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高中语文 必修五文言知识总结(全)

人教高中语文 必修五文言知识总结(全)

《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3)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二、古今异义

1.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庭或它的成员

2.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3.有事古义:农事;今义:指有事情

4.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5.来者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

6.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7.扶老古义:手杖;今义:扶持老人

8.风波古义:指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

9.人事古义:指做官;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工作

10.去留古义:指生死;今义:离开留下

11.寻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12.交古义:交互,都;今义:常用义“交友”、“交通”等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园日涉以成趣名作状,每日、每天②时矫首而遐观名作状,有时

2.名词作动词

①策扶老以流憩名作动,拄着②乐琴书以消忧名作动,弹琴,读书

③或棹孤舟名作动,划船④实迷途其未远名作动,误入迷途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生生所资动作名,生活②审容膝之易安动作名,容膝的小屋

2.动词作状语

感吾生之行休动作状,将要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倚南窗以寄傲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②携幼入室形作名,幼儿,儿童

2.形容词作状语心惮远役形作状语,到远处。

(四)使动用法

①审容膝之易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②眄庭柯以怡颜形容词的使动,使……愉快

(五)意动用法

①悦亲戚之情话意动,以……为愉快②乐琴书以消忧意动,以……为乐

③善万物之得时形容词意动,以……为善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①将有事于西畴②农人告余以春及③问征夫以前路

2.宾语前置

①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③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④皆口腹自役(宾语前置句,代词“自”作宾语前置)

(三)被动句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②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四)省略句

①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省介词“于”)

②稚子候(于)门(省介词“于”)

③(余)脱然有怀,(余)求之靡途(省主语“余”)

④于是(余)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省主语“余”)

⑤(余)或命巾车,(余)或棹孤舟(省主语“余”)

(五)固定句式

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又……又……)

例:载饥载渴载歌载舞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宇

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句意:不过由于君子看到细微的预兆。)

②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句意: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散。句意: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二、古今异义

①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今常用于穷困的意思。句意:处境艰难,而意志更坚。)

②一介书生(一介:一个。“介”量词。今常用于“介绍”“介于”等意。句意:一个书生。)

③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今无此意。句意: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④盛筵难再(再:第二次。今相当于“又”。旬意:难有第二次遇到。)

⑤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云尔: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今无此意。句意: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⑥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句意: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

⑦阮籍猖狂(猖狂,狂放,不拘礼节;今指狂妄而放肆。)

⑧千里逢迎(逢迎,迎接;今指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⑨童子何知(童子,谦辞,晚辈,后生;今指儿童。)

⑩彩彻区明(彩,日光;今指彩色。)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①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②上出重宵,下临无地“上”“下”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①一言均赋“赋”,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铺陈”。②目吴会于云间“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③烟光凝而暮山紫“紫”,呈现出紫色④梓泽丘墟“丘墟”,成为荒丘废墟

3.名词的意动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

(二)形容词的活用①四美具,二难并“美”“难”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指“美好的事物”,“难”指“难得的人”。②宾主尽东南之美“美”指俊杰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放下②腾蛟起凤腾,使……腾空;起,使……起飞③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吃惊④屈贾谊于长沙屈,使……受屈⑤窜梁鸿于海曲窜,使……逃匿

五、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①都督阎公之雅望②宇文新州之懿范③孟学士之词宗④王将军之武

库⑤等终军之弱冠⑥慕宗悫之长风

2.宾语前置句童子何知

3.状语后置句①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②空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③是所望于群公

④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⑤窜梁鸿于海曲⑥屈贾谊于长沙

《逍遥游》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海色深黑。2 其翼若垂天之云:垂:同“陲”,边际。

3.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通“返”,返回。

4.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变化。

7.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8.知效一乡知:通“智”,智慧

9.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二、古今异义

(1)其正色邪?古义:真正的颜色(2今义:转折连词,

用于上一个分句(3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4

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5)穷

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6今义:农历腊月;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就在这天祭灶。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农

