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机构投资者的持股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161.55 KB
- 文档页数:3
机构投资者持股、股票流动性与股价同步性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股票流动性与股价同步性研究一、引言在股票市场中,机构投资者是重要的参与者。
机构投资者通常拥有较大的投资规模和专业的投资能力,对股票的持股比例及其交易行为可能对股票的流动性和股价同步性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股票流动性、股价同步性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影响机制。
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1.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会提高股票的流动性。
由于机构投资者通常拥有较大的资金规模,其交易行为具有较大的市场影响力。
机构投资者参与市场,会增加股票的交易量,并提高股票的流动性。
2.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可能降低股票的流动性。
当机构投资者集中持有某只股票时,市场上其他投资者很难快速买入或卖出该股票,导致股票交易不畅。
此外,机构投资者可能会执行长期投资策略,减少交易频率,也会降低股票的流动性。
3.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可能会受到市场环境和机构类型的影响。
在高流动性市场,机构投资者可能更容易卖出或买入股票,因此对股票的流动性影响较小。
而在低流动性市场,机构投资者的交易可能会更加困难,对流动性的影响更大。
此外,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如公募基金和对冲基金,可能具有不同的投资风格和交易偏好,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异。
三、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1.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可能降低股价同步性。
机构投资者通常拥有更为充足的信息和分析能力,其交易决策可能更加独立且基于深入研究。
当机构投资者参与市场交易时,可能会对不同股票的价值做出不同的评估和判断,从而降低整个市场的股价同步性。
2.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可能提高股价同步性。
机构投资者通常会聚焦于较大的股票,其持股行为可能引发市场上其他投资者对该股票的关注和跟随,进而导致股票价格同步变化。
3.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可能会受到市场环境和机构类型的影响。
机构筹码与主力筹码指标一、概念解析:机构筹码与主力筹码在股票市场中,机构筹码与主力筹码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大型机构投资者和主力资金持有的股票筹码。
机构筹码主要包括基金、社保、保险、QFII等机构的持股,而主力筹码则包括市场中具有较大资金实力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
了解这两类筹码的分布和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市场走势和投资机会。
二、机构筹码的分布特征及其应用1.集中度分析:通过观察机构筹码的集中度,我们可以了解哪些机构投资者在某一股票中持有较多的筹码。
一般来说,机构筹码集中度越高,股价走势越稳健。
投资者可关注集中度较高的股票,寻找投资机会。
2.股东人数变化分析:股东人数的变化可以反映市场对该股票的追捧程度。
当股东人数减少时,说明筹码在向少数投资者集中,股价可能有上涨潜力;反之,股东人数增加,则表明筹码分散,股价可能面临下跌风险。
3.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分析:通过分析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可以了解市场上主流机构对该股票的看好程度。
当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时,说明他们对该股票的信心较强,投资者可关注这些股票。
三、主力筹码的识别与把握1.主力筹码集中度分析:通过分析主力筹码集中度,可以识别主力资金的介入程度。
当主力筹码集中度较高时,说明主力资金对该股票的控制力度较强,投资者可关注这些股票的未来走势。
2.主力筹码转移分析:主力资金在操作过程中,会不断地调整筹码结构。
投资者可通过分析主力筹码的转移情况,把握主力资金的运作节奏。
3.主力筹码运作策略:投资者可以关注主力资金的操作手法,如拉升、洗盘、震仓等,以便在主力资金运作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
四、实战操作策略:如何利用机构筹码与主力筹码指标获利1.选择优质股票:投资者可关注具有较高机构筹码和主力筹码集中度的股票,这些股票往往有较强的上涨潜力。
2.判断股票的筹码集中度:通过分析股票的筹码分布情况,判断筹码是否在向少数投资者集中,以便捕捉投资机会。
3.分析主力资金动向:关注主力资金的操作手法和筹码转移情况,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
一、引言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作为我国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纷纷加大创新投入,但其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创新能力仍表现得差强人意。
因此,如何提升创新投资效率及企业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高管人员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战略实践的决策者,是决定创新的重要力量。
为提升高管的创新意愿,设置有效的高管激励机制是关键。
传统的薪酬激励机制认为,将高管薪酬与公司经营业绩严格挂钩,能激励高管努力工作并提升企业绩效[1]。
而创新具有周期性长、风险系数高和专业性强等特点,采用业绩型薪酬激励往往不利于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2]。
有鉴于此,Manso [3]理论分析指出,传统的业绩型薪酬激励机制容易诱使高管风险规避,最终对企业创新水平产生不利的影响;有学者提出应将容忍高管短期决策失败与奖励长期成功的激励机制相结合,以培养企业创新能力[4]。
高管薪酬粘性的出现,为其提供了一项可行的激励设计[5]。
已有大量文献表明高管薪酬具有粘性特征,具体表现为高管薪酬随着公司业绩上升的边际增加幅度远大于公司业绩下降时高管薪酬的边际减少幅度[6]。
目前,学者们对高管薪酬粘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存在性及其他影响因素方面,仅有少数学者关注到高管薪酬的粘性特征会影响管理层决策。
