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并发症的超声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3.32 MB
- 文档页数:28
心肌梗死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不少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超声心动图是检出急性心梗早期室壁运动异常的最好的方法,常常早于心电图的改变。
动物实验发现,冠状动脉阻塞后室壁运动异常说明心脏有多支血管病变。
用大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实验时,出现非梗死部位室壁运动异常可诊断非相关血管病变。
超声心动图对怀疑为AMI胸痛的鉴别诊断也有很大的帮助,如2-DE可明确急性心包炎心包积液的诊断,2-DE结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可明确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等。
2.超声心动图对心肌梗死诊断的局限性超声心动图穿壁性心肌梗死时几乎都能检出室壁运动异,但在非穿壁性心肌梗死时,由于存在足够数量的有功能的心肌,故不一定出现异常的室壁运动。
应用超声心动图判断梗死面积大小上也有限性,因为梗死周围非坏死及非缺血心肌受附近坏死心肌的影响可出现室壁运动异常;心肌梗死后由于灌注,有些心肌处于顿抑状态,或有些心肌处于慢性缺血冬眠状态,这些心肌的室壁运动障碍可导致超声对梗死范围的高估。
此外,严重急性心肌炎可出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甚至心电图酷似急性心肌梗死,需结合病史、年龄、临床表现和完状动脉造影来做出准确诊断。
下壁梗死时如出现右室室壁运动异常,应考虑有右室梗死,即使左室梗死面积不大,在下壁梗死合并右室梗死时也常出现低心排现象。
右室梗死时M型超声测量右室内径增大,右室增大和下腔静脉扩张程度反映了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程度。
在卵圆孔未闭的患者,右室梗死时如右室充盈压升高,可引起通过未闭卵圆孔的右至左分流,通过肘静脉注射血造影剂可见微气泡回声从右房经房间隔进入左房。
二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受损心肌收缩力减低,左室不能排空,增加了心室壁收缩、舒张承受的应力,进而促使左室扩大和功能障碍,心室的这些结构变化称为左室重塑。
左室重塑表现为早期左室扩大,起于急性期,持续到恢复期。
超声心动图证实,梗死区室壁膨展为梗死所在心肌节段伸长和变薄,甚至室壁瘤形成,多见前壁M1。
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和进展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心血管超声科何晓虹超声心动图(UCG)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在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肌坏死的诊断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得到不断推广应用。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超声检查指征:1、疑有急性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但症状、病史及常规心电图不典型者。
2、测定基础左心室功能以指导治疗。
3、下壁心梗病人临床提示可能有右室梗死者。
4、急性心肌梗死有并发症和附壁血栓者。
5、急性心肌缺血病人明确缺血部位及严重性。
6、评估心梗面积和心肌受损程度。
7、评估心肌存活性,明确血运重建的作用。
慢性冠心病的超声检查指征:1、有症状的慢性心肌缺血患者的诊断,静息状态无室壁运动异常者可进一步做负荷试验。
2、已确诊心肌缺血或梗死者测静息状态左心室形态、结构及整体心功能。
3、对病情稳定患者的常规定期复查。
4、血管重建术前检测存活心肌(冬眠心肌)及心功能。
5、评价冠状动脉搭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疗效,评估有无再狭窄(出现新的室壁运动异常)。
UCG对冠心病的筛查、诊断、临床治疗决策、疗效评价及定期复查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UCG诊断冠心病的依据主要依据是缺血区局部心室壁运动异常。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高,检出率与心肌缺血和透壁程度与范围有关,如透壁超过全层厚度的20-30%,范围超过左室的6%,则几乎都能在2-DE上呈现节段性运动异常。
室壁节段划分通常将左室分为9-20段,我们采用16段划分法,既符合冠脉供血分布,又有利于识别的解剖标志。
右室壁均为RCA供血,把游离壁和膈壁分为近段、中段和心尖段。
评价室壁运动异常的指标(两项指标综合评价)1、收缩期运动异常:运动增强、运动减弱、运动消失及反向运动2、收缩期增厚异常:收缩增厚率减低、不增厚和变薄室壁运动的分析方法(观察心内膜位移幅度)1、目测定性分析:分5级运动正常:运动方向正常,位移幅度≥5mm,室壁增厚率正常(ΔT≥35%)。
运动减弱:运动方向正常,位移幅度减小(2-4mm),增厚率减低。
冠状动脉疾病:室壁瘤的超声诊断(全文)病理改变心肌梗死后,局部室壁坏死、纤维化,室壁变薄,运动消失或呈矛盾运动,收缩期向外膨出,形成室壁瘤,因瘤内血流缓慢,易并发血栓形成。
室壁瘤形成后,常出现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减低,即左心衰。
