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计科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4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大纲C语言程序设计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必修课(二)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为计算机类等本、专科学生开设的,以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为目的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同时也是第一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结合一般数值计算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和技巧,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一般问题进行分析和程序设计,编制出高效的C 语言应用程序;同时了解进行科学计算的一般思路,培养应用计算机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基本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算机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计算机程序语言发展史,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函数,数组,指针,文件。
(四)教学时数90学时,60理论,30上机(五)教学方式多媒体授课二、本文第一章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教学要点:C程序的基本结构。
上机环境,进行简单C程序的编写。
教学时数:4学时(理论3学时,上机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
C程序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开发环境上机环境,进行简单C程序的编写。
考核要求:1.掌握编写C语言程序的基本步骤。
2. 掌握上机调试过程。
第二章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教学要点:数据类型。
表达式。
输入输出函数。
教学时数:12学时(理论8学时,上机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数据类型整型、实型、字符型、枚举型、构造类型、指针。
第二节常量与变量第三节运算符与表达式算术运算符及表达式、关系运算符及表达式、逻辑运算符及表达式、逗号运算符及表达式、条件运算符及表达式、赋值运算符及表达式。
第四节标准输入/输出scanf()函数、printf()函数。
第五节数学函数数学库头文件<math.h>。
第六节随机数发生器函数rand()和srand()函数,对应的头文件“stdlib.h”。
考核要求:1.理解数据结构、常量、变量的概念;2.掌握各种运算符的优先级及结合方向;3.熟练掌握数据的输入、输出方法;4.了解其他数学函数及随机函数的使用方法。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大纲课程设计名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编号:05110124学时或周数:1周学分:先修课程: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适用专业:运算机大类一、课程设计目的、性质和任务1. 课程设计的目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是运算机类专业的集中实践性环节之一,是学习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练习。
课程设计是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完成教学打算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打算中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对帮忙学生全面牢固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的实践和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次课程设计通过设计和实现几个应用程序,达到以下目标: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把握C++语言的大体语法规那么;熟练把握大体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式,如类的实现、创建类的实例—对象、实现类的继承等;把握各类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如继承和派生,虚继承、虚函数、抽象类、多态的实现、运算符重载、利用C++标准库等。
把握在VC++平台上进行程序设计和调试的方式。
2. 课程设计的要紧任务学生利用学到的面向对象的大体原理和C++语言语法和编程技术,通过灵活应用 Visual C++ 集成开发环境进行应用程序和系统的开发设计,把握可视化程序设计的大体方式和步骤,强化巩固已有编程知识,训练新的设计与编程思路,帮忙熟悉程序编写,及时查究错误,具体要求包括:整个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学生自己动手。
前2个题目是C++的大体知识,每一个学生都必需完成。
后面题目可作为选做内容。
写出相应的算法分析和源代码。
要求上机调试通过。
对课程设计进行总结,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二、课程设计内容、学时分派及教学要求。
共包括8个大型设计题目,前1个题目必做,后面7个题目至少选做1个,也可依照学习情形自选一个难度更大的选做题。
题目1:通过组合和派生组成新的类本设计题目的任务是利用Point类产生Line类。
别离通过组合类及派生类两种方式实现,并要求别离给出利用类模板实现的程序。
《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必修课)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课程简介:《C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最最基本的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一门最常用的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掌握最基本通用算法以及它们的应用,以及软件开发的完整过程。
