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 地球科学】地球科学概论期末考题
- 格式:docx
- 大小:35.46 KB
- 文档页数:15
2002 (A)1. 试述河流的下蚀作用( 10 分)。
要点:( 1)概念:河水及其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底部的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过程。
( 2)产物:“V形”谷、激流、瀑布、向源侵蚀作用、河流袭夺及侵蚀基准面等,4 个以上。
2. 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 10 分)。
要点:( 1)整合 -- 地壳稳定( 2)平行不整合—地壳垂直升降运动( 3)角度不整合 ---地壳水平运动要说明其形成的简单过程。
3. 试述干旱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 8 分)。
特点:干旱,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分四个阶段:(1)碳酸盐阶段(2)硫酸盐阶段( 3)氯化物阶段(4)砂下湖阶段要简要说明其过程,图示也可以。
2002 年(B)1. 试述河流的侧蚀作用( 10 分)。
要点:(1)概念:河水及其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两侧及谷坡进行破坏,使河床弯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的过程。
( 2)产物:曲流河、牛轭湖、截弯取直等。
简要说明其过程。
2. 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 10 分)。
要点:( 1)整合 --地壳稳定( 2)平行不整合—地壳垂直升降运动( 3)角度不整合 ---地壳水平运动要说明其形成的简单过程。
3. 试述浅海的化学沉积作用( 8 分)。
要点:中低纬度为主主要类型有:碳酸盐、硅质、铝、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胶磷石和海绿石等。
简要说明 2-3 种即可。
2003(A卷)1、试述“V形”谷、“U形”谷和风蚀谷的成因,并对比三者的基本特点( 12 分)。
要点:“V型”谷,侵蚀成因;“U型”谷,冰川剥蚀成因。
风蚀谷:风的剥蚀作用形成。
可从谷的平面延伸、剖面形态、谷底特点及变化、主、支流交汇特点、谷底沉积特点等进行对比。
2、论述干旱气候区湖泊的沉积作用( 10 分)。
要点:1)以化学沉积为主,机械沉积为辅;2)分为四个阶段:碳酸盐阶段—硫酸盐阶段—绿化物阶段—沙下湖阶段;3)论述每个阶段的沉积物及湖泊水体性质。
地球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地球上约有多少个大陆?A. 5个B. 6个C. 7个D. 8个答案:C. 7个2. 地球上最高的山峰是哪座?A. 富士山B. 珠穆朗玛峰C. 喜马拉雅山D. 阿尔卑斯山答案:B. 珠穆朗玛峰3. 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A. 冰川和冰雪B. 淡水湖泊和河流C. 地下水D. 大洋答案:D. 大洋4. 地球表面最大的海洋是?A. 太平洋B. 大西洋C. 印度洋D. 北冰洋答案:A. 太平洋5. 地球上最大的沙漠是?A. 非洲撒哈拉沙漠B. 亚洲戈壁沙漠C. 澳大利亚大沙漠D. 北美洲莫哈韦沙漠答案:A. 非洲撒哈拉沙漠二、问答题1. 请简要说明地球的内部结构。
答: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
地核位于地球中心,由外核和内核组成,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主要由硅酸盐矿物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主要由岩石构成。
2. 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答: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中心轴旋转一周的运动。
地球自转导致了地球的昼夜交替和地球的赤道和极地区域的温差差异。
地球的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运动。
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5天,也就是一年的长度。
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不断接收来自太阳的能量,导致季节变化和地球轨道上的不同距离,形成四季的更替。
三、论述题请根据你对地球概论的学习和理解,用500字以上的篇幅,论述地球上灾害的原因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等多种形式。
这些灾害往往由一系列的原因引发,并且对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严重影响。
首先,地球上地壳板块的运动是造成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地球内部,地壳板块以各种速度和方向进行运动,当板块相互碰撞或产生断裂时,会引发地震或火山喷发。
地震和火山喷发不仅造成人类和动植物生命的丧失,还会破坏土地和建筑物,对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大学地球科学期末考试题目一、选择题1.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 )A. 地壳、地幔、地核B. 内核、外核、地幔、地壳C. 地内核、地外核、地幔、地壳D. 内核、外核、上地幔、下地幔、地壳2. 下列哪项不是地球内外相互作用的表现( )A. 地壳板块的运动B. 地震、火山喷发等地壳活动C. 气候变化D. 天文现象3. 下列哪个地质时期被称为“恐龙时代”( )A. 寒武纪B. 二叠纪C. 白垩纪D. 晚泥盆纪4. 以下地理环境现象中,不属于物理因素影响的是( )A. 口腔机械作用造成的长江三峡B. 冰川冲削作用造成的长岛C. 风蚀造成的沙漠D. 海中水流的切削作用造成的大峡湾5. 地球上绝大多数地震和火山活动发生在( )A. 大洋地壳上B. 大陆地壳上C. 积雪高山D. 平原区域二、填空题1. 地球形成于约_亿年前。
2. 外核主要由_、_组成。
3. 地表最大的洋是_。
4. 大量的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发生在地球上的_带。
5. 地球上最长的河流是_。
三、简答题1. 地球内部结构的主要组成有哪些?简要描述它们的特点。
地球内部结构主要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主要由硅、铝等元素组成。
它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陆地地壳厚度相对较大,均质性较差,主要由花岗岩、玄武岩等构成;海洋地壳相对较薄,均质性较好,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地幔则是地壳之下的一层软流体层,主要由硅、镁、铁等元素组成。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部分,上地幔相对较热,下地幔则相对较冷。
地幔内部存在着对流层,其运动会引起地壳板块的移动。
