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1张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处方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44.59 KB
- 文档页数:2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调查与分析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我院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处方情况。
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与住院部使用2000份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为研究对象,根据我国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处方进行分类、分析。
结果:2000份处方经过分析发现抗菌药物应用中排名前几位药物分别为:β-内酰胺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硝基咪唑类药物。
2000份处方中单用药处方1248份(62.40%),二联用药处方503份(25.15%),三联及以上用药249份(12.45%)。
140份处方存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现象,不利发生率为7.00%,其中无指征用药比例72.86%明显高于其他不合理现象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抗菌药物使用非常广泛,涉及医院上下各个科室,其不合理用药因素也多种多样,院方应加强监督管理力度,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
【关键词】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用药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6-0020-02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1]。
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某些产物,或用化学半合成法制造的相同或类似的物质,也可化学全合成。
现在,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剂型多种多样,其临床药物应用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难以规避不合理用药现象[2]。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仅是一种医药浪费,也会在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增加细菌耐药性及临床不良反应,是医患纠纷的导火索。
现将我院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深入调查和统计分析,详细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与住院部使用2000份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为研究对象,处方涉及医院各个科室。
1.2 研究方法根据我院《处方管理办法》、《新编药物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用药须知》以及《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和药品自身说明书等对2000份处方进行分类、分析,涉及各种抗菌药物,剂型涉及分散片、胶囊、平片、缓释片以及针剂等,统计其中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主要统计抗菌药物给药途径、药物联用、重复给药、用量不合理、无指征用药、溶媒选择不当等情况。
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及干预要点探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是当前医疗领域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不仅容易导致临床治疗失败,增加医疗成本,而且会造成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威胁公共卫生安全。
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干预要点,对于提高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分析1.患者需求不合理部分患者对于感冒、发热等症状过分依赖抗菌药物,期望通过抗菌药物迅速缓解症状。
这种不合理的患者需求,促使一些医生过度、频繁地使用抗菌药物。
2.医生认识不到位部分医生对于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征、使用原则等认识不够全面,存在滥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一些医生对于细菌耐药性问题认识不够深刻,容易忽视自己使用抗菌药物的负面影响。
3.医患沟通不畅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缺乏理解,医患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医生难以正确判断病情,从而出现滥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4.药品宣传影响一些药品生产经营者为了提高自身药品的销量,可能会对抗菌药物进行不良宣传,使得患者和医生的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出现偏差,加重了滥用抗菌药物的风险。
5.缺乏规范管理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医护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药物使用缺乏规范管理,导致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风险增加。
二、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干预要点探讨1.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提高患者对于自我保健的意识,加强对于感冒、发热等症状的正确认知,减少对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需求。
2.加强医生培训和教育提高医生对于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用药指南等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加强对于细菌耐药性等问题的认识,提高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能力。
4.规范药品宣传加强对于药品宣传的管理,严格规范药品广告宣传行为,减少对抗菌药物的不良宣传,提高医患对于抗菌药物的正确认识。
三、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干预策略1.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制定相关政策文件,规范抗菌药物使用行为。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实例分析临床药学室不合理用药的种类不合理用药种类归纳起来包括:不合理的配伍不合理给药剂量不合理的适应症给药途径不当载体使用不合理用药指征控制不严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长及药源性疾病的不断增加,使感染性疾病死亡率逐渐升高,因此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已成为目前医药系统的当务之急。
现将在临床工作中收集的具有代表性的临床用药实例进行详细的用药分析。
旨在通过学习,不断积累经验,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一给药方案不当患者,男,51岁。
