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相流技术的发展现状

多相流技术的发展现状

多相流技术的发展现状
多相流技术的发展现状

多相流技术的发展现状

物质一般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相态。气体和液体不能承受拉力和切力,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因此统称为流体。在流体中如有固体颗粒存在,则当流体速度相当高时,这种固体颗粒就具有与一般流体相类似的性质而可看作拟流体。这样,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可以处理气体、液体、固体三种相态的流动问题。经典流体力学所处理的只是一种相态的均质流体,即气体或液体的流动问题。但是在许多工程问题以及自然界的流动中,必须处理许多不同相态的物质混合流动的问题。通常把这种流动体系称为多相体系,称相应的流动为多相流。最普通的多相流由两个相组成,称为二相流。不同相态物质的物性有很大的差别,通常根据物质的相态,把二相流分为气液二相流,气固二相流,液固二相流等。

气液二相流在核电站反应堆及蒸汽发生器、火力发电厂锅炉、汽轮机及凝汽器、炼油厂分馏塔中蒸发和凝结过程以及在化工、天然气液化、海水淡化及制冷系统中的蒸发器、重沸器、冷凝器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在内燃机和燃油炉的液体燃料燃烧过程中也很重要。近20多年来随着原子能电站的建立、高温高压火电机组的出现以及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的建设,气液二相流及其传热性能在设备设计与安全运行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气固二相流在煤粉燃烧、气力输送与分离、流化床燃烧及反应器、除尘器以及在最近发展的煤的液化和气化技术中十分重要。火箭发动机排气中固体微粒的运动以及地球物理和天体物理中的尘埃流动也都涉及固体微粒的流动。液固二相流在水利工程中泥沙的沉积、化学工程中流化床反应器、液体的渗流及泥浆流动等方面均很重要。总之,多相流是一门在许多工程领域中有广泛应用的重要学科,在最近20多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际学术活动也相应增加。

多相流体力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是建立多相流模型和基本方程组。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相的压强、速度、温度、表观密度和体积分数、气泡或颗粒尺寸分布、相间相互作用(如气泡或颗粒的阻力与传热传质)、颗粒湍流扩散、流型、压力降(两相流通过管道时引起的压差)、截面含气率、流动稳定性、流动的临界态等。描述多相流体可用不同的模型。对各相尺寸均较大(与流动的几何尺寸相比)的体系,可对各相内部分别运用单相流体力学模型写出各自的基本方程组。若分散相的尺寸不太大,一般用体积平均概念,即认为各相占据同一空间并相互

渗透。这种情况下,可采取统一的连续介质模型描述多相流,其中又可分为无相间滑移的单流体模型(这时不同的相只看成是流体的不同组分)和有滑移的多流体模型或双流体模型。按后一模型,空间各点处每一相可有其各自不同的速度、体积分数和温度。对颗粒群悬浮体多相流,除上述模型外还有非连续介质的分散群的轨道模型和统计群模型。

其研究方法主要有半经验物理模型和统观实验法,数学模型及数值计算法,局部场的实验量测法等。

半经验物理模型和统观实验法:半经验物理模型指以实验观测为基础对多相流的流动形态作出半经验性的简化假设以便进行简化分析计算,如假定多相流为一维柱塞流(plug flow)等。统观实验法指只研究外部参量变化规律,例如多相流在管道中的阻力或平均传热量与流速间的关系、平均的体积分数等,不研究多相流中各种变量的场分布规律。

数学模型和数值计算法:对多相流基本方程组中各个湍流输运项、相间相互作用项和源项的物理规律以实验或公设为基础提出一定的表达式,使联立的方程组封闭,能够求解,这就是建立数学模型。联立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只能用数值法,如有限差分方法或有限元法求解。已经制定了二维和三维多相湍流流动计算程序软件,可以初步用于计算旋风除尘器、煤粉燃烧室和气化室、液雾燃烧室、反应堆中水-汽系统以及炮膛中气-固或气-液各相中的压力、速度、温度、体积分数等的分布。目前,正在研制用于工程中最优化设计的软件。

实验量测法:研究多相流的流动、传热、传质以及化学反应等规律时,观测其流型,测量各相的速度、流量、尺寸、浓度、体积分数或含气率、温度分布等十分重要。观测流型常常用高速摄影、全息照相和电测法等。测量颗粒尺寸分布可用印痕或溶液捕获法、光学或激光散射法、激光全息术、激光多普勒法(LDV 法)等。测量流量、速度、浓度、重量含气率分布等可以用LDV法、取样探针、电探针、光导纤维探针、分离器法等。测量平均截面含气率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法、γ射线法、分离器法等。

多相流的特点是在相间存在相的界面,其间有作用力存在。由于相的分布十分复杂,这使多相流的运动规律比单相流体的运动要复杂得多。目前处理多相流的问题,大多是从宏观出发,根据单相流体的连续性理论,对多相流加以修正。

为了进一步阐明多相流的运动规律,各国学者十分重视对多相流机理的研究,以便从微观出发来研究多相流的问题。

多相流技术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初的计划是用于发展海上大型气田和凝析气田。这就要求更好地掌握管线多相流的现象及水力特性。对多相流的研究集中在管线内气体和液体的相互影响上,以便使工程技术人员能按最佳性能设计多相流管线。开始此项研究时,工业界对未处理的油井采出物以及“间歇流”对立管、平台上层结构和陆上设施三者的设计影响都不十分了解。

现在,多相流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设备中,如含尘埃的大气和云雾、含沙水流、各种喷雾冷却、粉末喷涂、血管流、含固体粉末的火箭尾气、炮膛内火药颗粒及其燃烧产物的流动等。就大量工程问题而言,多相流体力学主要应用于粉粒物料的管道输送、颗粒分离和除尘、液雾和煤粉悬浮体的燃烧和气化、流化床和流化床燃烧以及锅炉、反应堆、化工、冶炼和采油等装置中的气-液流动等方面,其目的是节省管道输送能量,提高分离或除尘效率,改善传热传质或燃烧中颗粒混合,改善锅炉的水循环,提高反应堆冷却的安全性等。

自工业界开始开发和研制多相泵和多相流量计以来,众多的制造公司、经营者、技术集团和研究院采用不同的方法从广泛的角度上进行了研究。这是由于技术人员就增压和计量的最佳技术解决方法缺乏统一认识所致;唯一共识的是,一种设备无论是泵还是流量计都不可能适应于所有的流体条件,如不同的截面含气率和油水组份等。

在流动结构方面,日本神户大学坂口忠司等研究了水平通道的水流中侵入大气泡或形成气穴时的流动结构特性。这种情况在轻水反应堆失冷事故,锅炉水平管中发生干涸, 水平管中气液二相流弹状流动以及重力流动时发生。通过试验求得了大气泡沿遁道的速度特性及大气泡运动速度的关联式。日本京都大学荻原良道等研究了下降环状二相流薄层液膜中界面波的结构特性,得出了在脉动波和扰动波结构时界面波的基本特性。埃及亚历山大大学Sorour研究了垂直环管中泡状流和弹状流的转变以及泡状流时空气和水的棍合特性。波兰沃波雷工业大学Troniewski等研究了垂直和水平矩形通道中气液混合物的流型与压降,提出了垂直管的通用流型图,修正了水平管的Baker图。

