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上数学上册 第二章 水位的变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64.50 KB
- 文档页数:12
学案15 “水位的变化”学习目标:1、能综合运用有理数概念及有理数加法、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B层)2、通过与实际问题的联系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A层)一、复习与回顾(B层)1、取河流的警戒水位为0点,超出警戒水位1.9米,记为+1.9米,那么-10.8米表示2、星期一的水位是警戒水位33. 4米,星期二比星期一升高0. 2米,记为+0. 2米,假如星期三比星期二的水位变化为-0.3米,那么它表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二的水位是 _______ 米,星期三的水位是________ 米.3、小明记录某地气温变化,山顶气温是5°C,山脚气温是17°C.山脚与山顶的温差是3 1 14、计算.2工—(—8—) + (—2—)+ 0.25 —1.5 — 2.754 2 4解:二、学习过程(B层)任务一:1、如图是流花河的水文资料(单位:米),取河流的警戒水位作为0点,那么图中的其他数据记作什么?(1)最高水位记成___________ ;(2)平均水位记成___________ ;(3)最低水位记成___________ .2、下表是小明记录的今年雨季流花河一周内的水位变化情况(上一周末的水位达到警戒水位,表中正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上升,负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下降)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水位变化/+0. 20+0.81-0. 35+0. 03+0. 28-0. 36-0.01米(1)星期一的水位是米;(2)星期二的水位是米;(3)星期三的水位是米(4)每天的水位填入下表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每天的水位/米(5)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周水位最高是星期_____________ ,水位为 _____ 米,比警戒水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或低)__ 米;(6)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周水位最低是星期_____________ ,水位为 _____ 米,比警戒水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或低)__ 米;(7)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周日水位是____________ 米,比上周日水位(高或低)米.(你有哪些算法?)(8)以警戒水位为0点,记录每天的水位来填写下表.星期一—ZZ1四五六日每天的水位/米水位/米据上表,用折线统计图表不本周的水位变化情况.三、巩固练习:1.课本P73随堂练习1… (B层)2.课本P73问题解决1。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朝阳湖镇七年级数学上册2.6.3 水位的变化教案(新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朝阳湖镇七年级数学上册2.6.3 水位的变化教案(新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朝阳湖镇七年级数学上册2.6.3 水位的变化教案(新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2.6.3水位的变化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活动内容:对学生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与上课相关的资料(新闻与水文资料)。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活动内容:幻灯片展示情境上图是流花河的水文资料(单位:米)第三环节:合作学习活动内容:1。
如果把流花河的警戒水位记为0点,那么其他数据可以分别记为什么?并且说明自己的思路。
请大家继续观察并独立思考,各自在交流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
2.下表是小明记录的今年雨季流花河一周内的水位变化情况(上周末的水位达到警戒水位)。
教学过程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水位变化/米+0。
2+0。
81-0。
35+0.03+0。
28—0。
36—0。
01注:正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上升,负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下降。
(1)本周哪一天流花河的水位最高?哪一天水位最低?它们位于警戒水位之上还是之下?与警戒水位的距离分别是多少?(2)与上周末相比,本周末流花河水位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3)请完成下面的本周水位记录表: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水位记录(米)33.6(4)以警戒水位为0点,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本周的水位情况.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何收获?学到了什么?1。
水位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内容是对前几节内容巩固与小结,是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也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本章的一个小结与升华.教学过程中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体现了数形结合、动静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也把问题上升到多角度分析、灵活处理、恰当选择的数学思维高度,从而体现了数学课程的发展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会用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法、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正、负有理数数的相反意义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学习有理数的意义和作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正负有理数的相反意义及有理数的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利用正负有理数的相反意义及有理数的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多媒体演示流花河的水文资料(单位:米),问:取河流的警戒水位为0点,那么图中的其他数据可以分别记作什么?