本课程含有上机36学时。
每章结束后都有一些上机题,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养成动手的习惯。
最后还有一个较大型的作业,把所学的内容串联起来,综合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扎实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具备自主开发一个简单项目的能力。
课程总学时:90学时(理论:54学时、实践:36学时)周学时:5学时教材名称:《第一行代码——C语言(视频讲解版)》,翁惠玉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年参考书目:《程序设计基础》吴文虎清华大学出版社Programming in C Stephen G. Kochan 人民邮电出版社The art and science of C Eric S. Roberts 机械工业出版社知识结构:理论知识60%+实践能力40%成绩评估:总成绩(100%)=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40%)=作业+实验;期末成绩(60%)=考试方式(笔试)二、课程教育目标(一)在知识方面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如下知识:1.C语言的语法;2.过程化程序设计;3.通用的算法设计思想;4.软件开发的完整过程。
(二)在能力方面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如下的能力:1.基本的算法设计能力;2.利用某个编程环境编译、链接、和调试程序的能力;3.熟练应用C语言编写程序的能力;4.运用软件工程思想开发简单软件的能力。
(三)在素质方面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1.计算思维能力;2.应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语言程序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12110202课程名称:C语言程序设计周数/学分:2/2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开课教研室:信息与计算科学教研室一、目的与要求:《C语言程序设计》是实践性教学内容之一,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辅助教学过程,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设计,使学生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的程序设计能力,初步具备解决实际数值计算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传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以C为语言基础,培养学生严谨的程序设计思想、灵活的思维方式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逐渐掌握复杂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手段,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课程上机实践的目的绝不是简单地验证主用教材和教师讲课的内容或验证学生自己所编写的程序正确与否,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和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二、课程设计内容:1.了解程序设计的一般要领,计算机算法。
2.掌握C语言的基本概念、数据结构,特别是表达式的应用和基本操作。
3.掌握C语言流程控制结构与模块化程序设计。
4.掌握C语言指针概念及指针运算。
5.掌握常用算法的设计方法。
6.掌握分析C程序的方法。
7.掌握并能熟练应用程序的调试技术。
三、课程设计步骤与方法1.教师向学生讲解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补充相关基本知识,布置课程设计任务。
2.学生查找资料,编程、调试程序。
本步骤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求学生分析算法,写出相应程序,并对结果进行解释。
3.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四、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1.算法说明正确无误,图表符合技术规范要求。
2.毎生一台计算机,要求学生使用C语言软件编写相关程序。
3.按要求完成一篇的课程设计报告。
4.课程设计的方式:以集中学习为主;独立完成课程设计阶段规定的全部工作任务。
程序设计语言C课程教学大纲(Programming1anguage)学时数:64学时其中:实验学时:18学时课外学时:。
学时学分数:4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也是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先导课。
其目的和任务是通过课堂讲授和上机编程,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程序设计能力和程序阅读能力,能够以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进行本专业后续课的学习、研究和工程应用,为专业继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有关概念,熟练掌握C语言的语法、语义和用法,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方式和用计算机解题的基本算法,能够用C语言描述算法及编写小型应用程序。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C语言概述(2学时)一、基本内容(一)C语言的历史背景、简况及其特点(-)简单的C程序介绍(Ξ)C程序上机的基本步骤二、基本要求(一)了解C语言的主要特点,C程序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的语法单位。
(-)C程序上机的基本步骤。
