瓷盆等,别具匠心,在满足使用价值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艺术观赏价值。
这些陶瓷的主要市场除了本地销售以及大量售往西北五省,国内其他市场也有所涉及。
而在国际因其独具的特色闻名于世,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和赞扬交通现状。
陶瓷小镇周围公路环绕,京藏高速公路在其附近通行,以及国道G341胶海线、G109京拉线在其东西两侧,铁路与公路形成十字枢纽。
平川陶瓷烧制技艺平川陶瓷烧制技艺:传承千年的艺术宝藏平川陶瓷烧制技艺源远流长,承载了古代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项技艺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界的赞誉,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一大瑰宝。
本文将针对平川陶瓷烧制技艺的历史渊源、独特工艺、精湛技术以及艺术价值进行详细阐述,带您一窥这一古老陶瓷文化的精髓。
一、历史渊源平川陶瓷烧制技艺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唐朝。
当时,平川地区的瓷器以其精美的造型和优雅的纹饰风靡一时。
经过宋、元、明、清等历代的发展,平川陶瓷的烧制技艺更加成熟和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烧制工艺不断革新,传承和创新共同促进了平川陶瓷的发展。
二、独特工艺平川陶瓷烧制技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特殊的釉色和纹饰。
平川瓷器的釉色通常以青绿色为主,与其他地区的瓷器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独特的釉色来自于特殊的矿石和烧制工艺,使其呈现出一种宛如水色的清新感。
而平川瓷器的纹饰多样,有的以植物为主题,有的以动物为主题,还有的以人物和景观为主题。
这些纹饰细腻而生动,展现了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精湛技术平川陶瓷烧制技艺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瓷器的制作过程包括原料选取、泥胚制作、装饰、烧制等多个环节。
其中,烧制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环节。
平川陶瓷烧制技艺采用的是传统的窑炉烧制方法,烧制温度高且控制精准,使得瓷器的色泽更加鲜艳、质地更加坚硬。
同时,平川陶瓷烧制技艺中还有一项独特的技术,即“莹花”技法。
这种技法是在瓷器表面绘制纹饰后,用特定的工具刻划出花纹的轮廓,然后用细沙粉擦拭,使花纹更加清晰,增加了瓷器的观赏性。
四、艺术价值平川陶瓷烧制技艺不仅在工艺上独具特色,在艺术价值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平川瓷器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展示了古代陶瓷艺术的卓越成就。
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器皿,更是一种传递文化、表达美感的艺术品。
平川陶瓷以其优雅的形态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了世界陶瓷艺术史上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五、传承与创新平川陶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是保持其活力和发展的关键。
中国陶瓷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中国陶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
自古以来,中国陶瓷以其精湛的工艺技术、独特的设计风格和丰富的物质文化内涵,受到世界各地的赞赏和追捧。
从北方的青瓷到南方的粉彩瓷,各地的陶瓷呈现出多元而鲜明的地域特色。
一、北方陶瓷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北方陶瓷以青瓷为代表,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
青瓷起源于中国北方,其釉色清爽淡雅,造型简洁大气。
北方气候干燥,制作陶瓷材料中的铁元素含量较高,经过高温烧制后,铁元素会与釉料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青色釉面,给人一种清新典雅的感觉。
同时,青瓷的胎体质地细腻坚硬,耐用而不失细腻感,经久耐用,适合日常生活使用。
青瓷的独特特色也反映着北方地区的文化特点。
北方地域辽阔,农耕文化和皇家文化是其主要特征。
青瓷作为皇家器物的代表,对上至王公贵族,下至百姓农民,都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其制作工艺复杂严谨,反映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积淀,彰显了中国古代陶瓷文明的独特魅力。
二、南方陶瓷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南方陶瓷以粉彩瓷为代表,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
粉彩瓷起源于中国南方,其色彩鲜艳多样,釉面细腻柔和。
南方气候湿润,制作陶瓷材料中的铁元素含量较低,经过高温烧制后,釉面色彩会更加柔和而鲜艳,给人一种温润柔和的感觉。
