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979.50 KB
- 文档页数:10
专题05 书愤1.诗人介绍陆游(1125~1210),字,自号_________。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_________著名诗人。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
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陆游的诗今存约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写作背景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1.务观放翁南宋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对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A卷学业水平达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巩固(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布衾.(qīn)修葺.(qì)擘.画(bì)凝睇.(dì) 风驰电掣.(chè)B.签.名(qiān) 假寐.(mèi) 骊.山(lí)逶迤.(yí) 杳.无音讯(chá)C.休憩.(qì) 联袂.(mèi) 庑.门(wú)歧.路(qí) 千载.难逢(zǎi)D.闲暇.(xiá) 马嵬.(wéi) 绰.约(chuò)参差.(cī) 回眸.一笑(móu)解析:选D A项,“擘画”的“擘”读bò;B项,“杳无音讯”的“杳”读yǎo;C 项,“庑门”的“庑”读wǔ。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可怜..光彩生门户可怜:可爱B.与佳期..兮夕张佳期:好的日期C.举杯断绝..歌路难断绝:停止D.三顾频烦..天下计频烦:多次解析:选B佳期:佳,佳人。
期,约会。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新乐府》《长恨歌》等诗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
B.《楚辞》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C.“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中“明远”是称鲍照的“字”,而“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中“放翁”指的是陆游的号。
D.“一剪梅”是词牌名,“行路难”是乐府杂曲。
解析:选A A项,“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应为“《长恨歌》《琵琶行》”。
4.李清照的《一剪梅》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品,下列诗句和该词风格相同的一项是() A.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李清照《渔家傲》)B.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C.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同步检测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句是( )A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佐:辅佐B .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去:到……去C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图:考虑D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辍:停止 【答案】 B (去——离开)2.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世:通“逝”,去世B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羞:通“馐”,美味食品C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D .而不克蒙其泽乎 泽:通“择”,选择【答案】 D(无此通假现象)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B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C .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D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答案】 C(A 项古,安家;今,娶妻.B 项古,青年;今,少年儿童。
D 项古,成长立业;今,开始存在)4.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不省.所怙 吾往河阳省.坟墓B .将成家而致.汝 衔哀致.诚C .汝之子始.十岁 始.速祸焉D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答案】C【解析】A 项分别解释为“知道"和“探望",B 项分别解释为“使……来”和“表达",C 项都解释为“才”,D 项分别解释为“穷尽"和“处境困难”。
5.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③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⑤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⑥将成家而致汝。
A 、②③⑤B 、①③④C 、②③⑥D 、④⑤⑥【答案】A【解析】A 项中的“而”均表示转折关系。