病情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处方]①0.9%NS 250ml+头孢哌酮/舒巴坦钠3g+利巴韦林0.5g iv qd②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ml+水溶性维生素1支+10%氯化钾10ml iv qd③复方甘草合剂100ml sig:10ml tid po分析:该处方多处存在可疑:①该张处方超过了五种药品,这属于不规范处方;②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半衰期短,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一天一次给药根本无法满足抗菌要求,反而易引起耐药菌产生。
此类抗菌药物无抗菌后效应(PAE),其用药原则是将时间间隔缩短,而不必每次大剂量给药,当血药浓度达到MIC4-5倍时,再增大药物剂量,抗菌效力并不增加,反而增大其毒副作用。
一般3-4个半衰期给药一次,日剂量分3-4次给药。
③利巴韦林配制后的溶液浓度超量。
其药品说明书用法用量:用0.9%NS或5%GS稀释成每1ml含1mg的溶液后静脉缓慢滴注。
该张处方配制后的浓度为每1ml含2mg.④水溶性维生素溶媒选择不合理:水溶性维生素水溶液稳定的PH值范围在4-6,浓度过高亦不稳定。
电解质离子会加速其分解,本类药品一般适宜于5%或10%葡萄糖溶液500ml中溶解1支,而不是250ml溶液中溶解1支甚至2支。
⑤使用抗生素起点过高。
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不合理。
5%GNS或林格氏液(复方氯化钠)因PH或含有电解质都不适宜做水溶性维生素的溶媒(无电解质的葡萄糖溶液)。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分析【摘要】抗菌药物是临床上应用最多,也是不合理应用最为严重的一类药物。
医师只有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了解抗菌药物的理化性质、药代动力学特征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等知识,进而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始终认真贯彻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才能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用药分析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
只有诊断为细菌性感染才有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并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笔者对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见到的抗感染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进行了归纳总结,现分析如下:1 给药次数不合理抗菌药物根据PK/PD参数分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与浓度密切相关,其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Cmax)而与作用时间不密切,一天的药量可集中一次给予,该类药物有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甲硝唑等。
而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为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T>MIC),一个给药间隔期内超过MIC时间必须大于40%~50%,其用药原则是多次给药,缩短给药间隔时间,一般3~4个半衰期给药一次。
青霉素和短效头孢菌素(t1/2<1h),对G -菌感染4~6h 给药1次;但因对G +菌有PAE(1~3h),对于其轻中度感染可每日给药2次。
如若病人依从性差,可先静滴一次,待回家后按需服用口服制剂同样可以保证抗菌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
例1,患者,男,10岁,急性扁桃体炎。
处方: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注射用青霉素320万u,静滴,1次/天。
(先皮试)阿莫西林分散片0.5,口服,3次/d。
分析:①溶媒选择不合理,且容量偏大,应为0.9%氯化钠100ml。
我院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处方分析摘要】目的:进一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方法:挑选门诊、住院典型的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处方,对其进行分类统计及分析。
结果: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情况。
包括无指征用药、遴选品种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当等。
结论:医生和药师应共同努力,进一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实例分析【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6-0060-02从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开始,近些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管理规定和措施,我院积极响应,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持续下降并远低于国家卫计委的相关要求。
但越来越严峻的细菌耐药形式,使得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成为不变的话题,那什么是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要求在处方抗菌药物前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患者有没有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如果有,它的致病菌可能是什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抗菌药物?这个药用于什么样的患者,是特殊人群,还是脏器功能不全,应如何制定具体给药方案?一旦病情持续稳定,应何时停用抗菌药物?笔者带着这样的思路并参考相关文献和资料,对门诊、住院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点评分析,并将不合理处方分类统计,供同行学习参考,以提高开具处方或审查处方的业务技能,进一步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1.不合理处方分析1.1 无指征用药例1,女,1岁2月。
临床诊断:咽峡炎。
处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 114.25mg 口服 bid用药分析:咽峡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而非细菌感染所致,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无用药指征。
例2,男,71岁。
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处方:头孢米诺 2g 静脉滴注 bid用药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为:(1)呼吸困难/痰量增加+脓痰;(2)需要有创或无创机械通气[1]。
该患者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非急性加重期,患者仅有干咳,使用抗菌药物指征不明确。
1氨苄青霉素:给药方案不当病例】患者,男,42岁,急性细菌性中耳炎。
处方给予0.9%生理盐水500mL氨苄青霉素6.0g 静滴,每天1 次。
【用药分析】氨苄青霉素半衰期短,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一天一次给药根本无法满足抗菌要求,反而易引起耐药菌产生。
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使其24小时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至少60%勺时间,或者一个给药间隔期内超过MIC时间必须大于40%~50%方可达到良好的杀菌效果。
氨苄青霉素无抗菌后效应(PAE,其用药原则是将时间间隔缩短,而不必每次大剂量给药。
当血药浓度达到MIC4~5倍时,再增大药物剂量,抗菌效力并不增加,反而增大其毒副作用。
一般3~4个半衰期给药一次,日剂量分3~4次给药。
宜采用0.9%氨化钠100 mL,氨苄青霉素2.0g静滴,每天3次。
2喹诺酮:溶媒选择不当病例】患者,男,20岁,泌尿系感染。
处方给予0.9%生理盐水100 mL依诺沙星0.2g 静滴,每天2次。
