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2、搜集并阅读有关作者和云南歌会的资料。
3、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理解文中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4、朗读课文,了解云南的风俗人情。
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
5、学习文章用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突出的因民歌而显示出的浓郁的地方风貌。
教学重点:本文描绘了三个场面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
教学难点:研读第一个场面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
一、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散文集《》、论著《》。
2、朗读两遍课文,查字典解决字词障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譬()喻糯()米蹲踞()()忌讳()酬和()箍()桶熹()微3、低声跟读。
感受那美好的民风民俗。
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呢?4、自主阅读思考:(1)文中写了几种形式的歌会?(2)请用“场地﹢形式”的句式概括文中描写的几个歌会场景。
(3)根据提示,在文中勾画出三个场景中所唱方式、歌者的表现及所唱内容。
场景方式歌者的表现内容二、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朗读课文1--3段,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这4个问题。
1、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文中“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一句中的“多”字可以删去吗?为什么?3、文章2、3段关于人物的刻画有何特点?比较阅读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提示:刻画人物或以写实为主,描写人物的面目神态,或以写虚为主,写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4、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哪些民俗?三、即时训练请你仔细观察你所熟悉的一个人,也试着用细腻真实的语言刻画一下他(她)的形象。
字数在200字左右。
四、点评总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用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突出的民歌而显示出的浓郁的地方风貌。
八年级下册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五篇】导读:本文八年级下册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课前预习一、通过工具书、网络等查找作者沈从文有关资料(生平简历、作品、文化成就及本文写作背景等)。
二、字词预习。
1、给下面从课文中选出的字注音。
(自己还有不清楚读音的字也一并查出并写下来) 迤蹲踞譬柞木熹微龙吟凤哕忌讳当行出色2、本文几处用到“和”字,“和”是多音字,请查工具书整理其读音并组成词或短语。
3、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生面别开一本册熹微穷目力扶摇龙吟凤哕酬和唱和忌讳当行出色认真通读课文两遍,思考:文章写了哪些唱歌场面?教材中有一幅插图,你认为这幅图反映了文中介绍的唱歌场面吗?为什么?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后面整个文章的关系是什么? 学习新课介绍作者沈从文。
看课件介绍。
检查预习找学生回答预习第三题:文章写了哪些唱歌场面?教材中有一幅插图,你认为这幅图反映了文中介绍的唱歌场面吗?为什么?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后面整个文章的关系是什么? (“对调子”“赶马女孩子唱山歌”“金满斗会”三个场面或者说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没有反映出本文中所写的唱歌场面,原因略;第一段是总说感受,领起下文,后面分三大块具体说明) 初读探民俗民俗就是民间习俗文化。
它是社会历史发展在精神方面的活化石,也是文化审美的一个重要对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云南的歌会》,为我们介绍了在七彩云南曾经长期存在过的一种风俗——以歌唱活动为主的土风土俗。
在课前的预习安排中,要求大家认真通读课文,现在,我们就在初读的基(chu)础上,探究一下本文所介绍的歌会民俗到底是怎么回事。
下面,请同学来给我们讲一讲自己初读课文后对歌会的了解。
◇歌会是怎么一回事? ◇对歌有哪些特点? ◇山路漫歌是不是一种民俗?文章标题能周延全文吗? ◇金满斗会是怎样的活动?“十年难逢金满斗”是“盛会难逢”的意思吗? 再读赏人物请大家把文章中写人的地方再仔细读一遍,我们来欣赏一下作者笔下的人物。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并概括云南歌会三种形式的特点。
2.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3.了解云南的民风民俗,培养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学习了解云南歌会的特色;学习环境描写在本文的作用;学习人物描写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学习人物描写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作者作品介绍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等6部中长篇小说,2.文体、背景介绍该文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风景优美的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热情善良的人们、淳朴的民风,使云南更具有一种别样的风情和韵味。
每逢各种集会,更是人们尽情歌唱、一展风采的时机。
作者的云南之行对此有很深的体会。
3.字音、字形、词1)根据拼音写汉字。
pì喻( ) chún朴( ) dūn踞( ) 即物起xìng()jìhuì() chòu和( ) xī微( ) 龙吟凤huì( )2).给加点字注音迤()西蹲踞()譬()喻荆()条糯()米土坎()矗()起气氛()3). 解释下列词语。
淳朴:酬和:譬喻:。
熹微:忌讳:扶摇而上:别开生面:悠游自在:引经据典:若无其事:(二)初读感知1.理结构默读,思考:作者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用四字短语回答)2.赏歌会:赏读三个歌唱场面,完成表格。
内容特点写作重点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唱歌的环境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3.朗读课文,你喜欢文中哪些语句?请用波浪线标记,并稍作赏析。
八年级下册语文16.《云南的歌会》(1课时)班级姓名【课前积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文章,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2.了解云南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自主探究提纲】自主探究,理解内容:1.文学常识填空:(借助课内或课外书摘录作者资料):(1′)本文的作者是,苗族,人,他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的成绩,代表作有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说:“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听范读(要求跟读,扫除字音障碍):(9′)3.自读课文(要求扫除字形字意障碍,注意语句朗读停顿):(7′)4.重点词汇掌握(字音字形字义):(2′)蹲踞酬和熹微淳朴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5.展示朗读:(13′)有感情地展示朗读文章语段,其他同学听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文章介绍云南歌会的三个场景,尝试概括其内容及特点。