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处的一层,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两个部分,内核呈固态,外核呈液态。
地核的温度非常高,可以达到几千度。
2. 地球内外相互作用的表现有哪些?简要描述其中一个表现形式。
地球内外相互作用的表现有地壳板块的运动、地震、火山喷发等地壳活动、气候变化等。
其中一个表现形式是地壳板块的运动。
地球科学概论一, 名词解释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宇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土壤: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用的产物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14.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15.准平原化:当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降状态,由于高地受到剥蚀,低地接受沉积,在此双重作用下,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16.河流的平衡剖面:由河口向上河床逐渐抬高,如果河流的下蚀使河床的每一段都降低到仅能维持水体流动所需的最小斜度时,此即河流的平衡剖面;17.枢纽:组成褶皱同一层面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褶皱:岩层受力变形后产生的一系列弯曲;轴面:连接褶皱各层的枢纽构成的面;18.科里奥利力:由于地球自转运动而作用于地球上运动质点的偏向力;南北流向的河流,北半球侵蚀流向的右岸,南半球侵蚀流向的左岸;19.标准化石:在地质历史上延续时间短、数量多、分布广、特征显着的生物所形成的化石,为某一时代的地层所特有;20.层理构造:岩石性质在垂直方向显示的层状构造,是由于沉积物成分、结构、颜色等突变或渐变而显示出来的;21.变质岩:原先存在的岩浆岩、沉积岩甚至变质岩,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22.泻湖是被沙坝沙嘴隔离的海滨浅海湾;沙嘴是一端与陆地相连,另一端伸入海中由沙质沉积物构成的垅岗地形;沙坝是离岸有一定距离、平行海岸,由沙质沉积物组成的垅岗地形;潮坪是发育在无强烈波浪作用而以潮汐作用为主的平缓海岸地带;23.岩石圈:软流圈之上到地表,为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层,由固体岩石组成,故称岩石圈,它包括沉积岩层、花岗岩层、玄武岩层和超基性岩层;24.波切台:海蚀崖的反复形成,加上风化作用的联合破坏,使崖壁节节后退,崖前形成的一个表面平坦、近海平面、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波筑台:浪蚀作用和海蚀崖坍落的岩块、砂粒由底流带至水下堆积,形成的由堆积物构成的平台;二,填空大全1.地质学时间:相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相对年代确定法:地层层序律、生物演化律、构造地质学法;生物演化特点:方向性、不可逆性、阶段性;2.重力是指地面某处所受地心引力和该处的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地球内圈按深度分地壳、地幔、地核;地球近地表层分岩石圈、软流圈;地球外圈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3.地磁三要素:磁偏角是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的夹角、磁倾角是磁针从赤道向高纬度移动时与水平面的夹角、磁场强度是地磁场内磁力的大小;4.海底地形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等单元,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深海盆地之间被海水淹没的地带,包括大陆架海与陆接壤的近海浅水平台、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地形坡度较陡的地带、大陆基大陆坡外缘于深海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地区;5.根据矿物新鲜平面上反射光线能力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摩氏硬度十度: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6.构造运动按方向分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地质构造类型有水平构造、单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岩层不整合分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7.褶皱要素有核部、翼部、转折端、枢纽、轴面;褶曲根据轴面和两翼产状可分为直立、斜歪、倒转、平卧褶曲,根据转折端分圆弧褶曲、箱状褶曲、扇形褶曲、尖棱角状褶曲和挠曲;断裂构造分节理和断层,断层类型有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8.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造岩矿物有石英、正长石、斜长石、角闪石、辉石、橄榄石和黑云母;岩浆岩按结构结晶程度分全晶质、玻璃质、半晶质结构,按粒度分等粒、不等粒结构,按构造分块状、气孔杏仁状、流纹状构造;常见岩浆岩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花岗斑岩、闪长玢岩、玄武岩、伟晶岩;9.沉积岩含有机质是与岩浆岩的区别;按结构分碎屑结构砾状,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晶粒结构、生物结构;其构造分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10.层理有细层、层系、层组等要素,常见类型有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和递变层理;层面构造有波痕和泥裂;11.变质岩的结构有变晶结构、变余结构;构造分块状构造、定向构造片状、片麻状、板状、千枚状;常见变质岩有板岩、片岩、千枚岩、片麻岩;12.火山机构包括火山锥、火山口、火山喉管;13.岩基比岩株大;14.地质作用的方式有碎裂变形作用、重结晶作用、重组合作用和交代作用;变质作用的类型有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15.河谷的形态要素是谷坡、谷底和河床;河谷形态有V形谷、 U形谷、碟形谷;16.河流对地面的侵蚀作用有溶蚀、冲蚀、磨蚀;河流的搬运作用分化学溶运和机械搬运;机械搬运分推移和跃移;17.风积物包括风成砂和黄土,岩漠和砾漠是剥蚀区,沙漠和黄土塬是沉积区;18.