同时,粉彩瓷的胎体质地相对较薄,更加轻盈细致,器物形制多样,适合用来制作精美的装饰艺术品。
南方陶瓷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当地的发展历史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南方地域多山,水网密布,民间文化丰富多彩。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方陶瓷不仅注重实用功能,更加强调装饰性和艺术性。
粉彩瓷所用的颜料以不同浓度的金属氧化物为主,釉面的色彩丰富多样,常用的有橙色、湖绿、茄紫等。
这些明亮鲜艳的色彩表达了南方地区人民的开朗豪爽、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
三、其他地区陶瓷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除了北方和南方,中国的其他地区也以不同的陶瓷载体展现着各自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
平川概况平川区是白银市市辖区,位于甘肃省中部,黄河岸边。
全区总面积2106平方公里。
现辖4乡3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2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4万人。
黄河流经平川32公里。
秦汉时期设立的鹯阴县是黄河上游最早的县级建制之一,唐宋时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磁窑是明清以来的西北陶瓷重镇。
1932年爆发了震惊陇原的“水泉兵暴”,1936年红一、四方面军在打拉池胜利会师,在平川大地上洒下了革命的火种。
屈吴春嶂、红山古寺、月河晚照、北武当等自然人文景观久负盛名。
平川区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兰州和银川两大省会城市之间,铁路专线、刘白高速、国道109线及省道区乡公路构成便捷的交通网络。
平川是甘肃重要的煤电能源基地,年产优质原煤1200多万吨、发电量130亿度。
平川是西北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陶土储量达40亿吨以上,墙地砖年产量近2000万平方米,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西甜瓜、玉米制种、大枣、菊粉、生物酶、番茄酱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国内外。
平川经济开发区是省级开发区,基础设施完善,政策优惠,是投资创业、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全区上下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资源城市转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和“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并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省先进文化区、省级卫生城市、全省平安县区。
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65.1亿元,区属固定资产投资20.87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1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87元。
2012年,区委、区政府在进一步深化区情认识、深入研究分析、不断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完善提出了基础先行、项目带动、工业主导、城乡统筹、好中求快的区域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区、平川经济开发区、水泉工业集中区和煤炭、电力、陶瓷为主的“一城两区三产业”为着力重点,以建设兰白核心经济区中的工业示范区、全省能源新能源基地、全省煤炭化工基地、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和西部陶都为发展定位,为全区转型跨越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陶瓷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历程中国陶瓷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和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青铜时代。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陶瓷文化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迁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以下是中国陶瓷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历程的概述。
2.先秦时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21年):在先秦时期,陶瓷制作技术逐渐进步,陶器质地得到改善,形式丰富多样,出现了黑陶、彩陶等不同类型的陶器。