针对相的分布与份额,加拿大安大略水力研究所Chan等研究了有浸没的水

平式加热器的容器内沿水平管束池沸腾的截面含汽率分布和截面含汽率值,用50毫居钴-57伽马密度计测定加热器上部截面含汽率分布,液位和液面波动用浮子连接线性变化的差接变压器(LVDT)检测,容器内的平均截面含汽率可直接由LVDT测量得出,也可由局部截面含汽率分布积分求得。

而在多相流数学模型方面,美国新泽西史蒂文斯工学院Dobran用连续介质力学方法提出多相流基本方程组,并与以前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美国伊利诺斯工学院Arastoopour等根据一般流体力学方法,用连续性和动量平衡原理,提出了单相流体及气液二相流体通过低透性介质(如紧密的沙子)的方程组,并用紧密的沙芯试样进行试验,取得了一致的结果。对单相气体水平通过紧密沙芯试样,得出线性方程,可求得分析解,并与常用的扩散方程解作了比较。

此外,在多相流体动力学方面,美国特拉华大学Martin等收集了大量气固二相流摩擦压降试验数据及几十个计算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评述和系统的研究,以确定各关系式用于空气-固体系统摩擦压降计算的可靠性。美国休斯顿Exxon公司Aggour等提出了气相密度对双组分二相垂直流动的流型和摩擦压降的影响的试验数据,试验气体为空气、氮和氟利昂12,液体为水,所得数据与现有模型和关系式的结果进行比较,以确定其有效性及普遍性。

除以上介绍的以外,在多相流应用与测试方面还有不少论文。而在诸多会议上,还对沸腾与凝结、气液二相流流型与压降、反应堆与化工厂安全、气固二相流与传热、动力与化工过程中二相流设备等问题组织了专题讨论。一致认为多相流在能源、动力、化工等许多部门有广泛应用, 目前还有许多问题未解决。各国学者应加强合作,使研究工作日益深入。我国在多相流研究方面原有基础比较薄弱,随着大型动力、原子能、石油化工的发展,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应予以加强。

流媒体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和发展

流媒体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发展 一.流媒体 流媒体又叫流式媒体,它是指商家用一个视频传送服务器把节目当成数据包发出,传 送到网络上。用户通过解压设备对这些数据进行解压后,节目就会像发送前那样显示出来。这个过程的一系列相关的包称为“流”。流媒体实际指的是一种新的媒体传送方式,而非一种新的媒体。所谓流媒体是指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Internet播放的媒体格式。流式传 输方式则是将整个A/V及3D等多媒体文件经过特殊的压缩方式分成一个个压缩包,由视 频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连续、实时传送。在采用流式传输方式的系统中,用户不必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是只需经过几秒或几十秒的启动延时即可在用户的计算机上利用解压设备(硬件或软件)对压缩的A/V、3D等多媒体文件解压后进行播放和观看。此时多媒 体文件的剩余部分将在后台的服务器内继续下载。 与单纯的下载方式相比,这种对多媒体文件边下载边播放的流式传输方式不仅使启动 延时大幅度地缩短,而且对系统缓存容量的需求也大大降低。在网络上传输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目前主要有下载和流式传输两种方案。实现流式传输有两种方法: ?实时流式传输(Real-time streaming transport) ?顺序流式传输(progressive streaming transport)。 一般来说,如为实时广播,或使用流式传输媒体服务器,或应用实时流协议(RTSP)等,即为实时流式传输。如使用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服务器,文件即通过顺序流发送。采用哪种传输方法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当然,流式文件也支持在播放前完全下载到硬盘。 (1)实时流式传输 实时流式传输总是实时传送,特别适合现场广播,也支持随机访问,用户可快进或后退以观看后面或前面的内容。但实时流式传输必须保证媒体信号带宽与网络连接匹配,以便传输的内容可被实时观看。实时流式传输需要专用的流媒体服务器与传输协议。 (2)顺序流式传输 顺序流式传输是顺序下载,在下载文件的同时用户可观看在线内容,在给定时刻,用户只能观看已下载的部分,而不能跳到还未下载的部分。由于标准的HTTP服务器可发送 顺序流式传输的文件,也不需要其他特殊协议,所以顺序流式传输经常被称作HTTP流式 传输。 顺序流式传输比较适合高质量的短片段,如片头、片尾和广告,由于这种传输方式观看的部分是无损下载的,所以能够保证播放的最终质量。但这也意味着用户在观看前必须经历时延。顺序流式传输不适合长片段和有随机访问要求的情况,如讲座、演说与演示;也不支持现场广播,严格说来,它是一种点播技术。 二、流媒体技术原理 流式传输的实现需要合适的传输协议。由于TCP需要较多的开销,故不太适合传输实时数据。在流式传输的实现方案中,一般采用HTTP/TCP来传输控制信息,而用实时传 输协议/用户数据报协议(RTP/UDP)来传输实时数据。 流式传输的实现需要缓存。因为一个实时音视频源或存储的音视频文件在传输中被分解为许多数据包,而网络又是动态变化的,各个包选择的路由可能不相同,故到达客户端的时延也就不同,甚至先发的数据包有可能后到。为此,需要使用缓存系统来消除时延和抖动的影响,以保证数据包顺序正确,从而使媒体数据能够连续输出。

光刻技术

职大09微电子 光刻技术 摘要:光刻(photoetching)是通过一系列生产步骤将晶圆表面薄膜的特定部分除去的工艺,在此之后,晶圆表面会留下带有微图形结构的薄膜。被除去的部分可能形状是薄膜内的孔或是残留的岛状部分。 关键词:光刻胶;曝光;烘焙;显影;前景 Abstract: photoetching lithography (is) through a series of steps will produce wafer surface film of certain parts of the process, remove after this, wafer surface will stay with the film structure. The part can be eliminated within the aperture shape is thin film or residual island. Keywords: the photoresist, Exposure; Bake; Enhancement; prospects