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层间水是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三,简答题1,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比较1大陆地势越高,莫霍面约深;大洋越深,莫霍面越浅;2结构不同:陆壳含硅铝层和硅镁层,洋壳基本只有硅镁层;3厚度不同:陆壳厚,洋壳较薄;4形成时间不同:大陆壳形成于38亿年前,大洋壳形成于2亿年前;5构造特征不同:大陆历史久,变化多;大洋历史较短,变化较少;2,三角洲的结构和形成条件答:剖面自上而下划分:顶积层向海或湖延伸的河流的河谷沉积、前积层前缘斜坡堆积物、底积层细物质在湖底散开后沉积而成;平面划分: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形成条件:1河流机械搬运量大,形成三角洲的沉积物能得到充分的供给;2河口处坡度缓,近河口水浅;3河口处无强大的波浪和潮流的冲刷;3,球形风化的定义及产生条件答:随着风化作用的深入,岩块像卷心菜一样的呈圈状脱落,这种现象称为球状风化,其条件是:1发育有纵横交错的层理;2岩石具有厚层或块状结构;3岩石主要为等粒结构;4岩石难于溶解;4,酸性熔浆和机型熔浆的比较答:5,地层接触关系类型及特点;答地形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分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1整合接触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时代是连续的;这种接触关系反映出缓慢持续的地壳下降,也可能有未露出水面的局部上升,但沉积作用是连续的;2不整合接触是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或时代不连续的接触关系;1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是彼此平行的,反映地壳有一次显着的升降运动;其过程:下降接受沉积—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2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呈斜交关系,反映发生过一次显着的水平运动;其过程:下降接受沉积—水平挤压--产生岩层褶皱或断裂—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6,地球的温度层、分布、温度来源以及变化关系答:根据地球内部温度分布状况可分为:外热层、常温层、内热层;1外热层变温层:固体地球最表层,热量来自太阳辐射,热导率小,温度向下迅速降低;2常温层恒温层:外热层以下,厚度不大,温度常年保持不变;3内热层增温层:常温层以下,由地球内热供热,温度随深度增大而增加,很有规律;计量这种增温快慢的方法: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升高的温度数值;地温增温级地温深度,深度随温度每升高1℃所增加的数值,以米来表示;7,河谷阶地的发育和意义四,论述题1,什么是鲍温反应系列有何特点有何意义答:定义:美国岩石学家鲍温模拟岩浆结晶分异过程,再结合自然作用形成的岩石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造岩矿物的结晶序列,称为鲍温反应系列;意义:揭示了矿物结晶顺序和共生规律,很成功的解释了岩浆演化的一系列问题;仔细分析上表,鲍温系列有以下特点:1造岩矿物结晶温度在573℃到1100℃之间,而基性至超基性熔浆温度1200℃到1600℃; 2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矿物是按两个结晶序列进行;暗色矿物橄榄石系列不连续,既有化学成分差异且内部结构也不同;淡色矿物斜长石系列连续,内部结构相同且成分连续变化;最后两序列又归并为不连续序列,晶出正长石石英等;3纵向看,相邻矿物可出现在同种岩石,较远矿物共生机会少;横向看,随温度降低结晶顺序为橄榄岩---辉石和基性斜长石---中性岩和酸性岩;4温度冷却快慢及岩浆停留时间长短控制结晶分异完善程度,良好条件下,先结晶的矿物形成自形晶或斑晶结构,后结晶的半自形或他形晶结构;5残液在适当条件下可发生伟晶作用;2,风化作用的定义、类型、产物以及影响因素答:风化作用是指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其影响因素有气候、地形、地质和构造等方面;类型及产物:1物理风化作用:温度的变化以及岩石空隙中水和盐分的物态变化以及重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成分的过程;进行方式有岩石释重、温差风化、冰冻风化、结晶撑裂作用;产物是大小不等、棱角显着、没有层次的岩屑和岩块;2化学风化作用:氧、水溶液和水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化学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过程;进行方式有氧化作用、水溶液作用、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和碳酸化作用;产物:其改变了母岩的结构和构造,并形成了新的矿物;3生物风化作用: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分泌物使岩石矿物在原地的破坏作用;进行方式有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其产物是含腐殖质的土壤;3,河流的侵蚀作用的定义、类型以及趋势答:河流的侵蚀作用是指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对河床的破坏作用;1其侵蚀作用的方式分为:1化学溶蚀作用是河水以溶解的方式对河床的破坏作用;2冲蚀作用是依靠水动力地质作用对河床的冲刷破坏;3磨蚀作用是河流所携带的泥沙、砾石与碎屑物对河床的磨损破坏作用;2其侵蚀作用的类型分为:1下蚀作用:河流对底部岩石的侵蚀作用;结果:形成了急流、险滩、瀑布和V字型谷,使河床降低河谷加深;2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向源头发展的侵蚀作用;结果:河谷增长、减少纵比降、使分水岭缩小、河流产生袭夺现象;3侧蚀作用:河水不断侵蚀河床两侧和河谷谷坡的作用;结果:河床变弯曲,引起河道变迁;河谷展宽,不对称,凹岸陡,凸岸缓;形成河曲、蛇曲甚至牛轭湖;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1.矿物: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生成的元素单质或化合物;广义的概念包含固态、液态与气态,狭义的概念仅指天然生成的固态的元素单质或化合物;2.同质多像:矿物的化学成分相同而晶体结构不同;3.同化混染作用:岩浆熔融围岩将围岩改变成岩浆的一部分,称同化作用;岩浆因同化围岩而改变了自已原有成分的作用,称混染作用;4.斑状结构:是岩浆岩中的一种不等粒结构,斑晶相对较大,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5.变质作用: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变化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6.生物扰动遗迹构造: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原生层理构造改造、破坏十分强烈,形成一种无一定形态的生物遗迹构造,称为生物扰动遗迹构造;7.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发生在火成岩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带上,并主要由温度和挥发性物质作用所引起的变质作用,称接触变质作用,包括接触热变质和接触交代变质;8.