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4日探访嵩阳书院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嵩阳书院古柏简介嵩阳书院,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城内,是我国古代文化名城嵩县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私立书院,嵩阳书院在文化教育领域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而在嵩阳书院中,一棵独特的古柏更是备受人们瞩目。
这棵古柏位于嵩阳书院的院内,是书院历史的见证者和象征。
它高约30米,树龄已超过1500年。
如今,这棵古柏依然挺拔而茂密,树冠庞大,枝叶繁茂,给人一种庄重而庄严的感觉。
这棵古柏是嵩阳书院的标志之一,也是书院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它见证了书院从建立至今的兴衰沧桑,承载了无数师生的学问和记忆。
古柏的存在,不仅使书院更加独特和迷人,也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敬意和教育启示。
嵩阳书院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古代私立书院。
它始建于北魏时期的东魏孝昌年间,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书院的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10万平方米。
书院建筑风格独特,布局严谨,整体建筑以中轴线为主,分为三进院落,形成了独特的庭院式建筑特色。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私立书院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书院内设有讲堂、寝室、图书馆等,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书院不仅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嵩阳书院的历史长河中,古柏更是成为了书院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存在之一。
这棵古柏不仅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庄严的姿态吸引人们的目光,还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赢得人们的敬仰和崇拜。
嵩阳书院古柏不仅是一棵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象征着嵩阳书院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年,成千上万的学子和游客慕名而来,都会在古柏下停留片刻,感受这份庄严和肃穆。
嵩阳书院古柏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历史文化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它不仅见证了书院的兴衰,也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古柏的存在,让人们更加珍视和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
嵩阳书院古柏作为中国古代私立书院的象征,见证了书院的历史和文化,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嵩阳书院的故事嵩阳书院,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嵩阳镇,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书院。
自宋代开始,它就成为了当地的学府,为无数学子提供了学习与成长的机会。
接下来,我将为你讲述一段嵩阳书院的故事。
嵩阳书院建筑庄严宏伟,门前种植着郁郁葱葱的柳树,迎风招展。
进入书院的大门,一座小桥横跨着清澈的溪流。
桥上栏杆上树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嵩阳书院》”四个大字。
石碑两侧是石狮,宛如守护者一般,注视着每一个走过的人。
走进书院,宽敞的庭院中有几个学生在盘腿坐着,专心致志地读书。
他们神情专注,仿佛世界中只有书本和自己,与周围的喧嚣毫无干扰。
这是书院赋予他们的力量,让他们沉静下来,抵御外界的诱惑。
书院的后院有一座宏伟的图书阁,里面陈列着浩如烟海的书籍。
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经典著作,从古代的史书、哲学著作到当代的文学作品,应有尽有。
学子们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随时拿起一本书,阅读和学习。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李明的少年。
李明家境贫寒,但他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通过勤奋努力,他顺利进入了嵩阳书院,成为了一名书院学子。
对于李明来说,进入书院并不只是为了接受优质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他能够追寻自己心中火热的梦想。
在书院的相处中,李明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