目录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光刻技术的原理 (3) 第三章光刻技术的工艺过程 (4) 1基本光刻工艺流程—从表面准备到曝光 (4) 1.1光刻十步法 (4) 1.2基本的光刻胶化学物理属性 (4) 1.2.1组成 (4) 1.2.2光刻胶的表现要素 (4) 1.2.3正胶和负胶的比较 (5) 1.2.4光刻胶的物理属性 (5) 1.3光刻工艺剖析 (5) 1.3.1表面准备 (5) 1.3.2涂光刻胶 (5) 1.3.3软烘焙 (6) 1.3.4对准和曝光(A&E) (6) 2基本光刻工艺流程—从曝光到最终检验 (6) 2.1显影 (6) 2.1.1负光刻胶显影 (6) 2.1.2正光刻胶显影 (7) 2.1.3湿法显影 (7) 2.1.4干法(或等离子)显影 (7) 2.2硬烘焙 (7) 2.3显影检验(develop inspect DI) (7) 2.3.1检验方法 (8) 2.3.2显影检验拒收的原因 (8) 2.4刻蚀 (8) 2.4.1湿法刻蚀 (8) 2.4.2干法刻蚀(dry etching) (9) 2.5光刻胶的去除 (10) 2.6最终目检 (10) 第四章光刻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1) 1 .EUV 光刻技术 (11) 2 .PREVAIL 光刻技术 (12) 3.纳米压印光刻技术 (12) 4.展望 (14) 参考文献15

当前国内外保鲜技术

当前国际食品保鲜技术 纸箱保鲜法 这是由日本食品流通系统协会近年来研制的一种新式纸箱。研究人员用一种“里斯托瓦尔石”(硅酸岩的一种)作为纸浆的添加剂。因这种石粉对各种气体独具良好的吸附作用,且价格便宜又不需低温高成本设备。具有较长时间的保鲜作用,而且所保鲜的果蔬分量不会减轻,所以很受商家欢迎。 微波保鲜法 这是由荷兰一家公司对水果、蔬菜和鱼肉类食品进行低温消毒的保鲜办法。它是采用微波在很短的时间(120 秒)将其加热到72℃,然后将这种经处理后的食品在0-4℃环境条件下上市,可贮存42-45 天,不会变质,十分适宜淡季供应“时令菜果”。 陶瓷保鲜袋 这是由日本一家公司研制的一种具有远红外线效果的果蔬保鲜袋,主要在袋的 内侧涂上一层极薄的陶瓷物质,于是通过陶瓷所释放出来的红外线就能与果蔬中所含的水分发生强烈的“共振”运动,从而对果蔬起到保鲜作用。 烃类混合物保鲜法 这是英国一家塞姆培生物工艺公司研制出的一种能使梨、葡萄、番茄、辣椒等果蔬贮藏寿命延长1 倍的“天然可食保鲜剂”。它采用一种复杂的烃类混合物。在使用时,将其溶于水中成溶液状态,然后将需保鲜的果蔬浸泡在溶液中,使果蔬表面很均匀地涂上一层液剂。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氧的吸收量,使果蔬所产生的CO2 几乎全部排出。因此,保鲜剂的作用,酷似给果蔬施了“麻醉药”,使其处于休眠状态。 电子技术保鲜法 它是利用高压负静电场所产生的负氧离子和臭氧来达到目的。负氧离子可以使果蔬进行代谢的酶钝化,从而降低果蔬的呼吸强度,减弱果实催熟剂乙烯的生成。而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又是一种良好的消毒剂和杀菌剂,既可杀灭消除果蔬上的微生物及其分泌毒素,又能抑制并延缓果蔬有机物的水解,从而延长果蔬贮藏期。 加压保鲜法这是由日本京都大学研制成功的利用压力制作食品的方法。蔬菜加压杀菌后可延长保鲜时间,提高新鲜味道。用这种方法储存咸菜和水果最为理想。 微生物保鲜法 乙烯具有促进果蔬老化和成熟的作用,所以要使果蔬能达到保鲜的目的,就必须去掉乙烯。科学家经过筛选研究,分离出一种NH-10 菌株,这种菌株能够制成“乙烯去除剂N-T”物质,可防止葡萄在储存中发生的变褐、松散、掉,对番茄、辣椒可起到防止失水、变色和松软的作用,保鲜效果明显。 可食性果蔬保鲜剂 英国研制成一种可食用的果蔬保鲜剂。它是由蔗糖、淀粉、脂肪酸和聚脂物调配成的半透明乳液,可用喷雾、涂刷或浸渍的方法覆盖于柑桔、苹果、西瓜、香蕉和西红柿、茄子等表面,保鲜期可达200 天以上,由于这种保鲜剂在水果表面形成了一层密封薄膜,故能阻止氧气进入水果内部,从而延长了水果熟化过程,起到保鲜作用。这种保鲜剂可同水果一起食用。新型塑料保鲜膜 日本研制成功一种一次性新型塑料保鲜膜。它由两层透水性极好的尼龙半透明膜组成,两层之间装有渗透压高的砂糖糖浆。用这种塑料膜来包装果蔬,能缓慢地吸收从果蔬表面渗出的水分,从而达到保鲜目的。 减压处理保鲜法

集成电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集成电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超过了以汽车、石油、钢铁为代表的传统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成为改造和拉动传统产业迈向数字时代的强大引擎和雄厚基石。1999年全球集成电路的销售额为1250亿美元,而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世界贸易总额约占世界GNP的3%,现代经济发展的数据表明,每l~2元的集成电路产值,带动了10元左右电子工业产值的形成,进而带动了100元GDP的增长。目前,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部分的65%与集成电路相关;美国国防预算中的电子含量已占据了半壁江山(2001年为43.6%)。预计未来10年内,世界集成电路销售额将以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长,2010年将达到6000~8000亿美元。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拥有自主版权的集成电路已曰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命脉、社会进步的基础、国际竞争的筹码和国家安全的保障。 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产品性能每18个月增加一倍。据专家预测,今后20年左右,集成电路技术及其产品仍将遵循这一规律发展。集成电路最重要的生产过程包括:开发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利用EDA进行集成电路设计,根据设计结果在硅圆片上加工芯片(主要流程为薄膜制造、曝光和刻蚀),对加工完毕的芯片进行测试,为芯片进行封装,最后经应用开发将其装备到整机系统上与最终消费者见面。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集成电路的加工水平为5微米,其后,经历了3、1、0.8、0.5、0.35微米的发展,目前达到了0.18 微米的水平,而当前国际水平为0.09微米(90纳米),我国与之相差约为2-3代。 (1)设计工具与设计方法。随着集成电路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单个芯片容纳器件的数量急剧增加,其设计工具也由最初的手工绘制转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相应的设计工具根据市场需求迅速发展,出现了专门的EDA工具供应商。目前,EDA主要市场份额为美国的Cadence、Synopsys和Mentor等少数企业所垄断。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EDA开发和产品供应商。 由于整机系统不断向轻、薄、小的方向发展,集成电路结构也由简单功能转向具备更多和更为复杂的功能,如彩电由5片机到3片机直到现在的单片机,手机用集成电路也经历了由多片到单片的变化。目前,SoC作为系统级集成电路,能在单一硅芯片上实现信号采集、转换、存储、处理和I/O等功能,将数字电路、存储器、MPU、MCU、DSP等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实现一个完整系统的功能。它的制造主要涉及深亚微米技术,特殊电路的工艺兼容技术,设计方法的研究,嵌入式IP核设计技术,测试策略和可测性技术,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和安全保密技术。SoC以IP复用为基础,把已有优化的子系统甚至系统级模块纳入到新的系统设计之中,实现了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的第4次飞跃。