事实上,高管薪酬的粘性特征表明企业存在“重奖轻罚”的倾向,激发了高管的冒险精神[7],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高管的创新热情,有效缓解企业创新投资不足的问题。
如徐悦等[5]发现,高管薪酬粘性作为一项容忍管理层决策失败的有意安排,增加了企业的创新投入。
由此可见,在创新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意义重大的背景下,受到企业设置的薪酬激励机制的影响,管理层在开展创新项目时会过多地将目光放在加大创新投入上,可能会引发过度创新投资和非效率创新投资等问题。
对企业长期健康发展而言,考察管理层努力工作程度和企业创新水平不能仅仅局限于管理层的行为(加大创新投入等),而更应该注重实践结果,不应忽略创新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企业创新投资效率进而实现创新的经济效益。
中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点及其启示[摘要]股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及公司治理机制的运作方式,并在某种情况下影响甚至决定公司治理的效率。
和美国相比,我国企业的股权结构存在明显缺陷,集中表现为股权结构过于复杂,过度集中在不具人格化的国家手中,流通性太差,因此应立足我国国情,借鉴美国成熟模式,指导我国股权结构的改革和优化,这对完善我国公司制度,提高公司制企业的运行效率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比较研究;启示1 股权结构的本质公司股权结构,即所有权结构,是指公司中不同类型的股东所持公司股份的比例关系。
它反映了股份公司的资本构成、权利结构。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公司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经营绩效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为了提高委托代理的效率,必须慎重安排好各类股东的持股比重,即公司股权结构。
一般来讲,股权结构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股权集中度,指全部股东因持股比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股权是集中还是分散。
可分为三种类型:股权高度集中(第一大股东持股50%以上),股权相对集中或分散(第一大股东持股20%~50%),股权高度分散(第一大股东持股低于20%)。
第二个含义是股权构成,即各个不同背景的股东集团分别持有股份的多少。
在我国,就是指国家股东、法人股东及社会公众股东的持股比例。
综观中、外上市公司,规模大,股东人数众多,不同的股东性质不同,投资动机不同,行为特征亦不同,故不同股东手中股权的性质亦不同,所占比例亦不同,所起作用亦不同。
股权结构表现为一个股权的集合。
从理论上看,股权结构是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分布状况与匹配方式;从实际运作上看,股权结构是不同性质的股东持股比例及其相互关系。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可见,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石,以股权结构为基础生成的公司治理结构及其有效运作是公司绩效的保证。
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析2.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概况中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由原来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按投资主体分,形成国有股、法人股、公众股和外资股等。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股市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机构投资者投资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资本市场的投资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机构投资者并不仅仅是一个以资本运作为目的的投资者,他们还关注企业治理、战略规划、企业文化等一系列企业事务,因此短期和长期的投资目标也不相同。
那么,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对公司治理有怎样的影响呢?第二章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2.1 机构投资者的特点机构投资者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非自然人的金融机构,如基金公司、养老金、保险公司、银行等。
机构投资者不同于普通散户,他们通常有更多的投资资源和专业的投资经验,能够对公司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
2.2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机构投资者作为股东,拥有公司某一部分股权,可以通过出席股东大会、提出议案、保护股东权益等方式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
2.2.1 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机构投资者会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治理结构进行评估,对治理失效、腐败或不合规的公司表达质疑并进行投票。
基于利益驱动,机构投资者通常会提出改进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的建议,以改善公司治理效率,保护投资人的利益。
2.2.2 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与散户不同,机构投资者通常持有较长时间的投资,这种长期的投资能够降低公司的股权波动,从而促进公司稳定发展。
此外,机构投资者还会通过投资研究和对公司的战略规划等进行深入分析,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2.2.3 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机构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通常会考虑公司的社会责任。
例如,对环保型公司的股权投资,能够促进环保型企业的发展,提高社会环保意识。
通过机构投资者的介入,一些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第三章防范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负面影响3.1 政策引导要防范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负面影响,政策引导是关键。