6.选出下面各句中的“其"字不是代词的一项( )A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B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C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D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答案】 A(A 项“其”为语气词,其它为代词)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双音节词,其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B 、又可冀其成立..邪C 、教吾子与汝子……如此..而已D 、未可以..为信也 【答案】C【解析】几何:多少日子,意思为过不了多久;成立:成人;可以:可以凭此.二、阅读训练(一)阅读清代袁枚的《祭妹文》片段,回答问题。
2018-2019学年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训练卷语 文 (一)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水袖之痛 肖复兴胡文阁是梅葆玖的徒弟,近几年名声渐起。
作为梅派硕果仅存的男旦演员,胡文阁的声名无疑沾了梅派的光。
当然,他自己很努力,唱得确实不错。
六年前,我第一次看他的演出,是在长安剧院,梅葆玖和他前后各演一折《御碑亭》。
坦率地讲,说韵味,他还欠火候,和师傅有距离;单说声音,他要比师傅更亮也更好听,毕竟他正当年。
其实,我对胡文阁的兴趣,不仅在于他梅派男旦的声名和功力,还因为听他讲了自己的一件往事。
20世纪80年代,他还不到20岁,在西安唱秦腔小生,却痴迷京戏,痴迷梅派青衣,便私下向名师李德富先生学艺。
青衣的唱腔当然重要,水袖却也是必须苦练的功夫。
四大名旦中,水袖舞得好的,当数梅、程二位。
水袖是青衣的看家玩意儿,它既可以是手臂的延长,载歌载舞;又可以是心情的外化,风情万种。
那时候,不到20岁的胡文阁痴迷水袖,但和老师学舞水袖,需要自己买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做水袖。
这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当时需要22元,正好是他一个月的工资。
为了学舞水袖,花上一个月的工资,也是值得的。
但关键问题是,那时候,胡文阁的母亲正在病重之中——他很想在母亲很可能是一辈子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给母亲买上一件生日礼物。
但是,他已经没有钱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了。
在水袖和生日礼物两者之间,他买了七尺杭纺做了水袖。
第五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有宋以来,接地气的词、小说、戏曲的兴盛,促成了中国文化的下移,由此导致官方意识形态传播的因时而变。
在承袭固有的诗文传播之外,如何使词、小说、戏曲担负起像诗文一样宣传正能量的职责,不仅要突破“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更要面对的是文化下移带来的意识形态有效传播途径的探索。
戏曲与意识形态的传播虽有深刻的关联,但官府因其“不登大雅之堂”而疏于管理。
随着戏曲从业人员的壮大,题材内容思想的拓边扩界,“优孟衣冠”式的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演出,这导致“违规越礼”之事时时有之。
如《墙头马上》,剧中李千金与裴少俊在后花园违规越礼,颇为大胆。
此类传播有违儒家教化,这一现象逐渐引起官府的警觉,于是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也多了起来。
“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等条文在《元史·刑法志》中有明确的记载。
明承元风,逐渐强化。
《御制大明律》云:“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之同罪。
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明初,朱元璋盛推《琵琶记》。
《琵琶记》出现之前,蔡伯喈、赵五娘的故事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内容多为蔡伯喈应试及第,抛亲弃妻,被暴雷轰死。
高明感于蔡伯喈行为有违教化,故在“休论插科打浑,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创作动机的驱使下,把原本负心题材的故事,演绎成“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的教化剧。
朱元璋之子朱权,潜心戏曲,援引“治世之音安以乐”,为《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鸣锣开道,并云“杂剧者,太平之胜事,非太平则无以出”。
理学家丘溶继承高明戏曲遗风,言“借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
清初流传甚广的《桃花扇》与《长生殿》,更是接续“资治通鉴”之史家意识,使情摆脱了晚明一己自由之立场,而放到一己之情与国运相关的宏大叙事之中。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综合测试题班级:姓名:分数: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组词语是()A.鼙鼓(pí)踯躅..(yǐlǐ)..(chíchú)栖鹘(qīhú)萦纡.(yū)迤逦B.满襟(jīn)楼观亭榭(guān)会稽..(zhâgū)凝睇.(tì)..(kuàijī)鹧鸪C.回眸.(móu)肤如凝脂.(shī)玉扃.(jiōng)水裔(yī) 葭苇(jiā)D.眇眇..(bìlì)..(chányuán)薜荔..(miǎo ) 袅袅..( niǎo) 修葺.(qì)潺湲2、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即景起兴手法的一句是()A.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B.