同时,各地区也形成了不同的陶瓷风格,代表性的有陕西宝鸡、河南大沟文化和古蜀文化等。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陶瓷文化得到长足发展的阶段。
在此时期,陶瓷器物的种类进一步增加,制作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
出现了以汉代绿釉陶为代表的瓷器,形式多样,工艺精湛。
此外,还有铜绿釉陶、金素磁等表现出秦汉时期独特风格的陶瓷。
4.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1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陶瓷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瓷器开始大规模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瓷器的种类丰富多样,出现了青瓷、黑瓷和白瓷等。
其中,以江西景德镇的青瓷为代表,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瓷器。
5.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在唐宋时期,中国陶瓷文化达到了巅峰。
瓷器的质量和工艺水平都达到了高度。
随着官窑和民窑的兴起,瓷器的种类更加丰富,技术更加精湛。
出现了以汝窑、定窑、越窑等为代表的各地名窑,每种窑器都体现了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其中,以宋代官窑的青瓷和汝窑的定窑最为出名。
6.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明清时期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后期,也是瓷器制作技术达到巅峰的时期。
明代以后,瓷器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包括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等。
同时,陶瓷工艺也逐渐发展出了瓷雕、描金等装饰技法,使瓷器更加精美。
7.现代时期(公元1912年至今):自20世纪以来,中国陶瓷文化受到了现代工业技术的影响,陶瓷的制作工艺和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最全陶瓷发展史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瓷器源于陶器,而精于陶,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实现了从陶器到瓷器的进化。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份陶瓷发展史。
1、两万多年前:陶器诞生在已出土的众多陶器文物中,考古学家已经确认最早的陶器是江西省万年仙人洞中出土的陶器,经过中外考古学家用专业仪器鉴定这些陶器距离现在已经有两万多年,目前这些陶器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2、半坡文化时期:彩陶诞生距今约8000年前,人们学会了用彩色图案装饰陶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文化时期,陶上出现了最早的彩绘。
甘肃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曾出土200多件彩陶,是中国境内迄今为止发现时期最早的一批彩陶。
宽带纹三足彩陶钵高12厘米口径27.3厘米现藏甘肃省博物馆3、马家窑文化:彩陶顶峰到来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绵延5000多年。
公元前3300年出现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多瓮、瓶、盆罐等器型,装饰面积大,构图繁密,回旋多变。
被誉为中国彩陶艺术的顶峰。
马家窑文化彩陶4、商周:原始青瓷诞生、发展瓷器的烧成温度比陶器高,随着建窑技术改进,窑内温度升高,于是原始青瓷诞生了。
商周时期正是从陶器过渡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就是原始青瓷发生发展的阶段。
商代原始瓷尊高25.6厘米口径21.4厘米腹围76厘米现藏河南博物院5、秦朝:陶塑巅峰秦始皇制兵马俑,陶艺跨界雕塑,陶器制作工艺达到巅峰。
陶塑的制作繁荣而独具特色,秦始皇陵兵马俑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代表其陶塑制作的巅峰。
秦始皇陵兵马俑6、东汉:瓷器时代到来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从原始青瓷到青瓷,完成了跨越阶段的演变,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且出现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越窑创烧。
东汉青釉瓷匜高8.4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7.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黑釉瓷器出现在东汉中、晚期,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为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