第二章程序的灵魂——算法(2学时)一、基本内容(一)算法的概念和特征(二)表示算法的各种方法(三)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二、基本要求(一)深刻理解算法的概念,至少会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方法表示一个算法。
(二)熟练掌握程序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即: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控制结构。
(三)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第三章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4学时)一、基本内容(-)C的数据类型(二)常量与变量(三)各种运算符与表达式二、基本要求(一)熟悉C的各种数据类型;主要掌握“基本类型”的应用。
(二)掌握整型、实型、字符型的应用;各类数值型数据的混合运算。
(三)熟练使用各种运算符和相应的表达式。
重点:C运算符及应用特点难点:自增、自减运算符第四章最简单的C程序设计——顺序程序设计(2学时)一、基本内容(一)C语句概述:赋值语句(二)标准的输入输出函数(三)简单程序举例二、基本要求(一)了解C语句的语句类型;掌握赋值语句。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大纲课程名称:C语言程序设计适用专业: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学分:4总学时:72其中:理论学时42实验学时30先修课程:无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C语言程序设计》是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学会利用C语言解决一般应用问题,并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程序设计基础。
主要任务是介绍C语言中的数据类型,运算,语句结构及其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通过上机操作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要特别强调讲授与上机操作相结合,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上机条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1.掌握赋值语句的使用方法及各种类型数据的输入输出;2.掌握实现选择和循环的编程方法,学习调试程序;3.掌握一维、二维数组的定义、赋值和输入输出方法,掌握字符数组和字符串函数的使用,掌握与数组有关的算法(如排序算法)等;4.掌握定义函数及调用函数的方法,初步掌握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的概念和使用方法;5.通过实验进一步掌握指针的概念,学会定义和使用指针变量,能正确使用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能正确使用指向字符串的指针变量;6.掌握结构体类型变量的定义和使用,掌握结构体类型数组的概念和使用;7.掌握文件以及文件指针的概念,初步学会使用文件的打开、关闭、读、写等文件操作函数。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第一章C语言概述及程序设计基础(一)基本教学内容1.1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特点;1.2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1.3算法的概念及描述方法;1.4结构化程序的结构与描述工具;1.5程序编辑、编译方法;(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了解C语言的历史背景、C语言的特点、C 语言源程序的结构、理解算法的概念、特点;理解并掌握结构化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和N-S结构流程图、掌握C程序的上机步骤,开发环境及其基本操作方法。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名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类型:必修周数:3学时:36学分:2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课程设计性质与教学目标使学生山传统的程序设计方法逐步过渡到使用类、对象的方法进行程序设计,利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方法解决客观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更深入地体验面向对象思想的精髓,充分理解类的封装、继承为程序设计带来的好处二、教学目标与进度安排1、开题时间:第一周任务与要求:选题介绍、分组、选题、学习开发方法及范例重点与难点:了解和掌握系统开发方法2、设计与实现时间:第二周任务与要求:分组讨论、设计算法流程、实现算法重点与难点:设计与实现所选的题目3、考核时间:第三周任务与要求:测试算法、撰写实验报告及其它文档资料重点与难点:总结程序中所遇到的问题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考核方式:1.源程序及可执行程序2.实验报告成绩评定标准:(D设计方案合理性(占10%)(2)功能实现(占60%)(3)文档质量(占20%)(4)学习态度、思想作风、纪律、合作精神(占10%)四、教材及参考书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郑莉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参考书目:1、《实用Visual C++编程大全》陈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VC++编程技术与难点剖析》辛长安、梅林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3、《C++程序设计语言》(特别版)Bjarne Stroustrup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4、《C++程序设计教程》钱能著清华大学出版社五、说明参考题目如下:(一)管理类题目主要训练目标:1)熟习结构体操作,为学习数据结构打好基础;2)熟练掌握文件的操作,为学习数据库打好基础;3)熟习系统开发过程,为学习软件工程打好基础。
1.题目:个人名片(或通讯录)管理系统功能基本要求:1)能查询、录入、增加、删除。
2)复制、备份。
3)支持网络功能(比如:模仿QQ) o2.题目:成绩管理系统功能基本要求:1)按班级建立学生文件,对应增删改功能。
