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系统精讲-消化系统-第二节-口炎病人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77.00 KB
- 文档页数:5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选题: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消化道器官正常功能的各种疾病,如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胃肠道感染等。
这些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需要专业的护理来提供支持和照顾。
本文将探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患者的病情及病史对于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应仔细记录患者的病情、症状和治疗方案,并与医生、家属及其他护理人员进行及时沟通。
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期望,对他们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照料是非常关键的。
二、合理安排饮食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饮食安排至关重要。
根据医嘱,合理控制食物的种类和分量,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酸性食物的摄入。
饮食应以易消化、高营养和少量多餐为原则,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并防止营养不良引发其他并发症。
三、协助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通常需要药物的辅助,护理人员应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进行药物治疗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用法和不良反应。
在给予药物前,应核对药物的名称、规格和剂量,确认无误后再进行给药。
四、定期观察和评估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和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
包括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观察病情的进展和疾病的变化。
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是否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并及时报告医生。
五、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患者在患病期间常常会遇到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困扰。
护理人员应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并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
通过指导患者正确的饮食、生活习惯和药物使用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疾病并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六、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卫生环境的保持对其康复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的病区清洁整齐,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同时,定期清洁患者的病床、床单、被褥等,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七、注意并发症和生活方式在护理疾病患者时,一定要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如消化系统出血、穿孔等。
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并报告医生。
口炎的护理教学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特点•小儿消化系统生理特点•口炎概述•口炎的护理•口炎的健康教育01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特点小儿口腔黏膜细嫩,易受感染和损伤,需注意清洁和保护。
口腔黏膜小儿舌系带较紧,可影响吸吮和咀嚼能力,需适时进行舌系带修整。
舌与舌系带口腔食管生理特点小儿食管短而宽,黏膜嫩,蠕动功能差,容易发生食管炎。
吞咽功能小儿吞咽功能不健全,容易发生呛咳和溢乳。
食管胃的形态小儿胃呈水平位,易发生溢乳和胃食管反流。
胃的功能小儿胃排空能力差,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胃小肠小儿小肠相对较长,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大肠小儿大肠黏膜细嫩,易受感染和损伤,需注意排便情况。
小肠与大肠02小儿消化系统生理特点1 2 3小儿口腔面积较小,黏膜薄嫩,血管丰富。
口腔面积较小小儿口腔腺体功能尚不完善,唾液分泌量少,容易发生口腔干燥。
口腔腺体功能不完善小儿牙齿发育不完全,咀嚼能力较弱,易发生口腔黏膜损伤。
牙齿发育不完全小儿食管弹性较差,蠕动能力较弱,容易发生食管炎。
食管抗反流机制不完善小儿食管抗反流机制不完善,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
小儿胃容量较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
胃生理特点胃容量小小儿胃呈水平位,容易导致溢乳和呕吐。
胃呈水平位小儿胃酸分泌能力不足,消化能力较弱。
胃酸分泌能力不足小肠与大肠生理特点小肠长度较成人短小儿小肠长度较成人短,容易发生肠套叠等肠道疾病。
大肠黏膜功能不完善小儿大肠黏膜功能不完善,容易发生腹泻和便秘。
大肠蠕动快小儿大肠蠕动较快,容易发生腹泻和便秘。
03口炎概述口炎是指口腔黏膜发生的炎症性病变,包括舌、唇、齿龈、腭等部位的炎症。
定义口炎可分为感染性口炎和非感染性口炎两大类,其中感染性口炎又可分为细菌性口炎和病毒性口炎。