历十二月有30天的年份;春节(7古义:取信今义:远行或用武力制裁

(8古义:海动今义:泛指海上运输

(9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今义:高山湖泊名(10)神人无功古义:无功利今义:无功劳

4. 词类活用

(1)彼于致福者(使动用法,使……到来)(2)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4)德合一君(使动用法,使……满意)(5)而征一国者(使动用法,使……信任)(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名词用作动词称赞)

三.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 省略句(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3. 倒装句(1)而莫之夭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6)之二虫又何知(知何,宾语前置)(7)彼且恶乎待哉(待恶乎,宾语前置)

《陈情表》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夙遭闵凶(通“悯”,怜悯) 2. 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常在床蓐(通“褥”草席)4. 四十有四(通“又”)

二、古今异义

古义今义

1、九岁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

2、举臣秀才优秀人才科举考试的初级

3、孤苦零丁,至于成立成人自立(组织,机构)正式建立

4、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报答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申诉,诉说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辛酸,苦楚身心劳苦

7、臣欲奉诏奔驰赶快向前,奔走效力很快的跑

8、拜臣郎中上书部的属官中医医生

9、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数量少

10、岂敢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在一个地方来回走;逗留

11、除臣洗马太子的属官清洗马匹

12、寻蒙国恩不久寻找

三、词类活用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2、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3、且臣少仕伪朝名词作动词,做官

4、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

5、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6、臣之进退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7、举臣秀才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8、举臣孝廉名词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

9、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10、沐浴清化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

11、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12、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

13、内无五尺应门之童名词作状语在家内14、外期极功强近之亲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四、文言句式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判断句式

2、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式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判断句式

4、急于星火介宾后置

5、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宾后置

6、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

7、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8、则告诉不许被动句9、且臣少仕(于)伪朝省略句

人教高中语文 必修五文言知识总结(全)

《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3)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二、古今异义 1.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庭或它的成员 2.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3.有事古义:农事;今义:指有事情 4.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5.来者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 6.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7.扶老古义:手杖;今义:扶持老人 8.风波古义:指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 9.人事古义:指做官;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工作 10.去留古义:指生死;今义:离开留下 11.寻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12.交古义:交互,都;今义:常用义“交友”、“交通”等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园日涉以成趣名作状,每日、每天②时矫首而遐观名作状,有时 2.名词作动词 ①策扶老以流憩名作动,拄着②乐琴书以消忧名作动,弹琴,读书 ③或棹孤舟名作动,划船④实迷途其未远名作动,误入迷途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生生所资动作名,生活②审容膝之易安动作名,容膝的小屋 2.动词作状语 感吾生之行休动作状,将要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倚南窗以寄傲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②携幼入室形作名,幼儿,儿童 2.形容词作状语心惮远役形作状语,到远处。 (四)使动用法 ①审容膝之易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②眄庭柯以怡颜形容词的使动,使……愉快 (五)意动用法 ①悦亲戚之情话意动,以……为愉快②乐琴书以消忧意动,以……为乐 ③善万物之得时形容词意动,以……为善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①将有事于西畴②农人告余以春及③问征夫以前路 2.宾语前置 ①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通假字+重点句子翻译全汇总!高一至高三都用得上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通假字+重点句子翻译全汇总!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它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由于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 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解释不通的字时,就要考虑这个字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 必修1-必修5通假字汇总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荆轲刺秦王》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 uè,高兴。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 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12.请辞决矣决,通“诀”,