他们互相鼓励、共同成长,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
每当大家遇到困难时,他们总能够相互支持,共同寻求解决方法。
在他们的陪伴下,李明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学生。
嵩阳书院不仅注重学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书院每年都会举办一次文化艺术节,届时,学子们可以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才艺。
有的人会演奏古琴,有的人会书写优美的诗歌,还有的人会用绘画表现自己的情感。
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李明对音乐情有独钟,他从小就对钢琴着迷。
然而,因为家庭的困难,他无法学习这门艺术。
在书院的舞台上,他可以随意弹奏琴键,释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
他的琴声让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仿佛能够听到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
嵩阳书院历史知识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化教育机构,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脚下。
以下是有关嵩阳书院的历史知识:
1.创立:嵩阳书院创建于北宋太宗赵光义年间,可以追溯到公元1053年。
2.学院背景:嵩阳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所官办书院,其创立与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学者范仲淹(字千里)有关。
范仲淹曾担任嵩阳书院的创办者和主要领导者。
他希望通过创立书院来推动儒家教育、传播文化,提升官员的政治素质。
3.地理位置:嵩阳书院位于嵩山脚下,河南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被誉为“中华之冈”。
这一地理位置使得嵩阳书院成为了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中心之一。
4.教育影响:嵩阳书院以儒学为主要教育内容,培养了大批官员和学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嵩阳书院被认为是北宋文化的重要代表。
5.历史事件:嵩阳书院曾多次被毁与重建。
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它曾受到政治风云的影响,例如在明朝朱元璋统治时期,曾被毁。
但嵩阳书院最终在明朝洪武帝朱元璋的支持下得以恢复,并且成为了一所重要的官方学府。
6.文化遗产:今天,嵩阳书院被列为中国文化遗产,成为古代中国文化教育的象征之一。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古代中国的建筑风格、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
7.文化庙会:每年都会在嵩阳书院举行各种文化庙会和传统文化活动,以纪念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这些庙会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
爱好者。
嵩阳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的学府,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儒家文化传统。
嵩阳书院的传说故事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学府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其中,嵩阳书院有一个传说故事,讲述了书院中一口古井的神奇之处。
据说,这口古井在白天的时候井水清澈透明,但到了夜晚,井水就会变得浑浊起来。
这个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好奇心,于是有人开始探究其中的原因。
经过一番调查,人们发现这口井的水源来自嵩山的地下水,而嵩山是中国古代的五岳之一,被认为是神山。
据说,在嵩山的深处住着一位神仙,名叫“太室伯”。
这位神仙喜欢在夜间出来游玩,而他的脚步声会让井水变得浑浊。
于是,人们开始相信这口古井有着神奇的力量,认为它能够带来好运和智慧。
许多前来嵩阳书院求学的人都会特意来到这口井前,观看井水的变化,希望能够获得一些启示和灵感。
这个传说故事不仅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也反映了嵩阳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中心的重要地位。
同时,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嵩阳书院独特的文化符号,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探访。
嵩阳书院典故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嵩县。