第一个场景:()特点:。
第二个场景:()特点:。
第三个场景:()特点:。
【巩固拓展训练】1.给加点字注音:迤.()西蹲踞.()譬.()喻荆.()条糯.()米土坎.()矗.()起气氛.()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晨光xī微lüè地飞去屋jǐchún 朴gū桶避yì免灾忌huì3.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舒卷张驰辟疫免灾既物起兴蹲居其上循环无瑞暗然销魂八年级下册语文16.《云南的歌会》(2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应用的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2.体味云南当地的乡土民情,感知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
【自主探究提纲】自主探究,理解内容:1.赏析课文语言,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文句,并说明理由,同时完成下列各题。
①文段“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其怎样的性格特征?②读文章第四段,体会语言及景色的优美,并说说作者着重描写山路风光的目的是什么?2质疑——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2′)3.记录——学完本文后,你得到了哪些收获?(3′)【巩固拓展训练】完成同步练第二题“阅读理解”部分的内容。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学习目标:1、 整体把握文章框架,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和特点2、 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片段。
学习重难点:1、 把握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和特点2、 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3、 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云南民歌简介: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 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 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 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 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 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
他一生共出版了《石 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代表作 有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特别是巨著《中国古 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 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 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
三、扫除字词障碍:1、给划线字词注音:迤西() 蹲踞( 譬喻() 糯米( 阉鸡()箍桶( 2、解释下面的词语:蹲踞:譬喻: 熟习: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龙吟凤啰 四、阅读课文,小组探究完成下面的问题:文中描写了在云南的哪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根据课文内容和表中的 提示填写下表: ) 沟凹( ) 酬和( ) 熹微( ) 龙吟凤哕( ) 花茸茸( ) 酬和:熹微: 淳朴:第二课时五、深入探究:1、再次阅读课文,画出你所欣赏的语段,说说你喜欢它们的原因,注意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共3篇《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1《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云南是我国的一个美丽的省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关于云南的歌会。
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要探究云南歌会的历史、特点和意义,同时还要通过一些音乐作品来了解云南歌会在音乐艺术方面的表现。
让我们一起开始学习吧!一、云南歌会的历史云南歌会是一种传统的云南文化形式,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涉及的音乐样式包括云南民歌、各种地方戏曲、梆子等。
云南歌会享有“云南第一民间文化”和“云南古老音乐传统”等美誉。
尤其是现代谣曲《露骨花》、《金山上的玫瑰》等在全国范围内都很有名。
二、云南歌会的特点云南歌会的特点是多样性,因为云南是一个民族比较多的地方。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艺术表现方式,这些文化和艺术这个通过歌曲来表达。
因此,云南歌会所运用的歌曲种类繁多,歌曲的内容和形式多样,旋律优美,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和艺术氛围。
三、云南歌会的意义云南歌会是云南省民间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它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开发价值。
一方面,通过云南歌会,我们可以了解云南省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
另一方面,云南歌会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渠道,可以促进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
四、音乐作品分析1.《定好亲》《定好亲》是一首短小精悍的云南民歌,它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
歌曲的歌词简单明了,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唱腔悠扬动感。
歌曲是代表了云南歌会的典型特征。
2.《悲欢泪》《悲欢泪》是一首富有情感和文化的云南歌曲,在歌词和旋律方面都非常有特色。
它传达了云南人民的情感和文化。
歌曲的编曲也很有特色,充满了云南民族音乐的特征。
以上是我的关于《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的文章,在了解了云南歌会的历史、特点和意义之后,我们深入分析了两首典型的云南歌曲。