政策能够规范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减少投机行为,并要求机构投资者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实现机构投资者与公司之间的良性互动。
收稿日期:2009202218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0项目(N CF T 20420884);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5BJL069)作者简介:秦俊(19792),男,广西桂林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朱方明(19622),男,湖南澧县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现状与特征秦 俊,朱方明(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摘 要:文章以实证数据为基础概括了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现状,指出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具有行业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地域性交叉持股及低比例财务型投资型交叉持股现象明显等特征,而目前交叉持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持股的盲目性和短期性,地域性网状交叉持股阻碍上市公司间进行业务关联型交叉持股,战略投资者的作用无法发挥。
关键词: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特征中图分类号:F830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892(2009)0320075206从2007年开始,随着新会计制度的施行,交叉持股成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焦点之一,而学术界对我国交叉持股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如储一昀、王伟志(2001)以辽宁成大与广发证券相互持股为例分析了相互持股的原因和效果,林华(2006)分析了沪市A 股上市公司与券商相互持股所产生的影响,马龙(2008)通过2004)2008上市公司相互持股的数据分析了上市公司相互持股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等。
但无论在对象还是范围方面,这些研究都有一定局限,不能展示出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现状及其表现出来的特征,本文将从交叉持股的概念解析入手,全面深入的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现状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一、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概念解析与研究范围对于交叉持股这个概念,我国的理论界和实务界在理解上还存在一些偏差,在定义上照搬国外文献[1]认为交叉持股就是相互持股,而在运用上则大都把上市公司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无论是单向还是双向,可称为一般交叉持股)均归为上市公司交叉持股一类,这种对交叉持股在界定和运用上的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全面研究。
机构投资者持股特征与公司治理文献综述摘要:鉴于我国制度环境及上市公司治理的特殊性,本文将以国内学者对机构投资者的研究论述为重点,结合西方机构投资者发展的历史经验及西方学者的研究,回顾国内学者的相关文献,分别从股权制衡、信息披露及持股特征等方面探讨机构投资者监督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可能性,并且从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持股的绝对数额、持股期限等持股特征角度分析其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性。
关键词: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公司绩效一、引言1932年Berle和Means在其著作《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中提出当前股份公司的普遍特征是股权高度分散,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成为学术界探讨的主题。
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日益加剧,使得股东的控制权逐渐被蚕食。
股权分散已是既成事实,单个股东以及分散的中小股东想要独自监控管理者的经营行为在信息不对称、监督成本及风险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下显得极为艰难。
但股东并未就此坐以待毙,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壮大似乎给予分散股东新的希望。
20世纪中期兴起的股东积极主义在80年代成为西方证券市场的重要特征。
尤其在美国,股东早已不满足仅仅通过“用脚投票”的传统方式表达对公司管理层经营行为和公司业绩不佳,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队伍迅速壮大,使其有足够的资本一改“橡皮图章”的形象,开始主动参与到公司治理中,直接对管理层施加压力,促使其改善经营,提高股票的市场价值。
股东甚至结成联盟,防止并惩治管理者在资产经营中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
美国股市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之间的巨大反差就在实践上说明了机构投资者在改善公司治理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分散股权在机构投资者的作用下再次集中使得企业的股权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La Porta et al.(1999)指出,当前美国外其他国家的大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再是古典的分散的股东不能控制管理者的问题,而是潜在大股东侵占少数股东利益的问题。
中国上市公司多为国企改制而来,“一股独大”、实际所有者缺位导致的“内部人控制”以及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是主要问题(冯根福等,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