宋代朱熹曾在此讲学,后来成为理学家的朱熹在此期间讲授了《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朱熹在嵩阳书院的讲学经验,成为他后来著作《四书集注》的重要依据,对中国儒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嵩阳书院被誉为“朱家书院”,成为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史上的名胜古迹。
此外,嵩阳书院还是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考场之一,历经数百年“科场风云”,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
现在,嵩阳书院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宝库。
参观嵩阳书院的经历和收获作文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踏上了前往嵩阳书院的旅程。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次行程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不就是个书院嘛,能有啥特别的。
但当我真正走进嵩阳书院的那一刻,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
还没进入书院的大门,就先被那周围的环境吸引住了。
青山环绕,绿树成荫,微风轻轻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着一首欢迎曲。
沿着青石铺就的小路前行,心情也变得格外舒畅。
走进大门,那种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眼前是一个宽敞的庭院,地面的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发亮。
我慢慢地走着,生怕错过每一个角落。
书院里的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的风格,飞檐斗拱,红墙黑瓦,庄重而又典雅。
我最先走进的是一间讲堂。
里面摆放着整齐的桌椅,仿佛还能看到当年学子们在这里专心听讲的情景。
我轻轻抚摸着那些桌椅,想象着他们当时的神情,是专注、是困惑,还是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桌面上,形成一片片光斑,这光斑仿佛是时间的印记,记录着曾经在这里发生的点点滴滴。
从讲堂出来,我来到了一个小花园。
花园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五颜六色的花朵竞相绽放,散发出阵阵迷人的香气。
有几只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它们时而停在花瓣上,时而在空中翩翩起舞,给这个安静的花园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在花园的一角,有一个小小的池塘,池水清澈见底,几条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我蹲在池塘边,静静地看着它们,它们似乎一点也不害怕我,还时不时地游到我面前,吐几个泡泡,好像在跟我打招呼。
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一棵巨大的柏树。
这棵柏树据说已经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被称为“将军柏”。
它的树干粗壮得几个人都抱不过来,树枝向四周伸展着,犹如一把巨大的绿伞。
我站在树下,抬头仰望着它,心中充满了敬畏之情。
这么多年来,它见证了多少的风雨变迁,却依然屹立不倒,这种坚韧的生命力让我为之动容。
在书院的一个角落里,我发现了一块石碑。
石碑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不清,但我还是努力辨认着。
原来这是一块记录着书院历史的石碑,上面记载着书院的建立、发展以及曾经在这里讲学的名儒大家。
嵩阳书院游记作文示例范文第一篇:《嵩阳书院游记》嘿,大家好呀!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去嵩阳书院的那次奇妙之旅。
说起来,去嵩阳书院这事儿吧,还真有点偶然。
本来吧,我那天就是闲着没事干,想着出去溜达溜达,也不知道咋滴就走到嵩阳书院那块儿了。
哎呀妈呀,到了那儿我才发现,这地儿可真不一般呐!一走进那大门,哇塞,我感觉自己好像穿越了似的。
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那充满历史韵味的氛围,真的是绝了!我就跟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孩儿似的,东瞅瞅西看看,啥都觉得新鲜。
我在那院子里溜达的时候,就想啊,这以前得有多少人在这儿读过书啊,说不定这里面还出过啥大文豪呢!嘿,你说我要是在这儿读书,能不能也变得超级有文化呀?可能也不行,哈哈,我这脑子也就那样儿。
然后我看到那些古建筑上的雕刻,那叫一个精美啊!就跟艺术品似的。
我就在那琢磨,这古人咋这么厉害呢,那手艺简直了!我觉得我要是有这手艺,那不得牛上天了呀!哎呀,不过我也就是想想,我这手残党,估计连个像样的东西都刻不出来。
走着走着,我还看到了一棵超级大的古树,那树干粗得哟,我估计得好几个人才能抱过来。
我就想啊,这树得活了多少年了呀,它见证了多少历史变迁呀!说不定它还能给我讲讲过去的故事呢,哈哈。
在书院里逛着逛着,我突然想到,这嵩阳书院在古代那可是很重要的学府呢,培养了好多人才。
那时候的学生们在这儿学习,得多辛苦呀,哪像我们现在,条件这么好。
不过呢,他们那时候可能也有他们的乐趣吧,我也说不好。
哎呀,我这一会儿想这一会儿想那的,思维都有点跳跃了哈。
但没办法呀,我这人就这样,脑子转得快,嘿嘿。