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C.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D.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3、以下对中国古代史书体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编年体;《战国策》—断代史;《史记》—纪传体;《汉书》—国别体B、《左传》—断代史;《战国策》—国别体;《史记》—纪传体;《汉书》—编年体C、《左传》—编年体;《战国策》—纪传体;《史记》—断代史;《汉书》—国别体D、《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史记》—纪传体;《汉书》—断代史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杜甫的“三吏”包括《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包括《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B、“建安风骨”或称“汉魏风骨”,“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格形态,是指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现为慷慨激昂。
单元质量检测(六)(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基础巩固(2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早实.(结果实) 驼业.种树(以……为业)养人.(民,百姓) 故病.且怠(有病)B.城郭.(外城) 舍瑟而作.(起身)知方.(是非准则) 宗庙会同..(诸侯相见)C.逆.旅(迎) 凭几学书.(读书)群季.(指弟弟) 雨泽下.注(向下)D.饥馑.(五谷不熟) 运穷福艾.(停止)燕.坐(通“宴”) 瞻.顾遗迹(瞻仰,回忆)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以.吾一日长乎尔B.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C.因.之以饥馑/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宗庙之事,如会同..B.夫子喟然..叹曰C.故乡人...号之“驼”D.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词类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②使不上.漏③风.乎舞雩④鼓.瑟希⑤驼业.种树⑥爪.其肤以验其生枯⑦前.辟四窗⑧乳.二世⑨东犬西.吠⑩雨泽下.注A.①②⑦⑨/③④⑧/⑤⑥⑩B.①②⑦⑨⑩/③④⑤⑥⑧C.①②⑦⑨⑩/③④⑤⑥/⑧D.②⑦⑨⑩/①③④⑤⑥/⑧5.下列文言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吾又何能为哉③大块假我以文章④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⑤其制稍异于前⑥故不我若也⑦不吾知也⑧异乎三子者之撰⑨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A.①⑨/②④⑧/⑥⑦/③⑤B.①⑤/②④⑦/③⑨/⑥⑧C.①⑨/②④⑥⑦/③⑤⑧D.①③/②④⑧/⑤⑥⑦⑨6.名句默写。
(6分)(1)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____________,风移影动,____________。
阶段质量测试卷(二)(《散文之部》实力过关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2024·四川广安、眉山、内江、遂宁一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骚”传统,又称“风骚传统”,即《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
《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是对维系群体利益的“礼”“义”“和”“孝”“敬”“德”等伦常的形象再现,而《骚》则是对支撑个体存在的志向、信念、情感的浪漫表述。
随着全球化引发的本土文化的深刻改变,在当代中国,文学领域内“我(们)是谁”的认同问题被推上了理论前沿,逼迫我们作出回应和说明。
“诗骚传统”所特有的道德担当和哲学品行在当代社会正可以成为医治当下文学疾患的良药,成为正在重建中的具有当代性和民族性的“新文学”的重要基础。
首先,弘扬“诗骚”传统,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使当代文学重新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
由周代礼乐文化孕育而成的《诗》,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不仅内涵着儒家的礼教、乐教思想,也体现着儒家所提倡的大同世界的社会志向与贤人政治观念。
先秦时期中华人文精神不是空想的,不是神道,而是和理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力求符合实际的、辨证理论观点的结晶。
而这一点正是中华人文精神得以“自强不息”、永不衰竭的主要缘由。
其次,提倡“诗骚传统”中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使当代文学成为重塑国民灵魂的一个重要途径。
“诗骚传统”形象地展示和诠解了先秦哲人的人生才智,提倡勤学好问、刚毅自省等优秀品质。
历代对《诗》的阐释发挥构成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人生诸观念,比如苦乐观、生死观、穷达观、处世原则等多方面的内在意义。
忠信诚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系统,成为历代文人在面临重大人生选择时的重要思想支撑点。
再次,发扬“诗骚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使当代文学成为价值的引领者。