分类定义与分类病因口炎的病因多样,包括感染、化学物质刺激、机械性损伤、过敏反应等。
病理生理口炎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炎症细胞的浸润、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和脱落、口腔黏膜的溃疡形成等。
护理中的消化系统疾病护理要点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消化功能的一系列疾病,包括胃肠道炎症、溃疡、肠梗阻等。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护士和医护人员进行细致入微的护理。
本文将介绍在护理中应注意的消化系统疾病的各个方面。
1. 病情观察和评估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疼痛程度、食欲、排便习惯等。
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 饮食护理在处理消化系统疾病时,饮食护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医嘱,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所摄入的食物易于消化和吸收。
在饮食中应避免刺激性食物和油腻食物,推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以维持消化道的正常功能。
3. 规律的喂食和限制摄入量为了减轻患者的消化负担,护理人员应制定规律的喂食计划,将食物分成几个小份,每次食用。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控制食物摄入量。
对于一些需要限制摄入的病例,如胃溃疡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限制食物的种类和用量。
4. 辅助饮食对于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有些人可能无法通过正常进食摄取足够的营养。
护理人员需要监测患者的营养摄入情况,并根据需要提供必要的辅助饮食,如高能量、高蛋白液体饮食或鼻饲。
5. 规律的排便对于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规律的排便对于维持消化功能是至关重要的。
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的排便情况,如频率、质量和已排除的量。
如果患者有排便困难,可以给予轻柔的腹部按摩或使用轻柔的缓泻药物。
6.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往往会面临口腔问题,如口腔溃疡、干燥等。
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如定期刷牙、使用口腔清洁剂等。
这有助于预防感染和促进患者的舒适感。
7. 心理护理消化系统疾病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造成负面影响,如忧虑、抑郁等。
护理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提供积极的支持和鼓励。
建议患者参加心理疏导活动,如音乐疗法、艺术疗法等,以减轻病情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总结:护理中的消化系统疾病护理要点涵盖了病情观察和评估、饮食护理、规律的喂食和限制摄入量、辅助饮食、规律的排便、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和心理护理等方面。
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知识点第一节消化系统解剖生理考点1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消化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摄取和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
◆食管三处狭窄:第1处在环咽肌围绕食管的人口处;第2在主动脉弓水平,有主动脉和左支气管横跨食管;第3处在食管下端,即食管穿过膈的裂孔处。
◆胃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
泌酸腺由3种细胞组成: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黏液细胞分泌碱性黏液,可中和胃酸和保护胃黏膜。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小肠内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的主要阶段。
◆结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吸收水分、储存和转运粪便,还能吸收部分电解质和葡萄糖。
◆肝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器官,主要功能有物质代谢、解毒功能、生成胆汁。
◆胰管与胆总管汇合成壶腹,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这种共同通路是胰腺疾病和胆道疾病相互关联的解剖学基础。
【复习要领】食管三段颈胸腹,三个狭窄要记住;胃居剑下左上腹,二门二弯又三部;贲门幽门大小弯,胃底胃体幽门部;小弯胃窦易溃疡,及时诊断莫延误。
【温馨提醒】胸中段食管最易发生食管癌;胃液由壁细胞和非壁细胞所分泌的消化液组成;十二指肠球部、胃窦部是消化性溃疡最好发部位;大肠功能主要吸收水分和电解质;胆汁由肝脏合成,胆管负责运输和排泄,胆囊负责浓缩和调节胆汁。
第二节口腔炎病人的护理考点2 鹅口疮◆病原体为白色念珠菌,多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
◆临床表现:患儿口腔黏膜覆盖白色乳凝块样片状物,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可有渗血;多无全身症状,患处不痛、不流涎、不影响吃奶。
以颊黏膜最常见。
◆治疗要点: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局部涂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溶液,每日2-3次。
考点3 疱疹性口腔炎◆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多见于婴幼儿,传染性极强,可在集体托幼机构引起小流行。