(激情引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问题:下表是小明记录的今年雨季流花河一周内的水位变化情况(上周末的水位达到警戒水位)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水位变化/米+0.20 +0.81 -0.35 +0.03 +0.28 -0.36 -0.01 注:正数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上升数,负数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下降数.提出问题:(可把第3个问题提到第1个位置,因要解决第1个问题应先解决第3个问题较简便)(1)完成下面的本周水位记录表:(独立思考后独立完成)(1)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水位变化/米73.60(2)本周哪一天的水位最高?哪一天河流的水位最低?它们位于警戒水位之上还是之下?与警戒水位的距离是多少米?(先小组讨论要解决此问题须先作什么准备工作?然后回答问题.)(3)与上周末相比,本周末河流水位是上升了还下降了?(先讨论后回答)(4)以警戒水位为0点,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本周的水位变化情况.(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培养学生规范化解题的良好习惯)二、分析探索、问题解决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上述问题,教师讲评三、应用反思、拓展创新光明学校六(1)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56cm(1)下表给出了该班6名同学的身高情况(单位:cm).试完成下表:(2)谁最高?谁最矮?两人的身高相差多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然后独立完成.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学习习惯.)五、小结回顾、纳入体系:由学生交流回顾,教师补充如下:1.知识点:利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2.数学思想方法: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转化思想.六、布置作业1.课本第44页习题2.9必做题:第1题(2)(4)(6)小题;选做题:第2题.2.拓展题:举一生活中与水位变化类似的应用问题,并在小组互相解答.(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感受在生活中的价值.)七、板书设计。
第九课时●课题§2.7 水位的变化●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法、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能力训练要求能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法、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意义、加法、减法在实际中的综合运用.●教学难点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法.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对综合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通过综合题的解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投影片二张第一张:水文资料(记作§2.7 A)第二张:(记作§2.7 B)●教学过程Ⅰ.回顾总结,情景引入课题[师]我们已经知道,正数和负数是根据实际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学过的自然数(包括0)、分数和小数已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如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它不仅意义相反,而且表示一定的数量.怎样表示呢?这时我们把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另一种和它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为负,这样就产生了正数和负数.引入负数后,数的范围就扩大为有理数.那我们现在就共同回忆学过的有理数的内容.有了数轴以后,就把数和形结合起来了.那什么是数轴?[生]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就叫做数轴.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师]很好.在画数轴时,一定要注意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通过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可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又得到了相反数和绝对值这两个重要的概念.相反数和绝对值是如何定义的?[生]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师]很好.我们不仅知道如何定义相反数、绝对值,还可以求出任一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还可利用绝对值来比较两个负有理数的大小,除这些内容外,还有哪些呢?[生]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师]如何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生]同号两数相加,符号不变,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符号同大,绝对值相减,互为相反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师]很好,在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时,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那减法呢?[生]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师]运用减法法则可以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大家一定要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我们学了有理数的有关知识后,不仅要记住,更主要的是理解后会运用,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每年汛期,电视新闻节目中都要发布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提供的《汛情通报》.定时向观众发布某水文站的水位情况,尤其是关心实际水位与警戒水位的相对位置,这是很重要的.