生物层序律:在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组合,而在相同时间和相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中含有相同类型的化石组合,地层年代越老所含生物化石较简单、较原始,而地层年代越新则所含生物化石较复杂、较进步;9.平行不整合:新老两套岩层都为相同的水平构造或倾斜构造,并且互相平行即产状一致,但新老两套岩层之间有沉积间断或剥蚀面存在,岩石性质和古生物演变存在突变;10.逆掩断层:断层上盘向上运动,断层面倾角低于25度的逆断层;二、简答题每题4分1.按元素丰度由大到小的顺序列举地壳中的八种主要造岩元素;答:O>Si>Al>Fe>Ca>Na>K>Mg2.什么叫晶质矿物什么叫非晶质矿物答:凡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作有序排列的固体矿物称为晶体或晶质矿物;反之,内部质点排列无序者称非晶体或非晶质矿物;3.火成岩按岩浆的冷凝方式可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按二氧化硅的含量可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岩和酸性岩;用图表的形式列举出每种类型的火成岩的代表性岩石;答:如下表;4.沉积岩的组成包括哪几种类型答:1矿物和岩石碎屑-岩石风化破碎后的产物;2胶结物-胶结碎屑的物质;3自生矿物-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生成的矿物;4生物碎屑和化石-埋葬在沉积物内的动、植物遗体或碎片;5.水平层理与平行层理的区别是什么答:平行层理与水平层理的纹层均平行层面,不同处在于:水平层理是静水条件下的细粒泥与粉砂沉积;平行层理是急水流条件下的粗粒细砂以上沉积;6.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哪几种典型的变质岩它们的原岩是什么答: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的典型岩石有斑点板岩和角岩,原岩为泥岩;大理岩,原岩为石灰岩;石英岩,原岩为石英砂岩;7.古生代包括哪几个纪按由老到新的顺序列举;答: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8.常用来判别地层顶底面的沉积标志有哪些答:有泥裂,冲蚀冲刷构造,槽状交错层理和生物活动遗迹;9.岩层产状的三要素是什么并作图表示;答:岩层的产状有三个要素,1走向,即岩层的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展方向;2倾向,即岩层面上垂直走向的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的方向;3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10.简叙背斜和向斜的特点;答:一般情况下,背斜的岩层向上隆起,在未发生地层倒转情况下两翼产状相反,核部岩层老、翼部岩层新,由核部向两侧岩层对称重复出现;一般情况下,向斜的岩层向下凹陷,未发生地层倒转情况下两翼产状相反,核部岩层新、翼部岩层老,由核部向两侧岩层对称重复出现;三、看图回答问题1.写出下列不同沉积层理的名称;6分答:分别是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和槽状交错层理;2.下图代表了水平构造运动中的三种主要基本形式,写出各基本形式的主要名称;6分答:a相邻地块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分离拉开,称拉张;b相邻地块在水平方向上相互靠拢,称挤压;c相邻地块受到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相对运动的水平力的作用而发生相对的错动,称剪切;3.看下图,按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写出该地区的地质发展简史;6分答:首先形成二叠纪P的灰岩,之后在二叠纪灰岩类发生一次褶皱运动,之后岩体r侵入二叠纪灰岩,之后岩脉b穿插岩体r和二叠纪灰岩,之后在岩体r和二叠纪灰岩之间发生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之后岩脉a穿插了二叠纪灰岩、接触变质带和岩脉b,之后发生一次沉积间断,形成一个角度不整合面,之后第三纪的砾岩沉积在该不整合面之上;1、大陆漂移理论的创始人是谁大陆漂移理论的主要证据有哪些6分答:大陆漂移理论的创始人是魏格纳;大陆漂移理论的主要证据有:1相邻大陆的边缘形态可以拼接;2相邻大陆在地质上有许多相似性和可拼合性;3古冰川遗迹的分布;4古生物化石的分布;5地质学上的证据,比如大西洋两岸大陆之间的古老地块和造山带位置正好相互对应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第一部分填空与判断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2、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为地壳、地幔和地核;3、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为将今论古的历史比较法;二、判断题正确∨,错误×1、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研究的内容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2、地球的演变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进行的×;第二章地球一、填空题1、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2、陆壳具有双层结构,其分界面称为康拉德面;3、陆壳具有双层结构,上部为硅铝质,下部为硅镁质;二、判断题正确∨,错误×1、某地区重力异常,说明该地区重力值偏高×;2、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够在液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3、地下的温度、压力,与地壳的密度成正比×;4、古登堡面以上,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古登堡面以下,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5、地球的北极为地磁场的N极;地球的南极为地磁场的S极×;6、地球重力随纬度增加而增加∨;三、选择题1、岩石密度越B,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慢;能在液体中传播的是 D ;A、大B、小C、横波D、纵波2、地震波能够在地球内部传播说明地球有A;地壳中的岩石可发生强烈的弯曲说明地球具有B;A、弹性B、塑性第三章地壳一、填空题1、地球表面积是起伏不平的,可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2、大陆表面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和洼地六种地形地貌单元;3、世界上的两大山系为阿尔卑斯—喜玛拉雅山系和环太平洋山系;4、海底地形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单元;5、大陆边缘由⑴大陆架;⑵大陆坡;⑶大陆基;⑷岛弧;⑸海沟五部分构成;6、固体矿物按内部结构可划分为晶质和非晶质两类两类;7、晶体按其生长方式分为一向延长型、二向延长型、三向延长型三种;8、地壳中的岩石可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类;9、常见胶结物有钙质、铁质、硅质和泥质;10、沉积岩的碎屑结构可分为砾状结构、砂状结构和粉砂状结构;11、火山碎屑结构可分为火山集块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和火山凝灰结构;二、判断题正确∨,错误×1、地壳中的矿物都为固体状态×;2、矿物的成分决定了它的颜色,即使含有少量杂质,其颜色也不会因此改变×;3、如果矿物能均匀地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波,那么它可能呈现灰色;如果矿物有选择地吸收光波,则可能呈现红色或蓝色等彩色∨;4、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副变质岩∨;5、石英、长石和云母属于浅色矿物×;6、泥裂的尖端指示岩层的底面∨;7、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负变质岩×;8、具有变晶结构变质岩的变质程度高,具有变余结构的变质岩变质程度低∨;9、石灰石和白云石都是碳酸岩盐矿物∨;三、选择题1、山地的海拔高度最低界限为A;平原的最高海拔界限为C;A、500米B、1000米C、200米D、300米2、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大陆地形可分为种类型;根据海底地形的总特征,海底地形可分为 C 个大的地形单元;A、6、2B、2、2C、6、3D、3、24、大陆架的坡度B;大陆坡的坡度A;A、大B、小5、流水波痕指数A浪成波痕指数,风成波痕指数A流水波痕指数;A、大于B、小于第四章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概述一、填空题1、地质年代单位为宙、代、纪、世四个大的时代单位;2、年代地层单位为宇、界、系、统四个大的地层单位;3、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二叠纪P纪六个时代单位;二、判断题正确∨,错误×1、古生物组合形态简单,地层可能老也可能新,而古生物形态组合越复杂,则所代表的地层一定较新×;2、因为古生物发展是由水生到陆生,所以当地层中含有陆生的生物化石,指示地层老;而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为水生的生物时,指示地层新×;3、如果地层未发生倒转,则上部地层新,下部地层老∨;4、当地质体发生穿插切割关系时,判断的基本原则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5、生物进化演化过程是均匀等速向前发展的,即每隔一定时间,生物就向前发展一步×;6、受局部气候影响,即使同一时间段内,全球的古生物总貌也不可能一致×;7、地质历史上由于不可知的灾难性事件,导致了一些生物灭绝,但随着地球环境条件的改变,这些灭绝的生物又重新发展起来×;8、相对地质年代是利用古生物的演化规律来确定,但不能确定地层的准确的绝对年代×;9、各纪的时代划分上,早古生代奥陶纪两分,其它为三分∨;10、晚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均为两分∨;。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卷和答案**地球科学概论考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科学主要研究的是以下哪个领域?A. 地球的物理性质B. 地球的化学性质C. 地球的生物性质D. 以上所有2. 地球的大气层中,最外层是什么?A. 平流层B. 臭氧层C. 电离层D. 对流层3. 地球的内部结构中,最内层是什么?A. 地壳B. 地幔C. 外核D. 内核4. 板块构造理论是由哪位科学家提出的?A.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B. 哈里·哈蒙德·里夫斯C. 阿尔弗雷德·洛特D. 哈里·哈蒙德·里夫斯5. 以下哪项不是地球科学的主要分支?A. 地质学B. 气象学C. 海洋学D. 植物学6.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少?A. 24小时B. 23小时56分4秒C. 26个月D. 365天7.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少?A. 365天B. 365.25天C. 26个月D. 365.2425天8. 地球的磁场是由什么产生的?A. 地壳B. 地幔C. 外核D. 内核9. 以下哪项不是地球科学中常用的测量单位?A. 米B. 千米C. 光年D. 英里10. 地球的大气层中,哪一层含有最多的臭氧?A. 平流层B. 对流层C. 臭氧层D. 电离层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的大气层由外向内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2. 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3. 地球的自转轴被称为______,公转轨道的平面被称为______。
4. 地球的磁场是由地球内部的______流动产生的。
5. 地球的大气层中,______层含有最多的水汽和尘埃。
6. 地球的大气层中,______层是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
7. 地球的大气层中,______层是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
8. 地球的大气层中,______层是臭氧含量最高的。
《地球科学概论A》期末考试题(A卷)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班号学号姓名得分说明:第一、二、三题答在试卷纸上,第四、五题答在答题纸上。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1.地球中的元素按照丰度从大到小,位于前4位的依次是、、、。
2.地磁场三要素是、、。
3.变质作用方式有、、和。
4.按照化学成分,矿物可分为、、、、等5大类。
5.按轴面和两翼产状,褶皱可分为4类,即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____ ______。
6.机械搬运作用的方式包括、、和。
7.沉积物成岩作用的主要方式有。
8.岩层产状的三要素分别为。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太阳系主要由1颗恒星和8个行星构成,其中()为类地行星。
A.金星、地球、火星、木星;B.水星、金星、地球、火星;C.木星、地球、火星、土星;D.水星、金星、地球、木星。
2.生态系统指的是()A、同一物种的总和;B、所有生物体的总和;C、生物与非生物的总和;D、食物链和营养级。
3.下列地貌单元由冰川剥蚀作用形成的是()。
A.U型谷;B.V型谷;C.溶洞;D.波切台。
4.断层两盘沿着断层面作相对水平运动,该断层称为()。
A.走滑断层;B.正断层;C.逆断层;D.斜滑断层。
5.酸性岩浆的粘度比基性岩浆的粘度()。
A.大;B.小;C.有时大,有时小;D.大致相等。
6.沙漠地区形成“绿洲”的主要原因是()。
A.该地区有较丰富的降水量;B.风蚀作用使该地区地下水露出地表;C.该地区有较多的耐干旱植物;D.该地区风蚀作用较弱。
7.中生界可以划分为()。
A.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B.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C.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D.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