说真的,我觉得来嵩阳书院这一趟还挺值的。
虽然我对历史啥的也不是特别懂,但就是能感觉到那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也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吧,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等我逛完出来的时候,我心里还挺感慨的呢。
我就想啊,这世界这么大,还有好多好多像嵩阳书院这样的地方等着我去探索呢。
我可得好好努力,以后多去看看。
咋样,我这嵩阳书院游记还不错吧?虽然写得有点乱乱的,但都是我的真情实感呀!下次你们要是有机会去,也一定要好好感受感受哦!示例范文第二篇:《嵩阳书院游记》嘿,朋友们!前几天我去了嵩阳书院,那可真是一次特别的经历啊!我觉得吧,嵩阳书院就像是一个藏在时光里的宝藏。
登封嵩阳书院简介
登封嵩阳书院简介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始建于北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之一。
现存建筑以明代建筑为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宋,现存建筑为明代至清朝时期所建。
曾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之一,为东南诸书院之首,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书院曾经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场所,汇集了当时的名儒名士,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景观
嵩阳书院现存建筑群包括大门、天井、东西书房、山门、太和殿、东西厢房、钟鼓楼等建筑,以明代建筑风格为主,保存较为完整。
书院内部布局严谨,气势恢宏,石桥、玉井、石柱、古树等景观点缀其中。
嵩阳书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嵩阳书院的故事
嵩阳书院是中国明清时期著名的私立书院,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它被誉
为中国古代教育的瑰宝,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北宋太宗宝祐年间的嵩阳书院,最初是为了培养士人、弘扬儒学而设立的。
它的创建者太宗选派了一批备受推崇的文人学者,如程颐、范仲淹等,作为嵩阳书院的首任教授团队。
这些教授们以崇尚儒家思想、注重人文教育为原则,将书院打造成了培养人才、弘扬传统文化的学府。
在宋代后期,嵩阳书院达到了鼎盛时期。
它的学术成就和声誉吸引了大批学子
前来求学。
学院设置了广泛的课程,包括经学、史学、文学、诗词等,为学子们提供了全面的知识教育。
许多著名的文人学者都曾经在嵩阳书院求学,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嵩阳书院逐渐式微。
到了清代,尽
管有过一段复兴的时期,但仍然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
如今,嵩阳书院成为了一座重要的文化遗址,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寻访。
这里
建有纪念碑、文化墙等,为人们展示了嵩阳书院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此外,书院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推广儒学和传统文化的智慧。
嵩阳书院的故事告诉我们,古代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
是知识的传承和教育的源泉,更是培养人才、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嵩阳书院的精神和价值观传承至今,对我们启迪深远。
我们应当铭记嵩阳书院的贡献,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游嵩阳书院正月初五,我们一家人趁着走亲戚的空儿,游览了我心中朝圣已久的嵩阳书院。
麓洞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
这里山峦左右环拱,清泉汩汩流淌,松柏参天,清雅静谧,实属风水宝地,难怪乾隆皇帝游历嵩山时写下“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铭”的诗句 .来到嵩阳书院,首先看到一个高高的牌坊,上写“高山仰止”四个大字。
走过牌坊,踏上一条青石铺成的小道,再登上二十多级台阶,在石阶尽头向左拐,有一座高大宏伟的石碑。
这便是《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以颂》碑,俗称“大唐碑”。
据了解,通篇碑文1078字,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九转金丹”的故事。
相传,唐玄宗李隆基一次身染重病,久治不愈,吃了孙太冲炼的仙丹后,大病痊愈。
事后,唐玄宗派监工大臣,从各地挑来能工巧匠,到嵩阳观立碑以铭志.据说为了给石碑带帽还斩杀了三个县令呢。
书院的正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卷棚式硬山建筑。
门额横匾上书“嵩阳书院”四个大字,原匾为苏东坡的墨宝,现在是当代书法家宋书范仿苏东坡书。
黑底金字,素雅大方。