那什么是警戒水位呢?[生]警戒水位是堤防临水到一定深度,有可能出现险情,要加以警惕戒备的水位,是根据堤防质量,保护重点以及历年险情分析制定的.[师]对,警戒水位就是可能出现险情,要加以警惕戒备的水位.到达该水位时,防汛工作进入重要时期,防汛部门要加强戒备,密切注意水情、工情、险情的发展变化,在各自防汛堤段或正常区域内增加巡堤查险次数,并组织防汛队伍上堤防汛,做好防洪抢险的准备.我们在初步了解了警戒水位及防汛抢险知识后,来看一看某市流花河的水位情况.这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Ⅱ.讲授新课单位:米),取河流的警戒水位作为0[生]能,最高水位是流花河历年最高的水面高度.最低水位是历年水面最低的高度.平均水位是历年水面高度的平均值.[师]很好,了解了各种水位后,自己动手做一做.若取河流的警戒水位为0,用有理数来表示其最高水位、平均水位、最低水位,行吗?[生]行.若取河流的警戒水位为0时,最高水位比警戒水位高出(75.3-73.4=)1.9米,因而最高水位记作:+1.9米;平均水位比警戒水位低(73.4-62.6=)10.8米,所以平均水位记作:-10.8米;最低水位比警戒水位低(73.4-51.5=)21.9米,所以最低水位记作:-21.9米.[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准确.他充分利用了正负数可以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了这个问题,学以致用.假若取流花河的平均水位为0,那么最高水位、警戒水位、最低水位可以分别记作什么?[生]取河流的平均水位为0时,最高水位为:75.3-62.6=12.7(米):即+12.7米.警戒水位为:73.4-62.6=10.8(米).即+10.8米.最低水位为:-(62.6-51.5)=-11.1(米).即-11.1米.[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对吗?大家讨论一下.[生]对.[师]很好,大家基本掌握了这部分内容.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今年雨季流花河一周内的水位变化情况.(出示投影片§2.7 B)注:正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上升,负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下降.(1)本周哪一天河流的水位最高?哪一天河流的水位最低?它们位于警戒水位之上还是之下?与警戒水位的距离分别是多少米?(2)与上周周末相比,本周末河流水位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3)完成下面的本周水位记录表.(4)以警戒水位为0,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本周的水位情况.[师]大家认真阅读题目,弄清题意后,试着猜一猜第(1)题:本周哪一天的水位最高?哪一天的水位最低?它们在警戒水位之上还是警戒水位之下?可以先进行估算.[生甲]因为正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上升,负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下降.所以我经估算知道:星期二的水位最高,星期六的水位最低,它们都在警戒水位之上.[生乙]不对,经估算:星期一的水位比警戒水位高0.20米,星期二的水位比警戒水位大约高1米,星期三的水位比警戒水位大约高0.6米,星期四的水位比警戒水位大约高0.63米,星期五的水位比警戒水位大约高0.9米,星期六的水位比警戒水位大约高0.5米,星期日的水位比警戒水位大约高0.5米.因此可知:星期二的水位最高,星期一的水位最低,它们都位于警戒水位之上.[师]很好,大家同意哪位同学的意见呢?[生]乙同学.[师]好,这只是经估算得出的结论,准确与否?需要验证,下面大家动手计算,得出(1)小题的准确答案.[生]经精确计算,知道:星期二的水位最高,星期一的水位最低,它们都位于警戒水位之上,与警戒水位的距离分别为1.01米,0.2米.[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接下来,看(2)小题:与上周末相比,本周末河流水位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说明理由.[生甲]刚才经估算,星期日的水位比警戒水位约高0.5米,上周末的水位达到警戒水位.所以可以说明本周末河流水位比上周末的水位上升.[生乙]经过精确计算也能说明.[师]很好.我们可以通过估算得出:本周末河流水位上升了.因为这儿问得只是比上周末上升了还是下降,没有涉及到具体数值,所以只需估算就可以了.第(3)小题,我想大家都可以填写出.因为我们已精确计算过.本周水位记录表如下:[师](3)小题填写的是本周水位,那现在大家算一算:本周每天的水位相距警戒水位有多少米?[师]在小学我们学过折线统计图,谁能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做法呢?[生]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这样画出的图形就是折线统计图.[师]好,那我们现在来画一画第(4)题中的折线统计图,来把本周的水位情况表示出来.注意:取警戒水位为0.[师]大家画得都不错.通过画图可以知道:利用统计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水位的变化情况.因此也可以看到:数和形在数学里是密切联系的.我们常常用代数的方法来处理几何问题,反过来,也借助于图形来理解代数概念,寻找解题思路,这种数与形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前面我们学过的数轴就是“数”与“形”的结合.流花河的水位变化情况我们就学到这儿.想一想:如果让你在新闻节目中向观众发布流花河的水位情况,你该如何说?大家互相交流一下.Ⅲ.课堂练习课本P63随堂练习.1.明光中学初一(1)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1)(2)(3)最高与最矮的学生身高相差多少?答案:(1)小彬的身高为162厘米;小丽的身高为160厘米;小亮的身高与平均身高的差值为-6,小颖的身高为163厘米;小山的身高与平均身高的差值为5.(2)小山最高,小亮最矮.(3)最高与最矮的学生身高相差11厘米.Ⅳ.课时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解决了水位变化这个问题,在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时,用到了正负数的表示法.有理数的加法、减法,因此可知,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Ⅴ.课后作业(一)看课本P62,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与遗憾各是什么?(二)课本P63习题2.9 1、2.(三)预习内容:P64~66.预习提纲:(1)有理数乘法法则是什么?如何得出的?(2)互为倒数的定义.(3)几个不为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怎样确定.Ⅵ.活动与探究 一串数,43,42,41,31,32,33,32,31,21,22,21,11------… 试问:(1)117是第几个数?(2)第400个数是多少?过程:让学生看题、找规律.