诀别。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 x iàn 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21.轲既取图奉之同上。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26.距关距,通“拒”,把守。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必修2 《诗经两首》3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3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36.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3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38.岁亦莫止。(莫,通“暮”)39.彼尔维何。(尔,通“”,花盛开的样子。) 《离骚》40.偭秦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41.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42.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43.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44.进不入以离尤兮。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大全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拒,抵御,抵抗;内——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邀,邀请; 3、臣之不敢倍德:倍——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隙,隔阂,嫌隙;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沛公欲王关中:王:大王——称王; 2、范增数目:目:眼睛——使眼色; 3、道芷阳间行:道:道路——取道; 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夜:夜晚——连夜; 5、吾得兄事之: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 6、常以身翼蔽:翼:翅膀——像翅膀一样; 7、头发上指:上:上面——向上; 8、日夜望将军至: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 9、臣活之:活:使……活; 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从:使……从; 11、素善留侯张良:善:善良——交好、友好; 12、秋毫不敢有所近: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为” 1、用作动词音wéi 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使子婴为相 表观点: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 表判断;是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用作介词 表被动;为所/为……所音wéi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原因、涉及对象音wèi 慎毋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用作助词 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音wéi 何辞为? (二)虚词“因” 1、动词: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 2、名词:原因、缘由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 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表原因,因为,由于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 4、介词: 凭借、条件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着、趁机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 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三)虚词“而” 1、表目的:来,用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表转折:但,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表修饰:(地,着)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4、表修饰:(地,着)项王按剑而跽曰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要的语言形式之一,文言文一直是高中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中语文必修五大纲中,文言文是必修内容之一,其中包含了多篇文言文课文。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必须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言规则和特点,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本文将为大家总结文言文必考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文言文。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言规则和特点 文言文是汉语的一种语言形式,具有以下的语言规则和特点: 1.词汇: 文言文运用的词汇来自古代汉语,大多比现代汉语用词更简单,语义较为明确且重视精准用词。有很多专有词汇,也有很多字现在语言中已经不再使用。 2. 语法: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较为繁琐,句子经常长达十几到几十个字。文言文注重修辞,重视“清”、“丽”、“妙”,构成华丽辞藻和文化内涵,也重视语言的平衡和对称。

3.标点: 文言文的标点很少,常见的标点符号有句号、“、”、“。、”等符号。 4. 发音: 古代汉语比现代汉语发音更为复杂,且音节发音规则也与现代汉语不同。 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1. 历史背景 文言文知识点中常涉及到作者及其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如《孔乙己》中的“洋务派”、“地契”,《岳阳楼记》中的“乾隆时期”,《滕王阁序》中的“唐朝贞观年间”,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才能深入理解文本。 2. 文言文常用结构 文言文中常见的结构包括“因果结构”、“举例结构”、“转折结构”、“并列递进结构”等,学生需要能够准确识别各种结构类型,并灵活运用。 3. 文言文修辞手法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誓、排比、铺垫、绝句等。学生需要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定义、特点及应用,以及学会通过修辞手法寻找文本的表达意义。 4. 词语辨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5)文言知识梳理_古今异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5)文言知识梳理古今异义(必修1~5)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贰: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东道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夫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荆轲刺秦王》 5、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眼泪。今:鼻涕) 6、币:持千金之资币(古:礼物。今:货币)物 6、穷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阻塞不通,此为“处境困难”。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7、偏袒: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郎中:诸郎中执兵。 (古:宫廷的侍卫。今:称中医医生) 9、提: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古:投击。今:拿着)

10、股:断其左股。 (古:大腿。今: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11、购:今闻将军之首。 (古义:用重金收买。今义:购买,对象是商品) 12、穷:图穷而匕首见。(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古用“贫”来表示) 13、假借: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借用别人的) 14、提: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古义: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无“投”之义) 《鸿门宴》 15、婚姻: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多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16、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的原因; 今:因果关系连词,表结果) 17、非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变故。今义:程度副词) 18、河: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北:黄河以北。) 19、河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河南省) 20、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义:鱼和肉,指被欺凌。今义:略) 21、再: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高中文言文名家必背常识