C语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C语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0690270课程类型:C语言课程设计学分/学时或周:2/2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安全先修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一、内容简介“C语言课程设计”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的后续配套课程设计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其目的是,一方面是对“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课程的总结和提高,另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项目文档的撰写能力。
使学生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该实践环节,可以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通过答辩训练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二、教学安排内容C语言课程设计不仅是对程序设计能力的综合锻炼,更是对团队合作、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过程的训练。
因此,课程设计根据题目的难度由小组合作完成,每个小组1~3人。
整个课程设计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开题、系统设计、系统编码实现、系统测试、系统评价与验收。
1.开题:题目可来自教师指定的参考题目,也可自由选题,特别是鼓励有创新性的题目或是在已知题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2.系统设计:系统设计的任务是对所确定的题目从问题需求、数据结构、程序结构、难点及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形成的系统设计方案,并进行详细的分工。
3.系统编码实现:小组成员根据初步的系统设计方案,对系统编程实现。
4.系统测试: 在各程序模块编码完成并集成后,就可以开始对整个系统进行测试。
5.书写实验报告:完成文档整理,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6.系统评价与验收:通过小组答辩的形式对程序的功能进行评价与验收。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序号教学具体内容学时或天数分配讲课实验上机讨论参观其它1 开题0.5天2 系统设计1天3 系统编码实5天现4 系统测试2天5 书写实验报告1天7 验收与答辩0.5天三、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体现1.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2.掌握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问题的分析和描述、流程图绘制等);3.基本的数据结构设计能力;4.基本的算法设计能力;5.基本的界面设计能力;6.基本的程序测试能力;7.较规范的文档整理能力;8.代码的规范设计能力。
《C程序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C程序设计(C Program Design)二、学时与学分授课学时:80 学分:3三、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五、后续课程《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六、教学目的《C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是学生入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面向过程的编程方法。
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如下:(1)理解计算机语言的作用,掌握计算机编程的基本方法(2)培养起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3)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编码基础七、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上机(实验)要求及学时分配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C语言概述1.1 C语言出现的历史背景1.2 C语言的特点1.3 C程序举例1.4 C程序上机步骤第二章程序的灵魂——算法2.1 算法的概念2.2 算法的特性2.3 算法的表示方法2.4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第三章数据类型与运算符3.1 C的数据类型3.2 常量与变量3.3 整型数据3.4 实型数据3.5 字符型数据3.6 变量赋初值3.7 不同类型之间的混合运算3.8 算术运算符和算术表达式3.9 赋值运算符和赋值表达式3.10 逗号运算符和逗号表达式第四章顺序程序设计4.1 语句概述4.2 赋值语句4.3 数据的输入输出4.4 字符数据的输入输出4.5 格式输入与输出4.6 顺序结构程序设计举例第五章选择结构程序设计5.1 关系运算符和关系表达式5.2 逻辑运算符和逻辑表达式5.3 if语句5.4 switch语句5.5 程序举例第六章循环程序设计6.1 构成循环的四种结构6.2 goto语句及用goto语句构成循环6.3 while循环(当型循环)6.4 do~while循环(直到型循环)6.5 for循环6.6 循环的嵌套6.7 break和continue语句6.8 程序举例第七章数组7.1 一维数组7.2 二维数组的定义和引用7.3 字符数组第八章函数8.1 概述8.2 函数定义的一般形式8.3 函数参数和函数值8.4 函数的调用8.5 函数的嵌套调用8.6 函数的递归调用8.7 数组做为函数参数8.8 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8.9 变量的存贮类别8.10 内部函数和外部函数8.11 如何运行一个多文件的程序第九章预处理命令9.1 宏定义9.2 “文件包含”处理9.3 条件编译第十章指针10.1 指针的概念10.2 变量的指针和指向变量的指针变量10.3 数组与指针10.4 字符串与指针10.5 指针运算小结第十一章结构体与共用体11.1 概述11.2 定义结构体类型及变量11.3 结构体变量的引用11.4 结构体变量的初始化11.5 结构体数组11.6 指向结构体类型数据的指针11.7 用指针处理链表11.8 共用体11.9 枚举类型11.10 用typedef定义类型第十二章位运算12.1 位运算符和位运算12.2 位运算举例第十三章文件13.1 C文件概述13.2 文件类型指针13.3 文件的打开与关闭13.4 文件的读写13.5 文件的定位13.6 文件小结基本要求:上机(实验)要求:上机环境要求:Visual C++6.0程序环境,Turbo C本课程包括12个上机实验,每次2学时,从第5周开始。