从题目给的一串数的分母来看,以1为分母的分数有1个,以2为分母的分数有3个,分母为1到2的所有分数共计1+3=22个;以3为分母的分数有5个,分母从1到3的所有分数为:1+3+5=9=32个;……;以10为分母的分数有19个,分母从1到10的所有分数共计:1+3+5+7+…+19=100=102个后面接排以11为分母的分数(奇数位上的分数为正数,偶数位上的分数为负数)是:,116,117,118,119,1110,1111,1110,119,118,117,116,115,114,113,112,111--------…… 结果:①117是第107个分数或第115个分数.②因为400=202,从以上规律可知:第400个数应是以20为分母的最后一个分数,是-201. ●板书设计。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朝阳湖镇七年级数学上册2.6.3水位的变化教案(新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朝阳湖镇七年级数学上册2.6.3 水位的变化教案(新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朝阳湖镇七年级数学上册 2.6.3 水位的变化教案(新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2.6.3水位的变化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活动内容:对学生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与上课相关的资料(新闻与水文资料)。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活动内容:幻灯片展示情境ﻫ上图是流花河的水文资料(单位:米)第三环节:合作学习活动内容:1。
如果把流花河的警戒水位记为0点,那么其他数据可以分别记为什么?并且说明自己的思路。
请大家继续观察并独立思考,各自在交流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
2.下表是小明记录的今年雨季流花河一周内的水位变化情况(上周末的水位达到警戒水位)。
教学过程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水位变化/米+0。
2+0。
81-0。
35+0.03+0。
28—0。
36—0。
01注:正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上升,负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下降。
(1)本周哪一天流花河的水位最高?哪一天水位最低?它们位于警戒水位之上还是之下?与警戒水位的距离分别是多少?(2)与上周末相比,本周末流花河水位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3)请完成下面的本周水位记录表: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水位记录(米)33.6(4)以警戒水位为0点,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本周的水位情况.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何收获?学到了什么?1。
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七节水位的变化典例解析1.水库管理人员为了掌握水库蓄水情况,需要观测水库的水位变化.下表是某水库一星期内的水位高低的变化情况(水位比前一天上升记正数,下降记为负数).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水位变化/米+-----+(1)计算这周内水位总的变化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上升了(下降了)多少米? (2)以上周末的水位为0点,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本周的水位情况. 解:本周的水位记录表如下:(以上周末的水位为0点)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水位记录++-----0.12+0.10+(-0.03)+(-0.23)+(-0.31)+(-0.33)+(-0.01)=-0.69 因此,本周水位总的变化是下降了.下降了0.69米. (2)以上周末的水位为0点,本周水位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活动与探究 一串数,43,42,41,31,32,33,32,31,21,22,21,11------… 试问:(1)117是第几个数?(2)第400个数是多少?过程:让学生看题、找规律.从题目给的一串数的分母来看,以1为分母的分数有1个,以2为分母的分数有3个,分母为1到2的所有分数共计1+3=22个;以3为分母的分数有5个,分母从1到3的所有分数为:1+3+5=9=32个;……;以10为分母的分数有19个,分母从1到10的所有分数共计:1+3+5+7+…+19=100=102个后面接排以11为分母的分数(奇数位上的分数为正数,偶数位上的分数为负数)是:,116,117,118,119,1110,1111,1110,119,118,117,116,115,114,113,112,111--------…… 结果:①117是第107个分数或第115个分数.②因为400=202,从以上规律可知:第400个数应是以20为分母的最后一个分数,是-201.。
2.6.3水位的变化
课题 2.6.3水位的变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运用图表描述事物的变化过程,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变化趋势。
3、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生活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乐趣,感受到有理数运算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重点
能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同上。
教具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活动内容:对学生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与上课相关的资料(新闻与水文资料)。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幻灯片展示情境
上图是流花河的水文资料(单位:米)
第三环节:合作学习
活动内容:1.如果把流花河的警戒水位记为0点,那么其他数据可以分别记为什么?并且说明自己的思路。
请大家继续观察并独立思考,各自在交流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
2. 下表是小明记录的今年雨季流花河一周内的水位变化情况(上周末的水位达到警戒水位)。