8.在李各庄公路边见到的白色大理岩是由下面那种作用形成的()A、成岩作用;B、变质作用;C、侵入作用;D、岩溶作用9.两板块相向运动,其中一板块插到另一板块之下,这一构造带称为()。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和答案①试题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1.显生宙划分为代、代和代。
2.冰川按分布规模、形态和所处地形的条件,可分为冰川和冰川两个基本类型。
3.岩石按成因分为、和。
4.爬行动物最早出现在纪。
5.单向环流是河流在岸进行侵蚀,在岸进行沉积的主要原因。
6.地球上的内能包括、和。
7.海洋环境可分为带、带、带和带。
8.河流对碎屑物质的搬运方式可分为、和三种。
二、解释下列术语(每题2分,共20分)1.变质作用;2.岩石圈;3.层间水;4.地质构造;5.岩浆作用;6.冲积物;7.潮汐;8.风化作用;9.泻湖;10.冰川。
三、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60分)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其是如何划分的?2.何谓外动力地质作用?其主要类型有哪些?3.试述滨海带的概念及其环境的主要特点。
4.什么是矿物?其肉眼鉴定的主要依据有哪些?5.简述断层存在的证据。
6.简述矿产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
②试题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地质年代单位分为、、和。
2.地面流水根据流动特点可分为、和三种。
3.类地行星包括、、和。
4.岩浆岩按SiO2含量划分为、、和。
5.岩层产状要素是、和。
6.湖水按含盐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含盐度小于18%的湖和含盐度为1—35g/L的湖。
二、解释下列术语(每题2分,共20分)1.地质作用;2.潮汐;3.滨海带;4.熔浆;5.沼泽;6.矿物;7.三角洲;8.冰川;9.构造运动;10.地缝合线三、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60分)1.试述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及其划分方案。
2.何谓冲积物?其有哪些特点?3.何谓浅海带?其环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4.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分为那几大类?5.试述大陆漂移的证据。
6.简述土壤污染源及其主要物质。
③试题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1.年代地层单位分为、、和。
2.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分为、和。
3.单向环流可使河流在凸岸,凹岸。
4.洋壳在增生(离散),而在消亡(会聚)。
大学地球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1. 地球是宇宙中的第_____行星。
A. 三B. 四C. 五D. 六答案:B2.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外壳,它由岩石和_____构成。
A. 矿物B. 熔融物C. 水D. 空气答案:A3. 地球内部有三层结构,由外到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和_____。
A. 地核B. 水核D. 空气核答案:A4. 科学家根据地壳板块的相互作用和运动情况将地球表面划分为_____个大板块。
A. 5B. 6C. 7D. 8答案:C5. 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湖是_____湖。
A. 伊尔库茨克B. 东方之珠C. 苏必利尔D. 赫伯特湖答案:A6. 下列哪个不是地球上的大洲?A. 北美洲C. 南极洲D. 北极洲答案:D7. 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A. 24小时B. 48小时C. 36小时D. 72小时答案:A8. 太阳是地球上的热源,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_____。
A. 地球与月亮的相对位置B. 人类活动C. 太阳辐射D. 气候变化答案:C9. 土壤中的_____是有机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A. 氮B. 磷C. 钾D. 碳答案:D10. _____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物。
A. 蓝鲸B. 大象C. 长颈鹿D. 骆驼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40分)1. 地球表面的覆盖度最大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
答案:海洋性气候2. 地球上的大洲共有_____个。
答案:73. 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_______。
答案:椭球4. 地球大气中最主要的成分是_______。
答案:氮气5. 地球上的最高峰是_______。
答案:珠穆朗玛峰6. 地球上最长的河流是_______。
答案:亚马逊河7. 地球上最大的洋是_______洋。
答案:太平洋8. 地球上的大气层共分为_____层。
答案:59. 地球的水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_______。
答案:71%10. 地球的年龄约为_______亿年。
大学地球概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久?A. 24小时B. 12小时C. 48小时D. 36小时答案:A2. 地球的公转周期大约是多少天?A. 365天B. 360天C. 400天D. 300天答案:A3. 地球的赤道半径大约是多少?A. 6000公里B. 6300公里C. 6400公里D. 6700公里答案:C4. 地球的大气层中,哪一层主要负责吸收紫外线?A. 平流层B. 对流层C. 电离层D. 外逸层答案:A5. 地球的磁场是由什么产生的?A. 地球表面B. 地球核心C. 大气层D. 太阳风答案:B6. 地球的板块构造理论是由哪位科学家提出的?A.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B.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C. 尼尔斯·玻尔D. 艾萨克·牛顿答案:A7. 地球表面最大的陆地是?A. 亚洲B. 南美洲C. 北美洲D. 欧洲答案:A8. 地球的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百分比是多少?A. 70%B. 60%C. 50%D. 40%答案:A9. 地球的气候类型中,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哪些纬度?A. 30°N-30°SB. 0°-23.5°N/SC. 23.5°N-66.5°N/SD. 66.5°N-90°N/S答案:B10. 地球的生物圈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哪一层?A. 大气层B. 对流层C. 岩石圈D. 水圈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________。