光刻技术及其应用的状况和未来发展

光刻技术及其应用的状况和未来发展 光刻技术及其应用的状况和未来发展1 引言 光刻技术作为半导体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技术之一,一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光刻技术在应用中技术问题的增多、用户对应用本身需求的提高和光刻技术进步滞后于其他技术的进步凸显等等,寻找解决技术障碍的新方案、寻找COO更加低的技术和找到下一俩代可行的技术路径,去支持产业的进步也显得非常紧迫,备受人们的关注。就像ITRS对未来技术路径的修订一样,上世纪基本上3~5年修正一次,而进入本世纪后,基本上每年都有修正和新的版本出现,这充分说明了光刻技术的重要性和对产业进步的影响。如图1所示,是基于2005年ITRS对未来几种可能光刻技术方案的预测。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新一轮技术和市场的竞争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大量的研发和开发资金投入到了这场竞赛中。因此,正确把握光刻技术发展的主流十分重要,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和金钱,同时可以缩短和用户使用之间的周期、缩短开发投入的回报时间,因为光刻技术开发的投入比较庞大。 2 光刻技术的纷争及其应用状况 众说周知,电子产业发展的主流和不可阻挡的趋势是"轻、薄、短、小",这给光刻技术提出的技术方向是不断提高其分辨率,即提高可以完成转印图形或者加工图形的最小间距或者宽度,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光刻工艺在整个工艺过程中的多次性使得光刻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工艺成品率对产品的质量、良率和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要求光刻技术在满足技术需求的前提下,具有较低的COO和COC。因此,光刻技术的纷争主要是厂家可以提供给用户什么样分辨率和产能的设备及其相关的技术。 以Photons为光源的光刻技术 2.1 以Photons为光源的光刻技术 在光刻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中,以光子为基础的光刻技术种类很多,但产业化前景较好的主要是紫外(UV)光刻技术、深紫外(DUV)光刻技术、极紫外(EUV)光刻技术和X射线(X-ray)光刻技术。不但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是目前产业中使用最多的技术,特别是前两种技术,在半导体工业的进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紫外光刻技术是以高压和超高压汞(Hg)或者汞-氙(Hg-Xe)弧灯在近紫外(350~450nm)的3条光强很强的光谱(g、h、i线)线,特别是波长为365nm的i线为光源,配合使用像离轴照明技术(OAI)、移相掩模技术(PSM)、光学接近矫正技术(OPC)等等,可为0.35~0.25μm的大生产提供成熟的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在目前任何一家FAB中,此类设备和技术会占整个光刻技术至少50%的份额;同时,还覆盖了低端和特殊领域对光刻技术的要求。光学系统的结构方面,有全反射式(Catoptrics)投影光学系统、折反射式(Catadioptrics)系统和折射式(Dioptrics)系统等,如图2所示。主要供应商是众所周知的ASML、NIKON、CANON、ULTRATECH 和SUSS MICROTECH等等。系统的类型方面,ASML以提供前工程的l:4步进扫描系统为主,分辨率覆盖0.5~0.25μm:NIKON以提供前工程的1:5步进重复系统和LCD的1:1步进重复系统为主,分辨率覆盖0.8~0.35μm和2~0.8μm;CANON以提供前工程的1:4步进重复系统和LCD的1:1步进重复系统为主,分辨率也覆盖0.8~0.35μm和1~0.8μm;ULTRATECH以提供低端前工程的1:5步进重复系统和特殊用途(先进封装/MEMS/,薄膜磁头等等)的1:1步进重复系统为主;而SUSS MICTOTECH以提供低端前工程的l:1接触/接近式系统和特殊用途(先进封装/MEMS/HDI等等)的1:1接触/接近式系为主。另外,在这个领域的系统供应商还有USHlO、TAMARACK和EV Group等。 深紫外技术

智能视频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

智能视频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 智能视频技术(IVT,Intelligent Video Technology),属于计算机视觉(CV,Com puter Vision)与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t)领域研究的一个分支,融合了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图像分析等多项技术,其发展目标在于在监视场景与事件描述之间建立一种映射关系。同大部分计算机系统一样,智能视频系统可以被分为构成智能视频监控的硬件,以及智能视频软件两个部分。 硬件设备主要包括:采集视频数据的摄像机、支撑摄像机以及整个系统运行的电力系统、用于存放拍摄到的视频数据的存储设备、承载智能视频分析软件的高性能计算机、能够高速传输视频以及分析结果等数据的网络接口。 智能视频软件是指通过硬件提供的输入信息,自动地提取并理解视频源的关键信息。智能视频软件具有其独特性,即专用性、多样性等。而不同的商业环境和用户对监控的功能需求大相径庭,对于不同的应用系统软件实现的算法也完全不同,甚至智能视频软件的实现平台也是可选的:既可以在X86的服务器上实施,也可以在基于DSP的嵌入式系统上实施。这一特点,也正是智能视频行业探讨的热点所在。 智能视频的发展现状 智能视频软件市场是一个成长非常快速的市场,根据IMS的市场研究分析,在未来3 年内有关视频技术的软件市场会成长到8亿美元的份额。注意,仅仅是在软件部分就有这么大的一个份额。 在视频智能分析软件的市场需求急剧增长的刺激下,国外提供视频智能分析软件产品的厂商已经有许多:Verint、Vidient、Westec、Interactive、Visual Defence、Nextiva、V istascape、NiceVision、ioimage、TASC、MATE、Ov、Dallmeier、Ivbox、Viseowave等,他们都能提供视频智能分析产品,大部分厂商提供的视频智能分析产品,都基于ObjectVid eo公司的图像分析技术,采用Object Video OnBoard平台来设计并创建自己品牌的OEM产品,这是大部分视频智能分析产品商以最小的投资成本及最快的时间来赢得市场的好办法。 在解决方案的提供上,国外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比如旧金山国际机场采用了由Vidie nt公司提供的智能视频分析系统Smart Catch。Smart Catch与机场现有的闭路电视(CCTV)系统协同检测异常或可疑行为(如图1)。当智能视频分析软件识别出一个异常情况时,就立即将视频片段通过呼机、手提电脑、移动电话或其它通讯设备发送给响应者前来进行现场调查。 国内的众多企业也开始了对智能视频分析软件的尝试。比如上海世平伟业公司开发的I vbox智能视频分析系统,上海皓维推出的智能视频分析预警系统等等。