高中文言名家必背常识 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诵。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开头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出自《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称太史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即选自《史记》。 9.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之首。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10.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东晋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等。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大家更好地掌握,小编整理了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必修5 《归去来兮辞》教与学知识点梳理 一、《归去来兮辞》基本常识 1、题解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故称楚辞。汉代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赋重铺陈 2、作者 陶渊明,东晋诗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家境贫寒。29岁起为江州祭酒,不久自解职归。以后做过镇军、建威参军,因不堪行役之苦,转任彭泽令,仅80余天即辞归田园。晋安帝义熙末,50多岁时,被征为著作佐郎,不就。晚年穷到“窥灶不见烟”(《泳贫士》)的程度。最终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卒年62岁。 陶渊明的诗留存一百二十多首,其中有20余首是写田园生活和景色的田园诗。这些诗冲破当时“玄言诗”的风气,为五言诗开辟了新境界。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作品题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抒发厌恶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怀。如《归园田居》、《饮酒》、《移居》等;另一类为咏怀诗,如《泳荆轲》、《读山海精.精卫填微木》等,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首推《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称著文史。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3、写作背景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

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二、《归去来兮辞》字词语言 1、古今异义词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有事古:指农事今:泛指 既窈窕以寻壑窈窕古: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觉今是而昨非是古:正确今:判断词非古:过错、错误今:不恨晨光之熹微恨古:埋怨、遗憾今:仇恨、怨恨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日: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时:有时 (2)形容词作名词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幼:儿童、小孩子 (3)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抚琴、读书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棹:划船 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 (4)使动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愉快 (5)意动 乐琴书以消忧乐: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悦:以。。。。。。为愉快 善万物之得时善:以。。。。。。为善羡慕 3、一词多义 引引以为流觞曲水疏导、引来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 四川人教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于时风波未静 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 2.策扶老以流憩 今义:搀扶老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 3.悦亲戚之情话 今义:男女表示爱情的话古义:________________ 4.问征夫以前路 今义:出征的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 5.既窈窕以寻壑 今义:指美丽的身材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就 三径就荒( )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 金就砺则利( )

