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及操作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6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1、护理人员在执行医嘱、实施检查、治疗、护理之前,必须认真核对和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床号、住院号等两项核对患者的身份(禁止仅用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采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及操作前,实施前应请患者自己说出自己的姓名,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3、在ICU、CCU、新生儿室、手术室、急诊室、产房等重点科室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4、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推广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5、对病房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转科、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障碍、镇静期间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6、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论的急诊无名患者,使用“腕带”填写无名氏-编号、性别、急诊时间、诊断,如需住院,填写住院号和科室。
7、关键流程识别(1)急诊科与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①病房护士做好转出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登记簿上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关交接班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②由急诊科护士电话通知病房,并携带病历、转科登记簿,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③转入科室护士安置好病人后,与转出科护士同时进行核对,确论无误后,由转入科室护士在登记簿上签名,完成识别交接程序。
(2)病房与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①病房护士做好转出前准备工作:在转科登记簿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②由转出科护士携带病历、转科登记簿,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患者身份确认制度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床头牌、手腕带、双向核对)。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右手",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内镜、放射治疗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患者身份确认核对程序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2)患者身份确认制度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床头牌、手腕带、双向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1、抽血、给药、输血等操作前要认真查对床号、姓名,进行识别患者。
2、急诊与病房、手术室、ICU之间进行交接病人时,要详细核对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进行识别患者,做好交接记录。
3、手术室(麻醉)与病房、ICU之间要详细核对科别、住院号、床号、姓名、手腕带、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及部位(左右)及其标志,对术前用药输血前八项结果、药物过敏试验结果、手术医嘱所带的药品、物品(如CT、_片)等进行核查。
有交接记录。
4、产房与病房之间,要详细核对产妇的床号、姓名、新生儿的.性别、手腕带,进行识别,做好交接记录。
5、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及新生儿等使用腕带标识,腕带上注明科室、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等,作为各种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一种方法。
患者佩带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6、手术医生应在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体表标识,并与患者共同确认与核对。
手术医生、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患者在麻醉开始前,应进行四方核对,再次确认手术部位及体表标识。
7、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2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二)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
(三)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四)重症医学科、手术室、急诊抢救室的手术患者、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信患者的身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重点环节的流程程序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住院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医院制定本制度。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由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联合制定。
二、医务人员在给病人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病人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三、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四、我院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住院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不可以问病人‘你是XXX吗?”,而是要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五、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六、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八、进行介入或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对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九、医院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牌,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十、“腕带”牌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由病房的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十一、要求所有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新生儿病房、所有进入手术室患者以及所有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均要佩带“腕带”牌,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是诊疗活动的重要步骤,是确保各项检查、治疗安全、准确执行的基础。
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各项检查、治疗的安全性,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减少医疗隐患,特制定本制度.一、患者身份识别的内容、方式患者身份识别贯穿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其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病区、床号、住院号等。
患者身份识别的方式主要包括:与患者与家属沟通,获取准确的信息;查阅患者的病历资料,两名以上的医务人员共同确认;腕带识别等。
二、患者身份识别的程序(一)入院时的患者身份识别1、患者住院实行实名制,入院登记处应认真核对患者的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户口簿、医保卡及其他有效证件等),确认患者的个人信息真实有效后,填写并打印住院患者病案首页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病区、住院号等).若患者处于神志不清、无亲友陪伴、危重抢救等特殊情况下,暂不能出示有效身份证明,患者或家属必须如实提供其基本资料,以利于入院登记处的信息填写和患者进入病区的身份核对。
2、患者进入病区后,护理人员应先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患者的语言、行为能力,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获取患者身份信息。
同时将患者的有效身份证明与病案首页进行核对,内容无误后规范地书写腕带。
腕带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一病床、住院号、过敏药物等.孕产妇入院时,除核对有效身份证明外,还应核对孕产妇的准生证。
3、将患者安置到病床后,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佩戴腕带的目的和意义,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再次与患者及家属核对腕带内容,确认无误后佩戴于患者手腕,若双手手腕均不适宜佩戴时,可改在脚跺部佩戴.4、急诊进入抢救室的患者,若神志清楚或有家属、亲友陪伴,则应在抢救生命的同时,确认患者的身份,并为患者佩戴腕带,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若其神志不清,且无家属或亲友陪伴,急诊抢救室的护士应立即为患者佩戴腕带,腕带内容包括临时编号、患者的性别、初步诊断等。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是指医疗机构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病人进行身份确认并建立相应的程序和流程。
病人身份的准确识别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至关重要,只有确保病人的身份正确无误,才能保证医疗服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身份确认
2.标识登记
医疗机构应为每位病人建立统一的标识码,例如病历号。
这样可以避免因病人姓名变更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信息混淆。
3.身份确认流程
4.信息录入与处理
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信息录入与处理岗位,负责将病人的身份信息录入电子病历系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更新。
5.病人身份验证
6.病人身份信息保密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病人身份信息保密制度,严格限制访问权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病人身份信息的安全性和私密性。
7.异常情况处理
如果发现病人身份存在异常情况,例如疑似身份冒用等,医疗机构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核实,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8.培训与监督
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加强员工
对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的理解和遵守程度。
