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学概论(一)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60
《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一、课程名称: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二、课程类型:平台课三、适用对象:考古学、博物馆学,二年级学生本科生四、计划课时:36课时五、计划学分:2学分六、任课教师:刘成七、教学简介: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引入大量文物保护案例分析,利用课堂教学30学时,把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按照保存环境不同分类,分别介绍文物病害成因与控制环境、治理文物常用的方法。
通过教学参观6学时,三次实地考察,对实践中文物保存现状与保护方法做深入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了解文物保护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前言第一节文物保存的现状与保护需求一、文物在出土时面临的环境突变1、地下埋藏文物的由来2、文物在地下埋藏过程中建立的平衡过程3、出土瞬间的环境突变4、常见文物出土时的剧烈变化二、文物在保存环境中面临的问题1、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特点2、大气环境对馆藏环境的影响3、各类文物在馆藏环境中面临的问题三、露天文物面临的大气环境侵蚀1、常见露天文物的种类2、露天文物的气候学一一千年风雨的洗礼3、雨与光化学烟雾一一现代文明的苦恼14、露天文物对“家”的渴望四、文物保护工作成为当今文博工作的重中之重1、文物被人为有意与无意的破坏日益严重2、我国的文物政策是:“抢救第一,保护为主”3、文物保护是当今文物工作的重点第二节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与任务一、文物的种类1、通常考古学中的文物分类2、文物保护技术学中的文物分类二、文物保存环境的分类1、大气环境一一全开放环境2、可调节控制环境一一全封闭环境3、普通的馆藏环境一一半封闭半开放环境三、文物保护的任务1、在文物出土的第一刻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2、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四、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1、文物组成与特性的研究2、文物损坏机理的研究3、文物存放环境对其影响的研究4、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处理五、文物保护的工作程序1、从内因着手2、找腐蚀外因3、究腐蚀机理4、对症下药六、文物保护技术的基本原则1、保持原貌一一少干预原则2、长期有效3、可逆性处理24、现实可行,符合经济条件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安排1、主要了解各类文物的组成与特性2、掌握目前各类文物成熟的保护技术与保存方法3、了解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的需求与临时保护方法4、每周2学时,课堂30学时,教学参观6学时第二章陶、瓷文物的修复与保护第一节陶、瓷文物的特性一、陶、瓷文物的发展史1、陶器起源2、原始瓷器的产生3、瓷器的发展二、陶、瓷的制作过程1、陶、瓷的原料2、陶、瓷的烧成温度3、陶、瓷胎体的化学组成4、陶、瓷的结构与性质三、陶、瓷器两者的区别1、原料:导致陶瓷器有本质区别的内因。
《文物保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学概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Relics Preservation Science课程代码:04402011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 4 学时: 64 (理论学时: 64 实验学时: 0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文物学概论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文物保护学》,王惠贞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文物与化学》,宋迪生等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文物保护环境概论》,郭宏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
二、课程介绍文物的发掘、鉴定、保护,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发掘了大批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如不及时对遗址、遗物加以抢救保护,文物自身特有的历史信息将愈来愈少,不仅失去研究、展示的价值,也无法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珍贵遗产,使之长久为人类发展服务。
所以文物保护已成为当前文物工作的迫切任务。
这门课程,也是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逐步介绍文物保护学基础知识、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壁画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与环境等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材料学和有关文物保护实践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一定的操作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住文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初步的操作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文物保护学概论(共4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物的基本内容及分类知识要点:文物的基本内容,文物的分类第二节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知识要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三节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知识要点: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第四节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知识要点:管理科学化,研究逐步深入,分析手段现代化,研究方法综合化等教学重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文物,文物的基本内及分类,理解文物保护学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掌握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
文物保护学大纲《文物保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学概论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Relics Preservation Science课程代码:04402011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 4 学时: 64 (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0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文物学概论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文物保护学》,王惠贞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文物与化学》,宋迪生等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文物保护环境概论》,郭宏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
二、课程介绍文物的发掘、鉴定、保护,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发掘了大批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如不及时对遗址、遗物加以抢救保护,文物自身特有的历史信息将愈来愈少,不仅失去研究、展示的价值,也无法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珍贵遗产,使之长久为人类发展服务。
所以文物保护已成为当前文物工作的迫切任务。