2.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赵王畏秦,欲毋行( )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故何如哉( ) 3.引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 引而不发( )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 4.将 田园将芜胡不归( ) 将信将疑( ) 出郭相扶将( ) 将功赎罪(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5.绝 请息交以绝游(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绝不相干( ) 6.辞 归去来兮辞( ) 辞不赴命( ) 停数日,辞去( ) 动以朝廷为辞( ) 7.而 门虽设而常关( ) 觉今是而昨非( ) 时矫首而遐观( ) 鸟倦飞而知还(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乐琴书以消忧( ) 2.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 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 4.眄庭柯以怡颜( ) 5.悦亲戚之情话( ) 6.乐琴书以消忧( ) 7.倚南窗以寄傲( ) 8.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知识总结归纳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 2.景翳翳以将入()二.词类活用: 1.瓶无储粟,生生所资() 2.眄庭柯以怡颜() 3.倚南窗以寄傲() 4.审容膝之易安() 5.园日涉以成趣() 6.乐琴书以消忧() 7.或棹孤舟() 三、一词多义: 1.心-因事顺心()既自以心为形役() 2.夫-问征夫以前路()乐夫天命复奚疑() 3.故-故便求之()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4.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求之靡途()四方之事() 5.奚-奚惆怅而独悲()乐夫天命复奚疑() 6.而-门虽设而常关()觉今是而昨非() 时矫首而遐观()鸟倦飞而知还()四、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风波 古义:今义: (2)尝从人事人事 古义:今义: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 古义:今义: (4)悦亲戚之情话亲戚 古义:今义: (5)幼稚盈室幼稚 古义:今义: (6)于是怅然慷慨慷慨 古义:今义: (7)恨晨光之熹微恨 古义:今义: (8)将有事于西畴有事 古义:今义: 五、文言句式: 1 判断句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 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 (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3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 被动句(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2)以心为形役(为,被) 《归去来兮辞》中有好多包含“以”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以”有时作介词,有时作连词。辨清楚这些“以”到底是介词还是连词,对以后的学习和做题也是大有裨益的。以下是文中部分包含有“以”的句子及“以”在句中的词性和含义(作用)。 1、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把) 2、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 3、问征夫以前路(介词,往) 4、引壶觞以自酌(介词,表承接) 5、云无心以出岫(连词,表修饰) 6、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7、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 8、乐琴书以消忧(连词,表目的) 9、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 几点规律: 1、“以”作介词时,后边往往跟着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且它常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这个介宾短语又常常作后置的状语。 2、“以”作连词时,表关联作用,也就是说,它有连接前后项的作用,而前后项或者是动词,或者是形容词,很少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即便是,也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的。更为重要的是,“以”作连词时,作用相当于“而”。也就是说,用作连词的“以”可以用“而”替换。 3、判定“以”在句中是介词还是连词,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看“以”后边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是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而且是不是作状语的(在文言中“以”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二看“以”能不能用“而”替换。如果能,它就是连词;如果不能,那它就是介词。上例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问征夫以前路”“农人告余以春及”中的“以”都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又都是作状语的(其中后两句是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而且又都不能用“而”替换,因而判定它们都是介词。至于其它各句,“以”的前后连接的都是形容词或动词,又都能用“而”替换,所以是连词无疑。 六、分析两个特别的倒装句式 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由于诗歌表情达意和句式平仄对应等方面的需要,诗歌中有些语句常常打乱正常语序,文中这两个句子就是这样的。第一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倒装句,因而在译文时应译为:“(我的)门虽然有设,却常常关闭着,(因而,我)每天在园中走一走,自成一种乐趣。”第二个句子是定语前置的倒装句,所以在译文时,要译为“既要探寻幽深曲折的沟壑,又要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 滕王阁序知识点整理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瓯(ōu)越翼轸(zhěn)睇眄(miǎn)捧袂(mèi)台隍(huáng)舸(gě)舰遄(chuán)飞 潦(láo)水簪(zān)笏桑梓(zǐ)帝阍(hūn)懿(yì)范彭蠡(lǐ)虢(guó)州 2、注意下列括号内的词语的意义。 地(接)衡庐(接壤。)(极)娱游于暇日(尽情。)所(赖)君子见机(依赖。)今兹(捧袂)(举起双袖,表示恭敬的姿势。)等终军之(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处(涸辙)以犹欢(比喻困厄的处境。)(三秋)(古人称七、八、九月为孟秋、仲秋、季秋,三秋即季秋,九月。)兰亭(已)矣(过去。) 2,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3,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一.一词多义“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 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 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 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 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 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 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 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 之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修订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修订 版)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背诵默写容易写错的字《归去来兮辞》 心为形役,奚惆怅悟已往之不谏舟遥遥以轻飏熹微衡宇僮仆候门樽壶觞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日涉流憩矫首而遐观出岫景翳翳盘桓消忧西畴棹孤舟窈窕以寻壑善万物行休曷不遑遑不可期植杖而耘耔东皋舒啸赋诗奚疑 《滕王阁序》 潦水俨临帝子之长洲上出重霄鹤汀凫渚即冈峦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彭蠡之滨衡阳之浦。 《陈情表》 夙遭闵凶悯臣孤弱零丁孤苦门衰祚薄期功强近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逮奉圣朝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

史臣荣举臣秀才陨首具以表闻逋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奉诏奔驰 刘病日笃伏惟犹蒙矜育特为尤甚历职郎署不矜名节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陛下报养皇天后土鉴矜悯愚诚庶刘侥幸生当陨 首 文言基础知识总结 《归去来兮辞》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3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二、古今异义 1.亲戚:内亲外戚 2.情话:知心话 3.来者:未来的事情 4.征夫:行人 5.扶老:手杖

