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3.05 MB
- 文档页数:15
第五章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
2、能够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法;通过阅读图片,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我国特色民居、服饰和饮食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大体了解我国不同地域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地方文化特色。
【教学方法】启发谈话、比较法、合作探究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新课引入教师:“说到旅游,大家都不陌生,在当今社会中,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它不仅可以舒缓学习、工作、生活等带来的压力,还能让我们体验到新奇的地方文化特色。
那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五章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的学习。
承接:我们同学绝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如果让你介绍一下韶关有哪些特色旅游,你知道哪些呢?学生回答:教师:可以去丹霞山,南华寺等,如果想感受一下少数民族风情的话,我们可以介绍他去乳源必背瑶寨,那里的民居、服饰、饮食都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而这种特色文化的形成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承接:自然环境有哪些要素组成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本30页第一段内容。
板书: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教师:“各地的特色民居是如何形成的呢?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那么民居是满足这种需求的建筑,同时又要提供给人类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美丽的居住环境。
那么民居的形式就呈现出适应自然环境中的有利因素,而规避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如:洪水、寒冷、潮湿、危险等。
承接: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距显著,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影响了民居的建筑形式,那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活动——特色民居之旅,来感受一下各地的特色民居。
教师:全班分成7各小组,每组一份活动资料,请同学们集思广益,展示集体的智慧,共同完成活动内容。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
2.理解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大体了解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等地方文化特色。
【教学方法】启发谈话、比较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人,每天都要吃饭、穿衣、睡觉,为什么今天的我们和北京人吃的、穿的都不太一样呢?让我们来看看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的影响。
(小活动)对比一下课本的三张图片。
仔细观察,三位藏族同胞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穿藏袍的方式有何不同。
让学生能通过自主活动讨论来探讨出答案。
二、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1.图片展示:传统的、较老的南方民居、传统的北方民居。
比较南北方民居特点,提问为什么会出现差异。
(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讨论来探讨出答案)2.图片展示:北京四合院。
提问:四合院这个“四”指的是?假如你是一家之主你该住哪个房屋?为什么?假如房主有一妻一妾,妻子该住那一边?你去朋友家的四合院做客,朋友会安排你住哪里?古时说“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大家闺秀又该住哪里?3.蒙古包。
观察课本C图,学生自学。
教师总结:因为蒙古这个地方自然环境比较恶劣,降水少,所以一般发展畜牧业,多为游牧民族,故人们要不断地迁徙,房子要易搭易拆。
4.吊脚楼。
提问:有没有哪个同学住过吊脚楼?为什么一楼是空的?底下用多根木头支撑的意义何在?教师小结:该地降水多,高温,动物种类多样,防潮防动物。
5.竹楼。
提问:竹楼和吊脚楼有一些类似,但是全是用竹子搭建而成,为什么?学生:那里竹子多。
小结:当地为热带气候,竹子繁茂。
6.窑洞。
提问:有没有同学住过窑洞?感受是怎么样的?生:冬暖夏凉。
仔细观察课本F图窑洞周围的环境,教师讲解窑洞的原理。
7.东北火炕、窗子。
出示双层玻璃窗子、火炕图片。
提问:为什么东北的床下要生火?窗户要这么厚?教师小结。
三、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出示冬天东北人的着装,让学生对比身上的衣服,看看不同之处。
提问: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出示各个地区的服装,请学生解释差别的原因。
5.1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梅州本地的特色建筑:围龙屋。
土楼是福建(地区)的特色建筑。
二、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1)在冬季东北的人们穿宽大、厚实的衣服,戴皮帽、皮手套。
海南岛的人们穿轻便、单薄的衣服,戴遮阳帽。
(2)藏族同胞所穿的藏袍袍内着布衣或袒胸,中午炎热时褪下缠于腰间,早晚寒冷时穿好,或只露出右臂便于劳作。
反映了当地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3)傣族妇女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男子穿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
反应了当地气候湿热的特点,且长裤长裙可防蚊虫。
(4)蒙古族服饰主要为长袍、坎肩、皮帽、皮靴,作用是御寒,便于骑乘。
4、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1)南方用米做成的米饭、米粉、年糕和汤圆等,原因是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北方用面粉做成的饺子、馒头、烙饼和拉面等,原因是北方以小麦种植为主;山区以野味、山珍为主;海边以海鲜为主。
(2)东北地区的居民有挖窑储藏冬菜和腌制酸菜,原因是冬季严寒漫长:新疆的主要面食是馕,原因是气候干旱,方便保存、携带;山西人喜欢食醋原因是当地水质偏碱性;四川、湖南人喜欢吃辣原因是当地气候湿热,吃辣有助于祛湿。
(3)八大菜系:
鲁(味浓;油爆大蛤、红烧海螺)、
川(麻辣;宫保鸡丁、鱼香肉丝)
粤(爽、淡、脆、鲜;龙虎凤、烧乳猪、盐焗鸡、咕噜肉)、
苏--淮扬菜(原汁;狮子头、清炖蟹粉)、
闽(甜酸咸香、色美味鲜;太极明虾)、
浙(鲜嫩;龙井虾仁、西湖醋鱼)、
湘(酸辣;红烧鱼翅)、
徽(讲究火工)。
5.1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主要的民居形式,理解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对我国民居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说出我国不同地区民居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难点能够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小组合作、教师讲解【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最近网上有一部纪录片受到网友们的大力好评叫做《航拍中国》,大家看过吗?现在栏目组打算拍摄一些关于民居的专题,探究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为此,向大家发出邀请:想从同学们之中选出一些小导游,帮助节目组一起完成这项任务。