气调保鲜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气调保鲜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系部:食品工程系 专业班级:07成人食检班 姓名:温静 指导教师:申玉飞 时间:2009.12.15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1气调保鲜的现状 (1) 1.1气调保鲜技术的原理 1.2气调保鲜技术的特点 2气调保鲜的方法 (2) 2.1自然降氧法 (2) 2.2充氮降氧法 (2) 2.3最适浓度指标气体置换法 (3) 2.4减压气调 (3) 2.5气调包装 (4) 3气调技术的发展趋势 (5) 3.1减压库 3.2气调保鲜库 小结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摘要:本文对几种主要的气调保鲜技术的原理、方法、特点作了简要的阐述,分析了该技术在我国应用的现状,叙述了可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气调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也得到普遍加强,大家越来越对果蔬等食品在贮藏中长期使用化学合成保鲜剂的食用安全性提出了质疑,使得果蔬、肉类等食品的贮藏保鲜逐步朝着注重物理方式的方向发展,气调保鲜方式重新受到重视。目前,对原先气调手段和方式加以改进,充分发挥气调保鲜的潜力并扩大气调保鲜的应用范围成为研究的热点。气调冷藏是在冷藏的基础上调节贮藏环境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抑制果实的呼吸强度,以延长果蔬贮存期的一种贮藏方式。与普通冷藏相比,其贮存期延长1倍,是普通冷藏的3至4倍,使果蔬保持鲜脆性,营养成分及硬度、色泽、重量等与新采摘状态相差无几,具有极佳的贮存效果。但气调库房比普通冷库造价高,需增加价格昂贵的气调成套设备。目前,我国气调贮藏果品量仅为水果生产总量的1%,而发达国家则为70%~80%。下面我就气调保鲜做一简单介绍。 1气调保鲜的现状 气调冷藏是在冷藏的基础上调节贮藏环境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抑制果实的呼吸强度,以延长果蔬贮存期的一种贮藏方式。与普通冷藏相比,其贮存期延长1倍,是普通冷藏的3至4倍,使果蔬保持鲜脆性,营养成分及硬度、色泽、重量等与新采摘状态相差无几,具有极佳的贮存效果。但气调库房比普通冷库造价高,需增加价格昂贵的气调成套设备。目前,我国气调贮藏果品量仅为水果生产总量的1%,而发达国家则为70%~80%。 1.1气调保鲜的原理 气调保鲜是指在低温贮藏的基础上,通过人为改变环境气体成分来达到肉、果蔬等贮藏物保鲜贮藏目的的一项技术。具体来说,气调实际上就是在保持适宜低温的同时,降低环境气体中氧的含量,适当改变二氧化碳和氮气的组成比例。水果蔬菜在收获后仍具有生命力,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是通过呼吸作用分解生长期积累的营养物质来获得的。因此,果蔬保鲜的实质是降低果蔬呼吸作用以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 1.2气调保鲜技术的特点 通过减少环境中呼吸作用所必须的氧气含量以及低温贮藏即可实现尽可能降低呼吸强度的目的,使果蔬在较长期的贮藏期里能较好地保持原有天然质地、

流媒体技术及其教育应用

流媒体技术及其教育应用 一.引言 在网络上传输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目前主要有下载和流式传输两种方案。A/V 文件一般都较大,所以需要的存储容量也较大;同时由于网络带宽的限制,下载常常要花数分钟甚至数小时,所以这种处理方法延迟也很大。流式传输时,声音、影像或动画等时基媒体由音视频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的连续、实时传送,用户不必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只需经过几秒或十数秒的启动延时即可进行观看。当声音等时基媒体在客户机上播放时,文件的剩余部分将在后台从服务器内继续下载。流式不仅使启动延时成十倍、百倍地缩短,而且不需要太大的缓存容量。流式传输避免了用户必须等待整个文件全部从Internet 上下载才能观看的缺点。流媒体指在Internet/Intranet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如: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文件。流式媒体在播放前并不下载整个文件,只将开始部分内容存入内存,流式媒体的 数据流随时传送随时播放,只是在开始时有一些延迟。 “流媒体”的概念包括以下两个层面。其一,流媒体是计算机网络尤其是中低带(Internet/Intranet)上需要实时传输的多媒体文件,比如声音、视频文件。在传输前需要压缩处理成多个压缩包,并附加上与其传输有关的信息(比如,控制用户端播放器正确播放的必要的辅助信息),形成实时数据流。数据流最大的特点是允许播放器及时反应而不用等待整个文件的下载。其二,流媒体是对多媒体信息进行“流化”处理,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使视频等对实时性要求严格的多媒体文件在上在Internet/Intranet既无下载等待需求又不占用客户端硬盘空间的情况下保证实时播放。 流媒体技术是综合的技术, 包括采集、编码、传输、储存、解码等多项技术。流媒体应用系统一般由分编码端、服务器端、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流媒体技术在教育或学校的应用前景广阔, 可用于课件点播、交互教学、电视转播、远程监控、视频会议等。 二.流媒体技术基础 1.流媒体技术原理 流式传输的实现需要缓存。因为Internet 以包传输为基础进行断续的异步传输,对一个实时A/V 源或存储的A/V文件,在传输中它们要被分解为许多包,由于网络是动态变 化的,各个包选择的路由可能不尽相同,故到达客户端的时间延迟也就不等,甚至先发的数据包还有可能后到。为此,使用缓存系统来弥补延迟和抖动的影响,并保证数据包的顺序正确,从而使媒体数据能连续输出,而不会因为网络暂时拥塞使播放出现停顿。通常高速缓存所需容量并不大,因为高速缓存使用环形链表结构来存储数据:通过丢弃已经播放的内容,流可以重新利用空出的高速缓存空间来缓存后续尚未播放的内容。流式传输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用户选择某一流媒体服务后,Web 浏览器与Web 服务器之间使用HTTP/TCP 交换控制信息,以便把需要传输的实时数据从原始信息中检索来;然后客户机上的Web 浏览器启动A/VHelper 程序,使用HTTP从Web服务器检索相关参数对Helper程序初始化。这些参数可能包括目录信息、A/V 数据的编码类型或与A/V检索相关的服务器地址。A/VHelper 程序及A/V 服务器运行实时流控制协议RTSP),以交换A/V 传输所需的控制信息。与CD 播放机或VCRs 所提供的功能相似,RTSP 提供了操纵播放、快进、快倒暂停及录制等命令的方法。A/V 服务器使用RTP/UDP协议将A/V 数据传输给A/V 客户程序(一般可认为客户程序等同于Helper 程序),一旦A/V 数据抵达客户端,A/V客户程序即可播放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流式传输中,使用RTP/UDP 和RTSP/TCP 两种不同的通信协议与A/V 服务器建立联系,是为了能够把服务器的输出重定向到一个不同于运行A/VHelper 程序所在客户机的目的地址。实现流式传输一般都需要专用服务器和播放器。