答案:自西向东12.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________。
答案:椭圆形13. 地球的大气层中,对流层的厚度大约是________。
答案:10-15公里14. 地球的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由________块大板块组成。
答案:七(或更多)15. 地球的磁场变化周期大约是________。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思考题答案第一部分填空与判断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3、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为将今论古的历史比较法。
二、判断题(正确∨,错误×)1、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研究的内容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
2、地球的演变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进行的(×)。
第二章地球一、填空题1、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2、陆壳具有双层结构,其分界面称为康拉德面。
3、陆壳具有双层结构,上部为硅铝质,下部为硅镁质。
1二、判断题(正确∨,错误×)1、某地区重力异常,说明该地区重力值偏高(×)。
2、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够在液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3、地下的温度、压力,与地壳的密度成正比(×)。
4、古登堡面以上,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古登堡面以下,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5、地球的北极为地磁场的N极;地球的南极为地磁场的S极(×)。
6、地球重力随纬度增加而增加(∨)。
三、选择题1、岩石密度越(B),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慢;能在液体中传播的是(D )。
A、大B、小C、横波D、纵波2、地震波能够在地球内部传播说明地球有(A);地壳中的岩石可发生强烈的弯曲说明地球具有(B)。
A、弹性B、塑性第三章地壳一、填空题1、地球表面积是起伏不平的,可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
22、大陆表面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和洼地六种地形地貌单元。
3、世界上的两大山系为阿尔卑斯—喜玛拉雅山系和环太平洋山系。
4、海底地形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单元。
5、大陆边缘由⑴大陆架;⑵大陆坡;⑶大陆基;⑷岛弧;⑸海沟五部分构成。
6、固体矿物按内部结构可划分为晶质和非晶质两类两类。
7、晶体按其生长方式分为一向延长型、二向延长型、三向延长型三种。
地球科学概论考题答案整理一、地磁场有哪些根本特色和发源假说?〔一〕根本特色1.地球有两磁极〔凑近地理两极〕;2.2.在两极处, I 最大, Z 最大, H=0 ;3.3.在赤道处, I 最小, Z 趋势于 0,H 最大;4.4.H 指向磁北, Z 北半球向下,南半球向上;5.5.磁轴与地球旋转轴不重合,夹角约为 11.50;6.6..地球磁场近似于一磁偏极子或均匀磁化球体的磁场 ;7.7.偶极子磁矩的衰减,非偶极子磁场的西向漂移 ;8.8.地磁的北极大概在地理南极邻近 , 地磁南极约在地理北极邻近 ;9.地磁场的水平重量老是从地球南极指向地球北极 , 而竖直重量那么南北相反 ,南半球垂直地面向上 , 北半球垂直地面向下 .发源假说1.永磁体假说 :磁体在它的四周产生磁场 ,因此很早就有人假想 ,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个大的永远磁体。
但这类假定不可以建立。
从实验中知道 ,铁磁质的磁化与温度相关 ,跟着温度的高升 , 它的磁化能力将渐渐减小 ,当温度升到必定温度时 ,铁磁性就完整消逝了 ,这个温度被称为居里温度。
这时铁磁质中的磁性将消逝殆尽。
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
铁的居里温度是770!,而地核的温度在 2200!以上。
假如地核曾有过磁性 ,那么因为地核内的温度高升并超出居里温度 ,这类磁性也早就消逝了。
并且有资料说明 ,地球磁场的南北极性到现在以前发生过好多次的倒转。
经过对各地岩石所属地质年月和它们化石磁性的精细测定可知 ,在距今约 450 万年的时间里 ,地磁场的极性曾发生过 9 次倒转 ,最晚的一次极性倒转发生在约 60 万年前。
利用永磁体学说是很难解说地磁场的倒转和其余观察到的一些长久变化特征现象的。
2.电荷旋转假说 :依据电流四周产生磁场 ,并且已测出外处核可能是液态的 ,这是因为在那边测出地震波横波消逝。
地核的温度又很高 ,外处核可达 4000!左右,于是有学者提出 ,外处核是处于高温电离了的液体状态。
《地球科学概论A》期末考试题(B卷)答案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⒈按其SiO含量多少,岩浆可为酸性、中性、基性和超基性等四种基本类型。
2⒉地磁三要素是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大小。
⒊太阳系中有8颗行星,其中类地行星有_水星___、_金星_、_地球__和火星。
⒋地壳中的元素按照克拉克值从大到小,位于前4位的依次是氧、硅、铝、铁。
⒌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重结晶作用三种方式。
⒍古生代从老到新依次可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等6个纪。
⒎机械搬运作用的方式包括推移、跃移、悬移和载移。
8.变质作用类型一般有三种,分别是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⒈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大陆边缘不同,在于后者具有( C )。
A.大陆坡、陆基;B.海岸、大陆架; C.海沟、岛弧;D.大陆坡、陆架。
⒉关于地震,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D )。
A.总体说来,震级越大,烈度不变;B.震级与烈度的关系说不清楚;C.总体说来,离震中越远,震级越来越小;D.大致说来,离震中越远,烈度越来越小,但震级是不变的。
⒊下列地貌单元由冰川剥蚀作用形成的是( A )。
A.U型谷;B.V型谷;C.溶洞;D.波切台。
⒋下列各类矿物中最易被风化的是( D )。
A.碳酸盐类;B.硫酸盐类;C.硅酸盐类;D.卤化物类。
⒌酸性岩浆的粘度比基性岩浆的粘度( A )。
A.大;B.小;C.有时大,有时小;D.大致相等。
⒍软流圈位于以下哪一个圈层?答案:( A )。
A.上地幔;B.地壳;C.下地幔;D.地核。