东晋德清窑黑釉鸡头壶高18cm 口径7.9cm 底径10cm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7、两晋:装饰工艺发展两晋开始使用化妆土,即把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和成泥浆,涂在陶胎或瓷胎上,起到美化作用。
陶瓷文化介绍中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素有“瓷国”之称,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创造,它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产物,不仅是具有经济价值的物质产品,而且是人类所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
了解瓷器发展历史,进行一场让精神愉悦的时空旅行,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瓷器的产生和发展】早在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
浙江上虞已烧出成熟的青瓷。
这种瓷器以铁为着色剂经高温烧成,色如碧玉、光似海天。
在悠久的瓷器烧造历史中,以青瓷烧造延续的时间最长。
六朝时期,是浙江地区青瓷的发展阶段,瓷窑广布,瓷器质量提高。
如绍兴出土的吴永安三年“青釉坛”,是一件富于装饰意趣的早期青瓷代表作品。
南北朝时,由于佛教的传人影响,青瓷纹饰出现了莲瓣纹、忍冬纹等具有外来文化因素的纹饰,经过长期的吸收融合,逐渐发展变化,后来成为中国的民族形式。
【隋、唐、五代时期,陶瓷工艺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隋、唐、五代是中国社会的重大发展时期,出现了继汉代而兴起的经济、文化高潮。
表现在陶瓷工艺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白瓷经隋代的发展到唐代而成熟,形成了唐代瓷业“南青北白”的局面。
唐代瓷业,南方各窑仍以继续烧造青瓷为主,出现了如唐人陆羽在《茶经》中所称述的诸如越州、鼎州、婺州、岳州、寿州、洪州等名窑。
唐代白瓷以北方邢窑最有名,其他产地还有河北曲阳、河南巩县、密县等处。
负有盛名的三彩陶器,以及绞胎、花釉、釉下彩等新兴品种的出现,使陶瓷装饰艺术别开生面。
唐代陶瓷的装饰特点在于向多样化发展,色彩绚烂的唐三彩,是利用釉质流动的性能制作而成的铅釉陶器。
湖南长沙窑釉下彩的发明,首创了在胎上画彩,然后上釉烧成。
它是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成为宋代磁州窑釉下彩绘以及后来的青花、釉里红的先导。
在唐代陶瓷品目繁多的造型、釉色之中,河南一带的花釉装饰别具一格。
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以其在黑釉上泼出大块蓝斑,利用釉的流动使之呈现类似窑变的艺术效果。
唐、五代陶瓷业的发展为宋代瓷业的繁荣提供了良好条件。
西北陶都话磁窑作者:文图/本刊记者王承栋来源:《丝绸之路》 2015年第19期文图/本刊记者王承栋陶瓷具有取材简便、性能稳定、经济适用、文化色彩浓厚等特点,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被普遍使用,从而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
《简明英汉词典》解释china之意为“陶瓷”,瓷器;China意为“中国”,区别只在首字母“C”的大小写而已,可见陶瓷与中国的重要关系。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陶瓷发展史。
时至今日,中国人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来体现的。
一提起陶瓷,人们自然会想到景德镇,再进一步想到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
但在甘肃乃至西北地区,说到陶瓷,许多人想到的却是靖远陶瓷。
靖远,古称会州,自古出产陶瓷、煤炭。
1985年,白银恢复建市,划拨靖远部分土地成立的市辖平川区是白银市主要资源分布区。
这里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仅境内探明的陶土储量达20亿吨,为西北最大的陶瓷重镇。
至今,行走境内,方圆几十里都有陶瓷作坊映入眼帘。
作为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文化的甘肃,其所辖的白银市平川区的陶瓷业在西部陶瓷史上,同样书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特别是千年古窑遗址——磁窑,规模宏大,历久不衰,如同一幅瑰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展现出昔日甘肃制陶工业文明的辉煌,折射出数千年来中国西部制陶业的沧桑巨变……磁窑遗址位于平川区宝积乡,现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平川城区出发,沿着宝积山煤矿,或者穿越魏家地煤矿向东北方向行进,两条简易公路相会在小水村附近北掌山下的红土洼,再稍往前行至山腰中间的一片开阔之地,远远地便能看到一个高耸入云的烟囱,接着是一大片火烧窑遗址,这便是红火了千年的西部制陶故地——磁窑遗址。
磁窑虽是平川区的一个小地方,但这里陶土丰裕,制陶历史悠久,勤劳的人们在此创造出一种朴素实用的磁窑文化和坚实刚劲的磁窑精神,正是这种文化与精神为平川陶瓷业的不断崛起、腾飞奠定了浓厚的基础。