6.:指战乱 7.人事:指做官 8.去留:指生死 9.寻:不久 11交:交互,都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状语 ①园日涉以成趣每日、每天 ②时矫首而遐观有时 10.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策扶老以流憩拄着 ②乐琴书以消忧弹琴,读书 ③或棹孤舟划船 ④实迷途其未远误入迷途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作名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宾语前置句式梳理(必修1-5)

宾语前置句式梳理(必修1-5) 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必修2《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必修5《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 1.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有何厌”) 鸿门宴 1.宾语前置句 ①籍何以至此(此句属于介词宾语前置,应将宾语“何”移至介词“以”之后,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籍以何至此”) ②大王来何操(此句属于动词宾语前置,应将宾语“何”移至谓语动词“操”之后,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大王来操何”) ③沛公安在(此句属于介词宾语前置,应将宾语“安”移至介词“在”之后,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沛公在安”) 必修2 赤壁赋 1.宾语前置句 (1)何为其然也?(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为”的宾语“何”前置,应为“为何”) (2)而今安在哉?(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的宾语“安”前置,应为“在安”) (3)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羡”的宾语“何”前置,应为“羡何”) 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 (一)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未有之也”)

师说 (一)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必修4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宾语前置句 1.何以知之(“何以”译成“凭什么”) 2.君何以知燕王(“何以”译成“凭什么”) 苏武传 (一)宾语前置句 ①何以汝为见(现代汉语语序:何以见汝为) ②子卿尚复谁为乎(现代汉语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③何以复加(现代汉语语序:以何复加) ④信义安所见乎(现代汉语语序:信义见安所) 张衡传 (一)宾语前置句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现代汉语语序:未有之也) 必修5 必修5《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 归去来兮辞(并序) (1)宾语前置 ①复驾言兮焉求 (正常语序应为“求焉”)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正常语序应为“之何”) ③乐夫天命复奚疑 (正常语序应为“疑奚”) 滕王阁序 1.宾语前置 ①童子何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知”即“知何”)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文言句式总结(必修一至必修五)

语文文言句式总结(必修) 必修一 <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句中“是”不表判断,作指示代词用,意为“这”;而“也”是判断句的标志,翻译时要加“是”)(《烛之武退秦师》) 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烛之武退秦师》)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荆轲刺秦王》)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被动句> 皆为戮没没(“为”表被动)(《荆轲刺秦王》)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荆轲刺秦王》)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荆轲刺秦王》)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被动)(《鸿门宴》)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省略句> 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宾语“之”)(《烛之武退秦师》) 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介词“于”)(《烛之武退秦师》) 夜缒而出,见秦伯(省略主语“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 秦王购之金千斤(《阿荆轲刺秦王》) 取之百金(《荆轲刺秦王》) 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夫晋,何厌之有(此句应为“有何厌”,疑问代词“何”却出现在谓语动词“有”的前面。“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 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为“如何”)(《荆轲刺秦王》) 燕王拜送于庭(应为“于庭拜送”)(《荆轲刺秦王》) 不然,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鸿门宴》) 客何为者(《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知识梳理通假字

通假字(必修1~5)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īn xiàng) ,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 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 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必修二 《诗经两首》 3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 36、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3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38、岁亦莫止。(莫,通“暮”) 39、彼尔维何。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知识集锦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知识集锦 文言文知识点是高考语文常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小编整理了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点大汇总,希望能帮助到东方可爱的小伙伴们! 文言文阅读必备常识 一、人的称谓 【直呼其名】有三种情况: 自称姓名或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用于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而言,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名与字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来取。 【号】即别号、表号。号一般由个人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青莲居士、少陵野老、玉溪生、四明狂客、醉翁、、已斋叟、我佛山人、百炼生等等。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史忠烈公(史可法),缪丑(秦桧)。 【斋名】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杨诚斋(杨万里);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籍贯】如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柳河东——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顾亭林——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郡望】如唐代韩愈,世人称为韩昌黎,是因为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韩愈实际上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而苏轼也曾自称“赵郡苏轼”、“苏赵郡”,苏氏是赵郡的望族(实际上苏轼是四川眉州人)。 【官名】在古代官名用以人的称谓十分普遍,如“阮步兵”——