2019-2020年七年级上数学上册第二章水位的变化教案一学生起点分析: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能够综合运用有理数的意义及其加法、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观察、抽象、计算等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有理数的意义和作用,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设置了一个丰富的现实情境一—流花河的水文资料,并据此资料,提出相关问题,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法、减法的有关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讨论,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对流花河一周内的水位变化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一周中每天河流水位情况,继而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本周的水位情况,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方法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合理判断,并学会用数学工具直观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
它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加减运算,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具有重要作用.本节教学目标为:知识技能目标:(1)能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运用图表描述事物的变化过程,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变化趋势。
(3)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生活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乐趣,感受到有理数运算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一一收集资料;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合作学习;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活动内容:对学生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与上课相关的资料(新闻与水文资料)。
活动目的: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补充与完善,为新一次的挑战作好准备。
收集资料的目的是丰富学生对背景资料的学习,减少学习的障碍。
活动的实际效果: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普遍掌握得不错,并收集了丰富的新闻和水文资料。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活动内容:幻灯片展示情境上图是流花河的水文资料(单位:米)活动目的: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活动的实际效果: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与交流组内的同学交流。
然后全组内发表看法进行交流。
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与人合作的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
运用数学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学习活动内容:1.如果把流花河的警戒水位记为0点,那么其他数据可以分别记为什么?并且说明自己的思路。
请大家继续观察并独立思考,各自在交流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
2.下表是小明记录的今年雨季流花河一周内的水位变化情况(上周末的水位达到警戒水位)。
注:正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上升,负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下降。
(1)本周哪一天流花河的水位最高?哪一天水位最低?它们位于警戒水位之上还是之下?与警戒水位的距离分别是多少?(2)与上周末相比,本周末流花河水位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3)请完成下面的本周水位记录表:(4)以警戒水位为0点,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本周的水位情况。
活动目的:通过老师指导,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思维水平及思维方法灵活多样,促进思维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数感”活动的实际效果: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取得一致意见,并做汇报。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有理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表现得都非常出色,积极地动脑筋思考问题,能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第四环节:练习提高活动内容:1.光明中学初一(1)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1)下表给出了该班6名同学的身高情况(单位:厘米).试完成下表:(2)谁最高? 谁最低? (3)最高与最矮的学生身高相差多少?2:小明的父亲上星期日买进某公司股票1000股,每股27元,下表为本周内每日该股票的涨跌情况(单位:元)⑴星期三收盘时,每股是多少元?⑵本周内最高价是每股多少元?最低每股多少元?⑶已知小明父亲买进股票时付了1.5‰的手续费,卖出时需付成交额1.5‰的手续费和1‰的交易税,如果他在周六收盘前将全部股票卖出,他的收益情况如何?活动目的:通过对此题的解答,进一步掌握连续运动后结果的求法。
教师在参与组内交流时,对学生的方法,及时给予肯定。
对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组织同学讨论,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有利于学生“学会向错误学习”,进行自我完善。
活动的实际效果:学生在独立思考后交流,教师巡视活动情况。
根据观察的情况,激励学生的热情,并及时组织学生研讨个别同学出错的原因。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何收获?学到了什么?1.学会了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变化现象,对于几次连续的变化情况可以用有理数的加减法去解决。
2.感受到折线统计图可以形象的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3.很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来解决。