同时,医疗机构应设立监督机构,对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总结起来,为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
程序的建立是必要的。
医疗机构应通过身份确认、标识登记、身份确认流程、信息录入与处理、病人身份验证、病人身份信息保密、异常情况处理、培训与监督等措施,建立起完善的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病人的安全。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保障患者身份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高。
在医疗机构中,患者身份识别系统已经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管理工具。
本文将介绍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概念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对患者身份识别的规范和管理。
它是一种为了确保患者身份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保密性,避免医疗纠纷和保障患者权益的管理措施。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重要性1、保障患者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2、纠正患者信息变动可能带来的误诊或滞诊的风险。
3、提高诊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保障患者的健康。
4、防止医疗事故和错误的发生。
三、患者身份识别流程1、预约挂号(1)患者须提供有效证件或就诊卡。
(2)办理挂号手续时,工作人员核验患者证件或就诊卡上的个人信息。
(3)对于常见的证件类型,如身份证、军官证、护照等,可以通过扫描件自动验证身份信息。
2、门诊(1)在门诊诊室工作人员核验上一次就诊卡是否过期或是否挂失。
(2)核对患者的证件或就诊卡和住院标本登记表。
(3)使用电脑或其他设备查询患者的基本信息和诊疗记录。
3、住院(1)在入院前,患者提供有效证件或就诊卡等证明身份的证件。
(2)工作人员核对证件上的身份信息是否与住院留观单相符。
(3)分配住院号,插入住院卡,并在病历中标识该号。
(4)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建立患者档案,并将患者的基本信息输入到系统里。
4、门诊检验、检查、治疗(1)使用门诊留观单或就诊卡进行核对。
(2)在门诊留观单或就诊卡上记录诊疗结果。
5、住院治疗(1)患者与家属须提供患者和监护人及联系人的正确信息。
(2)核对住院留观单或护士病历和住院卡号。
(3)在住院期间,使用医院系统查询患者诊疗记录,对病情进行跟踪和控制。
四、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标准1、在患者入院时,同时提供一份身份证明文件和医疗保险卡。
2、为每一个患者建立唯一有效的就诊卡或病历号。
3、在医院系统中建立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健康档案。
4、使用电脑或其他设备查询患者基本信息和诊疗记录。
患者身份识别标准操作程序(SOP)患者身份识别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患者身份进行评估、核实、确认等,以确保正确的诊疗实施于正确的患者的过程。
准确识别患者身份保证是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是执行各种检查、治疗等诊疗活动中的重要步骤,是确保将正确的诊疗实施于正确的患者的必要途径,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一、患者身份识别目的1.患者身份识别能使医务人员正确识别与确认患者,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诊疗活动,保证患者安全。
2.防止差错、事故发生,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二、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1.制定患者身份识别工作流程,规范医务人员正确识别患者的工作程序。
2.在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二项核对患者身份,禁止仅以床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依据。
3.住院患者统一佩戴腕带.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识,特别是1CU、新生儿科、手术室、急诊室等科室,以及意温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
4.建立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5.住院患者床头挂患者身份标识牌,注明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护理级别等,以确认患者的身份。
6.对无法有效沟通者,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等患者采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的标记,并请患者家属参与核对.7鼓励并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核对患者身份,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8.院护理安全小组(每季度至少一次)对患者身份识别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制定改进措施.三、患者身份识别规程1.确定识别患者身份时机:患者入院时;患者进行检查前、中、后;患者进行各项治疗前、中、后;病房与手术室交接患者时;手术前、后;患者转科交接时;患者转床时;患者出院时;为新生儿洗澡、更衣、各项检查和治疗前、中、后等。
2.确定识别患者身份内容:对成人患者进行身份识别前,核对姓名、年龄、性別、住院号等内容;新生儿身份识别内容包括床号、母亲姓名及住院号、婴儿性别、身长、体重、出生日期与时间。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其它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
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抢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必须使用腕带。
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以外,必须核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4. 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腕带”原则上佩戴病人左手,佩戴时,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护士长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5.在实施任何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需进行手术的患者,护士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的流程,对患者姓名、年龄、科室、住院号等信息进行确认。
手术室与科室交接中重点环节进行准确的有效核对,做好交接登记。
7.患者转科交接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做好转科交接登记。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图
手术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包括(干细胞采髓术、深静脉置管术、细胞成分分流术等)
无名身份患者就诊处置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各项治疗、护理操作前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方法床头卡核双向式核腕带核对病历卡核经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治疗、护理操作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
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
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
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
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
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
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
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
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
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
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
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的相
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
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二、由急诊科护士携带病历、《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
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三、转入科室护士安置好病人后,与急诊科护士同时进行核对,确认病人的身份、
疾病相关信息等,并再次与病历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由转入科室护士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签名,完成识别交接程序。
输血患者身份识别程序
一、根据医嘱,输血及血液制品的申请单,病房护士需经二人核对患者姓名、病
案号并与患者核实后方可抽血配型。
二、输血科须经二人核对输血申请单和配血血样,同时检查采血日期、血液有无
凝血块或溶血,并查血袋有无破裂后进行交叉配血。
三、病房护士检查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因子)及血量是
否相符,交叉配血报告有无凝集。
四、输血前需两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及血型(含Rh因子),无误后方可
输入。
标本采集、给药、特殊饮食、治疗患者身份识别程序
一、医务人员在给病人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病
人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
诊疗活动。
二、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三、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住院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
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不可以问病人“你是XXX吗?”,而是要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
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手术室相关识别程序
一、手术室与病房识别程序
1、临床手术科室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姓
名、诊断、手术部位,并与病历进行核对与病人主动交流后,确认信息准确
无误。
2、手术室工作人员携带手术室专用病人交接登记表到临床手术科室,与病房护
士一同核对,确认病历、病人、腕带手术室专用病人交接登记表三者信息与病人真实信息一致,确认无误后,由临床手术科室护士在登记表上签名,完
成交接程序。
二、手术室术前识别程序
1、手术患者统一使用腕带作为识别信息的载体,核对患者的依据。
2、麻醉前巡回护士与麻醉师共同核对姓名、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法、麻醉
用药,在麻醉前要与病人主动交流作为最后核对途径。
手术切皮前,由手术者、巡回护士再次核对姓名、诊断、手术部位、手术方
3、式后,方可开展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