值得留意的是上述精神在中国古代从来不是借助抽象的概念建构而成的,而是通过诗、骚加以形象的表述,又以“诗骚传统”的持续而代代相传。
第五单元验收检测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纸上的竹吕峰古之文人雅士与气节之士,大抵都爱竹,所谓“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
在我看来,竹生长于山野之间,挺拔苍翠,自有一种洒脱俊朗之姿与清冷之气。
节象征节操,中空则虚怀若谷,正因如此,几千年来,竹子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
所以我不仅爱山野之竹,亦爱纸上之竹。
画墨竹起于唐代,据说吴道子、王右丞都是此中妙手,但未见他们流传的作品。
宋代最有名的要数文与可,苏轼曾对他称赞备至,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说:“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苏轼为文与可所画的偃竹题了此文,千百年来引用者甚多。
所谓胸有成竹方能画竹,无疑是一种行家的见识。
其实苏轼也是极擅画竹。
他画的竹子,个性十分强烈,有着浓厚的禅味与浑然天成的真趣,所谓“东坡竹之庄子”“妙而不真”,即只求神韵,不必求其形似。
米芾曾在《画史》中记载苏轼画竹的情形,说:“子瞻做墨竹,从地一直起自顶。
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可见苏轼的艺术观与他的文学观是一致的,那就是崇尚“行云流水”式的自然之道。
元代有赵孟頫、李息斋、吴仲圭诸人,都以画竹出名,但以吴镇的竹子画得最好,能穷极变化、神形兼具,能和文与可相媲美。
明代的马守真、清代的郑板桥,都是画竹圣手。
尤其是郑板桥的墨竹,风骨神采,写画描摹,古今无出其右者。
郑板桥一生最喜欢画兰草与竹,兰为花中君子,竹为气节象征,这里面自然寄寓着他愤世嫉俗的孤标傲岸的情怀。
他的兰草有书法味,他的竹子有超逸气,瘦劲凄寒、叶如刀戟。
单元质量检测五(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赂.秦(lù)草芥.(jiè)病殁.(mò) 不省所怙.(ɡū)B.尚飨.(xiǎnɡ) 迩.年(ěr)罹.难(lí) 日削.月割(xuē)C.诘.问(jí) 矜诩.(xǔ)告罄.(qìnɡ) 摩肩接踵.(zhǒnɡ)D.桎梏.(ɡù) 酒酣.(hān)卧榻.(tà) 繁华靡.丽(mí)解析:A项,“怙”读hù。
C项,“诘”读jié。
D项,“靡”读mǐ。
答案:B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凋弊妻孥啮齿雕虫小技B.颠覆伫想羁绊黄梁美梦C.曝晒希冀逸豫瓮牖绳枢D.坟茔陨命日晷卖官鬻爵解析:A项,弊-敝。
B项,梁-粱。
D项,陨-殒。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C.而临事忽焉丧.之丧:死亡D.而读书者与.之与:许可解析:丧:失去。
答案:C4.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句是(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敛不凭其棺C.虽万乘之公相D.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解析:A项,当-倘。
B项,敛-殓。
D项,少-稍。
答案:C5.比较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汝殁以.六月二日②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③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④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解析:①“在”,介词;②“而”,连词;③“被”,介词;④“成为”,动词。
答案:C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B.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C.可谓智力..孤危D.或叩以往事..,一一详述之,意色扬扬,若自矜诩解析:A项,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爷爷。
B项,成立:古义,成人立业;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C项,智力:古义,智慧和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全文开宗明义:“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仅托出了题目,而且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文章收束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讽谏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覆辙。
(2)《伶官传序》中,作者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不可贪图安逸享乐以及人常常被细微之事困扰的道理。
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薪不尽,火不灭。
” (苏洵《六国论》)答案:(1)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三、阅读题(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18分)主客郎中叔祖墓志铭王安石公王氏,其先著望太原,而公之曾大考、考皆葬抚州之临川县。
公少力学,以孝悌称于乡里。
既壮,起进士,为汉州军事推官。
至则以材任剧,在上者交举之,迁大理寺丞,知大名府大名县,就除通判忻州,又通判真定府。
府帅王嗣宗恃气,侮折其属,为不法,以故久之莫敢为通判者。
公行,嗣宗固不怿,稍.侵公以气,公恬然不为校也,以.礼示之而已,嗣宗绌服。
居十余日,公请视狱。
狱中系者常数百人,嗣宗意愠,辄久之不问,吏亦不敢言治。