甘肃省白银地区陶瓷发展史略作者:陈旭龙张吟玲来源:《丝绸之路》 2020年第2期陈旭龙1 张吟玲2(1.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经济合作局,甘肃白银平川 730913; 2.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江西景德镇 333000)[摘要]甘肃省白银市委、市政府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指导下,转换发展思路,振兴陶瓷产业,促进经济转型。
在连续举办五届西部陶瓷峰会的同时,提出打造“西部陶都”的口号,并为之进行了不懈努力。
白银市政府在充分挖掘本地陶瓷文化历史资源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致力于陶瓷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文章旨在通过对白银地区陶瓷产业发展历程的考证,展示白银为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做出的努力。
[关键词]陶瓷;西部陶都;资源;转型[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115(2020)02-0110-11引言陶瓷,China作为中国的音译,既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同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实物标本,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
甘肃作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自古以来就是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原始文明的发源地。
而白银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作为古会州所在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久已闻名遐尔。
特别是制陶历史的遗存,更是脉络清晰,传承有序。
近年来,甘肃省白银市寻求破解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道路,做出了很多努力,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的指导下,白银市深入挖掘陶瓷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陶瓷产业,促进经济转型,现已连续举办五届西部陶瓷峰会暨陶瓷文化节,提出打造“西部陶都”的口号,并为之进行着不懈努力。
一、千年窑火—磁窑沟磁窑沟在距离平川城区15km的地方,有着宋、元、明、清以至20世纪80年代的瓷窑遗址。
根据当地政府组织专家的考证,磁窑沟西起大水沟,东至黑石岘,在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残存着宋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民窑窑址达100余座,自然形成了一座巨大的露天陶瓷博物馆。
白银市平川区景点
白银市平川区的景点包括但不限于平川公园、小黄湾古村落、打拉池城堡遗址、平川区武当玄岳圣地、清真寺、九龙山(清源山)、平川陶瓷小镇、红山寺、生龙山显云观道观和恒山公园等。
1. 平川公园:一个美丽的公共休闲场所,拥有宁静的环境,非常适合散步和放松。
2. 小黄湾古村落: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传统村落,历史悠久、风景秀美,现存古树、古遗址较多。
围绕突出黄河、峡谷、田园、村落等特色,深入挖掘当地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原汁原味的乡土旅游特色,做足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的文章,努力展现小黄湾村黄河原乡的独特魅力。
3. 打拉池城堡遗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适合老年人游玩,强度不大,轻松游玩。
4. 平川区武当玄岳圣地:以武当山为蓝本打造的道教文化景区,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5. 九龙山(清源山):风景优美的著名山峰,被誉为该地区的自然瑰宝。
白银市平川区的旅游景点丰富多样,无论是喜欢历史文化还是自然风光,都能在这里找到满足。
陶瓷历史简介50字
陶瓷是指用粘土等天然材料制作的各种器皿和艺术品。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陶瓷应用广泛,成为了人类日常生活和文化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最早的陶器出现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7000年左右,这些陶器多为手捏而成,颜色单一。
后来人们开始使用轮子制造陶器,并加入一些矿物质等材料,制作出形状更加完美、色彩更加丰富的陶器。
在中国宋代,陶瓷制作达到了顶峰。
主要生产地为江西景德镇、浙江宁波、福建南靖等地,生产出了大量的名贵瓷器。
其中以景德镇的青花瓷最为著名,成为了中国陶瓷的代表作品之一。
除了中国,其他国家也有悠久的陶瓷制作历史。
古希腊人和罗马人也善于制作陶器,欧洲中世纪时期,意大利则成为了陶瓷生产的中心地带之一。
如今,陶瓷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工艺美术品和收藏品。
各种不同风格、材质和工艺的陶瓷作品也在不断涌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美好。