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大纲(课程代码:XBB021005)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总学分/总学时:4学分/64学时理论学时:48学时实验(上机)学时:16学时开课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课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一、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模块的重要组成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C语言基础、条件、循环、函数、结构体、指针、文件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阅读和运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设计、编写、调试和运行C语言程序。
培养学生程序设计、开发与测试能力,应用计算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为学习后续课程和进一步获得程序设计相关知识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学习要求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
学习者必须通过大量的编程训练,在实践中掌握程序设计语言,培养程序设计的基本能力,并逐步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在学习方法上要求学生要“弄清概念、注重实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一)简单的C程序设计(理论学时10+实践学时2(课内实验)+4(课外实验))1.教学内容(1)C语言概述(2)简单的屏幕输出程序(3)简单的顺序结构程序(4)简单的if分支程序(5)简单的指定次数循环程序(6)简单的函数定义与调用2.基本要求(1)了解C语言的基本特点与结构,了解C程序的编译与编程环境,问题的基本求解过程(2)掌握输入与输出语句、赋值与关系表达式(3)掌握简单的C程序设计,具体包括顺序、分支、循环以及函数3.重点与难点(1)重点:简单的顺序、分支、循环以及函数程序设计(2)难点:指定次数循环以及函数程序设计(二)分支结构程序设计(理论学时4+实践学时2+2)1.教学内容(1)字符类型(2)switc h语句(3)分支结构程序设计2.基本要求(1)掌握字符类型数据及其输入、输出(2)掌握逻辑表达式及应用(3)掌握双路选择语句(if语句):if语句的形式,if语句的嵌套(4)掌握多路选择语句分情况语句(switch语句):分情况语句的形式、语义、分情况表达式的类型要求3.重点与难点(1)重点:if以及switch语句的应用(2)难点: if语句的嵌套;switch语句的正确使用以及case、break的结合应用(三)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理论学时6+实践学时2+4)1.教学内容(1)while循环(2)do while循环(3)break与continue(4)嵌套结构的循环2.基本要求(1)掌握指定次数的循环(for循环)的形式和使用(2)掌握“当型”循环(while循环)的形式和使用(3)掌握“直到型”循环(do-while循环)的形式和使用(4)掌握循环结束条件(5)掌握循环控制变量的使用(6)掌握指定循环的提前结束方法(7)掌握嵌套结构的循环程序设计3.重点与难点(1)重点:for、while、do…while语句的应用(2)难点:循环语句的合理使用;多重循环程序设计(四)函数程序设计(理论学时4+实践学时2+4)1.教学内容(1)函数的定义与调用(2)变量与函数2.基本要求(1)掌握函数的定义与声明方法(2)掌握函数的调用方法与参数传递方式(3)掌握变量与函数的关系;几种常用变量(局部变量、全局变量以及静态局部变量)的作用范围和生命周期3.重点与难点(1)重点: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法;常见变量与函数的关系及其作用范围和生命周期(2)难点:函数的参数传递;静态局部变量(五)数据类型与表达式(理论学时2+实践学时2+2)1.教学内容(1)数据的存储与基本数据类型(2)常量与变量(3)数据的输入与输出(4)类型转换(5)表达式2.基本要求(1)掌握基本数据类型(主要的整型、实型、字符型)的常量和变量的说明方式,定义于基本数据类型之上的各种运算。
《C语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二、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的: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实践性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既动手又动脑,独立实践的机会,以便使学生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问题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程序设计、程序调试及项目开发能力。
同时,该课程设计也将为后续课程C++、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提供必要的实践基础。
2.教学要求:
本课程设计要求利用C语言理论课和实验课中学到的C语言知识和编程技巧,通过布置具有一定难度、一定编程量的课程设计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并应用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掌握常用的调试技巧和方法。
最终使学生通过本课程设计掌握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编程技术,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具备利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内容与时间安排
内容:
在进行课程设计题目选择时,应当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a)设计的选题首先要符合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课程中所学的基本知识,进