门的两侧柱联是: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恒衡,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廛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不禁在心中,这里已经是一块神圣的土地,仿佛有圣贤在此居住。
要说嵩阳书院最具特点的就数其院内的两棵大柏树,它就是传说中的的汉封将军柏。
将军柏原为三棵,现为两棵是“二将军”和三将军,他们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那么为什么较小的称大将军,较大的称二三将军呢?原来这里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历嵩山途经此地,只见一柏树高大挺拔、枝叶茂密、高耸云天,惊叹道:“朕游遍天下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柏树,就封你为‘大将军’吧!”封罢‘大将军’继续向前走,可没走多远又见一棵比刚封的‘大将军’更大的柏树,汉武帝暗想:“这棵比前面那棵要大的多,这可怎么封呢?自己贵为天子,金口玉言,又不能随便改口”。
短暂思考以后,指着面前这棵柏树说:“朕封此柏为‘二将军’。
嵩阳书院故事《嵩阳书院故事:古韵今风,别有“笑”趣》要说这嵩阳书院,那可真是个充满故事的地儿。
大家都说它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而我呢,还从这里感受到了别样的趣味。
我记得第一次去嵩阳书院,看着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心里就琢磨着,这得见证过多少读书人的故事啊!走在那庭院里,仿佛能听到千百年前学子们的朗朗书声。
说不定啊,当年有个小学子偷懒不想读书,结果被先生拿着戒尺追得满院子跑,想想那个画面就觉得好笑。
书院里的那些古树也是特别有意思。
长得那叫一个高大威猛,枝繁叶茂的,我就想,这些古树是不是也像那些老学究一样,严肃地看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呢。
有棵古柏甚至还有个有趣的传说,据说是汉武帝御封的“将军柏”。
嘿,这皇帝还真有意思,给树封个将军,难不成这树还能征战沙场不成?不过这也给嵩阳书院增添了一份神秘和诙谐的色彩。
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书院里展示的那些古代学习用品和典籍。
看着那些古旧的书本、笔墨,我就在想,以前的学生可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好玩的东西,他们就只能埋头苦读。
要是有个调皮的学生不想学习,估计只能对着那些书本干瞪眼,而先生呢,肯定是一脸严肃地在旁边监督,想到那就觉得画面感超强。
我在嵩阳书院里溜达的时候,还想象着当年那些学子们聚在一起讨论学问的场景。
说不定讨论到激烈的时候,会有人争得面红耳赤,就像我们现在和朋友争论问题一样。
然后呢,旁边的人就会出来打圆场,哈哈,肯定特别好玩。
嵩阳书院虽然古老而庄重,但它里面蕴含的那些故事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亲和力。
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古迹,更是一个充满趣味和生活气息的地方。
每次回想起在嵩阳书院的经历,我都会忍不住笑出来。
现在的我们生活节奏那么快,有时候真应该去像嵩阳书院这样的地方走走,感受一下那份来自古代的宁静和趣味。
去听听那些古老的故事,去想象一下古人的生活,让自己在忙碌的日子里也能找到一丝轻松和愉快。
嵩阳书院的故事,就是这样,接地气又有趣,总能让我回味无穷。
嵩阳书院观后感
前几天去了嵩阳书院,那感觉就像是穿越回了古代的学霸集中营。
一进嵩阳书院,就感觉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扑面而来。
那建筑古色古香的,就像一位位安静的老者,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院子里的大树又粗又壮,感觉它们就像书院的忠诚卫士,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子在这里刻苦读书的场景。
我在那些古老的教室前站了好久,仿佛能看到以前的先生拿着戒尺,摇头晃脑地给学生们讲学,学生们则正襟危坐,认真听讲。
这时候我就想啊,要是我在那个时候上学,会不会被先生的戒尺打得手心发红呢?哈哈。
书院里的碑刻也特别有意思。
那些字刻得工工整整,充满了艺术感。
我看着那些字,就像在看天书一样,只觉得写得好看,但好多字都不认识。
不过这也让我特别佩服古代的人,他们得花多少时间才能把字练得这么好啊。
嵩阳书院还特别幽静,走在里面,感觉外面的喧嚣都被隔绝了。
这才是读书的好地方嘛,没有外界的打扰,能够一门心思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我想,在这种环境里读书,就算是我这样调皮的人,也会被熏陶得爱学习了吧。
这次去嵩阳书院,就像是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和文化课。
它让我知道了以前的人对知识是多么的尊重和热爱。
我觉得现在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不能总是被手机、电脑这些东西分散了注意力。
下次有机会,我还想再去一次,再感受感受那股子独特的文化韵味。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嵩阳书院的讲解员秦政。
嵩阳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重要的儒家思想研究和传播基地。
它和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以及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