@超声表现直接征象:心肌梗死后局部心室壁变薄,回声可减低(急性)或增强(陈旧性),收缩期呈运动静止或矛盾运动,向外膨出,室壁瘤和正常心肌之间可见明显界限,瘤腔内可以合并血栓。
间接征象:左心大;左心功能减低;二尖瓣反流。
多普勒超声:无特异性,常因心腔增大、乳头肌或腱索缺血而引起二尖瓣脱垂、反流。
室壁瘤是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系梗死心肌扩张变薄,心肌坏死、纤维化,少数钙化,心腔内压力使其逐渐向外膨出所致,常累及心肌各层,绝大多数累及心尖。
由于室壁瘤内血流缓慢,容易并发血栓形成。
超声心动图是观察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可准确测量心腔内径、室壁厚度,观察室壁瘤的位置、大小、瘤腔内有无血栓,室壁运动功能测定,鉴别真、假性室壁瘤。
根据病理解剖特点,室壁瘤可分为真性室壁瘤、假性室壁瘤和功能性室壁瘤三类。
1.真性室壁瘤心肌组织消失,瘢痕形成,病变局部扩张,在收缩期扭曲形态的室壁瘤瘤壁无向心性收缩运动或呈相反方向的离心运动,即矛盾运动,与正常心肌交界处有一宽大的“瘤口”,其直径大于室壁瘤的最大径。
由于真性室壁瘤仅仅是室壁向外膨出,并未发生室壁的断裂,因此室壁瘤处心内膜与正常心肌心内膜呈延续状(图4)。
(心尖部室壁瘤超声心动图(表现由于局部血流速度缓慢,室壁瘤内见附壁血栓形成))假性室壁瘤系左心室游离壁破裂,局部心包和血栓等物质包裹血液形成的一个与左心室腔相通的囊腔,二维超声心动图可以显示心包腔内血肿。
其与真性室壁瘤的本质区别是心脏是否破裂。
超声及时诊断假性室壁瘤极为重要,因为这类室壁瘤可能突然破裂导致病人死亡。
真性室壁瘤(左)与假性室壁瘤(右)对比,后者本质系心脏破裂3.功能性室壁瘤:在形态上与真性室壁瘤不同,与邻近正常心肌区域不形成“瘤口”结构,仅发生于心室收缩期。
急性心梗诊断标准急性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急性心梗的诊断标准,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临床症状。
急性心梗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胸痛、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
其中,胸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呈剧烈、持续性、压榨样疼痛,常放射至左臂、颈部或下颌部,伴有出冷汗、心慌等表现。
二、心电图检查。
急性心梗患者的心电图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为ST 段抬高,T波倒置,Q波出现等。
此外,心电图还可以反映出心肌梗死的范围和程度,对于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血清生化指标。
血清生化指标也是诊断急性心梗的重要手段。
常规检查项目包括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肌梗死的程度和范围。
四、心脏超声检查。
心脏超声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对急性心梗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了解心肌梗死区域的大小、收缩功能的改变等,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五、冠状动脉造影。
对于一些不典型的急性心梗病例,冠状动脉造影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
通过造影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情况,确认是否存在闭塞或狭窄,为后续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六、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诊断手段外,还可以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辅助检查,如血气分析、心肌灌注显像等,综合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急性心梗。
总结。
急性心梗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症状、心电图、血清生化指标、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多种手段,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
只有准确诊断,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降低患者的病情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急性心梗的诊断标准,及时发现疾病,尽早进行治疗,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同时也提醒大家要注意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潜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
心肌梗死超声诊断标准及鉴别
心肌梗死的超声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局部心室壁运动异常,包括运动减弱、不运动、矛盾运动,且
伴随不协调。
2.室壁收缩期增厚率异常。