行基本技能方面的训练;
b)设计的选题的主要内容应当是学生在理论课程中学过的知识,有需要扩展的知识,
应在设计过程中补充讲解;
c)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到难易适中,或因人而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
完成任务,有所收获。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统一给出5个参考题目,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题目进行开发,也可以自己选择这5个之外的其它题目。
如果选择参考题目之外的题目,应该先由指导教师
进行题目可行性分析,确定所选题目是否符合课程设计要求,若题目符合课程设计要求,才可以作为最后的课程设计选题。
所给出的5个参考题目如下:
1)成绩管理分析系统
2)图书管理系统
3)学生学籍管理系统
4)运动会成绩管理系统
5)职工信息管理系统
各个题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成绩管理分析系统
功能及要求描述:
(1)系统涉及的基本数据信息应该包括学号、姓名、系别、班级和所选科目及各科成绩
等;
(2)学生基本信息及所选科目成绩的录入;
(3)基本信息的查询(分系、班级;分科目)与修改;
(4)对每系或每班各科成绩进行分析(即求单科平均成绩、及格率和优秀率);
(5)对所开课程的成绩分析(求其平均成绩,最高分和最低分);
(6)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排名(单科按系别或班级进行排名,对每一个班级,同一学期
学生总体成绩进行排名,并显示各科成绩信息);
(7)要求有简单的界面设计,能够实现友好的交互;
(8)在基本要求达到后,可进行创新设计,如系统用户功能控制,对管理员级和一般级
别的用户系统功能操作不同。
2.图书管理系统
功能及要求描述:
(1)系统涉及的基本数据信息应该包括图书名称、图书编号、图书单价、图书作者、图
书存在状态,借书人的姓名、性别、学号等;
(2)新进图书基本信息的输入;
(3)图书基本信息的查询;
(4)对撤消图书信息的删除;
(5)为借书人办理注册;
(6)办理借书手续(非注册会员不能借书);
(7)办理还书手续;
(8)系统应该具有简单的菜单,能实现友好的交互;
(9)在基本要求达到后,可进行创新设计,如实现会员资料的查询、会员注销等。
3.学生学籍管理系统
功能及要求描述:
(1)系统涉及的学生学籍至少应该包括学号、姓名、性别、年龄、籍贯、系别、专业、
班级等;
(2)学籍登录、插入功能;
(3)学籍记录修改功能;
(4)学籍记录删除功能;
(5)学籍记录查找功能;
(6)学籍表输出功能;
(7)系统应该具有简单的菜单,能实现友好的交互。
4.运动会成绩管理系统
功能及要求描述:
(1)整个系统的信息界面为汉字界面,输入输出均用汉字实现;
(2)运动会的项目至少包括:100米、铅球、跳高、跳远;
(3)可以从键盘将学生的各个运动项目的成绩输入;
(4)运动会的录入成绩可以通过查询方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通过运动员姓名);
(5)系统具有修改输入资料的功能;
(6)系统需要实现对文件的读取和写入操作;
(7)系统应该具有简单的菜单,能实现友好的交互;
(8)系统具有对某一运动会项目的名次进行排序,使其按降序排列的功能(可选功能);
(9)每一项目都有对应的折合分数,系统可以计算出所有代表队的比赛总得分,并将各
队按总得分降序排列(可选功能);
(10)系统可以将各个参赛队的所有队员在每个项目中的成绩全部显示出来(可选功能);
(11)系统可以用运动员的姓名来查询该队员的此次运动会的所有项目成绩(可选功能)。
5.职工信息管理系统
功能及要求描述:
(1)系统涉及的职工基本信息包括职工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职务、工资、
住址、电话等(职工号不重复);
(2)录入职工信息并保存;
(3)显示所有职工信息(以一定的格式);
(4)查询职工信息(按一种或多种关键字方式);
(5)修改职工信息并保存;
(6)删除职工信息;
(7)系统应该具有简单的菜单,能实现友好的交互。
时间安排:
课程设计的题目应提前一周布置,以便学生作好充分准备,课程设计主要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分析设计准备阶段(0.5天):
在资料查阅的基础上,学生对所选课题进行功能分析与设计,确定方案。
2、编程调试阶段(3.5天):
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程序的编制与调试,指导老师应实时考察学生的实际编程与调试能力。
3、撰写设计报告阶段(0.5天):
学生根据规定的格式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4、答辩与考核阶段(0.5天):
答辩可以用语言表达方式和直接在机房中进行实际操作与调试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师将根据每一学生的表现及能力进行综合评分。
四、报告要求
本课程设计在最后应该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计算机上实现的系统源程序(可运行的),另一部分是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上所实现的系统应能基本实现所选题目的功能要求,能正常演示。
提倡所设计的系统具有一定的拓展和创新。
学生应对所实现的程序熟练掌握。
总结报告包括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重要功能部分)、测试的步骤和内容、课程设计总结、参考资料等。
五、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考核采用答辩方式,具体根据系统实现的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课程设计总结报告的完成情况、答辩的水平以及学习态度等进行综合考评。
六、成绩评定
考核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制,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
考核标准包括:
(1) 设计方案(所占比例为15%);
(2)总结报告(所占比例为15%);
(2)图纸、程序、计算、作品等的完成质量(所占比例为30%);
(2)创新与发挥情况(所占比例为10%);
(2)答辩情况(所占比例为20%);
(2)出勤率(所占比例为10%);
各项考核内容在给成绩时按百分制,之后将各项之和的总成绩转换为五级记分制作为最终结果。
七、必要的说明
执笔人:张凌晓审核人:
编写时间: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