希望大家能踊跃参与!这项活动需要大家参与的热情,此外还需要有坚实的文化知识作为后盾。
能根据栏目组拍摄的我国传统民居图片, 讨论我国这些民居的特点,推测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新课学习师:以下是栏目组拍摄的我国传统民居照片,我们一起来认一认。
生:江南民居、蒙古包、四合院、窑洞、吊脚楼、竹楼。
师:我国这些传统民居具有哪些特点,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又存在怎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开启这项特色民居之旅一探究竟。
请各小组拿出课前布置的拼凑模型。
各小组观察拼好的传统民居模型并借助课本相关材料进行小组讨论。
要求:1完成屏幕上这张表格2讨论结束后派小组代表上台讲解。
组1:四合院多分布在北京。
特点:布局规则,多院落;四面有房屋,中间是院子,房屋砖墙较厚,多青砖灰瓦,南窗较大。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因为地形平坦,所以房屋布局规则;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所以四面有房屋,中间是院子,房屋砖墙较厚,多青砖灰瓦,建筑颜色灰暗利于冬季吸收太阳热量,保持室内温度。
南窗较大,利于光照。
夏季高温多雨,所以屋顶倾斜有坡度。
师:第六组对第一组进行评价。
教师稍微点评。
师:除了北京能见到四合院,还有哪些地方能见到四合院?(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在咱们身边有没有见过四合院?(山西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韩城的党家村)组2:窑洞(材质多为黄土)多见于黄土高原地区,特点:就地取材,冬暖夏凉。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资源所构成的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动植物等因素。
这些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民居服饰和饮食方面,自然环境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
一、气候气候是自然环境中最直接影响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因素之一。
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们的着装和饮食习惯会有所不同。
在寒冷的气候中,人们会选择厚实的衣物来保暖,同时偏重高热量的食物来增加身体能量。
而在炎热的气候下,人们则更倾向于穿着轻薄透气的衣物,同时喜欢食用清淡凉爽的食物。
因此,气候对于民居服饰和饮食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地形地貌地形地貌也对民居服饰和饮食有着一定的影响。
山区和平原地带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存在差异,这也导致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不同。
在山区,人们更倾向于穿着耐寒耐磨的布料,同时以谷物和肉类为主要食材;而在平原地带,人们则更注重舒适性和轻便性,同时以稻米和蔬菜为主食。
因此,地形地貌不仅影响了民居服饰的选择,也对饮食习惯有所影响。
三、植被动植物植被和动植物的分布状况也会直接影响到当地的民居服饰和饮食。
植被茂密的地区,人们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纤维和皮毛等材料来制作服饰,同时也能够采集丰富的野生食材。
而在缺乏植被的荒漠地区,人们则更依赖皮革和棉麻等人工材料来制作服饰,同时也需要依靠畜牧业和贸易来获取食物。
植被和动植物的多样性为当地的民居服饰和饮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也塑造了人们独特的文化传统。
总体来说,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气候、地形地貌、植被动植物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各地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自然环境,人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能够传承和发展当地的民居服饰和饮食文化。
自然环境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只有通过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了解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明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如何塑造了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一、导入引导1. 引入话题:自然环境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它对我们的民居、服饰和饮食有着深遥的影响。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你们所在的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2. 提出问题:你认为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有什么样的影响?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知识讲解1. 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地形会影响民居的建筑风格,例如热带地区常见的木质房屋、北方地区的砖瓦房等。
- 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等也会影响民居的建筑结构和设计。
2. 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气候寒冷的地区,人们穿着厚重的衣物保暖;气候炎热的地区,人们穿着轻薄的衣物透气。
- 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也会影响服饰的款式和颜色,如印度的纱丽、中国的旗袍等。
3. 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气候和土壤条件影响了当地的农作物种类和产量,从而影响了当地人的饮食习惯。
- 海岛地区的人们更倾向于食用海鲜,而内陆地区的人们更喜欢食用肉类等。
三、案例分析1. 以中国的不同地区为例,分析自然环境对当地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2. 以日本的不同地区为例,探讨自然环境对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塑造。
四、思考讨论1. 你认为自然环境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2. 你觉得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为什么?五、教室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珍爱自然环境,以保障我们的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六、作业安置1. 请同砚们就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进行调查和钻研,并撰写一份报告。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为珍爱自然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