文物瞻丰,名扬古今,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嵩阳书院因位于嵩山之阳而得名,它背依嵩山主峰峻极峰,面对清澈缓流双溪河,东傍林泉深幽的逍遥谷,西望如凤飞舞的少室山。
景色清幽、环境宜人,确实是一个修身、读书、著书、讲学的好地方。
嵩阳书院的前身叫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是一处佛教活动场所,。
北宋之后,文风大行,著名学者吕蒙正、滕子京以及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朱熹先后在这里聚徒讲学、传播儒家理学思想,这里成为“洛派理学(亦称程朱理学)”的诞生地,宋仁宗亲赐匾额更名为嵩阳书院。
到了清朝,由于嵩阳书院的盛名远播,登封知县叶封、名儒耿介、河南巡抚王日藻等人先后主持重修书院。
现在的嵩阳书院,基本保留了清朝修复后的建筑主体原貌,占地近1万平方米、分五进院落,共有古建筑106间。
十几年来,由于当地文物部门的重视,对一些房屋和文物进行了保护性的修缮,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使得这座古老书院重新以蓬勃的生机出现在游客面前首先在我们眼前的是仪门,仪门为新修的牌坊式建筑,上书“高山仰止”四字,意思是说孔子的品质和学识象大山一样足以让后人敬仰。
因书院除具有讲学的主要功能外,还有藏书和祭祀孔子的功能,所以在这里设置仪门,是提示学子到这里要注意言行穿戴、不至失礼。
进入嵩阳书院,现在我要向大家隆重推出嵩阳书院三宝之一的大唐碑。
整个嵩阳书院是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这块石碑却是国家级的文物,同时,它也是河南省最大的一块古碑。
石碑的正式名字叫“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刻立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
碑文记载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游览嵩山,身患疾病。
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他献上了一颗九转金丹,治好了皇帝的病,李隆基随下令为孙太冲立石碑进行表彰。
登封嵩阳书院简介登封嵩阳书院,位于中国河南省登封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代书院。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学府,嵩阳书院历经了数百年的岁月洗礼,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对嵩阳书院的历史渊源、文物建筑、文化教育传统等方面进行介绍。
嵩阳书院据说始建于北宋时期,约在公元1034年。
这个古老的书院是皇帝赋予大学的名称,表明它享有尊贵的地位。
嵩阳书院因其地处嵩山下的嵩阳禅院旁而得名。
作为皇家设立的书院,嵩阳书院曾经是舞台上熙熙攘攘的学术生活的中心,吸引了许多学子前来求学。
嵩阳书院的文物建筑独具魅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春窗,这是书院主楼。
春窗是一座典型的明代木结构建筑,四周围以走廊式的榆木窗框,内部设有书室和讲堂。
书院的大门上刻有一副“大儒伯夷”匾额,其中的字体优美,是许多艺术家以及字体设计者学习的范本。
此外,书院还有后世加建的一些附属建筑,如藏书楼、讲经楼等。
这些建筑物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保存完好的状态下,向后人展示了古代书院的面貌。
嵩阳书院是一所注重教育的学府,重视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
书院设有讲坛、讲堂等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科课程。
在书院士举办的传统考试中,学生们需通过不同的考核来晋升到不同的等级,以获得更高级别的学术荣誉。
书院还筹办了一个文化节,为学子们提供了艺术表演、音乐会等文化活动的机会。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嵩阳书院作为反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不仅仅是一所学府,更是一座教育的圣地。
嵩阳书院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学术交流。
书院承办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和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学者、艺术家以及其他文化名人参与。
此外,嵩阳书院还与其他学府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例如与中国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和文化中心等。
这种开放的态度促进了学术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遗产的一部分,嵩阳书院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游嵩阳书院有感范文一千年前的大宋是一个崇拜文化的王朝,而大宋文化的基业在四大书院。
嵩阳书院为四大书院之首。
嵩山是中国最古老的山。
