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 24.雪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6.50 KB
- 文档页数:7
24-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大意及感情基调。
3、抓关键诗句,理解作品内涵,领会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析诗歌意境之奇绝,揣摩写作手法之奇妙,领悟作者情怀之奇伟。
教学难点:品味重点诗句,体味诗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语雪,大自然的骄子,人们灵魂的伴侣,它洁白美丽。
或纷纷扬扬,或飘飘洒洒,一朵朵、一片片,给我们的世界增姿添彩。
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咏雪的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去感受一番在大雪中送别的深情。
二、预学交流1、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太宗朝功臣岑文本重孙。
代宗时,曾任嘉州(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数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深刻的体会。
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有《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由于从军西域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2、背景资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在西北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
天宝十三年(754年),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此时,他的同僚武判官要回京述职,诗人便在军帐中设宴为武判官送行,于是有了这首咏雪送人的名作。
这首诗可以说是唐代中期边塞诗的杰出代表。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意1、朗读诗作,注意字音、停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与妻书一、教学目标(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
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分析:文章第1段“吾作此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句话,说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说明原因则正是为了引出“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第2段中“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
第3段集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了中心前半的“吾至爱汝”。
第4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了中心后半点的“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第5段进一步呼应“吾至爱汝”,表达了自己“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的心愿。
第6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这个中心句,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吾至爱汝”;“不幸”,使自己“就死”。
第7段希望妻子“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此结束全文。
(二)“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
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三)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正气歌”,是一篇“檄文”?分析:说它是一曲“正气歌”,因为文章中充满着革命豪情,烈士视死如归,“吾今死无余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足以说明这一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实录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前让大家通过网页中的“课前预习”部分进行预习,大家都完成了吗?生:完成了——师:很好,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课文学习,我们就可以对这首诗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看看课题,有没有同学能从中发现这首诗有哪些特点?生1:是在描写雪天场景的。
师:哦,也就是“咏雪”,对吧?生2:我从“送”“归”两个字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好,你真敏锐。
从题目中我们不难发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融合了“咏雪”、“送别”两个主题的边塞诗。
从初一至今,大家学过不少“咏雪”或“送别”的诗,能否举例说说你所学过的“咏雪”、“送别”诗中都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生1:高适的《别董大》,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祝福。
生2:柳宗元的《江雪》,他把自己比喻为渔翁,表现出一种独立寒江的傲慢。
师:傲慢这个词用得不够好,我想把它换成清高自诩是不是更贴切些呢?生3:李白的《赠汪伦》,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看出李白与汪伦之间深挚的友情。
师:两人的感情真比桃花潭水更加宽广、深厚啊!还有同学举例的吗?我想问问大家有没有读过《沁园春•雪》?其中“江山如此多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些诗句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
师:…… 很好!从刚才同学们的举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歌传达出的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感。
今天我们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希望大家能用心走进诗歌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是如何歌咏白雪,如何抒写朋友间的送别的。
二、内容理解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师:同学们的读书声渐渐小了,看来大家都已经读完了课文,现在就让我们带着饱满的热情走进课文吧。
岑参作为唐代最突出的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打出幻灯),他用好奇的眼睛来观察这个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来感悟这个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在笔端,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设计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最后一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七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大纲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同时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对古文化的涵养。
本诗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岑参所作,很具有代表性,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历来必考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A、了解边塞诗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做到教学上的点面结合。
B、朗读诗歌,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丰富学生古典文化修养,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三)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掌握朗读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说学情我所带的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学生的基础有差异。
这一班是我在初二年级接的,学生的情商很高,就是成绩有点儿低,比同年级要低六七分。
因而在备课时,尤其是在古诗文鉴赏方面,我对本班的要求要低一些。
三、说教法和学法1、我在教学时,介绍了边塞诗的内容与特点,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景物的语句及关键词语,在理顺诗歌线索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本诗的写作特色。
3、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采用范读,集体读,个人读。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
4.提问法:以提问的方式把全诗讲析内容带出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通过想象与联想,深切体验诗人的离愁别绪。
四、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课前由巜读唐诗》的音乐导入,将学生带入学习唐诗的氛围中。
(二)、整体感知:从题目入手,寻找所给的信息,然后将诗歌分成前后两部分,找出过渡句。
教案:初中语文《雪》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雪》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能够分析和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技巧。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 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雪》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课文《雪》的作者鲁迅及其背景资料。
2. 展示一些与雪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雪》两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三、内容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教师进行指导。
四、语言欣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技巧。
2.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精彩表达,进行交流和分享。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布置一道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2. 学生现场完成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的读后感的撰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开展与雪相关的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课文《雪》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内容分析,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和交流机会。
在写作练习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24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2.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从整体上把握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理解诗词曲中蕴含的情感。
2.教学难点:提高诗词曲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五首诗词曲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体裁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2.掌握从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那么,继《诗经》之后,我国的诗词文化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诗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吧。
板书课题: 24 诗词曲五首(出示课件2)二、学习诗词曲《十五从军征》(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文体知识教师:同学们,本课所选的诗歌类型多样,《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你们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预设:(出示课件5)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最大的特点: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2.写作背景教师:同学们,我们要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预设:(出示课件6)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中,这首诗就写了一个老兵回家后见不到亲人的痛苦经历。