◆临床表现:起病时发热,继而口腔黏膜有小疱疹,破溃后可形成溃疡,有黄白色纤维分泌物覆盖,多见于齿龈、口唇、舌和颊黏膜。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慢性胃炎病人的护理(一)病因约90%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二)临床表现多数为上腹部隐痛或不适、反酸、上腹部饱胀、暖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少数病人有呕血与黑便(三)辅助检查胃镜及活组织检查胃镜检查是最可靠的确诊方法(四)治疗原则1.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应用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替硝喋等和(或)枸椽酸强钾(胶体钮剂)二联或三联治疗。
2.根据病因给予相应处理。
硫糖铝在餐前1小时与睡前服用效果最好,如需同时使用抑酸药,抑酸药应在硫糖铝服前半小时或服后1小时给予。
还可用吗丁琳或西沙必利等胃肠动力药,加速胃排空,应在饭前服用,不宜与阿托品等解痉剂合用。
(五)护理措施L休息急性胃炎及慢性胃炎的急性发作期中,应卧床休息;慢性胃炎恢复期,病人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
2.疼痛的护理遵医嘱给予局部热敷、按摩、针灸或给止痛药物等缓解上腹部的疼痛;3.饮食护理如少量出血可给予牛奶、米汤等以中和胃酸,有利于黏膜的修复。
剧烈呕吐、呕血的病人应禁食,可静脉补充营养第二节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DU)较胃溃疡(GU)为多见。
十二指肠溃疡(DU)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居多,胃溃疡(GU)的发病年龄较迟,平均晚10年一、病因幽门螺杆菌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形成是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所致。
消化性溃疡发生起关键作用的是胃酸,胃酸是溃疡形成的直接原因二、临床表现消化性溃疡病程以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上腹痛为特点L症状(2)全身症状可表现为失眠、多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可有消瘦、贫血等症状。
2.体征缓解期多无明显体征,发作时可有上腹部局限性压痛点。
3.并发症(1)出血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以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出血较为多见(2)穿孔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表现为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如刀割样,可迅速遍及全腹,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服用抑酸剂不能缓解,腹部检查可见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部分病人出现休克。
口腔炎护理措施引言口腔炎(oral inflammation)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口腔黏膜发炎、口腔疼痛以及口腔溃疡等。
口腔炎给患者带来不适感,并影响饮食和口腔卫生。
因此,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对于口腔炎的患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口腔炎的护理措施,旨在帮助患者缓解疼痛、促进愈合并预防感染。
口腔炎护理措施1. 维持口腔卫生口腔炎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口腔卫生的维护。
以下是一些口腔卫生的护理措施:•漱口:使用温盐水漱口可以减轻口腔炎的炎症和疼痛。
每天漱口2-3次,每次漱口持续30秒,可以有效清洁口腔,并帮助预防感染。
•正确刷牙:选择软毛牙刷,轻柔地刷洗牙齿和舌头。
避免用力刷牙或使用牙线,以免损伤口腔黏膜。
•避免口腔刺激物:避免食用辛辣食物、酸性食物和粗糙食物,可以减少对口腔的刺激,并降低疼痛和炎症。
•勤换牙刷:定期更换牙刷,避免积累细菌和污垢。
2. 缓解口腔疼痛口腔炎常伴随口腔疼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不适感。
以下是一些缓解口腔疼痛的护理措施:•使用非处方止痛药: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非处方止痛药来缓解口腔疼痛。
常用的非处方止痛药包括酪氨酸、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等。
•冷敷:可以使用冷敷物或冰块轻轻敷在口腔炎的部位,每次持续10-15分钟,可以减轻口腔炎的疼痛和炎症。
•忌口: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酸性食物和硬质食物,以减轻口腔疼痛的刺激。
3. 促进口腔黏膜愈合为促进口腔黏膜的愈合,以下是一些护理措施:•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维生素C对于口腔黏膜的健康至关重要。
建议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番茄和红椒等。
•漱口饮片:可以使用一些具有促进愈合作用的漱口饮片,如马齿苋和金银花等。
将饮片加入温水中,用来漱口,可以减轻炎症并促进愈合。
•定期复查:口腔炎患者应定期复查口腔炎情况,及时进行治疗和调整治疗方案。
4. 预防感染口腔炎容易导致口腔感染,以下是一些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避免口腔刺激: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食物、酒精和咖啡等,以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和感染机会。
1.小儿,2岁。
体温升高达39℃,口唇及颊黏膜出现成簇的小疱疹。
经医生检查确诊为疱疹性口腔炎。
疱疹性口腔炎黏膜损伤特点为
A.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
B.潮红、可有渗血
C.有灰白色假膜
D.白色片状物
E.充血、红绒状
【答案】:A
【解析】:考察疱疹性口腔炎的临床表现。
