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一: 报业集中其因应之道
- 格式:ppt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23
公共关系学案例分析1.让客人每天多看一遍富士山日本有一家电子公司,总部设在东京,分部和生产区设在大阪。
为此,公司每天都安排了人员负责购买专线车票,为与该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客人提供方便。
德国人汉森是每天享受这种方便的外商之一。
在坐过多次专线车以后,汉森发现:每一次去大阪,工作人员给他安排的作为都是靠右窗的,而回东京的时候,则是靠左窗的。
起初,他还以为是巧合,经工作人员证实不是巧合之后,他有点想不明白了。
这时候,该工作人员人员微笑着告诉他:“这是特意为您安排的,因为在这个座位上,来回都能够看到咱们这儿最美的风景。
每天让您多看一遍富士山,是为了让您能够深深地记住这个地方,记住咱们公司。
”每天多看一遍富士山,成了汉森在日本生活、工作期间最感动的一件事。
这种感动也使得这家日本公司得到了回报——后来,汉森把他原计划的投资追加了一倍。
讨论题:(1)让客人每天多看一遍富士山,这不过是举手之劳,但是,在这种举手之劳的背后体现了哪一种公关思想?(2)想别人之所想,日本这家电子公司工作人员的这种做法,对我们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处理公众关系有何启示?基本分析:让客人每天多看一遍富士山,这不过是举手之劳,但是,在这种举手之劳的背后体现了公众导向的公共关系观念。
公众导向观念强调组织一切活动,包括公共关系活动都必须以公众的利益和需要为出发点,以公众的需要和利益的实现为归宿点。
这位工作人员虽然不是专职的公共关系人员,但他在实际的具体工作中,自觉地为客户着想,尽量去满足客户的需要,争取客户对本公司的好感。
想别人之所想,日本这家电子公司工作人员的这种做法,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1)公共关系观念作为一种制约和影响组织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它不仅指导着组织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开展,而且渗透到组织日常管理运行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着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组织所有人员必须遵循的。
(2)组织应加强公共关系观念教育,使全体成员都具有公共关系意识,都按照公共关系的要求去做,在组织中形成自觉的、浓厚的公共关系文化氛围,从而把公共关系观念的要求贯穿在组织运行的各个职能环节和各项工作的之中,这也是全员公关的要求。
垄断报业形成的原因一.垄断报业形成的原因1,首先是政治上的需要2,其次是经济上的需要3,再次是报业自生经营上的需要二.垄断报业的特点及形成状况19世纪后期,同业间竞争和兼并日益加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报纸业基本上都置于垄断组织的控制之下。
垄断报业特征有两个方面其一:报纸的种数逐步减少,报纸的销量不断增大。
同一城市中,往往只有一家或几家报纸发行,但属于同一老板。
“一城一报”现象遍及大中小城市。
其二,报团日益膨胀。
各报团为了生存而兼并他报,为了发展而兼并他报,从而导致报团的规模不断扩大。
报团拥有规模巨大地技术设备,广告收入丰厚,下辖各报共同采访,共发新闻,以雄厚财力兼并资本少,规模小的报纸。
美国著名的报人约瑟夫.普利策(Jseph Pulitzer,1847—1911)是美国现代报业创始人,倡导“新新闻学”1883年,他领导的《纽约世界报》成为美国现代报纸的开端。
美国第一个现代报团是斯克里普斯报团。
美国的北岩勋爵(1865-1922)是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报业的创始人。
他在1896年创办的《每日邮报》是英国现代资本主义报纸的开端。
北岩1896年创办的《每日邮报》,该报迅速获得成功。
伦敦和外地报纸群起仿效。
它被认为是英国的大众化报纸的典型,该报的出版使英国报业进入一个划分大众化报纸与高级报纸的新时代。
19世纪末,英国报业在便士报的刺激下,空前发展,在此过程中开始出现报业垄断组织。
英国第一个报团是北岩创建的,《每日邮报》是该报团的起点。
以此为雄厚的资本,他又创办《每日镜报》(1903)收购《观察家报》(1905),1908年他从沃尔特家族购入《泰晤士报》大部分股份。
北岩报团成为当时英国最大的报业垄断组织,北岩本人也被称为“舰队街的拿破仑”(伦敦舰队街曾是英国报业与出版中心)法国报团出现于一次大战之后,远远迟于美,英,德三国,其报团规模也不如上述国家,原因在于一方面法国报业商业进程化慢,商业报纸与“政党报纸”长期并存,难以形成大型的报业垄断组织,另一方面外省报纸实力雄厚,质量高,独立性强,致使巴黎大报向外扩张困难,不易于形成报团。
简析集权主义报业理论摘要:集权主义报业理论流行于16世纪到19世纪的东西方各封建专制国家,是这些国家报刊控制制度的理论基础。
它反对言论的多样性和思想的多元化,视报纸为政府的一项特权,强调报纸的报道言论须支持政府、维护安定,拥护新闻检查,国家和团体比个人重要。
本文希望通过分析集权主义报业理论,深刻理解集权主义报业理论的内涵。
关键字:集权主义传播学新闻史1、引言集权主义报业理论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弗雷德·西伯特(Fred S. Siebert)、西奥多·彼得森(Theodore Peterson)和韦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在1956年出版的著作《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中首次提出。
当社会和技术充分发展到足以产生我们今天叫做大众传播媒介的时候,这一理论就为许多国家所自动采纳了,在许多现代社会里,它奠定了报刊制度的基础。