平川陶瓷文化历史
陶瓷产业是平川最为古老的传统产业,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共和镇黄茅沟发现的古先民陶窑遗迹推断,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区境内就开始烧制陶瓷。
区境属马家窑文化范畴。
2004年在种田乡百丰村石沟发现的古墓葬,出土大量马家窑文化类型的石器、陶瓷等生产生活用具。
陶瓷中彩陶比例较高,纹饰复杂,残存碎片条纹分为横栏纹和竖条纹,陶片含有云母。
陶瓷中灰陶有罐、壶、甑等。
彩陶中有红陶盆、单耳夹砂罐、双耳夹砂罐、碗、杯等。
陶瓷以平底瓷为主,火候高,质地坚硬,瓷形规整,纹饰美观,达到手制陶工艺的高峰。
彩陶多为泥制陶,胎薄、表面多打磨光滑。
一般陶瓷多为夹砂陶,胎较厚、质粗,除素面纹饰外,主要有绳纹、附加堆纹、划纹、手指压印纹等情况。
西汉鹯州城遗存的大量排水陶瓷筒及陡城、牙沟水、黄湾、老庄汉墓出土随葬品中的陶制品,亦为本地瓷窑烧制。
特别是鹯州城排水陶筒接口吻合度好,可见古人极其重视陶瓷的实用性。
唐宋以后,陶瓷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北掌山下红土洼陶窑遗迹,至迟建于宋代,从遗存的碗碟看,工艺有较大进步。
红土洼的陶土存量大,有黑、白、红、黄、青等各种颜色,既有粗陶土,也有细陶土,发展陶瓷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明代以后,随着移民屯边政策的实施,区境人口大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陶瓷产业,初步形成了声闻西北的较大规模。
距红土洼以西3公里的地方,地面开阔,泉水旺盛,
邻近宝积山煤矿,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及陶土资源,大批陶窑开始兴建,时称磁窑。
磁窑人世代以烧制陶瓷为生,往往从八九岁开始,就从事陶瓷生产。
清代以后,磁窑逐步形成以陶瓷为中心,兼营煤炭、白灰、石灰等日用品及建筑材料的综合集镇。
1952年,靖远县人民政府派工作组到磁窑帮助成立互助组,1956年,成立“靖远磁窑陶瓷生产合作社”。
1958年,磁窑陶瓷合作社改名为“靖远磁窑陶瓷厂”,实现了由集体企业转为地方国营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手工搅轮加工向机器加工的转变。
1962年,试制出茶具、酒具、蓝边碗等细瓷产品。
次年,厂里开始通电,为陶瓷生产机械化创造了条件。
1972年迁建厂房,厂名由靖远磁窑陶瓷厂改为靖远陶瓷厂。
新建的陶瓷厂,把罐形窑改建为隧道窑、隔烟窑。
陶瓷生产从运输、原料加工、制坯、烘干、到上釉、装烧大部分实现了工艺流程的机械化。
二、平川陶瓷产业发展现状
建区以来,伴随着地方工业的发展历程,平川的陶瓷产业经历了由分散到集中、由传统到现代、由兴盛到萧条再到逐步壮大的发展阶段。
90年代,靖远陶瓷厂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企业,生产的“格威”牌产品畅销西北五省区。
设计生产的汉马镂金酒具、茶具、文具荣获全国旅游纪念品、内销工艺品优秀设计奖,反弹琵琶茶具荣获甘肃轻工产品百花奖设计二等奖,并作为礼品馈赠国际友人。
世界级民间艺术大师阮文辉先生曾在企业体验生活,设计的铁锈红陶瓷葫芦,艺术价值极高。
加之,平川区装饰陶瓷厂和一
批传统的陶瓷作坊,区内的陶瓷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陶瓷市场空前活跃,享有“西北陶瓷工业城”的美誉。
上世纪90年代末,区内陶瓷企业投资主体单一、机制不活、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的矛盾凸显,企业相继停产,上亿元的厂房和设备几近闲置,职工就业困难,一度兴盛的平川陶瓷业跌入了发展的萧条期。
近年来,区内煤炭这一主导资源步入衰减期,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成为当务之急。
区委、区政府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
实施“工业强区、民营富区、科教兴区、开放活区”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立足区情,发挥陶土资源富集的优势,把发展陶瓷产业作为平川的支柱产业之一,集中精力,攻坚破难,陶瓷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全区中小型陶瓷生产企业达到家,从业人员人,拥有建筑陶瓷生产线条,建筑陶瓷的墙地砖年生产能力为万平方米,总产值超过亿元。
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改造,新乐雅、华顺、陇烨、盈胜、盈耀等五家陶瓷企业已初具规模。
陇烨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是在原靖远陶瓷厂改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拥有较为先进的大型窑炉3条,生产设备80多套,主要产品涵盖日用陶瓷、卫生陶瓷、建筑陶瓷、艺术瓷、园林瓷和仿古彩陶等60多个品种,形成了以“格乐威”为品牌的系列产品,年产日用陶瓷18万件。
仿古陶瓷以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成功开发了三足罐、底盆、细颈壶、瓶、碗、瓮、杯、罐等系列艺术品。
新开发的仿古彩陶、艺术陶瓷在东南沿海城市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并有部分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地区。