⒎对流层中引起对流的主要因素是( D )。
A.密度较大;B.天气变化;C.地球自转;D.温度变化。
⒏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石英的硬度大于长石;B.方解石的硬度小于小刀;C.石膏能刻动滑石;D.小刀刻不动萤石。
⒐在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D )。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及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天体、星际物质、总星系、天球、潜水面、莫霍面、古登堡面、软流圈、地壳、地幔、地核、地温梯度、克拉克值、丰度值、矿物、岩石、结构、构造、表层地质作用、内部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变质作用、侵入作用、喷出作用、成岩作用、正断层、逆断层、褶皱、震源、震中、震中距、平行不整、角度不整合、天文地质、陨击作用12. 风的沉积作用产物主要有和。
13.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8元素依次为、、、、、、和,他们占据了98~99%的地壳重量。
14. 火山喷出物包括、和。
15.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和。
16. 风的搬运方式有、和三种。
三、判断题1.太阳系行星可分为类地和类木两类,前者半径小、密度大,自转速度相对较慢;后者半径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
()2. 相对于年代地层单位宙、代、纪、世的地层单位是宇、界、系、统。
()3. 出现在晚志留世后期的最早陆生植物是真蕨植物。
()4. 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属逆断层。
()5. 冲积物的磨圆度比冰碛物高。
()7. 酸性岩浆的流动性大于基性岩浆。
()8. 花岗岩中常含橄榄石等次要矿物。
()9. 产状为315°∠60°的断层为北东向断层。
()10. 背斜总是形成山地,向斜总是形成谷地。
()11. 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含义相同,都可以表示地震的强烈程度。
()12. 远处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地震,地震台首先接收到的是P波,其次是S波,这说明 P波传播速度比S波快。
()13. 陆壳下的莫霍面深度随地面高程的增加而增加。
()14. 海沟、岛弧都是聚敛运动的结果。
()15. 大陆漂移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漂移机制问题,但大陆漂移说却是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诞生序曲。
()16. 河流阶地是由河流的下蚀作用造成的。
()17. 冲积物的分选性比冰碛物好。
()18. 心滩是河流双向环流作用下形成的();19. 冰碛物的磨圆度比冲积物高。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共8套)第一套《地质学基础》试题姓名 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一、名词解释(4′×8共计32分)1.新构造运动2.风化壳3.莫霍面4.标准化石5.岩石圈6. 矿物7. 向斜8. 转换断层二、填空(1′×20共计20分)。
1、古登堡面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分界面。
2、火山喷发类型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3、火成岩可以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脉岩等类别,请按此顺序分别列举一类岩石名称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_________。
4、中生代从早到晚有,它们的代号分别为。
5、变质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类。
6、火山碎屑岩按照碎屑粒径大小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类。
7、岩石变形发展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20×1共计20分)1、人和真象,真马等出现于哪一个纪___________。
A、JB、KC、TD、Q2、印支运动发生于______纪。
A、石炭纪B、二叠纪C、三叠纪D、白垩纪3、矽卡岩型矿床是下列哪一种变质作用形成的_____。
A、接触交代型变质作用B、区域变质作用C、埋藏变质作用D、动力变质作用4、加里东运动发生于________。
A、中生代B、晚古生代C、早古生代D、新生代5、下列哪一种褶皱构造一定发生了地层倒转________。
A、倾伏褶皱B、直立褶皱C、倾斜褶皱D、翻卷褶皱6、在推覆构造中,由于强烈侵蚀作用,如果较年轻岩块出露于较老岩块之中,这种构造称为________。
A、飞来峰B、构造窗C、逆掩断层D、冲断层7、片理构造是区域变质岩中的常见构造,下列哪一种片理构造变质作用最强______。
1. 试述河流的下蚀作用(10 分)。
要点:
(1)概念:河水及其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底部的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过程。
(2)产物:“V”形谷、激流、瀑布、向源侵蚀作用、河流袭夺及侵蚀基准面等,4 个
以上。
2.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10 分)。
要点:
(1)整合--地壳稳定
(2)平行不整合—地壳垂直升降运动
(3)角度不整合---地壳水平运动
要说明其形成的简单过程。
3. 试述干旱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8 分)。
特点:干旱,蒸发量大于补给量
分四个阶段:
(1)碳酸盐阶段
(2)硫酸盐阶段
(3)氯化物阶段
(4)砂下湖阶段
要简要说明其过程,图示也可以。
2002 年(B)
1.试述河流的侧蚀作用(10 分)。
1
(1)概念:河水及其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两侧及谷坡进行破坏,使河床弯曲、谷
坡后退,河谷加宽的过程。
(2)产物:曲流河、牛轭湖、截弯取直等。
简要说明其过程。
2.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10 分)。
要点:(1)整合--地壳稳定
(2)平行不整合—地壳垂直升降运动
(3)角度不整合---地壳水平运动
要说明其形成的简单过程。
3. 试述浅海的化学沉积作用(8 分)。
要点:中低纬度为主
主要类型有:碳酸盐、硅质、铝、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胶磷石和海绿石等。
简要说明2-3 种即可。
2003(A 卷)
1、试述“V”形谷、“U”形谷和风蚀谷的成因,并对比三者的基本特点(12 分)。
要点:
“V”型谷,侵蚀成因;
“U”型谷,冰川剥蚀成因。
风蚀谷:风的剥蚀作用形成。
可从谷的平面延伸、剖面形态、谷底特点及变化、主、支流交汇特点、谷底沉积特点等进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