起病时发热,体温可达38~40℃,牙龈、舌、唇、颊黏膜等处出现散在或成簇的小疱疹,水疱迅速破溃后形成浅溃疡,上面覆盖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有时累及上颚及咽部。
口角及唇周皮肤亦常发生疱疹。
局部疼痛,出现流涎、烦躁、拒食,颌下淋巴结常肿大。
2.小儿,10个月。
因反复腹泻而致轻度营养不良。
近日其母喂小儿喝水时发现口腔黏膜表面有不易擦去的白色点状乳凝块样物,经医生检查诊为鹅口疮。
鹅口疮的病原体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柯萨奇病毒
C.埃可病毒
D.单纯疱疹病毒
E.白色念珠菌
【答案】:E
【解析】:考察鹅口疮的病原体。
其病原体为白色念珠菌。
3.鹅口疮的临床表现,错误的是
A.无全身症状
B.齿龈颊部等处均有乳凝块附着
C.病变可影响消化道呼吸道等
D.均有发热
E.口腔黏膜无红肿不影响喂奶
【答案】:D
【解析】:考察鹅口疮的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初呈点状或小片状,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宜擦去,强行擦拭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可有渗血。
患处不痛,不流涎,不影响进食。
一般无全身症状,重症时整个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出现拒食、吞咽困难等。
4.不符合疱疹性口腔炎特点的是
A.病初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B.起病时高热达38~40℃
C.无传染性
D.口腔疼痛较剧烈影响进食
E.常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答案】:C
【解析】:考察疱疹性口腔炎的临床表现。
多见于1~3岁婴幼儿,全年可发病,传染性强,可在托幼机构发生小流行。
起病时发热,体温可达38~40℃,牙龈、舌、唇、颊黏膜等处出现散在或成簇的小疱疹,水疱迅速破溃后形成浅溃疡,上面覆盖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有时累及上颚及咽部。
口角及唇周皮肤亦常发生疱疹。
局部疼痛,出现流涎、烦躁、拒食,颌下淋巴结常肿大。
5.9个月的小儿,因哭闹、拒食就诊。
体格检查:体温38.0℃,见口腔内溃疡,覆以黄白色膜状物,周围绕以红晕。
可能诊断为
A.单纯性口腔炎
B.疱疹性口腔炎
C.溃疡性口腔炎
D.齿龈炎
E.鹅口疮
【答案】:B
【解析】:考察不同口炎的临床表现。
疱疹性口腔炎起病时发热,体温可达38~40℃,牙龈、舌、唇、颊黏膜等处出现散在或成簇的小疱疹,水疱迅速破溃后形成浅溃疡,上面覆盖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有时累及上颚及咽部。
口角及唇周皮肤亦常发生疱疹。
局部疼痛,出现流涎、烦躁、拒食。
6.小兰,女,10个月。
因食欲下降就诊,体检发现口腔颊黏膜多处有白色乳凝块样物,不易擦掉,强行擦去下面有红色创面。
清洁该患儿口腔应选择的清洁液是
A.3%过氧化氢
B.0.1%依沙吖啶
C.制霉菌素溶液
D.2%碳酸氢钠
E.1%高锰酸钾
【答案】:D
【解析】:考察鹅口疮的护理措施。
根据患儿的表现判断是鹅口疮,对鹅口疮患儿可用2%碳酸氢钠做清洁预防用药,治疗可涂抹制霉菌素溶液药物。
7.新生儿,15天。
其母喂奶时发现口腔黏膜表面有白色点状乳凝块样物,不易擦去。
经护士家庭访视时确诊为鹅口疮。
治疗鹅口疮的药物是
A.碳酸氢钠
B.制霉菌素
C.红霉素
D.庆大霉素
E.青霉素
【答案】:B
【解析】:考察鹅口疮的给药方法。
预防鹅口疮的药物是碳酸氢钠,治疗鹅口疮的药物是制霉菌素。
8.关于溃疡性口腔炎的护理措施中错误的是
A.口腔护理用2%的碳酸氢钠溶液
B.清洗后涂5%的金霉素鱼肝油
C.进餐前可局部涂2%利多卡因
D.患儿的奶具、玩具等应消毒
E.患儿宜进食温凉的流质饮食
【答案】:A
【解析】:考察鹅口疮和溃疡性口腔炎护理措施的区别。
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清洗溃疡面,较大儿童可用含漱剂。
鹅口疮患儿宜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
9.鹅口疮初期的患儿,其首要的护理诊断
A.营养不良:与拒食有关
B.体温升高:与感染有关
C.口腔黏膜改变:与感染有关
D.疼痛:与口腔黏膜炎症有关
E.知识缺乏:缺乏口炎的预防及护理知识
【答案】:C
【解析】:考察鹅口疮的护理诊断。
鹅口疮患儿患处不痛、不流涎、不影响吃奶,一般无全身症状。
10.小儿,5个月。
因口腔黏膜表面有白色点状乳凝块样物就诊。
经医生检查诊为鹅口疮,嘱保持口腔清洁。
给鹅口疮患儿清洁口腔,最适合的溶液为
A.0.1%利凡诺溶液
B.3%过氧化氢溶液
C.生理盐水
D.温开水
E.2%碳酸氢钠溶液
【答案】:E
【解析】:考察护理措施。
鹅口疮患儿宜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每日2~4次,以餐后1小时左右为宜。
11.1岁肺炎小儿治疗3周后,口腔黏膜上出现点状灰白色乳凝块样物质,无全身不适,无局部疼痛。
应考虑为
A.维生素C缺乏
B.鹅口疮
C.疱疹性口炎
D.疱疹性咽峡炎
E.溃疡性口腔炎
【答案】:B
【解析】:考察鹅口疮的病因与好发年龄及临床表现。
鹅口疮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在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
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易发生本病。
12.患儿,男性,日龄2天。
上腭中线和齿龈部有黄白色斑点,称为“马牙”,护理的方法是
A.挑破
B.用软布擦净
C.抗炎治疗
D.不需处理,可自行消失
E.用制霉菌素甘油
【答案】:D
【解析】:新生儿上腭中线和齿龈上常有黄白色小斑点,民间称“马牙”,是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所致又称“上皮珠”,数周后可自然消失,不需处理。
13.患者以发热待查入院,体温39℃左右,有时高低不一日差在2℃左右,持续5天不退,脉搏96次/分,呼吸23次/分,查体口腔黏膜干燥,左颊黏膜有
-0.2cm×0.2cm溃疡面,基底潮红。
口腔护理时涂于溃疡面上的药物应选用
A.锡类散
B.制菌霉素
C.液体石蜡
D.疱疹净
E.碳酸氢钠散
【答案】:A
【解析】:考察各种口炎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锡类散出自清代尤在泾所著《金匮翼》,原名烂喉痧方。
成分是象牙屑、青黛、壁钱炭、珍珠、冰片、牛黄等。
具有清热解毒、去腐生肌之功效,适用于咽喉红肿,糜烂,唇舌肿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