2、集权主义报业理论概述2.1集权主义报业理论的历史来源:(1)柏拉图集权主义理论的最早的代表人物。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个人可以在实际上离开自己的国家,但是在思想上必须保持对国家的绝对服从的观点。
这样的观点反映在报刊的控制上就是国家是对报刊控制的绝对权威,任何个人的言论都必须在国家的绝对控制之下,如果损害了国家的最高目标,个人观点都必须要受到控制和惩罚。
法规可以有错误,但是无论在怎样错误的法规,执政者的执行权利是不可动摇的。
柏拉图的思想在对言论传播的控制具体表现在写作规则、检查制度、鼓励举报、驱逐抒情诗人等方面。
(2)韩非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法的家集大成者。
他极力鼓吹愚民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
在言论方面,他主张“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再次禁其事”,为了适应中央集权封建专制政权的需要,必须统一人们的思想。
(3)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曾出版巨作《君主论》。
新闻稿的成功要素与案例研究在流传的信息大海中,新闻稿是一种重要的媒体形式,具有广泛的传播实力。
然而,要使一篇新闻稿引人注目并成功传递信息,需要遵循一些重要的要素。
本文将介绍新闻稿成功的要素,并结合实际案例加以研究。
一、准确的信息与信息价值新闻稿的第一个成功要素是准确的信息与信息价值。
一篇新闻稿应该提供真实、准确、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这意味着作者应该收集充分的事实,并通过客观的途径来呈现这些事实。
同时,新闻稿应该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实用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并给他们带来实用的信息。
例如,2019年6月发生了一起世界性的事件,某国际组织发布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报告。
一篇成功的新闻稿会以简明扼要的方式介绍报告的主要发现,并对这些发现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向读者传达这一重要信息的价值。
二、清晰的结构与语言新闻稿的第二个成功要素是清晰的结构与语言。
面对读者众多的情况下,一篇简单明了的新闻稿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因此,作者应该遵循一个清晰的结构,以便信息的传达更加流畅。
常用的结构包括"谁、什么、何时、何地、为什么、如何"等。
此外,语言的选择也是新闻稿成功的关键。
新闻稿应该使用简洁、具有说服力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专业术语,以便广大读者能够快速而轻松地理解。
例如,在一篇针对大众的健康报道中,一个成功的新闻稿可以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描述如何预防一种常见的疾病,并提供简单易行的预防方法,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三、引人入胜的标题与开篇新闻稿的第三个成功要素是引人入胜的标题与开篇。
标题是读者决定是否继续阅读的第一道门槛,因此,一个有吸引力的标题是成功的新闻稿的关键。
一个好的标题应该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同样重要的是,新闻稿的开篇。
一个成功的新闻稿应该用简洁的语言和有趣的情节引起读者的兴趣,让读者愿意继续阅读整篇文章。
开篇应该概括整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并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或展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当前报业过度竞争的原因及对策的论文摘要本文以上海报业为例,对当前报业过度竞争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上海报业过度竞争“报业‘寒冬’并不是新媒体出现的结果,而是报业本身的竞争过分激烈。
导致广告收入下滑”。
“报业内部的竞争是影响上海报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上海报业目前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过度竞争,报业经营的主体太分散”。
这是笔者就“报业寒冬论”访谈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某资深人士时他的看法。
近年来,上海报业虽然一直处于全国报业前列,但仍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全国“报业寒冬”的漩涡。
一般人认为,“报业寒冬”是新媒体冲击的结果。
不可否认,来势汹汹的新媒体确实对报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经多次调查访谈发现,影响报业下滑的致命因素并不是新媒体,而是报业内部的过度竞争,诚如上述某资深人士所言。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上海报业内部的过度竞争呢?报业又该如何采取措施呢?这是本文要着力探讨的内容。
一、报业过度竞争的原因1报纸种数多据2004、2005、2006年的“上海报纸出版统计年报”一览表可以看出,上海报纸种数多,2004年达103种,到2006年也有101种,三年来才减少了2种(协会社团报、校报各减少1种)。
其中,2004年光解放、文新两大报业集团就有23种。