激光光刻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第41卷第5期红外与激光工程2012年5月Vol.41No.5Infrared and Laser Engineering May.2012 激光光刻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邓常猛1,2,耿永友1,吴谊群1,3 (1.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强激光材料重点实验室,上海201800;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3.功能无机材料化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光刻技术作为制备半导体器件的关键技术之一将制约着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和半导体器件的性能。随着半导体工业的发展,集成电路的特征尺寸越来越小,光刻技术将面临新的挑战。分析了激光光刻技术,包括投影式光刻和激光无掩膜光刻技术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极紫外光刻(EUVL)作为下一代光刻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技术难点、激光无掩膜光刻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激光近场扫描光刻、激光干涉光刻、激光非线性光刻等新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在高分辨率纳米加工领域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投影式光刻;无掩膜光刻;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N30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76(2012)05-1223-09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laser lithography technology Deng Changmeng1,2,Geng Yongyou1,Wu Yiqun1,3 (1.Key Laboratory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High Power Lasers,Shanghai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Fine 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anghai201800,China;2.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3.Key Laboratory of Functional Inorganic Material Chemistry(Heilongjiang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Harbin150080,China) Abstract:Lithography technology,as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miconductor industry.As the critical dimension of integrated circuit is decreased to smaller and smaller,lithography technology will face new challenges.In this review,the progress and status on laser lithography were presented,including projection lithography and laser maskless lithography.The foreground and technology challenges of extreme ultraviolet lithography(EUVL),which was considered to be the next generation lithography,were analyzed.The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high-resolution nano lithography patterning of laser maskless lithography,especially of near-field scanning optical microscopy,laser interference and nonlinearity lithography etc,were discussed. Key words:projection lithography;maskless lithography;development trend 收稿日期:2011-09-05;修订日期:2011-10-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977004,50872139) 作者简介:邓常猛(1985-),男,博士生,主要从事光刻技术和光刻材料方面的研究。Email:chmdeng@https://www.doczj.com/doc/2215395818.html, 导师简介:吴谊群(1957-),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密度光存储和光电子学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Email:yqwu@https://www.doczj.com/doc/2215395818.html,

水果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水果保鲜技术的研究现 状及发展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CQWU/JL/JWB/ZY084-02 学年论文 (课程论文、课程设计) 题目:水果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小组成员:陈盼盼、张珍妮、袁锐 杨善丽、罗云雾、张玲 专业年级: 2010级化学(师范) 成绩: 指导教师(职称):邓小红(副教授) 2012年11月13日 摘要:水果贮藏保鲜是水果产业化生产时减少损失,保值、增值的基础,本文是叙述了水果保鲜与贮藏业的现状及我国保鲜技术存在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新鲜高质量和高营养食物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了新鲜水果贮藏方法的发展。为此,主要探讨了国内外水果贮藏保鲜应用的各种技术,分析了水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方面的新情况与新进展。 关键词:水果保鲜;储藏;现状 引言: 果品营养丰富, 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由于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和产品的易腐性, 给水果的采后处理、贮藏保鲜等环节带来了极大困难。特别是在水果的生产中, 由于采摘不当、贮藏不善, 或由于生理病害、微生物病害的影

响, 往往导致大量水果的腐烂损失。许多国家农产品采后处理与贮藏保鲜已实现了产业化。 1 水果保鲜与贮藏业现状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食物要求越来越高,人们的饮食已从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对食品的需求不但追求数量,而且关心质量和花色品种,经济、实惠、方便的食品必将成为消费者选择的对象[1]。新鲜的水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含水量高,且具有我们所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但水果组织柔嫩,含水量高,容易腐烂变质,不耐储存,采后极易失鲜,从而导致品质降低,丧失商业价值。因此,水果低温贮藏保鲜产业是水果生产的继续,是可持续水果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的产业。同时水果低温贮藏保鲜产业,对果品的采后增值、保值,农民致富和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冷藏场所及装置是水果贮藏保鲜最关键的设施,它们的最关键点在于对温度的控制,其次是在特殊构造条件下还能够对气体成分、压力和湿度进行控制,以满足水果贮藏保鲜的要求。现代温贮藏主要包括机械冷藏、机械气调冷藏、机械减压冷藏和机械湿冷冷藏等。其中机械冷藏占贮藏水果产量的1/3左右,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进行人工调节和控制,已达到良好贮藏[3]。我国的气调贮藏起步很晚,主要的气调贮藏技术是小包装、大帐自然降氧和硅窗气调等且仅限于少量的水果。常用的气调保鲜方法主要有4种:塑料薄膜帐气调、自然降氧法、混合降氧法和人工改变空气组成法等。 化学保鲜剂的研究及应用发展很快,目前,已有多种化学杀菌剂、生物活性调节剂及生物涂膜类等防腐保鲜剂在贮藏保鲜中推广使用,对提高贮藏效果具有

流媒体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发展

摘要:Internet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为流媒体业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动力,流媒体业务正日益普及,流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方方面面。首先介绍了流媒体技术的基础、基本原理以及流式传输的基本过程,接着重点介绍了流媒体技术在视频点播、远程教育、视频会议和Internet直播方面的应用,最后介绍了流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关键词:多媒体通信,多媒体业务,流媒体,流式传输,原理,应用,发展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开始带给人们形式多样的信息。从在网络上出现第一张图片到现在各种形式的网络视频、三维动画,人们的视听觉在网络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但人们又面临着另外一种不可避免的尴尬:在网络上看到生动清晰的媒体演示的同时,不得不为等待传输文件而花费大量时间。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一种新的媒体技术应运而生,这就是流媒体技术。 流媒体是指在网络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如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文件。而流式传输技术就是把连续的声音和图像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站服务器上,让用户一边下载一边收听观看,而不需要等待整个文件下载到自己的机器后才可以观看的网络传输技术。 目前,在网络上传输音视频(A/V)等多媒体信息主要有下载和流式传输两种方案。一方面,由于音视频文件一般都较大,所以需要的存储容量也较大;同时由于受网络带宽的限制,下载这样的文件常常需要几分钟甚至几小时,所以采用下载方法的时延也就很大。而采用流式传输时,声音、图像或动画等时基媒体由音视频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连续、实时传送,用户只需经过几秒或数十秒的启动时延而不必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即可观看。当声音、图像等时基媒体在客户机上播放时,文件的剩余部分将在后台从服务器上继续下载。流式传输不仅使启动时延大大缩短,而且不需要太大的缓存容量。流式传输避免了用户必须等待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之后才能观看的缺点。一、流媒体技术基础 实现流式传输有两种方法:实时流式传输(Real-time streaming transport)和顺序流式传输(progressive streaming transport)。一般来说,如为实时广播,或使用流式传输媒体服务器,或应用实时流协议(RTSP)等,即为实时流式传输。如使用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服务器,文件即通过顺序流发送。采用哪种传输方法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当然,流式文件也支持在播放前完全下载到硬盘。 1.实时流式传输 实时流式传输总是实时传送,特别适合现场广播,也支持随机访问,用户可快进或后退以观看后面或前面的内容。但实时流式传输必须保证媒体信号带宽与网络连接匹配,以便传输的内容可被实时观看。这意味着在以调制解调器速度连接网络时图像质量较差。而且,如果因为网络拥塞或出现问题而导致出错和丢失的信息都被忽略掉,那么图像质量将很差。实时流式传输需要专用的流媒体服务器与传输协议。 2.顺序流式传输 顺序流式传输是顺序下载,在下载文件的同时用户可观看在线内容,在给定时刻,用户只能观看已下载的部分,而不能跳到还未下载的部分。由于标准的HTTP服务器可发送顺序流式传输的文件,也不需要其他特殊协议,所以顺序流式传输经常被称作HTTP流式传输。顺序流式传输比较适合高质量的短片段,如片头、片尾和广告,由于这种传输方式观看的部分是无损下载的,所以能够保证播放的最终质量。但这也意味着用户在观看前必须经历时延。顺序流式传输不适合长片段和有随机访问要求的情况,如讲座、演说与演示;也不支持现场广播,严格说来,它是一种点播技术。