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嵩高,中岳也,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
嵩阳书院汲嵩山之毓秀,纳峻极之灵气,所谓之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瀍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自春秋孔子首开讲学之风,到汉代精舍讲堂,到唐代书院、五代学馆,以至宋代书院,开展为严密的教育模式。
其中的起落随着朝代的更迭、信仰的变幻,沉浮于历史潮流。
汉唐以来儒学衰败,五代时期佛、道极盛。
大宋王朝的名儒精英在圣学日微之际,以保卫道统自许,决心重整圣德名教,以求孔孟之道的复兴,造就内圣外王的圣人,拨乱世以返治。
希圣希贤遂成为书院宗旨。
所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成完人,立命那么造福于民。
嵩阳书院坐落在嵩山之阳,三面环山,两边山峡溪水汩汩而来,在书院门前的书院河集合东流汇入颍河,远涉入淮。
桥边绿树如临水的美人,染得一湾水绿。
绿水环绕,锁住一院秋色。
书院匾额为苏东坡书,字体高俊敦厚而悠远散淡,与书院气氛浑然一体。
书院择势颇高,望去如一片台阁,笼入深碧的树色,清幽、深邃,是个读书的地方。
书院初为宗教之所,但今日见到的院中之筑,却少佛寺道观的气味,平屋素室,浮漾着静穆之气。
午后来书院亦颇相宜,书院的意韵都藏在斜阳中。
静气挹住了轻尘也挹住了喧嚣,令人屏息。
书院像一个沉默的老人,在寂然中冷冷看我,目光穿过千年积淀从灵魂深处射出,直抵我的灵魂。
讲堂昏暗,先贤无语,只听苍老的石碑,模糊的文字,褪色的匾额和尘封的桌椅,喑哑诉说遥远的故事。
静静地立着,缓缓闭上眼睛,气息渐渐平和,万物不复存在。
不闻子曰诗云的讲诵,但藏书楼还在,典章要旨、经史义理皆有可观。
教化的气息在院中飘散。
随风上溯千年,开理学之宗的程颢正站在路口,低语苍然,与学生道别。
背负理学传承的重任,学生们渐行渐远。
那个下午的程门立雪如一那么严厉的训诫:最初那朵瑞花的翩然飘舞在儒者的凝神冥想前止息。
登封嵩阳书院简介
登封嵩阳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院之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东南10公里处的嵩山南麓。
始建于唐朝,宋、元、明、
清各朝均得到发展。
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阳书院的历史悠久,最早是在唐朝时期创建的。
这里是集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机构,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文化人物名字。
在这里,有不少著名的学者,如主持嵩阳书院的刘筠、唐人程颐、北宋著名哲学家朱熹、明代著名学者方孝孺,以及清代著名学者王阳明等。
嵩阳书院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学术机构,也是一个寺庙,另外还有诗词歌赋、书法篆刻、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学习。
该书院一共分为十二进,进内有前厅、后厅、左厢房、右厢房、偏房,以及正厅等特色建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院落。
书院的建筑风格非常传统,采用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形式,色彩淳朴考究,深受游客和学者们的喜爱。
在这里,可以看到古老的廊檐、古朴的石柱、曲折的石阶、飘扬的红旗等等,每个角落都透露出古老文化的气息。
除了学习书法和绘画艺术,游客们还可以看到著名的文化文物展览和文化讲座。
书院还经常举办一些庆祝文化活动,如“文
化汇演”、“学院邦交”等活动,让游客在欣赏古老文化的同时,体验到了传统文化中的乐趣。
并且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嵩山风光,一览“太室屯八十一峰”的壮观景色。
总之,登封嵩阳书院作为一个古老的学术机构,被誉为嵩山文化的瑰宝,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
前来嵩阳书院参观,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历史上的璀璨光辉。
嵩阳书院诗句
哎呀呀,说起嵩阳书院,那可真是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啊!“高山仰
止疑无路,曲径通幽别有天”,这诗句简直就是为嵩阳书院量身定制的呀!就好像你在那蜿蜒的小路上走着走着,突然眼前一亮,哇,嵩阳
书院就出现在眼前了,那种惊喜,真的没法形容!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嵩阳书院,在那古老的建筑间穿梭,仿佛能听到
千年前学子们的朗朗书声。
“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可
不就是嘛,那古老的石幢,见证了多少岁月的变迁啊!我当时就在想,要是能穿越回古代,和那些学子们一起在这书院里读书该多好呀!
还有那句“潇洒薰风佚老堂,百年乔木翠苍苍”,站在那佚老堂前,
看着那参天的古树,真的能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
我和朋友在那
树下聊天,朋友说:“你看这树,多有韵味啊!”我回道:“那可不,这
可是见证了无数故事的树呢!”
嵩阳书院里的每一处都好像藏着诗句,等着你去发现。
那古色古香
的建筑,那清幽的环境,不就是诗人们笔下的美好景象吗?“嵩阳古寺
倚空楼,金碧辉煌映碧流”,这说得太贴切了!在那寺庙旁边,看着那
金碧辉煌的建筑倒映在水中,简直美极了!