(二)新课学习,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出示课件6)2.反复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初中语文《雪》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基本观点。
2. 能够领会作者通过描绘雪景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
4. 能够提高朗读和默写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基本观点。
2. 领会作者通过描绘雪景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
2.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雪》的内容,让学生简单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
2. 提问:作者鲁迅在《雪》中想表达怎样的观点?二、理解课文(15分钟)1.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如雪的象征意义,作者通过雪的描写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三、朗读和默写(10分钟)1. 让学生进行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进行默写练习,让学生默写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四、写作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如雪景。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评价。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
2. 提出拓展问题,如作者鲁迅的其他作品有哪些,让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引导。
同时,学生在写作方面也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可以增加写作练习的时间和机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4.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目标1.提升朗读能力,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昂扬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昂扬乐观的精神。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歌咏白雪的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卢纶《塞下曲(之四)》二、作者简介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是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
其诗早年以风格绮丽见长,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大变,诗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三、背景介绍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素宗至德二年春夏之交东归。
这是他第二次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而写下此诗。
四、朗读课文,理解大意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五、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狐裘.(qiú)衾.(qīn)都.护(dū)着.(zhuó)瀚.海(hàn)掣.(chè)六、精读课文,把握文章1.开头两句描写了边塞怎样的气候特征?明确:描写了边塞风狂雪早的气候特征,“卷”“折”形容风势之猛,“即”,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飞”字勾画出雪花漫天飘舞的景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材解读1、作者介绍岑参(约715—770),河南南阳人。
幼年丧父,家境艰辛,刻苦读书。
天宝三年(744)中进士,做过兵曹参军的小官。
天宝八年随节度使高仙芝入安西,在高幕中任掌书记。
当时胸怀报国壮志,很想在戎马生涯中施展鸿图。
未能实现,两年后回到长安。
天宝十三年又随节度使封常清出任安西、北庭判官,驻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
安史之乱后,肃宗即位,岑参又从西域回到长安,在杜甫和房琯的推荐下,任朝中右补阙。
由于直言敢谏,屡受排挤。
大历元年做嘉州刺史,不久罢官,五十五岁时,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几度出塞,熟悉边塞的风光和戎马生活,有不少边塞诗作,被认为是历代“边塞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他的诗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流畅新奇、感情奔放,尤以七言歌行见长。
2、相关知识:⑴写“雪”的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高适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卢纶《塞下曲(之四)》⑵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
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3、诗文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赏析此诗开篇就奇突。
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经霜,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
初中语文雪的试讲教案学科:初中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描绘雪景的句子,体会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雪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保护自然环境。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中描绘雪景的句子,体会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激发学生对雪的兴趣,让学生谈谈对雪的了解和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雪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雪的?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查阅字典理解其含义。
2. 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讨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描绘雪景的句子,体会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雪的作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挑选几篇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和点评。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课堂讲解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2.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教育1.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雪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保护自然环境。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关于雪的诗歌或散文,下一节课进行分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本课生字词。
2、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
1、体味词语色彩鲜明,饱含情感的特点。
2、从景物描绘中体悟作者的情感。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独立张扬的个性,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
教学重点
1、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邃、鲜明的情感。
2、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理解鲁迅对两种雪不同的态度,探究他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
2、比较南方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鲁迅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很多散文和小说,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雪》,感受雪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
1.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1月18日,正是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蒋抗日的革命运动在南方蓬勃发展起来,而北方反动势力相当猖獗。
但在南方革命形势的鼓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qìng) 忙碌(lù) 脂粉奁(Iián) 灼灼(zhuó)
嘻笑(xī) 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 liè)
4、解释下列词语。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
明确:
提问: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
提问: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
五、课堂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
虽是回忆,却是展望。
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
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
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
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朗读课文。
听写词语:博识、消释、褪尽、凛冽、嘻笑、朔方。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第4至6段,思考: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
明确:
第二部分可概括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四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
第二层(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精神。
提问: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四自然段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点,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
实社会的斗争品格。
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
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虽流露孤军奋战的心绪与深受黑暗的重压之感,但主导思想是积极的、战斗的。
三、理解语句含义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
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
四、探究赏析
1.作者喜欢江南的雪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说说理由。
鲁迅的故乡在绍兴,在江南,对故乡作者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这在《故乡》《从百草园到
2.课文第二三两段有哪些动作神情描写,通过哪些传神的词语表现出来,分析一下妙处。
拍手、点头、嘻笑生动传神真切的写出了儿童充满活力,天真活、泼纯洁的动作与神情。
鲁迅对雪中手下捕乌,塑罗汉都写得非常传神,你在雪地里玩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提示:如雪地接雪,听雪声,雪地画画等,选择一个你有话可写的内容进行描述。
3.作者对江南雪有没有遗憾?从文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作者为什么遗憾?
4.你更喜欢哪幅图画,你觉得作者仅仅在写雪吗?其中有没有更深层的意义?
这首散文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作者的感情、理想、志向是通过对江南雪和北方雪的
五、写作特点
1、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
2、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六、总结全文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
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
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
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