光刻技术及其应用的现状及展望

光刻技术及其应用的现状与展望

1 引言 光刻技术作为半导体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技术之一,一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光刻技术在应用术问题的增多、用户对应用本身需求的提高和光刻技术进步滞后于其他技术的进步凸显等等,寻找解决技术障碍的新方案、寻找COO更加低的技术和找到下一俩代可行的技术路径,去支持产业的进步也显得非常紧迫,备受人们的关注。就像ITRS对未来技术路径的修订一样,上世纪基本上3~5年修正一次,而进入本世纪后,基本上每年都有修正和新的版本出现,这充分说明了光刻技术的重要性和对产业进步的影响。2005年ITRS对未来几种可能光刻技术方案进行预测。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新一轮技术和市场的竞争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大量的研发和开发资金投入到了这场竞赛中。因此,正确把握光刻技术发展的主流十分重要,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和金钱,同时可以缩短和用户使用之间的周期、缩短开发投入的回报时间,因为光刻技术开发的投入比较庞大。 2 光刻技术的现状及其应用状况

众说周知,电子产业发展的主流和不可阻挡的趋势是“轻、薄、短、小”,这给光刻技术提出的技术方向是不断提高其分辨率,即提高可以完成转印图形或者加工图形的最小间距或者宽度,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光刻工艺在整个工艺过程中的多次性使得光刻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工艺成品率对产品的质量、良率和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要求光刻技术在满足技术需求的前提下,具有较低的COO和COC。因此,光刻技术的纷争主要是厂家可以提供给用户什么样分辨率和产能的设备及其相关的技术。 2.1 以Photons为光源的光刻技术 在光刻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中,以光子为基础的光刻技术种类很多,但产业化前景较好的主要是紫外(UV)光刻技术、深紫外(DUV)光刻技术、极紫外(EUV)光刻技术和X射线(X-ray)光刻技术。不但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是目前产业中使用最多的技术,特别是前两种技术,在半导体工业的进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紫外光刻技术是以高压和超高压汞(Hg)或者汞-氙(Hg-Xe)弧灯在近紫外(350~450nm)的3条光强很强的光谱(g、h、i线)线,特别是波长为365nm的i线为光源,配合使用像离轴照明技术(OAI)、移相掩模技术(PSM)、光学接近矫正技术(OPC)等等,可为0.35~0.25μm的大生产提供成熟的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在目前任何一家FAB中,此类设备和技术会占整个光刻技术至少50%的份额;同时,还覆盖了低端和特殊领域对光刻技术的要求。光学系统的结构方面,有全反射式(Catoptrics)投影光学系统、折反射式(Catadioptrics)系统和折射式(Dioptrics)系统等。主要供应商是众所周知的ASML、NIKON、CANON、ULTRATECH和SUSS MICROTECH等等。系统的类型方面,ASML以提供前工

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浅析: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外虚拟现实技术及产品有Google Earth, Microsoft Map Live, Intel Shockwave3D, Cult3D, ViewPoint, Quest3D,Virtools,WEBMAX等…… 一. 国内外虚拟现实几种主流技术的介绍 VRML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与多媒体、网络技术并称为三大前景最好的计算机技术。自1962年,美国青年(Morton Heilig),发明了实感全景仿真机开始。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以三个I,即Immersion沉浸感,Interaction交互性,Imagination思维构想性,作为虚拟现实技术最本质的特点,并融合了其它先进技术。在国际互联网发展迅猛的今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重大的发展过程如下: VRML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4年3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WWW大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了VRML这个名字。1994年10月在芝加哥召开的第二届WWW大会上公布了规范的VRML1.0标准。VRML1.0可以创建静态的3D景物,但没有声音和动画,你可以在它们之间移动,但不允许用户使用交互功能来浏览三维世界。它只有一个可以探索的静态世界。 1996年8月在新奥尔良召开的优秀3D图形技术会议-Siggraph'96上公布通过了规范的VRML2.0标准。它在VRML1.0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它是以SGI公司的动态境界Moving Worlds提案为基础的。比VRML1.0增加了近30个节点,增强了静态世界,使3D场景更加逼真,并增加了交互性、动画功能、编程功能、原形定义功能。 1997年12月VRML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1998年1月正式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批准(国际标准号ISO/IEC14772-1:1997)。简称VRML97。VRML97只是在VRML2.0基础进行上进行了少量的修正。但它这意味着VRML已经成为虚拟现实行业的国际标准。 1999年底,VRML的又一种编码方案X3D草案发布。X3D整合正在发展的XML、JA V A、流技术等先进技术,包括了更强大、更高效的3D计算能力、渲染质量和传输速度。以及对数据流强有力的控制,多种多样的交互形式。 2000年6月世界web3D协会发布了VRML2000国际标准(草案),2000年9月又发布了VRML2000国际标准(草案修订版)。预计将在2002年,正式发表X3D标准。及相关3D浏览器。由此,虚拟现实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Wed3D协会其组织包括各种97家会员公司。主要公司如下:Sun、Sony、Hp、Oracle 、Philips 、3Dlabs 、ATI 、3Dfx 、Autodesk /Discreet、ELSA、Division、MultiGen、Elsa、NASA、Nvidia、France Telecom等等。 其中以Blaxxun和ParallelGraphics公司为代表,它们都有各自的VR浏览器插件。并各自开发基于VRML标准的扩展节点功能。使3D的效果,交互性能更加完美。支持MPEG,Mov、Avi等视频文件,Rm等流媒体文件,Wav、Midi、Mp3、Aiff等多种音频文件,Flash 动画文件,多种材质效果,支持Nurbs曲线,粒子效果,雾化效果。支持多人的交互环境,VR眼镜等硬件设备。在娱乐、电子商务等领域都有成功的应用。并各自为适应X3D的发展,以X3D为核心,有Blaxxun3D等相关产品。在虚拟场景,尤其是大场景的应用方面,以VRML标准为核心的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相关网址如下:https://www.doczj.com/doc/2215395818.html, , https://www.doczj.com/doc/2215395818.html, 应用的画面:慕尼黑机场(电子商务)