嵩阳书院,真的是一个充满诗意和魅力的地方。
它就像一本古老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和诗句。
每次去那里,我都感觉自己像是走
进了一个诗意的世界,让我陶醉,让我着迷。
我觉得啊,大家都应该
去嵩阳书院感受一下那种独特的诗意氛围,去发现那些藏在角落里的诗句,去和历史来一场对话!。
探访嵩阳书院(书院寻踪)
本报记者王汉超《人民日报》(2012年05月24日24 版)
到达嵩阳书院的时候,天正下着一场小雨。
书院背后的苍苍嵩岳,隐没在一片雨雾之中。
两宋之间,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四大书院,成为当时的“名牌高校”,也成为后世书院追随的样板标杆。
嵩阳书院作为“四大书院”之一,见证了理学争鸣,也诉说着自己的人文故事,百转千回,几番兴废。
嵩阳书院所在地河南登封,在中国人的世界观里一直被视作“天地之中”,这里背靠高峰,面临广陌,西带溪涧,东接茂林,占有极佳的地理优势。
站在嵩阳书院的门下环顾,1000多年前的描述分毫不差:书院大门前是长长石阶,修竹拥在石阶两旁,山门滚脊灰筒瓦顶线条分明,门额大匾是后人仿苏东坡手书重写的“嵩阳书院”四个大字,隽雅俊朗。
只是昨夜深山雨,书院愈发显得清净不染涓尘。
话说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原干戈云扰,书院却在这时开始了她的繁盛。
由于后唐避乱之士聚处山林,在此收徒讲学,宋仁宗将之改称“嵩阳书院”。
可巧书院近旁是赵宋皇室家庙崇福宫,常有当朝重臣闲置于此,这些名士到书院开堂授课,其中领风气之先的就有范仲淹,而后,又有司马光、程颢、程颐、吕诲等人先后在这里讲学。
一时间名师云会,慕名而至的学生“数十百人”,理学道统萌芽,洛学规模初现。
踏进书院的这个下午,院落清幽而空寂,于安静中似乎更可领悟史上繁华。
北宋时的嵩阳书院,像是士子为隐逸情怀量身订制的“理想国”,“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事功,是终生准则,隐逸,又让内心难以割舍。
对于家国,是进亦忧,退亦忧;对于个人穷达,则是进泰然,退豁然,进退坦然。
在嵩阳书院,我们看得见一次放逐,成就了一次解放:司马光在这里重启了《资治通鉴》的著述,二程在这里开创了理学的先河。
沿中轴线而行,五进书院宏居宽敞,依照礼制而建,保持了清代的建筑布局。
穿过大门和祭拜正堂先圣殿,居于院落正中是为讲堂。
讲学时,先生居于堂中,学生侍立庭外,“略窥门径”、“登堂入室”或是基于这种传统衍生的词汇。
再向后走,过泮池、道统祠,就是藏书楼。
院中的大将军柏、二将军柏虽称汉封,实际树龄有4500年,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
树身老态龙钟,却遒劲挺拔,气势逼人。
当年,它们已坐观唐人游历,宋人讲学,亲见过韩愈、苏轼,目睹温公著史,聆听二程论道,如今依然生机勃勃。
二将军柏的面前,传说就是“程门立雪”发生的地方。
巧的是,此去不远少林寺也有一座立雪亭,讲神光求法达摩的故事。
千年绵延的学统,不仅有文脉,也有武脉,其生命所在,无疑就是这份立雪求真的执着。
开创期的学者纵贯古今,横论百家,融汇佛道,可谓兼容并包。
然而当后世理教被尊为不容置疑的权威,其道统走向了僵化。
古代书院,多附建园林。
嵩阳书院借天然地利,沿山溪造亭台,辟丘壑起馆阁。
只是年代久远,姹紫嫣红开遍,都付与断井残垣。
随着北宋扶植官学的三次“兴学运动”,嵩阳书院的舞台上,坐而论道的学术际会,曲水流觞的林下风雅一一落幕。
今天的书院,是个文物单位,屋舍俨然。
只是,学统安在?当年的书院,虽然为大师们提供了避世的居所,但他们的教导,却是求进、求进!我们都在探求,希望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找回文化的根,书院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