以日用粗瓷生产为主的盈胜陶瓷有限公
司和盈耀陶瓷有限公司年产日用陶瓷30万件以上。
目前,平川区陶瓷产品销售已覆盖了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内蒙、新疆等省区的部分市场。
山东客商投资2亿元兴建的国泰陶瓷建材城,为陶瓷产业做大搭建了物流平台。
三、平川发展陶瓷产业的比较优势
平川具有发展陶瓷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禀赋。
资源丰富品种多样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煤炭、陶土、石英石、沸石、烧胀粘土、花岗岩、石灰石、凹凸棒等多种资源。
尤其是以粘土、长石、石英石、紫砂土为主的陶瓷原料资源异常丰富,各类陶土测算储量达41亿吨以上,其中紫砂土储量15亿吨以上,花岗岩储量24亿立方米,石灰石保有储量290万吨,远景储量500万吨以上。
陶瓷原料可分为七类:1、高铝硬质粘土类。
这类原料主要代表有黑粘土、黑土、黑焦宝、焦宝石、宝矸、软土、白土、软白土等。
高铝硬质粘土类是区内资源最为丰富的陶瓷原料之一,广泛分布于平川地区多个丘陵地带,总储量超12亿吨,距离市区中心大约为5~30公里,运输方便,到厂价为30~50元/吨。
2、高硅风化瓷砂类。
这类原料的主要代表有碱土、白砂土、白砂、本地砂、绿粘土等,常与石英砂岩基本伴生在一块,大部分矿源浮现在表层,开采极为方便,预计总储存量为2~3亿吨。
高硅风化瓷砂类的开采矿点距离市区中心约3~15公里,到厂价为30~40元/吨。
3、紫砂土类。
主要分布于宝积乡罗家川一带,距离城区近,分布成片集中,平均厚度达500米。
4、风化石英砂岩类。
矿体长达5公里,矿源基本浮露在地表层,开采非常方便,预计
总储量为2~3亿吨,距离市中心约10~15公里,到厂价格为50~60元/吨。
除了风化的石英砂岩外,在距离区中心约80~100公里的地区,有一处品位极高的脉石英矿,外观呈现半透明状态,到厂价为70~80元/吨。
5、长石及花岗岩类。
长石是陶瓷生产中必需使用的熔剂原料,目前发现的长石矿区主要是红会钾长石矿点。
矿源以大石块形式完全暴露在山头上,矿脉集中,矿层丰厚,基本上没有其他岩层的参入,开采极为方便,距离市区中心约40~50公里,预计储量为1.0~1.2亿吨。
平川区西南面约150公里的永登县,目前已经正在开采使用的钠长石矿,矿源的品位比较高,可以在抛光砖坯料内使用,到厂价为90~100元/吨。
6、黄土类。
黄土类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到厂价为15~20元/吨。
7、其他原料类。
石灰石也是平川非常丰富的资源原料之一,大量地分布于平川区各个乡镇,烧后白度理想,完全可以适合在内墙砖坯料、釉料中使用,距离市区中心均约8~10公里,到厂价为20~30元/吨。
能源充裕质优价廉煤炭资源在全省占第二位,分布在境内的宝积山、红会、王家山、磁窑、井儿川5个煤田区。
其中宝积山含煤面积约22平方公里,红会矿区含煤面积约18平方公里,王家山矿区含煤面积约10平方公里。
靖远煤业公司及地方煤矿,年原煤产量达1000万吨,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特点,是良好的工业动力用煤。
所产陇货精品“晶虹”煤,品质优良,远销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
2008年天然气输气管道线已通到白银,专用输气管线不久将通到平川。
据测算,区内天然气价格将在1.6-1.8
元/方左右,适合供应陶瓷产业。
电力充足,国电靖远第一、第二发电有限公司年发电量达130亿千瓦时,年发电能力4.5万千瓦的捡财塘风电场一期工程已投产,电力供应不会出现峰期限电现象。
价格相对较低,工业用电平均单价0.42元,与全国各地其它陶瓷产区相比是最低的。
平川位于兰州、银川两大省会城市之间,是白银市黄河农业经济带和刘白高速经济带上的中心城区。
国道109线、省道308线及白宝铁路,王家山、红会煤矿铁路专用运输线在境内纵横交错。
丹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境内设有3个出口,响泉出口与中区开发区相接,属兰白核心经济区1小时经济圈。
距银川290公里,距西宁300公里,距兰州中川机场150公里,距西安500多公里,而且全程高速公路.
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开发区建设、招商引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展陶瓷产业等多项优惠政策,为投资者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环境和干事创业环境。
经济开发区总占地面积8550亩,地势开阔,比较平坦,且土地价格较低,黄河距开发区7公里左右,地下水充足,有充足的水源保证。
目前,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8亿元,水网、电网、路网及通讯网络均已形成,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已入驻园区,区上正在积极争取将开发区作为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的配套园区,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壮大。
园区内的陶瓷工业园占地2000余亩,在实现“四通一平”的基础上,确定为“无费园”,免收与项目开工建设有关的行政性规费。
工业园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优质的服务招资纳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