3.左室功能减低,收缩、舒张功能均下降。
当急性期心肌标志物尚未升高时,影像学技术能检测到室壁运动异常等情况,这有助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并发现心肌梗死的并发症。
不典型心肌梗死心电图仅表现为某些导联的ST段下移及T波倒置,与心肌缺血不易鉴别,超声心动图可作为鉴别诊断的方法之一。
此外,超声心动图有助于鉴别多种非缺血性急性胸痛,如心包炎、心肌炎、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肺栓塞和主动脉夹层等,还可发现急性心梗的并发症,如游离壁破裂、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或缺血引起的二尖瓣反流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有任何疑虑或不适,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怎么判断是心梗引起的休克一、心梗引起的休克概述心梗(myocardial infarction,简称MI)是指冠状动脉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类疾病,是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在一些情况下,心梗可能会导致休克,即血液循环紊乱,血压降低,心输出量下降,导致多个器官血液灌流不足、功能障碍。
心梗引起的休克需要即刻处理,否则患者可能会死亡或长期残疾。
二、判断心梗引起的休克心梗引起的休克通常是由于急性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心肌的损伤和收缩能力下降。
此时,心排出量下降,导致血压降低,最终发生休克。
根据病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了心梗引起的休克:1.血压下降:血压下降是休克的主要表现之一,由于心排出量下降,血压降低,此时需要及时对患者的血压做好监测,必要时进行输液等支持治疗。
2.疼痛:心梗常出现剧烈的心前区疼痛,胸闷、喘息、心慌等症状,此时需要及时评估,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急性冠脉梗死急诊介入治疗。
3.心电图变化:心电图(ECG)的改变有助于诊断心梗,并指导治疗。
心梗通常表现为ST段抬高、Q波出现,还可以出现心室颤动等快速而危急的心律失常。
除了上述的表现,还有一些指标也可以帮助医生对心梗引起的休克进行诊断,例如血清心肌酶谱(例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等)增高,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帮助判断心肌受损程度和功能状态。
三、治疗方法心梗引起的休克需要及时的治疗,以避免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
治疗的原则是尽量缩小心肌损伤范围、保证心输出量和微循环利于恢复,治疗手段主要包括保证氧供、药物治疗、支持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1. 保证氧供:休克时体内的氧供应不足,导致全身器官缺氧,通过吸氧等手段,保证氧供,对维持休克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梗治疗中极为重要的手段,常用的药物有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血管扩张剂可以缓解心脏负担,同时扩张血管,使血液更好地循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以阻止荷尔蒙产生,以减轻心肌的负担。
心肌梗塞的超声所见和诊断要点(全文)病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伴有斑块出血,血栓或动脉痉挛致管腔闭塞,局部心肌缺血,坏死。
病变可累及心内膜下或贯通心壁全层,轻重及范围不一。
一周后开始修复,半年后形成疤痕。
超声检查方法:1.应用切面及室壁节段划分法2.各节段与冠脉供血支的关系3.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观测正常人室壁运动幅度:基底部<心尖部<中部正常:收缩期向心性运动,室壁增厚。
舒张期离心性后退,室壁变薄。
异常:室壁运动幅度减低;消失;矛盾运动;运动亢进。
4. 节段性心功能检测方法: △T%△H%RAEF MI超声征象:1.节段性室壁厚度异常:心梗处室壁厚度常变薄。
2.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心梗处室壁运动幅度减弱,消失或矛盾运动。
病变区对侧室壁运动可代偿性增强。
3.室壁收缩期增厚率异常:心梗处室壁收缩期增厚率减低,消失甚至于更薄。
4.局部室壁回声异常:急性心梗时回声减弱,陈旧性心梗时回声增强。
5.左室功能可减低:心梗局限时,左室功能局部减低,整体正常;心梗广泛时,左室功能局部及整体均减低。
6.左心室形态可异常:陈旧性心梗心腔形态常异常,多为乳头肌水平以下不同程度扩大。
心梗并发症:(1)室壁瘤:1)局部室壁膨出,心室形态失常。
2)瘤壁薄。
3)回声增强。
4)瘤壁运动消失或矛盾运动。
5)瘤底部直径大。
(2)心室壁破裂:1)破裂处室壁回声中断。
2)破裂处可见喷射状彩色血流束。
3)常有心包积血。
(3)室间隔穿孔:1)肌部室间隔回声中断。
2)穿孔处入右室侧可见收缩期红色为主左向右分流束。
(4)乳头肌,腱索断裂:1)二尖瓣叶呈连枷样运动。
2)二尖瓣上心房侧可见收缩期蓝色为主五色相间返流束。
诊断要点:1薄(心梗处室壁薄)2弱(心梗处室壁运动弱)3强(心梗处室壁回声增强)4低(心梗处室壁节段功能降低)。