低温储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概况

58生物技术世界 BIOTECHWORLD 1 食品低温储藏的简述 所谓的食品低温储藏,简单来说,就是将食品保持在低温的状态下,对食品的质量进行控制,达到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延缓食品腐坏的速度的目的。采用低温保藏技术对食品进行保藏,一方面能够将新鲜食品的保质期延长,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方便的食品供应,另一方面还能够给食品加工工业带来便利,减少半成品的浪费,使半成品贮藏成为可能[1]。 在对食品进行低温储藏中要解决两大关键问题:一是保鲜,二是防腐。食品在低温下不易变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低温对水分活度的影响。其二,低温对微生物的影响。其三,低温对酶的影响。因此,对食品低温储藏的处理应该按照先对食品进行加工前处理,再进行冷冻和冷藏,最后再解冻的过程。这一过程依据的原理主要是当低温达到食品冷藏的冰点时,食品中的微生物活动会减慢,延缓食品腐坏的速度,而当低温保持在食品的冰点之下时,大部分的微生物的活动都会停止[2]。 2 食品低温储藏的工艺原理 2.1 肉食食品的低温储藏原理 对肉食食品进行低温保藏是消费者对保鲜食品需求量中的重要部分,而对肉食食品进行低温保藏的难度相对于素食食品的保藏是比较难的,这主要是由于肉食食品中微生物和酶的活动是比较活跃的,常温状态下的肉食食品很容易变质腐坏。将肉食食品的保藏温度控制在冰点之下,使肉食食品中的水分凝结成冰,对微生物和酶的活动进行控制,就会有效的延长肉食食品的保质期限,使食品维持在新鲜的状态下[3]。 2.2 素食食品的低温储藏原理 速素食食品产生变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植物体当中的呼吸作 用而导致的。对素食食品进行低温保藏主要应该考虑植物体的呼吸作用和耐藏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的耐藏性,是指在低温储藏期间,植物体的质量并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对温度的控制使植物体的呼吸作用延缓,并且消耗最小的质量。素食食品的耐藏性主要是由食品本身带有的各种性质而决定的,因此,对素食食品进行低温保藏,首先就要对植物体的呼吸作用进行控制,在保证植物体活体状态的同时,尽可能的削弱呼吸作用。而低温储藏恰好能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但是,不同于肉食食品的储藏要将温度控制在冰点之下,对素食食品进行储藏时应该将温度控制在于冰点相同的状态下,才能够同时满足植物体的活体状态并对呼吸作用进行控制[4]。 3 低温储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概况 3.1 制冷技术的发展 原始的冷藏方法,有着简便、成本低等优点,但是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18世纪人们开始尝试人造冰,著名的爱丁堡学者布拉克对融化与气化现象进行了本质的解释,对潜热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同时研发了冰量热器,成为现代制冷技术的开始的标志[5]。随后,出现了人工冷源,给冷冻保藏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可能。首先,在美国产生了压缩式制冷,基于压缩式制冷的原理,德国人发现了吸收式制冷的原理,英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实用的压缩式冷冻机,美国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制冷和空调用的空气制冷机,取得了冷库设计的第一个美工专利。其次,法国 人制造了第一台氨水吸收式制冷机,德国人林德(Linde)设计成功氨制冷机,这被大家称为制冷机的始祖[7]。 冷鲜保藏技术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液态氮和液态二氧化碳作为冷媒的制冷技术。这种技术的工艺原理是将液态氮和液态二氧化碳直接喷洒在食品的表面,不但能够使食品快速的冷冻,同时还能够进行更加深度的冷藏[8]。 3.2 我国保鲜技术的发展 汉朝时人们就掌握了用地窖来储藏天然冰的技术。如东晋的陆翱所撰的《邺中记》中曾记载:“曹操在临漳县西南建冰井台藏冰”,曾记载:“有屋一百四十间,下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用于藏 冰及石墨…”[8] 。在以后的各个朝代冷藏技术不断的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有记载,如:唐朝《齐民要术》中有农民用雪水拌种,以 增强抗寒,抗病能力的注载[8] ;元朝《马可·波罗行记》用冰保存鲜肉 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8] 。明朝用冰保证蔬菜鲜果在低温下运输,保持其鲜嫩。到了清朝时期,在北京已经设置了专门用于冷鲜保藏的冰窖,以满足皇室的果蔬供应。 我国现代制冷技术的开端是从19世纪从国外引进人造冰制造工艺开始。到了60年代以后,采用活塞式膨胀机的氢液化器,在国内各个实验室应用,为超导技术研究提供了基础。 3.3 冷冻保鲜技术发展概况 食品的低温储藏保鲜可以分为冷冻保鲜和冷藏保鲜两种方式。前者要将保藏的食品降温到冰点以下,使一部分或全部水分冻结,动物性食品常用这种方法。后者无冻结过程,将温度降低到接近食品的冰点但不冻结的一种加工方法,新鲜果蔬常用这种方法。 随着制冷设备的不断改进,冷冻保鲜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首先,冷藏食品的包装方式不断加以改善,由原始的整体包装和大包装逐渐转向小型化和单一化的吧包装形式,使食品的冷冻速度和冷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次,在冷冻方式上也实现了突破,吹风式冻结、可连续冻结和流态化冻结等方式逐渐成为食品冷藏的主要方式,不仅使食品的冻结温度更加一致,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食品冻结的效率[9]。第三,制冷装置技术也不断得到提升,采用液态氧、二氧化碳、氟利昂对食品直接进行冷冻的装置使食品的冻结温度大幅度降低,并且冻结速度也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近年来退出的环保冷酶-溴化锂冻结装置,更是给冷鲜保藏技术带来了新的动力[9]。除此之外,伴随着冷藏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冷藏链,将食品冷冻——冷藏——运输——销售等环节有机的联系成一个整体,使冷藏食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之间更加完整。 4 我国低温储藏保鲜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问题 当前我国的低温冷藏保鲜技术发展的速度是相当快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很多严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受到冷藏食品经营者认识方面的缺陷,导致保鲜技术的推广速度比较缓慢,同时也造成应用范围的受限。(2)由于当前我国的冷藏保鲜技术还不够完善,导致食品保鲜的效果不高,并且出现了很多食品质量损坏的现象,一方面影响商家的信誉,另一方面又会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安全隐患。(3)当前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无法同发达国家相媲美,人均消费水平也显现出明显的不足,限制了冷藏食品的消费量,加之经济发展在区域之间的不平衡 低温储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概况 武学宁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乳品工程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35) 摘要:本文叙述了低温储藏保鲜技术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制冷技术、低温技术、低温储藏的冷却冷冻保鲜技术、冷链的发展概况。最后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有效的对策,并且对未来低温储藏保鲜技术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低温储藏 保鲜 冷藏链中图分类号:TS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60(2013)07-0058-0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