活动目的:使学生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代数语言互译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活动的实际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实际的收获,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节课的学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课本P71 习题2.8 1、2. 2.问题解决 1.四教学反思本节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法、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要鼓励学生从有关数据中读取一些有用的信息,慎重地转化成数学问题,在计算不太熟练的情况下,严格按照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步骤,正确地运用有理数加减法法则和运算律.从过程的形式方面看,有学生的观察感受,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生生的合作交流,有师生的问答交流,有师生的合作小结,体现了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人、主体。
在本节课中,学生活动多,参与程度高,教师的展示行为、引导语言和激励语言,要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谐课堂气氛等积极作用.过程中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分层次地反复强化知识及其知识应用的多样化,遵循了学生认知的自然规律,渐渐扫清了学生的认知障碍,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
第四章2019-2020年七年级上数学上册第四章垂直教案一、学生起点分析上一课时已经研究了两条直线(线段)的位置关系,研究的方法是通过直观和大量的操作活动经验得出的,学生能从大量的生活素材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并能积极动手、动口、动脑来研究归纳问题。
在知识基础方面,垂直在小学中已给出定义,学生能根据图形的已知条件判断两直线是否垂直。
不过在这一课时中研究与思考问题时要用到类比的学习方法,如类比“平行”的表示、性质的归纳等,特别是定义中的“同一平面内”等关键处的理解。
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的储备,本课时的定义引入可以精减一些素材,突显简洁干炼。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课时是通过角的度量来说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种转化的思想方法,学生刚接触,开始一定要细致。
垂直性质的得出仍然是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而得出的,在活动中,学生要操作、交流充分。
主要教学目标:1、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并能借助三角板、直尺和方格纸画垂线。
2、通过丰富的画、折等操作活动探究并归纳垂直的性质。
3、用类比“平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垂直的表示和性质归纳,初步感受有条理的说明问题;强化表达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重点是垂直的定义和性质以及通过实验操作、交流探究来研究垂直性质的方法。
在学习中是一定要引导学生将“平行”与“垂直”对比来归纳与区别,继续渗透“直观——归纳——运用”的数学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好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和圆规、铅笔、方格纸、白纸等学习用品。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课时由如下几个环节构成:创设情景,适时点题----定义运用,掌握画法----活动探究,归纳性质----知识运用,课堂小结.第一环节,创设情景适时点题内容:设计一组问题串(1)出示问题:学校操场上的旗杆或厨房房顶上的烟囱裁的标准吗?(2)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两条直线如何才算垂直?由此引入课题——垂直,指出定义中的关键字眼,明白“互相”的含义,引导学生对比“平行”的表示与读法来表示两直线垂直,并在图中标示。
目的:对于问题(1)学生由生活经验会得出:标不标准看是否与地面垂直,进而进一步追问垂直怎样判断?再由小学垂直的基础知识得出:旗杆与地面的角是否成90度,谈到这里不再深究。
这涉及到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对于问题(2),学生易得出:如两直线相交成直角,则这两直线垂直。
开头设计“线与面的垂直”目的是引出所成角为90度的关键字眼,初步感受垂直确实要通过角的大小这个数量关系来确定),并介绍一下垂直线段的表述(即如两线段所在的直线垂直,则这两线段垂直)。
效果:这节课的开头引入在一次大型活动的公开课中尝试过,效果很好,切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况且是身边的素材,加上小学的有关垂直的知识,引入课题是顺理成章、一气呵成的事。
第二环节,运用定义掌握画法内容:(1)让学生举例身边、生活中的线段垂直、直线垂直的例子并进行评价。
(2)要求学生在白纸上用量角器或三角尺画两直线或线段垂直,标上字母并表示。
让一至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3)要求学生在方格纸画出两直线或两线段垂直,标上字母并表示和读出来,并总结出有哪些画法。
(4)利用一张白纸,用折叠的方法如何折出两线段垂直。
目的:第二环节设计了四个问题,他们分别是四个层次。
其中(1)的意图是紧紧抓住垂直的定义,把握所成角为90度这个核心,这是第一个层次的运用;第二个层次的运用,是使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的垂直的画法和表示。
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的目的是为了示范或提供错误的素材进行更正与强化;第三个层次的运用:是使用方格纸的垂直的画法和表示。
拿出方格纸要求学生画出两直线或两线段垂直,标上字母并表示和读出来,总结出有哪些画法,鼓励学生用自己话来表述。
第四个层次的运用,是不借助尺和方格纸,只利用一张白纸,折叠出两线段垂直,最后教师可以演示以下的折法:操作过程始终抓住“为什么”,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述及有理有据的严谨态度,建立起图形语言——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位置关系的联系与转化。
效果: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直观画图到需要理性的思考。
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问题串的激发下,逐步高涨。
特别是问题3和问题4,让学生拥有了发挥的空间,课堂气氛活跃。
这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备课要充分,要能比较快、比较准确地分辨出学生的想法是否合理。
第三环节 活动探究 归纳性质内容:(1)出示问题:在草稿上画一直线AB ,任画一点O ,并过O 画AB 的垂线,让一至两个同学板书,其余学生各自完成,并提醒同学借鉴画平行线的经验画垂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