阮籍,“嵇中散”——嵇康,“洪经略”——洪承畴,“孙讨虏”——孙权,“贾太傅”——贾谊;“杜拾遗” 、“杜工部”——杜甫;“柳屯田”——柳永。 【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遂以武侯相称;谢康乐——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王荆公——王安石;诚意伯——刘基。 【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长沙——贾谊,他曾贬为长沙王太傅;陶彭泽——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骆临海——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柳柳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贾长江——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 【兼称】如《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谦称】有下列6种: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5知识点梳理与总结 第一单元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作家作品 _《水浒》__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概括了农民起义_发生_、 _发展__至__失败___的过程。作者是施耐庵,元末明初(朝代)小说家。课文节选自原书第十回,原来的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主人公是__林冲___,原是京城的八十万禁军教头。 2、①生难字注音:仓廒(áo )酒馔(zhuàn)尴尬(gāngà)髭须(zī) 央浼(měi )朔风(shuò)搠倒(shuò)迤逦(yǐlǐ)庇佑(bìyòu) ②多音字辨析:反省(xǐng )提防(dī)模样(mú)干事(gàn)赍发(jī) 省事(shěng )提高(tí)模型(mó)干涸(gān)赏赉(lài) ③形似字辨析:陪(奉陪)眷(眷恋)瑕(白璧微瑕)漱(洗漱) 赔(赔偿)券(入场券)暇(应接不暇)嗽(咳嗽)沽(沽名钓誉)啜(啜泣)缀(点缀)撼(震撼)玷(玷污) 诂(训诂)掇(拾掇)辍(辍学)憾(遗憾)拈(拈轻怕重) ④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我因恶了高太尉恶wù:冒犯、触怒。(今义:讨厌;憎恨。) 但有衣服,便拿来家里浆洗缝补。但:只要。(今义:转折连词。) 小二换了汤,添些下饭。下饭:菜蔬、菜肴。(今义:就着菜把主食吃下。) 后来不合偷了店主人家钱财。不合:不该 迤逦不想来到沧州。迤逦:颠沛流离 权在营前开了个茶酒店。权:姑且 又得林冲主张陪话。主张陪话:出头作主,为他说话 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与小二。将出:拿出 只见那个官人和管营、差拨两个讲了礼。讲了礼:相互致礼 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生事:设计制造事端 这两个人来的不尴尬。不尴尬:不正派 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消耗:消息 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自来:从来 好歹要结果他性命。结果:结束,了结 3.重点难点探究 (1).林冲由随遇而安、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知识梳理归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必修1~5)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 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 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必修2 《诗经两首》 3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 36、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3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38、岁亦莫止。(莫,通“暮”) 39、彼尔维何。(尔,通“”,花盛开的样子。)《离骚》 40、偭秦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41、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 42、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43、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 44、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孔雀东南飞(并序)》《玉台新咏》 45、终老不复取娶,迎接女子过门成亲。 46、箱帘六七十奁,梳妆匣子。 47、虽与府吏要邀,邀请。 48、蒲苇纫如丝韧,柔软而结实。 49、摧藏马悲哀脏,脏腑。 50、府吏见丁宁叮咛。 《兰亭集序》 51、悟言一室之内(通“晤”) 5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同“趋”,取) 53、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同“犹”) 《赤壁赋》 5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55、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56、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57、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58、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 59、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连结,盘绕。) 60、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61、杯盘狼籍(“籍”通“藉”。) 《游褒禅山记》 62、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