公视狱所当治者数十人而已,余悉当释,无所坐。
于是嗣宗趣有司如公指,即日断出之。
自是事无不听公所为,公辄分别可否,而使其政皆由嗣宗以出,虽府人或不知公于嗣宗日有助也。
一府遂治.,而.士以此称公为长者。
然公中进士时,同进有常陵公者嫉公,先以被酒,取公敕牒裂烧之.,公为讳.其事,以失亡告有司而已。
及后陵公者为属吏,公举迁之。
或非公以德报怨。
公曰:“受诏举京官,彼今为吾属而任京官,吾则举之,何报怨之谓哉?且吾与彼乃未始有怨也。
”盖公之行己多如此。
居一岁,移知保州。
又以举者移知深州,又以选移知齐州,二州之人皆曰:“公爱我。
”已而提点刑狱淮南,兼劝农事。
公于为狱,务在宽民,而以课田桑为急。
按渠陂之.故,诱民作而修之,利田至五万九十顷。
天子赐书奖谕。
而当是时,丁谓为宰相。
先是谓以二人属公善视之,曰:“皆能吏也。
”至则皆有罪,公发其状以闻。
由此谓欲伤.公,不果用。
而久之,公所任吏亦有赃坐,即绌公监池州顺安镇酒税。
会今上即位,移滁州,又移知兴元府。
自丁谓得罪徙南方,论者皆以公宜复用,而.公亦且得疾不起矣。
享年六十二,官至尚书主客郎中。
明年,天圣七年,葬和州之历阳县。
公子六人,于是存者.二人,曰某,为殿中丞,曰某,为进士。
其四人皆已卒。
某,公兄孙也,受命于叔父而为铭。
铭而次公之行事不能详者.,以不得事公,而公之没,叔父皆尚少故也。
呜呼!于公之行事虽不得其详,其略所闻如是,盖可以.考公德矣。
(选自《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稍.侵公以气稍:逐渐B.一府遂治.治:安定,太平C.公为讳.其事讳:隐瞒D.由此谓欲伤.公伤:伤害解析:伤:中伤,诋毁。
答案:D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公亦且得疾不起矣而.士以此称公为长者 B.⎩⎪⎨⎪⎧盖可以.考公德矣以.礼示之而已 C.⎩⎪⎨⎪⎧于是存者.二人铭而次公之行事不能详者.D.⎩⎪⎨⎪⎧按渠陂之.故取公敕牒裂烧之.解析:A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B 项,均为介词,用。
C 项,代词,指人;语气词,引出原因。
D 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它。
答案:B10.下列六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王公性情宽厚的一组是(3分)( )①公恬然不为校也,以礼示之而已 ②及后陵公者为属吏,公举迁之 ③公辄分别可否,而使其政皆由嗣宗以出 ④公为讳其事,以失亡告有司而已 ⑤二州之人皆曰:“公爱我。
” ⑥自丁谓得罪徙南方,论者皆以公宜复用A .①②④B .②③⑤C .①④⑥D .②⑤⑥解析:③说的是王公帮王嗣宗处理事情,却不为人所知。
⑤是侧面表现王公爱民。
⑥说的是王公凭才德得到大家的认可。
答案:A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做真定府通判时,王公因为断案准确而令王嗣宗折服,为以后开展自己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B .王公在淮南做刑狱提点时,重视农业生产,引导百姓兴修水利工程,得到皇上的褒奖。
C .王公因事得罪了宰相丁谓,丁谓想要报复他,过了很长时间才找到机会贬了他的官。
D .王安石写此墓志铭时,之所以不能写得详尽,是因为他没有侍奉过王公,且王公死时他的孩子都很小。
解析:应为“王公以礼服人,令王嗣宗折服”。
答案:A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府帅王嗣宗恃气,侮折其属,为不法,以故久之莫敢为通判者。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是嗣宗趣有司如公指,即日断出之。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公于为狱,务在宽民,而以课田桑为急。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真定府府帅王嗣宗依仗意气欺侮折辱自己的下属,做不合法度的事,因此很长时间没有人敢做他的通判。
(2)于是王嗣宗催促有关部门按照王公的意思,当日裁决,将不应该治罪的人放出监狱。
(3)王公审理案件时,致力于宽以待民,把督促农业生产作为急务。
参考译文:公姓王,他的先人在太原很有名望,他的曾祖父、父亲都埋葬在抚州的临川县。
王公年轻时致力于学习,因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在乡里受到称赞,成年后,由进士被征召做了汉州军事推官。
到职以后就因为才能高,上级都推荐他,他升为大理寺丞,做了大名府大名县的知县,马上又被任命为忻州通判,又做了真定府通判。
真定府府帅王嗣宗依仗意气欺侮折辱自己的下属,做不合法度的事,因此很长时间没有人敢做他的通判。
王公到任,王嗣宗本来就不高兴,逐渐用意气侵凌他,王公毫不在乎,不和他计较,只是向他展示礼节而已,令王嗣宗折服。
过了十多天,王公请求审察案件。
关在监狱中的人总共有几百人,王嗣宗不高兴了,总是很长时间不审理案件,官吏也不敢说审理之事。
王公审察案件发现应该治罪的只有几十人罢了,其余的人都应该释放,不必定罪。
于是王嗣宗催促有关部门按照王公的意思,当日裁决,将不应该治罪的人放出监狱。
从此事情没有不听任王公去做的,王公就区分可以不可以,但政令都由王嗣宗发出,即使是在府中,也有人不知道王公对王嗣宗每天都有帮助。
全府于是太平安定,士人都因此称赞王公是品德高尚的人。
然而王公当初中进士时,有一个同时考中进士的人,名叫常陵公,他嫉妒王公,之前因为喝了酒,拿了王公的委任状,把它撕毁烧掉了,王公为他隐瞒了这件事,只是告知有关部门委任状丢失了罢了。
后来常陵公做了王公的下属官吏,王公举荐他,让他升了职。
有人责怪王公以德报怨,王公说:“我接受诏书举荐京官,他现在由我的下属官吏变成京官,我只是举荐了他,怎么能说是以德报怨呢?况且我与他从未有过怨恨啊。
”王公立身行事大多如此。
过了一年,转任保州知州。
又因被推荐转任深州知州,又因朝廷量才授官而担任齐州知州,这二州的百姓都说:“王公爱护我们。
”不久到淮南做刑狱提点,同时鼓励农业生产。
王公审理案件时,致力于宽以待民,把督促农业生产作为急务。
考察原有的水渠池塘,引导百姓行动起来修缮它们,浇灌田地五万九十顷。
天子赐书奖励表彰他。
而这个时候,丁谓做宰相。
在此之前,丁谓把两个人托付给王公,吩咐他好好对待他们,说:“这两人都是有能力的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