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治疗策略
- 格式:ppt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47
心房颤动治疗策略的评价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目前,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抗栓治疗、室率和节律药物控制及导管消融。
抗栓治疗口服抗凝药是目前预防房颤血栓栓塞并发症最有效的方法。
调整剂量的华法林可使房颤卒中的相对危险降低64%,优于单用或二联抗血小板治疗。
三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抗凝药(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预防血栓栓塞至少不劣于华法林。
关于房颤抗栓策略,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 ciety of Cardiology,ESC)2010房颤指南、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 ation,ACCF)/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心律学会(Heart Rhythm Societ y,HRS)2011房颤指南以及美国胸科医师协会颁布的第9版抗栓治疗与血栓预防指南(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9,ACCP-9)依据患者卒中危险因素建议卒中风险高、中危者应以抗凝为主,风险低者则可选择阿司匹林或不需抗栓治疗。
新近公布的ESC 2012房颤指南更新再次强调以CHA2DS2-V ASc积分进行危险分层,认为CHA2DS2-V ASc积分≥1者应选择抗凝,<65岁的孤立性房颤患者(包括女性患者)不需抗栓治疗。
该指南同时对新型抗凝药及相关出血并发症处理做了细致评述和推荐,并首次将干预左心耳预防卒中写入指南。
室率与节律药物控制近10余年来针对不同房颤人群的一系列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包括AFFIRM(The Atrial Fibrillation Follow-Up Investigation Of Rhythm Management)试验、RACE(Rate Control Efficacy in PermanentAtrial Fibrillation: a Comparison between Lenient versus Strict Rate Control)试验、AF-CHF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试验等,均未发现节律控制在改善生存率方面优于室率控制。
心房颤动一、概述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国人平均患病率为8%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随之上升。
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了,主要涉及自律性增加和折返两个过程。
西医对房颤的治疗主要有三个策略1、预防性血栓栓塞,2、控制心室率,3、纠正心律失常,同时治疗原发疾病。
祖国医学将此病归于“心悸”范畴。
二、西医诊断一)病史:多数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甲亢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也可一时无原发病可查。
病人多有突发或持续性的心悸、胸闷、气急、头晕乏力,症状随心率快慢不致。
听诊特点,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节律绝对不规则,听诊心脏同时计数脉搏,脉率小于心率,称为拙脉。
二)心电图特征:1、P 波消失,代之以形态、间距及振幅绝对不规则的颤动波(f波),频率350—600次/分。
2、QRS波群为室上性,振幅可不等,R—R间期绝对不齐,QRS波常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
未经治疗的病人,心室率大多为100—160次/分,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心室率较快可达200—300 次/分,易致室颤而猝死。
(三)房颤的分类:无可逆原因的房颤,临床多采用3P分类法: 1、阵发性(Paroxysmal)房颤:持续时间小于2—7天,一般于24小时内自动恢复窦性心律。
2、持续性(Persisten)房颤:持续时间大于2—7天,多需药物或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
3、永久性(Permanen)房颤:不可能恢复窦性心律。
继发性房颤:指发生于急性心梗、心脏手术、心包炎、心肌炎、甲亢、肺栓塞、肺炎或急性肺病等情况下的房颤。
一旦病因或诱因得到控制房颤很少再发。
孤立性房颤:(LoneAF)是指年纪较轻(<60岁)无心肺疾病的临床或超声心动图证据的患者,预后较好,发生血栓栓塞和死亡的危险性较小。
三、辨证分型心房颤动属中医学“ 心悸”范畴。
以脏腑虚损为发病基础, 常因久病或先天禀赋不足、劳欲过度、后天失养致使心气不足、血脉瘀阻, 而为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的临床处理策略临床观察显示,心力衰竭患者的心房颤动患病率随着心功能的恶化,而明显地增加。
心房颤动的发生除可导致卒中风险、卒中致残率和死亡率显著增高外,尚可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功能不全。
因此,如何处理心力衰竭患者伴有的心房颤动是临床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1.心力衰竭伴有心房颤动的复律多年来,复律是心房颤动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如果心房颤动的病因和诱因得到控制,可采用药物或电复律方法使心房颤动恢复为窦性心律。
通常认为,这可改善心房颤动患者的预后。
但是,2002年发表于新英格兰杂志的一项研究(AFFIRM研究)结果显示,与控制心室率相比,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后的长期累积死亡率并未减少。
同时,由于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使患者的药物副作用明显增加。
这一研究的发表,改变了心房颤动患者需复律这一传统的观念。
由于心力衰竭患者随着心功能的减退易于发生心房颤动,而心房颤动的发生又可以进一步恶化心功能。
因此,上述研究结果的疑问是:对于心力衰竭伴有心房颤动患者的处理,是否与单纯的心房颤动不同?即对于这一类特殊患者的处理,是否能从心房颤动复律中得到益处?2008年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另一项研究,此研究将心力衰竭伴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分为复律或控制心室率2组,观察48个月。
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任何原因的死亡、卒中、心力衰竭恶化和复合终点上均无统计学意义。
根据上述的研究和其他的相关研究结果,2012年欧洲心脏学会(ESC)发表的心力衰竭处理和治疗指南提出,与控制心室率相比,复律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仅仅对于心房颤动病因和诱因已经消除、以及少数心室率控制后仍不能耐受心房颤动的患者,可考虑应用电复律或胺碘酮药物复律(ⅡbC)。
在电复律前后可考虑应用胺碘酮以维持窦性心率(ⅡbC)。
但是,不推荐应用Dronedarone或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复律,因这些药物可增加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风险(ⅢA)。
近年来导管消融心房颤动术在治疗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中取得的成绩,使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的治疗又有了一个新的选择。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心功能不全等严重不良后果,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房颤的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2016ESC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atrialfibrillationdevelopedincolla borationwithEACTS》及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发表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及近期房颤领域的研究进展,就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房颤的非药物治疗1.1电复律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不论房颤时间、类型首选直流电同步电复律。
电复律较药物转复成功率高,患者需镇静或麻醉。
非血流动力学障碍,房颤持续时间不明或超过48小时,目前仍推荐复律前抗凝治疗3周,复律后抗凝4周的“前3后4”抗凝方案。
如果经食道超声(TEE)检查排除左心房血栓,可进行即咳U电复律。
如果TEE检查确诊血栓,应再抗凝进行治疗A3至4周,复查TEE确定血栓消失后再行电复律。
若仍存在血栓,不建议电复律治疗。
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复律的房颤患者,不应因启动抗凝而延误复律时间。
如无禁忌证,应尽早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NOAC,同时进行复律治疗。
建议I类: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②有症状的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③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C)。
na类:电复律前使用胺碘酮、氟卡尼、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增加电复律成功率并预防房颤复发(证据级别B)。
1.2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应在经过充分培训、有经验的中心进行房颤射频消融,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
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是房颤导管消融的绝对禁忌证。
患者年龄、左心房大小、房颤类型、房颤持续时间、有无二尖瓣反流及其程度、有无基础心血管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术者经验等因素均是可影响导管消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