2006年也有22种(因《新闻午报》转到文广传媒集团)(见表1)。
报业竞争的实质是生存空间的竞争,众多报纸共同瓜分上海报业市场,必定会导致过度竞争。
2报纸同质化同质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结构类同质,二是新闻报道或栏目设置上同质。
在结构类同质上,主要表现为上海的同类报纸太多,日报数量偏多,如每天都有《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新闻午报》、《新闻晚报》、《青年报》、《东方早报》几大主要日报瓜分市场,另外还有专业类日报如《东方体育日报》、《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等。
通过考察2004、2005、2006年所出版的所有报纸,发现在结构类同质上表现最典型的要属读书类报纸和经济类报纸。
关键词:信源技术支持新闻专业主义新闻记者独立战争结束后,就是否批准宪法问题,美国形成了支持此问题的联邦派和反对此问题的反联邦派。
为了宣传各自的见解主张,纷纷创办报纸作为自己的舆论宣传工具。
美国报纸随即进入了“政党报纸时期”。
但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美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民主意识的觉醒和对信息的高度渴求,促使了大量以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为服务对象的便士报的诞生,在19世纪30年代,这种大众化的报刊迅速取代了政党报纸在美国报业的中心地位。
政党报纸结束后,美国新闻业迎来了新闻信息时代。
但是中国报业的发展历程却经历了政党报纸裹挟大量新闻信息而发展的阶段。
以现代报业发展理念来审视,信息服务无疑是大众传媒基本的、也是首要的社会功能。
然而,在改良派和革命派各自为己之阶级理想、政党主张而奔走之时,在军阀混战、国共合作与对峙之时,政论在报纸上处于中心地位之际,新闻信息并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
没能唱主角,不代表在报业舞台上没有新闻信息的一席之地。
正是这点点的萌芽在种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使信息报道逐渐成为报纸的主角,中国的新闻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
信源丰富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传播至少要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①对于新闻报道而言,多变的时势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在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间,有几件影响较大的事件,也刺激了新闻信息的大量报道。
首先,清末新政引起民众的高度关注。
清朝政府为了挽救自己于1901年开始被迫在政治和经济等领域推行系列改革。
如政治上裁撤通政司、废除刑讯等,经济上,中央政府设立了商部,并颁布了在省会及大城市成立工商两局的章程等。
但随着武昌起义枪声的打响,大清的图强之梦也随之瓦解。
但在此期间作为臣民的受众对清政府推行的新政的内容、进程、影响等进行关注,各刊物报纸、各社会团体也争相鼓吹开议院、定宪法,声势十分浩大,因此客观上保证了新闻源的丰富性和持续性。
其次,一战的爆发使得人们对信息高度渴求。
⼆战后法国报业资本垄断成因分析第9卷第8期Vol.9 No.843⼆战后法国报业资本垄断成因分析任雅婧(天津师范⼤学,天津 300000)摘 要:法国报业的发展从成⽴之初就与政治发展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法国报业在⼆战后出现了明显的资本垄断化特点。
这⼀特点是由于当时国内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国内政策共同决定的。
法国报业资本化是法国⼤国之路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法国;报业;戴⾼乐中图分类号:G219.19 ⽂献标志码:A ⽂章编号:1674-8883(2018)08-0043-0120世纪40年代法国新闻界欣欣向荣,但是第⼆次世界⼤战不仅造成了⽣灵涂炭,⽽且也使报业发展遭受严重的打击。
战前的法国报业在王权集权的统治下,新闻事业的整体发展都被限制,报社的出版⾃由与新闻⾃由也在压抑下艰难发展。
⼀、“⼆战”后法国报业的发展特点(⼀)报业集团化发展,⾮政治化倾向严重与战前严密的新闻管制不同,⼆战后名为⾃由发展实则经济制约的新闻发展特点,使得法国报业出现了报业集团产⽣、政党报刊衰退、报刊印数增加、报刊种类减少⼏个集中化现象,报业集中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垄断。
报纸的“⾮政治化”发展倾向使得舆论报迅速衰落、新闻报政治性内容减少,⽽采编⽅针和⽬标受众明确化使得地⽅报业迅速崛起,巴黎报业衰退。
(⼆)报刊竞争激烈,报业资本垄断形成法国解放初期,报纸出现了⼏种新情况:⼀是附逆的报刊被关闭;⼆是地下报纸均公开出版;三是数⼗种新的巴黎报纸创刊;四是⼆次⼤战前的巴黎报纸中,仅有4家拒绝附逆的⽇报获准复刊,⼤资本家通过报团控制报业的局⾯曾⼀度被暂时打破。
1946年,报纸篇幅限额取消,法国报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报纸在经济困难的压⼒下不是停刊,就是被⼤资本家购买。
于是逐渐恢复了⼆战前垄断资本家控制报业的局⾯。
[1]在资本垄断的情况下,法国产⽣了四⼤报业集团:⼀是阿谢特公司控有的“法兰帕尔报团”(主要报纸有《法兰西晚报》《巴黎新闻》;⼆是阿莫⾥的《解放了的巴黎⼈报》报团;三是普罗沃斯特的《费加罗报》报团;四是勃萨克的《震旦报》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