这门课程,也是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逐步介绍文物保护学基础知识、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壁画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与环境等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材料学和有关文物保护实践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一定的操作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住文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初步的操作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文物保护学概论(共4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物的基本内容及分类知识要点:文物的基本内容,文物的分类第二节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知识要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三节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知识要点: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第四节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知识要点:管理科学化,研究逐步深入,分析手段现代化,研究方法综合化等教学重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文物,文物的基本内及分类,理解文物保护学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掌握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
文物学概论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1.文物的概念、内涵、价值、特点答、文物的概念:文物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物质文化遗存(如遗物、遗迹)。
内涵: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各种文物虽内涵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是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且不可能重新创造的物质遗存中国文物的特点:1、数量多2、品种齐全3、精品文物多4、有字文物多5、有较完整的发展序列。
文物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经济价值、2、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答: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城市、街道、村镇。
文物保护单位指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整体移动或不宜整体移动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遗迹 3.文物学的概念、特点和研究内容。
文物学是一门以人类遗留的实物资料为对象,研究人类社会面貌及发展规律的学科。
文物学的特点:1、研究对象跨越的时间较长2、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3、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4、文物学研究有其自身目的5、跨学科研究。
文物学的研究范围:1、研究文物的价值:历史、科学、艺术、纪念等价值2、研究文物的作用:史料、借鉴、教育等作用3、研究文物的分类:分类的原则、方法等4、研究文物的管理:管理体制、法规、手段等5 、研究文物的收藏:法律、市场的开放、规范等6 、研究具体的遗物与遗迹:质地、造型、产地、鉴定、保护等4.文物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关系。
答:文物学和历史学的个性:研究对象和方法不同文物学和历史学的共性。
――研究目的相同:为了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文物具有补史、证史、正史的作用,历史学为文物学提供最基本的史料。
文物学和考古学的个性:所研究文物的年代范围、来源、侧重点、方法有所不同。
文物保护学概论二章1商周时期已出现以瓷土做原料,烧纸温度达1200℃的原始瓷器2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中,有一部分带有彩绘,称为彩陶。
3 颜料的成分红色--辰砂(Hgs)、铅丹(Pb3o4);褐色—赭石(Fe2o3);白色--铅白(2Pbco3)、高岭土(H4Al2Si2O9);黑色--炭(C) 。
4一般瓷器的烧结温度在1200——1500℃5 陶器的烧制温度比较低,一般在800——1000℃6表面有彩绘的陶器上干硬泥土的清洗处理这类彩绘陶器表面的污垢时,可以脱脂棉球蘸水或酒精等溶剂,局部将干硬泥垢浸润变软后,再用很薄的小竹片小心的剔除,最后用棉签蘸水轻轻粘洗掉绘画膜上少许易软化而不敢再用竹片剔除的泥土。
瓷器和砖瓦类文物上的干硬泥土,可用水将其软化,用毛笔或软毛刷蘸水轻轻刷洗干净。
7陶瓷文物表面沉积物的清洗陶瓷器文物表面的沉积物一般有石灰质(碳酸盐)、石膏质(硫酸盐)及硅质(硅酸盐)。
这些沉积物均难溶于水及有机溶剂,清除沉积物的原理基本分两类。
一种是分离沉积物中的阴离子,如碳酸根、硫酸根、硅酸根。
另一种是利用螯合剂夺取沉积物中的阳离子,如钙离子、镁离子、铁离子、钡离子,而形成可溶性的金属螯合物水溶液,而沉积物中的阴离子如碳酸根、硫酸根、硅酸根等则与螯合剂中的钠离子组合成新的可溶性钠盐,用水即可清洗干净。
8陶器表面由炭黑和有机脂形成污垢的清洗清洗由炭黑和有机脂形成的污垢可用强氧化剂氧化处理,使碳氧化成二氧化碳,使有机脂化合物氧化成小分子量的有机物,用水冲去即可。
清洗这类污垢常用百分之三的双氧水具体操作如下:用棉球蘸百分之三的双氧水溶液浸污垢数次,待污垢除去后,用蒸馏水冲洗、晾干。
9有彩绘、彩釉陶瓷的清洗清洗表面有彩绘、彩釉的陶瓷一般采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的盐酸清洗,而不能用腐蚀彩绘、彩釉的硝酸、醋酸、硫酸、氢氟酸来清洗。
10 陶瓷文物常用的文物修复剂聚醋酸乙烯酯配成的A·T·K面团修补剂白色石膏修补剂11陶瓷类文物修补的基本要求①必须能保存陶瓷文物的一切特点②修复必须尊重历史、尊重原作③修补残缺部分,必须经过周密的调查、分析、研究、修补时不得超过残缺部分④修补者不得把自己的臆测和增添部分加进文物12陶器的种类很多,可按表面情况、质地和颜色来分。
文物学概论笔记(一)什么是文物学文物学是研究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的学科。
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民俗文化等。
文物的分类文物可以根据材质、用途、历史时期、文化类型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
材质分类•金属文物:包括铜器、铁器、银器等•石器文物:包括玉器、石雕等•陶器文物:包括青铜器、瓷器等用途分类•生活用品:包括厨具、炊具等•军事用品:包括刀剑、甲胄等•礼器用品:包括酒器、乐器等历史时期分类•新石器时代文物:包括古文化、彩陶等•商周文物:包括青铜器、商代玉器等•秦汉文物:包括兵马俑、汉画像石等文化类型分类•儒家文化遗产:包括《孔子家语》、《论语》等•道家文化遗产:包括《道德经》、《庄子》等•佛教文化遗产:包括佛龛、佛像等文物保护与传承文物的保护与传承是文物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文物保护•地下文物保护:包括遗址保护、考古发掘等•上地文物保护:包括文物修复、文物保管等文物传承•文物展览:通过展览,让人们更加了解和认识文化遗产•教育宣传:通过多种方式,教育普及文化遗产知识•景区开发:将文化遗产融入旅游景区,促进文化经济发展。
以上是文物学概论的相关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物的重要性文物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教育等价值。
文物是一种历史的载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
通过研究文物,可以了解一个时代、一种文明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文化价值文物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物蕴含着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粹,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多元共存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价值文物是人类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文物材料、工艺和技术等都对于科学领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比如,青铜器对于冶金技术、阴阳五行学说对于古代宇宙观的研究等。
教育价值通过展览、教育宣传、教学实践等方式,可以将文物作为教育的重要资源,引导人们了解历史、认识文化,促进道德教育和文化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