用药分析】依诺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等氟喹诺酮类注射剂具酸碱两性,为大分子物质,用生理盐水等含氯离子的强电解质溶液等稀释,因为与氯离子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不宜合用。
宜用5%或10%葡萄糖100mL稀释后溶解,缓慢滴注60分钟以上,滴完后继接其他含氯离子溶液。
输液前顺用葡萄糖注射液冲洗,以免输液管内余液析出沉淀。
3配伍不当须提防病例】患者,女,46岁,肺部感染、荨麻疹。
处方给予0.9%氯化钠100mL头抱曲松2.0g静滴,每天1次;10%葡萄糖100mL葡萄糖酸钙20mL静滴,每天1 次。
用药分析】头抱曲松不能与含钙注射液配伍。
头抱曲松钠不能与含钙注射液混合后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这是因为头抱曲松钠为阴离子,极易与阳离子钙形成不溶性沉淀,属化学配伍禁忌。
且由于头抱曲松具有良好通透性,在肝、胆、脑、肾组织中浓度高,使头抱曲松钙沉积于上述重要器官引起结石、血栓栓塞形成而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我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状及管理对策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是当下医疗领域面临的一大问题。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维持人类健康和控制感染病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多种不良后果,如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药物效果下降等。
我院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现状及管理对策进行分析和总结如下。
首先,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滥用抗菌药物:患者在感冒等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的疾病中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导致滥用现象的出现。
2.过度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医生在面对不确定诊断或不及时获得病原学诊断结果时,容易过度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而非针对特定病原菌的抗菌药物。
3.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慢性疾病或需要长期使用药物的患者,在没有严格的监测和控制下,容易导致抗菌药物的长期使用,进而培养耐药菌株。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管理对策: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加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
包括如何正确使用抗菌药物、不滥用抗菌药物、遵从医生的抗菌药物建议等。
2.完善诊断技术:提高病原学诊断技术和设备的水平,缩短病原菌检测和鉴定结果的时间,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避免过度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3.加强医师培训:通过开展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和培训课程,提高医护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水平,推广正确的使用方法。
4.建立严格的抗菌药物管理体系:制定并实施严格的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包括开展抗菌药物的处方管理、抗菌药物使用的审核制度、抗菌药物使用的追踪和监测等,确保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强化药学团队的作用:加强药学师在临床科室中的角色,参与抗菌药物的选择、监测和评估,提供给予临床医生正确的抗菌药物使用建议。
总之,应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改善诊断技术、提高医师素质、建立严格的管理体系以及调整药学团队的角色等管理对策,来解决我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现状。
只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感染病的传播和耐药菌株的出现,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公众的健康安全。
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及干预要点探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是当前世界范围内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这种不合理使用不仅影响了药物的疗效,还会造成耐药菌株的产生,增加治疗难度,甚至危害患者的健康。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及各级医护人员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
一、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分析1. 医患观念存在偏差许多患者对于感冒、发烧、咳嗽等常见疾病往往会追求快速、强力的抗菌药物治疗,而忽略了对细菌耐药性的形成及可能对自身健康造成的危害。
一些医生也会出于满足患者需求、缩短治疗时间等原因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2. 缺乏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指导临床上缺乏快速、准确的细菌感染诊断方法,导致一些医生在面对不明原因发热、感染性疾病时,为了避免延误治疗,可能会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3. 缺乏对抗菌药物的正确认识由于医务人员和一般大众对于抗菌药物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了对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态度的存在。
有的人认为抗菌药物是能够治疗所有感染疾病的药物,有时还主张多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这些都是不合理使用的表现。
4. 利益驱使一些医疗机构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可能会鼓励医生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从而增加医疗收入。
5. 缺乏监管和管理一些地区、医院对抗菌药物使用缺乏规范的管理和监督,导致医生和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时缺乏约束。
政府、医疗机构和媒体应该开展广泛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向公众普及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提高公众对于抗菌药物的认知水平,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2. 完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机制,对医院药房、医生的抗菌药物使用进行规范和监管,以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3. 提高医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提高医生对于各类疾病的诊断能力,尽量避免延误诊断导致的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4. 鼓励药物研发和推广鼓励企业加大对抗菌药物研发的投入,研发更为有效的抗菌药物,并配合政府进行药物的宣传和推广。
5.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及时了解各地区、各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从而及时干预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