相信这一次课程对同学们了解云南省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文化背景有所帮助通过学习本文,我们深入了解了云南歌会的历史、特点和意义,了解了云南省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学习目标:1、 赏析文中精彩的人物描写(重点、难点)2、 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一、 重点字词迤()西譬()喻 酬()和 柞()木 铁箍()熹()微 即物起兴() 龙吟凤啰()二、 课前质疑沈从文着力描写云南歌会中的哪些人呢?三. 文本研读文本 精研导学1、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 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径髭地打了个吆 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埋 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 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提示:从哪些角度逬行了描写,运用 了哪些词语,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或者怎样的生命状态. 轻松快乐”拉看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 边解口渴去了。
人生命状态年轻妇女赶马女孩传歌老人精读课文,现岀怎样的生命状态。
画描写人物的词句,结合预习的批注,评点他(她)们各自体3、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 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 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 —种淳朴本色美。
4、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 几个大半年开满翹的小山坡。
马上一面欣赏 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 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全 而成的;—面就听各种理呼朋唤侣,和身边 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看各种本地悦耳好 听的山歌。
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 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膛看个油 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 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梵看翅膀琼地飞去。
这种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 复叫个不停。
最有意思的是金,时常从面前 不远草丛中起飞,—面扶摇盘旋而上,—面不 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毡去,仿佛要一直毡透 蓝空。
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 思相互应和.直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 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 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看垒 5、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 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 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 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 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惠济六中赵盼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初识歌会特色。
2、赏读课文,赏析云南歌会的艺术魅力。
3、思读课文,品悟歌会的精神内涵。
课前助学: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沈从文民族应是汉族,但他本人更热爱苗族,他的作品有许多关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代表作:《边城》《湘行散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学习过程:
情景导入
重点字词:
蹲踞()酬和()譬喻()忌讳()
熹微()淳朴()即物起兴()龙吟风哕()
问题1:文中写了哪些人?
问题2:假如你们是一个拍摄小组,你们准备拍摄那幅画面?
(学习方法:精读课文,圈画描写这些人物的词句,结合预学的批注,评点他(她)们各自体现出怎样的生命状态。
)
(一)年轻妇女:
第2段:“(她)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从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怕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红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第3段:(她)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蹬个十
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要求:在空格处填上一个恰当的词表达你的惊讶,赏读感受其生命状态。
(二)赶马女孩:
第4段:“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_______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________唱什么,_____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
(三)传歌老人
第5段: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
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
本文写于1963年。
这一年沈从文有机会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的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他却说:“参加云南的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
讨论问题1:大家通过阅读就会发现他的更新的发现就是什么?
讨论问题2:这段话大家看完后有没有什么疑惑呢?
1948年3月,香港出版一本《大众文艺丛刊》,其中有一篇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把沈从文定性为“桃红色”作家,说沈从文“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1949年初,北京大学贴出打倒沈从文的标语。
这又是致命一击。
沈从文悲痛到自杀,他不得不找一条退路,放弃文学改行研究文物,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
1963年的沈从文,已经20年没有进行文学创作,每天与文物打交道,落寞而自得其乐。
他说“笔如还有机会能用,还有点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来用,会生长一点东西的。
”
讨论问题3:透过《云南的歌会》,再结合你所读到的沈从文的作品,你觉得1963年的沈从文的笔底依然想要传达的是什么?
读完此文,你一定也想抒发些什么吧?拿起你的笔,给下面填空。
云南的歌会,不仅是生活的歌会,
更是的歌会!
还是的歌会!
文中的三个人物特写,年轻的女孩有朝一日会长成年轻的妇女,年轻的妇女也会变成传歌的老人,传歌的老人又把歌传给谁呢?也许又是赶马的女孩,这就像一条河流,这像一条生命之河,也像一条文学之河,如果说20年前沈从文忘情于湘西本土的民族特色,还有人性的真善美,那么1963年,20年后沈从文仍以乡下人的视角回眸,在他的心底,所留存的仍旧是本真的人性美,本色的民族美,本土的文化美,所以我说沈从文就是这样一个守望者,也许就是这种本真、本色、本土就是沉淀在他心底里最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